首页

2022中考历史重大热点命题预测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6

2/26

剩余2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中考历史重大热点命题预测大国崛起与中国关系一、美国美国通过两次资产阶级革命、两次科技革命、两次世界大成逐浙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二战后最富强的国家。(一)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1.根本原因:英国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2.性质:民族解放战争、资产阶级革命。华盛顿:美国独立战争时期被任命为大陆军总司令,领导美国人民取得独立战争的胜利。参与制定1787年宪法,确立美国为联邦制共和国。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被誉为“合众国之父”,是美国资产阶级革命家、开国元勋、民主制度的楷模。(二)工业革命时期的美国在英国之后,美国也完成了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进步发展。(三)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1.根本原因: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阻碍北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性质:既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也是一场内战。3.影响:经过这场战争,美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林肯:领导北方维护联邦统,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和《宅地法》。林肯为维护国家统和解放黑人奴隶作出了重大贡献,是美国历史上的著名总统。(四)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1.在电力技术的发展方面,美国和德国走在其他国家的前面。\n2.主要发明:发明大王爱迪生1879年发明耐用的白炽灯泡、莱特兄弟1903年制成飞机并试飞成功。3.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率先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五)一战前后的美国1.一战前,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步入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阶段。2.一战中:1917年,美国参加协约国作战,成为主要战胜国之一。3.一战后:(1)代替欧洲,开始掌握世界经济霸权。(2)对外关系: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的操纵国之一,后拒绝在凡尔赛条约上签字。华盛顿会议通过《九国公约》提出“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六)二战前后的美国1.二战前:为应对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实行罗斯福新政。罗斯福:美国著名总统,成功实施新政,度过了经济大危机:领导美国与苏、中、英等国结成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共同打击法西斯势力,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2.二战中:(1)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后来美对日宣战。(2)1942年元旦,26国代表齐聚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国际反法西斯联盟。(3)重大战事:1942年中途岛海战(太平洋战场转折点)、1944年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n(4)参与并主导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7月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3.二战后一确立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推行霸权政策(1)美国的“冷战”政策和美苏争霸:两极格局的形成。(2)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企图独霸世界。表现:推行霸权主义,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借助北约干涉别国内政,严重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如海湾战争、轰炸南斯拉夫、伊拉克战争等。★美国崛起的历程给我们的启示:1.制度更替、社会进步的历程是艰难曲折的。2.革命和改革是民族振兴、国家崛起、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3.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能起到一定推动作用。4.要善于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思想文化、政治制度。5.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6.珍爱和平、拒绝战争,反对霸权主义。(七)近现代中美关系的变化①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美国人华尔统领洋枪队镇压太平军.②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③1919年巴黎和会,作为三巨头之一,拒绝中国收回山东主权等合理要求。④1921-1922年华盛顿会议签署《九国公约》: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n2.合作:一战中都加入协约国方:二战中都参加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1945年美国在日投下原子弹敦促日本投降,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3.二战后美国对华政策:①解放战争时期,美扶蒋反共,发动内战。最终失败。②敌对: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入侵朝鲜,中国进行抗美援朝战争。此时美国对新中国的政策是:封锁禁运、包围威胁、外交孤立。③中美关系正常化: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八)当今中美关系: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大趋势中,中美双方存在共同利益,双方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友好发展是主流,但双方存在摩擦和矛盾。(台湾问题等)★你认为影响大国关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对此,你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因素:国家利益(最根本)、国家综合国力、国际形势等。认识:①落后就会挨打、弱国无外交②合作双赢,互相尊重、和平共处.二、日本(一)古代史:1.5世纪,大和政权基本实现日本的统一。2.日本遣唐使来华:唐朝鉴真东渡。3.大化改新:646\n年,日本孝德天皇,学习唐朝典章制度,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4.幕府统治时期:12世纪晚期,源氏武土集团首领源赖朝设镰仓幕府,日本进入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二)近代史:明治维新一由封建社会走上资本主义道路1.根本原因:封建幕府统治阻碍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内忧外患)2.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改变了日本的社会性质。3.学习对象:欧美;学习内容:欧美资本主义制度。4.内容: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以“殖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上,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5.影响:明治维新成为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但是,保留了大量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三)现代史:1.一战前后:①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帝国主义阶段②参加一战,加入协约国③巴黎和会上参与瓜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争夺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参加华盛顿会议,独霸中国的局面被打破。2.二战前后:①遭受经济危机,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1936年),世界大战亚洲策源地形成。②发动侵略战争;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1941年偷袭美国珍珠港;1942年中途岛海战日本失败:1945年8月\n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年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3.二战后的日本(1)经济发展原因:①美军占领日本,实行非军事化政策:②随着冷战的加剧,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开始扶植日本:③日本政府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引进最新科技成果,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2)发展表现:①1968年,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②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希望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四)中日关系1.古代:(1)东汉光武帝赠给日本来汉使者“汉委奴国王”金印。(2)隋唐时期,中日两国交往密切,日本派遣大量遣隋使、遣唐使到来,这些使节回国后以唐朝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日本的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3)元末明初倭寇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明朝中期更甚。民族英雄成继光抗倭,平息东南沿海倭患。2.近代:(1)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日本战胜清朝政府,中日签订(马关条约(2)1900-1901年日本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参与签署《辛丑条约》(3)袁世凯为实现皇帝梦,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4)一战中,日本和中国都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都是战胜国。但1919\n年《凡尔赛条约)规定将德国强占山东的特权交给日本,中国五四运动爆发。1921-1922年华盛顿会议期间,九国公约》(5)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局部侵华,很快侵占东北三省。之后又将侵略魔爪伸向华北,制造“华北危机”,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6)1936年底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中国抗日民族传统战线初步形成。(7)1937.7.7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1937.12.13日起,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正面战场:1938春,台儿庄战役:1938年保卫大武汉:第三次长沙会战敌后战场:1937.9平型关大捷(全民族抗战第一个胜利);1940.8起历时三个半月,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8)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3.现代:(1)自新中国建立到中日正式建交前,日本跟随美国对华敌对。(2)随着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于1972年下半年访华,中日正式建交,实现中日关系正常化。(3)2014年中国设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9月3日),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12月13日).(4)2015年4月,日本再次修改教科书肆意篡改历史,将钓鱼岛(日本称“尖阁诸岛”)表述为“日本的领土”,继续淡化、弱化、美化侵华罪行。\n★认识:日本右翼势力否认侵略史实,美化侵略战争,参拜靖国神社,为军国主义招魂等错误行为严重伤害了中国及亚洲各国人民的感情,我们要坚决抵制。希望日本政府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问题,真诚反省,主动担责: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加强合作交流,共同维护亚太地区安全。三、英国(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走上资本主义道路1.原因:英国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结果: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二)工业革命前后1.血腥的资本积累:殖民扩张与殖民掠夺18世纪后半期,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国家,号称“日不落帝国”),三角贸易(后来成为“三角贸易”的主要经营者)。2.自然科学的发展:17世纪,牛顿,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3.工业革命期间(18世纪60年代一1840年前后)(1)开始标志: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工业革命首先从英国棉纺织业部门开始。(2)标志性成就:以瓦特蒸汽机的广泛运用为主要标志,把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3)影响:①极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人类进入“蒸汽时代”。②19世纪中期,英国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英国成为“世界工厂”.4.侵略扩张:对印度(引发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等。(三)第二次工业革命前后\n1.自然科学的发展: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思想,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2.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四)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战前:围绕世界市场和殖民地,英、德矛盾成为-战前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主要矛盾。英国和法、依两国结成三国协约(帝国主义军事便略集团),战后:经济衰退,巴黎和会、国际联盟和华盛顿会议操纵国之一(五)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1.二战前:受经济危机。对法西斯的侵略行径,英国推行绥靖政策,参与策划“慕尼黑阴谋”,使绥靖政策达到顶峰,助长了法西斯嚣张气焰。2.二战中:1939年德军突袭波兰后,英法宜而不战:德军对英国发动空袭,丘吉尔首相领导英国军民坚持抗战。英国参与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美英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参加开罗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3.二战后:参与了对德国及其首都柏林的分区占领,加入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也是欧盟的成员国,近年英国已退出欧盟。(六)近代史上英国对中国的侵略1.1840年,英国挑起鸦片战争,胜利后强迫中国签订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使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1856-1860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战争中抢掠并火烧圆明园(1860年),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3.1900年,英国参与八国联军便华战争,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1901年),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n四、俄国(苏俄、苏联、俄罗斯)(一)16--19世纪的侵略扩张1.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2.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二)开启近代化的进程彼得一世改革(参见专题八改革)(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1861年农奴制改革(参见专题八改革)(四)进入帝国主义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1.经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但仍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2.政治:沙皇封建专制统治。3.对外:与英法结成三国协约,参加一战。(五)走上社会主义道路1917年十月革命1.概况: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政党(布尔什维克党);特征(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领导人:列宁2.结果: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政权。3.意义: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励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n(六)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1921年开始)和成立苏联(1922年底)。2.斯大林:进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形成苏联模式(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制(七)二战前后的苏联1.二战中:1941年6月22日德军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二战规模扩大:莫斯科保卫战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场也是一战的转折点:参加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参与雅尔塔会议:攻占柏林和对日作战。2.二战后:对内:苏联的改革(1)赫鲁晓夫的改革一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模式,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2)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一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提高,但使斯大林模式更加僵化。(3)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一改革失败,直接导致苏联解体。对外:美苏冷战(1)对德国和柏林进行分区占领,1949年在苏占区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又称“民主德国”或“东德”,德国分裂(2)1955年成立华约(标志两极格局形成);(八)回到资本主义道路苏联解体(1991\n年)影响:社会主义运动遭到重大挫折;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加强。乌克兰危机一、乌克兰危机产生原因:1、外部原因:俄罗斯与欧美对乌克兰的争夺。(大国争夺)欧美青睐乌克兰的原因不难理解。乌克兰拥有独特的地理优势,是欧亚大陆重要的地缘政治支轴国家,而且乌克兰自然资源比较丰富。控制乌克兰有利于美国为首的欧美国家打压俄罗斯,美国实现控制欧洲、称霸世界的野心。2、内部原因:内部分裂和缺乏国家认同、腐败及民生问题、文化问题等虽然外部因素对乌克兰危机的成因和“发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归根到底,这一危机的根源是在乌克兰内部,其中与沉重的历史遗产息息相关的东西部地区隔阂(东部地区亲俄、西部亲欧)始终是乌克兰政治和经济发展面临的障碍。历史上,乌克兰没有作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国家存在过。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乌克兰成了周边列强争夺、瓜分的对象。乌克兰现有的国家版图是二战后重新划定的。1991年8月24日,乌克兰脱离苏联宣布独立,这是乌克兰有史以来第一次摆脱从属地位而成为独立国家。(民族认同方面有问题)除了难以弥合的东西部隔阂以外,经济长期萎靡不振也是乌克兰危机的根本原因之一。在经济转轨过程中,乌克兰发生了严重的持续性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深度和广度曾一度在独联体国家中名列前茅。(经济及民生问题)三、乌克兰危机的教训:1\n、乌克兰应该在外交方面向中国学习,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要在外交上“押宝”。2、注重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克服腐败问题,加强法制建设。3、文化方面:加强民族认同;克服民族撕裂;壮大自身文化底蕴。俄罗斯(苏联)专题一、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1861年改革1、原因:封建农奴制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市场狭小,劳动力缺乏)2、主要内容:①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②农奴必须赎买份地。3、评价:①性质:是沙皇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改变了社会性质)②进步性:废除了农奴制度,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步伐。③局限性: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农奴制残余。二、进入帝国主义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1、经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但仍落后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2、政治:沙皇专制3、对外:\n①19世纪末强租旅顺、大连,把长城以北划为势力范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1904—1905年为争夺东北发生的日俄战争,惨遭失败;1912年策动外蒙古独立;②在欧洲与英、法结成三国协约,与三国同盟对抗。③1917年退出战争。4、思想:列宁主义的诞生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1917年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1、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2、鼓舞和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3、使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期,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四、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一阶段:列宁时期新经济政策(1921—1927年)1、背景:经济困难、政治危机(战争使经济濒于崩溃、1921年饥荒、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继续实施加剧经济恶化、农民暴动、水兵暴动)2、内容:①农业: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余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②工业: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③流通方面:由产品交换到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分配。\n3、特点:①在国家控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②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4、评价:①改善和巩固了工农联盟,工农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②适合苏俄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第二时期: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1、背景:①外部: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封锁;②内部:经济文化落后。2、缺陷和弊端:①经济上管得过死、过严,缺乏动力和活力,经济效益低下;②政治上过分集权,缺乏民主,个人独断专行人民的建设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压制。3、评价:①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发挥过重要作用;②后来,日益严重地阻碍了国民经济和其他事业的发展。预测三:二战后的世界一、开始标志:1947年,美国杜鲁门主义出台(美国的全球扩张政策)二、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原因\n1、美苏在国家利益的对立(根本原因)、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美苏势均力敌2、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军事、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妄图称霸世界;苏联和东欧人民民主力量的壮大,使美国的称霸计划受阻。3、战后人心思定。三、冷战表现:1、政治上:杜鲁门主义出台(影响: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2、经济上:1947年,实施马歇尔计划(又名“欧洲复习计划”)(目的:企图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评价:是杜鲁门主义的又一次大规模运用,也是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又一步骤;实质: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称霸世界)3、军事上:1949年北约成立。苏联对策:1955年成立华约。(影响: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形成)4.冷战高潮:柏林危机5、两个德国的形成:1949年9月,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10月,在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从此,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德国的分裂)四.两极格局形成的影响:1、美苏争霸,带来了世界的动荡不安,威胁了世界和平。2、美苏互相牵制,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3、客观上推动了科技的发展\n五、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的三次演变:1、一战后: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巴黎和会签订《凡尔赛条约》;确立了战胜国在欧洲的关系;华盛顿会议签订《九国公约》;确立了战胜国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国际新秩序;(注意对中国问题的处理)(2)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评价: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新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但不能消除矛盾,因此不可能持久。(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瓦解:凡尔赛体系瓦解: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宣战,二战全面爆发。华盛顿体系的瓦解:珍珠港事件的爆发2、二战后:形成美苏两极格局(1)形成的原因:美苏在国家利益、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2)美苏冷战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表现:美国在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经济上实行马歇尔计划;军事上成立北约。苏联在政治上成立情报局;经济上成立经互会;军事上成立华约(3)两极格局形成和结束的标志:形成:1955年华约的成立;结束:1991年苏联解体(4)二战初期美国的企图及背景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军事、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称霸欲望十分强烈。3、苏联解体后的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发展趋势\n(1)多极化趋势下美国的欲望及背景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企图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和科技力量,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中国在多极化趋势下的应对措施: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综合国力;②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③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④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发展中国家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努力: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的努力4、影响世界格局变化的决定因素:经济实力预测四:世界多极化1.世界多极化的形成(1)特点: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2)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极格局——(美苏争霸);单极格局(美国)——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多级化深入发展【尚未完全形成】。(3)原因:世界各种力量分化组合。(4)影响:①多种力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②国际权力关系正在经历变化,有利于国际关系民主化,国际新秩序的建立。③国际竞争激烈,形成了国家间合作又竞争的局面。2.当今世界主要力量:一超(美国)、多强(中、欧盟、俄罗斯、日本、金砖等)\n3.中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作用①地位: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②作用:一带一路、亚投行、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4.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作用①地位:重要力量、主力军(新秩序)②作用: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世界和平和发展,积极开展南南合作、促进南北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挑战,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5.国际关系的含义、内容、基本形式①含义: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国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②内容:政、经、文、军等③基本形式:竞争、合作和冲突6.综合国力竞争(1)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军事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2)影响因素①国家性质、外交政策等因素影响。(宗教、文化和历史)②A、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决定因素。国家间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材料;利益对立是冲突的根源。+材料B、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材料\n7.中国怎样维护国家利益?①应坚定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维护国家利益就是维护人民利益,【本国利益至上】;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彰显中国负责人的大国形象)②国家实力是维护国家利益的有力保障,我国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提升国家实力。(——增强国家实力来维护国家利益)中考强化训练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应邀访问美国期间,在美国总统杜鲁门的陪同下在密苏里州富尔敦城的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讲。他说:“从波罗的海边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已经拉下了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美、英两国应结成联盟……材料二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演讲时说:“我们应该尽其所能,帮助世界恢复正常的经济状态,……我们的政策目的是恢复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从而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彻底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任何图谋阻挠别国复兴的政府、政党或集团,都将遭到美国的反对。”材料三……现在旧的格局在改变中,但实际并没有结束,新的格局还没有形成,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和平问题没有解决,发展的问题更加严重。——《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根据材料和所学内容回答下列问题:\n(1)材料一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这一事件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其中最为得意的是谁?(2)材料二反映二战后美国在欧洲实行什么政策?主要针对哪个国家?其目的是什么?(3)材料二“恢复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指什么制度?为此美国采取什么措施?(4)除此以外,美国还采取什么措施?对世界格局产生什么深远的影响?(5)材料三中所说的世界格局发生的变化指什么?这种变化对世界产生什么影响?(6)面对当今世界局势,你认为我们中国应该怎样应对?【答案】(1)“铁幕演说”。杜鲁门。(2)实行“冷战”政策。苏联。遏止共产主义。(3)资本主义制度。对西欧国家进行经济援助。(4)推行“杜鲁门主义”,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形成美苏争霸的局面。(5)变化:美苏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影响:世界格局的变化,使原来被掩盖的许多地区矛盾和民族矛盾逐渐暴露,局部战争和地区战争不断爆发。(或者答:在新旧格局的交替的过程中,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而且在很长时间内将出现“一超多强”的局面。)(6)大力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提高我们的综合国力,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联合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积极发挥联合国的作用,为维护世界的和平做出贡献。\n2、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认为:新崛起的大国必然挑战现存的大国,而现存的大国必然回应这种威胁。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如果德国认为更大的物质权力优势、更广阔的领土范围、神圣不可侵犯的边疆以及海上的绝对优势,是实现思想和道德上之领导地位必需的前提……那么英国一定会认为,德因肯定将力图削弱任何竞争对手的实力……其最终目的则是要拆散和取代英帝国。——[英]艾尔·克劳《关于英国与法德两国关系现状的备忘录》(1907年)材料二在可见的未来,美国政府不能和苏联政权保持政治上的密切关系。在政治舞台上,应继续将苏联视作竞争对手而非伙伴……美国人民应该感谢上帝,他让美国人感受这种无法改变的挑战,从而使美国的安全依赖于他们的团结,以及接受历史希望他们承担的道义和政治领导责任。——[美]乔治·凯南《苏联行为的根源》(1947年)材料三2015年,习近平主席指出:“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2015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西雅图欢迎宴会上的演讲(1)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英国为何担忧德国“要拆散和取代英帝国”。说明英国应对的举措及结果。(2)指出材料二反映了美国怎样的心态,并分析其原因。(3)比较材料一、二所涉及的对抗,其方式有何不同?都对世界带来什么影响?(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大国应如何避免落入“修昔底德陷阱”。【答案】\n(1)德国完成统一,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后来居上,要求重新瓜分供界,大力发展军力,组建三国同盟。英国扩军备战,调整大国关系,形成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2)视苏联为对手,谋求领导世界。二战后美苏同盟基础消失: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对立,国家利益冲突;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3)英德竞争最终走向战争,美苏对抗选择冷战。都导致世界格局的变化,影响世界一体化的进程等。(4)“修昔底德陷阱”论是后人的引申,传统大国与新兴大国之间除了对抗,还可合作,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防止战略误判。3.特朗普实行“美国优先”政策,用贸易战和提高军费对欧盟实行威压,欧盟被迫加强团结和自谋生存,以一个独立的力量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追溯欧洲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1750~1914年,欧洲人成功地将自己的优势地位转变为世界性的霸权:19世纪末,欧洲势力控制了大部分亚洲和几乎整个非洲地区……三个历史进程——革命、工业化及帝国主义——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欧洲人……何以逐渐地控制了世界。——摘编自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人成功地将自己的优势地位转变为世界性的霸权”的政治和经济因素各是什么?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失去了其对外投资的四分之一,法\n国失去了三分之一,而德国则失去了其全部对外投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可阻挡的革命浪潮席卷诸殖民帝国,极其迅速地结束了欧洲的统治。正如欧洲在19世纪最后20年中迅速获得其大部分殖民地那样,欧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同样短的时期内又失去了其大部分殖民地。——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2)根据材料二,概括两次世界大战分别对欧洲产生了什么影响?材料三二战结束后世界主要力量重新整合,英、法等欧洲主要大国遭受极大冲击,美国和苏联力量急剧增长,世界进入美苏两强争霸的两极格局,为了重树大国地位,欧洲国家走上了联合之路。在美苏掀起的冷战中,利用欧洲所处的敏感地理位置,不断扩大在美苏之间的回旋余地,在极短的时间内重新崛起,并在冷战结束后的多极化世界里成为重要的“一级”。——《大国复兴之路》解说词(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欧洲国家为什么“走上了联合之路”?(4)综合上述材料及探究,从欧洲历史的发展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答案】(1)政治因素: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经济因素:工业革命的进行。(2)影响:一战使欧洲失去对外投资,影响经济发展;二战使欧洲失去大量海外殖民地,政治地位下降。(3)为了发展经济,提高国际地位。(为了重树大国地位)(4)启示:联合协作能够互利共赢(合则利,分则害),改革与创新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4、苏联(俄)材料一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n向莫斯科的贵族发表演讲时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比从下面解决要好得多。”——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材料二1921年8月,在莫斯科市民惊异目光的注视下,一位23岁的美国青年走进了克里姆林宫,他的名字叫阿曼德·哈默。1921年10月28日,苏俄第一份给外国人特许权的合同正式签署,哈默获得了一所石棉矿的特许经营权,开始了他真正的商人生涯。——《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材料三从1928年到1937年,苏联连续实施了两个五年计划,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和以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高投资等方式,快速实现了工业化的初期目标,使苏联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进入到工业化国家行列。——《高中历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材料四苏联大事记简表——选自《历史》必修2教师用书材料五1991年12月25日19时38分,印有镰刀锤子的红旗从克里姆林宫楼顶徐徐地却是永久地降下。它从事实上宣告一个时代就此终结了。——摘自《大国崛起》(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思考,俄国这次改革的原因是什么?(2)新经济政策的哪一项内容为材料二中的哈默在苏俄投资经商提供了有利条件?新经济政策有何突出特点?\n(3)有同学认为,苏联工业化建设成就既显示了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的优势,又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你同意他的看法吗?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4)写出上表中①处的文件和②处的战役名称;材料四说明了什么?(5)材料五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对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答案】(1)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2)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或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3)同意。理由: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可以使苏联在短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显示出其优势;但这种发展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以行政手段发展经济,否定市场和商品经济,因此又存在严重的弊端,从长远看,阻碍了苏联经济发展,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一分为二评价才可)(4)①《联合国家宣言》;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苏联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5)苏联解体;启示: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等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5-24 19:35:02 页数:26
价格:¥9 大小:38.26 KB
文章作者:zjl16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