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届新高考语文二轮综合复习试卷3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9

2/9

剩余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新高考)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2022届高三二轮综合卷语文(三)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自从气韵一词产生以来,它一直是品评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十分重要的范畴之一。南朝齐梁间绘画理论家谢赫提出“六法”理论,第一条就是“气韵生动”,把它作为艺术创作的首要元素和中心环节。对于视觉艺术而言,包括绘画、书法、雕塑等在内,气韵观直接影响着它们的创作和评价,成为内在尺度之一。对于音乐和舞蹈而言,气之和,即为韵,气韵也为根底性衡量标尺。然而,“气”、“韵”、“气韵”从起源上说,最初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它们有分有合,需要分别来加以说明。气为生命气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被作为生命力的表征。很显然,人和动物的生存有赖于呼吸与吐纳,植物的生长也有新陈代谢,他们都或明或暗地以气息的方式显现出来。用气解释有机物的存在状态,可谓最直观的表述。然而,气的理论不止局限于如此浅显的层次,它被升华为天地间一个本质性的要素,在哲学的层面用以阐明生命的此在性。老子在《道德经》中讲明:“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冲”即为“充”,万物充满气息,因气息和畅而生机勃勃,可见气被内化为生命的象征。韵为生命体态,以谐和为最优,最早的百科词典之一的《广雅》中解释“韵”说:“韵,和也。”可知韵是以追求谐和优美体态为上的。《晋书·王坦之传》中记载王坦之曾说:“意者以为人之体韵,犹器之方圆。方圆不可错用,体韵岂可易处?”器物的方圆体现出它们的功用和风致,不可以胡乱地匹配,例如先秦人们一般用圆形的簋盛饭,如果非要把簋塑造成方形的,则不仅不合用,也不美观。以此来类比人的体态,就要求个体具有自己的风度和雅致。武者有勇武的体态,文人有文人的韵致,如若错位,则不合时宜。由此分析,可以看到,“韵”是优美的形态。音乐中,韵被广泛使用,即一种协调适宜的旋律,在文学中,尤其是诗歌中则是有节律的词章之美。在视觉艺术中,韵作为一种优美风致的展现,它来源于魏晋对人物的评头论足风气,属于被借用而来,但也从此在视觉艺术理论中扎下根底。“韵”这一概念的产生和广泛应用于文艺评价,实质上也是对“冲气以为和”的“和”字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气与韵,在魏晋时代经常被合为一个词——“气韵”,它获得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可以作为评判和指导艺术的法式之一,所谓气韵高者为上品,气韵不足则为下品。之后,大约在一千五百多年间,艺术家大多都受这个法式的影响。总体上讲,在古代艺术领域,“气韵”就是指创作主体灌注于审美对象中的内在生命力及显现出来的具有韵律美的形态。气与韵,可以分别使用,也可以合二为一,因此就形成了气、韵、气韵三个频繁地被用来赏鉴艺术的尺度。但是,在漫长的中华民族古代艺术史中,这三个概念在不同的时代里被重视的程度迥然有别,而这正折射出我国不同朝代的时代气质、文化精神和艺术风貌。(摘编自郭必恒《民族艺术理论中气韵观的源起与演化》)材料二: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美学具有当代价值,很多范畴经过现代化的改造之后完全可以进入现代文艺理论与美学的话语系统,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气韵。气韵意义的构成中不少观念可以与当下的中西文艺理论和美学对接并形成对话,在对接、对话的过程中可能会生成一些新的理论内涵,以完善当下的文学艺术创作和审美理论。气韵可以参与当下艺术境界理论的建构。艺术境界是文学艺术追求的终极目标,也是审美的终极目标,艺术境界的种类很多,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平淡之境、绘画中的荒寒之境,西方文学中的象征之境、绘画中的荒诞之境等,都是典型的艺术境界。气韵不是具体的境界,依然是境界之道。它引领境界的创造和境界审美,解决的是什么样的境界才美、如何创造美的境界问题。古人早就认识到,气韵可在境中,也可在境外。这说明,气韵有虚有实,艺术境界一定是虚实相生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学艺术的变化对艺术境界的创造会提出一些新的要求,确立一些新的标准。这都离不开气韵的参与。气韵在艺术境界的创造和审美方面可能会展示出巨大的张力,充实并丰富现代的审美和创造理论。9 此外,气韵对当下审美理论的建构具有重要的价值。艺术境界不仅是艺术创造问题,也是审美问题。这说明,气韵的核心在审美。气韵追求文学艺术的力与气势,倡导文学艺术的韵味,因此,也可以说,气韵就是力、气势、韵味。力、气势与韵味的结合是气韵的审美追求,那是一种奋发昂扬的审美追求。可见,气韵的审美层次得高,并非所有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都可以称得上有气韵,或者用气韵来评价。只有那些展现出奋发昂扬的生命精神、具有高蹈的气质、充满积极生存情怀的文学艺术才能够称得上气韵。在这个意义上,气韵的当代价值就凸显出来了。当下的文学艺术,盛行享乐、颓废、荒淫之风,充斥着低级趣味。这些低级趣味败坏了社会风尚,破坏了文学艺术的审美准则。引入、改造古代的气韵,不仅可以丰富、完善当下的审美理论,同时也为现代审美准则的确立找到了理论参照和支撑,进而建构起既具民族特色而又健康、向上、情趣盎然的现代审美理论。(摘编自李健《“气韵”美学意义的构成及其当代价值》)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起源上看,气为生命气息,韵为生命体态,气韵是品评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一个重要范畴。B.气不仅是对有机物的存在状态最直观的解释,还被升华到哲学的层面用以阐明生命的此在性。C.韵是优美的形态,以谐和为最优,以追求谐和优美体态为上,因而主要用于视觉艺术理论中。D.气前作为一种评判和指导艺术的法式,影响了自魏晋以后大约一千五百年间的大多数艺术家。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晋人认为,武者有勇武的体态,文人有文人的韵致。由此可见,身材高大、孔武有力的孔子并不符合晋人的审美观。B.在漫长的中华民族古代艺术史中,气韵的高低与作品的优劣成正比:优秀的文艺作品总是富有气韵的。C.气韵虽然不是具体的境界,却能够引领境界的创造和境界审美,充实并丰富现代的审美和创造理论。D.引入、改造古代的气韵,可以消除当下文学艺术中盛行的享乐、颓废、荒淫之风,提升作品的审美趣味。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气韵为主,气韵不足,虽有辞藻,要非佳作也。——南宋陈善《扪虱新话》B.今之画,纵得形似、而气韵不生。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C.学我者生,似我者死。——齐白石D.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毛泽东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5.有人认为,王维《青溪》诗中“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荐,澄澄映葭苇”四句有“气韵”。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分)【答案】1.C2.C3.D4.①材料一在强调气韵是“品评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十分重要的范畴之一”后,从起源的角度分别阐述气、韵和气韵三个概念的内涵。②材料二在肯定气韵“可以进入现代文艺理论与美学的话语系统,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并简要阐释原因后,从建构当下艺术境界理论和审美理论两方面阐述其重要价值。5.①“气韵”就是指创作主体灌注于审美对象中的内在生命力及显现出来的具有韵律美的形态。这四句诗描写青溪景物,水声淙淙、青松苍翠、微波荡漾、菱荇摇曳,无不生机勃勃;整个画面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和谐优美。②“气韵”指的是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诗人融情于景,景语皆情语,在对青溪美景的描写中融入了热爱自然、钟情山水的情怀志趣,体现出宁静淡泊、高蹈自守的审美追求。【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内容,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C.“因而主要用于视觉艺术理论中”错误。材料一中说“音乐中,韵被广泛使用,即一种协调适宜的旋律,在文学中,尤其是诗歌中则是有节律的词章之美”。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A.“晋人认为”错误。王坦之是一个个体,不一定能代表晋人。况且“武者有勇武的体态,文人有文人的韵致”是作者引申出来的说法,也不是晋人的观点。B.“在漫长的中华民族古代艺术史中,气韵的高低与作品的优劣成正比”错,材料一说“之后,大约在一千五百多年间,艺术家大多都受这个法式的影响”,注意“之后”和“大多”的限制;“优秀的文艺作品总是富有气韵的”错,材料二中说“气韵的审美层次很高,并非所有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都可以称得上有气韵,或者用气韵来评价”。D.“消除”错误。“消除”夸大了气韵的作用,由材料二结尾部分“引入、改造古代的气韵,不仅可以丰富、完善当下的审美理论,同时也为现代审美准则的确立找到了理论参照和支撑,进而建构起既具民族特色而又健康、向上、情趣盎然的现代审美理论”可知。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观点是:气韵经改造后可以进入现代文艺理论与美学的话语系统,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A项强调气韵对于文章的重要性;B项表现绘画中气韵与形似的关系,都不涉及完善当下的文学艺术创作和审美理论。C项谈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不是气韵。D项提到“古为今用”,正体现对待气韵的正确态度。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思路的能力。材料一:材料一共有四段,结合标题可知,主要阐述的是“民族艺术理论中气韵观的源起与演化”。第一段,结合关键句“9 自从气韵一词产生以来,它一直是品评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十分重要的范畴之一”可知,指出气韵是“品评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十分重要的范畴之一”,并且指出“气”、“韵”、“气韵”从起源上说,最初是三个不同的概念。然后结合第二段,关键句为“气为生命气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被作为生命力的表征”;第三段关键句为“韵为生命体态,以谐和为最优,最早的百科词典之一的《广雅》中解释‘韵’说:‘韵,和也。’可知韵是以追求谐和优美体态为上的”;第四段关键句为“气与韵,在魏晋时代经常被合为一个词——‘气韵’,它获得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可以作为评判和指导艺术的法式之一,所谓气韵高者为上品,气韵不足则为下品”;可见,第二至四段,从起源的角度分别阐述气、韵和气韵三个概念的内涵。材料二:材料二共有三段。第一段提出观点:气韵经改造后可以进入现代文艺理论与美学的话语系统,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第二段,指出“气韵可以参与当下艺术境界理论的建构”;第三段指出“此外,气韵对当下审美理论的建构具有重要的价值”,即从建构当下艺术境界理论和审美理论两方面阐述气韵的重要价值。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主要观点,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材料一结尾段中指出“在古代艺术领域,‘气韵’就是指创作主体灌注于审美对象中的内在生命力及显现出来的具有韵律美的形态”。王维《青溪》诗中“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荐,澄澄映葭苇”四句,意思是“流过乱石时水声喧腾,而流经松林时却没有声息与松林相映色调优美。水波荡漾,浮着菱角和荇菜,清澈的溪水侧映着芦苇。我的心一向闲静,就像这淡泊的溪水”。“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句,溪水与松色相映,一动一静,声色相通,意境优美。“漾漾泛菱荐,澄澄映葭苇”句,动静结合的手法,将诗的意境有声有色地营造出来。青溪流出松林后,到了一片开阔地,只见荇菜、菱叶浮在水面上,青翠荡漾;芦花、苇叶倒映在清澈的水中,充满诗意。材料二第二段中提出“气韵有虚有实,艺术境界一定是虚实相生的”。青溪的景色谈不上秀美绝伦,但为什么这样吸引人呢?这是因为诗人的心情。诗人将青溪清新的景色的自己闲适的心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融情于景,景语皆情语,做到了心境和物境的统一。在对青溪美景的描写中融入了热爱自然、钟情山水的情怀志趣,体现出宁静淡泊、高蹈自守的审美追求。(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北方的河张承志他开始了高速运转。他首先咬着牙开始翻译李希霍芬的《中国》导言。这导言大约有三万多字。他在翻着字典时想,我要在报名时呈上译稿,请他们转交导师。他又觉得最好有论文,哪怕一篇也好。于是他就拟了几个题目:《黄河中游晋陕峡谷自然地理状况概述》、《湟水河谷的黄土台地及植被》、《关于额尔齐斯河流域的资源及综合经济》等等,可是写了几行以后,他发现自己写的不是论文,而是晚报和旅游杂志上用的大路货。他马上扔掉那几个题目去颜林家。颜老头摸着稀胡子听了他的论文设想以后笑了。老头说,放下你的那些论文吧,只要把基础课考好,问题就不大。但是老头本人并不招研究生。您怎么知道别人就不会事先上交论文呢?我还是要搞一篇,他想。我敢保证其他考生也都会来这一手的,这是光明正大的竞争,人人都不会放弃宝贵的机会。他从颜林父亲那儿抱回一大叠《地理学资料》和小册子,回家研究起来。当他发现不少论文实际上都是描述性的调查报告时,他欣喜若狂。原来野外的亲身调查也可以成为论文的基础。他考虑着,那太好了,我不仅有调查而且有整套填密的方言调查资料作基础。我可以把方言的分布和发展与自然地理的分析结合起来。他决定搞一篇题为《湟水流域的人文地理考察》的文章,但他没有忙着动笔。他大量地阅读资料,皱着眉头捉摸那些论文字里行间的功夫所在。他愈读愈觉得自己的文章能写好,因为他已经模糊地发现了一条行家们严守着的思维的线路和框框。这条隐约可见的线路连结着一串串专用术语和概念,构成了一条神经,一个严密的网,一个冷静而独立的视角。他相信,这就是地理学。我逮住你啦,别看你闪烁其词,他想。干货就在这里。我要准准地抓住你,吃掉你,消化掉你,然后我使出我的方言调查的法宝,也来炮制一下。我的网和视角也会又独立又新鲜。他能读到的书和论文主要都是自然地理或经济地理方面的,他愈读愈发现结合人文科学的研究少而又少。这使他对自己拥有的汉语方言知识和旁听来的考古讲座知识满怀希望,他不时回忆起对他常怀偏爱的秦老师和新疆大学的往事。他同时开始了对基础课的复习。除了翻译李希霍芬之外,他每天都做《简明基础日语》后头的练习题。考试全都是考基础,这个我深有体会,他想。从来都是这样:试题很简单,人们打开卷子心中窃喜。可是那些貌似傻乎乎的试题后面巧埋地雷,暗藏杀机。他把练习题做了一遍又一遍,只要一出错,他就咬住错处狠攻硬背。他决定把这几页习题做上一百遍,一直到考试前三天才住手。政治课也一样,他从旧书店里买了两本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小册子,把它们全都剪成词条,塞在右面衣袋里。骑着自行车赶路时,他左手扶着车把,右手摸出一张,瞥过几眼,默诵一遍,然后塞进左边衣袋里。等过了闹市,没有红绿灯路口时,再从右边摸出一张来。他骑车骑得很警觉,既没有撞了过路的老太太,也没有惹恼过警察。9 他每天早上七点钟爬起来,夜里一点半或者两点睡觉。一般他温习功课到午夜十二点左右,然后推开那些地理学报、考古讲义和《简明基础日语》,摊开几张稿纸,开始写他的那首诗。诗的题目是一下子跳到纸上的:《北方的河》。他握紧了笔,觉得胸膛里的长河大浪汹涌而至。那些浪头棱角分明,又沉又重,一下下撞得他胸口发痛。他忍着心跳,竭力想区别开那些河流。十几年他见过多少条河啊,黄河、湟水、白龙江和洮河、额尔齐斯河与伊犁河、甚至内蒙古的锡林河以及青海的通天河。这些河流在他的脑海里飞溅激荡,他感到兴奋得有些晕眩。他看见了那么多熟识的面影和那么多生动的故事,他觉得这些河流勾划出半个中国,勾划出一个神秘的辽阔北方。这片苍莽的世界风清气爽,气候酷烈,强硬的大路笔直地通向远方。他深深地感动了,他把笔尖伸向那些薄纸。他想用简练有力的词句几笔就把那些浪头和漩流钉入稿纸的方格,然后再去尽情尽意地描写那些古朴的台地、倾斜的高原和高海拔的山前草原。可是他一个字也写不出来,留在肚子里为他看家的那套汉语训练早已溜之大吉。他枯坐着,紧张地瞪着稿纸上的那个题目,听着自己的心在咚咚地跳。他不仅没有找到那种闪闪发光、掷地有声的词句,他甚至一个字也写不出来。他感受万千,但又一筹莫展,他呆呆地一直坐到两点钟,最后扔掉钢笔,一头栽倒在床上。有一天深夜,听着隔壁母亲发出的鼾声,但他却失眠了。他靠在床头吸了好几支烟,出神地倾听着那低柔的呼吸的声响。后来他悄悄取过纸笔,在黑暗中嚓嚓地写了起来。他凭手指的触觉知道,写下的诗句不会重叠在一起。这是一首新诗的最初的几行。(节选自《北方的河》第三章)【注】曾在新疆插队6年的“他”,从新疆大学汉语专业毕业回北京后,不服从分配而决心报考人文地理学的研究生。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他”翻译李希霍芬的《中国》导言和撰写地理论文,是为了出奇制胜,以此获得导师的青睐。B.通过大量阅读资料,仔细揣摩行家论文,“他”终于找到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写作地理论文的视角。C.“诗的题目是一下子跳到纸上的”运用比拟手法传神地反映了写诗的念头在“他”心中酝酿已久。D.写诗时,由于兴奋过度,加之心情紧张,“他”感受万千但又一筹莫展,以致一个字也写不出来。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在叙述中融入大量心理描写,细致而深入地展示出“他”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从而将“他”的形象刻画得真切鲜明,栩栩如生。B.“我要准准地抓住你,吃掉你,消化掉你”,这句话运用短促有力的句式,生动地表现出“他”钻研学问的决心和毅力。C.小说于细微处颇见匠心,如叙写“他”边骑着自行车边背哲学和政治经济学词条时,对“右”“左”交代得十分具体,符合生活真实。D.小说结尾以“这是一首新诗的最初的几行”独立成段,富有象征意义,象征着“他”研究生考试非常顺利,即将开启全新的人生旅程。8.“他”报考研究生,功课如此紧张,为什么还要写那首《北方的河》?(4分)9.小说以“他”的角度行文,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答案】6.C7.D8.①北方的河是“他”十几年生活的见证,是辽阔北方乃至中国的代表,也是“他”激情与理想的象征。②考研究生是现实世界的追求,写《北方的河》是精神世界的追求,正是对北方的河的热爱与眷恋,促使“他”报考人文地理学的研究生。同时也是由于对人文地理的研究,使他更加了解北方的河。(意思对即可)9.①运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展开叙述,作者不受时空束缚,可以在叙事和心理活动描写之间自由切换,使叙事抒情更加自由灵活。②“他”不仅仅是某一个具体人物,而且是那一代人的象征,以“他”的角度行文有助于深化小说主旨。③拉开与人物的距离,产生更为理性的观照视角和分析视角。(答出两点即可。)【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是为了出奇制胜”不正确。关于撰写论文,选文中说“我敢保证其他考生也都会来这一手的,这是光明正大的竞争”。B.“终于找到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写作地理论文的视角”不正确。首先,这只是“他”内心的想法,还不能说“找到了”;其次,选文中说“结合人文科学的研究少而又少”,但并非“独一无二”。D.“‘他’感受万千但又一筹莫展,以致一个字也写不出来”因果倒置。根据选文,“他”是因为“一个字也写不出来”才“一筹莫展”。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象征着‘他’研究生考试非常顺利,即将开启全新的人生旅程”牵强附会。结尾只是说他写出了诗歌的开头几行,并未暗示“即将开启全新的人生旅程”,两者并无必然联系。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原文说“十几年他见过多少条河啊,黄河、湟水、白龙江和洮河、额尔齐斯河与伊犁河、甚至内蒙古的锡林河以及青海的通天河……他看见了那么多熟识的面影和那么多生动的故事,他觉得这些河流勾划出半个中国,勾划出一个神秘的过阔北方”,可见这些“北方的河”是他生活过的地方,他对它们无比熟悉,它们也是北方的代表;而“他握紧了笔,觉得胸膛里的长河大浪汹涌而至。那些浪头棱角分明,又沉又重,一下下撞得他胸口发痛”,这样的“河”已经不是现实的河流,而是他的激情与理想的象征,他在激情冲击之下,想要写这首“北方的河”,抒发自己的情感;如果说报考研究生对于他来说是现实世界的追求,那么写《北方的河》是精神世界的追求。他为何要报考的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生,他想写的论文也是这方面的论文,而且他早就已经在做这方面的研究,“9 我不仅有调查而且有整套填密的方言调查资料作基础。我可以把方言的分布和发展与自然地理的分析结合起来。他决定稿一篇题为《湟水流域的人文地理考察》的文章”,而这现实中的追求正是源于他对“北方的河”的了解,反之,正是因为对人文地理的研究,使他更加了解北方的河。因这现实与理想都与“北方的河”有关,才使得即使功课如此紧张,还是要写这首《北方的河》。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叙述视角的作用的能力。本文使用第三人称视角,即全知视角展开叙述,这样的视角不受时空限制,可以自由地在叙事中插入心理描写,如在叙述颜家老头让他放弃论文,专心准备基础题的时候,插入了他的心理描写,“您怎么知道别人就不会事先上交论文呢?我还是要搞一篇,他想。我敢保证其他考生也都会来这一手的,这是光明正大的竞争,人人都不会放弃宝贵的机会”。这就是全知视角的好处,切换自如,使叙事抒情更加自由灵活。从“他”的角度来写,是因为“他”不仅仅代表他个人,更是那一代人的象征。文中描写他刻苦备考,“他把练习题做了一遍又一遍,只要一出错,他就咬住错处狠攻硬背。他决定把这几页习题做上一百遍,一直到考试前三天才住手。政治课也一样,他从旧书店里买了两本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小册子,把它们全都剪成词条,塞在右面衣袋里……”,这些描写带有明显的时代色彩,而“他”正是那个年代千千万万知识青年的代表,“他”身上的勤奋刻苦、严谨求实的品质也是那个年代知识青年的共同品质。因此用第三人称,以“他”的角度行文有助于深化小说主旨。以第三人称来写,能够更加客观冷静地展现人物思想,刻画人物形象,这样能拉开与人物的距离,产生更为理性的观照视角和分析视角。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石勒字世龙,上党武乡羯人也。太兴二年,勒伪称赵王,赦殊死已下均百姓田租之半赐孝悌力田死义之孤帛各有差石勒令武乡者旧赴襄国既至勒亲与乡老齿坐欢饮语及平生令曰:“武乡,吾之丰沛,万岁之后,魂灵当归之,其复之三世。”勒以百姓始复业,资储未丰,于是重制楚酿,郊祀宗庙皆以醴酒,行之数年,无复酿者。勒雅好文学,虽在军旅,常令儒生读史书而听之,每以其意论古帝王善恶,朝贤儒士听者莫不归美焉。尝使人读《汉书》,闻郦食其劝立六国后,大惊曰:“此法当失,何得遂成天下!”至留侯谏,乃曰:“赖有此耳。”勒尝夜微行,检察营卫,赍缯帛金银以路门者求出。永昌门门候王假欲收捕之,从者至,乃止。旦召假以为振忠都尉,爵关内侯。勒将营邺宫,廷尉续咸书切谏。勒大怒,曰:“不斩此老臣,朕宫不得成也!”敕御史收之。中书令徐光进曰:“陛下天资聪睿,超迈唐虞,而更不欲闻忠臣之言,岂夏癸、商辛之君邪?其言可用用之,不可用故当容之,奈何一旦以直言而斩列卿乎?”勒叹曰:“为人君不得自专如是!岂不识此言之忠乎?向戏之尔。人家有百匹资,尚欲市别宅,况有天下之富,万乘之尊乎终!当缮之耳,且敕停作,成吾直臣之气也。”因赐咸绢百匹,稻百斛。勒飨高句丽使,酒酣,谓徐光曰:“朕方自古开基何等主也?”对曰:“陛下神武筹略迈于高皇,雄艺卓荦超绝魏祖,自三王已来无可比也,其轩辕之亚乎!”勒笑曰:“人岂不自知,卿言亦以太过。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朕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大丈夫行事当礌礌落落,如日月皎然,终不能如曹孟德,司马仲达父子,欺他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也。“其群臣皆顿首称万岁。”(节选自《晋书·载记》)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赦殊死已下/均百姓/田租之半/赐孝悌力田死义之孤帛各有差/石勒令武乡者旧赴襄国/既至/勒亲与乡老齿坐欢饮/语及平生/B.赦殊死已下/均百姓田租之半/赐孝悌力田死义之孤帛各有差/石勒令武乡者旧赴襄国/既至/勒亲与乡老齿坐欢饮/语及平生/C.赦殊死已下/均百姓田租之半/赐孝悌力田死义之孤帛各有差/石勒令武乡者旧赴襄国/既至/勒亲与乡老齿坐/欢饮语及平生/D.赦殊死已下/均百姓/田租之半/赐孝悌力田死义之孤帛各有差/石勒令武乡者旧赴襄国/既至/勒亲与乡老齿坐/欢饮语及平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万岁,本为对君王的祝颂语,后也用于臣民对皇帝的专称,本文是君王死的讳称。B.留侯,留指留城,是张良与刘邦初次见面的地方,后张良有功被刘邦封为留侯。C.列卿,指九卿,是我国古代中央政府各部行政长官的总称。先秦有三公九卿之说。D.顿首,指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的跪拜礼,是九拜中最隆重礼节,其次是“稽首”。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石勒显贵后不忘家乡,他与家乡级父老欢乐相聚,把自己武乡比作刘邦的丰沛,下令让家乡人民恢复三代的产业。B.鉴于百姓久经战乱、资源不足的现状,石勒下令严厉禁止酿酒,并较长时期地加以贯彻实施,这有助于节约粮食。C.石勒曾微服私访检察营卫,用贿赂利诱的方式有验官吏,门侯王假廉洁奉公、严正执法,由此得到了提拔和奖赏。D.对徐光所言只有黄帝可与他相比的奉承,石勒未接受,而是作了较为客观的比较,既体现了自知,又饱含了自信。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每以其意论古帝王善恶,朝贤儒士听者莫不归美焉。(2)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朕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9 14.石勒最终有没有采纳续咸的谏言?为“成吾直臣之气”,石勒又有哪些举措?请简要说明。(3分)【答案】10.B11.D12.A13.(1)(石勒)常常用他自己的想法评定古代帝王的好坏,旁听的朝臣儒生没有谁不赞美他。(2)我如果遇到汉高祖,应该向他北面称臣。如果遇上光武帝,将会和他在中原一比高下,不知鹿死谁手。14.第一问:没有采纳。第二问:暂时停建邺宫;宽容并加赏续咸。【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田租之半”为定语后置,作“均”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D;“齿坐”在这里修饰“欢饮”,意思是“排列座次欢乐宴饮”,中间不可分开,排除C。句意:免除殊死以下罪犯的刑罚,统一征收百姓一半的田租,根据高低等级分别赏赐布帛给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努力耕种勤于农事、恪守大义为义而死者的孩子。石勒让武乡县的年高德重者到襄国。他们到了以后,石勒和他们按照年龄排列座次欢乐宴饮,酒宴中谈及往事。故选B。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D.“是九拜中最隆重礼节,其次是‘稽首’”错误,“稽首”是九拜中最隆重的礼节,“顿首”其次。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恢复三代的产业”错,“其复之三世”是“免除三代的赋税和徭役”。故选A。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每”,常常;“论”,评定;“朝贤儒士听者”,定语后置句;“归美”,赞美。(2)“逢”,遇到;“北面”,指称臣;“脱”,如果;“并驱于中原”,介词结构后置。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人家有百匹资,尚欲市别宅,况有天下之富,万乘之尊乎终!当缮之耳”可知石勒终究是要修建宫殿的,没有采纳续咸的谏言。根据“且敕停作,成吾直臣之气也”“因赐咸绢百匹,稻百斛”可知,他为了“成吾直臣之气”,暂时停建邺宫,宽容并加赏续咸。参考译文:石勒字世龙,是上党郡武乡县羯族人。太兴二年,勒称赵王,免除殊死以下罪犯的刑罚,统一征收百姓一半的田租,根据高低等级分别赏赐布帛给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努力耕种勤于农事、恪守大义为义而死者的孩子。石勒让武乡县的年高德重者到襄国。他们到了以后,石勒和他们按照年龄排列座次欢乐宴饮,酒宴中谈及往事。接着下令说:“武乡,就是我的丰沛,我死后,魂灵将回到那里,现在免除他们三代的徭役和赋税。”石勒认为百姓才恢复本业,财物储备不丰,于是严厉禁止酿酒,祭祀天地祖宗都用甜酒,施行几年后,不再有酿酒的人。石勒一向很喜欢儒家学说,虽然在军队,常常让儒生读史书给他听,石勒常常用他自己的想法评定古代帝王的好坏,听的朝臣儒生没有谁不赞美他。石勒曾让别人读《汉书》,当他听到郦食其劝刘邦立六国的后代为王侯,非常吃惊地说:“这么做会失去天下的,刘邦是怎么得到天下的!”直到听到留侯劝谏,于是说:“幸亏有这个人啊。”石勒曾经在夜间微服外出,检阅察看军营护卫,他带着丝绸和金银贿赂守门者请求出门。永昌门的营门军官王假想逮捕他,随从人员到来,才停下。第二天一早,石勒召见王假,任命他担任振忠都尉,赐给他关内侯的爵位。石勒准备营建邺宫,廷尉续咸上书直言极谏。石勒非常愤怒,说:“如果不杀这个老臣,我的宫殿就不能建成!”下令御史拘捕他。中书令徐光进谏说:“陛下您天资聪慧,超过了唐尧和虞舜,却反不愿听忠臣的规劝,岂不是成了夏桀和商纣这类的君王吗?他的话可以采纳就采纳,如果不可采纳本来就应该宽容他,怎么能一时间因为直言而斩杀列卿呢?”石勒感叹说:“作为君王竟不能这样自作主张!我哪里是不明白这谏言的忠诚?刚刚是开玩笑罢了。别的人家有百匹布帛的资财,还想另外买住宅,何况我拥有富有的天下,尊贵的帝位呢!我终究是要修建它的。暂且下令停止营建,以此成全我直言谏诤之臣的正气。”于是赏赐续咸百匹绢帛,百斛稻谷。石勒宴享高句丽的使者,喝到畅快时,对徐光说:“我可以和自古开国的哪个皇帝相比?”徐光回答说:“陛下您勇猛谋略超过汉高祖,才能卓越超过魏武帝,三王以来无人可比,大概同黄帝相当啊!”石勒笑着说:“人哪能没有自知之明,您的话也太夸大了。我如果遇到汉高祖,应该向他北面称臣。如果遇上光武帝,将会和他在中原一比高低,不知谁取得最后胜利。大丈夫做事应当光明磊落,就像日月之光明亮皎洁,终究不能仿效曹孟德、司马懿父子,欺负别人孤儿寡妇,靠不正当手段夺取天下。”他的大臣们都顿首喊万岁。(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张求(节选)唐庚张求一老兵,著帽如破斗。卖卜益昌市,性命寄杯酒。上语不假借,意自有臧否。坐此益寒酸,饿理将入口。9 士节久凋丧,舐痔甜不呕。求岂知道者,议论无所苟。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前两句直接叙述张求的身份和外貌:曾是一名普通老兵,戴着破如斗的帽子。B.七、八句写张求卖卜求生却更寒酸,甚至有可能饿死,五、六句阐述了相关原因。C.九、十句描写了当时士林的普遍风气:不讲气节廉耻,仅以利益作为追逐的对象。D.本诗最后两句认为张求不通晓儒家的君子之道,所以人们大多不敢认同他的议论。16.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老兵形象?是如何塑造的?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15.D16.形象:①贫穷落魄/落拓不羁/落魄潦倒,如“著帽如破斗”,“性命寄杯酒”。②敢于直言,不趋炎附势/为人有原则,如“一语不假借,意自有臧否”,写张求解卦直言,不借助他人言语说逢迎的话。塑造手法:①直接描写/正面描写/外貌描写。②对比。将张求敢于直言、不曲意逢迎的精神跟士人品行作对比。【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认为张求不通晓儒家的君子之道,所以人们大多不敢认同他的议论”错。最后两句意思:张求虽然未必懂得君子之道,却能秉理直言,百折不避。故选D。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及描写手法的能力。先看人物形象。首先开门见山亮出他的身份:一个退伍的老兵,头戴一顶破斗似的帽子,几个字就勾勒出一副落拓不羁的寒伧相。年既老而无以为生,只得在益昌(今四川昭化)市集上靠占卜糊口,又进一步从他的行业点出这是一个下九流的人物。说他寄性命于杯酒之间,可见其平生爱好,嗜酒如命。这些描写刻画出一个贫穷落魄、穷困潦倒的占卜者的形象。诗歌描写他“上语不假借,意自有臧否”,老兵处世有自己的原则,从不假借他人之语,对人对事有自己的褒贬,即使得罪了人,也无所畏惧。这个句子刻画了他敢于直言,不趋炎附势的正直形象。再看塑造手法。“著帽如破斗”是外貌描写;“上语不假借,意自有臧否”是正面写其性格特点;“士节久凋丧,舐痔甜不呕”“求岂知道者,议论无所苟”,以他不畏权势的强项精神与士大夫舐痔吮痈的丑恶嘴脸相对照,抒写了作者对世风日下、士节沦丧的强烈愤慨;将张求的不知“道”和士人的知“道”两相对比,张求不是通晓儒道的人,但议论却无所苟且,那些熟读经书、深知道义的士人却蝇营狗苟,恬不知耻。(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在《劝学》中,荀子以雕刻为喻形象地说明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的道理:只要“锲而不舍”,就会“__________________”;相反,如果“锲而舍之”,就可能“__________________”。(2)在《醉翁亭记》中,欧阳修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生动地描写出太守喝醉时的情态。(3)蝴蝶(也作“胡蝶”)是一种美丽的昆虫。它种类繁多,色彩鲜艳,姿态轻盈,因而受到古代文人的喜爱,成为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金石可镂朽木不折(2)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3)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胡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镂”“朽”“颓”“生”“鹃”。第Ⅱ卷(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研究表明,我国历史上多次出现南北割据的局面,而很少出现东西分立的情况,一个主要原因是,东西有长江、黄河、淮河等几条江河的贯通,南北则有几条江河的阻隔。隋炀帝修建大运河,等于给几条横贯东西的江河从中间打了一个十字,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有一条长河贯通南北。运河的开通,打通了南北交通的命脉,不仅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有着开创性意义,对国家统一也_________。从这个意义上说,隋炀帝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帝王,开凿大运河不是他的罪过,而是他_________的历史功绩。长城和大运河一样,是中国人民创造的人工奇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的运河,被誉为“活着的、流动的人类遗产”。_________,随着时代的发展,运河作为内陆的水运航道之一,已退居交通运输的次要位置。但仍有必要大力保护、传承、利用和弘扬运河文化,因为运河文化彰显的是中国人民开拓进取、_________的创造精神和顽强意志。9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功不可没青史流芳毋庸置疑百折不挠B.功不可没彪炳史册毋庸讳言不屈不挠C.功德无量彪炳史册毋庸置疑不屈不挠D.功德无量青史流芳毋庸讳言百折不挠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长城和大运河一样,是中国人民创造的人工奇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B.和长城一样,大运河是中国人民创造的人工奇迹,是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C.和长城一样,大运河是中国人民创造的人工奇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D.大运河和长城一样,是中国人民创造的人工奇迹,是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答案】18.B19.D20.运用借喻的修辞手法。用“命脉”比喻“主要通道”,突出了大运河在沟通南北交通上的重要作用;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使语言简洁生动。【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功不可没:某人功劳很大不能被埋没。功德无量:旧时指功劳恩德非常大,现多用来称赞做了好事。语境是说隋炀帝开通南北相通的运河对国家统一起了很大作用,应用“功不可没”。青史流芳:指在历史上留下好名声。彪炳史册:形容伟大的业绩流传千秋万代。此处形容“功绩”而非“名声”,故用“彪炳史册”。毋庸置疑:不必怀疑。毋庸讳言:用不着隐讳,可以直说的内容。此处强调不必隐讳而非不必怀疑,故用“毋庸讳言”。百折不挠:形容意志坚强,屡受挫折而不屈服。不屈不挠:比喻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此处没有“屡受挫折”之意,故用“不屈不挠”。故选B。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语序不当,“长城和大运河一样”应改为“大运河和长城一样”,因为此段是在讲大运河,主语应为“大运河”;成分残缺,“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缺少谓语,应在此句前面加上“是”。全部改对的是D项。故选D。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画横线的句子是“运河的开通,打通了南北交通的命脉”,此句运用借喻的修辞手法,没有出现本体“交通要道”,也没有出现比喻词,而直接用了喻体“命脉”来比喻“交通要道”,表达上更简洁;“命脉”指生命和血脉,比喻关系重大的事物,突出了大运河在沟通南北交通上的重要作用,运用借喻手法使表达更生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在我们乡土社会里,①,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②。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是一样的。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③。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节选自《乡土中国》)21.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22.请在文中三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6分)【答案】21.借助比喻来说理,把中国乡土复杂的亲属关系比作由小及大的同心圆,化抽象为具体,使说理变得生动且易懂。22.①不但亲属关系如此。②范围的大小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③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也可以变得很大)。(大意对即可。)【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分析语句的表达效果的能力。划线句子运用了比喻修辞,本体是“9 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喻体是“同心圆波纹”,这一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的形式,就像是在水中丢一块石头形成的波纹一样,由亲到疏,从一个中心逐渐向外扩展,将抽象的亲属关系,形象生动地写了出来,具体而生动,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乡村社会中亲属关系的具体形式。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处,根据前文“亲属关系是……”和后文“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可知,此处应该先写“亲属关系”,故此处应填写“不但亲属关系如此”一类的句子。②处,根据前文“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讲的“团体”的“范围”,而后文的“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是一样的”讲的是不同势力的人家范围的大小,由此可知,此处应填写“范围的大小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一类的句子。③处,根据前文“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讲的是“伸缩能力”,首先讲了乡下家庭“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则根据伸缩能力的大小可知,应相对于“家庭可以很小”,此处应是“很大”,故此处应填写“也可以变得很大”一类的句子。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论语·里仁》)材料二:在东京奥运会乒乓球女团比赛中,王曼昱替换受伤的刘诗雯出战,帮助中国队收获女团冠军。此前知道自己被定为P卡选手(替补运动员)后,王曼昱一开始有些失落,但她迅速调整自己的心态,封闭训练时就在每个细节、每个环节上按参赛人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时刻准备着在队伍需要自己的时候上场,为国争光。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感悟?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用于校刊“青年修身论坛”栏目投稿。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本次作文题共两则材料。第一则是理论材料,来自《论语》,意思是,孔子说:“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强调了真本领才是最值得看重的。第二则是事实材料,来自乒乓球运动员王曼昱,虽然一开始被作为替补队员,但她没有闹情绪,而是认真训练,做好每个细节,最终在东京奥运会上帮助中国队收获女团冠军。第二则材料是对第一则材料的具体诠释。题目要求我们写一篇文章给校刊“青年修身论坛”栏目投稿,注意“修身”一词的暗示,它提示我们,写作中主要是思考在人生低谷时期应当有什么样的心态,应当有什么样的做法。无论个人还是国家,谁都不是一下子就能抵达巅峰,都需要在过程中走好每一步路,打下坚实基础,才会迎来最后的辉煌。在困难、挫折面前,要始终心态平和,努力做好该做的事;在低谷中更要怀有信念,做好准备,这样才会有高光时刻的到来。建议写成递进式结构的议论文,可以从昙花、毛竹等自然界启示入手,分析个人、企业、国家在人生低谷时期的正确做法。个人可以写屠呦呦、袁隆平,企业可以写化为,国家可以写中国的航天事业。立意:1.做好自己,静待花开。2.夯实基础,铸造云梯。3.不断完善自我,迎接高光时刻。9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3-15 17:37:28 页数:9
价格:¥3 大小:117.5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