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散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精选汇编(部编版,含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50

2/50

剩余4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散文阅读专项练习题精选汇编(共7篇,共100分)1.(14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风筝仙女铁凝①我们的楼房前边是一大片农民的菜地。凭窗而立,眼前地阔天高,又有粪味儿、水味儿和土腥味儿相伴。在正月里,当粪肥在地边刚刚备足,菜地仍显空旷,而头顶的风已经变暖的时候,有人在开阔的地里撒欢儿似的奔跑了,人们在这里放风筝。②我的风筝实在普通,才两块五毛钱。这是一个面带村气的“仙女”,鼻梁不高,嘴有点鼓,一身的粉裙子,黄飘带,胸前还有一行小字——“河北邯郸沙口村高玉修的风筝,批发优惠”。使我相中这风筝的,恰是“仙女”胸前的这行小字。它那表面的商业气息终究没能遮住农民高玉修骨子里的那点儿茁朴。这种口语般直来直去的句式让我决定就要这个“仙女”。③傍晚之前该是放风筝的好时光,太阳明亮而不刺眼,风也柔韧并且充满并不野蛮的力。我举着我的仙女,在日渐松软的土地上小跑着,将她送上天空。近处有放风筝的邻人鼓励似的督促着我:“放线呀快放线呀,多好的风啊……”④这宛若劳动号子一般热情有力的鼓动在我耳边呼啸,在早春的空气里洋溢,丝线从手中的线拐子上扑簌簌地滑落着,我回过头去仰望升天的仙女。一时间只觉得世上再也没有比这风筝仙女更像仙女的东西了:她那一脸的村气忽然被高远的蓝天幻化成了不可企及的神秘;她那简陋的衣裙忽然被风舞得格外绚丽、飘逸;她的态势忽然就呈现出一种怡然的韵致。放眼四望,天空正飞翔着黑的燕子、褐的苍鹰、花的蝴蝶、银的巨龙……为什么这些纸扎的玩意儿一旦逃离了人手,便会比真的还要逼真?就好比天上的风给了它们人间所不解的自在的灵魂,又仿佛只有在天上,它们才会找到独属自己的活生生的呼吸。是它们那活生生的呼吸,给地上的我们带来愉悦和吉祥的话题。⑤有些时候,在我们这寻常的风筝队伍里,也会出现一些不同寻常的放风筝的人:一辆“奥迪”开过来了,吱地停在地边,车上下来两三个衣着时髦的男女,簇拥着一位手戴钻戒的青年。青年本是风筝的主人,却乐于两手空空——自有人跟在身后专为他捧着风筝。那风筝是条巨大而华贵的蜈蚣,听说由山东潍坊特意订制而来;那线拐也远非我手中这种通俗的杨木棍插成,那是一种结构复杂的器械,滑轮和丝线都闪着高贵的银光。“钻戒”站在地边打量天上,一脸的不屑,天上正飞着我的仙女和邻人的燕子。第50页共50页 ⑥然后那蜈蚣缓缓地迎风而起了,确是非同一般地好看。四周爆发出一片叫好声,善意的人们以这真诚的叫好原谅了“钻戒”不可一世的气焰。我却有点儿为“钻戒”感到遗憾,因为他不曾碰那蜈蚣也不曾碰一碰风筝线。只在随员替他将蜈蚣放上蓝天之后,他才从随员手中接过线盒拎住。他那神情不像一个舵手,倒像。⑦这时,我想起单位里一个爱放风筝的司机。他告诉我,小时候在乡下的家里,他自己会糊风筝却买不起线,他用母亲拆被子拆下来的碎棉线代替风筝线。他把那些线一段段接起来,接头太多,也不结实。有一次他的风筝正在天上飞着,线断了,风筝随风飘去,他就在乡村大道上跑着追风筝。为了那个风筝,他一口气跑了七八里地。⑧我知道我开始走神儿,我的风筝线就在这时断掉了。风把仙女兜起又甩下,仙女摇摆着身子朝远处飘去。天色已暗,我开始追赶我的仙女,越过脚下的粪肥,越过无数条垄沟和畦背,越过土路上交错的车辙,也越过“钻戒”们不以为然的神色。我坚持着我的追赶,只因为这纯粹是仙女和我之间的事,与别人无关。当暮色苍茫、人声渐稀时,我终于爬上一座猪圈,在圈顶找到了歪躺在上边的仙女。我觉得这仙女本是我失散已久的一个朋友,这朋友有名有姓,她理应姓高,与邯郸沙口村那个叫做高玉修的农民是一家人。⑨有了风筝的断线,有了仙女的失踪,有了我追逐那仙女的奔跑,有了我的失而复得,我方才明白,欢乐本是靠我自己的双脚,靠我自己货真价实的奔跑到达我心中的;连接地上人类和天上仙女之间那和平心境的,其实也不是市场上出售的风筝线。(选自铁凝散文集《长街短梦》,略有删改)(1)找出第②段中的错字“”改为“”。(2)文章④—⑤段,作者围绕风筝写了两件事,表达自己不同的情感和态度。阅读文章,填写表格。主要事件情感或态度第一件我在菜地亲手放飞风筝仙女①第二件②遗憾(3)文章中的描写很精彩,请对第④段中的画线句子作简要赏析。(4)展开合理想象,在第⑥段划线处添上一个句子,形象地表现出“钻戒”此时的神情(5)下列句子中对本文的分析最不恰当的一项是第50页共50页 A.作者告诉我们只有靠自己努力,靠自己辛勤付出换来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B.文中的“我”亲手放风筝,又执着地追风筝,在这个过程中,“我”得到了快乐。C.文中戴钻戒的青年,他无法体会到放风筝的真正乐趣。D.第七段司机的回忆与上文中戴钻戒的青年的行为形成鲜明的对比,告诉我们追风筝的乐趣最大。1.(14分)母亲的刺绣时光①母亲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一针一线,在她灵巧的手里,会变化出生动形象的图样。母亲不懂什么叫刺绣艺术,她只知道忙完了家务,捏起银针在变化无穷的图样里诠释着勤劳。②刺绣又称“女红”①,是闺阁中的女孩子委掌握的一项技能。唐代罗隐有诗曰:“一片丝罗轻似水,洞房西室女工劳。”讲述的是古代女子用纤纤玉指做手工刺绣的场景。小时候,我常见母亲的银针一穿一拉地在毛衣上,鞋面上忙活,不久,美丽的图案就成型了。那些刺绣出来的小动物、小花朵,装点着我们枯燥的生活。③我稍微大一点,母亲就说,女孩子要学习女红,一个不会针线的女孩子是要被人笑话的。可愚笨的我并没有遗传母亲的心灵手巧。我捏起银针笨拙地如同握着一个大棒槌,不是让银针刺破了手,就是针脚歪歪扭扭,我自我解嘲,宁可写几篇字,也不握这银针,我就不是握银针的料。④母亲也不勉强我,银针在穿梭,流年在变幻。⑤结了婚,每次回母亲家,我总看到母亲在捏着银针刺绣,我常常劝她,闲着没事出去遛遛弯,天天和这些针线较什么劲?享享清福多好?母亲说,你不懂。我就有点恼火。现在,谁还穿自己做的衣服?商场什么样的衣服没有?母亲头都没抬,继续她的刺绣时光。⑥后来,我去外地谋生,母亲默默地递给我一摞做工精美的鞋垫,母亲说,丫头,遇到闹心的事就做做女红,忙活着,烦心事就没影儿了。⑦我接过那一摞鞋垫,一双双看下去,有一双鞋垫赫然绣着四个字“一路平安”,还有一双鞋垫绣着“万事如意”。忽然感觉鼻尖酸酸的,母亲把她对我的祝福绣在一针一线中,伴我走过万水千山。我忽然理解了母亲,刺绣是她的一个爱好,而那些做工精美的绣品,是母亲用心在歌唱,母亲把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理解融入千变万化的刺绣中,一针一线里,出的是一寸寸深沉的光阴。⑧第50页共50页 远离家乡的日子,磕磕碰碰,母亲的绣品却在我心中生了根。母亲刺绣的身影时常浮现在我眼前:她手捏银针,戴着老花镜执着地绣出一花一叶,身子如磐石一般久久不动。终于,我拿起了笔,拾掇起荒废了很多年的文字,有了爱好,生活在平淡如水中浸润了精致,活色生香起来,即便是面对惊涛骇浪,也如母亲一样内心沉稳。虽然,我到如今也不会像母亲一样静坐一隅,在花花绿绿的针线里绣出种种鲜活,可我却以笔代银针,以墨代丝线,一笔一划里写出或柔美或磅礴的画卷。我又何尝不是在刺绣自己的时光呢?⑨刺绣时光,是两代人精神的相融。勤劳日子里,我们的内心柔软,眼界辽阔;风风雨雨中,有爱好相伴,生活就有了小欢喜,即便是身处困境,也能心如磐石,攫取到欢乐的浪花。【注释】①女红(gong):旧时指女子所做的纺织、缝纫、刺绣等工作和这些工作的成品。也作女工。(1)围绕刺绣,“我”和母亲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请结合文章②﹣⑦段的内容简要概括。人生阶段小时候稍微大一点结了婚后来去谋生主要事件“我”常见母亲忙活刺绣,绣品装点我们的生活。①②③(2)结合语境,品析第⑧段画线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她手捏银针,戴着老花镜执着地绣出一花一叶,身子如磐石一般久久不动。(3)联系全文,分析“刺绣时光”的含义。(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本文作者拾取变幻流年中的点点滴滴,于叙述中流露真情,在抒情议论中揭示生活的哲理。B.第②段中,引用唐代罗隐的诗句,只是为了突出母亲刺绣技艺的灵动高超。C.第⑦段中,“我”看着母亲送的一摞鞋垫,感受到母亲对去外地谋生的“我”的祝福。D.第⑧段中,母亲的绣品在“我”心中生了根,表明作者开始拿起银针,静坐一角,绣出画卷。第50页共50页 E.随着时间的流逝,“我”领悟到刺绣是母亲的爱好,那些精美的绣品是母亲用心在歌唱。1.(14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童话的滋味尤今①原先中了“君子远庖厨”这句老话的毒,不肯让我的两个儿子踏入厨房半步,结果呢,他们十六岁负笈海外时,吃尽苦头。午夜梦回,想起妈妈做的美味佳肴,泪水与口水一起飙。②精湛的厨艺能让人拥有一个富足的人生,而热爱美食的人,往往是快乐的人。所以,女儿出世后,我吸取前两回的教训,“处心积虑”地要把厨艺传授给她。③有人问我:“什么年龄才是最恰当的受训期?”④我竖起一根手指。⑤对方惊问:“一岁?”⑥“不!”我斩钉截铁地答道,“一个月——婴儿满月以后,便开始训练。”⑦对方以为我胡言乱语,便一笑置之。⑧然而,这是千真万确的呀!女儿满月后,每回烹饪,我便把她抱进厨房,放在远离炉火的地方。⑨她舒舒服服地躺在摇篮里,我快快乐乐地在炉子前挥动铲子。蒸、炸、煮、炒、焖、炖、烩之后,一股股食物的香味,化成一缕缕轻轻的风,飘进婴儿的鼻子,钻进婴儿的被子中,婴儿胖胖的身体都浸在甜、咸、酸、苦、辣的五味杂陈里。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婴儿对美食敏锐的嗅觉就在此刻形成了,婴儿对美食的欲望也在此时萌发了。⑩因为深深了解“身教胜于言传”的道理,在女儿成长的过程中,我一直让她近在身边,不着痕迹地启发她对烹任的兴趣。我不是一茶匙盐、两茶匙糖、三大匙酒、四大匙油地教她,我清清楚楚地知道,一板一眼的教学方式有许多时候会带来反效果。我和她一起做,把笑声嵌进食物里,把乐趣镶入烹饪中,给她一生一世的快乐记忆。⑪老天没有辜负我的苦心。⑫可君十八岁负笈英伦之前,一进厨房,十根手指便像水里的鱼一样。鱼在水中舞出无限的婀娜,她呢,以食物拼出无数华美的“图案”。⑬第50页共50页 到伦敦不久,她和两位朋友在郊区合租了一所房子。每个星期天早上,农夫会到附近的空地摆卖新鲜肉类和有机蔬菜,价格比超市的贵上好几倍,但是,女儿却觉得物有所值。⑭她在电邮里如此写道:“蔬菜,就好像是刚刚从泥地里拔出来的,拿在手上,蔬菜的绿,仿佛便流满了手掌。妈妈,您常常说,肉类如果新鲜,叫它一声,它也会应。现在,买了一公斤五花肉,我叫了一声,它果真就应了……”⑮读到这里,我“哈哈哈”地笑出声来。为了增添生活情趣,孩子小时,我经常“胡说八道”地娱乐他们;现在,孩子大了,居然懂得以同样的方式“投桃报李”!⑯可君返回新加坡度假的次日,便迫不及待地上超市,买齐东西,大展身手。⑰她设计的两道菜肴是西式猪肉丸和蒜香西兰花;甜品呢,是烘烤小脆饼。⑱母女角色互换。她全情投入、满心陶醉地煮;我呢,气定神闲地袖手旁观。⑲她烹饪不用量匙,全凭感觉,天马行空地挥洒自如。两道菜肴都很美味,最大的特色是味道变化多端,不是开门见山的那种平坦、平直、平淡;它迂回曲折而又峰回路转。我注意到她善用柠檬皮和柠檬汁﹣﹣柠檬抢味,有先声夺人的霸气,把它加入掺了乳酪碎的猪肉丸里,便恰到好处地驱除了味道的滞腻,并且巧妙地形成了丰富的层次感。至于在烘烤得有点焦脆的西兰花上面放入柠檬皮和柠檬汁,却像是一篇布局严谨的“微型小说”,令人有“意在言外”的惊喜。⑳味道确实不错,可我嫌工序过于繁杂。然而,她却好整以暇地回应:“妈妈,工序多才出精品嘛!”㉑餐后,她说:“等着我的甜品上桌呀!”㉒她把桌上堆着的诸多原料“东拼西揍”地搅在一块儿,好像没多大工夫,就变出几盘又酥又香又薄又脆的小饼干。我一块接一块地吃,一连吃了十二块,撑得双眼鼓如金鱼。㉓可君得意扬扬地说:“每回客人来,我便烤这饼干,大家都赞不绝口呢!我给它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唤作‘风入口’,因为它就像一股香香的风,轻悠悠地飘进客人的口里!”说这话时,她的眸子溢满了蜜糖般的甜意。㉔我这个懂得厨艺又热爱烹饪的女儿,在陌生的异乡里,把日子过得像童话一样快乐。(选自《听面包唱歌》,四川人民出版社)(1)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第⑪段在全文中的作用。(2)本文在语言表达方面有诸多特色值得品味,请根据提示,品读下面词句的表达之妙。iA.她舒舒服服地躺在摇篮里,我快快乐乐地在炉子前挥动铲子。第50页共50页 B.她全情投入、满心陶醉地煮;我呢,气定神闲地袖手旁观。提示:请任选一句,结合其句式特点思考。iiA.所以,女儿出世后,我吸取前两回的教训,“处心积虑”地要把厨艺传授给她。B.为了增添生活情趣,孩子小时,我经常“胡说八道”地娱乐他们;现在,孩子大了,居然懂得以同样的方式“投桃报李”!提示:成语的灵活使用,给文章增色不少。请从上面加点成语中任选一个品析。(1)文章题目为“童话的滋味”,请结合全文写出其丰富的意味。(2)你认为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妈妈?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从两个角度加以评析。1.(15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成都的雨侯志明①对我这样一个在荒漠草原出生并长大的人来说,成都的雨是别致的。②成都的雨完全不同于家乡的雨。除夏季的极端天气外,多数时候是润物无声的小雨。③在我的家乡,年降雨量在一百三十毫米左右,雨是相对稀缺的资源。一滴雨下来,无论是经过树梢还是穿过空气,都会在泥土中滴出小小的坑,大如纽扣,小似黄豆。即使滴在石头上,也要带上泥土的印迹。或许这是雨的踪迹吧,仿佛在告诉人们:“这次我们下得不少呢!”④成都的雨不是这样的。成都一年的雨量,几乎是我家乡的十倍。雨中没有尘土,每一滴雨落到地上,不会留下明显的痕迹。⑤第50页共50页 家乡的雨总是和冷空气裹在一起,下着下着,雨就变成了冰雹;也总是和风裹在一起,所谓风雨交加,形容家乡的雨很是贴切。成都偶尔也会有疾风暴雨,但这种情况并不常见。⑥家乡的雨,经常雷声大雨点小。有时候浓云密布电闪雷鸣,眼看要下雨,却只滴了几滴,就随风而去,无影无踪。如果说家乡的雨是急就的,那成都的雨就是充分酝酿的。先把云彩一块一块地铺开,一层一层地摞起,再慢慢地下。或许正是因为准备充分,所以雨一下就是两三天甚至更长时间。⑦在成都的雨中漫步,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你会看到挂在尖尖青草上的雨滴,那样晶莹剔透;你会看到紧紧抓住一朵莲花而不松手的一连串的雨滴。落在花上的雨滴,几乎都是一串而不是一滴。不知是花迷住了雨,还是雨迷住了花。⑧淅淅沥沥的小雨,下起来就没有要停的意思。成都的市民早已熟悉成都的雨的习性,经常不等雨停就走出家门。他们会在公园里面、小巷深处撑一把大伞漫步,或者坐在湿不了身的屋檐下,穿着短裤汗衫,摇着蒲扇,品茶、打望、摆龙门阵。成都的雨温柔绵软,即使冬天也没有多少冷意。细雨中,密密麻麻的高楼大厦也不像往常那么夺目耀眼,紧张的生活节奏随之放慢。⑨细雨中,成都的乡村也会展示出油画般的美景。农家人站立在雨中,头戴斗笠,身着蓑衣,点缀在花草中。这让人不禁想到王建的诗句:“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描写的不正是这样的场景吗?⑩如果没有在成都雨中漫步的经历,那么是无论如何都读不懂成都的这种诗意与情调的。这种诗意与情调,只能酝酿在成都的雨中。⑪有人说,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若问为什么?答,这里既宜居又宜业,既有很多好吃的又有很多好玩的。而我却以为这样的答案不够完整,至少还得加上一句:成都,有诗意有情调。当然,包括这雨中的诗意与情调。⑫成都的雨是恰到好处的,让整座城市浸染在诗画里,令人陶醉。(选自《人民日报》)(1)作者说“成都的雨是别致的”,请结合文章分点概括“别致”的地方。(2)品析语言。i一滴雨下来,无论是经过树梢还是穿过空气,都会在泥土中滴出小小的坑,大如纽扣,小似黄豆。即使滴在石头上,也要带上泥土的印迹。ii不知是花迷住了雨,还是雨迷住了花。(3)文章⑤⑥两段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写家乡的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第50页共50页 (4)第⑨段作者引用唐代诗人王建的诗句,描写了怎样的场景?有什么表达效果?(5)雨是大自然的杰作。刘湛秋说“雨”是“使人爱恋的”(《雨的四季》),本文作者说“雨”是“令人陶醉”的,请你结合两篇散文的内容主旨说说作家为什么钟情于“雨”。1.(15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是谁爱着你的背影邓迎雷这个周末回家,临走时,母亲将我送到门口。我走了一段,即将拐进小巷时,发现母亲竟然在身后跟了过来。我催她回去:“妈,大门敞着呢。”她说:“没事,我就站在这路口。”我知道,母亲是要站在路口看我远去的背影。带着一种温暖的滋味,我走进小巷,只见她站在原地,正一动不动地望着我远去。因为隔着一段距离,但我能感觉到她殷殷期望的眼神里满是留恋不舍。近些年,母亲越来越老了。孩子们像小鸟一样,离开她温暖的羽翼,也有了各自的事业,陪伴她的日子少了许多。母亲不只一次地感叹:“还是你们小时最好,现在你们姊妹几个天南海北四下分散,团聚一回可真不容易。”每听见她这样说,我总不以为意,没品味出她话里面的孤单和失落。直到有一天,在我远去的身后,母亲追随的目光是那样爱意深沉。那是个夏天,母亲住在弟弟家。有次我去看她,告别时,看不见我的身影,我才听见她关门的声音。我出了楼,绕过一片绿地,走过小区院子。快走到小区门口时,忽然被身后的一幕惊呆了﹣﹣只见弟弟家那个小小的窗框里,母亲正趴在窗口,就像一只守在巢里的老鸟,眼巴巴地看着小鸟的远去。看见我回头,依稀又在说着什么。那一刻,我心里酸酸的,眼泪不由得落了下来。如不是我偶然回头,我哪里知道,就在我一路走去的时候也是从那时起,我才发现母亲是多么痴恋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哪怕只是渐渐远去的背影,不愿错过。去年秋天,母亲患病住院。我在医院陪她,午后下起了雨,母亲催我回去。她说:“我好好的,没有什么事,你快回去吧,别等雨下大了。”第50页共50页 我收拾东西回去,母亲送我到电梯。很快,电梯从八楼下到一楼。我穿过病房楼大厅,走到院子里,我没有打伞。就在这时,电话忽然响了。只听母亲在电话里说:“你怎么不打伞呢,别冻感冒了。”原来,母亲又在隔窗望着我的背影。病房楼的电梯间没有窗户,想望向我出门的这个方向,需要出了电梯间,当电梯门关上的那一刹那,母亲是怎样拖着行动迟缓的腿,快速占领那个窗口。然后,老眼昏花地她透过蒙蒙细雨,只为了看女儿在院子里经过的那一分钟。雨天里没有打伞,淋湿的是母亲的心。我连忙撑起了伞,在连绵不断的冷雨里一步步走得很稳。我知道身后有双爱我的眼睛,伞下的我,眼泪早已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选自《特别关注》,有改动)(1)本文叙述了母亲注视着“我”背影的三个事件,请你按照时间顺序,用概括的语言补充下面表格。①那个夏天,母亲趴在弟弟家的窗口里望着我离开小区②③(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我才听见她关门的声音”中的“才”不可删去,理由是什么?(3)文章两处画横线的句子都写到“我”掉泪,请你结合文中内容分析泪水中蕴含着“我”怎样的复杂情感。1.(14分)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①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第50页共50页 ②“长妈妈生得那么胖,一定很怕热罢?晚上的睡相,怕不见得很好罢?……”③母亲听到我多回诉苦之后,曾经这样地问过她。我也知道这意思是要她多给我一些空席。她不开口。但到夜里,我热得醒来的时候,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我想,这实在是无法可想了。④但是她懂得许多规矩: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一年中最高兴的时节,自然要数除夕了。辞岁之后,从长辈得到压岁钱,红纸包着,放在枕边,只要过一宵,便可以随意使用。睡在枕上,看着红包,想到明天买来的小鼓、刀枪、泥人、糖菩萨……然而她进来,又将一个福橘放在床头了。⑤“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记得么?你要记着,这是一年的运气的事情。不许说别的话!说过之后,还得吃一点福橘。”她又拿起那橘子来在我的眼前摇了两摇,那么,一年到头,顺顺流流……。”⑥梦里也记得元旦的,第二天醒得特别早,一醒,就要坐起来。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⑦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我忽而记得了——⑧“阿妈,恭喜……。”⑨“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我大吃一惊之后,也就忽而记得,这就是所谓福橘,元旦辟头的磨难,总算已经受完,可以下床玩耍去了。⑩她教给我的道理还很多,例如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此外,现在大抵忘却了,只有元旦的古怪仪式记得最清楚。总之:都是些烦琐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1)以上文段叙写了关于阿长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选文两次写到阿长晚上睡觉的经历,一次是写她平日里摆成大字的睡相,睡得很沉;一次是写她除夕之夜早早地醒来,静静地等着“我”醒,一旦“我”醒要坐起时她便一把将按住。请问一向酣睡的阿长除夕之夜却会早醒,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第50页共50页 (1)阅读以上选文,你认为阿长是个怎样的人?请从正反两方面作出评价。(2)阿长“切切察察”时表现出的粗俗动作令人印象深刻。其实我们有时对身边某人的动作也会记忆清晰,因为它能鲜明突出人的特点。请用动作描写,把自己记忆里某个人的一个动作描写下来。1.(14分)阅读文章,回答问题。行思双西湖①之前去江苏省东海县釆风。东海,名字中虽然有个海字,辖区却没有大海的影子。不过这里不缺水,因为有一个著名的双西湖。②双西湖在东海县城西。相邻的一南一北两个小湖,像一双明亮的清眸,闪烁着澄澈的光。有了这双清眸,东海的山水就有了生机,大地就有了表情。③分开两个小湖的,是一条气象非凡的十七孔桥。虹桥的栏杆上,雕刻着各种姿态的石狮子,有的憨态可掬,有的满脸喜色,有的不怒自威……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工匠巧手,把粗糙生硬的石头全部雕刻成如许的生趣盎然。④桥上驻足,留恋的是大桥两边的湖水。从桥上望北湖,有一个蓊蓊郁郁的小渚,据说上面栽满了一百多万株百合。试想花开时节,洁白的花朵映照在湖水里,清新的花香浮动在湖面上,该是一种多么迷人的情致啊。而从桥上望南湖,湖心有两个人工建造的太极图形状的花岛,盘绕在一起的阴阳鱼,静中有动,韵味十足。⑤我沿着青石湖岸前行,去看著名的双西湖诗廊。诗廊是木结构搭起的高架子,架子的两边挂满了喜庆的红灯笼,中间悬着一幅幅当地诗人创作的吟咏双西湖的作品。有绝句,有律诗,也有精短小令……清丽亲切,应时应景。一路尽兴读来,令人愉悦。⑥第50页共50页 穿过诗廊,来到天光阁,阁内阁外,种满荷花。可惜来得晚,已经是枯荷。不过一个个黄圆的叶子,依然排得颇为气派,像小旗子挑在水面上,给予我许多关于花朵的想象,忽然想起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中的妙句:“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我的心里有一道嫣红的闪电,迅捷地震颤了一下。荷花不见,而心底莲荷,依然摇曳多姿。朱自清先生就是在东海县出生的。他在《荷塘月色》的最后一段中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朱先生惦着的江南,应该也含着这东海的多情山水吧。这样想着,心里就有一片翠绿的丰硕叶子,哗哗地摇荡起来。⑦沿湖大堤,美而坚固。两岸的菩提树,正值金秋,高大的树冠,耸入云霄。一片片金黄的叶子飞舞在清风之中,煞是美观。同行的王希光老人告诉我,东海的百姓们把这条大堤称作朱公堤。朱公,指的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带领大家治水的老县长朱群。这条大堤,就是朱县长当年和大家一起修筑的,堤上的菩提树也是他和大家一起手植的。⑧历史上东海人为水患所苦,民谣有“旱时白茫茫,涝时水汪汪”的叹息。老县长和东海人民分割圈圩,建站抽排,蓄山水,截坡水,引外水,排余水,几经努力,治住水患。又经东海人一代代接力赛跑般的奋斗,如今的堤岸已翩然成为风景。⑨治水当然不是一人之功。东海的百姓把这条大堤称作朱公堤,也是为了表达对为民造福者们的由衷敬意。平地出新湖,双镜照东海,那明净的湖水,不正是奋斗者们的舒心笑容吗?双西湖的风景留给我许多美好记忆,然而踏上归程之时,我发现留在心里最深沉最难忘的风景,却是这条朱公堤。⑩当年修堤人的脚印早已隐没于岁月风雨。但是那些奋斗过、奋斗着的人所留下的足迹,依然是一行行不凡的、不可磨灭的诗句,在我的心头熠熠生辉,永远滚烫。(1)阅读③⑥自然段,完成下列填空。段落景物特点③十七孔桥A④湖水B⑤C清丽亲切,令人愉悦。⑥枯荷D(2)按括号内的要求赏析下列句子。i老县长和东海人民分割圈圩,建站抽排,蓄山水,截坡水,引外水,排余水,几经努力,治住水患。(请从词语运用角度赏析)ii不过一个个黄圆的叶子,依然排得颇为气派,像小旗子挑在水面上,给予我许多关于花朵的想象。(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50页共50页 (2)“双西湖的风景留给我许多美好记忆,然而踏上归程之时,我发现留在心里最深沉最难忘的风景,却是这条朱公堤。”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说朱公堤是心里最深沉最难忘的风景?(4)文章第⑩段运用了哪两种表达方式?这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第50页共50页 答案一、散文阅读(共7篇,共100分)1.【答案】(1)茁;拙(2)欢喜或“快乐”;戴着钻戒的青年让人代替自己放风筝(3)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连用“她那……忽然……”的句式,把风筝仙女神秘的脸、飘逸的衣服、怡然的态势这一形象,描摹得更加细腻丰富。或: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将人的感情赋予到风筝身上,将风筝仙女的神秘、衣裙的绚丽、怡然的韵致拟人化,表现了作者对风筝仙女的喜爱之情。(4)例:一个被大人娇纵的孩童。/一个不可一世的暴发户。(只要想象合理便可。)(5)D2.【答案】(1)①母亲让“我”学刺绣,“我”很笨拙,母亲并不勉强;②年迈的母亲依然天天在刺绣,令“我”不解;③母亲送“我”刺绣鞋垫,“我”理解了母亲。(2)“执着”写出母亲刺绣时的耐心、坚持;“身子如磐石”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母亲的身子比喻成磐石,写出了母亲的沉稳专注。(3)“刺绣时光”指母亲把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理解融入千变万化的刺绣中;“刺绣时光”也指“我”以笔墨为针线,绣出活色生香的生活。“刺绣时光”是两代人精神的相融。勤劳日子里,“我”与母亲拥有了柔软的内心,辽阔的眼界;人生风雨中,生活有了小欢喜,让“我”即便身处困境,也能找到快乐。(4)B;D3.【答案】(1)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我”用心地教女儿学习烹饪,引起下文女儿在“我”的影响下成为一个懂得厨艺又热爱烹饪的人,与前后文互相呼应。(2)i示例一:我选A。A句句式整齐,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对孩子潜移默化的教育。示例二:我选B。B句句式长短错落,形象地写出了女儿厨艺的精湛和母亲的欣慰。ii示例一:我选A。“处心积虑”原意是“千方百计地盘算,这里是贬义词褒用。示例二:我选B。“胡说八道”原意是“没有根据或没有道理说”,形象地写出了“我”对女儿身教重教的形象,体现了“我”的良苦用心。(3)题目“童话的滋味”指“我”传授女儿厨艺时将甜蜜滋味留在了她童年的快乐记忆中,成为了她幼时的童话、懂得厨艺,把生活过成童话一般。第50页共50页 (4)“我”是一个热爱厨艺,热爱生活的妈妈,不功利;教育方式非常巧妙,尊重孩子。4.【答案】(1)小雨润物无声;雨中没有尘土,不常见暴雨;充分酝酿,雨期长;温柔软绵,冬天少冷意;有油画般的美景。(2)i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家乡雨点小的特点,与下文写成都的雨多形成对比。ii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想象生动地写出了落在花上的雨滴不是一滴而是一串的特点,突出成都的雨的别致之美。(3)作者写家乡的雨冷、雨小,以此衬托出成都的雨温柔绵长,惹人喜爱。对比之中费美了成都的雨的美丽。(4)描写了成都乡村有油画般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乡村雨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5)《成都的雨》文中作者说成都的雨恰到好处,令人陶醉,是因为:①感受到与家乡不同、别致的雨;②可以随之放慢生活的节奏;③能欣赏到乡村油画般的美景;④体会到雨中才有的诗意和情调;⑤感受到人们惬意舒适的生活;⑥体悟到了人与自然和谐之美……表达了作者的赞美和喜爱之情。《雨的四季》一文中作者通过对雨的景象、音响、气息的描写,表现出了雨的趣味、性格、情义,春雨的美丽娇媚,夏雨的热烈粗犷,秋雨的端庄沉静,冬雨的自然平静,都体现了作者对雨的爱恋和对生活的热爱。(结合文章表述,意思相近即可)5.【答案】(1)②去年秋天,母亲在医院病房的窗口望着我在雨中离开③这个周末,母亲跟我来到路口,站着看我远去(2)示例一:“才”字细致表明母亲是在一直目送“我”走下楼梯,直到看不见“我”的身影才返家关门,如果把它删除,则不够具体细致,没有了“一字传情”的表达效果。示例二:“才”准确传达出“我”对母亲的关注,“我”告别母亲时,倾听母亲下楼的动静,期待他赶快回家,听到关门声才放下心来,如果删去,则少了细节上的强调,不能表达出母女间微妙真切的感情(3)为母亲的孤独失落而心酸难过的心情,也有感受到爱的目光在身后追随,为母爱的细致深沉而感怀激动的心情。6.【答案】(1)阿长平常喜欢“切切察察”;阿长的睡相不好,总是把“我”挤在角落;元旦清晨的“仪式”;阿长教给“我”许多道理。(2)阿长早起是为了让“我”正月初一第一句对她说“阿妈,恭喜恭喜!”。这样写,一方面表现阿长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同时也反映阿长守旧的一面。第50页共50页 (3)阿长是一个质朴、善良、单纯,但也迷信、守旧、愚昧的人。(4)答案示例:他的手窸窸窣窣的在自己的抽屉里摸索。老师注意到了他,目光向两柄闪着寒光的利剑扫射着他,可他全然没有发现,还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老师轻轻的从粉笔盒里拿出一个小粉笔头,像射击运动员瞄准时的,在空中划了一道漂亮的弧线,“啪”的一声,打在了他的头上,他一愣,随即又端端正正的做好了。7.【答案】(1)气象非凡,生趣盎然;迷人情致,韵味十足;诗廊;颇为气派,引人想象(2)i运用了一系列动词,具体形象地描述出当年修筑朱公堤的情形,生动地表现出建设者们奋斗精神,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赞美和尊敬之情。ii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用小旗子比喻荷花黄圆的叶子,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双西湖枯荷的气派,表现出作者对荷花的喜爱。(3)因为朱公堤上的菩提树,正值金秋,煞是美观;它是朱县长当年和大家一起修筑,几经努力,治住水患的;它寄托了人们对为民造福的奋斗者的敬意。(4)运用了抒情与议论。作用:总结全文;抒写了作者对建设者奋斗精神的赞美与敬意,点明了文章中心,升华了主旨。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散文阅读专项练习题2(共7篇,共100分)1.(14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任务。岭上梨花雪张峪铭①三条岭原是古徽道必经之地,可时光的草早已将古道湮没。岭上人在这贫瘠的土地上栽了梨树,于是“千树万树梨花开”,引得游人四方来。②那天雨丝飘落,我们一行人走过山冈,穿过古亭……举眼一望,无边景色迎面扑来。那满山的梨花,攻陷了整个山梁,行道树的新绿,石楠林的殷红,成了梨花的配角,就像一匹巨幅白绢上点缀一点绿和一抹红,将那梨花衬托得更加洁白。梨花的配角,还有那奇形怪状的褶皱石。梨树植在山石间,山石卧在梨树前,就如袭一身白裙的女模特,倚在肌肉健硕的男子身边,一个风情万种,一个雷霆不动,演绎着温柔与野性之美。第50页共50页 ③梨花当然是岭上的主角,但她有时也退到幕后,若你定格一景,梨花又成了游人的背景。你看那一班女子,穿红着绿,手拿纱巾在梨花古道上舞动起来,那洋溢的笑颜,与梨花相映成美。你才知道人因景而游,景也因人更生动。④我坐在古道边一块石头上,望着游人如织,花开如雪,思考着任何生命都有许多相似与重叠,梨花的生命与人类一样。当最后一场春雪融化后,梨树枝头生出些白米粒,小小的、涩涩的如懵懂女孩;等睻风一遍遍拂过,那白色的花苞竞相开放,那纯粹的白,如少女的裙裾,那淡黄的蕊,如少女的羞涩;再过几天花开得更加恣意,嫩绿的叶也悄悄长了出来,就像系着绿围裙的少妇,腰肢随风摆,楚楚动游人,想必那果实早已孕育在腹中了吧。“女人如花”的比喻可溯源到《诗经》中的“桃之夭夭”,只不过桃花演绎的是一场火红与热烈的生命,而梨花带着一分圣洁、一分高贵,一丝素雅与一丝哀怨。难怪有人称梨花“雪作肌肤玉作容,不将妖艳嫁东风”,天地之间,她不取悦、不谄媚,保持一生天性,给你一世素容。⑤我想梨花是不是天地间的白衣使者?她开在清明前,一夜间扯起了白幡,天朗气清,山河素白。“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清明祭奠是为了吊慰感恩,出城寻春是为了守住更好的人生。人类啊,应当有必要的敬畏和必要的坚守。就像梨花坚守着她的清白和淡淡的清香。⑥岭上梨花雪,将梨花的白,用雪作喻。你远观如雪满山,近看如雪飖落。梨花的香也很特别,以至于让人忽略了。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人。当她的皎白之容冲击着你的视觉时,你的嗅觉变得迟钝了。即使你贪婪吸取,也不见香气芳踪;倘若静心感受,定有一缕暗香。这也印证着一个道理,给你太多,幸福难觅;若有缺憾,才能幸福满满。⑦岭上梨花雪,三月始盛开。莫道伤春语,明年你再来。看到纷纷零落的梨花,我伤感地念叨着,也期待着来年岭上的春天,期待那一场梨花雪。(选自2016年6月3日《安徽日报》,有删改)(1)唐代诗人将“雪”比作“梨花”,而本文作者将“梨花”比作“雪”。你认为本文中将“梨花”比作“雪”有哪些妙处?(2)宗璞先生托紫藤萝以言志,而本文作者借梨花以寓意。请结合本文对梨花的品质、特点的描写,谈谈作者借梨花寓了哪些“意”。请分点概括。第50页共50页 (1)作者在文中说:“(我)思考着任何生命都有许多相似与重叠,梨花的生命与人类一样。”宗璞先生在《紫藤萝瀑布》一文中说:“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借助花木来表达情志,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传统。请结合具体内容,试着探究为什么文人们总将花和人联系在一起表达情志。1.(14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父亲数钱李书霞①每个月父亲发饷的那天,家里就像过节一样,洋溢着欢乐的气氛。②父亲踏进家门时,晚饭都已经准备好了。父亲坐下来,先不动筷子,而是伸手去怀里,掏出今天的工资,他将几张薄薄的钞票捏在手里,抖上两抖,把食指和拇指伸到嘴边,哈一哈气,开始一张张地数。当时的钱,最大面额是十块,主要是五块、两块和一块的,还有角币和分币。工资虽少,但细细地数起来,仍然要花费两三分钟。父亲数毕,报出数目,递给母亲。母亲笑眯眯地接了,走进卧房,把钱锁进一个隐秘的柜子里。她坐回饭桌旁,对着我们两个小人儿说:“存着,给你们交学费。”③我早就按捺不住激动的尽情,抢过酒壶,给父亲的杯子里,倒上满满一杯酒。父亲笑眯眯地摸摸我的脑袋,左手端起酒杯,右手拿起筷子,对着桌上的回锅肉,点上几点,得到开饭的信号,我们欢喜雀跃,急不可耐地夹菜刨饭、大快朵颐。④几年后,全家人围着爸爸数钱的乐趣,被工资打卡剥夺了。不过,父亲最近又开始数钱。⑤去年,父亲得了脑梗,治疗了半年,虽然康复了,但左手左脚仍不灵便。原本爱说爱笑的父亲也变成了一个木讷的老头子,不开口说话,问话也不回。精神的沉沦加速了健康的恶化,他整日蜷在沙发上,基本活动都取消了,右腿的肌肉也开始萎缩。我们对此焦虑万分,却束手无策。⑥还是母亲有办法,她将买菜的零钱整理起来,央求父亲:“你帮我数数,有多少钱。”⑦父亲坐在沙发上,抬起浑浊的眼睛,茫然地望了一会儿母亲,不吭声,伸出右手去拿钱,准备开数。⑧“左手数。”母亲叮嘱道。第50页共50页 ⑨父亲转头望向窗外,迟疑了一下,顺从地换了左手。他笨拙地将钞票一张张拿过来,把毛票归一类,块票归一类,姿势又吃力又别扭。数完以后,母亲问他:“多少钱?”⑩“没记住。”父亲难为情地扯了下嘴角,算是回应。⑪“再数数。”⑫父亲又数一次,数过三四次,方才报出钱的数目。⑬整理菜钱这件小事,令他的眼神重新活泛起来。一段时间后,父亲精神明显好了很多。他又主动揽下一项任务:拣谷粒。每天上午,父亲就戴上老花镜,坐在沙发上,慢慢把米粒中的谷粒选出来。隔三差五,又把母亲“不小心”弄混的黑豆和绿豆分开。⑭父亲和母亲心照不宣地玩着“数钱、选豆”的游戏,三个月后,父亲能独自站立了。一段时间后,他开始练习走路。刚开始,只能扶着沙发走;慢慢地,可以拄着拐杖走几步了;现在,活动空间更大了。两个老人家,又能一起到小区里散步了。⑮父亲数钱,两种姿态,每一种姿态里,都饱含着父母相伴相携的情分。(1)选文第②段画线部分,主要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何效果?(2)选文第④段画线部分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请具体分析。(3)选文第⑬段中画线部分“不小心”三个字有何深意?请结合语境具体分析。(4)选文结尾说:“父亲数钱,两种姿态,每一种姿态里,都饱含着父母相伴相携的情分。”请你分别说说两种姿态里饱含着怎样的情分?1.(15分)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列四小题。第50页共50页 聪明人和智力障碍者和奴才鲁迅奴才总不过是寻人诉苦。只要这样,也只能这样。有一日,他遇到一个聪明人。“先生!”他悲哀地说,眼泪联成一线,就从眼角上直流下来。“你知道的。我所过的简直不是人的生活。吃的是一天未必有一餐,这一餐又不过是高粱皮,连猪狗都不要吃的,尚且只有一小碗……”“这实在令人同情。”聪明人也惨然说。“可不是么!”他高兴了。“可是做工是昼夜无休息的:清早担水晚烧饭,上午跑街夜磨面,晴洗衣裳雨张伞,冬烧汽炉夏打扇。半夜要煨银耳,侍候主人耍钱;头钱从来没分,有时还挨皮鞭……。”“唉唉……”聪明人叹息着,眼圈有些发红,似乎要下泪。“先生!我这样是敷衍不下去的。我总得另外想法子。可是什么法子呢?……”“我想,你总会好起来……”“是么?但愿如此。可是我对先生诉了冤苦,又得你的同情和慰安,已经舒坦得不少了。可见天理没有灭绝……”但是,不几日,他又不平起来了,仍然寻人去诉苦。“先生!”他流着眼泪说,“你知道的。我住的简直比猪窠还不如。主人并不将我当人;他对他的叭儿狗还要好到几万倍……”“混帐!”那人大叫起来,使他吃惊了。那人是一个智力障碍者。“先生,我住的只是一间破小屋,又湿,又阴,满是臭虫,睡下去就咬得真可以。秽气冲着鼻子,四面又没有一个窗……。”“你不会要你的主人开一个窗的么?”“这怎么行?……”“那么,你带我去看去!”智力障碍者跟奴才到他屋外,动手就砸那泥墙。“先生!你干什么?”他大惊地说。“我给你打开一个窗洞来。”“这不行!主人要骂的!”“管他呢!”他仍然砸。“人来呀!强盗在毁咱们的屋子了!快来呀!迟一点可要打出窟窿来了!……”他哭嚷着,在地上团团地打滚。一群奴才都出来了,将智力障碍者赶走。听到了喊声,慢慢地最后出来的是主人。第50页共50页 “有强盗要来毁咱们的屋子,我首先叫喊起来,大家一同把他赶走了。”他恭敬而得胜地说。“你不错。”主人这样夸奖他。这一天就来了许多慰问的人,聪明人也在内。“先生。这回因为我有功,主人夸奖了我了。你先前说我总会好起来,实在是有先见之明……。”他大有希望似的高兴地说。“可不是么……”聪明人也代为高兴似的回答他。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选自《鲁迅全集》第二卷《野草》(1)面对“奴才”诉苦,“聪明人”和“智力障碍者”分别采用了怎样的方式?请简要概括。(2)联系上下文,关注“导读”,从用词和句式的角度品析画线句子。(3)作家毕飞宇认为,闰土是鲁迅笔下众多“奴才”中的一个。结合《故乡》,比较分析闰土和本文中“奴才”的异同。【以下《故乡》的片段,供参考】(1)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2)“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3)本文中,鲁迅为何要将“那人”称为“智力障碍者”?联系全文,阐述你的理解。第50页共50页 1.(15分)课外阅读。阅读后完成文后各小题。兴安的雪朱明东①一片一片,银如烟,白似雾,在群岭上纷纷扬扬飘荡。这是大兴安岭入冬后的第一场雪,它来得正是时候。②初见兴安雪,是1982年的深秋。年少的我跟父母在大兴安岭上收白菜,虽是热火朝天,却因远离故乡而心情黯然。上午,天还晴着,可到了下午就阴起来。温度瞬间降了许多,风也硬了,刮在脸上生疼。我停下手中的活儿嚷嚷着要回家。父亲说:“要下雪了,得抓紧把白菜收回家。”我噘着嘴,硬着头皮在寒风中继续收白菜。大白菜足足装了一卡车,我正准备上车,手背儿却凉了一下,一朵晶莹的雪花亮亮地呈现在眼前。“下雪啦!”我仰起脸兴奋地大喊起来。雪花一朵朵在空中绽放,远处的山岭,近处的树林,所有的景色,都在雪中变得朦胧。当我们载着满满一卡车大白菜到家时,大雪已漫天卷地般把整个大兴安岭覆盖起来。院落里,街道上,群岭间,到处都是雪,到处都是白色的纱幔。父亲真是想得周全,要是放在第二天收割白菜,那白菜还不得让雪给埋在地里呀。屋外大雪弥漫,仓房里摞满了我们收回来的大白菜。③一棵棵白绿相间的大白菜,在大雪覆盖前成了全家人喜庆的收获。也就是这一天,我正式接纳了大兴安岭,真正将它视为自己新的家乡。温暖的炕桌前,我们听父亲讲铁道兵开发大兴安岭的故事。开发大兴安岭那几年冬天格外冷,雪下得也猛。对大兴安岭而言,一下雪,就意味着一年里漫长冬季的开始。冷的天,白的雪,外加寂静的群岭,让人感到孤独和恐慌。那厚厚的积雪被阳光晃得格外刺眼,更让人感到大兴安岭刺骨的冷。④雪落兴安,没有大路,很多时候人都要行走在无边无际的密林中。踩着厚厚的雪,有时一脚下去,半截身子都被雪埋住了,难以跋涉。天冷、降雪,风也总是刮不完。风夹着雪,雪裹着风,冰天雪地中,开发建设者们咬紧牙向老林子深处开拔。腿冻麻了,手冻裂了,鼻子也冻白了,但人们还是坚定地往前走。往前走,前面的视野会更开阔。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雪中,人们行走出一条冰雪的弧线。高寒禁区,终于被这英雄的群体所突破,在他们的身后,是一条长长的铁路,还有纵横交错的条条公路,座座崛起的贮木场。父亲说这话时,我看到了他眼中闪动着晶莹的光,就像飘到我手背上的那朵雪花一样。⑤第50页共50页 兴安岭的雪,为我带来了无限的诗情。即便雪再大,路再难走,自己都能走出一道风采来。每次下雪,我都尽情地观赏,总试图把洁白的雪与多彩的梦融在一起。兴安的雪比老家大平原上的雪更加凌厉。它清澈而纯洁,飘逸而洒脱,把逶迤的群岭瞬间泼成一幅黑白相间的水墨画。雪花飘,梦儿摇,年少的热情迅猛燃烧。至今想来,兴安雪,应该是点燃我文学梦的使者。⑥“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兴安的雪,把我从年少牵到中年。2003年冬,我在家中临窗而立,飘扬的雪花在窗外飞舞,我的心也仿佛变成雪花。雪越下越大,倏忽间,变成了晚春时节江南的梨花,一瓣瓣儿,慢慢地、轻柔地落下来,白了大地,醉了时光。⑦有一年,都到了十一月中旬,大兴安岭南麓仍未下雪。在我心里,不下雪,那还是大兴安岭吗?尽管室内热气腾腾,可外面不见一抹洁白,着实令我不安。一连几晚,我都睡不踏实。一日下班时,忽然感到朔风强劲,云阴天暗,心中窃喜,这天要下雪了。果不其然,第二天一觉醒来,拉开窗帘,哎呀,窗外早已被厚厚的雪染成银色。我情不自禁找出相机,穿戴整齐,兴奋出门。我要把这珍贵的雪,收藏到我的镜头中、我的记忆里。⑧可一楼的单元门却推不开。谁能把门堵上?我一急,用肩膀猛地推开了门。一大堆带着风的雪涌进来。这雪下得可真够大。小区院内的雪差不多半米厚,停在院子里的车都陷在了雪中。我惊奇地打量着这场丰厚的大雪,被它不同凡响的景象惊呆了。我顺手在一辆小车顶上抓了一把雪吞入口中,一阵特有的清凉和寒气旋即绕在舌尖。踩着绵柔的雪,脚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我仿佛又回到童年。小区外的街道就像铺了一条长长的厚厚的白棉被,偶有车辆的辙印,也显得富有情趣和诗意。路两旁的树也灵动起来,它们似一个个穿着洁白婚纱的新娘子,在等候众多宾朋的祝福。哦,兴安雪,这就是你的静美和纯洁。这场迟到的雪,让我兴奋很多天。我在银装玉砌的世界里尽情地拍摄。银色的小桥,洁白的雕像,在我的相机里美成了一幅幅灵秀的画。⑨春的风,夏的雨,秋的霜,都不足以释放大兴安岭内在的气质,只有冬的雪,才让世人领略到大兴安岭的高洁和纯美。⑩对大兴安岭人而言,除了对山岭和林木有特殊的情感外,就是雪。大兴安岭的雪一般要到立冬后才站得住,提前下来的,很快就融了。持续半年的降雪,把大兴安岭人的性格塑造得格外豪放和洒脱。雪中,约上三五位好友,在温暖的酒馆里,满斟慢饮,情酣意畅,岂不快哉?冰天雪地,山岭是宝,林木是宝,浩荡的兴安雪也是宝。如今的大兴安岭,因雪而生财,因雪而致富,雪带火了旅游业,壮大了冬泳队伍,拓展了运动场地,大兴安岭人巧用这壮美的冰雪,书写发展新篇章。雪,点染了北国群岭;雪,醉美了千里兴安;雪,塑造了大兴安岭人扎根边疆的坚强品格。⑪周末,雪悄悄降临,一朵朵洁白的小花在空中绽放。小城上空飘着雪,群岭间舞动着雪。绵延的大兴安岭渐渐被雪裹了起来,严严实实的,不惹一丝尘埃。《人民日报》(2019年12月07日)(1)通读全文,说说“兴安的雪”带给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第50页共50页 (2)大兴安岭人为何对雪有“特殊的情感”?请结合第⑩节作简要分析。(3)品析语言。i父亲说这话时,我看到了他眼中闪动着晶莹的光,就像飘到我手背上的那朵雪花一样。(品析加点的词语)ii雪越下越大,倏忽间,变成了晚春时节江南的梨花,一瓣瓣儿,慢慢地、轻柔地落下来,白了大地,醉了时光。(从修辞的角度赏析)(4)请对文章最后一段进行简要的分析和评价。1.(14分)十万残荷顾晓蕊①又是一年凛冬到,山寒水瘦,我乘车穿过半座城,去湖边看荷,拍荷。当然到了这个时节,沿着曲曲折折的湖畔,能看到的只剩残荷了。②路上见熟人,得知我去拍残荷,大为不解,一脸惘惑,这么冷的天,跑去看枯枝凋叶?我只是笑笑,也不作答,世间事,原本懂得就值得。③倘以为那些残荷,孤绝、凄冷,尽是凋败景象,倒也不尽然。若单看每一株残荷,纤枝枯瘦,孑然如鹤,但十万残荷,一片连着一片,绵延数里,便显得声势浩荡。④算来,我搬来这座小城已二十余年,体会到残荷之美,却是近几年的事。⑤在葱绿的年纪,也喜欢荷,只是我那时迷恋的,是亭亭而开的荷,绽于碧波之上。“山有扶苏①,陨有有荷华。”它从《诗经》中迤逦而来,宛若临水照花的仙子。⑥犹记那年,去江南小镇游玩,看上一件旗袍。青绿的锦缎底子,一朵荷盛绽在裙摆处,令人想起苏轼的那句词:一朵芙蕖③,开过尚盈盈。只轻轻地一望,便被深深吸引了。我穿上它,想去西湖走走。漫步在苏堤上,眺望湖中的荷,红红白白,开得绚烂浪漫,我心里的喜悦一圈圈漾开。我虽生得寻常模样,好在有鲜亮的青春底子,一袭玲珑旗袍穿在身,便有了风情,有了味道。想来,那时对荷的喜爱,是沉醉于它浓烈、张扬的美。⑦而今人至中年,越来越喜欢简静的生活,守着一颗简单的心,平平静静,安安宁宁,岁月如此静好。走过小半生光阴,再看残荷,终是懂得,当繁华落尽,洗却尘俗,它已抵达至简之境。生活的美,不在于曾经轰轰烈烈,而是归于平淡后,那一份宁静从容。⑧沿着湖边一路走来,赭褐色的枯枝,高掣着残破的叶子,自在地随风摇曳。并非一朵,两朵,百朵千朵,而是十万残荷,恣意地临风起舞,犹如万马奔腾的狂欢。⑨A近观株株残荷,或弯曲如弓,或扑倒水面,或昂然挺立,无论哪种姿态,都是一幅幅水墨写意。它曾有过多妖娆,多盛大,而今就有多苍凉,多萧落。⑩第50页共50页 画坛怪才李老十,独怜残荷,斋号“破荷堂”。他懂荷,惜荷,画荷,与残荷仿若前世的知己,有着灵魂的相通与相惜。他笔下的秋荷、雨荷、风荷、月荷、墨荷,萧索冷峻,独立苍茫,自有一种清净深远的意味。他有一幅画作《十万残荷》,洇④染纸上的十万残荷,携着冷瑟的萧杀气息,在你面前铺延开来,充溢着铁马冰河的悲壮。这满目凄荒里,有一种惊心动魄的美。⑪吴贯中也画残荷,却枯而不朽,凋而不伤,相较而言,我更欢他画中的意境。明快简洁的淡墨线条,舒展横斜,虚实有致,勾勒出残荷独有的韵致。那一茎茎枯荷,萎了,败了,已撑不起昔日的繁华记忆,却又枝叶清朗,筋骨铮铮。一如画家本人所说:想画的已非荷非塘了,而是自己的春秋,自己的风骨。⑫一代绘画大师齐白石,年近半百才热衷画荷,他笔下的荷,红花墨叶,偶有鸳鸯、蜻蜒、翠鸟点缀其间,热烈,饱满,奔放。即使画的是荷枯藕败,也画面清朗,天真洁净,显现着灵动的气蕴和勃勃的生机。有人说人生有三重境界,能抵达哪一重,看各自的修为。白石老人的作品中,充满禅味禅趣,不贪,不求,不争,不执,如此圆融平和,已达人生至境。⑬人活到了一定年纪,是往回收的。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也无需讨好任何人,只安心做回自己。以一株残荷的姿态,不攀援,不依附,在风中在雨中,站成一道绝美的风景。⑭我沿着湖畔边走边拍,走出十余里,满目残荷,一塘连着一塘,一片挨着一片,寥落,冷清,宛如一曲悲壮的歌。它们在凄风苦寒中,敛尽光芒,于时光的无涯里,站成水性。那一株株残荷,看似枯瘦清冷,却又坚韧饱满,或弯折,或扭曲,蜕变幻化成不同的形态。就选小小的莲蓬,也桀骛,孤高,带着凌驾万物的美,挺立在水面上。我默望着,心中忽地充满感动。要知道残荷的凄美,何尝不是一种新生,它们在积蓄力量,等待来年的再次盛放。⑮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写道:你年轻么?不要紧,过两年就老了。还真是如此,仿佛是转瞬之间,青春远去,鬓角白发渐生。终有一天,我们也将老去。老了,亦无需伤怀,要老得有气韵,有风骨。其实,只要你愿意,依然可以活得优美、精致、高贵,拥有个气象万千的世界,B那么,你就活成了一株残荷,在寂静的时光里努力地纹放、从容老去,既不负光阴,也未曾辜负自己,这的人生才算是完满的。【注释】①扶苏:树木名,一说桑树。②隰(xí):洼地。华:同“花”,③芙蕖(fú):荷花的别名。④洇(yīn):墨水着纸向周围散开。(1)闻读全文,根据提示要求填空。画家笔下的残荷画中残荷的美①萧索冷峻,独立苍茫吴贯中画的残荷②第50页共50页 ③④(2)自选角度,给第②段和第段画横线句子作批注。iA.近观株株残荷,或弯曲如弓,或扑倒水面,或昂然挺立,无论哪种姿态,都是一副幅水墨写意。iiB.那么,你就活成了一株残荷,在寂静的时光里,努力地绽放,从容老去。(3)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集⑥段有何作用?(4)本文与《白杨礼赞》都运用了象征手法,请结合两篇文章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1.(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拜谒李时珍陈世旭静静地站在雨中的长廊,遥望神圣。蕲春①,处吴头楚尾,扼控长江。山川秀美而神秘,人文丰沛而多彩。竹林湖村,一个翡翠般的山谷,满是苍劲的树、怪异的竹、迷蒙的云、甘甜的泉、碧绿的水。莲叶上溅着雨花,遮住一湖天光云影。含苞的花朵,带着艳丽的霓裳,相守明镜。巨大的香鼎排列在开阔的山麓,万绿丛中的高处,安卧着圣者的灵魂。李时珍,一个自幼耳熟能详的名字。想起我的表叔,一个老迈的中医。几重几进的幽深老宅,洗药的天井,煎药的作坊,堆药的库房,长年累月氤氲着浓浓的药香。表叔端坐于店堂,周边是一圈紫檀的书架,架上满是靛蓝灰白的线装古籍。中堂黑色的金字招牌下,挂着“李时珍”画像:褐色的高筒帽,蓝色的大襟袍,清癯的脸上尽是忧戚。这清癯与忧戚似乎随医道一起传承,画像下的表叔亦是此般的清癯此般的忧戚神情。在一张纹脉清晰的紫檀桌上,青筋毕现的手,苍白而温暖,把握一个个问医者的脉息。偶尔的询问和叮咛,轻得就像亲人的耳语。仿佛踏进的是森严的殿堂,人们一个个恭恭敬敬地弯腰进来,又一个个唯唯诺诺地躬身出门。门外车如流水马如龙,门内古炉香烟静如海。表叔是李时珍的私淑弟子②。一条古老的石路,横跨了数百年,我在路这端,圣者在路那端,我们彼此深情凝望。曾经瘟疫弥漫了你的眼神,多少亡灵,拥挤着天空。风雨的哀怨,堆满大地。在沉重的呼吸里,枯瘦的村庄摇摇晃晃。日子硬撑起呼吸,苦等着一剂良药。困顿的五脏六腑深处,期盼着望闻问切的祥符。多少颤抖的呻吟,渴望着一个身影:一个杏林春暖的身影,一个悬壶济世的身影,一个妙手回春的身影。皇家宫殿丹炉旁的医者,决然走出堂皇的宫阙,回到久别的故土。国之医者,承载了太多人的命运。怀抱仁心,步履蹒跚,在苦难的漫漫长路,愿为百姓守候一生。第50页共50页 配伍草根、花朵,调制天象、雨露,背负神农氏的典籍,“搜罗百氏”“采访四方”,寻寻觅觅踏遍山野。攀上高耸的断崖,潜入无底的山涧,从荆棘深处背出一篓又一篓救苦救难的“仙草”。敞开胸膛,揽尽大地的远山近水,只看到香气在飞,心灵清如止水。太阳升起的每一个新的日子,生命都正在苍天的子宫着床。在无边无际的时间与空间,一茎草的萌芽,在脸上积蓄着力量。于是穷搜博采,删削订正,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本草纲目》。苦行者的智慧,滋润了草的色泽,流溢着草的芳香。在众人的仰望中,研磨天地的精华,抚慰百姓的切肤之痛。一纸药方,点缀出专注的神情;羸弱而坚韧的手指,调和阴阳,由表及里;心无旁骛的针灸,以谦卑的姿态,直刺生之命门;流不完的汗水,炮制“神膏”,敷上肿胀的苦难;不吝惜的热血,祛散肆虐的“伤风”,让涌动的脉搏,流出欢快的福音;于是滚沸的鼎釜里一缕清苦的味道,泽润了天下的老弱贫疾;于是百草温汤融入子孙的血液,而“李时珍”,刻进华夏永恒的记忆。李时珍的脊梁始终那么高,又那么低。民族记录下了一个伟大医者朴素的背影。“李时珍”,远不止仅仅等同于《本草纲目》,是永远的经典,更是一个符号,一个民族的魂魄。(有删改)【注】①蕲春:今湖北蕲春,李时珍故乡。②私淑弟子:私下向自己仰慕敬佩的人学习的学生。(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描写竹林湖村的环境,营造了神秘圣洁的氛围,意在烘托表叔的形象。B.文章以“一条古老的石路”连接时空,由写表叔转到写李时珍,过渡自然。C.作者借助丰富想象,展现了李时珍离开皇宫回到故土,守候百姓的感人场景。D.文中“圣者”“国之医者”“伟大医者”等称谓,突出李时珍在世人心中的地位。(2)文中写“我的表叔”对刻画李时珍形象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i在沉重的呼吸里,枯瘦的村庄摇摇晃晃。(赏析加点词语)ii李时珍的脊梁始终那么高,又那么低。(赏析句子)(4)李时珍回到故土,“为百姓守候一生”,文章是从哪三个方面表现的?请简要概括。(5)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含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1.(14分)阅读《美丽的藩篱》,回答问题。美丽的藩篱刘心武第50页共50页 1954年春天,我12岁,在北京隆福寺小学上学。有一天,学校停课,老师带领我们到猪市口大街(今珠市口大街)南边参加义务劳动。那一片地方现在广为人知,就是中国美术馆所在。记得那一年还没有修建中国美术馆,只是拓宽马路,好把从朝阳门,东四到沙滩一直通往西四的道路疏贯。工人师傅们已经把那一片地方的房屋拆得差不多了,参加义务劳动的人们只需把一些未及时清理的砖瓦碎木集中到指定的地方去。到了工地,只见早已有很多大人在其中忙碌。那时我系着红领巾,在老师带领下干得满头大汗,一身是灰,却满心高兴,生怕落后。我正忙着把一摞砖头抱到指定的集中点去,忽然看到了我的妈妈,吃了一惊。因为清晨妈妈给我热早点时,并没有说起来这地方参加义务劳动的事呀!但是我很快也就想明白,一定是我上学以后,街道上才通知居民们来义务劳动,号召各方齐心协力﹐把那片拆迁地的清理工程干完。妈妈年轻时当过小学教师,那时却成了家庭妇女,可是她热心街道工作。妈妈当时年过半百,相当胖,干起搬运杂物的粗活自然十分吃力,脸涨得通红,可是她满面春风,仿佛是一种难得的享受。我家自1950年从重庆迁到北京以后,眼见着北京市政府疏浚什刹海、翻修下水道、增补自来水设施、开辟一条又一条的公共汽车线路……爸爸妈妈提起来总是赞不绝口,现在能亲自参加提高首都生活品质的工作,妈妈那种心甘情愿的劲头,自然体现在每一个动作里。我望见了妈妈,而且,妈妈一定也望见了我。A我伸长脖子,身体前倾,使劲朝她挥动手臂,张大嘴做着口型,拼命地向她显示:“嘿!我在这儿呢!我在这儿劳动呢!”可是,令我非常失望并且惊诧的是,妈妈眼光从我身上掠过时,却仿佛是看到一个她并不认识的孩子,倒也不是冷淡,她脸上分明有着微笑,然而那只是看到任何一个参加义务劳动的少先队员时都有的微笑,而不是我所期盼的那种看到她最心疼的幺娃儿的特殊笑容!我几次试图接近她,并且频频以夸张的肢体语言以期引起她的关注,然而她却依然不给我哪怕只是表情上的一个小小的特殊回应!情急中,我一个趔趄,跌倒在地,磕破了腿。我恨恨地望着那边的妈妈,心想难道你还不来管我吗?可是,她却直起腰来,耐心地跟一位去问她什么事的老大爷解释起来……班主任老师赶过来,扶起我,并且忙带我去卫生站清洗伤口,涂红药水。当时的我,怎么也弄不明白,妈妈为什么在义务劳动的工地上不格外地关照我。那天从学校回到家里,妈妈正在厨房里烧我最爱吃的豆瓣鲫鱼……晚饭前,她仔细查看了我腿上磕破的地方,说不要紧的,又嘱咐我先洗个脸再吃饭,晚上要洗个澡……晚上洗了澡,我忙着赶作业,也就没有问妈妈,为什么在那工地上,她对我视而不见。这事我始终没有追问她。其实越到后来,越用不着问。B这类事后来经常出现,都很细小,形态不一,含蓄微妙,然而如雪花飘落积累,使我的认知越来越澄澈清明第50页共50页 :妈妈一再地在我生命的活动空间中,设置出无形的藩篱,使我懂得,藩篱的一边,是我们温馨的家,在这个区域中,我尽可享用亲情,悠游自在,甚或偶尔撒娇使性;而藩篱的另一边,是公众社会以及他人所在,我要从小懂得,在公众社会中不可仗恃或依赖亲情温恤,并且一般来说他人不可能,也无义务给我以“么娃儿”式的宠溺优待。我一天天地长大成人,应尽早习惯于在公众社会中奉献,学会与他人耐心磨合,艰辛劳作,独立生活!在我17岁离家独立生活之前,妈妈给我以深刻的影响,她为我设置的藩篱,是无形而美丽的。这是她给予我的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我的人生已过中途,回顾往事,我有许多的错失,有时甚至是重大的失误,然而,托庇于妈妈给我的教养,我从来没有犯过公私不分,或人我不分的错误,并且,我总是能像她那样,在把自己家藩篱内的东西贡献给藩篱外的社会和他人时,只觉得欢愉,而视任何将藩篱外的公家或他人的东西据为己有为奇耻大辱。1988年,电脑在中国还是相当稀奇的东西,一位朋友送了我一台电脑以助我写作,我毫不犹豫地将那台电脑捐给了当时我任职的单位。恰在那一年,妈妈不幸在成都仙逝,我在流泪祭奠妈妈时,心中告慰她说:“您为我设置的人生藩篱,我要再传给您的孙子,那将是常青的、美丽的藩篱。”(有改动)(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理解文章标题《美丽的藩篱》的含义。(3)自选角度,赏析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i我伸长脖子,身体前倾,使劲朝她挥动手臂,张大嘴做着口型,拼命地向她显示:“嘿!我在这儿呢!我在这儿劳动呢!”ii这类事后来经常出现,都很细小,形态不一,含蓄微妙,然而如雪花飘落积累,使我的认知越来越澄澈清明。(4)文中的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5)理解文章结尾画波浪线句子的作用。(6)你如何看待文中的妈妈为儿子设置人生藩篱的做法?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看法。第50页共50页 答案一、散文阅读(共7篇,共100分)1.【答案】(1)岑参的诗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用梨花喻雪,本文题目中的“梨花雪”是用雪喻梨花,巧用诗意,推陈出新;“梨花雪”既指梨花的洁白,也暗含圣洁的品质,一语双关,赞美了梨花纯洁而高贵的品质。(2)①梨花圣洁、高贵、素雅的品质启示人们做人要不取悦、不谄媚,保持一生天性;②梨花开在清明之前,仿佛在祭奠万物生灵,想让人类懂得慎终追远,饮水思源;③梨花坚守不变的清白,坚守淡淡的清香,启发人类应当有必要的敬畏和必要的坚守;④梨花的暗香很特别,易让人忽略,告诉人们:只有静心感受,才能觅得更多的幸福。(3)《岭上梨花雪》一文的作者将梨花与人的一生联系起来进行类比,发现两者重叠的部分;《紫藤萝瀑布》一文的作者将紫藤萝所遭遇的命运变迁与人的生离死别联系起来。这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以花喻人的写作从《诗经》就已有之。中国文人之所以这么写,是因为花儿与人同为大自然中美好的生命状态,当人完全沉浸于花的世界时,才能从花中发现自己,才能更好地表达出人性。同时,将自己的情感用花来表达,显得含蓄委婉,意味深长。2.【答案】(1)主要运用了神态和动作描写。这两种描写方法的综合运用,形象地表现了父亲当年挣钱的不易和对来之不易的收入的珍惜及奋满足之情。(2)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前半句总结前文,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样的场景逐渐消失了。后半句提示下文,设置悬念,暗示父亲老了,有了什么特殊状况(3)“不小心”其实是故意为之。这里表现了母亲既要给父亲足够的锻炼机会,又要让他不易察觉的细心。体现了父母之间相互扶持,相濡以沫的深厚淳朴的感情(4)年轻时数钱,充满骄傲和自豪,父母一个挣,一个管,把穷困的日子过的有滋有味,两个人相互支持的情分可见-斑;有病时数钱,笨拙可笑,这里数钱不再是为了过日子,而是体现了母亲对父亲的理解,对父亲的关心呵护。两个人年老时相互扶持的青分感人至深。3.【答案】(1)聪明人采取的方式是虚伪地表示同情,智力障碍者采取的方式是用行动帮助奴才。(2)“慢慢地”“最后”写出主人听到了喊声但好毫不着急得样子;“主人”一词放在最后,突出了主人的威严,凸显了主人很是笃定的心理,说明主人深知奴才是不敢反抗的,他对“奴才”的“奴性”是极了解的。(3)第50页共50页 相同之处:他们都会诉苦,他们的诉苦源于他们艰难的生活,比如,闰土向“我”诉苦,文中的奴才也不断地向聪明人和智力障碍者诉苦,他们安于自己的处境,不懂也不敢改变。例如,闰土终究恭敬地唤“我”为“老爷”;文中的奴才发现智力障碍者要砸墙,就惊恐不已。不同之处:闰土只是一个麻木的奴才,他只是苦于自己的生活,将所谓的希望寄托于香炉和烛台。而文中的奴才,为了稳做奴才,他出卖帮助他的智力障碍者,向主人要功献媚,显得很丑恶。(4)示例1:从聪明人及奴才的角度来看,“那人”的确是傻的。他不计后果帮助奴才。结果却遭到了奴才们的驱赶,并被称为“强盗”。事实上他并不傻,他是一个真心帮助奴才的人。“智力障碍者”象征着那些用行动帮助他人、改变社会的真诚勇敢者。鲁迅通过这个故事,揭露了现实的荒诞;少数的行动者正被多数的“聪明人”和“奴才”冤枉和打击。鲁迅在作品中将这样的人称之为“智力障碍者”,透露着鲁迅对现实的深深悲哀和强烈批判,绝望中犹有希望。示例2:“那人”其实并不傻,他真诚热心地用行动帮助奴才,但从聪明人和奴才的角度看,这个人不计利害地去行动,结果却遭到了驱赶,的确是一个智力障碍者。故事中的三个形象,隐喻了社会中的三类人,一类是可怜又可恶的“奴才”,一类是虚伪圆滑的“聪明人”,一类就是“智力障碍者”——要用行动改变现实的勇敢的英雄形象。鲁迅通过这个故事揭露现实的荒诞,表现了鲁迅对“智力障碍者”被冤枉和打击的愤怒,透露出他对现实的悲观。4.【答案】(1)孤独和恐慌(刺骨的冷);无限的诗情(点燃文学梦);高洁和纯美(静美和纯洁)。(2)大雪把大兴安岭人的性格塑造得格外豪放和洒脱;大兴安岭因雪而生财致富,书写发展新篇章;大雪塑造了大兴安岭人扎根边疆的坚强品格。(3)i“闪动着”一词写出了父亲回忆往事时动情、饱含热泪的情状,表现了父亲被开发建设者们不怕困难、扎根边疆的坚强品格深深地感动。ii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雪比作江南的梨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兴安岭的雪洁白、轻柔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对雪景的喜爱和陶醉之情。(4)在结构上与开头呼应;照应了文题;在内容上深化了文章主旨,进一步歌颂了大兴安岭雪的飘逸、纯洁;并且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5.【答案】(1)李老十画的残荷;枯而不朽,凋而不伤;齐白石画的残荷;画面晴朗,天真洁净(2)i运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描写出残荷或弯曲或扑倒或挺立的各种姿态和苍凉萧落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残荷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第50页共50页 ii运用比拟,将人当作残荷来描写,抒发了作者的情感:人即使老了,也要有气韵和风骨,要活得优美、精致、高贵,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升华了文章的主题。(3)运用插叙,回忆了“我”年轻时一次赏荷的经历,那时“我”喜欢的是亭亭绽放的荷,喜欢它的绚烂浪漫、浓烈张扬,与而今人到中年的“我”喜欢残荷形成对比,表现了“我”历经岁月的洗礼后对平淡的宁静从容的生活的向往和追求。(4)本文用残荷象征独立、坚韧、从容的中年人及其精神,礼赞了经历岁月沉淀后的中年人,他们追求宁静从容的生活,具有独立清朗、不攀援依附、随波逐流,也不张扬浮夸的人格。《白杨礼赞》用白杨树象征北方的农民、抗日军民,象征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奋起与日寇进行殊死战斗的广大西北农民、战士和他们身上所具有的精神的赞美。两文运用象征手法,使文章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给人以意境无穷的感觉,丰富了人们的联想,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6.【答案】(1)A(2)①有助于李时珍形象具体化,让读者对李时珍有初步的理解和感受;②衬托李时珍形象的高大;③体现李时珍医道仁心在后世得到传承。(意思答对即可)(3)i“枯瘦”一词,赋予村庄以人的情态,形象地写出瘟疫弥漫下村庄的萧条、了无生气。ii“高”突出李时珍高尚的品格;“低”写出李时珍谦卑的姿态;“高”“低”看似矛盾,实则凸显李时珍心怀天下、救济苍生的“伟大医者”形象。(意思答对即可)(4)①山野采药;②编纂《本草纲目》;③为百姓治病。(意思答对即可)(5)要点:①医学成就和影响跨越时代;②成为医道仁心的象征;③心忧百姓,不慕荣华,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彰显了中华民族精神。(意思答对即可)7.【答案】(1)妈妈在义务劳动的工地上认真劳作,对同样参加劳动的“我”视而不见,教会“我”在公众社会中不可依赖亲情温恤,要学会奉献、合作、独立生活。(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藩篱”在文中喻指“无形的界限”。界限一边是温馨的家,我们可以享受亲情,偶尔撒娇;界限的另一边是公众社会及他人,我们要习惯贡献,学会合作,艰辛劳作,独立生活。妈妈教给“我”这个正确而深刻的道理,令“我”受益终身,所以称之为“美丽的藩篱”。(3)i第50页共50页 运用动作描写,“伸长”“前倾”“挥动”“张大”这一系列的动作,形象地表现出“我”想引起妈妈关注的急切心理。ii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妈妈潜移默化教育“我”的种种小事比作飘落积累的雪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妈妈对“我”的正面影响——使“我”的认知越来越澄澈清明。(4)①教子有方:她在工地上不与孩子打招呼,也不给孩子任何的帮助,以此让孩子懂得在公众社会中要乐于奉献,学会独立。②疼爱孩子:在家里,她给孩子做饭,查看伤口,细心叮嘱,格外耐心。③无私,乐于奉献:她热心于街道工作,虽然年过半百,但是搬运杂物时心甘情愿,满面春风。④做事有原则,公私分明:在外面的劳动中对孩子绝不优待,在家里对孩子悉心关爱、呵护。(5)表明了“我”对妈妈的怀念、赞美和将妈妈教给“我”的做人做事原则传承给下一代的决心;照应标题(或前文),使文章结构严谨。(6)这种做法是很有必要的。妈妈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给了我很多的爱,但是每当我到了公众场合时,妈妈都会特别提醒我要遵守公共道德,也教育我在集体中要团结他人,乐于奉献。我感激妈妈对我的教育,让我在学校能够和同学融洽相处,而且感到快乐。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散文阅读专项练习题3(共7篇,共100分)1.(14分)阅读《人间烟火气》一文,回答以下各题。人间烟火气王文一①早晨上班,车载音响随机循环播放,突然响起了《青花瓷》,“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听到这句的时候正好路过一家早餐店,包子出笼,整个店面都冒着蒸汽,我忽然想起了故乡那个小村子里的炊烟。②第50页共50页 我的故乡,多山,村子不大,家家户户都藏在山坳里。一条公路沿河而行,在路过村庄的时候,人们能看到的只是片瓦只檐,只有顺着那条进村的小路往里延伸,才会发现村庄的内涵特别丰富。村里的乡亲都是祖祖辈辈就生活在这山沟沟的最深处。每次回到故乡,我都会沿着进村的小路,一直走到村子最里面。村里的家家户户,就在进村小路的两边,挨挨挤挤、泾渭分明地做着邻居。乡亲们都是非常淳朴的人,邻里之间也相处得非常融洽。③炊烟是不分彼此的。每到亭午日暮,或者晨光熹微,炊烟都会从家家户户的烟囱中轻轻巧巧地飘出来,这时候无论家宅广阔还是茅檐草舍,无论炊烟出来的渠道是敞亮的琉璃瓦烟囱还是泥坯堆砌的小筒,都不影响大家彼此温柔地打着招呼,然后融洽地汇聚到一起,变成一抹轻柔的云,低低地飘在村庄的上空。炊烟是不记仇的,就像村里的乡亲,虽然彼此偶尔会有一些口角,但是情绪从来不会隔夜。早晨起来烧火的时候你招呼我一声,我打趣你一句,情绪很快便随着柴火进了灶膛,一把火烧过,就随着烟气杳无踪迹了。④炊烟是乡村最美的一张名片。薄雾轻笼的早晨,一根根或细长或短粗的烟囱里,冒出淡淡蓝蓝的细腻烟雾,这烟雾一缕一缕地汇聚起来,弥漫在农家小院的房舍屋檐上,萦绕在原野的庄稼树木上,更笼罩在整个村子的上空,凝结成一片小云,小村恍若仙境。风吹过,这些仿佛蜃气好像雾霭的轻烟渐淡,最后消散无踪。这时候,村子终于脱去了如纱般的睡衣,彻彻底底清醒了过来。鸡一边叫着一边扑扇翅膀,鸭一边前行一边摇摆身子,狗在乡村小路上欢快地跑着,还有牛啃食青草的情景,都在彰显着村庄的活力,生机盎然又醉人眼目。这些自由自在的状态,至今令我难以忘怀。每当回想起这些画面,我的内心就立刻会涌起一种深情——对故乡的怀念。而黄昏的炊烟,又有一种别样的艳丽。红彤彤的夕阳给小村镀了一层金边,这个时候,从错落有致的房顶袅袅升起丝丝缕缕炊烟。在晚霞的照射下,缭绕在小村落里的炊烟,升腾着一种恬静,一种温暖,体现着乡村的朴实和单纯。伴着升起的炊烟,人们或者行走,或者开着蹦蹦车,从山间、田里、河畔顺着村道回来。炊烟的方向,就是家的方向。⑤乡亲们或许不会关注司空见惯的炊烟,就像他们可能没有关注家里面那个总是起得很早、睡得很晚的女人,那个女人是妻子,是母亲。她们默默地见识着村庄最冷清的晨,熬着村庄最深沉的夜,却从来不会为自己的辛勤和劳累辩驳夸耀。正是因为家里有了妻子、母亲的存在,这些小房子才会按时升腾起炊烟,才会有热腾腾又很可口的饭菜,那就是家的味道。⑥中国古代文人无论桀骜还是恬淡,无论身归山野还是向往庙堂,在诗句中总会提及炊烟,悄悄地织构美好。比如陶渊明有“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范成大有“指点炊烟隔莽苍,午餐应可寄前庄”,蔡襄有“孤舟横笛向何处,竹外炊烟一两家”……炊烟就是人,给人以家的归属感,炊烟就是家。有烟的地方,才是人间。(选自《中国青年作家报》,有删改)(1)文章第①段引用《青花瓷》的歌词有什么作用?第50页共50页 (2)请结合语境,品析第④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鸡一边叫着一边扑扇翅膀,鸭一边前行一边摇摆身子,狗在乡村小路上欢快地跑着,还有牛啃食青草的情景,都在彰显着村庄的活力,生机盎然又醉人眼目。(1)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说“有炊烟的地方,才是人间”?(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我”的故乡,多山,村子不大,家家户户都藏在山坳里。村里的乡亲都是祖祖辈辈就生活在这山沟沟的最深处。B.村里的家家户户,就在进村小路的两边,挨挨挤挤、泾渭分明地做着邻居。C.第④段中“伴着升起的炊烟,人们或者行走,或者开着蹦蹦车,从山间、田里、河畔顺着村道回来。”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对城市繁华夜景的喜爱之情。D.中国古代文人无论桀骜还是恬淡,无论身归山野还是向往庙堂,在诗句中总会提及炊烟,悄悄地织构美好。E.本文作者拾取童年生活的点点滴滴,详细描述了自己和小伙伴在故乡小路上欢快说笑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快乐生活的怀恋之情,赞美了小伙伴之间友情的真诚。1.(14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绣眼与芙蓉赵丽宏①我曾经养过两只鸟,一只绣眼,一只芙蓉。②第50页共50页 绣眼体型很小,通体翠绿的羽毛,嫩黄的胸脯,红色的小嘴,它黑色的眼睛被一圈白色包围着,像戴着一副秀气的眼镜,绣眼之名便由此而得。绣眼是江南的名鸟,据说无法人工哺育。一般都是从野地捕来笼养。它的动作极其灵敏,虽在小小的笼子里,上下飞跃时却快如闪电。它的叫声并不大,但却奇特,就像从树林中远远传来群鸟的齐鸣,回旋起伏,变化万端,妙不可言。③那只芙蓉是桔黄色的,毛色很鲜艳,头顶隆起一簇红色的绒毛,黑眼睛,黄嘴,黄爪,模样很清秀。它的鸣叫婉转多变,如银铃在风中颤动,也如美声女高音,清冷百啭。晴朗的早晨,它的鸣唱就像一缕缕阳光在空气中飘动。④两只鸟笼,并排挂在阳台上。绣眼和芙蓉能相互看见,却无法站在一起。它们用不同的鸣叫打着招呼,两种声音,韵律不同,调门也不一样,很难融合成一体,只能各唱各的曲调。它们似乎达成了默契,一只鸣唱时,另一只便静静地站在那里倾听。⑤在鸟儿的欢唱中,日子不知不觉地也欢快起来。⑥一次在为芙蓉加食后我忘记了关笼门,发现时已是一个多小时以后,想那笼子可能已经空了。却没想到,芙蓉依然在笼中欢快地高歌,全然无视洞开的笼门。更没想到的是,从此以后,绣眼的鸣唱声却莫名其妙地消失了。阳台上只剩下芙蓉的独唱,时而高亢,时而低沉。⑦有一天,我突然发现,芙蓉的叫声似乎有了变化,它一改从前那种清亮高亢的音调,声音变得轻幽飘忽起来。那旋律,分明有点像绣眼的鸣啼。莫非是芙蓉在模仿绣眼的歌声来引导它重新开口?然而绣眼不为所动,依然保持着沉默。芙蓉执着地独自鸣唱着,而且唱得越来越像绣眼的声音。而绣眼不仅停止了鸣叫,也停止了那闪电般的上下飞跃。它只是瞪大了眼睛默默地立在那里,仿佛在回忆,在思考。它是在回想自己昔日的歌声,还是在回忆那遥远的自由时光?我感到困惑。⑧日子一天天过去,芙蓉照旧每天欢歌,已多日无语的绣眼显得更落寞了,它整日在笼中一声不吭,常常一动不动地呆立在横杆上。一天下午,我从外面回来,刚进门,就听见阳台上传来很热闹的鸟叫声,那是绣眼的鸣唱,但比它原先的叫声要响亮得多,也丰富得多。我感到惊奇,绣眼重新开口,竟会有如此大的变化。走近阳台一看,我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鸟笼外,来了另一只绣眼。笼中的绣眼在飞舞鸣叫,笼外的绣眼围着笼子飞舞,不时停落在鸟笼上。那只自由的野绣眼,翠绿色的羽毛要鲜亮得多,相比之下,在笼里的绣眼毛色显得黯淡无光。不过此刻它一改前些日子的颓丧,变得异常活泼。两只绣眼,面对面上下飞窜,鸣叫声激动而急切,仿佛在哀哀地互相倾诉,在快乐地互相询问。⑨那两只绣眼此刻的情状,让我看到了“欢呼雀跃”是怎样一种生动的景象。这情景深深震撼了我:从野地捕来笼养的小鸟,它们无奈地进入人类的鸟笼,痛苦地做了人类的囚徒。第50页共50页 绣眼的重新开口,应该是对自由的呼唤吧。想到这里,我小心翼翼地伸出手去,还没碰到鸟笼,就惊飞了笼外那只野绣眼。我打开笼门,再退回到屋里。笼里那只绣眼对着打开的笼门迟疑了片刻,便一蹦两跳,飞出了鸟笼,它拍拍翅膀,飞过楼下的花坛,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⑩它一定是飞到了那个郁郁葱葱的鸟的世界。这样想着,我的内心不觉得欣慰起来。(1)请从绣眼的角度概括文章情节。(1)→绣眼冷看芙蓉→(2)→绣眼回归自然(2)根据要求,品析文中的画“___”的句子。i晴朗的早晨,它的鸣唱就像一缕缕阳光在空气中飘动。(从修辞角度)ii它只是瞪大了眼睛默默地立在那里,仿佛在回忆,在思考。(从描写角度)(1)文章第⑨段划线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运用了对比手法,表达出作者对绣眼的喜爱与赞美之情。B.第③段写出了绣眼毛色鲜艳、容貌清秀、动作敏捷、鸣叫婉转多变的特点。C.文章中芙蓉长时间被关在笼中,已经习惯舒适的生活,失去了对自由的追求。D.文章第⑨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对失去自由的绣眼的同情,也谴责了人类让鸟儿失去自由的行为。1.(15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转身①一转身,那个动人的身影就不见了。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再次与她相遇,哪怕匆匆一瞬,都是不可能了。②在都市、在广场、在车站、在机场、在大街、在超市、在乡野、在人流聚散的地方,我经常有这种感受:转身,就是永别。③第50页共50页 那一次我在北京火车站等车。在拥挤的人流里,我不小心踩了右边一个年轻人。我正准备道歉或接受责备,却看见转过来一张文雅谦和的脸,他说:“对不起,我挡着你了。”我竟然被感动了,只顾欣赏这张善良的、有教养的脸,只顾欣赏这张江南的表情,却忘了对他说声谢谢,把最诚挚的心情告诉他。当我忽然记起,正要张口表达,人潮猛然涌了过来,一转身,我已找不到他,只看见攒动的人头,闪动的各色衣服……④还记得那年春天,我一人在秦岭深处行走,山路两旁开满野花:灯芯花、野草莓花、蒲公英……花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镜,温柔如绸,淙淙的水声像母亲轻唤谁的乳名。四周的群山,一律被松树、柏树、桦树和茂密灌木覆盖。闻着花香,听着水声,看着山色,我恍然已走进古代,入了那“拈花微笑”的仙境。正在此时,迎面走来一位小女孩,她头上插了几朵野花,手里拿着一束菖蒲,好看的脸上满是羞涩,浑身洋溢着纯真的自然气息。但我不便过分地注意她,我怕她受到惊吓。于是我停下来,给她让路,然后静静地看她远去,欣赏着她的背影,却记不清她的眼睛和脸究竟是什么样子,匆匆一瞥里只得到“好看”的朦胧感觉。也许,或者是一定的,我这一生只有这一次和她相遇了,只有这一次,在她还是小女孩的时候。我突然感到十分的失落和惆怅。怎么办呢?我想多看她一眼,看仔细些。我想在记忆里逼真地收藏一个像野花一样纯真的秦岭女孩。这也许是她一生里最生动的瞬间,我记起了泰戈尔的诗句,“你不知道你是多么美丽,你像花一样盲目。”我情不自禁地转过身来,沿着小女孩走去的方向走着,走到山路转弯的地方,出现了一个三岔路口。我已经无法知道小女孩走进了哪一条路径,她肯定知道我注意到了她,那么,在岔路口,在她转身的时候,她是否知道,不远处,有一位陌生的叔叔,他眺望的眼睛?就那么一转身,她消失在命运的路径,也许就是我此生永远都不能踏上的路径……⑤冬天,已经很冷了,西伯利亚寒流远道而来,遭遇袭击的当然是穷人,最可怜的是乞丐。乞丐不多,但不多的乞丐也常常有力地触动和唤醒我们冬眠的良心。在南大街路口,我看见一位衣衫褴褛的中年乞丐。我急忙赶回家,拿上我去年穿过的那件防寒服找他。可是来到南大街,已看不见他,于是我在东大街找他,又在北大街找他,都没有找到。最后我来到丁字路口,还是没有找到他,却遇到了一个老年乞丐,一转身,苦难交换了方向,交换了背影,但苦难的身份没有改变,都是苦难。于是我把防寒服披在这位贫苦老人的身上,希望他下降的体温能稍稍回升,希望降温的人性能稍稍回升。我由此想到,亚洲的穷人,非洲的穷人,全世界的穷人,想到徘徊在文明大街上的那些孤苦身影,一转身,他们到哪里去了?而文明,你能否追上去,轻轻拉起那褴褛的衣襟,或者握着那空空的手,仔细看看他们的眼睛?他们到哪里去了,一转身?⑥一转身,车窗外的河流已经不知去向;一转身,门前的那只鸟已不见踪影;一转身,天上的那座虹桥已经悄然消失;一转身,水里的鱼已经没入深渊;一转身,父亲已经走远,新垒的坟上,墓草青青……第50页共50页 ⑦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丝一转身变成白发,爱情一转身变成婚姻,诗一转身变成散文,羊群一转身变成毛衣……等一等,等一等,能否再转回来?(1)本文描写了三次“转身”的动人情景,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2)标题“转身”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这个标题在文中有何作用?(3)第④自然段,作者对秦岭深处的风光作了细致描写,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4)简要赏析最后一段中“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丝一转身变成白发”这句话,并根据文章内容,仿照这句话的句式再续写两句。(5)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本文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采取“概括﹣﹣具体﹣﹣概括”的结构模式,表达出了对真善美的热切追求。B.第①段“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一句中,“打捞”这个词用得极妙,与前文中的“人海”相呼应,说明人海茫茫,纵然可以寻找也不可能再找到她的影子。C.第②段“转身,就是永别”这句话,总括了个人体验与感悟,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同时也自然地引出了下文。D.本文的选材极具典型性,描写的几幅“转身”画面充满了真善美,收到了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E.本文主要采用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深刻揭示了“转身”的内在意蕴,使文章的立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让人读之耳目一新。1.(14分)(2015•天门)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守候一株水仙朱钟洋第50页共50页 那年春天,我把母亲从乡下接进城来同住。一进门,母亲便看到了窗台上的花,满心欢喜。窗台上,葱兰、芦荟、吊兰、茉莉……在暖暖的春风里,长得郁郁葱葱,娇艳欲滴的叶子沐浴在阳光里。忽然,母亲看着窗台一角的花说:“这盆花都蔫了,真可惜。”母亲久居乡下,不识得那盆花。那是年前妻在县城一家花店,特意买的水仙,就因它能赶在过年前开花,能给我们的新年增添一抹淡香,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富贵和灿烂。如今,已经是阳春三月了,水仙花期早过,它的枝叶散了,耷拉着,渐渐腐朽、干枯。水仙已经走过了生命里最美的时光,赖以生存的根须已被掏空了养分。我安慰母亲说:“这是水仙,花开花谢之后就变成这样了。因为我们这里的气候土壤不适合水仙生长,它以后再也不会开花了。您看到的那些开花的水仙都是从外地买过来的。”说完,我用手轻轻一提,水仙便从沙土里提出来了,一粒粒细沙稀稀落落地粘在水仙的根须上。我刚要把水仙扔掉,母亲慌忙制止我:“好歹也是生命,怎能随手扔掉呢?”母亲抢过水仙,像宝贝似的把它种在一个闲置的大花盆里,还用黑泥把它的根须盖好,压实。看着母亲执着的样子,我没有再说什么,只能任由母亲去折腾。母亲把水仙摆在窗台最靠近阳光的地方,日复一日地浇水、施肥、松土、除草。可尽管母亲费尽心思,它还是渐渐蔫下去,直到落尽最后一片叶子。我以为,只要水仙落尽了叶子,母亲便会不再搭理它,可母亲仍旧日复一日地呵护它。在母亲心里,只要水仙一息尚存,就还有希望。夏天过去了,秋天也接近了尾声,母亲告诉我说:“你知道吗,水仙又冒出绿芽了。”我点点头,看着母亲高兴的样子,笑了。我知道,即便水仙长出了绿叶,也是一株野草,不会再开花了。果然,一切如我所料,一年又一年过去了,水仙只管冬日里长出茂密的叶子,然后春日里悄然落尽。尽管水仙从未放弃过生命,但它丝毫也没有开花的迹象。又是一年春草绿,当我忙完了一天的工作回到家的时候,母亲惊喜地告诉我:“水仙开花了!”我走近窗台,凝望着那株水仙,我惊呆了﹣﹣就在一丛水仙叶子的中间,单单一朵水仙花恣意地绽放着,如从天而降的仙女,超凡脱俗。在我们这里种植的水仙不是不能开花吗?这株水仙是怎么开花的?我惊讶得张大了嘴巴,连呼吸都屏住了。我的眼睛一眨也不敢眨地看着水仙花,生怕转眼之间这位落入凡间的仙女就要离我而去。第50页共50页 一株被带离故土的水仙,花开花谢之后,在快成一株干草的时候,被一位疼爱它的人拾起,小心浇灌,倍加怜惜。想不到,身处他乡的水仙,在主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守候中竟然也能绽放出最美的花朵,以独有的姿态展现自己的价值。守候一株水仙,它是不会让人失望的;守候一株水仙,就是守候一个顽强的生命,就是守候一颗执着开花的心。我们的身边是不是也有一个疼爱自己的人在守候?我们的生命是不是也能像一株水仙?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坦然;少一些嫉恨,多一些珍爱;少一些冷漠,多一些感动;珍惜生命里所有的好,让生命极致绽放,一次,又一次,再一次……(选自《思维与智慧》2015年第9期)(1)选文作者将三个对象交织着写构建了全篇。请感知全文,从所给词语中选用最合适的三个填空。放弃惊叹折腾随便呵护不懈母亲:执着守候——(①)生命水仙:(②)生长——绽放生命“我”:难信事实——(③)生命(2)选文运用对比,更加鲜明地表现了文章主题。请问全文作了哪些对比(至少列出两条)?(3)选文语言清新质朴,含义丰富。请结合语境按要求品味下列语句。①就在一丛水仙叶子的中间,单单一朵水仙花恣意地绽放着,如从天而降的仙女,超凡脱俗。(品味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②在主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守候中竟然也能绽放出最美的花朵,以独有的姿态展现自己的价值。(品味划线词语的表达作用)(3)选文最后由物及人,谈到了怎样对待生命和人生。其中最能引起你共鸣的是哪个观点?为什么?第50页共50页 1.(15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杨绛先生回家记(节选)吴学昭①2014年9月,杨先生将家中所藏的珍贵文物字画,还有钱锺书先生密密麻麻批注了的那本《韦氏大词典》,全部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移交时,周晓红和我在场,杨先生指着起居室里挂着的字画条幅,笑说:“这几幅虽然已登记在捐赠清单上,先留在这儿挂挂,等我去世以后再拿走,怎么样?免得四壁空荡荡的,不习惯也不好看。”②遗嘱已经公证,书籍、手稿等重要物品的归属,也都做了交代。所收受的贵重的生日礼物,杨先生要我们在她身后归还送礼的人。其他许多物件,一一贴上她亲笔所书送还谁谁谁的小条。为保护自己及他人的隐私,她亲手毁了写了多年的日记,毁了许多友人的来信,仅留下“实在舍不得下手”的极少部分。③杨先生分送各种旧物给至亲及好友留念。有文房四宝、书籍墨宝,也有小古玩器物等。我得到的是一本麦克米伦出版公司1928年版的《英诗荟萃》杨先生在此书的最后一页写道:“学昭妹存览,绛姐赠”。我惊诧于杨先生的神奇:我从未跟她提及我喜读中英旧诗,她竟对我与她有此同好了然于心。我深知这本小书有多珍贵,它曾为先生全家的“最爱”,原已传给钱瑷,钱瑷去世后,杨先生一直把它放在枕边,夜不成寐时就打开来翻阅,思绪萦怀。伴她入梦。许多页面,留有她勾勾画画的痕迹。我得到的另一件珍贵赠物,是一叠杨先生抄录于风狂雨骤的丙午、丁未年(1966、1967年)的唐诗宋词,都是些她最喜欢的诗词。第一页上赫然写着“‘文化大革命’时抄此,入厕所偷读”。④杨绛先生表面看似理性、清冷,其实她是很多情的。她一向把读者当成朋友,把理解她作品的读者视为知己。她存有许多对她作品反应的剪报。她拆阅每一封读者来信,重视他们的批评建议。她对中学语文教师对她作品的分析,发出会心的微笑。孩子们听说她跌了跤,便寄来膏药,让她贴。许多自称“铁粉”的孩子,是由教科书里的《老王》开始阅读杨绛作品的。有个小青年因为喜爱杨先生的作品,每年2月4日,都给她送来一大捧花;后来他出国留学去了,还嘱托他的同学好友代他继续送花,被杨先生戏称为她的“小情人”。前些年,她还常与读者通信。鼓励失恋的小伙振作,告诉他:爱,可以重来。她劝说一个癌症患者切勿轻生,要坚强面对。告诉他忧患孕育智慧,病痛也可磨炼人格。她给人汇款寄物,周济陷于困境的读者而不署名。⑤2016年的春节杨先生是在医院里度过的。大年初一,我去协和医院探视,跟先生聊聊家常。未了杨先生又交代几件后事。我心悲痛,不免成戚;杨先生却幽幽地说,她走人,那是回家。第50页共50页 (有改动)(1)阅读选文①~④段,将内容补充完整。捐赠家中珍藏——————与读者的故事(2)批注是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请自选角度,为文中③段画线句作一份批注(从句子内容、表达情感或个人见解、心得体会等角度皆可)。(3)请谈谈文章结尾画线句“她走人,那是回家”的含意及其作用。(4)请简要概括选文中杨绛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1.(14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面的题。巴山夜雨钱歌川①我对雨虽不特别爱好,也不怎样嫌恶。如果头戴帽子在不大不小的雨中行走,我并不觉得难过,毋宁有一种超然的心情。②你只要不以打湿衣帽为意,便可悠然不迫而有余情去欣赏那织女机中的雨丝。真的,那就和春蚕刚吐出来的丝一样光亮、细长,而且整齐地排列着,似乎要把天空和大地缝织起来。那时你就像一把梭子,从那些雨丝中穿过。③雨不仅可看,而且可听。听雨最好是在夜里,没有市声混杂,你可以清晰地辨出什么是芭蕉上的雨声,什么是残荷上的雨声。池中之雨清澈,瓦上之雨沉重。倾盆大雨如怒号,霏霏细雨如呜咽,一个是英雄气短,一个是儿女情长。④夜雨中又以巴山夜雨最出色。唐代诗人大半都有写巴山夜雨的诗句,尤以李商隐的一绝最为脸炙人口。他那一首诗,使得巴山夜雨更多了一重意义,令人联想到高贵的友情。于是乎雨又可话了。⑤说来奇怪,四川的雨,大都是夜里降落,天明又止。我初到四川,住在城中,房子是瓦盖的,夜来雨洒庭前树,仿佛伴我夜读。深夜人倦抛书睡去,梦中还在低吟“蜀星阴见少,江雨夜闻多”之句。早晨出门,路面已干,夜雨化成朝云橫在山腰,遮断树身,构成绝好图画。你想会有人不爱巴山夜雨么?⑥然而好景不长,城中居不多时,我便被日本的炸弹逐到乡下。乡下田地多而房屋少,于是我出建筑费,在本地人的地上盖茅屋,约定住两年,就把房子送给地的主人,如果再住下去,我另出房租。我知道这房子终将属于他人,不愿投资过多,能蔽风雨就不错了。⑦第50页共50页 那茅屋从第一年就漏,愈漏愈甚。第二年,愈漏愈不成样子了。起初是一处漏,后来竟好几处。南边漏水,恰在床头,只好把床北移,雨水跟着追来,最后追到床铺靠紧北窗,无法再退。我既不能把床移到墙外,只好以困兽精神,作背水之战。所有的武器,一把雨伞而已。我把它撑在床头,像临到危险的鸵鸟,只要把头部遮住不受雨淋之苦便算满足。⑧巴山多夜雨,室内少晴天,又熬了一年。我拱手把屋子送给那地的主人,满望他可以负责来修理。他果然满口答应,并说要换瓦,以作一劳永逸之计。我只希望早点动工,从春望到夏,从夏等到秋。直到秋尽冬来,房主人才叫匠人预备来兴工了。⑨瓦匠到来,第一步工作,当然是破坏。他们爬上屋顶,把茅草全给掀了。他们答应三天把瓦盖好第二天来钉格子,一片瓦也没有盖,但天气已有雨意。我提心吊胆过了一夜,满以为早晨瓦匠来,谁知直到下午还是毫无人影。天色暗淡,云雾翻涌,看去十分险恶,时候已近黄昏。原来他们又在别家接了生意,过两天再回头来做。⑩巴山之雨,与夜俱来。起初几滴,后来愈下愈大,万箭齐集;跟着竟像黄河决口,满屋泛滥。我将家中所有草席,全铺在床顶。睡不多时,忽听枕边有滴水声,伸头去看,床顶已聚水成梁。我除了把那一渠积水倾倒地下,别无办法。再也不能安睡,一夜中忙着疏浚,直到天明雨过方停。⑩张志和《渔歌子》描写渔翁,说“斜风细雨不须归”,似乎很是羡慕。读者读这些诗句时被诗人支配,欣赏那诗中有画,用不着设身处地去为渔翁着想。其实渔翁冒雨打鱼,在他本身并无诗情,也无画意,毋宁是不得已的苦事。你要是遇雨而在家安然读书,我相信你对雨不会发生恶感。⑪你对巴山夜雨,一定会觉得怪可爱的。然而,我可不能和你发生同感了。(1)本文题为“巴山夜雨”,但文章前四段并未直接描写巴山夜雨。请说明这四段在文中的作用。(2)第二段中画线的比喻句有哪些妙处?请简要赏析。那时你就像一把梭子,从那些雨丝中穿过。(3)关于雨有无诗意,作者的看法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1.(14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我的语文老师曹文轩我的语文老师,是南京大学的高材生,是一个高高的,身体长得非常扁平的女人。这位女性是我心目中最高贵、最美丽的人。在以后的生活中,我千百次寻找过,但是再也没有找到过像这样的一位女性。我记得她第一次走上讲台,把两只手轻轻地悬在讲台上,她没有带粉笔,没有带备课笔记,也没有带语文教材,是空手走上来的。她望着我们,说:“同学们,什么叫‘语文’?”然后她用了两节课的时间,给我们阐释了什么叫“语文”。期间,天开始下雨,她把脑袋转向窗外,对我们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一年四季的雨是不一样的。”第50页共50页 然后她又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一天里的雨也是不一样的,上午的雨与早晨的雨不一样,下午的雨与上午的雨也不一样,傍晚的雨与夜里的面也不一样”然后她又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雨落在草丛中和落在水塘里,那个样子和发出来的声音都是不一样的。”我至今还记得,我们所有的同学都把脑袋转向了窗口,外面有一大片荷塘,千条万条银色的雨丝正纷纷飘落在那口很大很大的荷塘里。这就是我的语文老师。大概一个星期之后,她走上讲台,那是一节作文课。她说了一句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班上作文写得最不好的同学是曹文轩。”在此之前,我的历任语文老师都说作文写得最好的同学是曹文轩。这个反差太大了!对我来讲,这个打击是巨大的,我根本无法接受她的判断,所以我当着她的面就把作文本撕了,扔在了地上,一头冲出教室,来到了离教室不远处的一条大河边。我坐在大河边上,望着那条河,把地上的石子、瓦片一块一块狠狠地砸到水面上,一边砸,嘴里一边骂:“丑八怪!”晚上,我回到学校,来到了她的宿舍门口,我记得自己不是轻轻地把她的门敲开,而几乎是用脚把她的门踢开的。她拉开了门,站在门口,微笑地看着我,说:“你请进来坐一会儿。”然后我就进了她的卧室,看到了她不知道从哪里搞来的我的六本作文本。她把这六本作文本一本一本地排列在她的桌子上,然后说:“你过来看看,我们先不说内容,就看这些字,前几本的那些作文,字非常稚拙,但是能看出你非常认真。你再看看最后一本作文,你的字已经张扬到什么程度了,你已经浮躁到什么程度了?”她又说:“在这六本作文里,都有一篇作文是写春天的,你在第一本里写春天的时候是非常诚实的,是非常朴素的对春天的描写,但是后来你慢慢地控制不住自己了,你有必要用那么多形容词吗?你的作文写得越来越臃肿,越来越夸张。当那些老师都说你有才气的时候,你就已经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她说:“才气,有时候是害人的。”我记得那一天离开她的宿舍,走进校园,月亮特别好。清澈的月光铺在校园里头。那个夜晩是值得我一生铭记的。没有那个夜晚,就没有我以后漫长的人生道路。这就是我的语文老师。我要说,语文和语文老师,对一个学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我这里无意贬低其他学科的老师对学生的作用,我只是说语文和语文老师是无可替代的。语文老师永远是一所学校的品质构建者和体现者。我无法想象一所学校没有语文和语文老师,我也无法想象这个世界上没有语文和语文老师。我们应当对语文老师充满敬意。全世界都应当如此!(选自《读者》2016年第23期,有改)(1)文中曹文轩深情回忆了自己的语文老师,主要叙述了哪两件事?(2)赏析下面的句子。i第50页共50页 我当着她的面就把作文本撕了,扔在了地上,一头冲出教室,来到了离教室不远处的一条大河边。ii走进校园,月亮特别好。清澈的月光铺在校园里头。(3)文中两次写到“这就是我的语文老师。”请结合语境,说说这两个句子分别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4)为什么作者认为“我的语文老师”是“我心目中最高贵,最美丽的人”?第50页共50页 答案一、复合题(共7篇,共100分)1.【答案】(1)开篇点题,引出下文对故乡炊烟的回忆,增强文章趣味性和可读性。(2)三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故乡鸡、鸭、狗的自由状态,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喜爱与怀念。(3)炊烟体现了邻里相处的融洽,哪怕邻里之间发生了摩擦,很快就消失了,清晨是淡淡蓝蓝的细腻烟雾,体现了乡村的朴实;炊烟体现了家的味道,房子里才会升腾起炊烟;炊烟就是人,会给人以家的归属感。(4)C;E2.【答案】(1)绣眼莫名停止鸣唱;绣眼因野绣眼的召唤而重新开口(2)i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早晨芙蓉的叫声给“我”带来的愉悦,表现出芙蓉鸣叫声的优美婉转。ii运用了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绣眼失去自由之后内心的孤寂和难过,以及绣眼对于笼外的自由世界的向往。(3)表达了作者对失去自由的绣眼的同情;对自己使鸟儿失去自由的行为的自责;对人类让鸟儿失去自由的行为的谴责。(4)B3.【答案】(1)①在车站,善良的年轻人转身没入人群,“我”来不及道歉;②秦岭深处,一个美丽的女孩转身消失在命运的路径;③南大街路口,“我”想帮助的一位贫苦的中年乞丐转身而逝。(2)含义:“转身”指的是人们在人生路途中与美好事物相逢相遇的短暂(或失去美好事物的迅速)。作用:“转身”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围绕“转身”主要写了三件事;暗含文章的主题,表达作者对美好事物、青春转瞬即逝的感叹,告诫人们要珍惜美好事物,好好把握现在;形象新颖,吸引读者阅读兴趣。(3)为小姑娘的出场作铺垫,用清丽秀美的秦岭山水景致来衬托小姑娘的清新纯真美丽,更为后文“就那么一转身,她消失在命运的路径,也许就是我此生永远都不能踏上的路径……”这些美好事物转瞬间即逝的遗憾埋下伏笔,使文章的情韵愈发悠长。(4)第50页共50页 赏析:运用了夸张、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青春转瞬即逝的感叹,表达了作者劝诫人们珍惜美好事物,好好把握美好现在的主题。续写:青枝一转身变成败叶;少年一转身变成老人。(5)A;E4.【答案】(1)【第1空】呵护【第2空】不懈【第3空】惊叹(2)①“我”与母亲对待水仙的态度、言行形成对比。②“我”对水仙前后不同的认识、理解形成对比。③春天时节打蔫的水仙与窗台上其它郁郁葱葱的盆花形成对比。(3)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水仙花出人意料地绽放及其超凡脱俗之美,同时表达出“我”的惊叹赞美之情;②表明时间之长久、主人之执着、表明水仙花得以绽放来之不易(4)“我们的身边是不是也有一个疼爱自己的人在守候?”读到此句,我不由得想到,在家有细心照料的父母,在校有精心培育的老师,他们时刻呵护着我们,让我们茁壮成长,我们永远感谢他们。5.【答案】(1)交代物品归属;送给“我”两本书(2)示例:书之珍贵,缘于当初抄书不易、读书之难,这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如今杨先生提携他人美德所在。(3)意思是人终归要死,那只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回家罢了。这是杨先生劝慰众人不必为自己的死而难过的话语,表现了杨先生坦然的心态和体贴他人的品质。(4)她是一个是非分明,淡泊名利,关心他人,具有爱心的人。6.【答案】(1)①从雨写到夜雨再到巴山夜雨,渐次引出下文关于巴山夜雨的经历和感受;②从看雨听雨到话雨,表现雨的诗意和情趣,与后文中巴山夜雨带来的痛苦经验形成对比。(2)①用梭子在丝中穿过的情形,生动写出了人在雨丝中穿行的情景。②梭子在丝中轻巧穿行的比喻,贴切地表达出雨中行走的惬意。③与前面“织女机”和以蚕丝喻雨相呼应,前后一体。(3)在作者看来,雨是否有诗意,不能一概而论,要看人的经验和心境。只有在欣赏文学或现实中悠闲不迫的时候,雨才可能是有诗意的,如初到四川,居住城里,夜雨伴读,充满诗意;当它带来现实生活的妨碍,诗意就不复存在,如居住乡下,夜雨漏屋,饱受雨淋之苦,雨之诗意顿消。7.【答案】(1)第50页共50页 老师给我们讲什么是语文;老师当众说“我”的作文差,事后又具体指出“我”作文的缺点,帮助我进步。(2)i该句写出了“我”听到语文老师的批评和否定后的强烈反应,“撕”“扔”“冲”等动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我”当时不可抑制的冲动与愤怒。ii此处景物描写,借纯净、澄澈的月光表现了“我”盛怒平息之后内心的散亮、恬静与轻松。(3)两句“这就是我的语文老师”(1)抒发作者对语文老师独特而生动的教学方式的赞叹;(2)对语文老师给我的教诲表达无限的感激之情。(4)①“我的语文老师”有对“语文”的独到见解,有伟大的人格和宽广的精神世界,她对“我”的教诲让“我”终生受益,所以,在“我”心中,她是“最高贵的人”。②“我的语文老师”尽管外表普通,但真诚、直率,有一颗细腻、温柔、敏感的金子般的心,因而是“我”心中“最美丽的人”。第50页共50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2-01-02 21:53:06 页数:50
价格:¥12.88 大小:102.80 K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