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影响意义类主观题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影响意义类主观题专项练习题汇编1.(2021·安徽宣城·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薄皮核桃是新疆和田地区种植面积最大的林果树种,一般高达3-5米,根系较深,每年9月下旬采摘,种植的行距一般在8米左右。核桃树需嫁接,且在嫁接后的2年内一般不能生产。近年来受市场行情等影响,种植核桃的收益呈下降趋势,为增加农民收入,和田地区积极探索开展“核桃林下套种蔬菜”技术。下图为新疆和田地区地理位置示意图。(1)从气候的角度推测新疆和田核桃树的生长习性。(2)简述林下套种蔬菜对提高核桃园经济效益的好处。(3)分别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和利于生长的角度指出林下套种的蔬菜应具备的特征。(4)随着核桃树的生长,林下作物的正常生长受到影响而不断减产。为保障果农收入,请从林下空间的有效利用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2.(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新疆是我国盐碱化土地面积分布较广、土壤积盐较重的地区。已有相关研究报道,盐生植物对土壤盐分具有明显的吸收积累作用,对盐碱地有明显改良作用。枸杞作为盐碱地改良的先锋物种,其生长较慢,覆盖面积小,枸杞间作其他作物,可充分发挥生物改良盐碱地的优势,有助于改良盐碱地,同时提高土壤利用率和经济效益。新疆沙湾县境内安集海垦区中心腹地下野地镇,通过设置实验:枸杞间作苜蓿、枸杞间作油菜、枸杞间作碱蓬、枸杞单作(对照),研究盐碱地枸杞不同间作模式下土壤水盐的变化,为盐碱地改良和利用提供一定科学依据。第24页共24页,(1)简析新疆盐碱化土地面积广、土壤积盐较重的原因。(2)归纳四种枸杞间作模式的土壤含水率随土层深度的变化规律。(3)说明枸杞间作模式对改良盐碱地的作用。3.(2021·广东·金山中学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冬小麦,一般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次年夏季5月底至6月中下旬收获。生长期的自然条件对小麦产量影响大,同时也与麦田灌溉合理密不可分,麦田灌溉有三个关键时期:一是小麦播种至萌芽前的“蒙头水”期,二是小麦拔节后至抽穗前“临界期”,三是开花至灌浆期间的“第二临界期”。第24页共24页,河南省是我国冬小麦全的重要产区。2017年初,河南为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省,专门出台了“四优”(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草畜、优质林果)农业产业发展的方案。目前,省会郑州已建设成为农产品“买全球、卖全国”的一站式农产品物流中心。构建农产品省内3小时到达、国内24小时到达、国际48小时到达的快速物流桥头堡。下图为河南省地形图。(1)简述“蒙头水”在小麦全生育期生产过程中的主要作用。(2)推测河南冬小麦生长期的不利自然条件。(3)从土地角度分析河南省发展“四优”农业的理由。(4)说明国际农产品物流中心选址郑州的主要原因。4.(2021·山东·模拟预测)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冻土是指0℃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岩石和土壤。多年冻土下界是出现多年冻土的最低海拔,影响其高度分布的因素与雪线相同,主要是温度和降水。积雪对地表土层主要起保温作用,湿润气候条件下降雪量大,积雪厚度大。下图示意多年冻土下界随干湿程度的变化。(1)分析从大陆性到海洋性气候区,雪线变化的原因。(2)用曲线表示北半球多年冻土下界的纬度变化。第24页共24页,(3)分析由亚大陆性向海洋性气候过渡时,多年冻土下界上升的原因。5.(2021·全国·模拟预测)下图为我国长江经济带地区简图,读图,回答下列题目。(1)城市的兴衰往往与交通息息相关,图中A城市曾经凭借运河得到充分发展,但是由于____和____的原因,该城市的发展明显受阻。(2)B城市属于四大地区中的____地区。近年来,该城市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三极”中的____城市群,承接上海等地的产业转移。与上海相比,B地的服务范围更____。(3)C地要利用好长江主轴线的辐射带动作用,依靠____通道,提升南翼支撑力。同时可以利用自身地理位置的优势,发展____贸易。(4)过去十年,安徽省一直是华东各省份当中流出人口最大的一个省,简析这种人口迁移给安徽带来的不利影响。6.(2021·山东·高三专题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第24页共24页,地热资源是来自于地球内部岩浆、储量巨大的可再生清洁能源,其开发利用对我国节能减排、治污降霾、改善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渭河盆地是地壳运动形成的断陷盆地,盆地中蕴藏着丰富的地热资源。2021年3月,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在地质专家许教授指导下,对渭河盆地开展了以“渭河盆地地质和地热资源”为主题的考察活动。许教授说地热资源可用地温梯度来反映,地温梯度指地球不受大气温度影响的地层温度随深度增加的增长率。下图为渭河盆地地温梯度平面分布图。(1)研学小组查阅地质资料发现,渭河盆地自开始形成以来,主要表现为大幅度的沉陷,地壳垂直运动差异较大。指出渭河盆地区域沉陷过程中岩层发生的变化。(2)研学小组研究了渭河盆地地温梯度平面分布图,并计划运用网络查阅相关资料分析影响该地地热资源分布的因素。说明渭河盆地地热资源的分布特征,及研学小组查阅资料进行网上搜索时需输入的“关键词”。(3)通过本次研学活动,研学小组对渭河盆地地质状况和地热资源分布等有了深入了解。根据研学成果,他们建议当地旅游部门利用地热资源,沿断层寻找温泉开发旅游项目。说明断层在温泉形成中的作用。7.(2021·辽宁·东北育才学校高三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发生在西太平洋国际海域的里氏9.0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8.1度,东经142.6度,震源深度约10公里。日本气象厅随即发布了海啸警报称地震将引发约6米高海啸,后修正为10米。其中大船渡市的海啸浪高达23.6米,相当于楼高8层的滔天巨浪。材料二:2019年中国和日本部分数据比较表。第24页共24页,石油自给率(%)能源消费总量(亿吨石油当量)人口数(亿)核电站全国发电总量的比重(%0日本0.25.81.2834中国(大陆)5020.313.31.12核电站主要用铀-235裂变产生的能量来发电,它不排放CO2,产生的核废料也绝对封存。核电站运行需要大量冷却水。一座100万千瓦的核电站每年需要铀燃料30~40吨,而相同功率的火电站需要耗煤300~400万吨。材料三:日本福岛核电站因地震导致核泄漏,放射性物质一部分随大气扩散,一部分随水流出,排入大洋。(1)简析海啸对大船渡市破坏严重的主要原因。(2)从能源产消角度分析日本选择核电为主力能源的主要原因。(3)指出影响排入太平洋核废水处理水扩散的主要因素。并分析这些核废水处理水可能带来的危害。8.(2021·吉林乾安·高三月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根据新疆目前的农业灌溉模式,要想实现对灌区水量的持续供给,修建大型水库蓄水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但很多水库在建成之后,其坝后(水库下游)地区的土地出现的盐碱化,使得土地被迫弃耕。土壤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地下水临界深度”,指的是不引起土壤严重积盐、且不危害农作物生长的最小地下水埋深。下图为干旱区平原某地水库坝后土壤盐碱化过程图,此地土壤以粉砂壤为主,透水性强。材料二我国西北地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土壤本身的含盐量较高,而传统的漫灌方式容易抬高地下水位,造成次生盐碱化。因此在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特别是新疆,微喷灌和滴灌技术得到大力推广,但仍然会有一部分盐分积累于作物的根系区(如下图),因此必须在特定的时间放水压盐,如引塔里木河水灌溉压盐,而灌溉压盐又会对河水水质产生重大影响。第24页共24页,(1)据材料一,描述干旱区平原某地水库坝后土壤盐碱化过程。(2)此地减轻盐碱化的措施有哪些?(3)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若在塔里木河上游引水进行灌溉压盐,减少作物的根系区的盐分。试分析灌溉压盐过程。9.(2021·山东淄博·二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坦噶尼喀湖(下图)是非洲第二大湖,平均水深570米,最深处可达1470米,属于典型的永久分层深水湖(水温垂直差异显著且稳定),受此影响底层水体上升运动不显著,仅存在东南信风驱动的季节性上升流。流域内年降水量820-1600毫米。过去坦噶尼喀湖鱼类资源丰富,水质较好。后来受全球气候变暖、流域内毁林开荒及沿岸工业和城市的排污等影响,资源和环境不断恶化。2008年12月沿岸国家成立了坦噶尼喀湖流域管理局,对坦噶尼喀湖流域的资源和环境保护进行统一规划、协调和管理。第24页共24页,(1)分析坦噶尼喀湖湖底水体难以产生上升运动的原因。(2)请在下列两个问题中,选择一个问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问题计分。问题①: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对坦噶尼喀湖生态环境的危害。问题②:分析流域内毁林开垦对坦噶尼喀湖生态环境的危害。(3)说明沿岸国家为保护资源和环境而设立坦噶尼喀湖流域管理局的原因。10.(2021·全国·高三月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至余杭(今杭州市北部),北到涿郡(今北京市以南),全长2700多公里,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下图为隋朝大运河线路图。第24页共24页,(1)说明隋朝大运河开凿的有利条件。(2)分析隋朝大运河对我国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3)隋朝大运河对当今社会依然影响重大,请说明其对当今社会的意义。第24页共24页,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影响意义类主观题专项练习题汇编解析版1.(2021·安徽宣城·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薄皮核桃是新疆和田地区种植面积最大的林果树种,一般高达3-5米,根系较深,每年9月下旬采摘,种植的行距一般在8米左右。核桃树需嫁接,且在嫁接后的2年内一般不能生产。近年来受市场行情等影响,种植核桃的收益呈下降趋势,为增加农民收入,和田地区积极探索开展“核桃林下套种蔬菜”技术。下图为新疆和田地区地理位置示意图。(1)从气候的角度推测新疆和田核桃树的生长习性。(2)简述林下套种蔬菜对提高核桃园经济效益的好处。(3)分别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和利于生长的角度指出林下套种的蔬菜应具备的特征。(4)随着核桃树的生长,林下作物的正常生长受到影响而不断减产。为保障果农收入,请从林下空间的有效利用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答案】(1)和田位于中纬内陆地区,深居内陆,降水少,夏季光照充足,故推测核桃树喜光、耐早;和田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受冷空气影响大,气温低,故推测核桃树耐寒。(2)核桃种植的行距大,占地多,植株间光照足;林下套种蔬菜可充分利用光照、土地和空间;而且解决了杂草问生长的问题,减少农药、化肥使用;增加了单位面积的产值,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确保了嫁接期间果园收益。(3)当地市场需求量大、单位面积产值高、喜光、根系较浅(不与果树争水肥)、高度较低。(答出3点即可)(4)种植对光照需求较小(喜阴)的蔬菜或蘑菇其他特色农作物;林下套养家禽或家畜;发展观光农业(采摘业);在林下设置必要的休憩或娱乐设施供游人使用。(言之有理酌情给分)【解析】本题以新疆和田地区的核桃树为材料,涉及农业区位条件、林下种植、农业可持续续发展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1)影响农业生产的气候因素包括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水热组合、风、自然灾害等角度。从和田地理位置,可知该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干燥少雨,且核桃树树根系较深,可知核桃树耐旱、耐寒性强;该地气候干燥少雨晴天多,夏季光照充足,可知核桃树喜光。第24页共24页,(2)该地核桃树“种植的行距一般在8米左右”,行距较大,占地多,土地利用率不高,且行间光照充足,林下套种可以充分利用光照、土地、空间等自然资源,提高果园的收益;林下套种还可以增加地表植被覆盖率,抑制杂草生长,起到保水保肥的效果。(3)从经济效益角度考虑,林下应种植产值高、需求多的蔬菜品种;从利于生长角度,应考虑核桃树的生长特性和种植特点,充分体现互补性,喜光与喜阴、高秆与矮秆、深根系与浅根系搭配,因此此处林下套种可选择喜阴(此地可选择喜光)、矮秆、浅根系的蔬菜品种。(4)随着核桃树的生产,林下光照资源减少,发展种植业的条件变差,但可依据因地制宜原则,选择喜阴的农作物,或发展林下养殖业;除此还可以充分利用特色林业资源发展采摘、旅游等特色服务业。2.(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新疆是我国盐碱化土地面积分布较广、土壤积盐较重的地区。已有相关研究报道,盐生植物对土壤盐分具有明显的吸收积累作用,对盐碱地有明显改良作用。枸杞作为盐碱地改良的先锋物种,其生长较慢,覆盖面积小,枸杞间作其他作物,可充分发挥生物改良盐碱地的优势,有助于改良盐碱地,同时提高土壤利用率和经济效益。新疆沙湾县境内安集海垦区中心腹地下野地镇,通过设置实验:枸杞间作苜蓿、枸杞间作油菜、枸杞间作碱蓬、枸杞单作(对照),研究盐碱地枸杞不同间作模式下土壤水盐的变化,为盐碱地改良和利用提供一定科学依据。第24页共24页,(1)简析新疆盐碱化土地面积广、土壤积盐较重的原因。(2)归纳四种枸杞间作模式的土壤含水率随土层深度的变化规律。(3)说明枸杞间作模式对改良盐碱地的作用。【答案】(1)深居内陆,降水少;晴天多,光热充足,蒸发量大;大部分为内流区,地表积盐明显。(2)在0—100cm土层,不同间作模式土壤平均含水率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0—60cm土层,不同间作模式土壤平均含水率随土层深度变化差异较大,且高于对照;60—100cm土层,不同间作模式土壤含水率随土层深度变化较为趋同,与对照差别不大。(3)间作耐盐植物覆盖土壤表面,降雨时可增强下渗,有利于表层土壤洗盐;晴天时覆盖作用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减少土壤表层返盐;耐盐植物能吸收并带走土壤中盐分,改良土壤结构;可有效抑制盐分的垂向运移,降低盐分在作物根系层的积累程度。【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盐碱化的原因和改良措施。盐碱土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水分状况不良,所以在改良初期,重点应放在改善土壤的水分状况上面。一般分几步进行,首先排盐、洗盐、降低土壤盐分含量;再种植耐盐碱的植物,培肥土壤;最后种植作物。具体的改良措施是:排水,灌溉洗盐,放淤改良,种植水稻,培肥改良,平整土地和化学改良,将水的排放量控制好。(1)新疆盐碱地面积广且积盐重应从降水少、晴天多、蒸发旺盛等方面分析。新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多晴天,光热充足,蒸发量大,地下水位上升,水分蒸发,盐分留在土壤表层;大部分为内流区,地表积盐明显,土壤盐碱化严重。(2)本题联系左图进行分析可得,枸杞间作模式下土壤含水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且0-60cm高于对照组。其中,土层深度60cm为一个界限,0—60cm土层,不同间作模式土壤含水率变化较大;60—100cm土层,不同间作模式土壤含水率变化不明显。第24页共24页,(3)本题联系材料可知,枸杞作为盐碱地改良的先锋物种,生长慢、覆盖面积小,间作其他作物,雨天可以增加对表层土壤洗盐,降低土壤的盐分;晴天可以充当水汽蒸发的屏障,减少水分的蒸发,还可以吸收盐分,改良土壤结构,抑制盐分的垂向运移等,降低盐分在作物根系层的积累程度。3.(2021·广东·金山中学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冬小麦,一般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次年夏季5月底至6月中下旬收获。生长期的自然条件对小麦产量影响大,同时也与麦田灌溉合理密不可分,麦田灌溉有三个关键时期:一是小麦播种至萌芽前的“蒙头水”期,二是小麦拔节后至抽穗前“临界期”,三是开花至灌浆期间的“第二临界期”。河南省是我国冬小麦全的重要产区。2017年初,河南为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省,专门出台了“四优”(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草畜、优质林果)农业产业发展的方案。目前,省会郑州已建设成为农产品“买全球、卖全国”的一站式农产品物流中心。构建农产品省内3小时到达、国内24小时到达、国际48小时到达的快速物流桥头堡。下图为河南省地形图。(1)简述“蒙头水”在小麦全生育期生产过程中的主要作用。(2)推测河南冬小麦生长期的不利自然条件。(3)从土地角度分析河南省发展“四优”农业的理由。(4)说明国际农产品物流中心选址郑州的主要原因。【答案】(1)保障播种期小麦用水需求,提高出苗率;有助于小麦休眠期越冬(有助于小麦拔节抽穗);提高冬小麦产量。(2)生长期降水少,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易出现旱灾;生长期冷空气活动多,易出现倒春寒(寒潮);2-4月平均气温低,日较差大,生长期夜间易受低温冻害。(3)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农产品品质好;土地类型多样,农产品类型多样;农业用地面积大,适合规模化经营;农业用地地价较低,生产成本较低;四优农业利润高,提高土地收益。(4)地处国内交通枢纽,利于农产品集散;地处亚欧海陆联运通道,利于农产品的进出口。第24页共24页,【解析】本题以河南农业发展为背景考查农业区位分析、物流中心建设区位等内容,难度一般,体现了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核心素养的考查。(1)“蒙头水”是指在小麦播种后萌芽前田间进行的灌溉。该时期气温较高,蒸发较快,降水不足,容易造成土壤墒情差,影响出苗率以及小麦越冬和后期产量。所以“蒙头水”可以满足小麦播种期用水需求,保持地面湿润状态,减少幼芽顶土的阻力,提高出苗率。另一方面土壤墒情好利于冬季土壤保温,保证小麦安全越冬;来年春天小麦免遭缺水影响提前拔节利于提高产量。(2)根据所学知识,河南省小麦返青拔节抽穗期是在2月到4月之间,该段时间雨季未到,降水较少,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作物灌溉需水量大,易出现旱灾;北方地区春季亚洲高压势力依然较强,冷空气活动频繁,该时期作物返青拔节抽穗期抗寒能力下降,更易受低温冻害影响。(3)从河南省的地形图分析,河南省平原面积大,位于黄河冲积平原,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所产农产品品质好;河南是农业大省,农业用地面积大,适合大规模机械化经营;土地广阔,地价较低,农业生产成本低。西部有山地分布,土地类型多样,有利于种植业、林业、牧业的区域化发展;河南省人口密度大,四优农业利润高,提高土地收益。(4)结合中国交通线路分布分析,河南的交通种类多,线路密度大,主干交通线多,交通枢纽位置明显,既是国内各类交通方式的交汇点,又与出境线路相联系,物流效率高。4.(2021·山东·模拟预测)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冻土是指0℃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岩石和土壤。多年冻土下界是出现多年冻土的最低海拔,影响其高度分布的因素与雪线相同,主要是温度和降水。积雪对地表土层主要起保温作用,湿润气候条件下降雪量大,积雪厚度大。下图示意多年冻土下界随干湿程度的变化。(1)分析从大陆性到海洋性气候区,雪线变化的原因。(2)用曲线表示北半球多年冻土下界的纬度变化。第24页共24页,(3)分析由亚大陆性向海洋性气候过渡时,多年冻土下界上升的原因。【答案】(1)由大陆性向海洋性气候区过渡,降雪量逐渐增大,冰川补给量增大,雪线高度逐渐降低。(2)如图(3)由亚大陆性气候向海洋性气候过渡时,降水量逐渐增大,积雪逐渐变厚,积雪对地面的保温作用逐渐增强。【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冻土和雪线的相关问题,主要通过图像和材料信息来分析。(1)由图可以看出大陆性到海洋性气候区雪线越来越低,而影响雪线的主要因素是气温和降水,同纬度从大陆性到海洋性气候区,降水量由少增多,降雪大量的补给冰川,导致雪线分布的高度降低。(2)影响冻土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气温和降水,总体特征是越往高纬冻土下界海拔越低,而北半球副热带地区降水少,气温也较高,因此雪线最高。(3)气候由大陆性向海洋性过度时,降水越来越多,而冬季降雪对地表土层主要起保温作用,随积雪的增厚,保温作用越来越显著,导致冻土消融,冻土下界上升。【点拨】该组题目主要考查雪线和冻土相关问题,影响雪线的因素主要有:气温、降水、坡度、坡向、迎风坡/背风坡等。5.(2021·全国·模拟预测)下图为我国长江经济带地区简图,读图,回答下列题目。第24页共24页,(1)城市的兴衰往往与交通息息相关,图中A城市曾经凭借运河得到充分发展,但是由于____和____的原因,该城市的发展明显受阻。(2)B城市属于四大地区中的____地区。近年来,该城市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三极”中的____城市群,承接上海等地的产业转移。与上海相比,B地的服务范围更____。(3)C地要利用好长江主轴线的辐射带动作用,依靠____通道,提升南翼支撑力。同时可以利用自身地理位置的优势,发展____贸易。(4)过去十年,安徽省一直是华东各省份当中流出人口最大的一个省,简析这种人口迁移给安徽带来的不利影响。【答案】(1)运河淤塞;铁路、海运的发展(其他交通方式的兴起)(2)中部;长江三角洲;小;低(3)沪瑞;边境(4)加剧老龄化;造成人才和劳动力的流失;减缓经济增长【解析】本大题以长江经济带地区简图为材料,涉及交通运输的发展与变化、交通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人口迁移的影响等知识,考查学生解读图文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1)图中的A城市应该是江苏的扬州,因为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成为交通枢纽,清朝末期随着运河的淤塞,运河航运功能的下降,以及铁路、海运等其他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扬州的交通地位下降,城市的发展明显受阻。(2)B城市属于安徽省,安徽省属于中部经济地带,该城市距离长江三角洲较近,积极融入长江三角洲成城市群,与上海相比,B城市的城市等级更低,服务范围更小,门槛人数更低,服务种类更少。(3)沪瑞公路起点为东部的上海,终点为与缅甸接壤的边境城市云南瑞丽,C地可以充分利用边境优势和交通位置来促进自身发展。(4)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因素,因为安徽省和东部的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大,且距离比较近,人口被大城市虹吸比较明显,这种人口迁出可能造成安徽省的人才损失,农田荒废,留守儿童和老人等社会问题,加剧常住人口的老龄化程度,经济发展受阻。6.(2021·山东·高三专题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第24页共24页,地热资源是来自于地球内部岩浆、储量巨大的可再生清洁能源,其开发利用对我国节能减排、治污降霾、改善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渭河盆地是地壳运动形成的断陷盆地,盆地中蕴藏着丰富的地热资源。2021年3月,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在地质专家许教授指导下,对渭河盆地开展了以“渭河盆地地质和地热资源”为主题的考察活动。许教授说地热资源可用地温梯度来反映,地温梯度指地球不受大气温度影响的地层温度随深度增加的增长率。下图为渭河盆地地温梯度平面分布图。(1)研学小组查阅地质资料发现,渭河盆地自开始形成以来,主要表现为大幅度的沉陷,地壳垂直运动差异较大。指出渭河盆地区域沉陷过程中岩层发生的变化。(2)研学小组研究了渭河盆地地温梯度平面分布图,并计划运用网络查阅相关资料分析影响该地地热资源分布的因素。说明渭河盆地地热资源的分布特征,及研学小组查阅资料进行网上搜索时需输入的“关键词”。(3)通过本次研学活动,研学小组对渭河盆地地质状况和地热资源分布等有了深入了解。根据研学成果,他们建议当地旅游部门利用地热资源,沿断层寻找温泉开发旅游项目。说明断层在温泉形成中的作用。【答案】(1)岩层受力发生形变;超过岩石的强度,会破裂断开;且断裂面两侧岩块易出现相对位移。(2)分布特征:总体分布不均;南高北低,东高西低;沿断层分布。(3)断层利于地下热能向上输送,使地下水受热;断层又为受热的地下水出露提供通道。【解析】本题以渭河盆地地温梯度平面分布图为背景,考查断层的形成及其与地热资源的关系等高中地理主干知识,总体难度适中,重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1)读图和材料可知,渭河盆地有大幅度的沉陷,地壳垂直运动差异较大,所以可推知,岩层受到强烈的挤压,发生形变,当形变超过岩石的强度,会破裂断开,且断裂面两侧岩块沿断裂面易出现相对位移。(2)分析渭河盆地地热资源的分布特征,可从总体分布和具体分布两方面进行。读图可知,渭河盆地的地热资源总体分布不均,主要沿断层分布,且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影响该地地热资源分布的因素包括岩浆位置、断层特点、岩石性质等,所以关键词搜索可以是地热资源、岩浆位置、断层特点和岩石性质。第24页共24页,(3)温泉的产生往往和火山与断层有关。火山爆发时,地球内部大量熔融的岩浆喷出地面,形成喷出岩。可是也有不少岩浆并没有喷出地面,而是停留在接近地表一带。这部分留在地面以下的岩浆,把自己的热量慢慢地散到地层里,使周围的地下水变成热水,断层岩石破碎,使地下热能有很好的向上输送的通道,到达地下水附近,使地下水受热;断层的裂缝又为受热的地下水喷出地表提供通道,然后再沿断层或裂隙上升到地表而形成温泉。7.(2021·辽宁·东北育才学校高三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发生在西太平洋国际海域的里氏9.0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8.1度,东经142.6度,震源深度约10公里。日本气象厅随即发布了海啸警报称地震将引发约6米高海啸,后修正为10米。其中大船渡市的海啸浪高达23.6米,相当于楼高8层的滔天巨浪。材料二:2019年中国和日本部分数据比较表。石油自给率(%)能源消费总量(亿吨石油当量)人口数(亿)核电站全国发电总量的比重(%0日本0.25.81.2834中国(大陆)5020.313.31.12核电站主要用铀-235裂变产生的能量来发电,它不排放CO2,产生的核废料也绝对封存。核电站运行需要大量冷却水。一座100万千瓦的核电站每年需要铀燃料30~40吨,而相同功率的火电站需要耗煤300~400万吨。材料三:日本福岛核电站因地震导致核泄漏,放射性物质一部分随大气扩散,一部分随水流出,排入大洋。(1)简析海啸对大船渡市破坏严重的主要原因。(2)从能源产消角度分析日本选择核电为主力能源的主要原因。(3)指出影响排入太平洋核废水处理水扩散的主要因素。并分析这些核废水处理水可能带来的危害。【答案】(1)震级高、距离震中近,引发的海啸强度大;地处海湾;居民区集中分布在沿海峡谷中的低地。(2)日本能源消费量大,石油(常规能源)等能源自给率低,对外依赖程度和运输压力大;第24页共24页,(3)主要因素是洋流。导致部分海域海水污染;海洋生物受放射性污染死亡或变异,破坏海洋生态平衡;造成放射性物质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人体健康;对海洋渔业生产造成冲击。【解析】本大题以日本地震事件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地震的危害、核电的布局、环境污染问题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1)由材料可知,此次地震为里氏9.0级地震,震级高,从图中可以看出大船渡市距离震中近,引发的海啸强度大;地处海湾,使海浪强烈堆高;日本为多山的岛国,平原多集中在沿海低地,居民区集中分布在沿海峡谷中的低地,对人员和财产毁坏严重。故答案为震级高、距离震中近,引发的海啸强度大;地处海湾;居民区集中分布在沿海峡谷中的低地。(2)由所学可知,日本是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能源消费量巨大,但石油(常规能源)等能源自给率低,对外依赖程度和运输压力大;核能的能量密度大,核电站所需原料少,发电量大,运输成本低,产生的废弃物少,是清洁能源。该国核电站布局地区常规能源不足,但是经济发达,对能源需求量巨大。故答案为日本能源消费量大,石油(常规能源)等能源自给率低,对外依赖程度和运输压力大。(3)由所学可知,日本排入太平洋核废水处理水主要随洋流(日本暖流和北太平洋暖流)向其他海区扩散。带来的危害可以从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方面分析。生态环境:核废水中含有放射性物质,会造成排放海域的海水污染,并随洋流向其他海域扩散;海洋生物受放射性污染死亡或发生变异,破坏海洋生态平衡,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社会经济:放射性物质会通过海洋生态系统食物链最终进入人体,并在人体内不断积累,危害人体健康;对海鲜贸易和海洋渔业生产产生一定的冲击。故答案为:主要因素是洋流。导致部分海域海水污染;海洋生物受放射性污染死亡或变异,破坏海洋生态平衡;造成放射性物质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人体健康;对海洋渔业生产造成冲击。8.(2021·吉林乾安·高三月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根据新疆目前的农业灌溉模式,要想实现对灌区水量的持续供给,修建大型水库蓄水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但很多水库在建成之后,其坝后(水库下游)地区的土地出现的盐碱化,使得土地被迫弃耕。土壤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地下水临界深度”,指的是不引起土壤严重积盐、且不危害农作物生长的最小地下水埋深。下图为干旱区平原某地水库坝后土壤盐碱化过程图,此地土壤以粉砂壤为主,透水性强。第24页共24页,材料二我国西北地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土壤本身的含盐量较高,而传统的漫灌方式容易抬高地下水位,造成次生盐碱化。因此在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特别是新疆,微喷灌和滴灌技术得到大力推广,但仍然会有一部分盐分积累于作物的根系区(如下图),因此必须在特定的时间放水压盐,如引塔里木河水灌溉压盐,而灌溉压盐又会对河水水质产生重大影响。(1)据材料一,描述干旱区平原某地水库坝后土壤盐碱化过程。(2)此地减轻盐碱化的措施有哪些?(3)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若在塔里木河上游引水进行灌溉压盐,减少作物的根系区的盐分。试分析灌溉压盐过程。【答案】(1)过程:此地土壤以粉砂壤为主,透水性强;地下水矿化度较高;水库蓄水之后,库容水以及周边灌区的农业用水不断向地下渗透,抬高地下水位;当地下水位低于临界深度之后,地表强烈的蒸发作用将牵引水分向地表集聚,最终水被蒸发,而盐则滞留于地表,形成土壤盐碱化。(2)措施:水库底部做防渗处理;改良灌溉技术,减少水分下渗。(3)过程:盐分不会凭空消失,按照“盐随水走”的规律;灌溉过程中放水压盐,将盐从作物的根系区运往别处。【解析】本大题以我国西北地区的灌溉模式与土壤盐碱化为材料,涉及土壤盐碱化的形成过程、减轻盐碱化的措施、灌溉压盐的过程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1)土壤盐碱化的形成过程要明确水中盐分的来源及土壤盐碱化的基本过程,据图文材料分析,此地土壤以粉砂壤为主,透水性强,水容易下渗;地下水含盐,矿化度较高;水库蓄水之后,库容水以及周边灌区的农业用水通过粉砂壤不断向地下渗透,抬高地下水位;当地气候干旱,蒸发强烈,地表强烈的蒸发作用将牵引水分向地表集聚,水被蒸发后,盐分在地表富集,形成土壤盐碱化。第24页共24页,(2)治理盐碱化的措施,要注意该地盐碱化主要为水库下渗将盐分带到大坝以下形成盐碱地,因此首先应对水库做防渗处理。另外大水漫灌导致地下水位抬升是导致次生盐碱化的主要原因,因此应改良灌溉技术,减少水分下渗。(3)分析灌溉压盐过程可以运用水盐运动的规律即“盐随水走”的规律,盐分不会蒸发,不会凭空消失;据材料二滴灌对根系区积盐的影响图,在灌溉过程中放水压盐,盐分从根系区往土壤深层移动,从而实现将盐从作物的根系区运往别处,起到灌溉压盐的效果。9.(2021·山东淄博·二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坦噶尼喀湖(下图)是非洲第二大湖,平均水深570米,最深处可达1470米,属于典型的永久分层深水湖(水温垂直差异显著且稳定),受此影响底层水体上升运动不显著,仅存在东南信风驱动的季节性上升流。流域内年降水量820-1600毫米。过去坦噶尼喀湖鱼类资源丰富,水质较好。后来受全球气候变暖、流域内毁林开荒及沿岸工业和城市的排污等影响,资源和环境不断恶化。2008年12月沿岸国家成立了坦噶尼喀湖流域管理局,对坦噶尼喀湖流域的资源和环境保护进行统一规划、协调和管理。(1)分析坦噶尼喀湖湖底水体难以产生上升运动的原因。(2)请在下列两个问题中,选择一个问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问题计分。问题①: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对坦噶尼喀湖生态环境的危害。问题②:分析流域内毁林开垦对坦噶尼喀湖生态环境的危害。第24页共24页,(3)说明沿岸国家为保护资源和环境而设立坦噶尼喀湖流域管理局的原因。【答案】(1)湖水深度大;地处热带(靠近赤道),表层水温高,表层水温稳定(或季节变化小);水温上高下低(或下层水温低),湖底水体难以产生上升运动;东南信风影响时间短(或受赤道低气压影响时间较长,风力较弱)。(2)问题①:水面温度升高,水体分层化加剧,进一步抑制了底层水体上升运动,营养盐上泛减少,影响鱼类资源生长。注:若答"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导致湖泊(沼泽湿地)面积萎缩",也可。问题②:流域内降水量大且集中,毁林开垦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和污染物流入湖泊,造成湖泊水体污染(或富营养化或河口淤积或河口沼泽湿地萎缩)。(3)因为湖区(或流域)跨多个国家,成立管理局可协调沿岸各个国家,并从流域整体进行资源开发和综合整治。【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非洲坦葛尼喀湖的相关问题。(1)从材料中可知坦葛尼喀湖平均水深570米,最深处1479米,说明深度大;水流运动主要取决于温差,该湖泊位于赤道地区,全年高温,湖水温差小;并且湖底与湖面温度全年变化小,不会出现逆温,因此湖底水体难以上升。受纬度影响,信风影响时间短,水流上升不显著。(2)选择①主要说明水温升高会减弱上升水流,导致浮游生物减少,使渔业受损;温度升高,使蒸发量加大,导致湿地面积减小等。选择②毁林开荒会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地下水水位下降,生态环境恶化,湖泊河流水文环境变差。(3)设置流域管理局主要是协调和管理流域的开发问题。该湖泊跨多个国家,需要成立流域管理局进行统筹全流域的开发与保护。【点拨】该题组主要考查湖泊的特征与开发问题。水流交换取决于温差,所以要重点分析温度对于水流交换的影响。10.(2021·全国·高三月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至余杭(今杭州市北部),北到涿郡(今北京市以南),全长2700多公里,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下图为隋朝大运河线路图。第24页共24页,(1)说明隋朝大运河开凿的有利条件。(2)分析隋朝大运河对我国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3)隋朝大运河对当今社会依然影响重大,请说明其对当今社会的意义。【答案】(1)依托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疏浚、改造和扩建,工程量较小;处于季风气候区且连接河流较多,水量充足;人口较多,经济兴盛,具有开凿的人力和财力;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2)加强了对整个国家的统治,有利于国家统一;促进了“南粮北运”加强了南北交流;促进了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不利影响:加重人民负担,激化阶级矛盾,加速了隋朝的灭亡。(3)可以发展航运、旅游、灌溉等,具有很好的经济价值;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很重要的一段,具有很好的社会价值;利于研究古代工程技术、历史文化等,具有较好的研宄价值。【解析】本题以隋朝大运河线路图为材料,考查交通线路选择及建设的条件、交通条件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难度一般。(1)隋朝大运河开凿的条件要从气候、经济、政策、工程量等角度分析。从气候来看,大运河所经区域主要位于东部季风区,且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水量充足。从工程量看,依托古代的天然河道,有利于减小工程量。从经济发展状况,南方地区经济发达,隋朝时期,结束了南北朝,实现祖国南北统一,经济繁荣,具有开凿大运河的财力。从政策角度看,属于国家行为,有政策支持。第24页共24页,(2)隋朝大运河对我国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要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进行考虑。隋朝大运河,有利于对国家加强统治。同时,南方地区盛产稻米,开凿大运河,有利于南方的粮食向北方运输。大运河沟通了南北,联系了五大流域,使南北方交通条件得到改善,有利于加强南北方的联系。但是,大运河的修建,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使得隋朝成为短命王朝,加速了灭亡。(3)大运河对今天社会的意义主要从经济、社会和历史研究价值方面考虑。大运河是我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一段,减少了东段工程量,为北方地区缓解水资源紧张状况,提供了条件。同时,作为历史著名工程,具有一定的旅游价值,沟通南北,沿线旅游资源众多,可以发展沿线旅游。同时,沟通南北,部分河段还可以通航。同时,作为古代著名工程,还有一定的科研价值,对于研究古代河道修建工程技术等都有借鉴意义。第24页共24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