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人民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专题五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专题优化提升(带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4

2/14

剩余1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专题优化提升(五)1.重点归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与西欧、日本关系的演变(1)战后初期①美国与西欧的关系a.美国通过推行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恢复经济,得以控制西欧。b.采取“冷战”政策,建立北约组织,同英、法等西欧国家建立了广泛的同盟关系。②美国与日本的关系a.美国单独占领了日本,在日本实行政治、经济民主化改革,完全控制了日本。b.随着“冷战”加剧,美国转而扶持日本;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大量的军事订货促进了日本经济发展。(2)20世纪50—70年代①美国与西欧的关系:西欧走上一体化道路,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西欧逐渐摆脱美国控制,外交、防务逐渐走向独立。②美国与日本的关系: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经济实力增强,20世纪80年代,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日美经济竞争和日本反对美国控制的斗争逐渐加强。[对应训练]1.(2020·江苏镇江高三期末)“1951年起,整个日本都为这场战争动员了起来……美国在日本的需求除了军需,还有其他后勤保障的吃、穿、用、医疗等等,都给日本提供了广阔的经济发展机遇。”该战争(  )A.使美苏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B.是二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局部战争 C.是美苏全球对峙的重要表现D.使日本经济迅速跃居至世界第二位解析:选C。根据材料“1951年起,整个日本都为这场战争动员了起来……美国在日本的需求除了军需”可知,该战争是朝鲜战争,是美苏全球对峙的重要表现,故选C项。此时为冷战时期,美苏未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排除A项;越南战争是二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局部战争,排除B项;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经济迅速跃居至世界第二位,与材料所述时间“1951年”不符,排除D项。2.阶段特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从战后雅尔塔体系确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美苏合作转向两大阵营对峙,世界形势由缓和转向“冷战”;两大军事集团全面对抗,两极格局形成。(2)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期:两大阵营分化;两大阵营的对峙局面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所代替;第三世界崛起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3)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对峙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美苏争霸激烈。(4)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终结。(5)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对应训练]2.基辛格认为,冷战结束,制造出了观察家称之为“单极世界”或“一个超级大国”的世界。但是,美国实质上并没有比冷战开始时更能单方面独断全面问题。这一认识说明(  )A.世界权力中心更加分散化B.美国的综合国力开始衰退C.“一超多强”局面尚未出现D.多极化的趋势开始出现解析:选A。“美国实质上并没有比‘冷战’开始时更能单方面独断全面问题”说明在冷战结束之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得到加强,世界权力中心更加分散化,故A项正确。3.规律总结——影响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因素(1)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和中心舞台转移的根源在于生产力发展的变化。 (2)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格局中主角力量的消长以及力量对比的变化。国家力量是决定世界政治格局的一个基本因素,而充当世界政治格局主角的国家力量的平衡是相对的。(3)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直接动因是格局中主角对自己国家利益的考虑以及对外政策的调整,在最大限度上保障本国或国家集团的安全利益。(4)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都与主要国家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和改变相联系。[对应训练]3.(2021·湖南衡阳一模)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发生了一系列具有巨大历史意义的变化和事件,它们作为阶段性的事件对于世界历史发展同样产生了较为重大的影响,起到了一个标志性的作用,能够使我们较为清楚地看到世界现代史的发展线索。据此可知,这些事件(  )A.有利于国际关系民主化B.推动冷战向更深层次发展C.促成两极格局最终形成D.巩固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解析:选A。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发生的国际大事有欧共体的成立、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尼克松访华、中日建交,这些事件表明了欧洲、中国、日本作为独立的力量正在逐渐崛起,成为重要的政治力量,故选A项;这些事件能够缓解冷战下美苏对抗的局面,排除B项;两极格局在1955年华约成立时最终形成,排除C项;世界多极化至今仍是趋势,排除D项。4.中外关联——20世纪以来国际格局的变动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项目国际格局特征中国国际地位第一次变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中国作为战胜国未得到尊重,说明弱国无外交;华盛顿会议上签署的《九国公约》,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说明中国仍处在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下第二次变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人民解放战争推 雅尔塔体系”翻国民党政权,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第三次变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重要力量[对应训练]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时代》周刊是美国的时事性周刊之一,经常对国际重大事件进行跟踪报道。《时代》周刊对中国的报道有以下内容:日期封面1950年12月11日封面人物是毛主席,标题是:红色中国的毛1954年5月10日封面人物是周恩来总理,他身后的栅栏里关着一条“张牙舞爪”“目露凶光”的青龙1972年3月6日封面用汉字“友”把画面切割成几块,其中包括尼克松与毛泽东、周恩来的会面;尼克松一行参观长城、观看芭蕾舞《红色娘子军》等1979年1月1日封面人物是邓小平,他被评为本年度的风云人物,被认为“代表了中国新时代的形象”材料二 “中国崛起而带来的挑战,是美国在21世纪前期面临的最重大的挑战之一。”美国国防部公布的报告指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崛起提出了一系列潜在挑战”。“中国既不能容忍美国在亚太地区长期的军事存在,也不会接受美国在该地区的主导权。”材料三 包容可以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早在中国古代就有思想家明确地提出“和而不同”“和为贵”的理念。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主张国家间应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和平共处,坚持联合国宪章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倡导通过和平方式和外交渠道解决分歧与争端,反对诉诸武力和干涉别国内政。——摘编自李克强在英国智库的演讲(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20世纪50—70年代美国对中国态度的变化,分析这一变化对中国、美国、世界的政治影响。 (2)指出材料二中美国的战略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前我国政府应如何利用“包容”的历史传统来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信息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和20世纪50—70年代的时代背景分析即可。(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概括即可;第二小问,从美国的战略目标、中国对其战略目标的影响、亚太地区的国际地位等方面分析。(3)从外交政策、基本原则、自我发展、对待国际事务的态度等方面阐述。答案:(1)变化:由敌视中国到与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影响:对中国,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改革开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对美国,改善在美苏争霸中的不利局面,缓解了国内反战情绪,有利于政治稳定。对世界,打破了两大阵营对抗的局面,国际紧张局势有所缓和,有利于亚太地区的稳定,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2)变化:提出“中国威胁论”,战略重点重返亚太地区。原因:中国的崛起不利于美国称霸世界;称霸世界是美国始终不变的对外战略;亚太地区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心。(3)应对:坚持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灵活运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事务;保持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提高综合国力;积极加强交流与合作,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主题递进类材料解析题一般解答思路(1)解答要紧扣主题,注意递进类材料解析题每个设问之间的递进关系。解题时要特别注意其逐步递进的关系,设问与设问之间有秩序地推进,设问之间的答案互相关联,前一问对后一问有直接的影响,甚至下一个设问就是上一个设问的间接或直接的答案。(2)解答注意解答顺序和思维逻辑顺序。解答好第一问是关键,要注意对材料进行多角度思考,发掘材料的显性和隐性含义,全面考虑问题的正反两方面。同时,要注意思维的逻辑程序,先答什么,后答什么,都要想清楚。如果是一材多问的题目,对解题思路的要求则更高,因此要重视解题思路的培养。专题综合检测(五)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 1.(2021·山西吕梁一模)约翰·L加迪斯指出,仅仅将冷战所要解决的问题归结为两个超级大国的利益之争是不恰当的,从根本上看,冷战是两种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的对立。由于斯大林是信奉马克思主义的精神领袖,从未放弃过“世界革命”的最终理念。据此可以推断该学者的观点是(  )A.美、苏两国对冷战的发展都负有重大责任B.冷战实际是两种不同思想观念的对抗C.意识形态和安全利益是冷战的根本原因D.苏联和斯大林应该对冷战负主要责任解析:选D。材料“由于斯大林是信奉马克思主义的精神领袖,从未放弃过‘世界革命’的最终理念”可知,该学者认为斯大林的这种理念导致了美苏冷战,应该对冷战负主要责任,故选D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斯大林的责任,而没有体现美国的责任,排除A项;据材料“仅仅将冷战所要解决的问题归结为两个超级大国的利益之争是不恰当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冷战还包括安全利益的考虑,排除B项;由材料“从根本上看,冷战是两种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的对立”可见,安全利益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项。2.(2021·四川宜宾模拟)1949年,杜鲁门针对发展中国家提出了《援助落后地区经济开发计划》。为此,20世纪50年代,美国利用一些非洲国家对资金技术的需求,对其进行了大规模、多领域的援助。美国此举(  )A.扩大了马歇尔计划的范围B.削弱了欧洲殖民国家的影响力C.有利于不结盟运动的发展D.将美苏争霸的重心转移到非洲解析:选B。根据“美国利用一些非洲国家对资金技术的需求,对其进行了大规模、多领域的援助”并结合非洲历史上是欧洲国家的殖民地可知,美国此举削弱了欧洲殖民国家的影响力,故选B项。马歇尔计划的主要内容是对欧洲的经济援助,没有扩展到非洲,排除A项;不结盟运动形成于1961年,时间不符,排除C项;美苏争霸的重心一直在欧洲和亚洲,没有转移到非洲,排除D项。3.(2021·湖北十堰调研)雷蒙德·加特霍夫指出:“缓和是进行冷战的一种更加老练、不那么好战的做法……战略均势和相互威慑是20世纪70年代美苏缓和的基础。如果一方发动进攻,另一方也有能力摧毁对方。”这说明冷战(  ) A.利于遏制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B.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C.维系了战后世界的和平稳定D.为第三世界的崛起提供了机遇解析:选B。据材料“战略均势和相互威慑是20世纪70年代美苏缓和的基础”可知,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维持了较长时期的和平局面,故B项正确。美苏在各自势力范围内均有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故A项错误;冷战威胁世界和平,亚洲甚至出现局部“热战”,故C项错误;第三世界正是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在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加强联合的产物,材料中并未涉及,故D项错误。4.(2020·福建漳州、南平二模)1958年,戴高乐当选法国总统后,促使法国退出北约;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积极推动中法建交;同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缓和、谅解、合作”的关系。这一系列政策(  )A.推动了世界多极化的发展B.根本上改变法国的国际地位C.导致美苏两极格局的崩溃D.促进不结盟非集团化的发展解析:选A。题目列举的法国的做法有利于法国外交上摆脱美国的控制,提高其国际地位,同时也说明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出现矛盾分化,这些都会冲击两极格局,促进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故选A项。影响国际地位的根本因素是国家实力,不是外交政策,排除B项;直接导致两极格局崩溃的是1991年苏联解体,排除C项;不结盟非集团化是不结盟运动的宗旨,与法国无关,排除D项。5.(2020·福建厦门期末)下表反映的是二战后三次柏林危机的基本概况。从中可以折射出(  )第一次1948年,苏联全面切断西方占领区与柏林的水陆交通,只保留三条空中走廊。美国组织空运,同时实行反封锁。危机延续近一年,苏联才撤销封锁第二次1958 年,苏联发出英美法六个月内撤出西柏林驻军的最后通牒,英美法拒绝,并宣称将诉诸武力。在美国同意召开新一轮首脑会议协商后,苏联撤销通牒第三次1961年,苏联再次提出西柏林撤军要求,遭到肯尼迪拒绝后,苏联和民主德国筑起柏林墙,封锁东西柏林间的边境。西方国家不得不在事实上接受柏林墙A.英法利益与美国完全一致B.德国分裂源于意识形态分歧C.欧洲一体化进程遭遇阻碍D.美苏在争夺中始终保持克制解析:选D。材料提及柏林危机中封锁、通牒、会议协商、筑柏林墙等手段,这表明美苏在对抗中仍实行克制,故D项正确。英法与美国都有自己的利益要求,并不完全一致,故A项错误;德国分裂源于美苏之间的利益争夺,不是意识形态的分歧,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美苏冷战,而不是欧洲一体化进程,故C项错误。6.二战结束后,非洲民族解放运动迅猛发展,到1990年,随着纳米比亚的独立,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瓦解。然而,截至2019年,在全世界47个最不发达国家中非洲就有33个。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二战后非洲国家未开展经济合作B.长期殖民统治导致经济基础薄弱C.非洲国家独立后不重视经济发展D.经济全球化继续拉开了贫富差距解析:选B。据材料“在全世界47个最不发达国家中非洲就有33个”可知,非洲国家尽管获得了独立但是经济发展并不理想,究其根源在于自新航路开辟以来的长期殖民统治导致的经济基础薄弱,故选B项。二战后,非洲国家积极开展经济合作,20世纪50年代以来兴起的“南南合作”就是其表现,排除A项;非洲国家独立后并非不重视经济发展,但因历史上长期处于被殖民被剥削的地位导致经济基础薄弱,因此发展困难,排除C项;贫富差距扩大是非洲落后的表现而非原因,排除D项。7.二战后,某宣言指出:“现有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根据逻辑和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来看,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恶化。”同时,一位国家领导人强调:“我们的目的,是要使大国认识到,世界命运不能掌握在它们的手里。和平、中立与发展才是我们的目标。” 据此判断,与这些语境相关的是(  )A.1954年亚非万隆会议召开B.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正式诞生C.1967年欧洲共同体的形成D.1989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解析:选B。材料体现的是非集团和不结盟、和平、中立与发展,这主要和不结盟运动有关,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崛起,冲击了两极格局,故选B项。万隆会议的主题是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排除A项;欧共体属于区域一体化的组织,排除C项;亚太经合组织属于政府间具有论坛性质的机构,排除D项。8.(2020·甘肃兰州高三十校联考)下图所示事件对二战后世界形势产生的影响是(  )A.导致西欧国家的普遍衰落B.形成了新的世界经济秩序C.第三世界国家开始崛起D.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解析:选D。由材料“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1967年……欧洲共同体”可知,两极格局下出现了多极化趋势,故选D项。欧共体推动欧洲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排除A项;新的世界经济秩序尚未形成,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不仅有第三世界国家,还有发达国家,排除C项。9.(2021·山东潍坊一模)1963年第18届联大讨论召开贸易与发展会议问题,会上75个发展中国家发表联合宣言。1964年,七十五国集团扩大为77个国家和地区,并发表宣言谴责发达国家在贸易中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掠夺。1980年该集团成员国达119个。这主要反映了(  )A.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加深 B.联合国是实现多边合作的重要舞台C.经济区域集团突破地域限制D.新兴国家努力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解析:选D。努力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与材料中“发展中国家”“发表宣言谴责发达国家在贸易中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掠夺”相符,故选D项。材料中未涉及相互依赖程度加深,排除A项;材料是“七十五国集团”的主张,排除B项;材料中“七十五国集团”不是经济区域集团,排除C项。10.(2020·新疆乌鲁木齐三模)在柏林墙倒塌30年之际,德国社会有两张“面孔”:原联邦德国各州的繁荣和民主德国各州的萧条形成鲜明对比。德国是欧盟的第一大经济体,但繁荣的柏林周围到处都表现出社会失衡。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德国(  )A.东西部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B.再次面临严峻的分裂危险C.统一后的融合之路艰辛漫长D.贫富差距加剧了社会矛盾解析:选C。根据材料“在柏林墙倒塌30年之际,德国社会有两张‘面孔’:原联邦德国各州的繁荣和民主德国各州的萧条形成鲜明对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9年柏林墙拆除,随后两德统一,但统一了将近30年的原两德地区经济差距依然巨大,说明统一后德国在缩小东西部贫富差距、真正实现国家融合等方面仍然任重而道远,故选C项。11.(2021·河南六市重点高中联合检测)有学者说:“冷战结束后,追求公平正义和多边主义的价值理念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愿望。”这一愿望折射出(  )A.不结盟成为国家关系的主流B.多极化发展趋势得到加强C.霸权主义被国际社会抛弃D.“一超多强”局面遭到削弱解析:选B。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得到了加强,出现追求公平正义和多边主义的普遍愿望,故选B项。当今世界结盟仍是国家关系的主流,美、英、法等大国仍是结盟国家,排除A 项;虽然大多数国家反对霸权主义,但霸权主义仍然存在,并没有被抛弃,排除C项;材料中的愿望是“一超多强”局面加强的结果,而不是削弱的结果,排除D项。12.(2020·广西北海一模)两极格局结束后,大集团对峙的大国关系格局已经不存在了,各大国为了充分地维护自身的利益,都寻求以对话代替对抗,用合作代替争端的方法,首脑外交极为活跃,纷纷建立高层化、机制化的对话渠道,大国关系不再是若干力量界限分明、彼此对立的关系,而是以国家利益为基础的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的关系格局。这表明当今世界(  )A.呈多样性的格局特征B.政治格局的变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C.和平力量的不断增长D.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冲击旧的世界政治秩序解析:选C。根据材料“都寻求以对话代替对抗,用合作代替争端的方法,首脑外交极为活跃,纷纷建立高层化、机制化的对话渠道,大国关系不再是若干力量界限分明、彼此对立的关系,而是以国家利益为基础的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的关系格局”可知,在两极格局结束后,对话合作成为解决国家利益冲突的重要方式,世界形势总体缓和,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13.(2020·福建莆田三模)(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美国是近现代西方对外援助的发起国。二战刚刚结束,美国就通过“马歇尔计划”,对欧洲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援助。从1946年开始,美国向埃及、以色列提供了巨额的经济援助,在加沙发生武装冲突后和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又分别向埃及、以色列提供了大量的作战武器和“志愿人员”。1961年,美国率先通过《对外援助法案》,将对外援助政策制度化。美国用于对外援助绝对数量在一定时期内是最多的,但是和其他援助国相比,用于对外援助的拨款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却是最低的。美国的对外援助涵盖面较为广泛,外援目标体系中常常出现互相矛盾和缺乏连贯性的现象。——摘编自周弘《对外援助与国际关系》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中国在自身财力十分紧张、物资相当匮乏的情况下,开始对外提供经济技术援助,并逐步扩大援助范围。1955年万隆亚非会议后,中国对外援助范围从社会主义国家扩展到其他发展中国家。1964 年,中国政府宣布以平等互利、不附带条件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八项原则,确立了中国开展对外援助的基本方针。1971年10月,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下,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由过去单纯提供援助发展为多种形式的互利合作。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重点是推动援助资金来源和方式的多样化。进入新世纪,中国对外援助资金保持快速增长。——摘编自《中国的对外援助》白皮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美国对外援助的特点及影响。(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现代中国对外援助的变化,并简析其意义。(13分)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二战刚刚结束,美国就通过‘马歇尔计划’,对欧洲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援助”“美国向埃及、以色列提供了巨额的经济援助”“美国的对外援助涵盖面较为广泛”“美国率先通过《对外援助法案》,将对外援助政策制度化”“外援目标体系中常常出现相互矛盾和缺乏连贯性的现象”,从开始时间、覆盖面、援助政策的制度化和缺少连贯性等方面进行概括;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入手分析。(2)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二从中国对外援助的范围、形式和政府与民间的推动等方面分析比较;第二小问意义,从对中国影响、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和对世界的影响等角度分析。答案:(1)特点:起步较早;涵盖面广,数额巨大;援助政策制度化;缺乏连贯性;目的性强。(答出三点即可)影响:对西欧的援助,促进了西欧的复兴,加强了美国对西欧的控制,增强了遏制苏联的力量,加剧了两大阵营的冲突和冷战的发展,导致世界局势紧张;对埃及、以色列的援助,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东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增强了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同时也加剧了中东地区的矛盾。(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变化:援助范围从社会主义国家扩展到其他发展中国家;从单一经济合作到形式多样;从政府主导到政府与民间共同推进;对外援助资金持续增长。(答出三点即可)意义:推动了中国外交的发展;深化和扩大了中国的改革开放;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促进了南南合作,为人类社会共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丰富与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答出四点即可) 14.(2021·广西北海一模)(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战后世界政治形势简表时间世界政治1946—1955年美苏“冷战”;朝鲜战争;日内瓦会议召开;印度支那实现停火;万隆会议召开1956—1966年美苏争霸,双方互有攻守;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不结盟运动兴起;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持续高涨1966—1979年美苏争霸,苏攻美守;中苏冲突;第四次中东战争引发石油危机;苏联入侵阿富汗1980—2000年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两大主题;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欧盟成立,欧元问世;第三世界发展迅速——摘编自彭树智主编《世界史·当代卷》从上表中任意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阶段,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世界现代史知识对其进行阐述。(12分)(要求:论题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反映了二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根据1946—1955年、1956—1966年、1966—1979年三个阶段世界政治的发展形势,例如朝鲜战争、印度支那实现停火、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苏联入侵阿富汗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苏冷战深刻影响了世界局势的变化,而作为非两大阵营的第三世界国家,为了摆脱美苏冷战的影响和控制威胁,从万隆会议召开、不结盟运动兴起、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持续高涨,第三世界国家走上了团结的道路,并成为国际政治中一支重要的力量;根据1980—2000年阶段的世界政治: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欧盟成立、第三世界发展迅速可知,随着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答案:示例一论题:美苏“冷战”客观上推动了国际力量的分化与组合,利于多极化的出现及发展。阐述:“冷战”政策下,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振兴西欧经济,推动了西欧走上一体化的道路,利于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为了把日本变成东方反共基地,美国大力扶植日本,促使日本经济崛起,并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在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三足鼎立格局。为了抵制“冷战” ,第三世界发起了不结盟运动,也促使世界多极化趋势增强。据此可知,“冷战”政策客观上推动了国际政治力量的分化与组合,两极格局下多极化趋势增强。示例二论题:二战以来的地区冲突和动荡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密切相关。阐述:两极格局形成后,在亚洲出现了局部地区的热战,朝鲜战争爆发,最终导致朝鲜半岛的长期分裂;美国侵略越南从1961年持续到1973年,造成了东南亚地区长期动荡不安;中东地区围绕石油资源、领土问题、宗教问题等展开了激烈的争战。这说明“冷战”之下局部地区的冲突与动荡仍然存在。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后,宗教矛盾、边界纠纷等问题引发地区性冲突加剧,海湾战争、两伊战争等是其典型代表。据此可知,二战后,无论是两极格局还是多极化趋势的增强,地区性冲突和局部地区的战争带来的动荡仍不断升级。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1-09-20 19:41:32 页数:14
价格:¥3 大小:304.92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