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地理知识清单-专题04 地壳的运动规律(讲)(原卷 解析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55

2/55

3/55

4/55

5/55

6/55

7/55

8/55

9/55

10/55

剩余4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专题4地壳的运动规律本专题从考查形式上看,多数是以选择题为主,综合题多是描述地貌特征和分析地形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着重考查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因此,复习时应多结合一些现实中的案例进行分析,提高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能力。高考考查方向预测:1.考查内容以内、外力作用与地貌、地质构造、河流地貌的发育及其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等为考查重点。2.以热点事件或地质景观图、示意图等为背景,考查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结合岩石的成因类型或有关示意图,考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结合时事工程建设、能源问题,考查地质构造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结合实例考查河流地貌的发育及对聚落、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网络构建】知识点一、板块的划分1,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的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知识点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三大类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构成了地壳物质的循环运动。(1)岩浆岩: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冷却、凝固而成,在地表以下形成侵入岩(如花岗岩);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叫喷出岩,又称火山岩(如玄武岩)。(2)沉积岩:岩石在外力作用下,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积成岩作用形成,具有层理结构,一般含有化石。如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以及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正常情况下,沉积岩层呈上新下老的关系,亦可根据所含化石确定时间先后顺序。物质构成和化石还可以反映当时的沉积环境,如煤层说明以前是湿润的森林,石灰岩层说明以前是温暖的浅海环境,等等。(3)变质岩:由其它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而成。如石灰岩受热成为大理岩,页岩受挤压形成板岩。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形成,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可归纳为下面的模式图:知识点三、板块移动与地球面貌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2,板块张裂区板块碰撞区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边界类型生长边界消亡边界消亡边界运动方向←|→→|←→|←形成地貌裂谷、海洋、海岭高大山脉海岸山脉、海沟、岛弧举例东非大裂谷、红喜马拉雅山脉、阿安第斯山脉、太平洋海、大西洋等尔卑斯山脉西部岛弧、海沟示意图知识点四、岩石圈物质循环模式图判读的窍门岩浆是“岩石之本”,岩石圈物质循环起于岩浆,因此正确判断出岩浆是解读岩石圈物质循环模式图的关键。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凝而成,因此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其作用即为冷却凝固作用。在三大类岩石中,只有沉积岩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并且是由风化、侵蚀、搬运等外力作用形成的。凡指向岩浆的箭头,其作用即为高温重熔再生,指向变质岩的箭头表示高温和高压条件下的变质作用。地壳物质循环变式图举例如下:(1)(2)3,(3)(4)此图在实际考题中有很多变式图,在判断时牢记以下“窍门”,便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一是自岩浆始,到岩浆终;而且生成岩浆岩的只能是岩浆。二是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方框应为岩浆岩;有两个箭头指向的方框一般为沉积岩或变质岩;有三个箭头指向的方框必为岩浆。三是沉积岩中含有化石。知识点五、外力作用与地貌1.主要外力作用与地貌的关系表作用因素作用过程对地貌的影响总体来说使地表变得崎岖不平;瀑布、峡谷是流水冲刷地面,使河床加深、加宽,侵蚀河流侵蚀作用的强烈表现;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作用形成“V”字形谷表形态就是流水侵蚀的结果4,流水在搬运侵蚀后的产物的过程河流中下游地区,泥沙淤积则形成宽广的冲积沉积中,由于流速降低,所携带的物质便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大量碎石逐渐沉积起来和泥沙在山前堆积,形成山麓冲积扇形成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蘑菇景观;地风力在干旱地区,风扬起沙石,吹蚀侵蚀表沙尘和碎屑被风侵蚀搬走,形成大片的戈壁和裸作用地表岩荒漠风在搬运途中,当风速减小或气形成沙丘、沙垄及沙漠外缘的黄土堆积,如黄堆积流受阻时,便导致风沙堆积土高原2.不同发育阶段的河谷地貌及主要侵蚀类型(1)河谷的演变过程河谷地貌河谷发育时期分布河段主要侵蚀类型“V”字形初期上游以溯源侵蚀、下蚀为主河湾中期中游以侧蚀为主槽形河谷成熟期下游侧蚀、堆积(2)流水侵蚀地貌的纵剖面知识点六、地质构造、构造地貌及其实践意义地质背斜向斜断层构造产生原本水平的岩层因受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原因用时,发生弯曲变形力,超过岩石能承受的程度,岩体发生破裂断开结构岩层向上弯曲,中部岩层岩层向下弯曲断裂面两侧的岩体发生明显的5,特征老,两翼岩层新中部岩层新,两翼错动、位岩层老构造地形上,常形成山岭地形上,常形大断层形成裂谷或陡崖;断层地貌成谷地或盆地一侧上升的岩体,形成块状山地,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狭长的凹陷地带;断层构造地带,易受侵蚀作用,常会发育成沟谷、河流地形“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因受“向斜成山”。向斜倒置张力,岩体断裂破碎,容易被流槽部受到挤压,岩水、风侵蚀成谷地性坚硬,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实践石油、天然隧道顶部地带地下水储藏区,常泉水、湖泊分布铁路、公路、意义气埋藏区的良适宜建采有“自流井”分布地:河谷发育桥梁、水库等的好选石场回避处址原因岩层封闭,天然裂隙底部低凹易汇岩隙水易沿岩石不稳或依常有储油拱形,发集水,承受静水压断层线出露;岩定,易诱发断裂据构造”,最结构育,岩石力石破碎易被侵蚀活动破坏工程;上为天然稳定破碎易开为洼地,利于地水库易渗漏气,中为石且不采表水汇集油,下为水易储水知识点七、地质构造图的判读方法1.以地质剖面图为例6,2.地质构造图的判读技巧地质图分为剖面图和平面图,在判读时要分清是平面图还是剖面图,然后再根据以下步骤进行判读分析。(1)看图例、比例尺:通过图例可以了解图示地区出露哪些岩层及其新老关系。看比例尺可以知道缩小的程度。(2)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分析图内的地质构造特征:①若岩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下沉,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②若岩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岩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岩层颠倒是因为地壳运动剧烈,岩层发生强烈褶皱所致。③若上下两个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说明下部岩层形成后,该地地壳平稳抬升或褶皱隆起上升,地层遭受外力侵蚀。若侵蚀面上部覆有新的岩层,说明该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上升;若侵蚀面上部为风化壳,说明地壳上升后一直遭受外力侵蚀。(3)判断地壳运动状况和受外力作用状况:①褶皱——水平运动。②断层——升降运动。③岩层破碎或缺失部分——侵蚀作用。④有沉积岩层或沉积物说明此处有沉积作用且沉积时地势低洼,可能有过下降运动。(4)看岩层是否缺失:若岩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一是在缺失岩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7,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地开始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5)看是否有岩浆活动:若岩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岩层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岩层形成时代。(6)分析图内的地形特征:有的地质平面图往往绘有等高线,可以据此分析山脉的延伸方向、分水岭所在地区、最高点、最低点、相对高差等。如没有等高线,则可以根据水系的分布来分析地形特点,河流总是从地势高处流向地势低处,根据河流流向可判断出地势的高低起伏状态。(7)指导人们的找矿行为:①包括利用向斜构造找水。②利用背斜找油。③利用向斜、背斜确定钻矿位置。④利用断层找水、找泉。(8)为人类工程建设的合理选址提供依据:大型工程建设避开断层地带,隧道一般选择在背斜构造部位。高频考点一地壳物质循环与板块构造理论例1、下面左图是2018年寒假期间某位驴友在云南拍摄到的“孤峰残丘油菜花”,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甲、乙、丙、丁、戊表示各类岩石和岩浆,a、b、c、d、e表示各种地质作用。据此完成1~2题。1.关于左图所示地区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A.冬季寒冷干燥——受西北季风影响B.缺乏地表水——渗漏严重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纬度低,海拔较高8,D.地表“孤峰残丘”——流水堆积作用2.该地的岩石类型及其地质作用与右图对应正确的是()A.甲cB.丙dC.丁eD.戊a【变式探究】下图为目前世界主要板块接触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3.图中太平洋里的两大群岛都是()A.火山岛B.冲积岛C.板块挤压形成的D.内力作用形成的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包含了六大板块B.板块的交界处都是消亡边界C.最深处位于大洋中脊附近D.大洋板块刚好和大洋边界吻合高频考点二内力作用与地貌例2、(2018年全国Ⅲ卷)贝加尔湖(如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贝加尔湖形成于9,A.地壳断陷集水B.火山口集水C.河流改道D.滑坡阻断河流7.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A.湖区降水量加大B.入湖径流增多C.湖盆在加深D.入湖泥沙增多8.贝加尔湖湖水更新缓慢的主要原因是A.湖面蒸发弱B.湖泊面积大C.湖水盐度低D.湖水深度大【举一反三】下图示意北美洲某高原两个出露岩层的横剖面(未按比例绘制,岩层已经编号以供识别),在某些岩层中发现了化石。证据表明,④和⑧岩层是在同一地质时期沉积形成的。据此回答1~2题。1.图中岩层中岩石作为沉积物沉积时,当地环境最有可能是()A.内陆沙漠B.山间峡谷C.广阔海洋D.高纬冰川2.④和⑧岩层在同一地质时期沉积形成,其证据是这两个岩层()A.含有相同种类化石B.由冰川沉积物组成C.被发现于同一地区D.含同时代典型化石【变式探究】东非大裂谷宽约几十至200公里,深达1000米至2000米,是世界陆地上最大的裂谷带。读图完成1~2题。1.对图中所呈现的岩石的说法,正确的是()A.经历了地壳的抬升运动B.受到了明显的水平挤压作用C.岩石中不会有化石10,D.岩石是由岩浆冷凝形成的2.下列四幅图中,能反映东非大裂谷地质构造的是()高频考点三外力作用与地貌例3、(2018年全国Ⅰ卷)图2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下面3个小题。6.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A.T0B.T1C.T2D.T37.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A.T3形成时期B.T2形成时期C.T1形成时期D.T0形成时期8.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A.持续下降B.持续抬升C.间歇性下降D.间歇性抬升【举一反三】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图3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9—11题。11,图39.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A.坡度和缓B.岩石裸露C.河流、沟谷众多D.降水集中10.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①降水较少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③河流较长④风化物粒径较小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1.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A.海拔较高B.土层浅薄C.光照不足D.水源缺乏【变式探究】饱含碳酸氢钙的地下水溢出地表,沿斜坡漫流时,遇到地表凸起部位,水流翻越阻隔流速加快,水体变薄,水中的二氧化碳逸出,在凸起部位发生碳酸钙淀积,形成“边石坝”。下图是某处边石坝景观及其纵向剖面图,剖面呈现黄白相间的纹理。进一步研究发现白色是碳酸钙,黄色是泥土。读图回答1~3题。1.关于边石坝生长速度最快部位的判断及原因分析正确的是()A.因为A处是边石坝最高凸起点,水体最薄,碳酸钙沉积最快B.因为B处流速最快,碳酸钙沉积最快C.因为C处受凸起阻挡,流速最慢,流水搬运的碳酸钙物质最易沉积12,D.因为D处位于钙化池内,流速最慢,流水搬运的碳酸钙最易沉积2.根据边石坝黄白相间纹理,下列推理正确的是()①该边石坝可能形成于季风气候区②该边石坝可能形成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③雨季时,河流流量大,搬运力强,泥沙不易沉积,纹理呈白色④雨季时,河流流量大,侵蚀力强,含沙量大,钙化沉积物中混有泥沙,纹理呈黄色⑤黄宽白窄,说明暴雨次数多,雨季长⑥白宽黄窄,说明暴雨次数多,雨季长A.①③⑥B.①④⑤C.②④⑤D.②③⑥3.下列地貌与边石坝形成的地质作用相同的是()(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据此完成9~11题。9.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A.构造运动B.流水C.冰川D.风10.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A.地面沉降B.流水侵蚀C.风力侵蚀D.冻融塌陷11.伴随着洼地增多增大,周边地区可能出现A.水土流失B.沼泽化C.土地沙化D.盐碱化13,(2019年江苏卷)图1为某次地质野外考察时拍摄的照片。照片中界面M之上的“甲”是一水平岩层,界面M之下的“乙”是一向斜,“丙”是地表沟谷,N是岩层层面。读图回答3~4题。3.界面M反映的地质含义不同于N的是A.沉积物变化B.古气候变化C.古环境变化D.构造运动变化4.该区域A.甲抬升前持续接受沉积B.乙形成时代晚于甲岩层C.乙形成后经历长期侵蚀D.丙是背斜受侵蚀的结果(2019年天津卷·节选)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图1图2在图1所示贺兰山东麓,部分沟谷两侧的岩壁上有历代先民凿刻的岩画(图2中甲所示)。长期以来,沟谷两侧岩石的破损对岩画构成了威胁。(1)当地哪些自然条件导致了岩石破损严重?(6分)(2019·全国卷Ⅲ,3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14,多为暴雨。该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内变化大,但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下图示意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1)对该河段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的现象作出合理解释。(6分)(2)指出4~6月该断面河水深度的变化特征,并说明原因。(8分)(3)分析8月该河段河底淤积的原因。(8分)(2018年全国Ⅰ卷)图2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下面3个小题。6.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A.T0B.T1C.T2D.T37.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A.T3形成时期B.T2形成时期C.T1形成时期D.T0形成时期8.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A.持续下降B.持续抬升C.间歇性下降D.间歇性抬升(2018年全国Ⅲ卷)贝加尔湖(如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5,6.贝加尔湖形成于A.地壳断陷集水B.火山口集水C.河流改道D.滑坡阻断河流7.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A.湖区降水量加大B.入湖径流增多C.湖盆在加深D.入湖泥沙增多8.贝加尔湖湖水更新缓慢的主要原因是A.湖面蒸发弱B.湖泊面积大C.湖水盐度低D.湖水深度大(2018年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3.依据如图中信息判断,造成甲、乙、丙三地地貌类型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A.年降水量的差异B.地质构造部位不同C.植被覆盖率不同D.地表岩石种类不同4.这反映了自古河床形成以来,该地区地壳经历过A.间歇性抬升B.持续性抬升C.间歇性沉降D.持续性沉降(2018年北京卷)4.图2为某地的地质平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16,图中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2018·海南卷)图4为某区域的地质剖面图。该区域由地表平坦的X区和地表略有起伏的Y区组成。X区的玄武岩岩层较厚,Y区的玄武岩岩层较薄。据此完成14~15题。14.导致该区域分异为X区和Y区的主要原因是A.流水侵蚀B.岩层褶皱C.风沙侵蚀D.岩层断裂15.X区和Y区的玄武岩厚度存在差异是因为A.喷发物质差异B.冷凝环境差异C.外力侵蚀差异D.地壳运动差异(2018年江苏卷)图3为“某区域地质简图”。该区沉积地层有Q、P、C、D、S2、S1,其年代依次变老。读图回答下列小题。17,5.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A.AB.BC.CD.D6.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是A.志留系B.石炭系C.二叠系D.第四系【2017全国卷Ⅱ】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图3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9—11题。图318,9.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A.坡度和缓B.岩石裸露C.河流、沟谷众多D.降水集中10.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①降水较少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③河流较长④风化物粒径较小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1.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A.海拔较高B.土层浅薄C.光照不足D.水源缺乏【2017天津卷】读图3,回答第3题。A.岩浆岩、褶皱B.沉积岩、褶皱C.岩浆岩、断层D.沉积岩、断层【2017江苏地理卷】图3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19,5.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A.甲乙丙B.乙丙甲C.丙乙甲D.丙甲乙6.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A.1B.2C.3D.4(2016•海南卷)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等的作用下,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岩石化学成分的作用叫物理风化作用。通常情况下,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据此完成19~20题。19.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强的坡向是A.东北坡B.西北坡C.东南坡D.西南坡20.地球表面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的自然带是A.温带荒漠带B.温带草原带C.热带雨林带D.亚寒带针叶林带(2016•江苏卷)中国山水画家多师法自然,其作品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图1为我国四幅山水画作品。读图回答1-2题。1.画中描绘江南丘陵景观的是A.①B.②C.③D.⑤2.画③中描绘的地貌类型形成原因是A.冰川作用、风力作用B.流水作用、冰川作用C.风力作用、流水作用D.生物作用、流水作用(2016•上海卷)(五)火山是地球奉献给人类的最伟大奇观之一。9.2016年,日本九州南部的樱岛活火山频频喷发。该火山形成于板块的消亡边界。下列火山中,同样形成于消亡边界的是A.南美大陆西部圣何塞火山B.大西洋中脊上的冰岛海克拉火山C.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火山D.东非大裂谷中的乞力马扎罗火山10.樱岛火山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类似于20,A.黑色玄武岩B.灰色石灰岩C.褐色沉积砂岩D.肉红色花岗岩(2016•江苏卷)图10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21~22题。21.关于图中①、②、③、④所示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A.①指化学沉积作用B.②指搬运作用C.③指成岩作用D.④指火山喷发作用22.地球内部圈层与大气圈的关系是A.生物圈是大气中的碳进入内部圈层的纽带B.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C.火山活动使地球内部的碳释放到大气圈D.大气圈吸收太阳能使地球内部不断增温(2016•天津卷)阅读图文材料,回答1-4题。在天津市南部地区发现的贝壳堤,是贝壳及碎屑物受潮水搬运,在海边经较长时期堆积而形成的垄岗,可以作为当时海岸线的标志。21,1.图1所示古海岸线分布地区地势的总体变化趋势是A.由东北向西南倾斜B.由西向东倾斜C.由西北向东南倾斜D.由北向南倾斜2.该地区5000年来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反映了A.海平面间歇性下降B.气候持续性变暖C.海滨泥沙不断淤积D.地壳阶段性下沉(2016•北京卷)图3示意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读图,回答第4题。4.平顶海山A.为褶皱山B.由沉积岩构成C.顶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D.随着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2016•浙江卷)下图为某河谷地址、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完成第5、6题。5.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A.向斜东侧大B.背斜东侧小C.向斜西侧大D.背斜西侧小6.矿产调查发现,在此河段的河床沙中有某种贵重金属矿产,但由于河水深不宜开采。图中所示地点22,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矿物的是A.甲B.乙C.丙D.丁(2016•新课标Ⅰ卷)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图1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7-9题。7.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A.向陆地方向推进B.向海洋方向推进C.位置稳定D.反复进退8.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A.形成新的贝壳堤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C.形成河口三角洲D.迫使河流改道9.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23,专题4地壳的运动规律本专题从考查形式上看,多数是以选择题为主,综合题多是描述地貌特征和分析地形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着重考查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因此,复习时应多结合一些现实中的案例进行分析,提高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能力。高考考查方向预测:1.考查内容以内、外力作用与地貌、地质构造、河流地貌的发育及其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等为考查重点。2.以热点事件或地质景观图、示意图等为背景,考查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结合岩石的成因类型或有关示意图,考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结合时事工程建设、能源问题,考查地质构造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结合实例考查河流地貌的发育及对聚落、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网络构建】知识点一、板块的划分24,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的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知识点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三大类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构成了地壳物质的循环运动。(1)岩浆岩: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冷却、凝固而成,在地表以下形成侵入岩(如花岗岩);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叫喷出岩,又称火山岩(如玄武岩)。(2)沉积岩:岩石在外力作用下,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积成岩作用形成,具有层理结构,一般含有化石。如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以及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正常情况下,沉积岩层呈上新下老的关系,亦可根据所含化石确定时间先后顺序。物质构成和化石还可以反映当时的沉积环境,如煤层说明以前是湿润的森林,石灰岩层说明以前是温暖的浅海环境,等等。(3)变质岩:由其它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而成。如石灰岩受热成为大理岩,页岩受挤压形成板岩。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形成,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可归纳为下面的模式图:知识点三、板块移动与地球面貌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25,板块张裂区板块碰撞区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边界类型生长边界消亡边界消亡边界运动方向←|→→|←→|←形成地貌裂谷、海洋、海岭高大山脉海岸山脉、海沟、岛弧举例东非大裂谷、红喜马拉雅山脉、阿安第斯山脉、太平洋海、大西洋等尔卑斯山脉西部岛弧、海沟示意图知识点四、岩石圈物质循环模式图判读的窍门岩浆是“岩石之本”,岩石圈物质循环起于岩浆,因此正确判断出岩浆是解读岩石圈物质循环模式图的关键。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凝而成,因此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其作用即为冷却凝固作用。在三大类岩石中,只有沉积岩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并且是由风化、侵蚀、搬运等外力作用形成的。凡指向岩浆的箭头,其作用即为高温重熔再生,指向变质岩的箭头表示高温和高压条件下的变质作用。地壳物质循环变式图举例如下:(1)(2)26,(3)(4)此图在实际考题中有很多变式图,在判断时牢记以下“窍门”,便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一是自岩浆始,到岩浆终;而且生成岩浆岩的只能是岩浆。二是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方框应为岩浆岩;有两个箭头指向的方框一般为沉积岩或变质岩;有三个箭头指向的方框必为岩浆。三是沉积岩中含有化石。知识点五、外力作用与地貌1.主要外力作用与地貌的关系表作用因素作用过程对地貌的影响总体来说使地表变得崎岖不平;瀑布、峡谷是流水冲刷地面,使河床加深、加宽,侵蚀河流侵蚀作用的强烈表现;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作用形成“V”字形谷表形态就是流水侵蚀的结果27,流水在搬运侵蚀后的产物的过程河流中下游地区,泥沙淤积则形成宽广的冲积沉积中,由于流速降低,所携带的物质便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大量碎石逐渐沉积起来和泥沙在山前堆积,形成山麓冲积扇形成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蘑菇景观;地风力在干旱地区,风扬起沙石,吹蚀侵蚀表沙尘和碎屑被风侵蚀搬走,形成大片的戈壁和裸作用地表岩荒漠风在搬运途中,当风速减小或气形成沙丘、沙垄及沙漠外缘的黄土堆积,如黄堆积流受阻时,便导致风沙堆积土高原2.不同发育阶段的河谷地貌及主要侵蚀类型(1)河谷的演变过程河谷地貌河谷发育时期分布河段主要侵蚀类型“V”字形初期上游以溯源侵蚀、下蚀为主河湾中期中游以侧蚀为主槽形河谷成熟期下游侧蚀、堆积(2)流水侵蚀地貌的纵剖面知识点六、地质构造、构造地貌及其实践意义地质背斜向斜断层构造产生原本水平的岩层因受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原因用时,发生弯曲变形力,超过岩石能承受的程度,岩体发生破裂断开结构岩层向上弯曲,中部岩层岩层向下弯曲断裂面两侧的岩体发生明显的28,特征老,两翼岩层新中部岩层新,两翼错动、位岩层老构造地形上,常形成山岭地形上,常形大断层形成裂谷或陡崖;断层地貌成谷地或盆地一侧上升的岩体,形成块状山地,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狭长的凹陷地带;断层构造地带,易受侵蚀作用,常会发育成沟谷、河流地形“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因受“向斜成山”。向斜倒置张力,岩体断裂破碎,容易被流槽部受到挤压,岩水、风侵蚀成谷地性坚硬,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实践石油、天然隧道顶部地带地下水储藏区,常泉水、湖泊分布铁路、公路、意义气埋藏区的良适宜建采有“自流井”分布地:河谷发育桥梁、水库等的好选石场回避处址原因岩层封闭,天然裂隙底部低凹易汇岩隙水易沿岩石不稳或依常有储油拱形,发集水,承受静水压断层线出露;岩定,易诱发断裂据构造”,最结构育,岩石力石破碎易被侵蚀活动破坏工程;上为天然稳定破碎易开为洼地,利于地水库易渗漏气,中为石且不采表水汇集油,下为水易储水知识点七、地质构造图的判读方法1.以地质剖面图为例29,2.地质构造图的判读技巧地质图分为剖面图和平面图,在判读时要分清是平面图还是剖面图,然后再根据以下步骤进行判读分析。(1)看图例、比例尺:通过图例可以了解图示地区出露哪些岩层及其新老关系。看比例尺可以知道缩小的程度。(2)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分析图内的地质构造特征:①若岩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下沉,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②若岩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岩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岩层颠倒是因为地壳运动剧烈,岩层发生强烈褶皱所致。③若上下两个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说明下部岩层形成后,该地地壳平稳抬升或褶皱隆起上升,地层遭受外力侵蚀。若侵蚀面上部覆有新的岩层,说明该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上升;若侵蚀面上部为风化壳,说明地壳上升后一直遭受外力侵蚀。(3)判断地壳运动状况和受外力作用状况:①褶皱——水平运动。②断层——升降运动。③岩层破碎或缺失部分——侵蚀作用。④有沉积岩层或沉积物说明此处有沉积作用且沉积时地势低洼,可能有过下降运动。(4)看岩层是否缺失:若岩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一是在缺失岩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30,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地开始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5)看是否有岩浆活动:若岩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岩层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岩层形成时代。(6)分析图内的地形特征:有的地质平面图往往绘有等高线,可以据此分析山脉的延伸方向、分水岭所在地区、最高点、最低点、相对高差等。如没有等高线,则可以根据水系的分布来分析地形特点,河流总是从地势高处流向地势低处,根据河流流向可判断出地势的高低起伏状态。(7)指导人们的找矿行为:①包括利用向斜构造找水。②利用背斜找油。③利用向斜、背斜确定钻矿位置。④利用断层找水、找泉。(8)为人类工程建设的合理选址提供依据:大型工程建设避开断层地带,隧道一般选择在背斜构造部位。高频考点一地壳物质循环与板块构造理论例1、下面左图是2018年寒假期间某位驴友在云南拍摄到的“孤峰残丘油菜花”,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甲、乙、丙、丁、戊表示各类岩石和岩浆,a、b、c、d、e表示各种地质作用。据此完成1~2题。1.关于左图所示地区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A.冬季寒冷干燥——受西北季风影响B.缺乏地表水——渗漏严重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纬度低,海拔较高31,D.地表“孤峰残丘”——流水堆积作用2.该地的岩石类型及其地质作用与右图对应正确的是()A.甲cB.丙dC.丁eD.戊a【解析】第1题,云贵高原地区石灰岩广泛分布,岩溶地貌发育,地表水渗漏严重。云南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和,四季如春,植被主要为常绿阔叶林。地表“孤峰残丘”,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造成的。第2题,云南岩石主要为石灰岩,属于沉积岩。风化物经外力作用会变成沉积岩,戊为沉积岩。沉积岩与侵入岩在地壳深处受高温高压作用影响直接变为变质岩,故丁表示变质岩;丙为岩浆,甲和乙为岩浆岩。a为沉积—固结成岩作用,b为风化作用,c为岩浆活动,e为变质作用,d为重熔再生作用。【答案】1.B2.D【变式探究】下图为目前世界主要板块接触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3.图中太平洋里的两大群岛都是()A.火山岛B.冲积岛C.板块挤压形成的D.内力作用形成的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包含了六大板块B.板块的交界处都是消亡边界C.最深处位于大洋中脊附近D.大洋板块刚好和大洋边界吻合【解析】第3题,夏威夷群岛是海底火山喷发堆积而成,日本群岛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挤压隆起形成,两群岛都是内力作用形成的。第4题,图中给出的板块有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两个,喜马拉雅山脉与日本群岛之间有亚欧板块,东非大裂谷和喜马拉雅山脉之间是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和安第斯山脉之32,间是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与安第斯山脉之间是南极洲板块,所以图中包括了六大板块;图中的板块交界处,箭头向两侧分开的是生长边界,如非洲板块和美洲板块之间,就是生长边界;最深处是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之间的马里亚纳海沟,是消亡边界,大洋中脊是生长边界;大洋板块和大洋边界不吻合,太平洋东南部属于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南亚次大陆、阿拉伯半岛等陆地部分。【答案】3.D4.A高频考点二内力作用与地貌例2、(2018年全国Ⅲ卷)贝加尔湖(如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贝加尔湖形成于A.地壳断陷集水B.火山口集水C.河流改道D.滑坡阻断河流7.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A.湖区降水量加大B.入湖径流增多C.湖盆在加深D.入湖泥沙增多8.贝加尔湖湖水更新缓慢的主要原因是A.湖面蒸发弱B.湖泊面积大C.湖水盐度低D.湖水深度大【答案】6.A7.C8.D【解析】6.贝加尔湖属于构造湖,是由于地壳断陷集水而成;其形成与火山口集水、河流改道、滑坡阻断河流无关。故选A。7.贝加尔湖断层发育,湖盆断裂下陷(陷落),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贝加尔湖四周环绕着高山,注入贝加尔湖的众多河流携带大量的泥沙在贝加尔湖沉积,经过漫长时间的堆积形成巨厚的沉积物;目前该湖33,盆仍在陷落,河流水不断汇入湖泊,导致湖水深度不断加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湖区降水量、入湖径流量变化不大;入湖泥沙变化不大,且其变化也不会引起湖水深度增加。故选C。8.结合材料可知,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湖水深、湖水量大,导致其与外界水循环作用弱;贝加尔湖位于内陆地区,夏季白昼时间较长,气温较高,湖面蒸发作用并不弱;湖泊面积大,有利于湖水参与外界水循环;湖水盐度大小对湖水参与外界水循环影响较小。故选D。【举一反三】下图示意北美洲某高原两个出露岩层的横剖面(未按比例绘制,岩层已经编号以供识别),在某些岩层中发现了化石。证据表明,④和⑧岩层是在同一地质时期沉积形成的。据此回答1~2题。1.图中岩层中岩石作为沉积物沉积时,当地环境最有可能是()A.内陆沙漠B.山间峡谷C.广阔海洋D.高纬冰川2.④和⑧岩层在同一地质时期沉积形成,其证据是这两个岩层()A.含有相同种类化石B.由冰川沉积物组成C.被发现于同一地区D.含同时代典型化石【解析】第1题,沉积岩一般在广阔水域环境,如海洋、湖泊环境中沉积形成,A、D错,C对。山间峡谷流水侵蚀强烈,不易沉积形成沉积岩,B错。第2题,生物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地进化的,因而不同时代的岩层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而相同时代的岩层里往往保存着相同种类或近似的化石,据此可以确定④⑧岩层在同一地质时期沉积形成的证据是这两个岩层含同时代典型化石,D对。读图可知,④岩层和⑧岩层中动物化石形态差异较大,化石种类明显不同,A错。地质历史上不同时期出现过多次冰川运动,仅根据冰川沉积物无法确定④⑧岩层是在同一地质时期形成的,B错。同一地区可能有不同时代的岩层,C错。【答案】1.C2.D【变式探究】东非大裂谷宽约几十至200公里,深达1000米至2000米,是世界陆地上最大的裂谷带。读图完成1~2题。34,1.对图中所呈现的岩石的说法,正确的是()A.经历了地壳的抬升运动B.受到了明显的水平挤压作用C.岩石中不会有化石D.岩石是由岩浆冷凝形成的2.下列四幅图中,能反映东非大裂谷地质构造的是()【解析】第1题,结合题干信息及所学知识知,东非大裂谷是由于岩层发生水平运动后,两侧岩层上升,中部岩层相对下降形成的,即岩层经历了地壳的抬升运动。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即可判断A图能反映东非大裂谷地质构造。【答案】1.A2.A高频考点三外力作用与地貌例3、(2018年全国Ⅰ卷)图2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下面3个小题。6.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A.T0B.T1C.T2D.T335,7.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A.T3形成时期B.T2形成时期C.T1形成时期D.T0形成时期8.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A.持续下降B.持续抬升C.间歇性下降D.间歇性抬升【答案】6.A7.A8.D【解析】6.据材料可知,平坦面上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且目前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可判断只有T0会有河水经过,携带泥沙沉积,因此平坦面面积仍在扩大。其它平坦面河水不会淹没,因此面积不会扩大。故选A。7.据材料可知,砾石的平均砾径为T3>T0>T2>T1,沉积颗粒越大说明流速越大,因此T3时期该断面流速最大。故选A。8.据材料可知,砾石的平均砾径为T3>T0>T2>T1,据图可知,平坦面的顺序自高处向河谷依次为T3、T2、T1、T0,说明T2和T1阶段该河段地壳抬升,流速降低,沉积颗粒物粒径减小,因此可推断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径流了间歇性抬升。故选D。【举一反三】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图3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9—11题。图39.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A.坡度和缓B.岩石裸露36,C.河流、沟谷众多D.降水集中10.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①降水较少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③河流较长④风化物粒径较小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1.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A.海拔较高B.土层浅薄C.光照不足D.水源缺乏【答案】9.C10.B11.B【解析】9、从图中可以看出贺兰山地势较高,河流主要东流,短小流急,加上东侧降水较多,山麓地带沟谷众多,导致在贺兰山东麓泥沙堆积形成密集的冲积扇。10、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处河相对较长,根据图中低山和中高山图例,可以看出甲处山地相对高度较小,流域内地势起伏小,水流速度较缓,河流的侵蚀、搬运能力弱,所以在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11.从题干材料中可知,贺兰山东麓洪积扇中,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故以砾石为主的冲积扇土层浅薄,耕地条件差,耕地较少。故选B。【变式探究】饱含碳酸氢钙的地下水溢出地表,沿斜坡漫流时,遇到地表凸起部位,水流翻越阻隔流速加快,水体变薄,水中的二氧化碳逸出,在凸起部位发生碳酸钙淀积,形成“边石坝”。下图是某处边石坝景观及其纵向剖面图,剖面呈现黄白相间的纹理。进一步研究发现白色是碳酸钙,黄色是泥土。读图回答1~3题。1.关于边石坝生长速度最快部位的判断及原因分析正确的是()A.因为A处是边石坝最高凸起点,水体最薄,碳酸钙沉积最快B.因为B处流速最快,碳酸钙沉积最快C.因为C处受凸起阻挡,流速最慢,流水搬运的碳酸钙物质最易沉积D.因为D处位于钙化池内,流速最慢,流水搬运的碳酸钙最易沉积2.根据边石坝黄白相间纹理,下列推理正确的是()①该边石坝可能形成于季风气候区②该边石坝可能形成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37,③雨季时,河流流量大,搬运力强,泥沙不易沉积,纹理呈白色④雨季时,河流流量大,侵蚀力强,含沙量大,钙化沉积物中混有泥沙,纹理呈黄色⑤黄宽白窄,说明暴雨次数多,雨季长⑥白宽黄窄,说明暴雨次数多,雨季长A.①③⑥B.①④⑤C.②④⑤D.②③⑥3.下列地貌与边石坝形成的地质作用相同的是()【解析】第1题,从材料中“水流翻越阻隔流速加快、水体变薄,水中的二氧化碳逸出,在凸起部位发生碳酸钙淀积,形成‘边石坝’”可以看出,最易形成边石坝的位置是凸起部位,即图中A部位。第2题,黄白相间的纹理说明该地降水季节变化显著,可能位于季风气候区。降雨较多时,河流流量大,侵蚀力强,含沙量大,钙化沉积物中混有泥沙,纹理呈黄色;相反降雨较少时纹理呈白色;若暴雨次数多且持续时间长,则泥沙沉积多,黄色部分宽,反之则白色部分宽。第3题,从材料可知,边石坝是碳酸钙沉积作用形成的,四图地貌分别为冲积扇、风蚀蘑菇、石林、石柱,其形成原因分别是流水沉积、风力侵蚀、流水侵蚀、碳酸钙沉积。【答案】1.A2.B3.D(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据此完成9~11题。9.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A.构造运动B.流水C.冰川D.风38,10.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A.地面沉降B.流水侵蚀C.风力侵蚀D.冻融塌陷11.伴随着洼地增多增大,周边地区可能出现A.水土流失B.沼泽化C.土地沙化D.盐碱化【答案】9.B10.C11.C【解析】9.霍林河上游流经大兴安岭,流速快、泥沙搬运能力强,在出山口位置因地势变得低平、水流速度减慢,从上游携带的泥沙、碎石在此堆积形成山前平原(冲积扇),因此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流水,B对;山前平原地势平坦,构造运动常形成高山、深谷,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A错;该地纬度较低且大兴安岭海拔较低,山前地带没有大规模的冰川活动,C错;修建水库前,山前地区因有河流流经,水资源较丰富,气候较湿润,受风力侵蚀、沉积等作用影响小,D错。10.山前平原属半干旱、半湿润地带,因河流断流使气候逐渐变得干旱,风力作用增强,风力的侵蚀作用使在山前堆积的泥沙不断被吹蚀、搬运,形成风蚀洼地,随着风力的不断侵蚀,洼地不断增多、增大,C对;地面沉降通常规模较大、发生的速度快,并且塌陷是从地下向地面传播,与该地洼地慢慢由地表向地下不断侵蚀、加深的特征不符,A错;此时河流断流,流水侵蚀作用极微弱,B错;地下冻土冻融塌陷应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夏季气温高,地面冻融塌陷,冬季气温低土壤结冰则不再冻融塌陷,并不会使洼地一直变大、变深,D错。11.洼地增多增大,反映了该地受风力侵蚀作用加剧,被风力吹蚀、搬运的泥沙在周边地区沉积,使周边地区土地更容易沙化,C对;河流断流,地面径流短缺,水流难以搬运泥沙,即水土流失问题少,A错;河流断流,水资源短缺,形成沼泽需有稳定、丰富的水源条件,B错;周边地区泥沙不断沉积,使其地势抬高,造成地下水埋藏深度增大、地下水水位下降,不容易出现土地盐碱化,D错。(2019年江苏卷)图1为某次地质野外考察时拍摄的照片。照片中界面M之上的“甲”是一水平岩层,界面M之下的“乙”是一向斜,“丙”是地表沟谷,N是岩层层面。读图回答3~4题。39,3.界面M反映的地质含义不同于N的是A.沉积物变化B.古气候变化C.古环境变化D.构造运动变化4.该区域A.甲抬升前持续接受沉积B.乙形成时代晚于甲岩层C.乙形成后经历长期侵蚀D.丙是背斜受侵蚀的结果【答案】3.D4.C【解析】考查地壳运动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利用所需信息解读材料和图文的能力。难度一般。3.有材料和图片可知,M上部的岩层是水平的,M下部的岩层是弯曲的,因此M表达的地质意义和N不同的就在于弯曲岩层经过地壳的挤压形成了褶皱,而上部的岩层主要以外力作用为主,如沉积作用,因此水平方向的岩层是没有经过挤压作用的,正确答案选D。无法看出古气候的变化和古环境的变化,通过岩层的顺序只可以判断地壳运动的变化,而沉积物的变化也无法判断ABC错误。4.岩层位于下方的先沉积,位于上方的后沉积,因此乙形成的时代要早于甲岩层。B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乙的岩层覆盖相对密集,外表有明显的侵蚀痕迹,而且最上部的岩层并不是连续的,因此乙形成之后,经历了长期的侵蚀过程。C正确。甲是水平岩层和弯曲岩层分界面,因此甲在抬升之前经历了外力作用的侵蚀,形成了剥蚀面,因此并不是持续地接受沉积,A错误。丙是地表的沟谷,而且此处不一定是背斜,有可能只是单纯地表受到流水的侵蚀而形成,也有可能是由于内力作用发生断裂而形成的沟谷。无法判断其形成,D错误。(2019年天津卷·节选)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40,图1图2在图1所示贺兰山东麓,部分沟谷两侧的岩壁上有历代先民凿刻的岩画(图2中甲所示)。长期以来,沟谷两侧岩石的破损对岩画构成了威胁。(1)当地哪些自然条件导致了岩石破损严重?(6分)【答案】(1)昼夜温差大;多风沙天气;降水集中;岩壁陡峭;多地震。(答出三点即可)【解析】(1)该题属于原因分析类题,题干中的关键词为“岩石破损”,解题方向为“自然条件”,一般从气候(温度、降水、光照)、天气、地形地势、植被、自然灾害等进行分析组织答案昼夜温差大;多风沙天气;降水集中;岩壁陡峭;多地震。(2019·全国卷Ⅲ,3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该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内变化大,但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下图示意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1)对该河段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的现象作出合理解释。(6分)(2)指出4~6月该断面河水深度的变化特征,并说明原因。(8分)(3)分析8月该河段河底淤积的原因。(8分)41,【解析】本题以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地区的某河河面宽度变化与河水深度变化为背景,考查影响河道宽度及河水深度的原因,即河流地貌的成因;考查了地理学科四大能力;凸显了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学科素养;体现了尊重自然规律、科学探究观念。第(1)题,河道宽度主要受制于地形地质条件。该河段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可以结合材料从内陆高山、河岸直立、岩性单一、河流下切等方面分析。第(2)题,4~6月该断面河水深度增加。原因主要从河流水量增加、水位上升及流速加快、向下侵蚀等方面考虑。注意分析时结合材料描述清楚因果关系。第(3)题,8月份河床淤积、河底抬升主要从河水含沙量大及流速降低来分析。【答案】(1)(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未摆动);单一岩性(岩性相近)河岸,河岸直立。(2)变化特征:深度增加。原因:融雪补给为主,流量持续增长,水位上升;融雪补给为主,含沙量低,流速持续加快,侵蚀河床。(3)降水补给,(坡面侵蚀强,)河水含沙量高;径流量与流速变率大,流速降低时泥沙快速淤积。(2018年全国Ⅰ卷)图2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下面3个小题。6.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A.T0B.T1C.T2D.T37.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A.T3形成时期B.T2形成时期C.T1形成时期D.T0形成时期8.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A.持续下降B.持续抬升C.间歇性下降D.间歇性抬升【答案】6.A7.A8.D【解析】42,6.据材料可知,平坦面上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且目前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可判断只有T0会有河水经过,携带泥沙沉积,因此平坦面面积仍在扩大。其它平坦面河水不会淹没,因此面积不会扩大。故选A。7.据材料可知,砾石的平均砾径为T3>T0>T2>T1,沉积颗粒越大说明流速越大,因此T3时期该断面流速最大。故选A。8.据材料可知,砾石的平均砾径为T3>T0>T2>T1,据图可知,平坦面的顺序自高处向河谷依次为T3、T2、T1、T0,说明T2和T1阶段该河段地壳抬升,流速降低,沉积颗粒物粒径减小,因此可推断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径流了间歇性抬升。故选D。(2018年全国Ⅲ卷)贝加尔湖(如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贝加尔湖形成于A.地壳断陷集水B.火山口集水C.河流改道D.滑坡阻断河流7.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A.湖区降水量加大B.入湖径流增多C.湖盆在加深D.入湖泥沙增多8.贝加尔湖湖水更新缓慢的主要原因是A.湖面蒸发弱B.湖泊面积大C.湖水盐度低D.湖水深度大【答案】6.A7.C8.D【解析】6.贝加尔湖属于构造湖,是由于地壳断陷集水而成;其形成与火山口集水、河流改道、滑坡阻断河流无关。故选A。43,7.贝加尔湖断层发育,湖盆断裂下陷(陷落),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贝加尔湖四周环绕着高山,注入贝加尔湖的众多河流携带大量的泥沙在贝加尔湖沉积,经过漫长时间的堆积形成巨厚的沉积物;目前该湖盆仍在陷落,河流水不断汇入湖泊,导致湖水深度不断加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湖区降水量、入湖径流量变化不大;入湖泥沙变化不大,且其变化也不会引起湖水深度增加。故选C。8.结合材料可知,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湖水深、湖水量大,导致其与外界水循环作用弱;贝加尔湖位于内陆地区,夏季白昼时间较长,气温较高,湖面蒸发作用并不弱;湖泊面积大,有利于湖水参与外界水循环;湖水盐度大小对湖水参与外界水循环影响较小。故选D。(2018年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3.依据如图中信息判断,造成甲、乙、丙三地地貌类型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A.年降水量的差异B.地质构造部位不同C.植被覆盖率不同D.地表岩石种类不同4.这反映了自古河床形成以来,该地区地壳经历过A.间歇性抬升B.持续性抬升C.间歇性沉降D.持续性沉降【答案】3.D4.A【解析】本题组考查河流地貌的发育及综合应用。通过图例读出地貌岩石的差异,图示显示出河流阶地的特征和组成物的不同,推知河流阶地是地壳间歇性抬升形成的,根据地貌形态结合所学分析出图示地貌的形成过程是解答关键。3.甲、乙、丙位于同一河谷地带,降水量、地质构造相同,植被覆盖率影响不到基本地貌,ABC错,图中显示,三地地貌形成的基岩不同,石灰岩、页岩、砂岩岩石坚硬程度不同,受侵蚀程度不同,页岩、砂岩属于沉积岩,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石灰岩易溶于水,形成喀斯特地貌。选D。4.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的两个古河床沉积物显示乙地为河流阶地中的堆积阶地,沉积物高度不同、形成时期不同,显示其形成不是连续性的,排除BD。结合图示,该地貌是由于地壳间歇性抬升,河床裸露接44,受沉积形成的。(2018年北京卷)4.图2为某地的地质平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图中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答案】C【解析】据图可知,甲处为花岗岩,为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岩浆主要来源于地幔的软流层,A错误;据图可知,花岗岩没有发生错动位移,说明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前,B错误;岩浆侵入会提供高温条件,可能导致接触部位乙处岩石变质,C正确;丙处的溶洞景观是因石灰岩岩体受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D错误。故选C。(2018·海南卷)图4为某区域的地质剖面图。该区域由地表平坦的X区和地表略有起伏的Y区组成。X区的玄武岩岩层较厚,Y区的玄武岩岩层较薄。据此完成14~15题。14.导致该区域分异为X区和Y区的主要原因是A.流水侵蚀B.岩层褶皱C.风沙侵蚀D.岩层断裂45,15.X区和Y区的玄武岩厚度存在差异是因为A.喷发物质差异B.冷凝环境差异C.外力侵蚀差异D.地壳运动差异【答案】14.D15.C【解析】14.图中显示X区和Y区岩层性质相同,只是位置有高低,岩层中有断裂面且同一岩层沿断裂面错开,应为内力作用所致,故D正确、A、C错误。图中岩层没有弯曲形变,因此不属于褶皱,故B错误。15.图中X区和Y区地下岩层沉积序列(泥岩、砂岩和砾岩)和厚度接近相同,说明两区在地质历史上的沉积环境相似,因此X区和Y区地表的玄武岩层在形成初期厚度应基本一致,当前厚度存在差异的最可能原因是Y区海拔高于X区,再加上Y区地表起伏大于X区,外力侵蚀作用更为强烈,故C正确。X区和Y区均为玄武岩,玄武岩属于喷出岩,因此两区喷发物质、冷凝环境差异、地壳运动差异应相似或相同。故A、B、D错误。(2018年江苏卷)图3为“某区域地质简图”。该区沉积地层有Q、P、C、D、S2、S1,其年代依次变老。读图回答下列小题。5.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A.AB.BC.CD.D6.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是A.志留系B.石炭系C.二叠系D.第四系【答案】5.A6.A46,【解析】5.首先,确定甲乙一线的海拔变化,根据等高线的变化可知,由甲到乙,海拔先升高,再下降,排除C、D项。其次,判断地质构造,甲乙沿线地层变化为C—P—C,新老变化为老—新—老,即岩层中间新、两侧老,为向斜构造,岩层向下弯曲。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6.岩层由地表向下的新老关系是不断变老,丙所在地层为D地层。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以发现D地层、S2地层、S1地层,即泥盆纪、志留系上段、志留系下段三个地层。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2017全国卷Ⅱ】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图3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9—11题。图39.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A.坡度和缓B.岩石裸露C.河流、沟谷众多D.降水集中10.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①降水较少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③河流较长④风化物粒径较小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1.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A.海拔较高B.土层浅薄C.光照不足D.水源缺乏【答案】9.C10.B11.B47,【解析】9、从图中可以看出贺兰山地势较高,河流主要东流,短小流急,加上东侧降水较多,山麓地带沟谷众多,导致在贺兰山东麓泥沙堆积形成密集的冲积扇。10、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处河相对较长,根据图中低山和中高山图例,可以看出甲处山地相对高度较小,流域内地势起伏小,水流速度较缓,河流的侵蚀、搬运能力弱,所以在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11.从题干材料中可知,贺兰山东麓洪积扇中,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故以砾石为主的冲积扇土层浅薄,耕地条件差,耕地较少。故选B。【2017天津卷】读图3,回答第3题。A.岩浆岩、褶皱B.沉积岩、褶皱C.岩浆岩、断层D.沉积岩、断层【答案】B【解析】读图可知,该处岩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应属于沉积岩,排除A、C;图示岩层向某一个方向倾斜,应该为岩层挤压所致,而且岩层没有明显的断裂,呈现出明显的弯曲变形,由此判断此处地质构造为褶皱,故B正确、D错误。故选B。【2017江苏地理卷】图3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5.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A.甲乙丙B.乙丙甲C.丙乙甲D.丙甲乙48,6.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A.1B.2C.3D.4【答案】5.B6.B【解析】5.读地质剖面示意图,可知乙为断层,该断层形成后,发生岩浆活动,形成岩浆岩丙,之后才形成甲沉积岩。6.图中有多个侵蚀面,当侵蚀面与岩层界面相交,不是平行关系时,说明岩层发生完全变形,形成褶皱构造,图中有两处侵蚀面与岩层界面相交,所以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2。(2016•海南卷)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等的作用下,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岩石化学成分的作用叫物理风化作用。通常情况下,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据此完成19~20题。19.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强的坡向是A.东北坡B.西北坡C.东南坡D.西南坡20.地球表面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的自然带是A.温带荒漠带B.温带草原带C.热带雨林带D.亚寒带针叶林带【答案】19.D20.C【解析】19.根据材料提示,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南坡昼夜温差大,西坡下午受到太阳辐射强,西坡的白天气温高一些,所以西南坡气温日较差大。20.从材料提取信息“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说明气温日较差最小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热带雨林带终年高温多雨,气温日较差最小;温带荒漠带和草原带,气温日较差最大,亚寒带针叶林带,气温日较差较大。故选C。(2016•江苏卷)中国山水画家多师法自然,其作品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图1为我国四幅山水画作品。读图回答1-2题。1.画中描绘江南丘陵景观的是49,A.①B.②C.③D.⑤2.画③中描绘的地貌类型形成原因是A.冰川作用、风力作用B.流水作用、冰川作用C.风力作用、流水作用D.生物作用、流水作用【答案】1.D2.C【解析】1.从图中可以①地形崎岖,相对高度很大,属于山区;②桂林山水,属于喀斯特地貌;③为沟谷发育比较好的地形,属于我国的黄土高原;④地形有一定的起伏,但是相对高度不是很大,属于丘陵地形。江南丘陵属于低山丘陵地区,D正确。2.③为沟谷发育比较好的地形,属于我国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早期是风从西北地区吹来的尘埃沉积而形成的高原,后来主要是受到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C正确。(2016•上海卷)(五)火山是地球奉献给人类的最伟大奇观之一。9.2016年,日本九州南部的樱岛活火山频频喷发。该火山形成于板块的消亡边界。下列火山中,同样形成于消亡边界的是A.南美大陆西部圣何塞火山B.大西洋中脊上的冰岛海克拉火山C.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火山D.东非大裂谷中的乞力马扎罗火山10.樱岛火山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类似于A.黑色玄武岩B.灰色石灰岩C.褐色沉积砂岩D.肉红色花岗岩【答案】9、A10、A【解析】9.南美大陆西部地处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多火山地震;大西洋中脊的火山、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火山及东非大裂谷的火山都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A正确。10.黑色玄武岩是火山喷发形成的;石灰岩、砂岩都是外力作用形成的沉积岩;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形成的侵入岩。A正确。(2016•江苏卷)图10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21~22题。50,21.关于图中①、②、③、④所示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A.①指化学沉积作用B.②指搬运作用C.③指成岩作用D.④指火山喷发作用22.地球内部圈层与大气圈的关系是A.生物圈是大气中的碳进入内部圈层的纽带B.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C.火山活动使地球内部的碳释放到大气圈D.大气圈吸收太阳能使地球内部不断增温【答案】21.AD22.AC【解析】21.图中①表示一些离子在水的作用下形成岩石,属于化学沉积作用;②指固结成岩作用;③是由变质岩转化为土壤或沉积物的过程,不是成岩作用;④所示箭头岩浆的一些物质进入大气,是火山喷发作用形成的。22.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生物体内,再通过地壳物质循环进入内部圈层,所以说生物圈是大气中的碳进入内部圈层的纽带;火山活动使地球内部的物质进入大气中,岩浆中的碳释放到大气圈。大气圈吸收太阳能,不会到地球内部。(2016•天津卷)阅读图文材料,回答1-4题。在天津市南部地区发现的贝壳堤,是贝壳及碎屑物受潮水搬运,在海边经较长时期堆积而形成的垄岗,可以作为当时海岸线的标志。51,1.图1所示古海岸线分布地区地势的总体变化趋势是A.由东北向西南倾斜B.由西向东倾斜C.由西北向东南倾斜D.由北向南倾斜2.该地区5000年来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反映了A.海平面间歇性下降B.气候持续性变暖C.海滨泥沙不断淤积D.地壳阶段性下沉【答案】1.C2.A【解析】1.根据图中4条古海岸线的分布,①②③④大致从西北向东南方向变化,④离现在海岸线最近,说明地势最低,所以古代海岸线分布地区的地势总体是由西北向东南倾斜。2.该地区5000年来海岸线位置经历了图中显示的①②③④及现在海岸线5个位置,在②③海岸线有贝壳堤,说明是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堆积作用形成的,所以5000年来海岸线位置变化反映了海平面间歇性下降。3.与天津市其他地区相比,北部地区海拔较高,处于夏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因而降水较多。4.图2所示甲地为天津市的中心城区的位置,人口密度大,城市热岛效应明显,所以比周边地区气温高。(2016•北京卷)图3示意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读图,回答第4题。52,4.平顶海山A.为褶皱山B.由沉积岩构成C.顶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D.随着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答案】D【解析】仔细读图,此山地是岩浆喷发而形成的火山,随岩石圈下降,山地顶部没入水下,受外力作用而慢慢形成平顶火山。答案选D。(2016•浙江卷)下图为某河谷地址、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完成第5、6题。5.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A.向斜东侧大B.背斜东侧小C.向斜西侧大D.背斜西侧小6.矿产调查发现,在此河段的河床沙中有某种贵重金属矿产,但由于河水深不宜开采。图中所示地点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矿物的是A.甲B.乙C.丙D.丁【答案】5.C6.B【解析】5.从题干上看,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仔细读图,图中河谷处的岩层呈现中间新、两边53,老的特点,说明该河谷的地质构造为向斜。图中河谷西侧的阶地较东侧陡,说明西侧地壳抬升幅度大。答案选C。6.从题干信息看,该种贵重金属矿产在河床沙中,要在较为好的沉积环境中才能发现。图中甲、乙、丙、丁四点中,乙点所在阶地面积较大,沙和卵石的沉积厚度较大,沉积环境最好;甲处沉积物为粘土;丙和丁地位置高。答案选B。(2016•新课标Ⅰ卷)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图1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7-9题。7.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A.向陆地方向推进B.向海洋方向推进C.位置稳定D.反复进退8.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A.形成新的贝壳堤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C.形成河口三角洲D.迫使河流改道9.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答案】7.C8.B9.D【解析】7.该题从静态角度考查同一条贝壳堤形成时期海岸线的位置变化。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都会有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只有海岸线位置稳定才会形成贝壳堤。8.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形成新海岸,不断堆积,从而使得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变大。根据上题结论,海岸线位置稳定才能形成贝壳堤,所以A项错了;河口三角洲是由河流搬运的泥沙在入海口处堆积形成的;河流改道是在内陆地区发生的,不会发生在海岸线位置。9.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出现海岸线多次位置变动,同时54,河流带来的泥沙沉积也大,从而形成多条贝壳堤。55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1-08-24 19:41:51 页数:55
价格:¥3 大小:5.42 MB
文章作者:180****8757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