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高中
>
语文
>
统编版(2019)
>
必修上册
>
第六单元
>
第六单元检测卷(部编版必修上册)
第六单元检测卷(部编版必修上册)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8
2
/18
剩余16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第六单元检测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 自古以来,东西方都重视美育对立德树人的作用。古希腊柏拉图曾在《理想国》中提出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城邦公民勇敢、节制、正义等美德的重要性。而美育之于数千年中华民族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承亦功不唐捐。上古时期,中国便已出现诗、乐、舞三位一体的乐教:西周建立起来的礼乐文化制度,则对中国数千年文明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等思想,更奠定了审美教育特别是艺术教育在中国文化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孔子深知艺术审美的力量,虽然“礼”与“德”已由德育内化为一种心理要求,但只有“成于乐”“游于艺”的美育才是最高境界。在此,道德目标通过审美转化,成为自由人性的有机组成而发端内心,让枯燥严肃的理性染上灵动的色彩。孔子的美育思想是后世文以载道的理论基础,也是其精神价值核心所在,一直被此后的儒家所继承。如战国孟子提出“充实之谓美”;西汉《乐记》提出“乐者,通伦理者也”;宋明理学经广泛吸收佛道理论之后,将美育理论本体化、精致化、体系化,提倡洒落自得、浑然至乐的人生风范和人生境界,强调通过“乐”这一自由心境的体验,达到真、善、美及知、情、意的统一,等等。不难看出,中国传统美育不仅传授艺术形式带来的审美情感,而且蕴含深厚浓郁的家国情怀、社会理性与道德精神。事实上,道德和艺术正是中华传统文化两大精神基石,中华人文精神亦由此带有泓邃的审美品格。如钱穆所言:“文学必在道义中,而道义则求其艺术化。中国之人生乐处,即在是矣。此非中国之文化特质乎!”在中国,艺术与道德的有机结合,涵养出一种人格审美求善的美育文化和美育精神,甚至不妨说,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形成方式和渠道就是美育。纵观历代中国社会,无不将生活化、道德化的艺术作为人格培养的基本手段。这种通过审美中介来实现外在规范向内在自觉的转变,迥异于德国哲学家康德对抽象“先验理性”或“道德律令”的绝对服从,而是融合具体情境,一方面在艺术审美中追求人格的道德境界,另一方面又在道德培养中追求人格的艺术境界,最终实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极致。——摘编自吴为山《以美育提升人文素养筑牢文化自信》(《光明日报》2019年2月1日)18\n材料二 有两种错误论调需要警惕:一是美育无用论,二是美育实利论。这两种论调看似相反,实则是功利主义教育的不同表现。所谓美育无用论,是有些人认为美育在当前的教育考核体系中,还没有真正全面地列入日常正式课程,非艺术院校不计算高考分数,不作为升学考试标准,因此不需要给予足够重视。这种论调忽视的一个事实是,时代新人不可能在一个只讲物质利益的大环境下获得健康全面成长,一个审美能力、审美精神缺失的人,不可能登高行远。所谓美育实利论,则是紧盯着学习某种艺术技能的功利目的,将美育工具化,在教育过程中,美育本该具有的超越功利目的、育人心灵的追求被忽略了。美育之“用”不在掌握一种艺术技能、获得一个荣誉证书的现实功用,美育之“用”是大用,于个人来说,是塑造人的美好心灵、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于社会来说,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添砖加瓦。这两方面目标一致,高度统一。——摘编自冯双百《立德树人美育大有可为》(《人民日报》2019年2月2日)材料三 课程是用知识内容铺设的实现人的发展目标的“跑道”,如有学者所说,是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以及校内外一切影响学习成长的教育因素的总和。而美育课程,就是用美和审美知识铺设的实现美育目标的“跑道”。艺术是表达美的最典型方式,因此艺术课程也必然是美育的主要渠道。面向全体普通学生、承担美育功能的艺术教育,与培养专业艺术人才的艺术教育,显然有不同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所以,后者称为艺术教育,前者就应该称为艺术美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学校美育,必须首先有坚实落地生根的核心和主线,这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学校艺术课程体系或艺术美育课程体系。上述新时代面向全体普通学生的艺术美育课程体系,首先必须完成国家规定要开齐、开足的音乐、美术课程,有条件的学校则必须开好音乐、美术课程。此外,有必要增设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与审美综合课程,使各类艺术课程形成有机联系,培养学生跨界艺术鉴赏能力:结合学校条件和特色开设各种艺术选修课程,如舞蹈、戏剧、书法、民间艺术等,通过艺术18\n兴趣小组的训练活动,使学生尽可能获得1-2项艺术表现技能,如表演、器乐、书法、工艺设计等。而所有这些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课程的根本目标,都是为了“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因此也都必须遵循美育规律,按照美育目标,致力于改进美育教学的探索。——摘编自赵伶俐《创建新时代大美育课程体系》(《中国教育报》2019年5月23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深知艺术审美的力量,认为只有通过“成于乐”和“游于艺”的审美教育,才能将道德目标内化为一种心理要求。B.美育是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形成的途径,是艺术与道德的有机结合,对于数千年中华民族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承功不可没。C.美育无用论和美育实利论的本质都是功利主义教育,前者将美育当做工具,后者忽视了对审美能力和审美精神的培养。D.为了“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材料三图表中的课程必须开齐开足,按照美育目标,致力于改进美育教学的探索。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时代面向全体普通学生的艺术课程体系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B.艺术课程既能够培养专业艺术人才,也可以承担美育功能,所以接受过艺术熏陶的人,其心灵会更健康更美好。C.实施材料三中的有关艺术美育课程,并且纳入当前的教育考核体系之中,对于纠正“美育无用论”有积极作用。D.材料二重在厘清观念,提升人们对美育的认识;材料三致力于美育的具体实施,抓艺术课程让美育落地生根。3.下列说法中,不能体现材料一“在艺术审美中追求人格的道德境界”理论的一项是(3分)( )A.开设艺术美育课程,培养时代新人,为民族复兴大业作出积极贡献。B.每次《我和我的祖国》旋律响起,都能够振奋华夏儿女的爱国之心。C.品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意境,感受豁达人生情怀。D.很多学校借助于艺术与审美综合课程,培养学生跨界艺术鉴赏能力。4.材料一是怎样进行论证的?请简要说明。(4分)答: 18\n 5.如何实现美育在立德树人方面的作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答: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蚕 儿陈忠实学校里来了一位新老师。他很年轻,穿一身列宁式制服,胸前两排大纽扣,站在讲台上,笑着给我们介绍自己:“我姓蒋……”说着,他转过身,从粉笔盒儿里捏起一节粉笔,在木头黑板上,端端正正写下他的名字,说:“我叫蒋玉生。”多新鲜啊!四十来个学生的小学,只有一位老师,称呼中是不必挂上姓氏的。新老师自报姓名,无论如何算是一件新奇事。有一天,我爬上村后那棵老桑树,摘了一抱最鲜最嫩的桑叶,扔给风葫芦,就往下溜,慌忙中,松了手,摔到地上,半天爬不起来,嘴里咸腻腻的,一摸,擦出血了,烧疼烧疼的。我俩站在教室门口。“脸上怎么弄破了?”他走到我跟前。他牵着我的胳膊朝他住的小房子走去。这回该吃一顿教鞭了!走进小房子,他从桌斗里翻出一团棉花,撕下一块,缠在一根火柴棒上,又在一只小瓶里蘸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就往我的脸上涂抹。我感到伤口又扎又疼,心里却有一种异样的温暖。他那按着我的头顶的手使我想到母亲按抚我的头脸的感觉。“怎么弄破的?”他问。“上树……摘桑叶。”我怯生生地回答。“摘桑叶做啥用?”他似乎很感兴趣。“喂蚕儿。”我也不怕了。“噢!”他高兴了,“你们养蚕干什么?”“给墨盒儿做垫子。”我说的话又多了,“把蚕儿放在一个空盒里,它就网出一片薄丝来18\n了。”“多有意思!”他高兴了,“把大家的蚕养在一起,搁到我这里,课后咱们去摘桑叶,给同学们每人网一张丝片儿,铺墨盒,你愿意吗?”“好哇!”我高兴地从椅子上跳下来。于是,后晌,他领着我们满山满沟跑,采摘桑叶。有时候,他从坡上滑倒了,青草的绿色液汁粘到裤子上,也不在乎。初夏的傍晚,落日的余晖里,霞光把小河的清水染得一片红。蒋老师领着我们,脱了衣服,跳进水里打泼剌,和我们打水仗。我们联合起来,从他的前后左右朝他泼水。他举起双手,闭着眼睛,脸上流下一股股水来,佯装着求饶的声调,投降了……这天早晨,我和风葫芦抱着桑叶,刚走进老师的房子,就愣住了。老师坐在椅子上发呆,一副悔恨莫及的神色。看见我俩,轻声说:“我对不起你们!”我莫名其妙,和风葫芦对看一眼。“老鼠……昨晚……偷吃了……几条蚕!”我和风葫芦奔到竹箩子跟前,蚕少了!一指头长的又肥又胖的蚕儿,再过几天该网茧子了。可憎的老鼠!三天之后,有两三条蚕儿爬到竹箩沿儿上来,浑身金黄透亮,扬着头,摇来摆去,斯斯文文地像吟诗。风葫芦高兴地喊:“它要网茧儿咧!”老师把他装衣服的一个大纸盒拆开,我们帮着剪成小片,又用针线串缀成一个一个小方格,把那已经停食的蚕儿提到方格里。我们把它吐出的丝儿压平;它再网,我们再压,强迫它在纸格里网出一张薄薄的丝片来……陆续又有一条一条的蚕儿爬上箩沿儿,被我们提上网架。“我的墨盒里,就要铺一张丝片儿了!”老师高兴得按捺不住,像个小孩,“这是我教的头一班学生养蚕网下的丝片儿,多有意义!我日后不管到什么地方,一揭墨盒,就看见你们了。”第二天,早饭后,上第一节课了。他站在讲台上,却忘了朝我们点头还礼,一只手把粉笔盒儿也碰翻了。我们挤进老师窄小的房子,全都默默地站着。他的被卷和书籍,早已捆扎整齐。他站在桌边,强笑着说:“我等不到丝片儿网成了。你们……把蚕儿……拿回家去吧!”说罢,他提起网兜,背上被卷。18\n后来才听说,老师被调走是有人把他反映到上级那儿了,说他把娃娃惯坏了!乡村人看不惯这个新式先生,整天和娃娃耍闹,没一点儿先生的架势嘛!三十多年后的一个春天,我在县教育系统奖励优秀教师的大会上,意外地碰到了蒋老师。我从日记本里给他取出一张丝片来。“你真的给我保存了三十年?”他吃惊了。哪能呢?我告诉他,在我中学毕业以后,回到乡间,也在那个小学里教书。第一个春天,我就和我的学生一起养蚕儿,网一张丝片,铺到墨盒里,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我都带着踏上社会的第一个春天的“情丝”。老人把丝片接到手里,看着那一根一缕有条不紊的金黄的丝片,两滴眼泪滴在上面……(有删改)6.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两三条蚕儿”“爬”“扬”“金黄透亮”“斯斯文文”等词语细致描写了蚕儿吐丝时的色泽、情态,运用了拟人手法,突出蚕儿的可爱,也表现出孩子们活泼天真,对生活充满好奇。B.小说对蒋老师与学生们一起采桑养蚕的情节描写得细腻而生动,传达出师生共同劳动的喜悦,“我”深受影响,多年后“我”也成为像蒋老师一样的老师。C.年轻的蒋老师顺应学生天性,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学生打成一片,深受学生喜爱,但村民们对他并不认可。D.“我”把心思都放在养蚕上,甚至为了摘桑叶受伤,虽然没有受到老师的批评,但是也反映“我”是个喜欢养蚕、爱贪玩的孩子。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蚕儿”是小说的线索,小说紧紧围绕蚕儿,将“我”和蒋老师相处虽然短暂但却难忘的一段经历按照时间顺序娓娓道来,谱写了一曲园丁赞歌。B.老人两滴眼泪滴在上面,透露出蒋老师对自己当年的教育理念没有成功感到无奈、伤感和遗憾,现在遇到自己的学生,心中流露出一丝愧疚。C.小说运用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我”爬树受伤,蒋老师给“我”包扎时“翻出”“撕下”“缠在”“蘸上”“涂抹”的动作描写细致真切,体现出蒋老师对孩子们的深切关爱。D.小说叙述的故事都是平常事,但是作者写得有波澜,如养蚕却遭到老鼠的偷袭,与老师处得融洽老师却被调走,情节起伏,引人入胜。8.小说从当年的学生“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样的构思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18\n简要分析。(6分)答: 9.小说结尾写三十多年后师生重逢,这样安排有哪些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非 相相人,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古者有姑布子卿,今之世,梁有唐举,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世俗称之。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故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形不胜心,心不胜术。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君子之谓吉,小人之谓凶。故长短、小大、善恶形相,非吉凶也。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楚之孙叔敖,期思之鄙人也,突秃长左,轩较之下,而以楚霸。叶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将不胜其衣;然白公之乱也,令尹子西、司马子期皆死焉,叶公子高入据楚,诛白公,定楚国,如反手尔,仁义功名善于后世。故事不揣长,不楔大,不权轻重,亦将志乎尔。长短、小大、美恶形相,岂论也哉!且徐偃王之状,目可瞻焉;仲尼之状,面如蒙倛;周公之状,身如断菑;皋陶之状,色如削瓜;闳夭之状,面无见肤;傅说之状,身如植鳍;伊尹之状,面无须麋;禹跳,汤偏,尧、舜参牟子。从者将论志意,比类文学邪?直将差长短、辨美恶,而相欺傲邪?古者,桀、纣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越劲,百人之敌也。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今世俗之乱君、乡曲之儇子,莫不美丽姚冶、奇衣妇饰,血气态度拟于女子;妇人莫不愿得以为夫,处女莫不愿得以为士,弃其亲家而欲奔之者,比肩并起。然而中君羞以为臣,18\n中父羞以为子,中兄羞以为弟,中人羞以为友;俄则束乎有司而戮乎大市,莫不呼天啼哭,苦伤其今而后悔其始。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而论议之卑尔!然则从者将孰可也?(选自《荀子》,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B.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C.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D.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颜色”的意思可以指面容,脸色,也可以指色彩,文中的意思指面容,脸色。B.“形相虽恶而心术善”中“善”与《荀子·劝学》中“善假于物也”中“善”含义相同。C.桀是夏代最后一位君主,纣是商朝最后一位君主。相传桀和纣都是暴君,后来,“桀纣”泛指暴君。D.有司,指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和《劝学》一样,开篇就提出自己的观点,批判、否定了相术,指出这是有学识的人从来不谈论的事。B.作者认为,观察人的相貌不如考察他的思想,考察他的思想不如鉴别他立身处世的方法,相貌不是评判人的标准。C.古代的桀、纣魁梧英俊,但落得身死国灭的下场,成为天下可耻的人,这都是容貌造成的祸患。D.文章结尾以当时犯上作乱的人和乡里的轻薄少年为例,从反面否定了相术,并表明了自己的观点。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译文: (2)莫不呼天啼哭,苦伤其今而后悔其始。译文: 18\n 14.作者列举了大量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3分)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元代诗歌,完成15~16题。四时读书乐·夏翁森修竹压檐桑四围,小斋幽敞明朱晖。昼长吟罢蝉鸣树,夜深烬落萤入帏。北窗高卧羲皇侣,只因素稔读书趣。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一首歌咏读书情趣的劝学诗。它将夏季也视为读书的好时光,勉励人们勤奋读书,宣扬的是读书的高雅情趣。B.第一、二句借竹、桑、阳光等意象写出了小书斋清幽、安静、敞亮的特点。“明”字也带有主观色彩,可指在此读书的人内心一样敞亮。C.夏天白天变长了,这是非常适合读书的;读完书后,可以听听蝉儿的鸣叫;夜晚入睡时,萤火虫飞入帷帐做伴,亦使诗人感受到乐趣。D.“稔”是熟知的意思。诗人倒置了第五、六句,突出和强调了夏日读书时像远古时羲皇时代的人一样逍遥自在的感受。16.这首诗是如何以夏季的景色衬读书之乐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6分)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革故鼎新”思想是中华文明永葆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因子。俗话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强调的是“革故”,而荀子在《劝学》开篇以“青”和“冰”为例证的(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 , ”,说的则是“鼎新”。“革故18\n鼎新”还可以推动人通过内省进入更高的人生境界,荀子把自省和学习结合起来,作为实现知行统一的一个环节,他说:(2)“ , 。”“革故鼎新”思想里还包含着尚学的思想,如韩愈在《师说》里说“圣人无常师”,并列举孔子向不同的老师请教学习的事例来证明,同时指出弟子在某些方面可以高于老师,原因是(3)“ , ”。“革故鼎新”思想推动着中国社会向前发展和中华文明不断演进,今天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更需要继承革故鼎新精神。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年画一上墙,年的喜庆便自然而来。作家赵冬在其新著《中国年画——悬挂的风景》中,以传统年画为主,对人们 ① 的故事进行了图解。作为一部中国古典文学诗画集,该书以散文诗的形式,将100部中国古代名著、民间传说、戏曲故事、神话故事和中华民族英雄人物、传奇人物等凝结在一起。让读者在短时间里 ② 地领略到中国文化的深邃。书中所选内容皆是 ③ 的传统文化故事。其中既有经典名著,如四大名著、《聊斋志异》等;又有历史人物;还有戏曲故事。每一篇都配有年画作为陪衬,让人在年画中参悟原著,在诗文解析中领略年画的意韵。作为一种看图识字式的大众读物,不仅年画是文化流通、审美传播的工具,还承载着起到道德教育、文明传承的作用。书中不仅画美,文字也独具风格,或七言五律,或骈文歌赋,读起来朗朗上口。年画,不仅是一面镜子,也是美好人世间的万花筒,它让我们在辞旧迎新中感悟生命的真谛。而这本书更让我们看到了高悬在中国人心中的年景——丰盈的日子,美好的生活。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① ② ③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答: 20.请分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4分)答: 18\n(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阅读障碍被认为是在中国儿童群体里最被忽视的心理问题之一。研究表明,中国有10%的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阅读障碍,但是却常常被误认为是懒惰、不专心、学习能力差。其实有阅读障碍的孩子智力是正常的,但是大脑结构、大脑的功能以及大脑功能的连接方面都跟其他孩子不太一样, ① :刚学过的字就忘,读到句尾忘了句子的开头,把形近字搞混、颠倒顺序、阅读很慢等,而最痛苦的并不是障碍本身, ② ,小时候无法分辨洗发水和沐浴露的标签,总是被家人骂故意“捣乱”。所以,第一步是大人要理解孩子的学习困难。不要轻易给孩子贴标签——不努力,智商低,学习能力差,蠢笨,坏孩子,瞎捣乱;也不要轻易判断孩子有阅读障碍。况且,即使是有阅读障碍的孩子, ③ ,很多这样的孩子就非常聪明,甚至能够把自己的劣势转化为优势,比如说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的能力、有很出色的艺术和空间能力等。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3分)答: 22.儿童阅读障碍被忽视的表现有哪些?请用三个被动句简要概括,每句不超过18个字。(6分)答: 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1)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2)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3)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鲁迅《拿来主义》18\n(4)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毛泽东《反对党八股》(5)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德]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以上五句话都来自本学期我们学习的第六单元“学习之道”中的文章,通过学习,我们明白了很多深刻的道理。学会学习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而良好的学风又是有效学习的必备条件。学校组织“学习经验交流会”,请以上述语句为基础,确定立意,结合自身经历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发言稿,谈谈你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和思考。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第六单元检测卷1.答案:B解析:A.不合文意,道德目标可以由德育内化为心理要求,并非只有通过“成于乐”和“游于艺”,原文为:孔子深知艺术审美的力量,虽然“礼”与“德”已由德育内化为一种心理要求,但只有“成于乐”“游于艺”的美育才是最高境界;C.“前者将美育当做工具,后者忽视了对审美能力和审美精神的培养”错误。结合“有两种错误论调需要警惕:一是美育无用论,二是美育实利论……所谓美育实利论,则是紧盯着学习某种艺术技能的功利目的,将美育工具化。在教育过程中,美育本该具有的超越功利目的、育人心灵的追求被忽略了”分析,最后两句内容错位;D.“材料三图表中的课程必须开齐开足”错,应根据学校的条件和特色开设相关课程,但是音乐、美术必须开齐开足,原文为“首先必须完成国家规定要开齐、开足的音乐、美术课程,有条件的学校则必须开好音乐、美术课程”。故选B。2.答案:B解析:因果关系不成立,于文无据。结合“这种论调忽视的一个事实是,时代新人不可能在一个只讲物质利益的大环境下获得健康全面成长,一个审美能力、审美精神缺失的人,不可能登高行远。所谓美育实利论,则是紧盯着学习某种艺术技能的功利目的,将美育工具化,在教育过程中,美育本该具有的超越功利目的、育人心灵的追求被忽略了”分析,原文18\n没有说“接受过艺术熏陶的人,其心灵会更健康更美好”,且选项前后不构成因果关系。故选B。3.答案:D解析:结合材料一“中国传统美育不仅传授艺术形式带来的审美情感,而且蕴含深厚浓郁的家国情怀、社会理性与道德精神”“在中国,艺术与道德的有机结合,涵养出一种人格审美求善的美育文化和美育精神,甚至不妨说,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形成方式和渠道就是美育”等分析,在艺术审美的过程中,通过艺术形式带来的审美情感,蕴含的精神等,达到提升道德境界的目的。分析选项内容,“开设艺术美育课程”“《我和我的祖国》旋律”“品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意境”为艺术审美行为,“为民族复兴大业作出积极贡献”“振奋华夏儿女的爱国之心”“感受豁达人生情怀”等为追求人格的道德境界。D项可以用来支撑“在道德培养中追求人格的艺术境界”这一观点。故选D。4.答案:①先摆事实,证明东西方都重视美育对立德树人的作用;后讲道理,论证中国传统美育是艺术与道德的有机结合。文章观点明确,论据典型有力。②文章综合运用了例证、引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充分,说服力强。解析:结合“自古以来,东西方都重视美育对立德树人的作用”“古希腊柏拉图曾在《理想国》中提出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城邦公民勇敢、节制、正义等美德的重要性。而美育之于数千年中华民族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承亦功不唐捐”等分析,先摆事实,证明东西方都重视美育对立德树人的作用。结合材料“不难看出,中国传统美育不仅传授艺术形式带来的审美情感,而且蕴含深厚浓郁的家国情怀、社会理性与道德精神”“一方面在艺术审美中追求人格的道德境界,另一方面又在道德培养中追求人格的艺术境界,最终实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极致”等分析,后讲道理,论证中国传统美育是艺术与道德的有机结合。结合“古希腊柏拉图曾在《理想国》中提出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城邦公民勇敢、节制、正义等美德的重要性”“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文学必在道义中,而道义则求其艺术化。中国之人生乐处,即在是矣。此非中国之文化特质乎!”“一方面在艺术审美中追求人格的道德境界,另一方面又在道德培养中追求人格的艺术境界”“这种通过审美中介来实现外在规范向内在自觉的转变,迥异于德国哲学家康德对抽象‘先验理性’或‘道德律令’的绝对服从”等分析,文章综合运用了例证、引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说服力强。5.答案:①在思想上要重视,继承中华文化重视美育的优良传统,吸收西方文化重视美育的有益成分。②在认识上要端正,坚决纠正“美育无用论”和“美育实利论”两种错误18\n论调。③在实践上要落实,学校要构建面向全体学生的学校艺术课程体系或艺术美育课程体系。解析:结合“自古以来,东西方都重视美育对立德树人的作用。古希腊柏拉图曾在《理想国》中提出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城邦公民勇敢、节制、正义等美德的重要性。而美育之于数千年中华民族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承亦功不唐捐”“中国传统美育不仅传授艺术形式带来的审美情感,而且蕴含深厚浓郁的家国情怀、社会理性与道德精神。事实上,道德和艺术正是中华传统文化两大精神基石,中华人文精神亦由此带有泓邃的审美品格”等分析,在思想上要重视。结合“有两种错误论调需要警惕:一是美育无用论,二是美育实利论。这两种论调看似相反,实则是功利主义教育的不同表现”分析,在认识上要端正,坚决纠正“美育无用论”和“美育实利论”两种错误论调。结合“面向全体普通学生的艺术美育课程体系,首先必须完成国家规定要开齐、开足的音乐、美术课程,有条件的学校则必须开好音乐、美术课程。此外,有必要增设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与审美综合课程,使各类艺术课程形成有机联系,培养学生跨界艺术鉴赏能力:结合学校条件和特色开设各种艺术选修课程”“艺术是表达美的最典型方式,因此艺术课程也必然是美育的主要渠道。面向全体普通学生、承担美育功能的艺术教育,与培养专业艺术人才的艺术教育,显然有不同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分析,在实践上要落实。6.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D项,“‘我’把心思都放在养蚕上”文中无据;“‘我’是个喜欢养蚕、爱贪玩的孩子”分析不当。7.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艺术特点鉴赏的能力。B项,“心中流露出一丝愧疚”错,应该是看到自己的学生在践行自己当年的教育理念而备受感动。8.答案:①从第一人称来叙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使蒋老师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②从学生的角度来叙述,有利于表现学生心目中真正优秀老师的形象,突出蒋老师和蔼可亲的性格特点。③从学生的角度来叙述,便于表达学生对老师的亲近感和崇敬之情,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叙事的视角。这篇小说采用了两种视角来叙事,一是采用第一人称,让故事和人物显得真实可信。二是从学生的角度来叙述,便于表现蒋老师的性格特点,使他的形象更加丰满。9.答案:①丰富情节,对蒋老师当年的心愿有了交代。②完善人物,“我”能够当上老18\n师,是深受蒋老师影响。③深化主题,表现了尊师重教、感恩老师的主题。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故事情节的作用。解答时,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语境,从情节发展、人物形象、主旨等方面进行分析。从情节上看,蒋老师当初被迫离开,没等到“丝片儿网成”,在三十年后重逢时,“我从日记本里给他取出一张丝片来”,替蒋老师完成了心愿,前后呼应,使得小说情节更完整。从人物形象塑造上看,“我”在县教育系统奖励优秀教师的大会上遇见了蒋老师,受他的影响,“我”也回到母校当老师,和他一样,同学生一起养蚕,延续了蒋老师的习惯,继承了蒋老师的精神,突出表现了蒋老师的优秀。从主题上看,“我”铭记着蒋老师,见面后送给他一张丝片,蒋老师拿到丝片后流泪,师生间的温馨互动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尊师重教、感谢师恩。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10.答案:C解析:“为天下大僇”的主语是“身死国亡”者,故“然而身死国亡”中间不应断开,由此排除A、B两项;“焉”为代词,指“后世言恶”者,其后应断开,由此排除D项。11.答案:B解析:含义不同,“形相虽恶而心术善”中“善”指“善良、好”,“善假于物也”中“善”指擅长。12.答案:C解析:“这都是容貌造成的祸患”错,原文“是非容貌之患也”的意思是“这并不是容貌造成的祸患啊”。13.答案:(1)古代的人没有这种事,有学识的人也不谈论这种事。(2)他们无不呼天喊地、号啕大哭,都为自己今天的下场痛心不已,后悔自己当初的行为。解析:(1)学者:有学识的人。道:谈论。(2)莫不:没有谁不。苦伤:痛心。其始:自己当初的行为。14.答案:以相貌论人是荒谬的,以思想论人才是正确的。【参考译文】根据人的相貌来推测祸福,古代的人没有这种事,有学识的人也不谈论这种事。古时候有个姑布子卿,现在梁国有个唐举,他们观察人的容貌、面色就能知道他的吉凶、祸福,世俗之人都称道他们。古代的人没有这种事,有学识的人也不谈论这种事。所以观察人的相貌不如考察他的思想,考察他的思想不如鉴别他立身处世的方法。相貌不如思想重要,思想不如立身处世的方法重要。立身处世的方法正确而思想又顺应了它,那18\n么即使形体相貌丑陋而思想和立身处世的方法是好的,也不会妨碍他成为君子;即使形体相貌好看而思想与立身处世的方法不好,也不能妨碍他成为小人。君子可以说是吉,小人可以说是凶。所以高矮、胖瘦、美丑等形体相貌上的特点,并不是吉凶的标志。古代的人没有这种事,有学识的人也不谈论这种事。楚国的孙叔敖,是期思这个地方的粗人,发短而顶秃,左手长,站在轩车上还在车厢的横木之下,但他却使楚国称霸于诸侯。叶公子高(“高”是叶公子的名字),矮小瘦弱,走路时好像还撑不住自己的衣服;然而白公作乱的时候,令尹子西、司马子期都死在白公手中,叶公子高却领兵入楚,杀掉白公,安定楚国,就像把手掌翻过来一样容易,他的仁义功名被后人赞美。所以对于士人,不是去衡量个子的高矮,不是去衡量身材的胖瘦,不是去称量身体的轻重,而是看他的志向。高矮、胖瘦、美丑等形体相貌方面,哪能用来评判人呢?再说徐偃王的样子,眼睛可以向上看到前额;孔子的样子,脸好像蒙上了一个丑恶难看的驱邪面具;周公旦的样子,身体好像一棵折断的枯树;皋陶的样子,脸色就像削去了皮的瓜那样;闳夭的样子,脸上的毛发多得看不见皮肤;傅说的样子,身体好像竖起的鱼鳍;伊尹的样子,脸上没有胡须、眉毛;禹瘸了腿,走路一跳一跳的;汤半身偏枯;尧、舜的眼睛里有两个并列的瞳仁。信从相面的人是考察他们的志向思想,比较他们的学问呢,还是只比较他们的高矮、区分他们的美丑,来互相欺骗、互相傲视呢?古时候,夏桀、商纣魁梧英俊,是天下出众的人;他们的体魄敏捷强壮,足可与上百人对抗。但是他们人死国亡,成为天下非常可耻的人,后世说到坏人,就一定会拿他们作例证。这并不是容貌造成的祸患啊。信从相面的人见闻不多,所以谈论起来才这样不高明。现在世上犯上作乱的人、乡里的轻薄少年,没有不美丽妖艳的,(他们)穿着奇装异服,像妇女那样装饰打扮自己,神情、态度都和女人相似;妇女没有谁不想得到这样的人做丈夫,姑娘没有谁不想得到这样的人做未婚夫,抛弃自己的亲人、家庭而想和他们私奔的女人,比肩接踵。但是一般的国君羞于把这种人作为臣子,一般的父亲羞于把这种人当作儿子,一般的哥哥羞于把这种人当作弟弟,一般的人羞于把这种人当作朋友。不久,这种人就会被官吏绑了去,在闹市中被杀头,他们无不呼天喊地、号啕大哭,都为自己今天的下场痛心不已,后悔自己当初的行为。这并不是容貌造成的祸患啊。信从相面的人见闻不多,所以谈论起来才这样不高明。既然这样,那么在以相貌论人与以思想论人两者之间将赞同哪一种意见呢?15.答案:C解析:“夜晚入睡时,萤火虫飞入帷帐做伴,亦使诗人感受到乐趣”错。第四句写灯花一节节落下,还有点点萤火虫飞入帷帐,这是诗人夜晚读书时所见,不是入睡时的景象。18\n16.答案:(1)始终将富有夏季季节特征的事物和读书之乐结合起来写,富有高雅的情趣。新长出来的竹子垂压着屋檐,写出了诗人读书的环境清幽雅静的特点;夏日昼长夜短,正是读书的好时光;诗人在书斋中并不感觉苦闷,白日的蝉鸣和夜晚飞动的萤火虫为他的读书生活增添了生机和活力。(2)用联想到的夏季特有的感受描摹(类比)读书之乐,形象生动。“薰风”指夏季煦暖的南风。读书之乐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诗人在结尾形容读书带来的乐趣就像是沐浴在煦暖的风中弹奏瑶琴一般,使读者易于体会。17.答案:(1)水为之 而寒于水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18.答案:(示例)耳熟能详 轻而易举 家喻户晓19.答案:作为一种看图识字式的大众读物,年画不仅是文化流通、审美传播的工具,还起到道德教育、文明传承的作用。解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当使用成对的关联词且主语为一个时,主语应放在关联词前面,将“年画”放在“不仅”前;二是句式杂糅,删去“承载着”或“起到”。20.答案:比喻,把年画比喻成一面镜子和美好人世间的万花筒,形象生动的写出了年画在辞旧迎新中感悟生命的真谛。21.答案:(示例)①导致他们出现诸多问题 ②而是别人的不理解 ③也未必就一无是处22.答案:(1)被误认为懒惰、不专心、学习能力差。(2)被怀疑有智力问题。(3)被认为是故意“捣乱”。23.写作指导:审材料:本题属于名言类材料作文,围绕“学习之道”列举了五句名言,首先分别理解五句名言警句:句(1)强调学习是无止境的,要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句(2)说的是从师的原则和风尚,提倡要善于向他人学习、借鉴;句(3)提倡学习要主动、自觉,要多思、善思;句(4)提倡学习要脚踏实地;句(5)强调读书要专注,要精读,读深、读透。本题的审题难度不大,作文内容应是“对学习的认识”,但学生需要重点注意两点:①联系时代发展,结合当代学习呈现了新的特点,也遇到了新的问题的现实;②结合自己的学习体验或感悟。审任务:本题要求以上述语句为基础确定立意,所以本题其实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对于学习的认识,学生可以依据材料中的五句名言中的任何一句来作为基础立意,也可以把其中18\n几句结合起来综合立意。写作形式是“发言稿”,写作情境是“学校组织‘学习经验交流会’”,学生要注意情境中的交流意识。参考立意:①学贵有思;②任何时代,学习都不能急于求成;③信息爆炸的时代,学习更要有质疑精神;④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⑤踏实、勤奋的为学之道。18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部编版必修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检测试卷(附解析)
第六单元过关检测(部编版必修下册)
第六单元过关检测(部编版必修上册)
第八单元检测卷(部编版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检测卷(部编版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检测卷(部编版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检测卷(部编版必修上册)
第四单元检测卷(部编版必修上册)
第五单元检测卷(部编版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检测卷(部编版必修上册)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9-20 12:34:07
页数:18
价格:¥3
大小:121.36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