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2 文言文二则 名师教学设计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8

2/18

剩余1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七单元导读【单元导教】本单元是常规双线组元单元,以“体会艺术之美”为人文主题,以“借助文字展开想象”为语文要素,编排两则精读课文、一则略读课文、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本单元侧重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语言文字,发挥想象,感受艺术的魅力。【单元教学目标】字词句:1.会写14个字,会写12个词语。2.了解日常生活中与戏曲有关的词语,并选一两个加以运用。3.学习修改说明书,使说明书更清楚明白。4.积累并了解与艺术有关的成语。阅读: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2.借助注释、课文插图理解文言文,能用自己的话讲文言文故事。3.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音乐之美。4.把握课文大意,说出自己对京剧的了解。表达:1.结合图片、实物,让自己的讲述更加生动。 2.采用分点说明等方法,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看法。3.写自己的拿手好戏,把重点部分写具体。4.学习列习作提纲。5.修改自己的习作,做到语句通顺,重点清楚。6.了解课堂笔记的基本内容,学习记录方法,学会做课堂笔记。22文言文二则一、课前解析《伯牙鼓琴》和《书戴嵩画牛》两篇文言文形式短小,叙事简洁,余味悠长。《伯牙鼓琴》选自《吕氏春秋》,仅用83个字讲述了高山流水的故事,展现了伯牙和子期志趣相投的真挚友谊,融入“知音”这一文化意象,音乐之美不绝于耳。《书戴嵩画牛》是苏轼的一篇“题跋”作品。故事好玩有趣,在结尾说明了一个道理,值得去细细品味。关注阅读策略: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体会艺术之美”,阅读策略的目标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想象”是一种思维能力,也是高阶的思维创造力。而两篇文言文言简意赅,对于学生来说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伯牙鼓琴》需要学生对于音乐艺术展开想象,将声音转换成文字,《书戴宋画牛》需要学生补充细节,发挥想象讲故事。两篇文言文都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从而感受独特的艺术魅力。关注多音字:本课的多音字多且易出错。有“少、汤、处、好、数、曝”,其中“少、数、曝”读音容易混淆,对疏通文意有影响,在教学时需要重点解读。二、教学目标1.会写“哉、巍”等6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3.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4.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三、教学重点1.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2.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哉、巍、弦”三个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3.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教学过程】一、乐曲欣赏,导入课题。1.教师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第22课《文言文二则》。出示课件1:教师引导: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段古琴演奏。出示课件2: 教师总结:这首曲子就是被誉为中国十大古曲之一的《高山流水》,这节课就来学习与它有关的故事——《伯牙鼓琴》。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出示课件3:(板书课题:伯牙鼓琴)组织交流:“鼓”是什么意思呢?预设:鼓就是弹的意思。教师总结:伯牙鼓琴,就是伯牙弹琴。2.组织交流:《伯牙鼓琴》这个故事总共出现了几个人物呢?(两个)课前我们已经对这两个人物进行了调查了解,谁来分享你的资料?预设1:伯牙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上大夫,他很精通琴艺。预设2: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预设3:钟子期是春秋战国楚国人,相传他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的樵夫。3.教师总结:这两个看似身份没有关系的人会发生什么故事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的学习。(设计意图:以古琴曲《高山流水》作为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交流伯牙和子期的人物身份,同样激发了学生兴趣,为此后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作铺垫。)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1.自主学习课文。教师引导: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要求学习课文。 出示课件4:2.教师检查,交流反馈。(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再用PPT出示划分停顿的文章。出示课件5:(2)学生根据停顿齐读,教师指导难理解的字词。①哉和乎是两个语气词,要读准字音,善哉的意思是好啊。②巍巍乎的意思是高大的样子。③汤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读“shāng”,汤汤的意思是:水流大而急的样子。④绝弦的意思是挑断琴弦。出示课件6:3.指导写字。教师引导:我们刚才提到的的“哉、巍、弦”是这一课要求会写的字,先来观察,怎样把这三个字写好? 出示课件7:预设1:“哉”是一个半包围结构的字,应该注意“口”不能出来。预设2:“巍”在书写时,上半部分稍扁。预设3:“弦”字应该注意是两个撇折。教师补充:“巍”的下半部分还应该注意写得紧凑一些。组织写字:请同学们在本子上练习这几个字,要做到端正整洁。4.疏通文意。(1)指名交流:我们刚才已经尝试对课文内容梳理了,谁来说一说?出示课件8:预设:伯牙弹琴,钟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刚弹琴而且情志在高山上,钟子期就说:“弹得真好啊!像大山一样高峻。”一会伯牙的情志又在流水之间,钟子期又说:“弹得真好啊,像流水一样浩荡。”钟子期死了,伯牙摔破琴,挑断琴弦,此后余生都没有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教师指导:志在太山、志在流水的“志”,除了心志和情志之外,我们还可以理解为心中所想。(2)组织学习:请同桌之间再说说文章的意思,并且给对方指正。 5.配乐背诵。组织背诵:知道了意思,我们就可以尝试背诵课文了。下面请同学们边想意思边背诵课文,时间3分钟。出示课件8:教师指名学生背诵。(设计意图:古诗文的学习离不开朗读和对文意的疏通,这个环节将学习的主动权更多地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尝试先行,教师随后再指导,更符合新课程理念。能够正确读文,知道文章的意思之后,为后面的学习任务做准备。)三、深度思考,理解情感。1.想象画面,感悟“知音”。(1)教师引导:伯牙和子期的这一段对话被传为千古佳话,请你用“”画出伯牙弹琴的句子,用“”画出子期听琴的句子。预设1:方鼓琴而志在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预设2: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出示课件9:(2)教师引导:你的眼前展现出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预设1: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高山。教师追问:什么样的高山? 预设:巍峨的高山、雄伟的高山、连绵起伏的高山……预设2:我看到了流水淙淙,还看到了若隐若现的高山中有一条清澈的小河,美极了。(3)教师过渡:伯牙的音乐,在高昂时就如同大山那么巍峨,平缓时如同流水那样动听,通过字里行间,我们体会到了音乐之美,这是伯牙心中想的,他说出来了吗?预设:没有。教师引导:而这时子期是怎么回答的?谁再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出示课件9:预设:谈得真好啊,就好像高山一样巍峨!弹得真好啊,就好像流水一样浩荡!教师引导:当别人能够这样夸赞你的时候,你是什么感受?预设1:心里会很高兴。预设2:觉得这个人特别懂我。教师引导:是啊,特别是伯牙还没有说,子期却能够一语中的的猜到伯牙心中所想,欣赏他,真是伯牙的知音啊!出示课件9:(板书:知音)2.品悟重点,感受“知志”。 (1)教师引导:为什么世间千万人当中,唯有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呢,为什么唯有子期说到了伯牙心中所想?我们继续来看这两句。出示课件10:(2)组织交流:古人常常用高山和流水来寄托自己的志向。从这两句中,你可以知道伯牙是一个怎样的人?预设1:志向远大的人。预设2:一个比较高雅的人。预设3:伯牙是一个志向在高山和流水之间的人。(3)引导思考:那么子期呢?他的志向中有没有高山和流水?请你再来读一读。出示课件10:预设: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4)教师总结:他们的志向一致,所以说这是两个志同道合的人。出示课件10:板书:知志 3.品析句子,体会“知己”。(1)教师引导:俗话说,“知音难觅,知己难求”。得到子期这个知音伯牙该是多么幸运啊!可是世事无常,子期却先一步离开。那么伯牙是怎么做的呢?请你找出句子反复朗读。预设: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出示课件11:(2)引导思考:伯牙琴艺高超,想必爱琴如同爱自己的生命,将琴摔坏,琴弦拔掉,这辈子都不再弹琴,对于他来说,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啊!你们觉得他这样做值不值得?请4人小组讨论交流,说出你的理由。请学生发言。预设1:我觉得伯牙这样做值得,因为以后再也出现不了像钟子期这样能够懂他的人了,既然没有人懂,那就不如不弹了吧。预设2:我也觉得值得,自己琴技高超,却没有人理解这是很痛苦的一件事。(3)伯牙是怎么想的?我们再来读一读。出示课件11:教师总结:他们的友谊太让我们感动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出示课件11:(板书:知己)(设计意图:这篇文言文篇幅虽小,但是内容和情感都非常值得我们去仔细揣摩。这个环节意在借助文字让学生体会到音乐之美,再通过文字感悟到伯牙与子期的友情。)四、结合资料,升华情感。1.教师引导:知音、知志、知己,不是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到这样的朋友,当钟子期死后,伯牙在他的坟前哀叹道:“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可见伯牙的悲痛欲绝。2.我们再来读读资料袋:出示课件12:3.这是后代的文人以伯牙子期的故事为蓝本,创作的作品。可以看出,二人的友谊成为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知音”一次也正出于此处。学到这,你有什么感受?请你简单说一说。预设1:我被伯牙和锺子期的友谊感动了,想我自己会不会也会收获这样的朋友。预设2:我想也要去学一种乐器,期待与知音相遇。预设3:伯牙和锺子期是两个非常纯粹的人,我也要做一个这样的真实的人。4.教师小结:是啊!这节课我们感受了伯牙的音乐之美,还感受到了伯牙和子期美好的友谊,愿你们每个人都能收获至真至纯的朋友。下课! (设计意图: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通过引入《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再现情境,丰富学生的想象。此外后世中也有许多文人留下了伯牙子期美好友谊的典故,出示资料袋可以让扩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加深对伯牙子期友谊的感悟。)五、板书设计伯牙鼓琴知音知志知己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锦、曝”等3个生字。2.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教学过程】一、聚焦艺术,导入新课。1.教师过渡:上节课我们感受了名曲之美,这节课我们的课文与一幅名画有关,请同学们看。出示课件13:教师介绍:这是唐代画家戴嵩所画的绢本水墨画《斗牛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这张图画了两牛相斗的场面,风趣新颖。一牛前逃,似乎没了力气,另一牛穷追不舍,低头用牛角猛抵前牛的后腿。2.教师引导:宋代的大文豪苏轼为这幅画写了一篇文章,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书戴嵩画牛》。书就是书写的意思。 出示课件13:我们一起来读课题:书/戴嵩画牛。(板书:书戴嵩画牛)(设计意图:通过名画导入,既让学生用眼睛看到文章中出现书画,又可以理解题目的意思,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1.读准字音。(1)组织学习:下面请同学们出声朗读课文,注意难读的字,拿不准的可以用笔圈出来。(2)指名学生读。(3)教师指导读多音字。教师过渡:有几个字很爱出错,我们一块来看看这几个多音字。出示课件15:2.疏通文意。(1)组织学习:这篇课文好玩有趣,到底讲了什么故事呢?出示课件16: (2)组织交流:接下来我们就请同学们翻译。出示课件17:请学生翻译第一段。预设:蜀中有一位叫做杜处士的人,喜好书画,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数百件。其中有一幅戴嵩画的《斗牛图》,他特别喜爱,于是用锦缎作画囊,又用玉作画轴,并经常随身携带。请学生翻译第二段。预设:有一天,他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道:“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吗?牛在互相争斗时,力量用在角上,尾巴抽缩在两条大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摆着尾巴互相争斗,错了。”杜处士笑了笑,认为牧童的话是对的。古人说:“种田要问奴仆,织布要问婢女。”这个道理是不变的。引导思考:这我有两个问题不明白,什么是尾搐入两股间,什么是掉尾而斗呢?请你上前来帮我指认。出示课件18:预设:尾搐入两股间是第二幅图的牛,掉尾而斗的第一幅图的牛。引导思考:那么耕当问奴,织当问婢就是指的奴仆和婢女吗? 出示课件19:预设:我觉得还不够,可能还指农民和织布的人。教师总结:这里还指的是专干某一行的人。(3)请学生再次自己翻译全文。教师引导:请你自己再说说文章的意思。(设计意图:古诗文的学习读是第一步,这个环节让学生不断地读,以读促悟,再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是文言文学习的必经之路,也是达成教学重点的必要环节。)三、发挥想象,练讲故事。1.组织学习:文中的两个人物对这一幅斗牛图分别是两个不同的态度,请你找出原话。预设:尤所爱和拊掌大笑。2.组织交流:文章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尤所爱呢?预设: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教师引导:我们来看图,出示锦囊玉轴,用这样一类的器物包装起来,一层不够还要两层。出示课件20:而且还要常以自随,走到哪带到哪。那么杜处士还可以怎么表现他很爱这幅画,发挥你的想象。 出示课件20:预设1:杜处士还会把自己的画放到枕头旁边,睡觉都要抱着。预设2:他还可能让每个到自己家里做客的人看这幅画。预设3:他有可能天天对着这副画说:“啊,这真是一幅好画啊!”3.组织交流:然而牧童却是拊掌大笑,拊掌大笑是什么意思?小牧童为什么会拊掌大笑呢?预设1:拊掌大笑的意思就是拍着手大笑。预设2:原因是他见的牛太多了,而画家却画错了,杜处士却还当作珍宝对待,所以会忍不住拍着手大笑。引导思考:你觉得他会怎样笑,有什么样的动作和表情?请你演一演。学生试演,再指名上台演。4.组织思考:杜处士是怎样回应的?预设:笑而然之。笑了笑点点头。教师引导:你也可以给此时的杜处世设计动作和表情,他会怎样笑而然之,请你和同桌练习。5.(1)练习讲故事。教师引导:我们弄懂了整个故事,但是学会讲故事可是一项本领。谁还记得讲故事的要领是什么?预设:有自己的动作、神态,感情丰富。出示课件21: (2)换情境讲故事。教师过渡:同学们如果你是牧童会怎样讲这个故事?如果你是杜处世又会怎样讲这个故事?那么如果你是苏轼本人……请你任选一个角色讲故事。出示课件22:学生小组内练习讲故事,再上台讲。(设计意图:文言文胜在言简意赅,讲故事胜在形象生动。通过探究杜处世和牧童对这幅画的态度,来感受人物的特点,一个如痴如醉,一个天真烂漫,再发挥想象补充文章的细节,加入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节,让故事更加生动。又将讲故事分为两个层次,可以使学生循序渐进掌握要领,达到教学目标。)四、领悟主题,再读故事。1.教师引导:通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预设:耕当问奴,织当问婢。无论做什么都要请教这个领域的行家。2.教师总结:正所谓“术业有专攻”,无论何时我们都要虚下心来。我们再去读读这则文言文,感受它的魅力。(板书:请教行家)学生自由读课文。(设计意图:这篇课文的结尾富有魅力,通过简短的八个字点出了故事的哲理,非常具有思辨性,课堂结束时,又将目光汇聚到结尾,既点明主题,又让学生领悟道理。)五、板书设计书戴嵩画牛请教行家【课后反思】 《文言文二则》是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其中包括两篇文言文,分别是《伯牙鼓琴》和《书戴嵩画牛》。两篇文言文皆形式短小,简洁典雅,字数都在百十来字,却包涵意境和人文之美,是千古流传下来的经典,很值得细细品味。文言文比白话文表述上更加隐晦,在理解文意上略显困难,因此需利用反复朗读的形式,开启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大门。《伯牙鼓琴》一文伯牙和锺子期的友谊真挚,而文章却用极短的话语概括“知音”相遇的过程,如果想让学生体会到“知音”的内涵,就需要用大量的想象来丰富文章内容,这才能达到理解课文内涵和感情的目的。在教学时,让学生想象“你看到了什么样的高山、流水”说出自己的想法,借此丰富文章内容。除此之外,《伯牙鼓琴》并没有描写伯牙遇到锺子期的欣喜,却写了锺子期死后伯牙的悲痛欲绝,然而笔墨甚少,这里引入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内容增加画面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己”。《书戴嵩画牛》生动有趣,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讲故事。因此在疏通文意之后,教学的着力点在于讲故事。文章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利用想象去丰富故事情节,杜处士爱画会有怎样的表现?牧童是怎样拊掌大笑的?杜处世笑而然之会有什么语言、动作和表情?教学时以这些内容为支点,充实丰富之后,再练习讲故事。并且讲故事的设计分层次,第一层次是按照原文,不漏情节将故事讲下来,第二层次是创设情境,切换主人公的身份,让学生带着想象讲故事。“音乐之美”“书画之美”都与这个单元的“艺术之美”有关,“想象”是一种重要的思维能力,它直接影响着高级思维能力创造力的培养与发挥,通过想象可以进一步体会到“艺术之美”的魅力。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小学 - 语文
发布时间:2021-12-09 10:00:05 页数:18
价格:¥4 大小:2.02 MB
文章作者:yuanfe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