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时《利率》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7

2/17

3/17

4/17

剩余1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课时利率 学习目标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初步的理财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初步认识储蓄的意义,感受到储蓄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及益处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理解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义。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计算存款利息。 情境导入人们常常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储蓄起来。储蓄不仅可以支援国家建设,也使得个人钱财更安全,还可以增加一些收入。 这是一张整存整取的存单。这张存单的本金是2000元。这张存单到期的利息是70元。这张存单是年利率是3.5%。利息=本金×利率×存期观察下面的存单,你能得到什么信息?新课讲解 2015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存款利率如下表:活期整存整取存期三个月六个月一年二年三年年利率(%)0.351.101.301.502.102.75年利率就是每存一年的利率。什么叫做“年利率”?新课讲解 2015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存款利率如下表:到期后可以取出本金和一些利息。2015年11月,王奶奶把5000元钱存入银行。新课讲解活期整存整取存期三个月六个月一年二年三年年利率(%)0.351.101.301.502.102.75。两年期年利率为2.10%。 这里有两个小朋友算的,看看谁算的对。为什么?5000×2.10%=105(元)5000+105=5105(元)5000×2.10%×2=210(元)5000+210=5210(元)利息=本金×利率×存期2年的年利率是2.1%是指每年的利率为2.1%,所有要乘存期。答:到期时王奶奶可以取回5210元。新课讲解 小组讨论,还有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吗?新课讲解 5000×(1+2.10%×2)=5000×(1+0.042)=5000×1.042=5210(元)答:到期后王奶奶可以取回5210元。还可以先求取出的钱是本金的百分之几,再求一共取出多少元钱。本金×(1+2.10%×2)取回的钱数=新课讲解 课堂练习1.判断。(对的画“√”,错的画“×”)(1)利息就是利率。()(2)利息所得的钱数一定小于本金。()(3)利率相同,存期相同,存入银行的本金越多,到期后得到的利息就越多。()(4)存期一定,本金不变,利率下调,所得的利息减少。()××√√ 课堂练习2.王爷爷买了30000元的五年期国家建设债券,年利率是5.50%。到期后,王爷爷可获得本金和利息一共多少元?30000×5.50%×5+30000=8250+30000=38250(元)答:到期后,王爷爷可获得本金和利息一共38250元。 课堂练习3.2015年11月,张爷爷把儿子寄来的8000元钱存入银行,存期为3年,年利率为2.75%。到期支取时,张爷爷可得到多少利息?到期时张爷爷一共能取回多少钱?8000×2.75%×3=660(元)8000+660=8660(元)答:张爷爷可得到660元利息,到期时张爷爷一共能取回8660元。 课堂练习4.下面是张叔叔2015年11月1日到银行存款时填写的存款凭证。到期时张叔叔可以取回多少钱?3000+3000×1.3%÷2=3000+19.5=3019.5(元)答:到期时张叔叔可以取回3019.5元。 课堂练习5.王宏买了1500元的国家建设债券,定期3年,年利率4.5%。到期时他可以获得本金和利息一共多少钱?1500×4.5%×3=202.5(元)1500+202.5=1702.5(元)答:到期时他可以获得本金和利息一共1702.5元。 课堂小结计算到期时可取回钱数的方法1.取回的钱数=本金+利息2.取回的钱数=本金×(1+利率×存期) 课后作业1、从教材课后习题中选取2、从课时练中选取 感谢聆听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注:本视频所有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小学 - 数学
发布时间:2021-12-08 18:00:12 页数:17
价格:¥2 大小:28.41 MB
文章作者:老谈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