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5 故乡教案(部编九上语文)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6

2/16

剩余1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15故乡【教学目标】1.把握主要情节,感知小说的叙事手法、线索及其作用。2.理解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3.分析人物形象,练习片段作文。4.结合议论、抒情性文字,理解小说主旨。5.理解对比写法在小说中的作用。【教学重难点】1.教学难点:了解时代背景,分析闰土、杨二嫂和“我”的人物形象,掌握对比手法的妙用。2.教学重点: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及作用。【课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本文作者鲁迅的资料、小说的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整体感知了文章的结构与内容。2.了解了作者主要写的是故乡的变化,不仅是故乡景,更是故乡人的变化。3.整体感知,把握主要情节、线索。【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师生齐读:(出示课件1)故乡,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故乡,是漂泊的游子魂牵梦萦的精神家园;故乡,更是你我他黯然销魂的伤心之所。教师:(出示课件2)但一切都在改变,再次展现在眼前的故乡又是怎样的呢?读鲁迅的《故乡》,为什么昔日的童年伙伴如此麻木辛酸?为什么当年的“豆腐西施”如今竟这样粗俗尖刻?是什么改变了他们?我们一起走进《故乡》,去寻找答案。板书课题:15故乡(出示课件3)\n二、知识备查,扫清障碍(一)文本知识1.作者简介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的作者是谁吗?预设:就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先生。(出示课件6)教师:(出示课件5)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代表作有《呐喊》《彷徨》《野草》等。他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2.背景资料教师:了解本文的背景资料,有助于我们理解这篇小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篇小说在什么背景下写的。预设:(出示课件7)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日益贫困化。  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他目睹了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这次回到乡间,幼年的伙伴、农民章闰水特地从海边农村进城来探望鲁迅。章闰水年纪刚过30,已是满脸皱纹,形容樵悴,向鲁迅讲述了农村人的悲惨处境,引起了鲁迅深切的同情。3.文体知识教师:本课的体裁是小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小说这种文体吧。预设:(出示课件8)小说基本常识(1)概念: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2)小说分类:长篇、中篇、短篇(按篇幅长短)。(3)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4)人物塑造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5)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6)小说的环境描写包括两方面:自然环境、社会环境。\n(二)预习检查1.教师引导学生读下列字词,要求学生读准下列红色的字词读音。(出示课件9、10)教师提示:注意“弶”“廿”“恣睢”的读音。2.指名学生读出、区分下列多音字的读音。(出示课件11)3.要求学生分组辨析下列形近字的读音与字形书写。(出示课件12)4.请同学们根据课文语境解释下列词语。(出示课件13)阴晦:阴沉,昏暗。萧索:缺乏生机,不热闹。鄙夷:轻视,看不起。惘然: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东西的样子。隔膜:思想感情不相通。恣睢:任意胡为。\n展转:原指身体翻来覆去,课文中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现在写作“辗转”。教师提示:“隔膜”除了有“思想感情不相通”的意思,还可以形容“外行”“不通晓”。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同学们,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下面三个问题:(出示课件14)1.作者在本文中都写了哪些人呢?(出示课件15)教师:同学们,在速读课文时,边在课本上勾画本文的人物,然后回答。学生:闰土、杨二嫂。教师追问:还有吗?学生:母亲、水生、宏儿。教师补充:还有一个重要的“我”。2.小说的叙事线索是什么?全文依据这个线索,分为几部分?教师点拨:记叙文线索大致分以下六类:(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如《台阶》以“台阶”为线索贯串全文。(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散步》题目即中心事件,也是线索。(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如《回忆我的母亲》,以作者对母亲的深沉怀念与感激为线索组织材料。(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学生讨论,寻找线索,划分层次。)(出示课件16)学生抢答: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教师补充:依据这个线索可以分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部分。教师追问:同学们,全文依据这个标准可以分几部分?再归纳一下层意。(出示课件17)学生抢答:第一部分(1-5):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第二部分(6—77):写“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第三部分(78—88):写“我”离开故乡时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n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我眼中的故乡”。3.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讨论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乡。(出示课件18)这是一个的故乡,说说你的理由。(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预设1:日趋破产的故乡、清晰而又模糊的故乡、萧条衰败的故乡。其中,我认为加萧条、衰败这两个词最准确,理由是第2段中的景物描写的“天气阴晦、冷风呜呜的响、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所写的故乡农村景象就是衰败荒凉的。预设2:被压抑、被毒害的故乡。理由是第74段,指出都是“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造成的,是封建统治、封建等级观念对群众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造成的。四、细读课文,精读细研教师:同学们,仔细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出示课件19)教师:如果用一个字来表达故乡给“我”的印象,那就是:学生:故乡变了。学生:闰土变了。教师:杨二嫂变了。教师补充:“我”变了。1.记忆中的故乡是什么样的?现在的故乡呢?浏览课文,找出描写故乡的语句,勾画出来。(出示课件20)教师:同学们,先找出相关的语句,然后对比回答。学生1:以前的故乡是一副“神异的图画”。学生2:现在的故乡是一副“萧索的荒村”。教师:同学们,阅读课文,并填写下面关于“故乡”之变的表格。(出示课件21)教师:同学们,继续读课文,在课本上勾画出描写闰土的语句,看看闰土二十多年来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出示课件22)变化一:肖像变化。(出示课件23)\n(师生观看图片,说说变化。)学生1:看第一幅图片,少年闰土紫色的圆脸、小毡帽、颈套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学生2:可见少年闰土健康开朗、朝气蓬勃。教师:那么,中年闰土呢?学生3:看第二幅图片,中年闰土脸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破毡帽、极薄的棉衣、手像松树皮、无银项圈。学生4:中年闰土苍老贫困、饱经沧桑。变化二:动作变化。(出示课件24)(师生观看图片,说说变化。)学生1:第一幅图片,少年闰土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学生2:可见少年闰土动作身手敏捷、活泼勇敢。教师:那么,中年闰土呢?学生3:第二幅图片,我们看出中年闰土手提纸包、只是摇头、默默吸烟。学生4:可见中年闰土苦不堪言、麻木迟钝。变化三:语言变化。(出示课件25)(师生观看图片,说说变化。)学生1:第一幅图片,少年闰土对于乡间趣事脱口而出,说话滔滔不绝。学生2:第二幅图片,中年闰土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学生3:可见中年闰土和“我”见面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变化四:对“我”的态度。(出示课件26)(师生观看图片,说说变化。)\n学生1:少年闰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便熟识了;告诉“我”许多稀奇事;分别时躲到厨房哭着不肯出门;送“我”贝壳和很好看的羽毛。教师:同学们,看看,这是何等的情同手足,他们建立了淳朴的友谊。学生2:中年闰土对“我”态度恭敬,称“我”为“老爷”。教师:同学们,由此可见,他们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 变化五:对生活的态度。(出示课件27)(师生观看图片,说说变化。)学生1:我们可以看到少年闰土看瓜、捕鸟、刺猹、拾贝、观潮……热爱生活,无忧无虑。学生2:中闰土要香炉和烛台,悲苦无奈,寄希望于神灵。教师总结: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少年和中年的闰土变化很大!教师: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具体看看少年和中年闰土具体变化在哪里。预设:(出示课件28)(学生讨论,教师归纳。)预设:(出示课件29)\n教师追问:闰土二十多年来为什么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什么原因使闰土前后判若两人?(出示课件30)(学生讨论,思考回答。)教师:闰土的变化原因是什么?(出示课件31)教师点拨:我们可以从表层和深层两个方面去分析。学生1:表面原因。学生2:深层原因。帝国主义侵略、封建社会制度。教师总结:(出示课件32)闰土:在生活的重压下,艰难的挣扎着的中国广大劳苦民众的代表。作者对其态度: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塑造其目的:揭示帝国主义、封建社会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害。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整体感知了文章的结构与内容,了解了作者主要写的是故乡的变化,不仅是故乡景,更是故乡人的变化。读之,我们能深切感受到作者的悲哀,从而为接下来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基础。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本文所运用的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2.解读小说中的“我”。3.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4.学习多角度解读小说的主旨。\n【教学过程】一、回顾上课,导入新课(出示课件33)上节课我们具体分析了小说的情节,弄清了文章的梗概,分析了闰土的形象和故乡的变化。这节课我们接着分析杨二嫂和“我”的人物形象。二、细读课文,精读细研教师:同学们,细读课文第39-52段,找出描写杨二嫂的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关键词语,看看二十年来,杨二嫂发生了哪些变化?思考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出示课件34)(仔细默读课文,填写下列两个表格。)(出示课件35、36)教师:同学们,通过填写上面的两个表格,我们明白杨二嫂经过二十年,发生了哪些变化。教师:(出示课件37)学生:由端庄文静的豆腐西施,变成泼辣刻薄自私的圆规。教师总结:尖嘴利舌、贪财爱小、自私狭隘,可笑、可恨、可怜、可气,她是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是“辛苦恣睢而生活”的人。教师:同学们,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n1.杨二嫂为什么也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出示课件38)教师提示:同学们要结合文章内容和写作背景来思考回答。预设:农村经济衰败、生活的贫困、小市民势利贪婪(或市侩)的恶习使她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2.作者为什么要塑造杨二嫂这个人物形象?(出示课件39)(师生讨论,教师指正。)预设1:以她的自私、刻薄衬托闰土的善良、朴实。另一方面展示了当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隔膜。预设2:说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统治下,故乡的日趋破产和城市小市民的日趋贫困。3.小说怎样刻画杨二嫂形象的?与描写闰土的方法有何异同?(出示课件40)(分组讨论,小组抢答。)第一组抢答:(同)都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第二组抢答:(异)写闰土是先回忆,再眼前,因为少年闰土的美好形象已经在“我”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三组抢答:写杨二嫂则是先闻其声,再见其人。这更符合杨二嫂尖利、泼辣的性格。4.闰土要的、杨二嫂连偷带拿的,是些什么东西?说明当时农民生活处于一种什么状况?(出示课件41)(学生阅读课文,然后分析回答。)预设1:东西包括:长桌、椅子、香炉烛台、台秤,手套,破烂木具、碗碟……预设2:说明人们生活困苦,缺少基本的生活用品。预设3:说明香炉和烛台——封建思想的侵蚀,变得麻木。教师总结:(出示课件42)小说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表现闰土和杨二嫂在二十多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明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经济衰败,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贫困,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人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教师:“我”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人物,结合全文想一想,文中的“我”是不是作者本人?(出示课件43)(学生讨论,教师指正。)预设:小说中的“我”并不是作者,而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n“我”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教师:浏览课文,找出描写“我”的心情的句子,勾画出“我”的心情变化脉络。(出示课件44)(学生阅读课文,在课本中寻找,分析并回答。)预设:“我”的心情变化:回故乡——急切见故乡——悲凉忆故乡——沉重、忧愤忆闰土——高兴、佩服、依依不舍见杨二嫂——惊吓、困窘见闰土——兴奋、惊异离故乡——茫然、气闷、悲哀、希望教师:小说中的“我”不等于作者,而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想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出示课件45)(师生共同讨论,然后共同归纳。)教师指正:(出示课件46)“我”于二十多年前远离故乡,过着辛苦辗转的生活。回到故乡,看到故乡的衰败萧索,看到故乡人的生活穷困悲苦,看到故乡人的纯真人性被扭曲感到痛苦悲哀。但“我”不失望,“我”憧憬美好的故乡,“我”希望故乡人过上新的生活。所以说“我”不是消沉的知识分子,而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三、深读课文,合作探究自读课文最后五段,思考下面的问题:(出示课件47)1.“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这是为什么?(出示课件48)预设:因为“我”对故乡的现实(即人与事)感到失望,故乡没有给“我”留下好印象。2.“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中的“高墙”指什么?(出示课件48)教师点拨:回答时,可以从“实写”与“虚写”两方面考虑。实写就是直接描述事实,正面表现人物,它可以给文章增添现实感和逼真感。虚写则是通过感受,想象,对比,映衬等手法间接渲染,侧面暗示,它的作用是可以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使文章更具含蓄之美。预设:此处是虚写,指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下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淡隔膜。\n3.“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出示课件49)(师生共同讨论,学生分析回答。)学生:“新的生活”指的是我们未经生活过的,不同于“我”的辛苦辗转、闰土的辛苦麻木、杨二嫂辛苦恣睢的生活。教师补充:实质上就是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消除封建剥削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的生活。4.课文再次出现海边奇异的图画,表现了什么?(出示课件49)预设:海边奇异的图画是“我”对美好希望的想象和憧憬。5.(1)“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为什么“害怕”?(出示课件50)(学生默读课文,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然后讨论回答。)学生:因为“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但愿望能否实现是未知数,“我”不知道,所以想到希望的能否实现,自然便害怕起来。(2)为什么说“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学生:闰土的愿望只是希望眼前能过上幸福生活,所以说“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所以茫远。6.“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出示课件51)教师点拨: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要结合文章内容、主旨,还要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去分析。教师提示: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结尾充满了哲理。预设:它告诉人们: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逾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向着希望之路奔跑,就会迎来新生活。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分析景物描写。(出示课件52)教师补述:人物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活动的,典型人物只有在典型环境中才能形成。所以我们读小说,一定要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人物不能脱离环境,人物活动受环境的制约,而环境又为人物提供了发展情节、显示性格的舞台。教师:同学们,找一找课文中哪些地方对故乡的景物作了描写。(出示课件52)(学生阅读文章,从课本中勾画景物描写语句。)(出示课件53)学生1:第2、6、12段分别对眼前的故乡景色和记忆中的故乡景色做了描写。\n学生2:第78、84、88段中又再现了故乡的神异景色。教师追问:结合小说情节想一想,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出示课件54)学生3:第2段,展示了故乡萧条的景象。学生4:第6段,写出了老屋的破落,更写出了主人的伤感。学生5:第12段,明丽、五彩缤纷的图画和明朗愉快的气氛。学生6:第78、84、88段,静谧的气氛,情景交融的意境。教师追问:景物描写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请你们分析一下。(出示课件55)(学生讨论分析,教师点拨。)教师点拨:运用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感情。学生1:开头景物(第2、6段):反映农村的衰败和“我”的悲凉心情。学生2:神异图画(第12段):反映农村的衰败和“我”的悲凉心情。学生2:离乡景物(第78、84、88段):创造明朗愉快的气氛,烘托“我”对少年闰土的喜爱。创造静谧气氛,形成情景交融的深远意境。教师讲解:方法指导(出示课件56)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初步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③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④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教师:作品发表以来,人们对其主题产生许多分歧,下面列举了四种。读完文章后,你赞同哪一种?请你根据本文内容,说说理由。(出示课件57)(学生互相讨论,然后教师指正。)预设1:隔膜说。渴望理想的人与人的关系:隔绝——一气。预设2:人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天真活泼、健康聪明——反应迟钝、精神麻木。预设3: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了:迅哥儿——老爷;看守西瓜,捕鸟——磕头、打拱。预设4: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叫闰土管祭器——要香炉和烛台;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三、课堂小结1.这课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本课的主题吧。(出示课件58)教师:要求一至两名学生归纳,最后教师指正。\n预设: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为线索,通过闰土、杨二嫂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社会生活的强烈愿望。2.同学们,通过这课的学习,我们有着怎样的感悟呢?(出示课件59、60)(师生共同讨论,最后教师指正。)预设1:《故乡》的主题思想是相当丰富、深刻的。它反映了“苛税,兵,匪,官,绅”也就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造成了城乡劳动人民从物质到精神、从外表到内心的十分可悲的变化。物质和外表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不必多说。精神、内心的变化,则不仅表现在闰土成了被封建思想俘虏的木偶人,杨二嫂成了令人愕然、厌恶的畸形人,还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严重隔膜,互不了解上。预设2:闰土、杨二嫂尽管性格悬殊,表现各异,但“我”同他们之间都“无话可说”,则是共同的。反过来说,闰土、杨二嫂对于“我”,又何尝不是如此。在他们看来,“我”已经成了“老爷”,或已经“放了道台”,我们之间已经存在厚障壁,也就是隔着一道阶级的鸿沟。这阶级的鸿沟,不仅是千百年的传统观念问题,主要还是现实的阶级存在问题。对于闰土、杨二嫂既有同情也有批判:同情闰土的疾苦并批判他的愚昧和麻木;厌恶和讽刺杨二嫂的庸俗和卑劣,也同情她的疾苦和灵魂的扭曲。三、我们一起明晰这课的写作方法,体会它的写作特色。预设1:运用对比,突出主题。(出示课件61)本文的独特“萧索”的“荒村”与海边沙地“神异的图画”,是景物的对比;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豆腐西施”与“圆规”,是人物今昔的对比;闰土与杨二嫂是典型人物的对比。各方面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旧中国农村生活日益贫困,人与人之间感情日趋冷漠”这一主题,也抒发了“我”对未来生活的期盼和向往。预设2: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出示课件62)开头的景物描写,反映了农村的衰败和“我”悲凉的心情;作为少年闰土活动背景的“神异”图画,创造了明朗愉快的气氛,烘托了“我”对少年闰土的喜爱。离开故乡时的景物描写,创造了静谧的气氛,形成情景交融的深远意境。预设3:塑造人物,手法多样。(出示课件63)\n作者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细腻地刻画了人物的个性特征。如对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真实地刻画了一个饱受艰辛、磨难的下层贫苦农民的形象。对杨二嫂的语言描写:“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这里的尖刻犀利的语言,活脱脱地刻画出一个性格扭曲的小市民的形象。再如文中对闰土、杨二嫂的神态、动作等的描写也很精彩。六、课堂检测,当堂反馈(出示课件65-69)要求学生当堂做完下列题目,师生再共同订正,看看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教师及时要求学生巩固。七、知识迁移,拓展延伸1.同学们,十几年来我们看到了故乡的变化:天蓝了,路宽了,人富了,心情舒畅了,家乡人经济上富裕了,政治上平等了,有了做人的尊严。现在,请大家拿起笔,以《家乡变了》为题,写一段文字,描述这些变化,抒发自己的感想。(出示课件70、71)2.阅读《乡宴》一文,回答下列问题。(出示课件72-77)八、课后巩固,布置作业(出示课件78)假如时间可以压缩,21世纪的今天,“我”、闰土、杨二嫂、宏儿和水生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想象一下。附录:板书设计(出示课件64)【教学反思】《故乡》这篇文章很长,所以学生对于文章中的人物理解有些困难。学生刚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对闰土和杨二嫂是好奇的,也是充满不屑的。关于辛亥革命,他们知道得太少;关于当时农村的生活,他们懂得太少。所以,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人物,理解主旨并不容易,需要教师适当引导、点拨。本课以“物非人非”来贯串始终,使学生深刻地了解了“我”回到故乡的所见所感;再通过两个主要人物的前后对比,很好地展现了“变”,在“变”中,再带着学生探究主旨,从而让学生明白了文章的主旨大意;最后再品析独特\n的语言,学生对文章便十分了解了。整堂课,内容突出,人物分析到位。就是节奏太慢,使学生后期学习激情锐减。以后要注意调整课堂节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预习】1.利用工具书疏通《我的叔叔于勒》的重点字词的音形义,为学习本文扫清障碍。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3.课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有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9-04 00:03:07 页数:16
价格:¥3 大小:1.34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