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1

2/11

剩余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大约四五千年前,中国大陆上出现了许多光彩夺目的早期文化。有一处文化遗存分布在长江下游至钱塘江流域,其中的古城总面积约300万平方米,有着水利系统、宫殿、祭坛以及鲜明的城乡体系。该文化遗存是(  )A.河姆渡文化B.大汶口文化C.良渚文化D.龙山文化2.在仰韶文化洛阳王湾遗址的小陶罐内壁附着有粟的痕迹,在三门峡交口遗址同时发现有水稻籽实与粟。同时,在郑州大河村、淅川下王岗遗址、郑州西山的古城等出现了大型定居村落,还出现了家畜饲养业。这表明此时(  )A.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已经出现B.农业经济活动较为稳定C.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基本形成D.农作物种植出现了交流3.殷商王朝对于相对偏远的方国和部族,只要他们臣服,就允许其自治管理;而西周实行“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这一变化体现了(  )A.周王对地方统治有所加强B.商内外服制度得到沿袭C.地缘政治向血缘政治演变D.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建立4.“佾”通常是指古代乐舞的行列,每行八人,称为一佾,也是乐舞上尊卑关系的象征,不同的品位序列各不相同,如“佾,舞列也;天子八,诸侯六,大夫四,士二。”大约从夏商到西周,这种制度渐趋成熟。这反映了(  )A.乐舞技术的提高B.音乐艺术的完善C.等级制度的发展D.宗法体系的崩溃5.春秋战国时期,一些统治者认识到纯粹依赖“自己家里的人”来统治国家的办法行不通,只有依靠“自己选拔的和忠于自己的人”来统治家族化的国家才是可行的。为此,他们逐渐建立起(  )A.宗法制B.分封制C.官僚制D.察举制6.商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第11页共11页,能文能武,生活无忧;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分化,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或发展为新兴地主。士阶层的分化(  )A.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C.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D.是宗法制瓦解的产物7.《史记·苏秦列传》中描述战国时期齐国临淄的繁盛,说到“车毂击,人摩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与这一现象相关的因素包括(  )①铁制农具使用与牛耕推广②齐国国家实力强大,人口众多③手工业分工细密,货币广泛流通④齐国扩张势力是诸侯中的霸主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8.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这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  )A.尚力、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B.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C.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9.老子提出“治大国若烹小鲜”;孟子强调“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墨子则倡导“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司马谈评价诸子虽“言之异路”,但他们“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这表明诸子百家(  )A.代表的阶级利益相同B.提出的思想主张趋同C.关注社会的志向相近D.思想融合的趋势加强10.商鞅变法时,曾做出这样的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这一规定从根本上源于(  )A.打击贵族的现实需要B.革新中国的家庭结构C.铁犁牛耕的不断推广D.地方行政区划的革新11.钱穆先生在《秦汉史》中说:“秦朝政治措施之重要者,当首推废封建而行郡县。然封建之废,实不始于秦,自春秋以来,西周封建旧制,固已日在崩坏之中,封建制渐崩坏,即郡县制渐推行,二者相因,本属一事,考之《左传》,晋人早有县制”。由此可知(  )A.秦代之后分封退出历史舞台B.秦郡县制度推行有其历史基础C.作者意在完全否定分封制度D.秦朝开始在全国实行郡县制度12.秦朝统一六国后,“修驰道、编制户籍、修筑第11页共11页长城、统一度量衡和货币,迁徙六国贵族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这些措施集中体现了(  )A.帝王穷兵黩武B.政治统治腐败C.巩固中央集权D.贵族豪强崛起13.秦朝颁布了名目繁多、分类细密的法律条文。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1000余支,大部分是秦的法律条文和相关解释。据此可知,秦朝(  )A.重视法制建设B.刑法极其严苛C.社会矛盾尖锐D.实行文化专制14.秦朝建立后,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道路交通网,有咸阳至九原的直道,有向东北直达燕齐、向南直达吴楚地区的驰道。这些道路的修建(  )A.促进了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B.标志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C.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D.消除了分裂所造成的地区差异15.汉代政论家仲长统在《理乱篇》中写道:“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在此,仲长统讲述的是东汉(  )A.豪强地主势力的迅猛发展B.商品经济的昌盛繁荣C.国力强盛和社会财富充裕D.社会贫富差别的巨大16.汉武帝时除沿用按军功授官、选郎官等旧制外,还建立察举制、征召制、选博士弟子等新的选官制度。通过这些制度,选拔了一大批有用人才,出现了“汉之得人,于兹为盛”的局面。这些制度(  )A.导致了门阀士族政治的出现B.强化官僚集团对君权的制约C.凸显了人才选拔的公平公正D.扩大了西汉王朝的统治基础17.有学者认为,在东方六国文化和秦国文化尚未完全融合,战国时代的文化布局仍然存在的情况下,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须传承秦朝制度,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六国之习俗,特别是楚、齐、赵人之习俗。材料意在说明(  )A.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深层背景B.战国文化和习俗对秦制影响深刻C.汉初继承秦朝政治经济文化制度D.楚、齐、赵人习俗影响汉朝文化18.汉惠帝、吕后先后废除“挟书令”、“妖言令”和夷三族罪等苛法;征发徭役注意期限,尽量在农闲时进行。这反映了汉初(  )A.基本废止秦朝政制B.儒学成为正统思想C.法家思想开始消亡第11页共11页D.与民休息无为而治19.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中国的丝织品沿着这条道路传向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形成了饮誉中外的丝绸之路。它的开通(  )A.消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B.延缓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C.造成了西域地区的野蛮落后D.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20.核心与边缘之间的势力消长,是汉代历史的重要课题。强干弱枝,是中央政府的常用策略。以下不属于汉武帝时期强干弱枝措施的是(  )A.在中央设置御史大夫专掌军政B.将察举制确立为新的选官制度C.设刺史对十三州进行巡视监察D.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力量二、非选择题(共40分)21.中国古代文明光辉灿烂,既体现在思想领域,也体现在政治建设上。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8分)材料一 四家在争辩中相互吸收、渗透,发展了相互联结的一面。而这主要是由它们是同一族类的文化以及他们学说中都关注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所决定的。……政治主张泾渭分明的儒法两家,却在主张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和等级制问题上不谋而合。在人生理想和处事态度方面,儒、墨、法各执一端,却又都主张积极进取,有所作为。——摘自李宗桂著《中国文化导论》材料二 汉高祖刘邦为了巩固统治“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减少和增加)”。有人这样评价汉武帝“内强皇权,外服四夷”。(1)材料一体现了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什么特征?(10分)第11页共11页(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承秦制具体指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哪些政治制度,并说明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内政外交上采取的措施。(18分)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秦汉时期材料秦汉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地位重要、影响很大,一般可以说周秦是一大变。在整个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秦汉时期是一个相对独立而又具有连续性的历史时期,故可以把秦汉相连称呼,并作为一个完整的历史时期。把秦汉时期作为完整的历史时期来看,是因为它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而且是在整个秦汉时期逐渐形成和完善的。秦汉时期突出的特点是“统一”,所以常常用第一个统一王朝、统一大国等来形容。从中国历史发展来看,秦汉史处于一个突出的地位。秦汉历史与先秦历史相比,已由宗法集耕型家国同构农耕社会进入到专制个体家国同构农耕社会的发展阶段,虽然期间经历过反复,但是这一发展大势并未改变,并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汉之所以被称为“专制个体家国同构农耕社会”,主要是从历史发展趋势而言的。与先秦历史相比,秦汉确立了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国家,官僚制取代了世卿世禄制,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国家通过二十等爵制实现了对个人的支配,以及编户齐民的形成,解构了先秦宗法集耕的社会形态。随着国家意识由法而道,最终独尊儒术。……从此制约、规定着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走向。秦汉时期作为一个整体在中国历史上存在并发生影响,但不等于说这400年的历史没有变化。举例来说,作为皇帝主要辅佐的宰相,其名称、地位、执掌、作用都不断地发生变化,但它又万变不离其宗。宰相辅助皇帝主管一切,专制君主仍是主角。……第11页共11页秦汉的这种变化,以后朝代更多,但是变来变去总的精神都是维护君主的绝对专制,这可以说是专制主义长期不变的一个方面。郡县制也是如此,名称乃至两级、三级或者四级,历代的变化很多,然而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摘编自曹大为等主编《中国大通史》“秦汉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地位重要、影响很大”。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对此作出历史解释。(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答案:C解析:由“大约四五千年前”可知,该文化遗存是新石器时代的,由“分布在长江下游至钱塘江流域,其中的古城总面积约300万平方米,有着水利系统、宫殿、祭坛以及鲜明的城乡体系”可知,该文化遗存应该是良渚古城遗址,所以属于良渚文化,故选C项;河姆渡文化距今约7000至5000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大汶口文化分布在黄河流域的山东地区,而不是长江下游至钱塘江流域,且时间也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龙山文化处于黄河流域的山东地区,与题干中的地理位置不符,排除D项。2.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粟、水稻、大型定居村落及家畜饲养业的出土,表明此时人们从事农业、畜牧业,过着定居生活,即农业经济活动较为稳定,故选B项;春秋时期小农经济才出现,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三门峡交口遗址同时发现有水稻籽实与粟”表明北方同时出土稻、粟,不能得出“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基本形成”的结论,排除C项;农作物种植出现了交流与“大型定居村落,还出现了家畜饲养业”不符,排除D项。3.答案:A解析: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对外服控制力是有限的;而西周实行分封制,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拱卫王室,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故选A项;西周分封制是对商朝内外服制度的发展,而非沿袭,排除B项;分封制把宗法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起来,体现了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的过渡,排除C项;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4.答案:C第11页共11页解析:题干“天子八,诸侯六,大夫四,士二”,是礼乐制度的具体体现,礼乐制度是一种等级制度,故选C项;题干未提及乐舞动作的改进,排除A项;题干未提音乐要素的改进,排除B项;“崩溃”不合夏商到西周的史实,应为“逐渐建立”,排除D项。5.答案:C解析:纯粹依赖“自己家里的人”来统治国家的办法行不通,说明当时统治者意识到世卿世禄制不利于统治,而依靠“自己选拔的和忠于自己的人”来统治,则是希望建立起官僚制,故选C项;宗法制就是利用血缘关系来统治,属于纯粹依赖“自己家里的人”来统治国家,所以A不符合题目主旨,排除;分封制下统治的制度实质上也是纯粹依赖“自己家里的人”来统治国家,排除B项;察举制产生于西汉武帝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6.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分化,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或发展为新兴地主”和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士阶层的分化成为社会变革的主要推动力量,C正确;百家争鸣的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A排除;土地私有制的出现是铁犁牛耕出现的产物,B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7.答案:A解析:齐国都城临淄的繁盛与农业发展相关,而农业发展主要得益于铁制农具的使用与牛耕的推广,故①正确;由“车毂击,人摩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可知,齐国人口众多,是都城临淄繁盛的表现,这也是齐国实力强大的体现,故②正确;齐国都城临淄的繁盛很大程度上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相关,主要表现为当时手工业分工细密,货币广泛流通,故③正确;齐国成为诸侯中的霸主不是在战国时期,而是春秋时期,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8.答案:B解析:据“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可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思想体现的是关注民生,追求的是共同富裕。这与百家争鸣时期儒家思想的关注民生、注重和谐发展的理念相吻合,故选B项;“尚力、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强调的是行为习惯的节俭,与“共同富裕”无关,排除A项;法家思想主要涉及富国强兵、以法治国,与强调惠民的儒家思想无关,排除C项;“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是道家的治国理念,与强调惠民的儒家思想无关,排除D项。9.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道家、儒家和墨家都强调治国思想离不开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说明其关注社会的志向相近,故选C项;道家、儒家和墨家等诸子百家代表的是不同的社会阶级、阶层,阶级利益并不同,排除第11页共11页A项;据“言之异路”可知,道家、儒家和墨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各不相同,排除B项;春秋后期已出现颇有社会影响的法家、道家、儒家、墨家、阴阳家等不同学派,而至战国中期,许多学派纷呈,众多学说丰富多彩,为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宽广的基础,中国术语上把这一时期称为诸子百家或百家争鸣时期,排除D项。10.答案:C解析:商鞅变法以法律的形式巩固小农经济,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小农经济的产生,而生产力的发展表现在铁犁牛耕的不断推广,故选C项;此项属于政治原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排除A项;革新中国的家庭结构是材料的表层意思,不属于原因,排除B项;商鞅变法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与用法律的形式巩固小农经济无关,排除D项。11.答案:B解析:据材料“封建制渐崩坏……晋人早有县制”可知,钱穆先生认为,郡县制并不是秦朝开始推行的,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存在,随着分封制的崩溃而逐渐推行,即秦郡县制度推行有其历史基础,故选B项;秦以后也有分封,如汉初的郡国并行制,排除A项;作者强调郡县制随着分封制的崩溃而逐渐推行,没有评价分封制的信息,排除C项;“晋人早有县制”表明春秋时期就已出现郡县制,“开始”说法错误,排除D项。12.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秦朝采取了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最早确立皇帝制度,将郡县制在全国推广,还大规模推行巩固统一的措施,如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等,故选C项;秦朝统一六国后,战争规模、次数较之前缩减,排除A项;题干未提及秦朝统治者昏庸、腐化、堕落等信息,排除B项;“崛起”不合史实,应为“衰落”,排除D项。13.答案:A解析:据材料“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1000余支,大部分是秦的法律条文和相关解释”可知,出土竹简大部分是关于法律条文,说明秦朝重视法制,故选A项;材料主旨是出土秦简大部分是关于法律的,但没有涉及具体法律条文内容,不能判断法律是否严苛,排除B项;据所学,法律是规范社会行为的条文,仅以出土众多法律条文的竹简,不能说明社会矛盾尖锐,排除C项;材料竹简的出土与文化专制无关,排除D项。14.答案:C第11页共11页解析:以咸阳为中心的道路交通网,有咸阳至九原的直道,有向东北直达燕齐、向南直达吴楚地区的驰道,意味着秦朝咸阳与各地交通比较方便,所以有利于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故选C项;上述道路交通网是秦朝建立后修建的,所以修建道路之前国家就已经从分裂走向统一了,排除A项;秦朝建立标志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而不是秦朝建立后修建的道路交通网标志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排除B项;虽然秦朝修建的道路交通网有利于各地交流,但并不意味着各地已经消除了分裂所造成的地区差异,排除D项。15.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东汉末年政论家仲长统讲述了东汉豪强势力的迅猛发展,与题干“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等相合,故选A项;秦汉时期商业总体水平还不高,排除B项;“国力强盛”与“豪人之室,连栋数百”相悖,题干是豪强势力强大,排除C项;题干未提及贫户无立锥之地,贫困潦倒,排除D项。16.答案:D解析:据材料“选拔了一大批有用人才”可知,汉武帝采用多种选官制度选官,选拔了大批实用人才,扩大了西汉王朝的统治基础,故选D项;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导致了门阀士族政治的出现,排除A项;官僚集团对君权的制约与“选拔了一大批有用人才”不符,排除B项;察举制易被地方大族名士操纵,不能凸显人才选拔的公平公正,排除C项。17.答案:A解析:据材料“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须传承秦朝制度,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六国之习俗”可知,汉初郡县制的实施是基于统一的要求,分封制的实施是考虑到东方六国的文化传统,说明郡国并行制的实行有深层原因,故选A项;材料主旨是汉初郡国并行的原因,而非秦制受战国的影响,排除B项;据材料“一方面必须传承秦朝制度,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六国之习俗”可知,汉初制度是双向考虑的结果,而非仅继承的秦朝制度,排除C项;据材料“一方面必须传承秦朝制度,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六国之习俗”可知,影响来自于秦朝和战国东方六国,而非仅是楚、齐、赵人的影响,排除D项。18.答案:D解析:汉惠帝、吕后先后废除“挟书令”、“妖言令”和夷三族罪等苛法意味着汉初无为而治,“征发徭役注意期限,尽量在农闲时进行”则意味着汉初与民休息,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故选D项;题干提到的是汉初废除了秦朝时候的苛法,而不是废除了秦朝的政治制度,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儒学才成为正统思想,而不是在汉初,排除B项;汉初废除了苛法,并不意味着法家思想消亡,后世法家思想一直被沿用,排除C项。19.答案:D第11页共11页解析:根据材料“中国的丝织品沿着这条道路传向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可知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之间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有利于促进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故选D项;汉武帝派遣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排除A项;丝绸之路的开通有利于促进先进的中原文化在西域地区的传播,有利于促进当地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排除B项;丝绸之路的开通有利于西域地区接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客观上有利于西域社会的发展,排除C项。20.答案:A解析:御史大夫掌管监察,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汉武帝时期实行察举制为新的选官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属于强干弱枝措施,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汉武帝时期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设刺史巡视监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属于强干弱枝措施,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将诸侯国越分越小,从而削弱了诸侯王的力量,强化了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21.答案:(1)诸子百家争鸣;彼此吸收融合,相互传承发展;呈现多元到统一趋势。(2)继承: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汉武帝在内政上: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设立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察;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外交上:北击匈奴;设立河西四郡;派遣张骞通西域等。解析:(1)特征:根据材料“四家在争辩中相互吸收、渗透,发展了相互联结的一面”可归纳出诸子百家争鸣和彼此吸收融合,相互传承发展;根据材料“……政治主张泾渭分明的儒法两家,却在主张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和等级制问题上不谋而合”可归纳出呈现多元到统一趋势。(2)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继承秦朝的政治制度主要有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在内政上: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设立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察;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外交上:北击匈奴;设立河西四郡;派遣张骞通西域等。22.答案:观点:秦汉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地位重要、影响很大解释:秦汉时期是中国秦汉两朝大一统时期的合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首次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统一,秦王政第11页共11页改号称皇帝,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秦朝。秦始皇废封建,立郡县,开始实行全面的统一。然而由于缺乏历史经验,秦朝二世而亡。在经过短暂的分裂之后,汉朝继之而起,并基本延续秦的制度,史称“汉承秦制”。秦汉时期的专制中央集权有利于大一统的国家。有利于大的工程,行政体制保证了中国疆域的完整。秦朝文化专制,对文化贡献少,但“统一文字”利于维护文化的传统,维护政令的统一。汉字维护了祖国的统一,方言再多对文字的理解是一致的。有利于领土的完整,意识形态的统一。秦汉时期民族融合,文字的统一,主流的汉文化的向心力凝聚力。秦汉的统一形成了民族统一的意识,中华民族的统一。秦汉郡县制度对于维持大一统国家具有重要作用。综上,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时期。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关于“秦汉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地位重要、影响很大”的观点说明可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构成及影响入手,然后根据秦汉时期巩固国家统一的其他措施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进行归纳总结。第11页共11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9-03 02:15:04 页数:11
价格:¥5.55 大小:43.37 K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