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word版,含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3

2/13

剩余1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急剧的变革,其中最深刻的变革来自(  )A.政治领域B.经济领域C.文化领域D.思想领域2.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自以“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将皇帝作为自己的帝号,这就是皇帝称谓的由来。秦始皇此举旨在(  )A.维护国家统一B.实行暴政统治C.保障社会稳定D.实现君主专制3.下列原始文明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元谋人 ②仰韶文化 ③殷商文化 ④龙山文化A.③②④①B.③①④②C.③②①④D.①②④③4.奴隶制是一种非常残酷的剥削制度。下列能充分体现这种残酷性的国君有(  )A.尧、舜、禹B.禹、汤、周武王C.桀、汤、纣王D.桀、纣王、周厉王5.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错误的是(  )A.“与民休息”——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学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C.张骞出使西域——解除了匈奴的威胁D.《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6.《汉书》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由此推测,第13页共13页 秦朝修建驰道的目的不包括(  )A.加强对诸侯国的控制B.促进边远地区的开发C.便于政令的上传下达D.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7.“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中国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导人是(  )A.陈胜、吴广B.尧、舜C.刘邦、项羽D.大禹8.“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无)邪(反叛)心。”下列与这一思想最相似的是(  )A.宗法制B.分封制C.科举制D.“推恩令”9.西周初,为了在各地部署监察力量,由王族带领归顺的外族进驻各地,与土著长期混居。此举(  )A.加强了对新拓版图的控制B.改变了早期宗法制的核心C.实现了从诸侯争霸到皇权的统一D.延续了选举部落贤人为王的传统10.楚汉战争期间,刘邦欲拜故秦骑士李必、骆甲为骑将时,两人以“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相拒。有学者据此推论,秦朝的统一形态是不完善、不完备、不彻底的。该推论的研究视角是(  )A.军事制度B.法律制度C.政治制度D.文化心理11.如两图所示,西周到春秋时期有几百个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到战国后期比较有实力的就只有七个了。图片信息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第13页共13页 A.人民遭受的灾难更加深重B.诸侯国的兼并战争日益激烈C.封建制度逐步确立D.历史走向统一的趋势12.以下是某位学者对春秋战国时期儒、法、道三家的评价。下列学派与评价对应正确的是(  )①关注人生,留下的是生活态度:真实、自由、宽容 ②关注国家,留下的是治国理念:公开、公平、公正 ③关注文化,留下的是文化价值:仁爱、正义、自强A.①儒家②法家③道家B.①法家②道家③儒家C.①道家②儒家③法家D.①道家②法家③儒家13.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主题是(  )A.中华文明的演进B.生产工具的进步C.耕作技术的发展D.古代纹饰的演进第13页共13页 14.“朕统六国,天下归一”。下列与此相关的措施是(  )①采取“远交近攻策略” ②创立中央集权制度 ③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④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5.图示法有助于我们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下面“疆域四至”示意图所属的朝代是(  )A.商朝B.西周C.东周D.秦朝16.皇帝制度形成后,其居处称“行在所”,服食之物称“御”,所用车马称“乘舆”,皇帝的父母、妻妾和儿女也有专门的称号。此称谓(  )A.意在突出皇权的至高无上B.使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血缘政治C.体现了皇权的神秘性色彩D.改变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趋势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第13页共13页 ——摘编自彭丰文《从边缘到中心:秦人认同华夏民族的心理历程及其历史意义》(1)商鞅变法是秦发展中的大事。若将商鞅变法这一历史事件补充到表格中,应位于哪两个序号之间?请说明理由。(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人活动空间发展变化的特点。概述秦人融入华夏民族的历程及历史意义。第13页共13页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材料二 《吕氏春秋》指出:“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所谓“公作”,就是指奴隶在井田上的集体耕作,“分地”则是指封建制度下的租佃制。反映了没落的奴隶制与新发起来的封建制之间的鲜明对比。——摘编自《中国古代史》材料三 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买入)食不利,而又加重征,则民不得无(不)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商君书·外内》(1)根据材料一,简述七八千年前的社会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这一时期的原始人类代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时期耕作方式有何变化,促进农业发展的因素和作用有哪些?(3)根据材料三,推断商鞅的思想主张,并简述其影响。第13页共13页 19.下列是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示意图,根据图示回答问题。材料(1)依据图示,概括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中权力的集中方向。(2)根据所学知识,归纳中央集权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优缺点。第13页共13页 20.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一些杰出的历史人物在不同领域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围绕历史人物,完成下列探究。任务一 梳理知识(1)根据下面表格的分类,将有关的历史人物序号填进对应的空格内。①刘邦 ②蔡伦 ③张角 ④董仲舒 ⑤陈胜 ⑥司马迁 ⑦刘秀 ⑧霍去病 ⑨张骞 ⑩汉武帝类别序号类别序号开国皇帝史学家科技人物农民起义领袖(2)简述下列人物的主要成就。霍去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务二 观点论证(3)杰出历史人物的贡献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请以张骞为例,运用史实加以论证。参考答案第13页共13页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B【解析】经济基础决定社会上层建筑,从此角度可知答案为B项。2.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秦王嬴政认为自己的功业超过古代的三皇五帝,把“皇”与“帝”连在一起,称“皇帝”,并自称“始皇帝”,后代称为二世、三世皇帝,以至千世万世,体现了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故选D项。3.D4.D5.C6.A7.A第13页共13页 8.D【解析】材料大意是:天下要想实现太平,就得多封一些诸侯,并减弱每个诸侯国的力量,力量单薄就容易使他们遵守朝廷法纪,国土狭小则不会生反叛之心,“推恩令”与这一思想最为相似,故D项正确。9.A【解析】西周通过由王族带领归顺的外族进驻各地,与土著长期混居来实现对各地的监察,这有助于巩固对新拓版图的控制,故选A项。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而材料涉及的是对地方的管理,排除B项;西周并不是皇权政治,秦始皇实现了从诸侯争霸到皇权的统一,排除C项;材料强调对地方的监察控制,而不是选举部落贤人为王,排除D项。10.D【解析】根据材料“两人以‘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相拒”并结合所学可知,李必、骆甲担心自己因是故秦将领而得不到信任,由此可知,该推论的研究视角是属于文化心理层次,故选D项。11.D【解析】西周到春秋时期有几百个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到战国后期比较有实力的就只有七个了,原因是大多数诸侯国都被一些强大的诸侯国兼并了,这反映的是历史走向统一的趋势,故D项正确。诸侯国数量减少与人民遭受的灾难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兼并战争的激烈程度,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封建制度是否确立,排除C项。12.D【解析】由①“关注人生……自由”可知,这应为道家“无为”的思想;由②“关注国家……公正”可知,这应为法家“法治”的思想;由③“关注文化……仁爱”可知,这应为儒家“仁”的思想。故选D项。13.A第13页共13页 【解析】根据图片可知,从原始陶器到青铜器,再到铁制农具的出现,体现了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展示了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A项正确。图中只有铁犁铧是生产工具,代表耕作技术的发展,铁犁铧上没有纹饰,B、C、D三项均不能全面反映三幅图的主题,排除。14.A【解析】根据材料“朕统六国,天下归一”可知,①②③正确;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是秦始皇暴政的表现,④错误。故选A项。15.D16.A【解析】皇帝的居处、服食、车马以及父母、妻妾和儿女都有专门的称号,别人都不得使用,这突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故A项正确。郡县制使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血缘政治,故B项错误;“君权神授”体现了皇权的神秘性色彩,故C项错误;此称谓并未改变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趋势,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1)序号③④之间。理由:商鞅变法发生在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增强秦国的国力。(2)特点:由边缘到中心,逐渐进入华夏文明的核心地带;由西方向东方逐渐进入关中和中原地区;活动空间范围不断扩大。历程:从秦人自认为属于华夏到中原华夏诸国接受和认同。意义: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基础。【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应位于“秦孝公即位”后,“秦国实力不断壮大”前,即序号③④之间。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发生在秦孝公时期,其作用是增强了秦国的国力。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秦人长期活动在西周的西部边疆”“秦人一再东迁”“孝公迁都至咸阳,完成了其活动中心由陇右到关中腹地的重大转移”可知,秦人活动空间由边缘到中心,第13页共13页 逐渐进入华夏文明的核心地带,由西方向东方逐渐进入关中和中原地区,活动空间范围不断扩大。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在秦人的历史记忆中,其母系先祖女修、女华出自炎黄世系”“秦人身上的‘戎狄’标签,在战国晚期已经淡化,甚至消失……秦人已经完全融入并认同华夏民族”可知,从秦人自认为属于华夏到中原华夏诸国接受和认同。第三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人融入华夏民族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8.(1)社会状况:生产力有了提高,耒、耜出现并普遍使用;原始农业发展,粮食有了储备;出现原始村落,社会内部人人平等。举例: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2)变化:由集体耕作的井田制到租佃制出现。因素:铁器牛耕的使用。作用:提高了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3)主张:重农抑商。影响:重农有利于农业发展,为富国强兵奠定基础;抑商不利于商业发展和经济繁荣。【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农耕聚落”“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列举。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奴隶在井田上的集体耕作”“封建制度下的租佃制”概括。第二、三小问,结合所学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田者利则事者众”“籴(买入)食不利,而又加重征,则民不得无(不)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可知,商鞅希望人们从事农业而远离商业,结合所学可知,商鞅采取了重农抑商政策。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从农业和商业两个角度分析。19.(1)地方权力向中央集中;中央权力向皇帝集中;最终皇帝掌握全国一切大权。(2)优点: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加强全国范围内的经济文化等交流;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一般能够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发展;遇有自然灾害,可以调动全国人力和物力救灾、减灾;能够迅速增强国力等。缺点:把全国的权力掌握在一个人手中,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容易造成中央决策失误,导致全国范围的大灾难;权力的过分集中也容易形成暴政;不利于调动中央、地方等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性等。第13页共13页 20.(1)类别序号类别序号开国皇帝①⑦史学家⑥科技人物②农民起义领袖③⑤(2)霍去病:率西汉军队,打败匈奴的进攻,维护了边疆的稳定,并开拓疆域。司马迁:编著《史记》,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3)张骞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外交家。他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刘邦建立西汉,刘秀建立东汉,故开国皇帝是①⑦;司马迁是西汉时期的史学家,著有《史记》,史学家是⑥;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科技人物是②;公元前209年陈胜领导秦末农民起义,184年张角领导东汉黄巾军起义,农民起义领袖是③⑤。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霍去病主要功绩是抗击匈奴;司马迁编著《史记》,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对当时以及后世的影响进行评价。第13页共13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1-09-15 10:58:36 页数:13
价格:¥3 大小:692.49 K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