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初中历史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022新版)2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33

2/33

剩余3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33\n计2022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单元导学】[单元分析]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掠夺资源。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幅员辽阔的中国。1840年,英国利用鸦片和炮舰首先打开了中国国门,发动了鸦片战争。中国丧失了大量主权,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的进程。在内忧外患中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这是一次规模宏大的农民战争,席卷了大半个中国,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者和外国侵略势力。[单元目标]1.夯实基础知识,对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等梳理知识脉络和结构,提高运用基础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认识到英法侵略者发动的战争是无耻的,非正义的侵略战争,认识到列强的侵略扩张是人类文明遭到破坏的重要原因。认识到中国人民从来就有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3.进一步分析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单元重点]1.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列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2.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沙俄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3.知道洪秀全,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单元难点]1.如何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3.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单元科学术语]1.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指近代中国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33\n3.鸦片战争: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引发的一场战争,战争的导火线是英国商人在中国广东海域走私鸦片二十多年,林则徐于1839年在广东强行销烟,中英矛盾逐渐升级。其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4.拜上帝会:中国清代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吸收基督教教义而成立的组织。19世纪中期,洪秀全受基督教《劝世良言》的影响,在家乡广东花县组织拜上帝会。洪秀全利用拜上帝会,发动群众,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第1课鸦片战争【教学目标】1.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2.列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3.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教学重点】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危害。【教学难点】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导入1(图片式导入)展示天安门前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第一幅浮雕虎门销烟的壮观场面。你知道林则徐为什么当众在虎门销烟吗?这次销烟产生了什么影响?让我们走进《鸦片战争》一课去探究这些问题。导入2(情境式导入)罂粟,俗称大烟花,它的果实经过加工后可制成毒品——鸦片。这朵“最美的花”却结出了“罪恶的果”。因为这朵“小红花”引起一场战争,而这场战争开始了中国百余年的屈辱史,这场由“一朵小红花引起的战争”是怎么回事呢?这场战争对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让我们一起走进本课去探究这场战争。[课堂探究]板块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1)分组讨论:英国为什么向中国走私鸦片?答案:19世纪上半期英国已完成了工业革命,机器大生产取代了手工生产,生产效率和质量大大提高,强大的生产能力迫切需要寻找广阔的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而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正是英国理想的侵略对象。为此,英国先是将棉纺织品等输入中国,试图打开在中国的市场。但由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商品需求不足和清政府的闭关政策,英国的商品打不开中国的市场。后来,英国商人发现,从鸦片走私中能牟取暴利。(2)看图片(见课件)仔细观察图表:从表中你能看出什么?鸦片走私给英国带来巨额利润的同时,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哪些危害?答案: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逐年增加,增加速度惊人等。危害:白银大量外流直接威胁到清政府的财政;许多官员、士兵吸食鸦片,不但严重摧残了他们的体质,更导致政治腐败和军队战斗力削弱。(3)面对鸦片走私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林则徐给道光皇帝上书,痛陈鸦片泛滥的危害,深深触动了道光帝。于是1838年12月,道光帝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查禁鸦片。林则徐在广州采取了哪些禁烟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答案:林则徐到达广州后,派人明察暗访,缉拿烟贩;1839年6月3日至25日,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过渡语:当虎门海滩烟云滚滚时,一丝战云也隐隐浮起,英国侵略者以此为借口,悍然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板块二英国发动侵略战争观察(课件)图片:英军入侵基本路线,了解战争分为三个阶段,组织讨论:中国为什么会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答案33\n:经济落后、政治腐败、武器落后、措施失当等。总而言之,中国的农耕文明已远远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进程,在双方的交锋中,中国的失败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所以“落后就会挨打”便不可避免了。过渡语:在鸦片战争的较量中,中国失败了,最后签订了《南京条约》。板块三《南京条约》的签订结合《南京条约》的相关内容,对比1840年前的中国,你认为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答案:鸦片战争前,中国在政治上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经济上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鸦片战争后,政治上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旋涡。结束语:鸦片战争使中国出现一个前所未有的局面,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课堂达标]1.马克思(1818-1883)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这样一个帝国注定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总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里所述“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是指(B)A.美国B.英国C.日本D.俄国2.1843年,英国商人约翰运送一批货物到中国销售,他不可能将货物卸在(D)A.上海B.广州C.厦门D.南京3.《天朝的崩溃》一书中写道:“这场战争把中国拖入世界。从此开始,中国遭受了列强的百般蹂躏;从此开始,中国人经受了寻找新出路的百般苦难。”文中的“这场战争”指的是(B)A.甲午中日战争B.鸦片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第二次鸦片战争4.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关闭已久的大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得出此结论的主要依据是(D)A.中国大门被打开B.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C.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D.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教材图片与分析]1.林则徐:为了中华民族的长治久安,誓死与贩卖鸦片作斗争。在禁烟过程中,他与各路人物斗智斗勇,最终成就了他的丰功伟绩——虎门销烟。2.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8月,中英签订了《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史料积累]“迨(等到)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林则徐上道光皇帝的奏折【教学后记】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目标】1.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2.沙俄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领土的侵略史实。【教学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沙俄割占中国大片领土。【教学难点】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教学过程】[新课导入]33\n导入1(图片式导入)图片中展示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火烧圆明园后留下的残垣断壁。圆明园曾经是一座豪华的皇家园林,有“万园之园”的美誉。而如今的圆明园只剩下远瀛观等景观的几根石柱还屹立在那里,它像一座纪念碑,记录着英法联军摧残中华文明的滔天罪行。那到底是一段什么样的历史,中华民族经历了怎样的劫难?让我们走进本课去探究这些内容。导入2(温故式导入)同学们,1840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者并不满足在中国已取得的利益,很快便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这次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让我们走进本课去探究这些内容。[课堂探究]板块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分组讨论:(1)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如何发生的?(2)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答案:(1)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列强无理提出“修约”的要求,遭拒绝后,再次发动侵略战争,以此逼迫清政府就范。(2)从原因上看,两次战争的爆发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攫取侵略权益。从进程上看,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是英国,战火主要在东南沿海;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是英法联军,战火由东南沿海燃烧到北京,破坏程度和规模进一步扩大。从结果上看,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过渡语:英法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的主要罪行是火烧圆明园。板块二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课件展示焚烧前后的圆明园,分组讨论:(1)上图是中华民族历经浩劫,屈辱的缩影和见证,请你为这幅图取一个最恰当的题目。图中这场浩劫的制造者是谁?他们为什么要将圆明园焚毁?(2)看课件电影《火烧圆明园》,观看完后,你有何感受?答案:(1)火烧圆明园;英法联军;为了掩盖自己的侵略罪行。(2)感受:圆明园是我国几千年优秀造园艺术之大成,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放火烧毁了这座宏伟华丽的皇家园林,现在只剩下矗立在那里的石柱,向人们诉说着侵略者的暴行,它警示中国人——勿忘国耻,激励着我们要奋发图强,振兴中华。过渡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是中华民族经历的一场劫难,但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中华民族还经历了另一场劫难,那就是沙皇俄国趁火打劫,通过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东北、西北大片领土。板块三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根据《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叙述沙俄侵占我国北方领土的情况。答案: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割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40万平方千米领土;1860年、1864年,中俄《北京条约》和《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多平方千米领土;19世纪80年代,中俄《改订条约》以及以后5个勘界议定书割占中国西北部7万多平方千米领土。结束语:鸦片战争后,西方侵略者得寸进尺,进一步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其间,英法联军制造了火烧圆明园的暴行,沙俄也趁火打劫,割占中国大片领土,中华民族处于深深的劫难中。[课堂达标]1.在中国近代史上,1856—1860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是(A)A.第二次鸦片战争B.鸦片战争C.荷兰侵略台湾D.葡萄牙侵略澳门2.法国大文豪雨果有这样的评价:“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绘的建筑物,一种如同月宫似的仙境,那就是圆明园……”无与伦比的圆明园被毁于(B)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3\n3.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以哪两国联军为主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D)A.英美联军B.美俄联军C.俄法联军D.英法联军4.在中国近代史上,最先占领中国领土和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分别是(D)A.英国、法国B.英国、美国C.俄国、日本D.英国、沙俄[教材图片与分析]1.圆明园遗址:1856年10月—1860年10月,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圆明园变成了一片废墟。2.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史料积累]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之一炬。原来胜利就是一场掠夺。胜利者窃走了夏宫的全部财富……之后,他们双双拉着手荣归欧洲。——(法国)维克多•雨果【教学后记】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教学目标】1.知道洪秀全。2.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教学重点】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教学难点】如何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导入1(图片式导入)(课件洪秀全)图中的人物是洪秀全,广东花县人。农民家庭出身,多次到广州参加科举考试,都没有考中。洪秀全创立了“拜上帝会”。洪秀全利用宗教发动了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为什么在14年后又覆亡了呢?让我们走进本课探究这些问题。导入2(温习式导入)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人民处于苦难之中,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面对外国列强铁蹄践踏我们的家园,中国人民反抗清朝统治,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风起云涌。1851年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将农民起义推到了历史最高峰。金田起义是如何爆发的?它为什么迅速发展起来?太平天国提出了什么样的救国方案?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3课,去探究这些问题。[课堂探究]板块一洪秀全与金田起义合作讨论:(1)金田起义爆发的背景是怎样的?(2)太平天国运动开始和建立政权的标志是什么?答案:(1)由于两次鸦片战争中主权丧失、领土被强占,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列强的入侵,清王朝的搜刮使得民不聊生,太平军揭竿而起,洪秀全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2)金田起义;永安封王。过渡语:在科举道路上屡屡失败的洪秀全领导了金田起义。1853年3月,太平军攻占南京,将南京改名为天京,作为都城。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颁布了什么文献?提出了怎样的救国方案?板块二定都天京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洪秀全《天朝田亩制度》请回答:(1)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这是哪一阶级提出的救国方案。(2)《天朝田亩制度》提出的救国方案能实现吗?为什么?答案33\n:(1)《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农民阶级提出的救国方案。(2)不能实现,体现了绝对平均分配土地的思想。绝对平均,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只是一种空想的社会主义,所以根本无法实现,这是农民阶级因阶级局限性所决定的。过渡语:太平天国建立了政权,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最后的结果如何呢?板块三天京陷落(1)哪一事件标志着太平天国由盛转衰?(2)太平天国运动斗争的结果如何?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太平天国运动?答案:(1)天京事变。(2)结果:被清政府与外国侵略势力联合绞杀;评价: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但它坚持斗争14年,转战大半个中国,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结束语: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它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打击了外国侵略者,表现出中国人民不甘屈服的顽强反抗精神。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说明,单纯的农民抗争不能改变近代中国的命运。[课堂达标]1.“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这首《题太平天国战史》对太平天国的历史功绩进行了评价。1851年,洪秀全在哪个地方发动起义并建号太平天国(A)A.金田B.南京C.青浦D.慈溪2.太平天国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的标志是(B)A.金田起义B.永安封王C.定都天京D.青浦大败洋枪队3.近代列强的侵略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的变化,也使得近代中国人民在反封建的同时,又担负起了反侵略的任务。下列事件能体现这一变化的是(B)A.林则徐虎门销烟B.太平天国运动C.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D.刘邦、项羽领导的起义军4.与以往的农民战争相比,太平天国运动的新时代特点表现在(C)①运动规模空前巨大②反封建同时反侵略③表达了农民阶级的平均主义思想④提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主张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教材图片与分析]金田起义浮雕: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史料积累]“今春既交,粤盗益复猖獗,西尽泗镇,东侵平梧,二千里中,几无一尺净土。推寻本原,何尝不以有司虐用其民,鱼肉日久,激而不复反顾……而一切废置不问者非一朝夕之故矣。”——曾国藩【教学后记】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单元导学】面对内忧外患33\n,清政府掀起了一场“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然而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马关条约》的签订,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为了救亡图存,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变法思想,积极推行变法,但最终失败。19世纪末,义和团运动兴起,进行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八国组成联军,侵略中国。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单元目标]1.夯实基础知识,对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等梳理知识脉络和结构,提高运用基础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进一步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对中国民族危机的加剧,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从经济、政治上开启近代化的进程。3.体会中国人民为国家独立富强进行艰难探索的历程。[单元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和《辛丑条约》的内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单元难点]1.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2.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单元科学术语]1.近代化:近代化就是政治上民主化,经济上工业化。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它将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多元化等各个方面的变革,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封建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一个极其艰难的发展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在中华民族兴办起民族产业,虽然由于经济的短缺问题与社会大的背景与形势问题的多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但仍然对中国近代化企业的发展积累了经验。3.势力范围:是指列强凭借军事、政治、经济力量,控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全部或部分领土,宣称它享有独占的权利,不许其他国家染指。列强在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都享有绝对的行政、司法、立法权。4.租借地:一国根据条约在一定期限内为条约所规定的目的租借给另一国的领土。租借土地的主权不转移。租借只在约定的期限内有效,在租借期内租方取得对领土的使用权。帝国主义国家在亚洲和拉丁美洲各国的租借地,都是强迫这些国家订立不平等条约取得的。第4课洋务运动【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历史基础知识。2.了解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教学重点】洋务运动的概况。【教学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导入1(新闻导入)2017年4月6日,中国海军第26批护航编队开展海上航行补给,完成补给后编队继续向亚丁湾、索马里海域航渡。近代以来,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一直成为国人的梦想,并为之苦苦求索。中国近代海军筹建从哪一事件开始?当时筹建了哪三支海军,建立海军的背景是怎样的?让我们走进本课去探究这些内容。导入2(温故式导入)33\n中国在抵抗列强战争中的接连失利,使清政府中的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西风东渐已势不可挡。中国面临着既要抵抗西方侵略又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既要保卫自己又要改造自己的历史课题,洋务运动就是探求解决这一课题的一次努力。中国是否就此强盛了呢?它使中国发生了哪些变化?[课堂探究]板块一洋务运动的兴起分组讨论:什么是洋务运动?洋务派为什么进行洋务运动?答案:“洋务”是指一切涉外的事务。“洋务运动”即“洋务派”为了镇压人民,维护封建统治,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掀起的一场“师夷长技”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过渡语:洋务运动是晚清时期统治集团求强求富的自救运动。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创办了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板块二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1)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2)洋务派为什么要创办民用企业?答案:(1)近代军事工业的产生,不但搬来了西方的枪炮、轮船等,而且将外国机器运入中国,中国社会因此出现了若干大规模机器生产的场所。这类企业,经费由政府调拨,生产不计成本,内无利润积累,外无市场联系,缺乏发展的动力。它采用封建衙门式的管理,因此从生产关系来说,它是历史上官办封建工业的继续;同时,技术上受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制约。(2)洋务派在后期(19世纪70—90年代)打出“求富”的旗号,兴办民用企业。这些企业的建立,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各军工企业燃料、材料的需要,一方面是为了获取利润,即“求富”。同时,洋务派举办军事工业以来,屡患经费不足,连年内外战争,又闹得民穷财尽。他们也意识到“自强”没有经济实力是不行的。过渡语:洋务运动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军事工业,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民用企业。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内容?洋务运动最后的结果如何?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它呢?板块三建立新式海陆军观看视频(课件展示):洋务运动,回答下列问题:(1)洋务派筹建了哪三支海军?(2)这时的新疆面临什么问题?是怎么解决的?(3)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宣布洋务运动破产。洋务运动为什么没有使中国富起来?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答案:(1)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2)问题:19世纪70年代,新疆大部分地区被阿古柏占领,俄国侵占伊犁。解决措施:1875年,左宗棠采取“先南后北,缓进急战”的策略,成功收复新疆,但俄国仍通过条约割占了部分领土。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3)由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企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结束语:洋务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但它给近代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新的东西,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从而使古老的中国开始顺应世界潮流——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课堂达标]1.1866年,左宗棠在马尾看到了一个天然良港,他在这里创办了福州船政局。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A)A.洋务运动时期B.辛亥革命时期C.新文化运动时期D.五四爱国运动时期2.李鸿章曾经说过,“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为了解决“火器”落后的问题,李鸿章创办了(B)A.轮船招商局B.江南制造总局C.开平矿务局D.上海机器织布局3.下列关于对洋务运动的叙述,哪一项不正确(A)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B.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33\nC.提出“自强”“求富”的口号D.是19世纪60—90年代掀起的一场“师夷长技”的运动4.曾纪泽说:“办洋务的难处,在于外国人的不讲道理,中国人的不明时势,只有徐图自强,才能扭转形势。”洋务派“徐图自强”的最早措施是(D)A.仿效西方政治制度B.学习西方自然科学C.创办近代民用工业D.兴办近代军事工业[教材图片与分析]1.江南制造总局制炮厂:1865年,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最大的近代军事工业,它研制的无烟火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2.轮船招商局: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是中国第一家轮船公司,是洋务运动中由军工转向民用的第一家企业,也是当时规模最大的民用企业。[史料积累]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李鸿章【教学后记】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学目标】1.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2.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在反抗外来侵略中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教学重点】1.黄海大战。2.《马关条约》签订的情况和内容。【教学难点】1.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2.《马关条约》的影响。【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导入1(歌曲导入)《七子之歌·台湾》中唱到:“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又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导入2(温故式导入)近代的中华民族可谓多灾多难,饱受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西方列强发动的哪两次侵略战争?同学们知不知道,在中国近代史上,侵略中国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是哪个国家?这个国家对中国发动了怎样的侵略战争?让我们走进本课去探究这些内容。[课堂探究]板块一甲午中日战争(1)(观察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分组讨论: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有哪些?(2)李鸿章认为中国在这次战争中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军备投入不足,军事力量不如日本。你是否同意李鸿章的观点,你认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1)平壤战役;黄海大战和威海卫战役。(2)不同意。清政府的腐朽造成了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失败。过渡语: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失败,清政府被迫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板块二《马关条约》的签订阅读材料:材料中国将管理下开地方之权并将该地方所有堡垒、军器工厂及一切属公物件,永远让与日本……二、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三、澎湖列岛……33\n第四款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兵费,该款分作八次交完……请回答:(1)概括上述材料的主要内容。上述材料出自哪个条约?这个条约是在哪次战争后签订的?(2)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答案:(1)割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等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二亿两;《马关条约》;甲午中日战争。(2)第一,日本占领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等,便利了日本对我国东南沿海的侵略,也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第二,二亿两白银的巨额赔款,严重破坏了中国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第三,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掠夺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特别是江浙两省的财富。第四,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总之,《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此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了。过渡语:《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美国、沙俄等帝国主义国家也不甘示弱,纷纷到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板块三瓜分中国狂潮出示(课件展示)“19世纪末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示意图”,要求看图说出有哪些国家参与了对中国的瓜分?从图中你能得出什么样的认识?答案:美国、英国、沙俄、德国、日本、法国等。中国几乎被列强全部瓜分,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结束语: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日本对中国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此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致使中华民族的危机进一步加深。[课堂达标]1.“邓世昌毅然下令开足马力,直冲敌舰,决心与敌人同归于尽。”有此场景的史实是(C)A.虎门销烟B.太平天国运动C.黄海大战D.义和团运动2.标志着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是(C)A.平壤战役B.黄海大战C.威海卫战役D.旅顺大屠杀3.曾经通过《马关条约》割占中国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的国家是(C)A.葡萄牙B.英国C.日本D.美国4.在近代,开放杭州为通商口岸的不平等条约是(D)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辛丑条约》D.《马关条约》[教材图片与分析]1.邓世昌:在甲午中日战争的黄海大战中,指挥致远舰撞击敌舰,最后与同舰官兵壮烈殉国。2.时局图:《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在中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处于种族灭亡的危机关头。[史料积累]“海东龙泣舰沉波,上相锚轩(古代使臣出行乘坐的一种轻车)出议和……台人号泣秦桧歌,九城谣谍遍网罗。”——康有为【教学后记】第6课戊戌变法33\n【教学目标】1.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2.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的影响。3.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近代史上的仁人志士善于向西方国家学习、勇于改革创新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值得我们学习。【教学重点】1.公车上书。2.“百日维新”的内容。【教学难点】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导入1(诗歌导入)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谭嗣同同学们,这是谭嗣同临刑前高呼的一首绝命诗,是一首在狱中为自己写的祭死之诗。是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在被害前发出的感慨,表现了谭嗣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与谭嗣同一起牺牲的还有哪些人?是谁害了他们?谭嗣同等人为什么被杀,这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导入2(温故式导入)在中国的近代历史中有很多仁人志士,他们为挽救民族危机,大胆改革,勇于创新,甚至不惜牺牲生命唤醒国民。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6课戊戌变法”。在本课中,让我们一起领略这些先人所谱写的壮丽悲歌![课堂探究]板块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分组讨论:(1)公车上书的背景是怎样的?产生了什么影响?(2)公车上书后,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中国的狂潮进一步刺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那么,维新派开展了哪些活动呢?答案:(1)背景:1895年春,《马关条约》的签订消息传到北京后,群情激愤。影响:虽然上书没有成功,但它是爱国知识分子的一次请愿运动,冲破了清朝政治舆论沉闷的局面,在封建知识分子中产生了极大地震动,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2)创办报刊,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组织学会,开办学堂,培养人才等。过渡语: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其主要内容有哪些?板块二百日维新阅读材料:材料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主要内容有:裁撤冗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请回答: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上述“维新”措施“新”在哪里?有什么进步意义?答案:“新”主要指:主张兴民权,开议会,实行君主立宪制,不仅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更应该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进步意义:戊戌变法是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启蒙运动,推动了社会进步,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结束语:改革是国家、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任何变法或改革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是伴随着激烈斗争,甚至出现挫折失败,为此要付出沉重代价甚至流血牺牲。[课堂达标]1.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掲开变法维新运动序幕的是(A)A.公车上书B.创办《万国公报》C.成立强学会D.开办新式学堂33\n2.某班学生编导一场历史剧涉及以下素材。主题:维新变法;地点:北京;人物:康有为、梁启超、光绪皇帝;纲领:“明定国是”诏书。请判断,此剧中的历史事件发生在(C)A.1894年(农历甲午年)B.1901年(农历辛丑年)C.1898年(农历戊戌年)D.1911年(农历辛亥年)3.列强的侵略,使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之路。下列事件中,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对中国社会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的是(B)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4.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D)A.“公车上书”为戊戌变法运动揭开了序幕B.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C.慈禧太后残酷镇压了戊戌变法运动D.戊戌变法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5.有人曾经这样评价过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指戊戌变法运动(B)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B.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C.改革了君主专制政体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教材图片与分析]1.康有为:广东南海人。1879年,康有为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开始向西方寻求救国的道路。2.严复:福建侯官人,少年时期,1877—1879年,严复被公派到英国留学。回国后,积极倡导西学的启蒙教育,完成了著名的《天演论》的翻译工作。[史料积累]“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牙,恐惧回惶,不知死所……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教学后记】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教学目标】1.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史实。2.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教学重点】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和《辛丑条约》。【教学难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导入1(故事导入)八国联军进北京城之日,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仓皇出逃。由于临事慌张,慈禧太后顾不得讲究排场,蓬乱着头发,狼狈不堪地出西直门,过八达岭一路颠簸,逃到陕西西安。慈禧太后一到西安,兴师动众,日夜开工,精心设计自己的“行宫”。她那“行宫”里有庞大的御膳房,每餐“摆膳”依然是100多道菜。同学们,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后,慈禧太后逃到西安,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八国联军为什么侵略中国?最后的结果如何?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本课。导入33\n2(情境式导入)多媒体播放图片:这些图片分别是20世纪初期和末期的照片,谈谈你的观后感。20世纪的中国,在世纪初和世纪末呈现给世界不同的精神面貌:20世纪末的中国繁荣昌盛、自强自立,但是20世纪初的中国——清王朝腐朽衰败,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代理人。中国是如何成为洋人统治中国工具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回顾那段惨痛的历史——八国联军侵略中国。[课堂探究]板块一义和团运动分组讨论:(1)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2)义和团提出了什么口号?从口号中看出义和团有什么样的局限性?答案:(1)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2)“扶清灭洋”口号。反映了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其为清政府控制义和团、利用和镇压义和团提供了条件。过渡语:义和团的迅猛发展,引起了外国侵略者的密切关注。1900年6月,英、俄、美、日、法、德、意、奥八国组成了八国联军,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义和团进行了英勇抵抗。板块二抗击八国联军小组合作:义和团运动是如何抗击八国联军的?这次抗争的结果如何?有何历史意义?答案:抗击:义和团在廊坊一带狙击敌人,在老龙头火车站展开激烈的争夺战。结果: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意义: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过渡语:八国联军所犯的罪行给中国人民造成的危害固然很大,罄竹难书,但在当时,真正给中国造成严重危害而且影响深远的是签订了《辛丑条约》。板块三《辛丑条约》阅读材料:材料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请回答:(1)上述材料出自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条约?是哪一次战争后签订的?(2)条约中的哪一条款最能体现清政府变成了“洋人的朝廷”?这一条约签订以后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答案:(1)《辛丑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语:1840年鸦片战争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我们在回忆历史的同时,也深深的感悟到只有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才能立于世界,成为强国。[课堂达标]1.在抗击八国联军的过程中,义和团所取得的重大胜利是在(C)A.天津B.北京C.廊坊D.秦皇岛2.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是(C)A.反帝反封建的农民运动B.反侵略反封建的农民运动C.反帝爱国运动D.反封建主义的农民运动4.下列哪一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D)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教材图片与分析]1.八国联军杀害义和团团民: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大肆屠杀义和团团民,烧杀抢掠,无恶不作。2.《辛丑条约》签订时的场景: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等11国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史料积累]33\n“联军占领北京之后,曾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其后更继以私人抢劫”“所有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在给德皇的报告中供认【教学后记】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单元导学】[单元分析]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伟大的先行者,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最终落入袁世凯的手中。袁世凯上台后,建立北洋军阀的统治。他破坏民主共和,复辟帝制,遭到举国反对。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同全国人民一道,与袁世凯展开不懈的斗争。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陷入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单元目标]1.夯实基础知识,对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辛亥革命、中华民国的建立、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等梳理知识脉络和结构,提高运用基础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3.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的革命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使自己具有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单元重点]1.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2.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3.知道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史实;了解北洋军阀混战的黑暗局面。[单元难点]1.如何评价孙中山。2.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败。3.袁世凯是如何窃取革命果实的。4.北洋军阀混战局面的形成。[单元科学术语]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领导者是资产阶级或无产阶级,参与者包括农民、知识分子、手工业者,甚至包括产业工人。民主革命有资产阶级领导的和无产阶级领导的两种。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就是资产阶级革命。2.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剥削工人阶级的阶级。在推翻封建社会、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起过进步作用。随着帝国主义的产生,垄断资产阶级日益走向反动。新中国成立前,资产阶级分为民族资产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官僚资产阶级。经过社会主义改造,中国资产阶级已被消灭,但其残余仍然存在。33\n3.北洋军阀:民国军阀势力之一,由袁世凯掌权后的北洋新军主要将领组成,袁世凯死后,无人具有足够能力统领整个北洋军队及政权,各领导人以省割据导致分裂,以军队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势力范围。在名义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时期的军阀所控制,故而在北洋军阀时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军阀政府(简称北洋政府)的称呼。历史上把长江吴淞口以北的军阀也称北洋军阀。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教学目标】1.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2.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教学重点】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和中国同盟会。【教学难点】三民主义与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关系。【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导入1(图片式导入)2016年11月11日,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召开,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一生以革命为己任,立志救国救民,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孙中山是怎样开始从事革命活动的?中国同盟会和三民主义又是怎么一回事?让我们走进本课去探究这些问题。导入2(情境式导入)一百多年前,在广东香山翠亭村的一棵大树下,一位老人正在给一群孩子讲太平天国的故事。故事刚讲完,就有一个孩子站起来,攥紧拳头,称赞太平军首领洪秀全是反清大英雄,并发誓要做“洪秀全”第二。这个孩子就是童年的孙中山。那么,孙中山寻求的救国道路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孙中山的救国道路,这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课堂探究]板块一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分组讨论:(1)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有哪些?(2)你如何评价孙中山?答案:(1)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失败后,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1895年10月,孙中山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失败后,先后在日、美、英等发展革命组织,为继续革命做准备。(2)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伟大的先行者。过渡语:孙中山广州起义失败后,他为中国民主革命又提出了什么主张?成立了什么组织?产生了什么影响?板块二同盟会与三民主义阅读材料:材料一孙中山生平活动大事1866年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学院,后在澳门、广州一带行医。1894年6月上书李鸿章,提出改良主张,未被采纳。1894年11月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立志推翻清朝统治。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创立中国同盟会,确立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学说。材料二《商报》评价孙中山“不知有身,不知有家,不知有敌人,不知有危害,不知有艰难寝馈食息,必于救国,造次颠沛,不忘奋斗”。材料三孙中山曾说:“吾辈即以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既不可以失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付世界发展之潮流,合乎善长恶消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33\n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1892年至1894年间,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概括材料中有关孙中山在1894-1905年期间的具体革命活动。三民主义与同盟会的政治纲领的关系是什么?(2)材料二评价孙中山有五个“不知”,你怎么理解?(3)结合材料三,你能感受到孙中山怎样的精神品质?答案:(1)变化:从行医救人到主张改良再到革命救国。活动:①组织兴中会;②创立中国同盟会;③提出三民主义。关系: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孙中山后来在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将之系统阐发为民族(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创立民国)、民生(平均地权)三大主义。(2)理解:孙中山并非“不知”,而是为了救国,已经将个人利益甚至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意思相近亦可)(3)精神品质:爱国主义、公而忘私、勇往直前、永不放弃、与时俱进等。结束语: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孙中山的主张逐渐得到其他革命党人的认同,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他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课堂达标]1.下列关于孙中山早期革命活动说法错误的是(D)A.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B.1895年10月,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起义失败C.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流亡海外,发展革命组织,为继续革命作准备D.孙中山在《时务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2.1910年春,陈嘉庚加入某革命组织时宣誓:“福建省同安县人陈嘉庚,当天发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他加入的是(B)A.兴中会B.中国同盟会C.中国共产党D.中国国民党3.2016年11月12日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150周年诞辰纪念日。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B)A.人文主义B.三民主义C.自由主义D.马克思主义4.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伟大的先行者,下列选项与孙中山无关的是(B)A.建立兴中会B.领导戊戌变法C.成立中国同盟会D.提出“三民主义”[教材图片与分析]孙中山: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广东香山(今中山)人。赴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发誓推翻清王朝。1905年在日本成立中国同盟会。[史料积累]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孙中山【教学后记】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目标】1.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和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的史实。2.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重点】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33\n【教学难点】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导入1(图片式导入)每逢新中国的重大节日或隆重庆典,天安门广场都要摆放孙中山的巨幅画像。这幅高6.18米、宽5.24米、重约1吨的巨幅画像是依据孙中山20世纪20年代摄于上海的照片绘制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半个世纪,这一形式一直保持了下来,并且还将继续下去。孙中山最大的贡献是什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本课去探究这些问题。导入2(情境式导入)多媒体展示中山陵风景图片。同学们知道这个著名的旅游景点在哪里吗?长眠于此的世纪伟人指的是谁?此景点为南京中山陵,伟人是孙中山。毛泽东称他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何以赢得如此高的赞誉?那是因为在100多年前,一场震惊中外的革命——辛亥革命。什么是辛亥革命?它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让我们走进本课去探究这些内容。[课堂探究]板块一革命志士的奋斗分组讨论:(1)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进行了哪些武装起义?(2)这些起义的后果如何?产生了什么影响?答案:(1)1906年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举行萍浏醴起义。1907年光复会会员徐锡麟举行安庆起义;1907年,孙中山与黄兴领导广西起义,袭取镇南关。1910年,孙中山同黄兴、赵声等人在广州举行起义。1911年4月,黄兴领导黄花岗起义。(2)这些起义都失败了。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过渡语:孙中山等人举行了一系列起义失败后,他们并没有就此一蹶不振,而是举行了更大规模的起义——武昌起义,这次起义的结果如何,产生了什么影响呢?板块二武昌起义阅读材料:材料一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和“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材料二文学来源于生活。鲁迅小说《阿Q正传》里描述了辛亥革命时期一个可怜可悲的中国最底层的百姓形象,他想投靠革命,把自己的辫子绕起来用一根筷子别在头顶,最后却落得被处死的悲惨下场。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2)根据材料二,鲁迅眼里的辛亥革命成效如何?(3)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评价辛亥革命?你认为应如何评价历史事件?答案:(1)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2)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现状,或辛亥革命没有能够给中国百姓带来福音等。(3)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推动历史的进步;但是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中国百姓依旧在水深火热中挣扎。评价历史事件要多方寻找资料,力求全面,不能武断下结论,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结束语:辛亥革命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辛亥革命的先辈们为之奋斗、为之献身的理想,今天已成为光辉的现实。辛亥革命的先辈们开创的伟大事业,正由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继续推向前进。[课堂达标]1.“壮哉!武昌首义,一枪打翻封建帝制;伟哉!天下响应,万众擎起民主共和。”这副对联中的“武昌首义”发生在(B)A.1898年B.1911年C.1919年D.1927年2.武汉市的“首义路”“首义广场”“首义公园”等地名会让我们联想到(B)33\nA.戊戌变法B.辛亥革命C.五四运动D.秋收起义3.某剧团在排练有关辛亥革命的剧目时,有如下几个场景,你认为其中与史实不符的是(B)A.一个革命党人在街头张贴“实现民主共和”的标语B.1911年10月9日,孙中山在湖北指挥武昌起义C.孙中山在灯下阅读《民报》D.几艘外国军舰在长江上航行,向革命党人示威4.壮哉!武昌首义,一枪打翻封建帝制;伟哉!天下响应,万众擎起民主共和。”这副对联赞颂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下列选项不属于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是(A)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B.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C.推翻了清朝的统治D.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5.某校有几位同学在学习完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后,表达了各自对这场革命的看法。其中观点错误的是(D)A.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B.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C.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D.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6.这次革命“它的最大影响当属推翻君主政体,建立民主共和政治。它的意义不同于中国历史上常见的改朝换代,也不仅仅限于赶跑了一个皇帝,而是从根本上动摇了大多数中国人的信仰……”材料中的“这次革命”指的是(B)A.戊戌变法B.辛亥革命C.新文化运动D.国民革命7.“他的伟大不只在领导中国人民促使社会向一个崭新的时代跃进,还在于在消灭帝制、缔造共和后仍为建设一个独立强盛、自由平等的中国而奋斗不息。”材料评论的人物是(B)A.李鸿章B.孙中山C.康有为D.毛泽东8.孙中山在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斗争中愈挫愈奋,直到临终前还在遗嘱中告诫革命党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这里“革命尚未成功”主要指(C)A.没有建立起中华民国B.没有促进资本主义发展C.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D.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教材图片与分析]黄花岗七十二烈士: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失败后,革命党人遗骸72具被合葬于广州郊外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史料积累](辛亥)革命成功后,上海的报纸不无戏谑地罗列了革命前后的变化:“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教学后记】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教学目标】1.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2.知道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33\n【教学重点】中华民国建立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教学难点】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导入1(图片式导入)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这标志着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的诞生。中华民国诞生有何历史意义?袁世凯是怎样窃取革命果实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本课去探究这些问题。导入2(情境式导入)多媒体展示溥仪图片。光绪三十四年冬(1908年),光绪帝载湉病重,慈禧太后下令将溥仪养育在宫中。未来的皇帝溥仪连哭带打不让内监抱走。溥仪的乳母王焦氏抱着溥仪一起进宫。12月2日,溥仪在太和殿即位,由光绪皇后隆裕和载沣摄政。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退位。宣统帝退位的原因是什么?宣统帝退位对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让我们走进本课去探究这些内容。[课堂探究]板块一中华民国的建立阅读材料:材料临时政府成立以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以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清朝时代辱国之举措与排外之心理,务一洗而去之;与我友邦益增睦谊,持和平主义,将使中国见重于国际社会,且将使世界渐趋于大同。——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分组讨论:(1)临时政府是何时成立的?有何历史意义?(2)你怎样看待南京临时政府的外交政策?答案:(1)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2)临时政府实行和平外交政策,重视与周边国家的友好相处。过渡语:1912年,孙中山成立了中华民国,并被推举为南京临时大总统。但是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板块二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分组讨论:袁世凯是如何窃取革命果实的?答案: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凯软硬兼施的逼迫下,宣统帝下诏退位。2月13日,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辞职。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4月,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过渡语: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颁布了什么样的法律?这部法律具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板块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小组合作:为什么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答案:确认了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核心的国家制度;确认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规定了主权在民、民族平等、民主自由等原则;维护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结束语:孙中山成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课堂达标]1.2017年是中华民国成立105周年。中华民国的创立者孙中山于1925年在北京逝世。按照民国纪年的方法计算,1925年应该是民国哪一年(C)A.民国12年B.民国13年C.民国14年D.民国15年图片2.右图为某一历史时期所发行的革命纪念章。仔细观察该图,指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该纪念章是(D)33\nA.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发B.为了纪念武昌起义而制作C.采用了黄帝纪元这种纪年方式D.了解戊戌变法的珍贵历史文物3.你认为下列哪些措施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C)A.清帝必须退位B.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C.临时政府设在南京D.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4.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特设实业部,并令各省设实业公司,以发展农、工商、矿各业,作为“富国裕民之计”。这一政策表明临时政府(C)A.致力实现民权B.决心推翻帝制C.重视国计民生D.扩大财政来源[教材图片与分析]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史料积累]“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归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清帝退位诏书》【教学后记】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教学目标】1.知道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史实。2.了解北洋军阀混战的黑暗局面。【教学重点】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史实。【教学难点】了解北洋军阀混战的黑暗局面。【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导入1(图片式导入)多媒体展示袁世凯称帝图片,袁世凯上台后,一再破坏责任内阁制度,解散国民党和国会,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甚至公然称帝,袁世凯从称帝到取消帝制,一共83天的时间,袁世凯是怎样当上中华帝国的皇帝的?为什么又会迅速失败?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本课去探究这些问题。导入2(情境式导入)宋教仁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的主要缔造者,民国初期第一位倡导内阁制的政治家,国民党的主要筹建人。1913年被暗杀于上海,终年三十一岁。宋教仁是被谁害死的?为什么被害?让我们走进本课去探究这些内容。[课堂探究]板块一二次革命观察课本中二次革命形势示意图。分组讨论:33\n什么是二次革命?这次革命的结果如何?答案:宋教仁被袁世凯刺杀后,袁世凯决定以武力镇压国民党,派兵南下。孙中山和黄兴等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发动“二次革命”。结果:二次革命很快被袁世凯镇压下去。过渡语:袁世凯派人刺死了宋教仁,镇压了二次革命之后,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板块二袁世凯复辟帝制分组讨论:袁世凯是如何复辟帝制的?袁世凯对内对外分别作了哪些准备?答案:对内:1914年,袁世凯下令解散国会。袁世凯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接着,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以无限期连任,可指定继承人。对外:1915年,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的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过渡语:袁世凯的复辟活动,令举国哗然,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进行了抗争。板块三护国战争针对袁世凯的行径,全国人民进行了怎样的斗争?结果如何?答案:孙中山发表了《讨袁檄文》,号召人民起来维护共和制。1915年蔡锷等人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讨袁,护国战争爆发。结果:袁世凯众叛亲离,1916年3月取消帝制,袁世凯在绝望中死去。过渡语:袁世凯死后,中国进入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北洋军阀的统治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板块四军阀割据阅读材料:材料军阀割据混战造成的一些后果农户1914—1918年减少1500多万户耕地1914—1918年减少2600多万亩荒地1914—1918年增加4900多万亩陆军1914—1919年增加92万多人军费1916—1918年增加5000多万教请回答:依据材料想一想,北洋军阀的割据局面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哪些不利影响?答案:军阀割据造成了农户和耕地减少,荒地、陆军、军费增加。大小军阀连年混战,使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和经济损失严重。结束语:袁世凯的复辟帝制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反抗,袁世凯最终在绝望中死去,袁世凯死后,军阀混战,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课堂达标]1.下面关于二次革命说法错误的是(B)A.孙中山反对袁世凯的一次武装斗争B.是戊戌变法的继续和终结33\nC.被袁世凯镇压下去D.失败后,孙中山被迫流亡日本2.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进行了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其核心目标是(C)A.反对张作霖独裁和复辟帝制B.反对段祺瑞的独裁统治C.维护共和政体和《临时约法》D.传播民主和科学思想3.按先后顺序排列袁世凯的活动,正确的是(B)①镇压“二次革命”②颁布《中华民国约法》③解散国会④接受日本“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教学过程A.③④②①B.①③②④C.①③④②D.①②③④4.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三大派系,皖系军阀是以谁为首的(B)A.冯国璋B.段祺瑞C.张作霖D.蒋介石[教材图片与分析]宋教仁遇刺:1913年,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刺杀宋教仁的是袁世凯的亲信。宋教仁被送医院后不治而亡,年仅31岁。[史料积累]“自达尔文、赫胥黎等以生物学为根据,创立优胜劣败、适者生存之说……举人世间所有事,无能逃出其公例之外者。”——杨度《金铁主义说》【教学后记】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单元导学】[单元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政府变成了洋人的朝廷。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但最终都失败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进入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面对北洋军阀统治下混乱的政治局面,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进行文化变革才能挽救危亡。他们发起了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思想的解放。1919年,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单元教学目标]1.夯实基础知识,对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诞生等梳理知识脉络和结构。提高运用基础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学习五四青年彻底的不妥协的爱国精神。3.初步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希望和光明,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与敬仰。[单元教学重点]1.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2.知道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3.了解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史实;了解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单元教学难点]1.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2.理解五四精神,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33\n3.认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单元学科术语]1.无产阶级:无产的“产”,指的是生产资料,而不是个人财产。在资本主义社会,指丧失生产资料、靠出卖劳动力为生被雇佣的劳动者阶级。在社会主义社会,政治上,工人阶级已摆脱了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成为掌握国家政权的领导阶级。经济上,生产资料公有,个人不占有生产资料。2.新民主主义革命:从1840年到1949年统称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近代民主革命)。1919-1949年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革命。3.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目标】1.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2.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重点】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的原因。【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导入1(温故式导入)多媒体播放近代化探索的历程:辛亥革命赶走了皇帝,迎来了共和。但袁世凯上台后的倒行逆施,又使人们陷入了无边的愤怒与彷徨之中,救国救民的出路到底在何方?一些进步知识分子找到了“德先生”和“赛先生”,这两位“先生”给近代中国带来了什么变化?让我们走进《新文化运动》一课去探究这些问题。导入2(情境式导入)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一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段文字出自谁的什么著作,他写这部著作的背景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本课去探究这些内容。[课堂探究]板块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观看课件镜头一、二、三及视频新旧文化之辩:分组讨论:(1)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2)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哪些?他们的代表性成就有哪些?(课件展示)答案:(1)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后,为了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了《中华民国约法》,推行孔教。在当时的思想界,以袁世凯为首的反动势力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文化逆流。而以陈独秀等为代表的进步知识分子要防止君主复辟,必须发动一场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驱除人们头脑中的封建愚昧思想。(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成就在课件中展示。过渡语: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领导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宣传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在近代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板块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33\n——《新青年》材料二他们鼓励中国人民要多读书,提高文学修养和文化水平,可中国人民大多抱怨说:不是我不想读,实在是看不懂,看着就头痛!要是都像《狂人日记》那样容易看懂就好了!请回答:(1)材料一中提到的“德、赛两先生”具体各指什么?结合所学指出“我们”具体是指哪些人?(至少写出两位)(2)请你指出材料二最准确地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哪项内容?除此之外,新文化运动还有哪些内容?(3)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作用和地位有哪些?答案:(1)民主、科学;胡适、陈独秀、鲁迅、李大钊。(2)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3)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它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结束语: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应当学习和继承新文化运动先驱们那种勇于探索新思想和超前学习的精神,将民主和科学的两面大旗举得更高!将我们的祖国建设成现代化的强大国家![课堂达标]1.主张从根本上改造国民性,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的先进知识分子是(C)A.康有为B.梁启超C.陈独秀D.孙中山2.“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的一句话,其作者是(B)A.陈独秀B.鲁迅C.李大钊D.聂耳3.1916年,《青年杂志》正式更名为《新青年》。下列最符合100年前中国新青年标准的是(A)A.具有民主科学思想的青年B.出国留学的青年C.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青年D.用白话文写作的青年4.蔡元培、陈独秀和胡适三人年有长幼,生肖都属兔,因此被后人形象地称作新文化运动中的“三只兔子”。下列有关他们在新文化运动中的活动,叙述正确的是(C)A.陈独秀1915年在北京创办了《青年杂志》B.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发起了新文化运动C.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D.陈独秀和胡适都在运动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教材图片与分析]陈独秀和《青年杂志》封面: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史料积累]倡导新文化的人们对中西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偏向。如常常把中西的问题视作是非的问题,甚至全盘否定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在重新审视旧传统旧观念时也往往是批判的激情多于批判的理性。但他们代表了那个时候最进步的认识。——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教学后记】第13课五四运动33\n【教学目标】1.知道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2.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3.理解五四精神。【教学重点】1.知道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2.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教学难点】理解五四精神;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导入1(歌曲导入)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壮丽的事业,激励着我们继往开来……。歌词中“五四”的火炬指什么事件?这一事件爆发的背景是怎样的?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什么影响?让我们走进本课去探究这些内容。导入2(温故式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五四青年节吗?你们是怎样过这一重要节日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与这一重大节日有关的历史事件:五四爱国运动。五四爱国运动是怎样爆发的呢?过程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走进本课去探究这些内容。[课堂探究]板块一五四运动的爆发多媒体展示视频:五四运动。分组讨论:(1)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是什么?(2)我们把五四运动期间,爱国青年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称为“五四精神”。根据所学谈谈什么是“五四精神”?青年学生是时代的先锋,民族的未来。谈一谈作为当代青年,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答案:(1)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2)五四精神: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继承和发扬:青年学生应该具有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时刻关心国家命运,刻苦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要做有理想、善学习、讲道德、要自立、勇奋斗的青年。过渡语: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了,6月5日后五四运动发生了重大变化。板块二五四运动的扩大分组合作:6月5日后,五四运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答案:变化:6月5日后,五四运动斗争的形式、主力和中心发生了变化。斗争的形式由前期的集会、游行转为以罢工为主;斗争的主力由学生转为工人;斗争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说明:青年学生是运动的先锋,而无产阶级(工人阶级)才是运动的主力。过渡语:6月5日后,无产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并且登上了历史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板块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小组合作: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答案:(1)从革命的领导阶级来看,五四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起到了领导作用。(2)从革命的发展前途来看,无产阶级在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后,是要把中国引向社会主义。(3)从五四运动的作用看,五四运动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准备了条件。结束语:青年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先辈们那种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值得我们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需要我们去创造。我们只有勤奋学习,严于律己,努力实践,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才能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33\n[课堂达标]1.《全球通史》中写道:“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材料中的“这场运动”指的是(D)A.洋务运动B.维新变法运动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2.1919年5月4日,有3000多名学生在北京的大街上游行,烧毁了交通总长曹汝霖的官邸,促成了全国罢工罢市的风潮。这场运动的目标是(D)A.自强、求富B.实业救国C.民主、科学D.外争主权,内除国贼3.下列关于五四爱国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A.发生于1919年B.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C.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D.五四运动波及范围广,具有广泛的群众性4.“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北京学生于1919年的这一呐喊,体现的时代精神是(B)A.自由B.爱国C.平等D.博爱[教材图片与分析]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学生汇集在天安门前,举行游行示威。[史料积累]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教学后记】第14课中国共产党诞生【教学目标】1.了解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史实。2.了解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教学重点】了解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教学难点】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导入1(热点导入)2016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多媒体展示图片)。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1921年,五四运动之后,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社会危机空前深重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诞生的?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产生了什么影响?让我们走进本课探究这些问题。导入2(歌曲导入)党啊党啊,亲爱的党啊,你就像妈妈一样把我培养大,教育我爱祖国,鼓励我学文化,幸福的明天向我招手……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诞生的?它又是如何领导中国走向光明的?今天我们走进本课去探究这些问题。33\n[课堂探究]板块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分组讨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背景、表现和影响。答案:背景: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表现: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影响: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过渡语: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板块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五四运动之后,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社会危机空前深重的背景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材料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完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使命。从此,在中国出现了完全新式的、以共产主义为目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工人阶级的政党。“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王桧林《中国现代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答案:(1)五四运动后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2)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过渡语: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中国革命的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板块三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从1922年初到1923年春,全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共举行大小罢工100多次,参加人数达30万以上。分组讨论: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的是什么事件?从这一事件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了什么?答案: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观看多媒体视频进行总结)结束语:中国共产党,一个与以往任何政党不同的政党,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它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课堂达标]1.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是(A)A.李大钊B.陈独秀C.鲁迅D.胡适2.1938年的一天,毛泽东跟董必武谈起一件他们共同经历的往事,涉及这样一些关键信息:上海法租界、陈独秀、嘉兴南湖、共产主义。据此推断这件往事是(C)A.新文化运动B.五四运动C.中国共产党成立D.第一次国共合作3.2016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纪念日。某班同学要设计“中国共产党成立背景”的主题黑板报,下列选项可作为板块内容的有(C)①十月革命的影响②中国工人阶级队伍发展壮大③辛亥革命④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4.下列属于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面貌发生变化的是(C)A.传播了马克思主义B.中共一大召开C.领导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D.领导了五四运动[教材图片与分析]33\n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海会址: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史料积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具有伟大而深远的意义。……当年,它只有几十个成员;28年以后,它就成为领导着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执政党了。——《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光明日报》2011年4月27日)【教学后记】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单元导学】[单元分析]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领导了一系列工人运动,结果都是以失败告终的。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1924年,国共两党开展合作,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然而,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失败了。中国共产党发动了武装起义,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被迫进行长征,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单元教学目标]1.夯实基础知识,对北伐战争、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等梳理知识脉络和结构,提高运用基础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认清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动本质,简述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的故事,认识中国共产党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找到中国革命道路的特殊性所在。3.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勇于献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学习先烈们排除万难、不断前进的坚强意志。[单元教学重点]1.简述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主要史实,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2.知道南昌起义,讲述毛泽东、朱德在井冈山会师的故事,认识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3.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单元教学难点]1.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2.毛泽东为什么要领导起义部队向农村进军?3.分析长征胜利的意义;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单元学科术语]1.国民党右派:孙中山去世后,国民党内发生了严重的分化,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逐渐形成。国民党右派反对孙中山的三大政策,背叛革命。右派人士同列强勾结,得以达到反革命、反共目的。2.工农武装割据:“工农武装割据”是毛泽东提出的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一个科学概念。它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进行土地革命,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最有力的工具。33\n第15课北伐战争【教学目标】1.简述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主要史实。2.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教学重点】简述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主要史实。【教学难点】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导入1(歌曲欣赏)多媒体播放歌曲: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为什么人民会发出“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呼声呢?什么是国民革命?什么历史事件成为国民革命洪流中的最强音?今天让我们穿越历史的时空,来一次国民革命之旅。导入2(诗歌导入)“……大哥,你回来了。想当初为推翻帝制,是你拉着我的手,在村口的大树旁,一同告别了咱娘,踏上北伐的战场。当取得胜利的时候,是你让我写信告诉咱娘,忠孝不能两全、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这是曾令千百万网友为之感动的网络诗歌《娘,大哥他回来了》,诗歌中北伐战争是什么时候进行的?北伐战争取得了胜利,为什么说革命尚未成功?让我们走进本课去探究这些内容。[课堂探究]板块一国共合作的实现分组讨论:(1)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是如何实现的?(2)国共合作后,建立了什么学校?这所学校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答案:(1)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1924年1月,在孙中山主持下,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2)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过渡语: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后,建立了黄埔军校,取得了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板块二北伐胜利进军分组讨论:北伐军首先在两湖战场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之后转战孙传芳部,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我们来思考一下,北伐军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胜利?答案:①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国共两党齐心协力。②广大北伐官兵浴血奋战,特别是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③人民群众的支持。④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等。过渡语:正当国民革命胜利进军的时候,国民党右派突然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板块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阅读材料:材料在“分共会议”上,汪精卫主张对共产党严加制裁,甚至喊出“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的口号,公开武力镇压。请回答:(1)材料中汪精卫为什么说要“分共”?在“分共会议”上汪精卫宣布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造成了什么后果?(2)北伐战争取得巨大胜利,基本打垮了北洋军阀,但为什么说国民革命失败了呢?其原因是什么?答案:(1)原因:因为当时还处于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政策:正式宣布与共产党决裂;后果: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宣告失败。33\n(2)国民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失败的原因:客观方面,中外反动势力太强大,联合起来绞杀中国革命。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突然叛变革命,国共合作破裂。主观方面,当时年幼的共产党缺乏斗争经验,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放弃了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在敌人发动突然袭击时,不能有效地组织人民反抗。结束语:1924—1927年,国共两党为了打倒列强除军阀,进行了第一次合作,开展了国民革命。取得了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但是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革命失败了。[课堂达标]1.孙中山对李大钊说:“你尽管一面做共产党员,一面加入本党(国民党)帮助我。”李大钊拥有国共两个政党党员身份的时期是(D)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变法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国民革命时期2.毛泽东曾当面称他是“共产党第一任总司令,人民军队的战史要从你写起”,在北伐战争中,他曾领导第四军独立团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被誉为“北伐名将”,第四军也因此被称为“铁军”。“他”是(B)A.朱德B.叶挺C.贺龙D.刘伯承3.在北伐的江西战场上,人民群众处处与孙传芳的军队为难,造成其运输粮食等困难,而给予国民革命军种种便利,包括引路、刺探军情、组织运输队等。这表明(B)A.人民群众是北伐的主力B.北伐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C.江西是北伐的主战场D.北伐战争取得最终胜利4.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是因为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并先后发动(B)①武昌起义②四一二政变③七一五政变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③[教材图片与分析]1.周恩来与黄埔军校: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建立了黄埔军校,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2.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1926年,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首先向湖南、湖北进军,消灭军阀吴佩孚,然后挥师向东,消灭孙传芳部队,最后北上攻打张作霖。[史料积累]我们今天开这个学校,要用这个学校内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诸位学生就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成立了革命军,我们的革命事业便可以成功。——孙中山【教学后记】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教学目标】1.知道南昌起义,讲述毛泽东、朱德在井冈山会师的故事。2.认识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3.了解古田会议的时间、地点和内容。【教学重点】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教学难点】毛泽东为什么要领导起义部队向农村进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33\n导入1(温故式导入)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以极端残酷的手段镇压革命。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共产党和革命群众被杀害的达31万多人。面对白色恐怖,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被吓倒。从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里,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为了挽救革命,中国共产党决定用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为此,中国共产党发动了哪些武装起义?结果如何?产生了什么影响?让我们走进本课去探究这些内容。导入2(图片式导入)出示“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陵园最上方,高度为46.8米,由邓小平题写,主碑高27米。寓意1927年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造型突出“山的形状”,远看像一团火焰,寓意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井冈山与中国革命有什么关系?我们为什么要纪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让我们走进本课去探究这些内容。[课堂探究]板块一南昌起义(1)为什么把我国的建军节定为南昌起义的纪念日?(2)南昌起义的意义是什么?答案:(1)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2)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过渡语: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领导了南昌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起义受到挫折后,中国共产党向农村进军。板块二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井冈山在湘赣边境,中段则在江西的遂川、宁冈、永新、莲花和湖南的茶陵、酃县、桂东等县之间,四面山峰环绕,颇为险峻,山上还有一片平地,周围有十几个芋场(即集市)。中间有上、中、下、大、小五井(村庄),山的四周都是梯田,出产丰富。周围各县的农民,因为受过大革命的影响,觉悟程度较高。地势险要、出产丰富、群众条件好,这就是建立根据地的条件。——罗荣桓等《回忆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为什么要领导起义部队向农村进军?毛泽东为什么要到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答案:①因为城市里敌人的力量强大,在当时敌强我弱,革命处于低潮情况下,加上起义部队遭到严重挫折,攻打和占领城市是不可能的。而以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作为落脚点,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才是当时唯一正确的选择。②井冈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附近农产品丰富;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群众基础好。过渡语:毛泽东到井冈山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随着革命根据地的不断壮大,在革命根据地内建立了人民政权。板块三工农武装割据读图(多媒体展示),回答问题:(1)毛泽东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造了什么局面?(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革命根据地建立的意义。(3)阅读教材,说出古田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答案:(1)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开展游击战争,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2)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探索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证明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合理性与可行性。(3)1929年12月;福建上杭县古田;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结束语:中国共产党领导了一系列武装起义,给予敌人沉重打击,同时也找到了符合中国革命的道路——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行了井冈山会师,壮大了革命力量,最终形成了燎原之势。[课堂达标]1.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采用五角星和“八一”二字为图案。其中五角星象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八一”二字纪念的是(C)A.武昌起义B.北伐战争C.南昌起义D.秋收起义33\n2.胡锦涛说:“这个伟大的事件,以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英雄壮举,以党独立领导新型人民军队诞生的重要标志,载入中国革命史册。”“这个伟大的事件”是(A)A.南昌起义B.北伐战争C.秋收起义D.井冈山会师3.“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的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谁领导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A)A.毛泽东B.朱德C.陈毅D.贺龙4.“我们闹革命……一定要有一个家,有了这个家,就可以作为同敌人进行革命斗争的根据地”。我党创建的第一个“家”是(A)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B.陕甘革命根据地C.中央革命根据地D.大别山根据地5.李大钊认为:“在半殖民地的中国,农民占人口的90%以上,当我们估计革命力量时,我们必须强调农民是一个重要部分。”下面把这一认识付诸实践的是(D)A.中共一大的召开B.黄埔军校的创办C.南昌起义的发动D.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6.“毛泽东从欧洲借来的不是机器、宗教……而是共产主义。他借助于技术和灵活性,对症下药,使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中国起死回生。”下列最能体现毛泽东“灵活性”的是(D)A.发动武昌起义B.领导南昌起义C.发动秋收起义D.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7.“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这五个关键词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不朽的历史功绩。其中与“星火燎原”相对应的重大历史事件是(C)A.南昌起义B.中共“一大”的召开C.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D.中共“七大”的召开[教材图片与分析]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等领导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史料积累]“这个伟大的事件,以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英雄壮举,以党独立领导新型人民军队诞生的重要标志,载入中国革命史册。”——胡锦涛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毛泽东《西江月·秋收起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毛泽东【教学后记】33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9-02 22:37:21 页数:33
价格:¥8 大小:199.00 KB
文章作者:U-2009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