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课本教材习题参考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课本习题参考答案》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1.问题思考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生物死亡以后,埋在泥沙里,伴随时间的推移,动、植物尸体就会随着泥沙的沉积慢慢被埋在地层深处。在极少数特殊的环境下,那里压力相当大,温度十分高,沉积的泥沙慢慢变成了一层岩石,地质学上叫地层。而生物的坚硬部分如骨骼以及贝壳等,也伴随泥沙慢慢变为地层且像岩石一样坚硬;生物的那些柔软部分,如叶子等,也会在地层中留下印迹。这种伴随地层而形成的留有原生物印迹的石头,就叫作化石。化石形成后,无论地球上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它都几乎不会改变。所以,化石成了记录地球历史的特别文字。依据这些特别的文字,人们能了解地层的年龄及当时的一些情况。2.课后活动(1)下面是大猩猩、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骨,看看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可以从脑的容量、血管的粗细、血管分布的疏密等角度进行分析。(2)想一想,下列北京人制作的石器有什么用途?A是砍砸器,用来砍伐木柴和狩猎用的木棒。B是刮削器,用于刮削木棒。C是尖状用于割剥兽皮,也可以用来挖取树木中的昆虫。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1.问题思考河姆渡人与半坡人在生活上有什么不同?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处于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一个在长江流域,个在黄河流域;两者的房屋建筑样式不同,河姆渡人是干栏式房屋,半坡居民是半地穴式房屋;种植的主要作物不同,一个是水稻,一个是粟;河姆渡人会挖井,半坡人会使用弓箭;他们制造的陶器艺术风格也不同。2.课后练习(1)下列哪些现象是原始农业出现的重要标志?请在口内划√。农作物的出现;√家畜饲养;√聚落;√磨制工具;口城市的出现。(2)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是用于什么劳动?如果让你来使用骨耜,应在上面添加什么?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主要用于挖土。如果我们使用骨耜,要在骨耜上加一把木柄。使用时,手持骨耜上的木柄,用脚踏插入横孔的木棍,推耜入土,然后手腕一翻,就能掀起土来。第3课远古的传说问题思考1.传说中炎帝和黄帝有很多发明创造,你认为这些发明创造反映出当时人们生活的哪些变化?你认为有关先民的传说是否有科学根据?炎帝和黄帝的发明,虽说都是古人的传说,有些内容还近乎神化,但无一不有社会历史的近似事实作为根据。近年来大量的考古材料,证实了我国古代传说并非完全虚有。这些发明创造主要反映了人民生活衣、食、住、行、医的变化。总之,先民的传说是有科学根据的。比如传说黄帝开始挖掘水井,就有考古资料作为证明。考古材料↓证实,我国发现的古代第一口井是距今约7000年前河姆渡遗址的水井。还有距今约4000年前,河南汤阴白营遗址的水井,以及洛阳矬李遗址的一口圆形水井。水井的出现,说明人们定居生活已经较稳定,具有了利用水源的能力。又如炎帝发明砭石疗法。砭石疗法又名热熨法,顾名思义就是把石头或砂土加热,用植物茎叶、织物、毛皮包裹后,敷于身体疼痛处,可消除或减轻疼痛。经过反复实践和改进,将焚烧的植物、药物进行局部适宜温热刺激,医治效果更臻完善,这就是针灸法的开端。热熨时所用的石子,古代医家称之为“砭石”。砭石在湖南长沙下麻战国墓地曾被发现。砭石的发现,证明了中医学在炎帝时期已开始有了萌芽。2.从大禹治水的事迹可以看到什么样的精神?创新精神,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敬业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等等。课后活动1.在探究远古传说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时,可设计这样一个游戏活动。教师用纸写好一个小故事,传给第一位学生,第一位学生看过之后小声讲给第二位学生,第二位学生以同样的方式告诉第三位学生,以此类推,最后一位学生讲出他所听到的故事,由此来体会传说与史实的差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后活动2.讲述炎黄二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时,可举行《我自豪,我是炎黄子孙》的短时即兴演讲,培养学生的祖国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第4课早期国冢的产生和发展1.材料研读材料中“天下为家”的“家”,指的是什么?这里的“家”是指帝王把国家政权据为世代己有,把国家当作一家的私产。2.问题思考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西周分封制的作用是什么?课后活动(1)下图显示的是西周实行的什么制度?在对应的横线上填写图中人物相应的身份。西周实行的分封制。自上而下分别是国王、诸侯、卿大夫、士。(2)总结一下,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夏、商、西周的灭亡都是因为出现了暴君,他们的残暴统治激起了人民的反抗。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课后活动1.仔细观察下面的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议一议,它们的用途可能是什么?酒器、炊具、礼器2.你能辨认出下列的甲骨文是什么字吗?试试看。A.人B.水C.猪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1.材料研读想一想,春秋时期诸侯取代周室操纵了国家政治,使得整个国家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处于诸侯各自为政、相互攻伐、国家分裂割据状态。2.问题思考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有何利弊?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但在争霸过程中,一些诸侯国被消灭国家出现了走向统一的趋势。3.课后活动(1)按照西周时的规定,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但春秋时,郑庄公却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诸侯随之仿效。想一想,这种情况反映出什么问题?这反映了王室的衰微、诸侯势力的崛起。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瓦解,这里主要反映西周礼乐制度的破坏。(2)搜集有关材料,每人编写一则春秋霸主的小故事,然后在全班举办一次故事会。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1.问题思考:设想一下,当时的人民对连绵不断的战争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反对战争,希望结束战争;渴望国家统一,和平、安定地生活。2.材料研读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斗争;公平无私,严格执法。胆;出自战国时期的有:百发百中、朝秦暮楚、完璧归赵、纸上说3.课后活动(1)查一查下列成语的典故,哪些出自春秋时期,哪些出自战国时期?出自春秋时期的有:老马识途、退避三舍、唇亡齿寒、一鼓作气、令五申、卧薪尝(2)支持商鞅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你认为这说明了什么?变法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强烈反对,要付出代价;但只要顺应了历史潮流,改革终会推行下去,并取得成功,得到后世肯定。第8课百家争鸣1.材料研读(1)你认为孔子提倡“为政以德,”4道之以德”有什么积极的意义?“为政以德”即是反对苛政,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同时以道德教化天下。这体现了民本思想,有利于减轻压迫,改善民生;其道德教化思想,有利于社会风化,弘扬正气。这些对于我们今天提倡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2)你认为孟子的这段话体现了什么精神?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的才算真正的大丈夫。这是在强调做人不卑不亢,应具有坚定的立场、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2.问题思考为什么说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探讨自然、社会和人性,提出各种治国方略和政治思想,直接促成了思想的空前繁荣。再者,百家坐购中形成的大胆思考、自由讨论的学术风气,也有力地促进了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的发展总之,百家争鸣形成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课后活动(1)请说出下列孔子的语录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指导意义。指导意义:孔子在学习上强调,要抱诚实求学和虚心请教的态度,向能者学习,甚至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要把经常复习和探求新知相结合,要把学习和思考相结合。这对我们今天的学习仍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2)谈谈你对下列孟子言论的感想。在面对生死义利的时候,要学会取舍,善于抉择,但一定要权衡价值,守住道德底线。(答案不是唯一的。要鼓励同学大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感想。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第9课秦统一中国1.问题思考想一想,国家统一对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什么好处?在统一环境下,国家能够制定并实施统一的政策与措施,减少阻隔,促进国内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2.材料研读想一想,材料中包含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哪些措施?这些措施对国家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文字材料和图片材料介绍的是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和车轨的措。文字的统一,便利国家政令的发布和民间文化的交流,并直接影响汉字的演进和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的发展。货币的统一,解决了赋税征收和流通的困难,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便利了商品的交换和物质的交流,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发展。度量衡的统一,解决了各地换算之间的困难。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通全国的道路,有利于全国各地交通的顺畅。秦始皇实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有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其进步作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3.课后活动(1)试比较周朝和秦朝的有关制度,填写下表的空白处。最高统治者的称呼秦朝:皇帝周朝:王最高统治者的权力秦朝: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周朝:周天子在名义上是天下共主统治地方的方式秦朝:建立郡县制周朝:分封制(2)我国幅员辽阔,各地都有自己的方言。那么,文字上的统一对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有什么重要的作用呢?请谈谈你的看法。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文字的统一,便于国家政令的发布和贯彻执行,有利于政治上巩固统一;文字的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的交流与发展;文字的统一,便于各地化的交流,并直接影响到汉字的演进与发展,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发展。总之,字的统一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具有深远的积极影响。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1.材料研读(1)这一记栽说明秦代的刑法有什么特点?说明秦朝的法律非常残酷。(2)依据材料,归纳刘邦战胜项羽的重要原因。刘邦重视人才,善于用人,得到萧何、韩信、张良的辅佐。项羽刚愎自用,不重视人不采纳范增的意见2.问题思考陈胜、吴广起义与秦朝的施政有怎样的关系?秦的暴政导致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陈胜、吴广农民起义是对秦朝施政的反抗。3.课后活动(1)你认为下列秦朝的措施与秦朝速亡有关联的有哪些?试在右侧的口中画√秦朝的措施与秦朝速亡的关系行郡县制统一文字焚书坑儒√统一货币修建长城√强征赋税√严刑苛法√开拓交通√修骊山陵√(2)想一想,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虽然失败了,但这一起义有什么历史意义?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秦王朝,虽然失败了,但他们的首创精神在我国历史上闪耀着水不磨灭的光辉,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1.材料研读根据材料,说一说,当时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况?由于秦朝暴政以及多年战乱,西汉刚建立时,人民流离失所,大片土地荒芫,荒、乱使人口锐减,社会不稳定。2.课后活动(1)想一想,为什么要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一方面,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为当时社会之根本,农业收入是国家主要财源。另一方面,大量土地荒芜,人民处于饥荒,国库亏空。为保障人民基本生存,社会安定,必须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2)议一议,与秦朝的统治政策相比,汉初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对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有怎样的好处?能与民休息,安居乐业,提高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恢复起来,粮价大大路低,农民能够稳定地提供赋税徭役,也促进了其他行业的发展。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汉朝统治进一步巩固起来。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1.问题思考汉武帝在位时,西汉王朝国力强盛,版图拓展。想一想,这与汉武帝强化中央权力有什么关系?汉武帝即位以后,在思想文化、行政权力和经济等方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消除了诸侯国对抗中央的能力,完全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形成了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正统思想,巩固加强了中央集权。在国力强盛的基础上,汉王朝的影响力远达边地少数民族地区,以中原汉文化为核心的汉王朝版图得以拓展。2.材料研读想一想,这种状况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会造成什么影响?经历了长期战乱后的国家,首要任务就是发展粮食生产。如果农民纷纷弃农经商,就会导致粮食缺乏,进而影响社会稳定。但是长期过度强调重农抑商,也会抑制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后果。3.课后活动(1)材料分析①材料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什么问题?材料一反映出在西汉初期分封制度下,诸侯王控制的人口和土地超过了中央政府,威胁到西汉王朝。②汉武帝采取什么措施解决这一问题?是汉武帝采纳主父偃“推恩”的建议,让诸侯王推及皇家恩德,把土地再分封给自己的子弟。这样,王国的数量大大增加,而管辖的土地和人口越来越少;汉武帝还采取措施取消了许多诸侯王的封国和土地,剥夺他们的爵位,从政治上消除了诸侯国对中央政府的威胁。(2)请根据以下两幅图说说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家的不同态度。《汉代讲经图》中的“经”主要是什么内容?秦始皇:对敢于评议朝政的儒生以暴力手段坑杀,没有达到统一思想的目的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汉武帝:把儒学立为正统,在京师设立太学培养儒学人才,让他们能够进入仕途成为王朝的维护者。《汉代讲经图》中的“经”主要是指儒学中的忠君守礼思想,这在以后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核心。第13课东汉的兴亡1.材料研读这首童谣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政治状况?童谣鲜明地勾勒出跋扈将军梁冀骄横统治下的社会不平:刚正不阿者,冤死于道旁;不正者,反而升官封侯,享尽荣华富贵。这是沉痛的呼声,也是愤怒的呼声。2.课后活动(1)算一算,这些东汉皇帝即位时的年龄平均是多少?他们的平均寿命是多少?东汉后期10个皇帝即位时的年龄平均为9.5岁,平均寿命24岁。(2)想一想,为什么黄巾起义会得到天下响应?外戚和宦官争权夺利,肆意搜刮,天灾人祸不断,人民已被逼向死亡的边缘。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1.材料研读想一想,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是“凿空”呢?古代称对未知领域的探险为“凿空”,张骞第一次开辟出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中原王朝和西域各国有了第一次友好往来,所以称为“凿空”。2.问题思考张骞曾两次被匈奴抓住,被扣留了十多年,但他仍坚持完成使命。他的这种精神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我们应当学习张骞不屈不挠、勇于探索和开拓的精神,在学习和工作中不畏险阻,勇于开拓进取,报效祖国。3.课后活动(1)想一想,张骞通西域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一方面促进了汉与西域各民族的友好往来,密切了汉与西域的联系,汉朝设立了西域都护,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管辖。另一方面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2)下列图片中的食物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的,它们为什么都以“胡”字命名呢?你知道它们现在的名字吗?胡豆,今名蚕豆。胡麻,今名艺麻_。胡桃,今名核桃。你还能想出一些以“胡”字命名,而且是从西域传入内地的东西吗?“胡”在中国古代泛指北方或西方的少数民族或外国人。这些食物以“胡”字命名,正说明它们最初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地区的。以“胡”字命名,从西域传入内地的东西还有胡椒、胡萝卜等。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1.材料研读(1)查查看,元兴元年是公元哪一年?中国历史上有好几个年号为元兴的。105-105年,东汉汉和帝刘肇,第二个年号元兴,用了9个月;264-265年,三国东吴末帝孙皓,年号元兴;404-406年,东晋,晋安帝司马德宗,年号元兴。显然,这里的元兴元年,指的是105年。(2)想一想,司马迁这句名言的含义是什么?固:本来。或:有的人。重于:重量相比。泰山:山东泰安的泰山(五岳之一),比喻伟大。鸿毛:鸟的羽毛,比喻渺小。司马迁这句名言的含义是:人总会死,有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死得其所,有价值,有人的死比羽毛还轻,无足重轻,没有意义。2.问题思考司马迁的这种精神对我们有什么教育意义?面对艰难挫折、身心摧残,毫不畏惧的精神;为了理想和正义,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3.课后活动(1)右图是根据华佗五禽戏绘制的。你能说出图中人物各模仿的是哪种动物的动作吗?虎、鹿、熊、猿、鸟。(2)想一想,纸的发明给社会文化和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好处?第一,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也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项最杰出的成就。文字发明后,需要一个好的载体来记载,显然过去的甲骨、金石、简帛都有很大的缺陷。纸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基础,它作为一种新的信息载体在中国率先出现,使中国汉代的文明勃兴超过了其他的文明。晋代盛行的读书、抄书和藏书之风都得益于纸的普及和推广。抄经热、藏书热和因传抄左思《三都赋》而出现的洛阳纸贵,都是纸普及后出现的前所未有的景观。纸的发明及应用,对社会历史的记载与保存,对文化思想的交流与传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方便人类记录信息,使人类以更方便、更经济的方式传播知识。纸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科技文化乃至经济社会的发展。第二,有利于解决了人类清洁卫生问题和文明习惯的养成。(3)东汉班固写的《汉书·司马迁传》中,称赞《史记》是“其文直,其事核,不庙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请解释一下这段话的意思。其文直—文章直白。其事核——所记载事情都准确无误。不虚美—不凭空加以赞美。不隐恶——不掩饰坏的事情。故谓之实录——因此称它为符合实际的记载。第16课三国鼎立1.问题思考明朝人罗贯中写的小说《三国演义》,在描写赤壁之战时有“蒋干盗书”“孔明草船借“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借东风”等情节。但这些脍人口的故事却不见于史书记载。你如何来着待这种不同?说说你的想法。《三国义》是一一部历史题材的小说,其中作者为了增加小说的趣味性,会适当地进行一些文学创作,这些内容当然不会见于史书记载。但是,这些内容在另一方面让我们对这段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有助我们理解某些史实。我们既要将三国历史和《三国润义》有机结合,又应还历史的真实性。例如对曹操的评价,历史上的曹操统军30余年;但于木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但是《三国演义》中曹操却被描写成为反面人物的代表。2.课后活动(1)结合《蒿里行》,思考诗中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结合《步山夏门行》,分析诗中的“壮心”指的是什么?作者实现了吗?原因又是什么?《蒿里行》描绘了东汉末年经济凋做、人口减少和百处生活困苦的社会现实。原因在于东汉木年州收郡守即兵割据、战乱不断。《步出夏门行》诗中“壮心”指的是曹操想要统一全国的愿望。最终曹操并没有实现这一愿望。因为随着刘备、孙权势力的上升和壁之战中曹操的失败,最终形成的是三分天下的局面。(2)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中国占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议一议,这两个战役胜败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这两个战没的理败主要原因在于交战双方的战略战术、指挥者心态等方面。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1.材料研读这则材料说明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风气?这则材料说明,在大地主、大贵族当权的背景下,社会上下道德沦丧,唯利是图,享乐之风盛行。2.问题思考想一想,西晋政权的短命与实行分封诸王有什么关系?八王之乱的发生与西晋实行于分封制是有关系的。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一方,从制度层面上讲,西晋大封同姓诸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拱卫了西晋王室,但是同时么埋下了诸侯王实力过大,威胁中央统治的隐患,另一方面,从具体实施过程来看,晋武时期陆续派遣诸侯王据守州郡重镇,即“移主封于就镇”,诸侯王手中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权力都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势力也日益壮大,为其叛乱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当然,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也要认识到西晋糟糕的社会状况和迟钝昏庸的晋惠帝,也是八王之乱发生的原因3.课后活动(1)在西晋以前,还有哪些朝代实行过分封于诸王?想一想,分封诸王对中央政权的统治会造成什么危害?西周、东周、汉朝,都曾经实行过分封制。分封制之下,受封诸王获得土地和人口,作为交换,他们也有保卫王畿、保护国君、交纳贡赋等义务。但是,由于各诸侯王在封地内拥有绝对的统治权而成了大大小小的独立王国。在一定条件下,这些王国势力逐步壮大,直接或间接威胁国君的安全,酿成诸王争霸,征战不断。国君势力衰微,甚至大权旁落,最终导致国家分裂,人民也陷于混战之中,阻碍礻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分封制也是会威胁中央集权统治的。(2)据西晋的一些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议一议,这些少数民族认自己于汉族同祖同宗说明了什么?为了证明统治地位的正统性与合法性,便于加强对中原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1.材料研读想一想,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由于北方战乱,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下,为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同时也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其次,当时江南地区较安定,统治者也重视发展经济。最后,江南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其发展提供有力保障。2.课后活动对比一下,《史记》与《宋书》中对江南地区的描述有什么不同?《史记》中的江南尚未开发,地广人稀,生产水平落后,商业不发达。《宋书》中描述南开发后的景象,物产丰富,粮食产量高,手工业发达。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1.问题思考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民族大交融的高潮?各民族错居杂处,加强了相互交流;生产生活上各民族相互学习;政治制度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君主专制;思想文化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社会习俗上各民族相互借鉴吸收。民族心理上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逐渐减少。2.课后活动(1)右面三幅图画摹绘自敦煌莫高窟壁画。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根据图画说一说,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对汉族的发展有什么影响。丰富了汉族生活,改变了汉族席地而坐的生活习俗。(2)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的目的是什么?减少胡汉观念,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交融。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1.材料研读想一想,为什么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顺应天时地利?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教导人民要掌握天时和土壤的条件来进行生产。他很注意天时、地利与农作物的关系,提到顺(应)天时(时令),量(估量)地利(土地情况),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凭主观)反道(违支客观规律),劳而无获。意思是,种作物要充分利用“上时!”(最好的时机),根据不同的土质条件,才能获得好收成。这就是我们现在经常说的“不失农时于”和“因地制宜”的道理。他认为只有掌握天时和土壤条件来进行生产,才能获得好收成。(可自由发挥)2.课后活动(1)想一想,北方的农林品种为什么会出现在南方?这反映出了什么?西晋灭亡,北方陷入战乱,317年,东晋建立后偏安于江南,人们纷纷南迁,给贫瘠的江南地区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经验和技术,很多北方的农林品种就出现在了南方。这反映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民族交融的时代特征。(2)中国在1986年发行了祖冲之纪念银币。请你试着为这枚纪念币中的人物写一个简要的介绍。祖冲之是南朝著名的科学家,在数学、天文学、机械制造方面均有过重要贡献。他学识渊博,主要著作是《缀术》,制定出当时于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最突出的成就是把周率精确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他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反复实践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青少年学习。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