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广东省化州市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27.包拯》导学案(无答案) 语文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3

2/3

剩余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广东省化州市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27.包拯》导学案语文版一、学习目标: 1. 阅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述寻找石兽的故事。2.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深入理解课文,展开积极思考,获得感悟与启迪。 二、学习重、难点 1、 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难点:深入理解课文,展开积极思考,获得感悟与启迪。三、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___________,作者是 _____  ,字 ______   ,_____代的学者、文学家。(二)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山门圮于河(    )  棹数小舟(    ) 曳铁钯(   )  为暴涨携之去(   )  湮于沙上(     ) 啮沙为坎穴(   )石必倒掷坎穴中( )  溯流逆上(    )    据理臆断(    )  2.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词。    (1)一寺临河干() (2)山门圮于河 ()   (3)阅十余岁  ()     (4)尔辈不能究物理  (探究)   (5) 曳铁钯()(6)湮于沙上()(7)棹数小舟(),那么(8)但知其一()(9)然则天下之事()(10)可据理臆断欤() 3. 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1)如是再啮(2)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   古义:___________今义:       今义:____________(3)但知其一(4)渐沉渐深耳古义:_______      古义: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             闻之笑曰()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沿河求之()          当求之于上流()     4. “之”用法 一老河兵闻之()          其反激之力()       至石之半()求之下流()求之地中()然则天下之事()3\n5、文言句式。(1)以为顺流下矣()(2)当求之于上游()(3)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6、通假句:棹数小舟,曳铁钯(_______,整地的农具)7、 翻译下面的句子。(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山门圮于河。(4)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遂反溯流逆上矣。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练习翻译全文。(四)完成课文176页“思考与练习”第三题。. 第二课时一、研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可分____层: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________________找没有找到。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________________。第三层:老河兵讲解________________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_________。第四层:由事到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课文主要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答:本文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说明任何事物都不可“_____________________更不可主观臆断。原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答:第一种:在___________________;原地是石兽沉落的地点。第二种:到___________________;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第三种:到___________________;石重沙轻,石兽会渐沉渐深。第四种:到___________________;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5、文中出现了几次“笑”,每次笑有什么意义?第一次“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次第二次“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启发意义?答:_________,事物的变化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3\n二、拓展延伸:联系实际,举例说说作者认为“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是不是很有道理。(这是开放性题目,可通过讨论,得出见解,言之有理即可。)三、背诵课文。四、作业:《原创课堂》第27课3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8-25 22:00:38 页数:3
价格:¥3 大小:18.98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