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学年高中语文专题08小狗包弟第02课时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5

2/15

剩余1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8小狗包弟(课时2)选词填空。①它(包弟)和艺术家相处很好,艺术家常常用吃的东西__________(招待、款待)它。②据说只好送给医院由科研人员拿来做__________(实验、试验)用,我们不愿意。③又有一次日本作家由起女士访问上海,来我家__________(作客、做客),对日本产的包弟非常喜欢。④即使在“说谎成风”的时期,人对自己也不会讲假话,__________(况且、何况)在今天?⑤小狗来的时候有一个外国名字,它的译音是“斯包弟”。我们__________(简化/减化)了这个名字,就叫它做“包弟”。⑥想来想去,我又觉得我__________(不但/不仅)不曾甩掉什么,__________(反而/而且)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①款待;②实验;③做客;④何况;⑤简化;⑥不但……反而。1.在介绍包弟的来历和描写人与狗和谐相处时,作者突出了包弟的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特点:可爱、聪明、有情义、通人性。作用:包弟愈是可爱,愈是聪明,作者一家人就愈是不忍让它离开,也为后来写作者深深的痛苦和忏悔埋下了伏笔;写包弟的“美”,与包弟被送上解剖台的悲惨结局形成反差,增强了悲剧效果。2.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本文的一大亮点,请作深入分析。(115)两只狗的经历对比。这篇散文虽是写小狗包弟的,但文中写了两只狗。先写了艺术家的狗被打断腿而惨死,作者由这只小狗想到了自己养过的一只小狗“包弟”,它是那么活泼、可爱,然而也难逃厄运,被送上了解剖台。两条狗虽然品种不同,主人不同,品性不同,但是它们的悲惨结局却是相同的。作者正是通过它们不同的经历、相同的结局来告诉人们在那个社会动乱的特定时期,人性的扭曲,以及人们所受的迫害和摧残。(2)狗与人的对比。包弟讨人喜爱,人和动物本该和睦相处下去,是谁打破了这样一个美好的局面?巴金及其家人亲戚想保,敢保吗?敢保,能保得住吗?他没保且送出去了,说明了什么?狗都活不下去,说明了什么问题?狗与人两相对照,以狗衬人,明写狗之重情守义,暗写人性之弱点,人性之缺失,实质写文革之罪恶!(3)欢乐与悲伤的对比。包弟初送到我们家的时候,我们为它的到来感到非常高兴,因为它不但毛色好,干净,而且还有一个特殊的本领,就是在它想要东西的时候,“它会立起身子,把两只前脚并在一起不停地作揖”,为此,日本的朋友还给它拍了照片。在我们回广东时,它能在门口耐心地等待,这又使我们很感动。然而,这样的小狗,马上要作为“四旧”给打死,而我们又没有办法解救的时候,我一看到包弟的作揖,不禁潸然泪下。因为怕包弟给自己带来灾难(在那个年代,养一只宠物狗本身就是一种奢侈,会引起很多人的注意。再联系艺术家获罪的原因——“里通外国”,是个反革命,再联系小狗包弟的这种特殊身份,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小狗包弟会成为包袱了),把它送了出去,本以为放下了包袱,该轻松了,但是没想到又背上了更重的情感包袱。这样一喜一悲的变化对比,突出表现了作者对爱犬的眷恋与怀念之情,更有深深的自责之情,但作品的实质是要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对人性的渴望与呼唤。(4)真与伪的对比。作者在文章的末尾说道:“即使在‘说谎成风’的时期,人对自己也不会讲假话,何况在今天,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短短的几句话,显示了作者超乎常人的勇气,严于解剖自己的诚实精神。也正是由于他的这种诚实,《随想录》发表后,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中国文坛引发了一场历史回顾与反思的热潮,“说真话”成了全社会率行与呼吁的人格品质。3.本文风格质朴自然,读来却感人至深,说说奥妙之处在哪里。(1)以情见长,以情取胜,是这篇散文的一个重要特点。巴金对小狗包弟是充满思念与内疚之情的,所以他在叙述小狗包弟的经历时,笔端带着浓烈的情感。作者写它活泼可爱,会做令人发笑的作揖动作,深得主人和来客们的喜欢;写它很通人性,与主人们融洽无间,甚至主人外出时,它都每日清晨等候于卧房门前,使主人们深受感动;写“文革”15灾难到来时,天真的小狗依然见到“我”就作揖,而“我”却因四周“杀小狗”的大喊大叫而惊恐,又怕包弟的吠叫引来红卫兵的抄家,心里“暗暗地流泪”。有时候,作者甚至在叙述的过程中,插入大段的心理剖析,袒露无遗地表白自己的情怀。作者在文中写当“我”被迫把包弟送给医院作解剖用后,下班回家,看不见包弟,首先有一种甩掉“包袱”的轻松感;但夜深人静,辗转反侧之时,想到已经躺在解剖桌上的包弟,又觉得不是甩掉了“包袱”,而是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心理“包袱”;再往下想,不仅是小狗,就连“我”自己也在受解剖。为了保全自己,葬送了包弟,这是自己的耻辱。这种大胆地剖露心迹,使读者更感到情感力量的冲击。(2)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叙事真实、自然,抒情炽热、纯真,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故事进展自然顺畅,其中无生硬的“焊接”或“阻梗”。开篇写一位艺术家与狗的故事,下一段的首句“听了这个故事,我又想起我曾经养过的那条小狗”,很自然地过渡到本文要述之事;中间写包弟的可爱,借日本女作家的问话“您的小狗怎样”自然地过渡到包弟惨遭厄运的叙述上来。文章从叙事向抒情转化自然轻巧,抒情是从作者送走包弟,卧榻难眠,思前想后开始的,一直到文章结束,感觉不到其间从事到情、从叙到议的转变的生硬;再有,过去和现在,作者是以忏悔的心情将之连接起来的,这样也使读者感觉不到其间过渡的唐突。1.下面词语中画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款待(kuǎn)解剖(pāo)大喊大嚷(rǎnɡ)B.呻唤(shēn)作揖(yì)坛坛罐罐(ɡuàn)C.篱笆(lí)煎熬(áo)逆来顺受(nì)D.包袱(fú)租赁(lìn)拳打脚踢(jiǎo)2.下列句子的横线上依次所填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家长、老师对学生过高过严的要求,使相当多的学生背上了沉重的思想____,家长、老师的这种做法,对学生的成长极为不利。(2)十三岁的她,今天还是第一次准备到千里之遥的外公家_____,想到这里,她有些激动与兴奋,还有点不安。(3)无论谬论的声音有多大,最终都____不了真理的话语。15A.包袱做客淹没B.包袱作客湮没C.抱负做客湮没D.抱负作客淹没3.下列句中画线的虚词,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您的小狗怎样?”倘使我能够再见到那位日本女作家,她一定会拿同样的一句话问我。B.我又觉得我不但不曾甩掉什么,而且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C.改革后,产品的质量提高了,款式新颖了,包装也精美了,因而更受群众欢迎。D.发展需要空间,个性发展需要广阔的空间。这是由个性的多样性、丰富性决定的。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作为一个敏感、单纯、热情而富有诗人气质的小说家,巴金把创作作为自己生活的有机部分,     ,     。在他那里,生活与艺术,人品与文品,是合二为一的,加上他又总是常常带着感情去描写和讴歌青春,所以首先被广大青年读者欢迎,成为青年信赖的朋友。①坦诚地描写和记录自己的生活经验②坦诚地记录和描写自己的生活经验③表达自己对生活独特的理解和追求④抒发自己对生活独特的追求和理解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5.下面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后来他回来了,大概是给人揪回来的,说他“里通外国”,是个反革命,批他、斗他。B.狗来了,是一条日本种的黄毛小狗,干干净净,而且有一种本领,它有什么要求时就立起身子,把两只前脚并在一起不停地作揖。C.两年以后,她再到北京参加亚非作家紧急会议,看见我她就问:“您的小狗怎样?”听我说包弟很好,她笑了。15D.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6.下列各句中画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王蒙到河南卫视综艺节目《成语英雄》第二季做客,老先生在节目中咂摸成语里的人生百态,显得意犹未尽。B.这种治疗哮喘的新药疗效显著,但是副作用也较大,人吃了后,手就会情不自禁地发抖。C.听见包弟尖声吠叫,我就心猿意马,害怕这种叫声会把抄“四旧”的红卫兵引到我家里来。D.包弟看见我们回来,特别是看到萧珊,不住地点头哈腰,那种高兴、亲热的样子,现在想起来我还很感动。7.下列各句中,表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1968年,巴金被监禁;1972年8月,由于妻子萧珊病逝,使巴金陷入巨大悲痛;1973年回上海,在4平方米的小屋翻译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直至“文革”结束。B.巴金的伟大就在于真诚。这就是为什么有很多人以敬重的目光凝望他,把他称为“世纪良知”“知识分子的良心”的原因。C.一生几乎贯穿整个20世纪的巴金,曾是多少代青年的航标与动力。爱与恨,泪与血,人性、良知、热诚,是巴金先生丰碑一样的著述及其为人所表现出来的最鲜明的特质与基调。D.回顾巴金的百年历程,不难发现,中国现当代文学百年历史是他所走过的文学创作道路的一个缩影。对于中国文坛而言,他有着巨大的象征意义。8.下面是感动中国评委会为巴金写的颁奖词,情感色彩浓郁,思想内涵丰厚。请你从下面所给几个人物中任选一个作为陈说对象,仿写一段话。要求:运用排比手法,语言风格一致,结构基本相同。司马迁李白曹雪芹鲁迅巴金: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世间袒露的真诚,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在文字和生命中坚守的热情、忧患、良知,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15(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包弟送走后,我下班回家,听不见狗叫声,看不见包弟向我作揖、跟着我进屋,我反而感到轻松,真有一种甩掉包袱的感觉。但是在我吞了两片眠尔通、上床许久还不能入睡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包弟,想来想去,我又觉得我不但不曾甩掉什么,反而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在我眼前出现的不是摇头摆尾、连连作揖的小狗,而是躺在解剖桌上给割开肚皮的包弟。我再往下想,不仅是小狗包弟,连我自己也在受解剖。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我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一方面责备自己,另一方面又想保全自己,不要让一家人跟自己一起堕入地狱。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整整十三年零五个月过去了。我仍然住在这所楼房里,每天清早我在院子里散步,脚下是一片衰草,竹篱笆换成了无缝的砖墙。隔壁房屋里增加了几户新主人,高高墙壁上多开了两扇窗,有时倒下一点垃圾。当初刚搭起的葡萄架给虫蛀后早已塌下来被扫掉了,连葡萄藤也被挖走了。右面角上却添了一个大化粪池,是从紧靠着的五层楼公寓里迁过来的。少掉了好几株花,多了几棵不开花的树。我想念过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在绿草如茵的时节,她常常弯着身子,或者坐在地上拔除杂草,在午饭前后她有时逗着包弟玩……我好像做了一场大梦。满园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这样的熬煎是不会有终结的,除非我给自己过去十年的苦难生活作了总结,还清了心灵上的欠债。这绝不是容易的事。那么我今后的日子不会是好过的吧。但是那十年我也活过来了。即使在“说谎成风”的时期,人对自己也不会讲假话,何况在今天?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1.第一段中两个“包袱”的具体意思是什么?152.文中的“轻松”与“沉重”是否矛盾?为什么?3.第二段主要借助什么回忆往事?说说其所用的艺术手法及好处。(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理解巴金李辉与巴金同时代的友人谈到他时,几乎无一例外地说他常常是沉默着坐在众人之间,听别人侃侃而谈,只是在回答别人的问题时,他可以一口气讲许多话,但话一讲完,便又归于沉默。在未见到他之前,我便是首先根据这样一些文字,来设想与人谈话时巴金的模样。十年前,还在复旦大学念书的时候,我和陈思和第一次走进他的客厅,坐在他的面前,谈了一些有关他的研究方面的话题。那天,有没有阳光从窗外飘洒起来,有没有落叶铺在庭院,我已经记不确切了。只记得我是带着敬意带着紧张走进他的会客厅。老老实实提问,然后仔仔细细地记录。他呢,似乎也是老老实实地回答,没有临场发挥,没有妙语连珠,如此而已,虽然那时他的身体远比现在要好,我顾不上捕捉当时的感觉,只是留下这样一个淡淡的印象:他并非言语不多,但绝不是那种很会谈话的人,他的表情一点儿也不丰富,甚至可以说显得过于严肃。后来见到他,同他交谈的机会多了,每一次过后,我都觉得仿佛对他的理解又加深一些。我发现,虽然时而他也会开心地一笑,但总体来说他的严肃是一贯的,不管是讲话还是静静地坐在那里,沉思好像是他的表情的主要色调。那些年,正是他一天天发表《随想录》的时候,作品中所表露出来的对自己灵魂的拷问,带着浓重的挥之难去的忧郁。每当读到这些文字时,我总要假设地去体会体会他内心的痛苦。这些从文字中感受出来的忧郁和痛苦,当坐在他面前时,我觉得完全可以从他的表情、他的声调,甚于目光那里得到印证。15巴金应该说是幸运的。他赶上了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的时代,他能够思考历史和人生,能够把一段段业已遥远的流逝的岁月重新铺开在记忆中,用他那经历过“文革”的精神磨难而变得成熟的目光来加以审视,来无情反思,从而在他的创作生涯中又矗立起一座令世人仰视的高峰——《随想录》。有时候我会想,如果没有《随想录》,后人该会怎样评说巴金?有一点大概可以设想,那时人们心目中的巴金,绝不会是现在我印象中的这一个巴金。《家》和《寒夜》等固然重要,可以在文学史上光彩夺目,但是,若没有《随想录》,那该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一个残缺的“巴金”!以我的理解,只是因为有了《随想录》,巴金的丰富而独特的人格才最后以这种方式得以定型,并且与他早年希望成为思想家、社会活动家而作出的那些未能实现的努力,无意有意之中形成一个完美的连接。他影响读者影响社会的,不再仅仅限于文学人物或委婉动人的故事或强烈的感情共鸣,《随想录》的存在,以他的思想性社会性历史性而已超出了文学的意义。1.“我”第一次去见巴金先生,为什么是“带着敬意带着紧张走进他的会客厅”的?2.文章最后一段说:若没有《随想录》,那该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一个残缺的“巴金”!作者为什么这样说?3.文中第三段说:作品中所表露出来的对自己灵魂的拷问,带着浓重的挥之难去的忧郁。联系《小狗包弟》中巴金对小狗的态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读完这篇文章,请你写一句评价巴金的话,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2022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一种美味15巩高峰他清晰地记得,六岁那年夏天的那个傍晚,当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捧到母亲面前时,母亲眼里第一次出现了一种陌生的光。他甚至觉得,他在母亲眼里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的,这种感觉在随后下地干活回来的父亲和两位哥哥眼里也得到了证实。他有些受宠若惊。此前,他的生活就是满村子蹿,上树掏鸟窝,扒房檐摘桃偷瓜。因此,每天的饭都没准时过,啥时肚子饿了回家吃饭,都要先挨上父亲或母亲的一顿打才能挨着饭碗的边儿。那天不一样,母亲把双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母亲终于接过那条鱼时,他忽然有一点点失望,那条本来大得超出他意料的鱼,在母亲的双手之间动弹时,竟然显得那么瘦小。准确地说,在那之前他没吃过鱼,唇齿间也回荡不起勾涎引馋的味道。他相信两个哥哥应该也极少尝过这东西。在母亲的招呼下,他们手忙脚乱地争抢母亲递过的准备装豆腐的瓷碗。豆腐,是跟年联系在一起的东西了。天!为了那条鱼,母亲要舀一瓷碗的黄豆种子去换半瓷碗的豆腐来搭配。隐隐约约地,他有了美味的概念,还有慢慢浓起来的期待。父亲坐在灶前一边看着火苗舔着锅底,一边简单地埋怨了几句,似乎是嫌母亲把鱼洗得太干净了,没了鱼腥味。这已经是难得的意外了,平日里,父亲一个礼拜可能也就说这么一句话。父亲埋怨时,母亲正在把那条鱼放进锅里,她轻手轻脚,似乎开了膛破了肚的草鱼还会有被烫痛的感觉。父亲笑了笑,带着点儿嘲意。母亲嗔怪着说,你笑什么笑!鱼真的还没死,还在锅里游呢。说着,母亲还掀了锅盖让父亲看。父亲保持着笑意,不愿起身。母亲拿着装了葱段蒜末的碗,就那么站着等水烧开。他则坐在桌前,看这一切时他是不是双手托着腮?他忘了。反正所有的记忆都是那条鱼和围绕着那条鱼而产生的梦一般陌生的气息。那天什么活都不用他干,他是这顿美味的缔造者,可以游手好闲。父母的举动让他觉得他有这个资格。在豆腐到来时,母亲甚至都没来得及埋怨一下一贯喜欢缺斤短两的豆腐贩子,因为豆腐马上就被切成块下了锅。美味,让他带着很多的迫不及待,还有一点点的张皇。张皇什么呢?鱼都在锅里了,它还能游回村头那条沟里去?不过这种张皇让他有点儿熟悉,在沟里捉到鱼时他也这么心慌来着,因为连他自己都不相信,那条沟里竟然会有鱼。来不及细细回味了,豆腐一下锅,屋子里顿时鲜香扑鼻。他是第一次知道,鱼的味道原来是这样的,新鲜得让人稍稍发晕。在鱼汤从锅里到上桌之间,他拼命地翕动鼻翼,贪婪地往肺里装这些味道。他相信装得越多,回味的时间就越长。至于那锅鱼汤具体是什么滋味,他倒完全不记得哪怕一点儿细节。因为全家吃饭喝鱼汤的状态都有些鲁莽,只有嘴唇和汤接触的呼呼声,一碗接一碗时勺子与锅碰撞的叮当声,还有一口与另一口之间换气时隐约的急促。那天饭桌上的气氛也不一样,一家人习惯的默不作声完全没了踪影,父亲开口谈天气了,两个哥哥则说了今年可能的收成。而母亲,只是嘴含笑意,一遍又一遍地给大家盛汤。15最后,父亲说了一句有点儿没头没脑的话,父亲说,三子该上学了。他就叫三子。如今回想起来,对鱼汤食不知味的原因应该就是这句话。两个哥哥没进过一天学校的大门。现在到了他三子,父亲说他该上学了。该,就是要,快要的意思。他忘了两个哥哥投过来的眼神的内容,他忘了鱼汤是什么味道,他忘了那个晚上的一切细节。美味?美味是什么味呢?当他终于能背着书包从村头墙角中出来,忸怩地走进学校的大门,他离美味的书面意思越来越近。但是,他知道美味的真正意思并不是之后的上学,仍然是有鱼的那天晚上——两个哥哥忽然就饱了,先后离开桌子回屋睡觉,可是鱼汤每个人起码还可以盛两碗。他们没解释为什么,也不用解释,地里的活要起早贪黑,否则这种鱼加豆腐的美味只能还是好多年享受一次。父亲愣了愣,恢复了以往不苟言笑的表情。母亲端着碗,出神,她似乎用眼神示意过父亲别口不择言,但是现在她卸去了笑容,朝着屋外黑糊糊的夜空,一直出神。可是羊要进圈,牛要喂草,猪还要吃食。都这么愣着不能解决一点儿问题。他起身去做,也只有他还有心情做。坐在灶前添柴火煮猪食时,已经是最后一件事了。把火点着,添第二把柴火的时候,他就抓着了一个黏黏软软的东西,凑到灶前的火光里一看,是那条鱼!从锅里蹦到地面,它显然已经超越了极限。现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本文有删改)1.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1)陌生的光(2)陌生的气息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3.“一种美味”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4.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1.C【解析】A项,解剖(pōu);B项,作揖(yī);D项,包袱(fu)。2.A153.B【解析】“而且”常和“不仅、不但”搭配,构成正向递进;和“不但不、不仅不、不仅没有”等搭配的虚词应是“反而”,构成反向递进。4.B【解析】①②应先记录再描写更符合逻辑。③④先考虑搭配问题,“抒发”与“理解”不能搭配,并且先“理解”后“追求”更符合逻辑。5.C【解析】A项,顿号改为逗号,B项,“本领”后的逗号应为冒号,D项,“羞耻”后的逗号应为分号。6.A7.C【解析】A项,成分残缺,去掉“使”;B项,句式杂糅,去掉“为什么有”;D项,主客颠倒,应为“他所走过的文学创作道路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百年历史的一个缩影”。8.曹雪芹:历经一个时代,透视浮华千载,描绘社会惊迁,一个生命竟如此深邃。他在只言片语中流淌的沉稳,纠正多少人心志的航船;他在现实中彰显的睿智,开启多少人性灵的窗户;他在语言和现实中自持的无畏、清醒、淡泊,在历史卷宗中永远闪烁着耀眼的锋芒。李白:游走神州大地,见证华美盛唐,飞扬潇洒豪情,一个生命竟如此多姿。他在诗词歌赋吟咏的率真,掸去多少人心灵的尘土;他在生命中坚守的纯粹,开启了多少人灵魂的枷锁;他在诗文和生命中挥洒的乐观、自信、激情,在文学史册中永远绽放明丽的光彩。15鲁迅:跨越一个时代,纵观历史沧桑,抨击黑暗人间,一个生命竟如此深沉。他在字里行间迸发的怒焰,点燃多少人心灵的火种;他在人世间燃烧的激情,照亮多少人精神的铁屋;他在文字和生命中秉持的正义、犀利、勇敢,在历史篇章里永远引导着前进的方向。(一)1.第一个“包袱”指的是小狗在“我”家为“我”心理上增添的负担。第二个“包袱”指的是对自己出于自私而抛弃小狗的自责。【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第一个“包袱”指的是小狗留在家中,“我”担心它会把红卫兵引到家里来,给家里带来麻烦的心理负担。第二个“包袱”指的是“我”对自己出于自私抛弃小狗的行为,内心感到不安、愧疚。2.不矛盾。“轻松”写终于把“麻烦”送出去了,这是正常人的反应。“沉重”是良心的发现,对自己“出卖”“背叛”包弟、对自己的懦弱的羞耻感。这种心理变化表现了作者的自我剖析,所以并不矛盾。【解析】此题考查赏析作品表现手法的能力。通读第二段可知,在回忆往事前主要写了周围的景物。分析第二段内容可知,对景物的描写主要采用对比的手法,以十三年前楼房周围的生机勃勃与今日的毫无生机作对比,以哀景抒哀情,更添悲哀。(二)1.因为巴金是“我”仰慕的当代文学大师,同时在“我”的印象中他是一个“沉默”的人、“过于严肃”的人。2.因为如果没有《随想录》,就无法完成巴金那丰富而独特的人格塑造,就无法实现他成为思想家、社会活动家的希望,他的作品也就无法超出文学的意义,以他的思想性社会性历史性影响读者影响社会。153.在《小狗包弟》中,巴金为了保全自己,抛弃了亲密的小狗,把它送到解剖桌上,这成了巴金心头的一块阴影,他为此忏悔,承受心灵煎熬的苦痛。文中这句话体现了巴金勇于自责的精神。4.(示例)①你是光,你是热,你是二十世纪的良心。②因为忏悔,往事不再如烟;因为真诚,形象更加完美。③他是一个热水瓶,外面凉,里面热。1.①与平时的不满和责备不同。②表达了母亲的惊奇、赞赏与欣慰。(2)①与平时家庭气氛苦涩沉闷不同。②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期待与想象。【解析】(1)句“母亲眼里第一次出现了一种陌生的光”中的“陌生的光”,根据前文“六岁那年夏天的那个傍晚,当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捧到母亲面前时”,以及后文“在母亲眼里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得到了证实”“此前,他的生活就是满村子蹿……才能挨着饭碗的边儿”,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推断出这里“陌生的光”是指和平时的不满和责备不同的眼光,是指母亲对六岁的“他”竟然能弄一条这么大的鱼回来的惊奇、赞赏与欣慰。(2)句“反正所有的记忆都是那条鱼和围绕着那条鱼而产生的梦一般陌生的气息”中的“陌生的气息”,根据前文“豆腐,是跟年联系在一起的东西了。天!为了那条鱼,母亲要舀一瓷碗的黄豆种子去换半瓷碗的豆腐来搭配”“平日里,父亲一个礼拜可能也就说这么一句话”“父亲笑了笑,带着点儿嘲意。母亲嗔怪着说,你笑什么笑”和后文“豆腐到来时,母亲甚至都没来得及埋怨一下一贯喜欢缺斤短两的豆腐贩子,因为豆腐马上就被切成块下了锅。美味,让他带着很多的迫不及待,还有一点点的张皇”“那天饭桌上的气氛也不一样……一遍又一遍地给大家盛汤”等信息,可以推断出这句话中的“陌生气息”是指和平时家里因为生活艰辛的苦涩沉闷气氛不同的气氛,也就是“他”带回一条鱼为家里每位成员带来对即将品尝到的美味的期待的情形。【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文章,把握文章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找到含有重要词语的句子,仔细阅读,结合上下文内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2.①“示意”“卸”等神态细节描写,包含对照意味,细致刻画出母亲嗔怪、不安、沉重等微妙的心理变化。②“出神”15两次出现,强调了母亲沉浸在茫然、忧心和无奈的心理状态中。③“黑糊糊的夜空”,是实景的描写,也是母亲心境的形象写照——为未来生活负担加重而忧虑,因儿子不能均享读书机会而愧疚。【名师点睛】现代文阅读中,如果题干中出现“表达效果”“好处”“作用”或直接写“赏析”之类的词语就是考查赏析题,无角度的赏析要选好角度。答题表达规范:角度+描写内容+作用(主旨或情感或人物心情、人物特点)。本题要赏析的句子是母亲的动作和神态描写,“示意”“卸”等神态细节描写,包含对照意味,细致刻画出母亲嗔怪、不安、沉重等微妙的心理变化。“出神”出现两次,强调了母亲沉浸在茫然、忧心和无奈的心理状态中。3.①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鱼汤”,或仅仅是对“鱼汤”的渴望,便成了满足口腹之欲的一种“美味”。②围绕“鱼汤”的烹制,是一家人快乐、亲情和希望的酝酿,这种处于生活重负下的情感“美味”弥足珍贵。③在此过程中,“他”由天真懵懂到初通人事,是自我的一次重要发现与成长,更是能够滋养一生的特殊“美味”。【解析】本文的题目是“一种美味”,从表面看这里的“美味”是指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鱼汤”或仅仅是对“鱼汤”的渴望,便成了满足口腹之欲的一种“美味”。文章写六岁的“他”为家里带来了一条巴掌大的鱼,然后写全家人一起烹制“鱼汤”、喝“鱼汤”,享受这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满足口腹之欲的美味“鱼汤”的同时,一家人的快乐、亲情和希望,是处于生活重负下的情感“美味”。还有在这全家人一起烹制“鱼汤”、喝“鱼汤”的过程中,“他”由天真懵懂到初通人事,是自我的一次重要发现与成长,更是能够滋养一生的特殊“美味”。【名师点睛】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4.①情节在结尾处突然逆转,在出人意料的戏剧性效果上,与“欧•亨利式”的结尾有暗合相通之处。②因前文设置的伏笔若有若无(“掀锅盖”“不记得细节”“忘了味道”等),让结尾呈现出某种魔幻色彩。③结尾情节安排表明“鱼未入汤”15,诡异之处有深意,引发读者对美味意蕴作深度的思考与探究。④结尾提示了“美味”的含义有表里两层,与标题“一种美味”构成呼应。【名师点睛】小说尾段作用的把握,可以根据小说结尾的具体情况来分析,针对不同的结尾情况,采取不同的解答方法:一、出人意料的结局:①内容上,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结构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项链是假的,但前面做了铺垫,如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③主题上,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二、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如《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凸显了群众(华老栓)的愚昧性格。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死的原因。三、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④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如果是虚构的,就更加增强讽刺的意味,强化主旨。四、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言有尽而意无穷。本题的结尾属于出人意料式,可以从内容、结构、主题、设置伏笔等方面回答。15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8-25 22:27:13 页数:15
价格:¥3 大小:99.78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