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学年高中语文周末培优第13周故都的秋囚绿记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0

2/10

剩余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故都的秋、囚绿记(测试时间:40分钟,总分:60分)班级: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座号:__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__1.下列画线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3分)A.饱尝(cháng)赏玩(shǎng)领略(lüè)疏疏落落(lào)B.陪衬(chèn)落蕊(ruǐ)颓废(tuí)混混沌沌(dùn)C.瞥见(piē)凹陷(wā)贻笑大方(yí)兢兢业业(jīng)D.咀嚼(zǔ)涸(hé)辙罄竹难书(qìng)揠苗助长(yà)【答案】B【解析】A项,“落”应读luò;C项,凹陷(āo);D项,咀嚼(jǔ)。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姿态赏玩即使黄城人海B.细腻清闲啼唱尘沙灰土C.囚系幽囚剪揖偃苗助长D.攀援绿州开释烽烟四逼【答案】B【解析】A项。黄—皇;C项,揖—辑,偃—揠。D项,州—洲。3.下列对《故都的秋》一课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了表现“故都的秋”,作者重点抓住秋槐、秋蝉、秋雨、秋枣等景物进行细腻的描写,写出了“清”“静”“悲凉”的特点。-10-B.文章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颂和内心淡淡的喜悦,所以他笔下的秋色、秋味便都呈现出清、静、迷人的情调,散乱的秋景统一在这感情的基调之下。C.“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这句话运用了“绘声绘色”和“以情取景”的描写方法。D.作者不选择北平秋天的那些著名风景,如“陶然亭的芦花”之类,是因为这些著名风景是古往今来骚人墨客吟咏北京秋天常用的题材,难以写出新意来。【答案】A4.下面对文章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这句话运用排比和比喻两种修辞,使句子生动,并富有气势,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绿的赞美,为后文揭示主旨做好了铺垫。)B.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表现作者和绿的心灵相通。这里主要是表达作者对绿的热爱和对这样一个安宁、平和的环境的追求。从下文“囚绿”以后我的一些心理活动看,这时“我”对绿的理解并不是很深入的。)C.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魔念”即邪念,指作者心中产生的邪恶的念头。)D.卢沟桥事件发生了。(点明写作的特殊背景,表现了作者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使文章具有了鲜明的现实感和深刻的思想性。)【答案】C【解析】“魔念”是指作者心中自私自利的念头。5.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10-A.今天我们所提倡的创新,并不是要抛开先哲圣贤的成果另起炉灶,而是要站在前辈的肩膀上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并努力超越前人。B.我们要正告日本当权者,在钓鱼岛问题上如果对中国政府的严正立场置之不理,一意孤行,他们必将自食其果。C.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如今的家长纷纷送孩子学钢琴、学绘画、学奥数等,真是费尽心思,无所不为。D.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具有扶助他人的热肠,做善事,行义举,从善如流,这些美好的品德代代相传,直至今日。【答案】B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B.在德国,从来没有过因为堵车而致使救援车辆无法及时到达救护现场或医院,紧急情况下让出救命通道已成为德国司机的基本认识。C.这些大分子会在肠胃里聚集沉淀,从而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造成脾胃功能失调,出现腹胀、溏便、食欲不振。D.陆蠡的散文“得到了读书界的重视”(巴金语),《囚绿记》更为人们所称道,原因是它不仅在思想上,而且在艺术上也闪烁着自己特有的光彩的缘故。【答案】A【解析】B项,“从来没有过”无宾语中心词,成分残缺。C项,成分残缺,结尾加“等症状”。D项,“原因是”与“……的缘故”句式杂糅,可删掉“的缘故”。7.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3分)-10-即使书中没有黄金屋、颜如玉,书籍仍旧是精神追求者的宠儿,因为读书不仅仅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性情的愉悦,它如同春日扁舟里的放歌、________、________、隆冬炉火旁的倾谈,它是心绪的慰藉,________,是生命的落脚处。【答案】示例一:①夏日绿荷边的垂钓。②晚秋枫叶里的纵情。③是灵魂的交响。示例二:①仲夏亭榭里的弄弦。②深秋山林里的独步。③是灵魂的依傍。【解析】根据提示,第一、二空应填入夏秋两个季节,根据这两个季节特点,选出具有季节特点的事物仿句即可;第三个空,由“心绪”“生命”可知,应是抽象的生命体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19分)故都的房李开周很多年前,郁达夫回忆北京的生活,说自己不逢北国之秋已经十年了,每年到了秋天,都要想起北京,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想起“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的静谧岁月。人的回忆往往靠不住,郁达夫离开北京后,感觉北京很美好,却完全忘了他当年在北京居住的时候撂下的一些狠话。1924年,他给郭沫若写信说:“上北京来,本是一条死路,北京空气的怎样腐劣,都城人士的怎样险恶,我是知道的。”那时候在他心目中,北京还是“风雪弥漫的死都”。不过郁达夫有一条回忆是可靠的——他确实曾经在北京租过“一椽破屋”。学#1923年秋天,郁达夫从上海来到北京,开始在北大教书。那时候,他没有住处,借住哥哥郁华的房子。几个月后,他的原配妻子孙荃带着他的小儿子龙儿也来到北京,不方便再借住哥哥家了,只好在什刹海北岸的一条小胡同里租了一间小平房,一家三口住在里面。-10-郁达夫在北京没有买过房。不是买不起,而是不想买。民国时代重视教育,教授的收入和地位远远高于普通人,例如北大,刚上岗的讲师每月可以拿到上百块大洋,评上教授以后最低月薪是两百块大洋,以后按年限和资历累加,最高可以挣到六七百块大洋。另外还都可以去其他大学兼课,像周作人、钱玄同、钱稻孙等人,既在北大教书,也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北京法政大学上课,出去讲课一小时,一般可以拿到五六块大洋的车马费,这样下来,一个勤奋的教授一个月可以挣到上千块大洋。郁达夫只是讲师,也不在其他学校兼课,月薪在120块大洋左右,但他写书,写文章,有稿费作补贴。他去北大之前,已经凭着留学时期写的小说《沉沦》蜚声海内外,算是文坛名家了。民国前期出版界惯例,名家出书,版税一般按15%计算,郁达夫写一部小说或者文选,首印至少一万册,定价一般是大洋7角,一算版税,也能拿到上千块大洋。他只需要攒上几个月的钱,就能在北京买一所相当不错的四合院。可惜郁达夫始终没有攒到钱,因为他生活奢靡,开销极大:雇听差,雇厨子,抽名牌香烟,出入八大胡同,每个月都要吻别大量的现洋。从北京到上海的特快列车,硬座25块大洋,卧铺45块大洋,郁达夫想去上海探望留日的同学成仿吾,竟然连车费都拿不出,遑论买房。民国前期的北京房价虽然很低,但也在逐步上涨,假如把钱省下来投资到房产上,其收益还是超过存款的。问题是郁达夫毫无投资理念,他不买房,也不存钱,有钱就花光。他在北大的一些同事,像钱玄同,像吴虞,过日子相对节俭,存款颇多,但是也想不到去买一套房子。郁达夫的哥哥郁华在北京买过房,1919年购买的四合院,只花了2200块大洋,到1924年,已然涨到五六千块大洋,升值一倍还要多。可郁华买了一所以后,再有余钱就存进银行,想不到再买第二所房子作为投资。要知道那时候国内各大银行的一年期存款利息只有7%左右,虽然比现在的利息高,但是跟投资房地产的收益相比,就差得太远了。这段时间老有朋友问我民国前期北京房价为什么那么低,我想,也许正是因为那时候的有钱人(例如教授阶层)太笨,没有学会把房屋当成一种投资品吧。(摘自《中国经营报》)1.下列对于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文章要写“故都的房”,开篇却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写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和他当年在北京居住的时候撂下的“一些狠话”,用了抑扬的手法。B.北京的空气不好,北京的人也十分险恶……-10-所以,郁达夫没有在北京买房;因此,郁达夫一直对北京的印象很坏。C.因为当时北京的房价很低,所以,在学校给郁达夫的薪水不高的情况下,他只需攒上几个月薪水,也能在北京买一所相当不错的四合院。D.郁达夫挣的钱并不少,因为他根本不打算在北京买房,所以生活非常奢靡,雇听差,雇厨子,抽名牌香烟,出入八大胡同。E.在当时,房价逐步上涨,郁达夫像钱玄同、吴虞一样,没有投资理念,即使有钱,也不会去买房。【答案】AE2.郁达夫对北京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请作简要概括。(4分)【答案】①刚到北京的时候,对北京很反感,认为北京是“风雪弥漫的死都”,空气“腐劣”,人士“险恶”。②后来,尤其是离开北京后,怀念北京的“静谧岁月”。【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基于文本,根据郁达夫在北京的经历,可以看出郁达夫对北京感情的变化;然后,筛选表明郁达夫思想感情的信息并加以整合,便得到答案。3.文章说“也许正是因为那时候的有钱人(例如教授阶层)太笨”,如何理解“太笨”的具体含义?(4分)【答案】①这里的“笨”与一般的“笨”有着明显的区别,这里指有钱人(例如教授阶层)没有投资意识。②“太笨”是反语,他们的智慧都用在高雅的学问上了,对于庸俗的投资,并不感兴趣。4.联系实际,谈谈你从文本中得到了哪些启示。(6分)【答案】①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郁达夫收入较高,但平时的生活过于奢靡,不去从长远打算,以致连坐火车的钱也拿不出,更不用说买房子了。这就启示我们,要注重节俭,要积累些财富,以备长远之用。②-10-要树立正确的投资观。郁达夫和其他一些教授,收入可观,但是,他们没有投资意识,观念陈旧,思想保守。这就启示我们,要善于投资,让资金发挥它的最大功用,这既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加自己的收入,同时,还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要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郁达夫在北京的时候,并没有感到北京的美丽,没有认识到北京的美好;离开北京后却感到北京的美丽。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距离产生美。这启示我们,要珍惜现在拥有的,从身边发现实实在在的美,并享受它。【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考查对文本的探究能力。回答本题,一要理解文本,基于文本作答;二要联系实际,阐述自己对文章的个性化解读。(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20分)怀念陆蠡陆蠡因为留下了《海星》《竹刀》《囚绿记》三本散文集,翻译了不少外国书籍,而被誉为“绝代散文家”。他更是一位崇高的爱国主义者。1938年,卢沟桥事变第二年,陆蠡来到已沦为“孤岛”的上海,主持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工作。他坚持斗争,出版了大量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的抗日书籍,引起日本侵略者的注意。1942年4月13日,上海中央巡捕房和法租界巡捕房联合派人到出版社,拿着陆蠡的照片,指名要抓人。这时陆蠡恰好外出,巡捕们便入内翻箱倒柜大搜查,最后带走了两个人和部分书籍。陆蠡回来后,为了营救被抓走的两位同事,找巡捕房交涉,当即被拘捕,不久转到日本宪兵队。在日本人面前,陆蠡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据说,有一次日本人提审陆蠡:“你爱不爱国?”陆蠡坦然回答:“爱国。”又问:“你赞不赞成南京政府(指汪精卫伪政府)?”他毅然回答:“不赞成!”再问:“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把中国征服?”他断然答道:“绝对不能征服!”一字一句,气壮山河。后来,陆蠡没有了音讯。他的亲友四处寻找,多方营救,终属徒然,他就这样在世界上永远地消失了。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人们似乎忘记了这位杰出的天台人。但陆蠡在文学史上留下的业绩,不会因时间而消逝。我们应该重新认识陆蠡,重新认识他那带着浓郁乡土味的优美散文和独具个性的人格魅力。据说,陆蠡从小便显示出不同凡响的聪慧,有神童之称。7岁时,县知事到学堂视察,命陆蠡作文,他面无难色,略作思索,便提笔成文。知事阅后,大为赞赏,当即掏出随身携带的所有银元,奖励陆蠡,一时传为佳话。后来知事升至台州府任职,便向陆蠡父亲提出带陆蠡到台州府读书。陆蠡12岁时-10-,又由耶稣堂一位姓邵的先生带到杭州教会学堂惠兰中学补习英语。第二年,跨越初中,直接考入之江大学附属高中部。从此,陆蠡从平桥小镇走向外面的世界。以后,陆蠡相继进入杭州之江大学、上海国立劳动大学读书,完成学业后先后在福建泉州平民中学、上海南翔立达学园、临海回浦中学任教,后来再到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工作。在走南闯北的二十多年里,陆蠡写下了许多优美的散文,这些散文表达了他向往光明、追求快乐的美好理想。在三十年代的散文家中,陆蠡的散文最是奇丽明朗,清新可诵。他的散文有许多写到故乡的山水,是天台山的神秀山水给了他聪慧和灵气。故乡的山水、童年的回忆,一直是他创作的源泉。写到故乡,陆蠡的笔端总是满蘸着深情。陆蠡是一个地道的天台山人,他的血脉中涌动着天台山人特有的激情,这不仅体现在他的散文中,更体现在他的为人品格上。忠诚善良,讲义气,富有正义感,不趋时媚俗,有一副热心肠,为朋友可以赴汤蹈火。天台人所应有的优点,在陆蠡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平时,陆蠡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只知默默耕耘。但在关键时刻,总是挺身而出,即使是在日本侵略者的淫威面前。诗人柯灵说:“他不趋时,不阿俗,切切实实,闭门劳作,殷勤地献与世人。他是淳朴的,一个地道的山乡人。这点淳朴使他在品格上显得高,见得厚,也正是他能默默地为祖国献出生命的根基。”在他失踪以后的半个多世纪中,许多熟悉或者不熟悉他的人,一直不停地写纪念文章,最为敬仰、最为赞道的是他的崇高心灵和无私品格。巴金先生在怀念他的文章中深情地写道:“我认识不少人,好的和坏的,强的和弱的,能干的和低能的,真诚的和虚伪的,我可以举出许多许多。然而像他这样有义气、无私心,为了朋友甚至可以交出生命,重视他人的幸福甚于自己的人,我却见得不多。古圣贤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可以当之无愧。”这样的评价,可能在巴金先生的一生中再也没有献给过第二个人了。陆蠡虽然不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伟人,但他是一个真正有骨气的天台人,他以自己34岁的生命在天地间书写了一个大写的“人”。我们的时代需要陆蠡的精神,需要陆蠡那样的硬气和实干,需要那种知难而上、百折不挠的信念。陆蠡的精神和他留下的绝妙文章,任何时候都是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与陆蠡的成就和历史地位相比,我们对他了解得太少,宣传得太少,研究得太少。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应该由我们去继承和发扬。(文章有删改)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陆蠡从小聪慧过人,有神童之称。他文思敏捷,深受县知事的激赏。12岁时到杭州补习英语,从此从平桥小镇走向外面的世界。-10-B.日本人审问陆蠡时,陆蠡的表现是“坦然”“毅然”“断然”,他态度明朗,回答斩钉截铁,正义凛然。一字一句,可谓气壮山河。C.陆蠡被巡捕房拘捕之后,不久便被转到日本宪兵队。后来,亲友四处寻找,多方营救,陆蠡终无音讯。他应该是死于日寇的屠刀下。D.巴金对陆蠡有很高的评价,他对比了自己所认识的很多品德、才干各异的人,认为像陆蠡这样有义气、无私心的人,再无第二个了。E.在陆蠡34年短暂的一生中,他经历了从求学、任教、主持出版社工作到牺牲狱中的历程,用他的生命在天地间书写了一个大写的“人”。【答案】AD【解析】A项,陆蠡是在13岁考入高中后才“从平桥小镇走向外面的世界”的。D项,巴金的原话是“见得不多”,不是“再无第二个”。2.陆蠡的“硬气”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4分)【答案】①思想进步,坚持斗争。在沦为“孤岛”的上海,主持出版社工作,坚持斗争,出版了大量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的抗日书籍。②营救同事,挺身而出。在得知同事被巡捕抓走后,直接去找巡捕房交涉。③针锋相对,毫不畏惧。面对日本人的逼问,陆蠡直面回击,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解析】答题区间在第一段,主要写了陆蠡在上海的出版工作,营救同事和对抗日本人三件事看出陆蠡的气概。3.我们为什么要“怀念陆蠡”?请简要分析。(5分)【答案】①作为一个“绝代散文家”,陆蠡的绝妙文章是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②陆蠡身上所体现的独具个性的人格魅力需要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③与陆蠡的成就和历史地位相比,我们对他知之太少,应该多去了解、宣传和研究。4.有人说是陆蠡优美的散文打动了读者的心,使他留名青史;也有人说是他的人格魅力感动了读者,使他成为人们永远怀念的人。你认为呢?请结合选文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6分)【答案】观点一:是陆蠡优美的散文使他留名青史。①散文的内容:多为故乡山水、童年回忆。②-10-散文的情感:字里行间无不涌动着他特有的激情和深挚的眷恋。③散文的主旨:表达了向往光明、追求快乐的美好理想。④散文的风格:奇丽明朗,清新可诵,充满乡土气息。观点二:是陆蠡的人格魅力使他成为人们永远怀念的人。①富有正义感,充满爱国热情。面对巡捕,面对日本人,他充满大无畏的英雄气概。②忠诚善良、淳朴厚道。他所保有的一个地道山乡人的本质,是他能为祖国献出生命的根基。③热心肠,讲义气。挺身而出,营救同事,不惜牺牲生命。④默默耕耘,注重实干。沉默寡言,不趋时媚俗,“闭门劳作,殷勤地献与世人”。观点三:人们永远怀念陆蠡,既是因为他的优美散文,又是因为他的人格魅力。(理由见观点一、二处)【解析】这是一道探究题,作答时,选定观点后,在文中找到适合观点的论据,加以证明即可。-10-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8-25 22:27:58 页数:10
价格:¥3 大小:95.17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