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师一号】2022高中语文 阶段综合测试1 苏教版必修4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4

2/14

剩余1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阶段综合测试一(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第Ⅰ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纵观中国古代文化史,会发现一个现象:凡是大师巨擘,往往一门数杰。诸如汉魏三曹、西晋三张、宋代三苏、明代三袁……这样的佳话,不胜枚举。如此独特的中国式文化现象,与一门特殊的学问——“家学”的关系密不可分。钱穆先生认为,一个家族对于后世子孙的期冀无外乎“一则希望其能具孝友之内行,一则希望其能有经籍文史学业之修养。此两种希望,并合成为当时共同之家教。其前一项之表现,则成为家风;后一项之表现,则成为家学”。先秦时期,记载学术、文化的简牍十分珍贵,朝廷藏之秘府,遣职官专守,文化被垄断,因而有“学在官府”之说;又由于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宗法制度的确立,逐渐出现了父死子继、子承父业的情形。于是,掌握文化知识的为官者,业有专守,不传他人,只传弟子。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了诸如儒、道、法、医等不同学派,各家后人、弟子视其学术为衣钵,历代传承,这是早期家学形成的另一重要途径。至魏晋南北朝,家学从内容和规模上都有了突破。此前,两汉家学受独尊儒术的影响,内容多以经学为主。魏晋南北朝时文化政策变得宽松,儒家不再独大,史学、医学、文学、书法、绘画、玄学、天文历法、科技等,都成为世族家学的内容。在选官制度方面,魏晋南北朝一改两汉注重考察品行的“察举制”,采用“九品中正制”,品评人物,择优入仕,把“家世”与品行才能同时列为考察对象。至此,学业与门庭形成了相因相成的关系,要想力保门第不衰,唯有“籍家门人才济济,簪缨相继,同族引援”。由此,家学的传承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形势下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家学的一大优势,就是能提供较早开展“开蒙教育”的条件,尤其世家子弟往往三四岁便开始接触史书典籍。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回忆童年生活时说,自己从四岁开始,就要每天在父母面前背诵儒家经典、唐诗宋词。与官学相比,家学最大的特点在于父教其子,兄教其弟,亲师合一,倾囊相授。同辈之间的切磋探讨也是保障家学昌盛的法宝之一。比如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丹青以石竹闻名,除了自己的天赋和勤奋,他与表兄文同在创作过程中的互相借鉴探讨也功不可没。不仅是学识技艺的传授,家学中道德品行的培养也历来受重视。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叔叔王廙曾为爱侄绘制了一幅《孔子十弟子图》-14-,并在《平南论画》中解释说,自己亲自画画、题字,意在激励王羲之,希望他明白“学书则知积学可以致远,学画可以知师弟子行己之道”,不要单单着意技法,更要注重个人品德修养。家学正是通过这种以上感下,前后相继,左右相渗,彼此研习的传统,在乱世之中,存续了学术文化,又在官学之外,培养了多方面的人才,为文化传承打下了基础。98岁高龄的钱学森曾反复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虽然对著名的“钱学森之问”的回答莫衷一是,但纵观中国的家学传统,我们或许能得到一些启发。(摘编自《中华遗产》2022年第12期)1.下列对“家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学与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一种中国式文化现象——凡是大师巨擘,往往一门数杰——的关系密不可分。B.钱穆先生认为,家学是家教的内容之一,是一个家族希望后世子孙能具备经籍文史学业的修养。C.家学的形成有一些途径,其中包括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派的后人、弟子视其学术为衣钵,历代传承。D.作为一门特殊的学问,家学能为子弟们提供较早开展“开蒙教育”的条件,这也是家学的一个优势。解析 偷换概念,是“希望的表现”,而非“希望本身”。答案 B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先秦时期,朝廷垄断了文化,有“学在官府”之说,这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早期家学形成的源头。B.两汉时期的家学受独尊儒术的影响,没有从内容和规模上有所突破,这与当时的文化政策不够宽松有关。C.魏晋南北朝采用“九品中正制”选官,也使家学的传承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形势下得到了极大发展。D.宋代三苏、明代三袁等佳话不胜枚举,体现了家学的父教其子、兄教其弟、亲师合一、倾囊相授的特点。解析 说法无中生有。答案 A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晋南北朝选官制度带来的学业与门庭相因相成的结果,促使当时“家门人才济济,簪缨相继,同族引援”。B.苏轼的丹青以石竹闻名,除了他的天赋和勤奋,还得益于同辈之间切磋探讨这一保障家学昌盛的法宝。-14-C.王廙绘制《孔子十弟子图》来激励王羲之,表明家学中不仅重视传授学识技艺,也重视道德品行的培养。D.钱学森晚年提出“钱学森之问”或许与他四岁开始就受家学影响有关,这表明家学传承的结果优于学校教育。解析 说法绝对,原文是“我们或许能得到一些启发”。答案 D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唐昭宗景福元年辛丑,司徒王建遣族子嘉州刺史宗裕、雅州刺史王宗侃、威信都指挥使华洪、茂州刺史王宗瑶将兵五万攻彭州,杨晟逆战而败,宗裕等围之。久不下,民皆窜匿山谷;诸寨日出俘掠,谓之“淘虏”,都将先择其善者,余则士卒分之,以是为常。军士王先成者,新津人,本书生也,世乱,为兵,度诸将惟北寨王宗侃最贤,乃往说之曰:“彭州本西川之巡属也,陈、田召杨晟,割四州以授之,伪署观察使,与之共拒朝命。今陈、田已平而晟犹据之,州民皆知西川乃其大府而司徒乃其主也,故大军始至,民不入城而入山谷避之,以俟招安。今军至累月,未闻招安之命,军士复从而掠之,与盗贼无异,夺其赀财,驱其畜产,分其老弱妇女以为奴婢,使父子兄弟流离愁怨;其在山中者暴露于暑雨,残伤于蛇虎,孤危饥渴,无所归诉。彼始以杨晟非其主而不从,今司徒不加存恤,彼更思杨氏矣。”宗侃侧然,不觉屡移其床前问之,矍然曰:“此诚有之,将若之何?”先成请条列为状以白王建,事凡四条:“其一,乞招安山中百姓。其二,乞禁诸寨军士及子弟无得一人辄出淘虏,仍表诸寨之旁七里内听樵牧,敢越表者斩。其三,乞置招安寨,中容数千人,以置所招百姓,宗侃请选所部将校谨干者为招安将使将三十人昼夜执兵巡卫。其四,彭州土地宜麻,百姓未入山时多沤藏者,宜令县令晓谕,各归田里,出所沤麻鬻之,以为资粮,必渐复业。”建得之大喜,即行之,悉如所申。明日,榜帖至,威令赫然,无敢犯者。三日,山中民竞出,赴招安寨如归市,寨不能容,斥而广之;浸有市井,又出麻鬻之。民见村落无抄暴之患,稍稍复故业。月余,招安寨皆空。(节选自《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九,有删改)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伪署观察使    署:部署B.今司徒不加存恤存:抚恤C.仍表诸寨之旁七里内听樵牧听:听凭D.斥而广之斥:扩大解析 署:委任。答案 A-14-5.下列为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宗侃请选所部将校/谨干者为招安将/使将三十人/昼夜执兵巡卫B.宗侃请选所部将校谨干者/为招安将/使将三十人/昼夜执兵巡卫C.宗侃请选所部将校谨干者/为招安将使/将三十人/昼夜执兵巡卫D.宗侃请选所部将校/谨干者为招安将使/将三十人/昼夜执兵巡卫答案 B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建派兵五万围攻彭州,很久不能攻克,彭州老百姓都逃窜藏匿在山谷之中。B.王先成一共提出了革除“淘虏”弊端的四项建议,王建非常高兴地全都采纳了。C.王建两天后就颁布了安民条令,躲藏在山中的老百姓竞相出来,奔赴招安寨。D.有了街市之后,百姓可以通过出售沤制的麻来换取钱粮,渐渐就离开了招安寨。解析 “明日”指第二天。答案 C7.将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1)宗侃侧然,不觉屡移其床前问之,矍然曰:“此诚有之,将若之何?”(6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民见村落无抄暴之患,稍稍复故业。(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王宗侃十分悲戚,不由得一再移动他坐着的床向前询问王先成,惊慌地说:“这种情况确实有,该怎么办好呢?”(2)招安寨的人民看到自己村落没有被残暴抢掠的苦难,渐渐地(回乡)重操旧业。参考译文唐昭宗景福元年辛丑(二十六日),司徒王建派遣同族子弟嘉州刺史王宗裕、雅州刺史王宗侃、威信都指挥使华洪、茂州刺史王宗瑶带领军队五万攻打彭州,杨晟迎战却战败,王宗裕等当即围攻杨晟。很久不能攻克,当地百姓都窜逃藏匿在高山深谷之中。王建各个营寨的士卒每天出去掳掠抢劫,把这叫做“淘虏”,(对搜抢来的人民财物)军中将领先挑选那些好的,剩余的让士兵们瓜分,把这当作寻常事。-14-有一个军士王先成,是新津人,本来是个书生,适逢天下大乱,便参军从武,他揣测各位将领中只有北面营寨的王宗侃最为贤明,就前往劝王宗侃说:“彭州本来是西川的属地,陈敬、田令孜召来杨晟,割出四个州授给杨晟,任命杨晟为观察使,与他们共同抗拒朝廷命令。现在陈敬、田令孜已经平灭,而杨晟仍然占据着彭州,彭州的人民都知道西川是他们的大府,而检校司徒王建是他们的官长,所以王建的大队人马到达彭城一带之初,当地百姓并不进入城内归附杨晟,而是逃往高山深谷躲避起来,等待着王建的招抚。现在王建军队到达已经几个月了,百姓没有听到招抚劝降的命令,相反纵容军中士卒一再大肆抢掠,与强盗贼寇没有什么两样,他们抢夺百姓的资财货物,追逐百姓的家畜财产,把那些年老体弱的人以及妇女分给士兵做奴婢,使这里的父子兄弟骨肉分离愁苦怨怒。那些在山谷中的人,酷暑暴雨之下无遮无盖,不时受到毒蛇猛虎的残害,孤苦危险,又饿又渴,没有诉苦的地方。彭州百姓开始时认为杨晟不是他们的官长而不遵从他,现在检校司徒王建对他们不加爱抚救济,他们就会改变初衷想念杨晟了。”王宗侃十分悲戚,不由得一再移动他坐着的床向前询问王先成,惊慌地说:“这种情况确实有,该怎么办好呢?”王先成请求分条开列写成状纸以便禀告王建,事情共有四条:“其一,请求招抚山谷中的百姓。其二,请求禁止各营寨的军中士兵和子弟,一个也不准出去搜掠百姓,在各营寨的旁边立石碑,七里方圆之内听凭打柴放牧,有敢超越石碑的斩杀。其三,请求设置招安寨,寨中能容纳下几千人,以安置所招来的百姓,我王宗侃请求从所部将校中挑选谨慎干练的人,做招安将领,令他带领三十人日夜手持武器巡逻护卫。其四,彭州的土地适于种麻,这里的百姓在没有进山时将大量的麻沤藏起来,应当命令县令明确告知百姓,分别回到田间故里,挖出沤藏的麻卖掉,换取资财粮食,这样必定会逐渐恢复旧业。”王建接到状文大为欢喜,当即施行,全部照办。第二天,发布的告示传下,威严的军令赫然在目,没有人敢违。第三天,躲藏在山谷中的百姓竞相出来,像赶集一样奔赴招安寨,招安寨容不下,就开辟地盘扩展寨子。逐渐地又有了集市,百姓又拿出收藏的麻贩卖。招安寨的人民看到自己村落没有被残暴抢掠的苦难,渐渐地(回乡)重操旧业。一个多月的时间,招安寨里都空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生查子 独游西岩①辛弃疾青山招不来,偃蹇②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③,劝我溪边住。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注 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记游之作。②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③生:语助词、无义。8.本词刻画了怎样的词人形象?请概括回答并结合词意加以分析。(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4-本词刻画了忧国忧民、傲岸高洁的词人形象。(2分)虽然词人心怀天下,但遭受排挤,闲居深山,独游西岩,无人理解,无人赏识;夜不能寐,独诵《离骚》,表现出屈子一般忧国忧民的情怀;(2分)“偃蹇”的青山,高洁的明月,都与词人惺惺相惜,心心相印,可见词人胸怀之磊落高洁。(1分)9.有人评价这首词物与我、景与情“融洽亲密”,请结合词意具体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青山感念岁暮天寒“劝我溪边住”,对“我”深切关怀;明月夜夜到青溪陪我“听读《离骚》去”,更是视“我”如知己,词中的青山明月都是人格化的自我,而“我”亦如青山傲岸、明月高洁,物我之间亲密融洽。(3分)岁暮天寒,素月清辉与澄澈的溪水相映,画面凄清幽独,与独游西岩的词人孤寂、忧愤的内心情感融合无间。(3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填补下列名句名篇空缺处。(6分)(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赤壁赋》中都有对英雄人物的精彩描绘:周瑜“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曹操“舳舻千里,旌旗蔽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联想是回忆的一种形式。《琵琶行》中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琴声想到珠玉声,是声音的类比联想。(3)《兰亭集序》第四自然段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批评当时士大夫,表现了王羲之否定人生虚幻的思想观点。答案 (1)酾酒临江横槊赋诗(2)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3)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乙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小说,完成(1)~(4)题。(25分)米龙老爹莫泊桑喜笑颜开的生活在火雨下面出现了,绿油油的田野一望无际,蔚蓝的天色一直和地平线相接。男人,年约四十的强健汉子,端详他房屋边的一枝没有结实的葡萄藤,它曲折得像一条蛇,在屋檐下面沿着墙伸展。他说“老爹这枝葡萄,今年发芽的时候并不迟,也许可以结果子了。”-14-那枝葡萄,正种在老爹从前被人枪杀的地方。那是1870年的事。普军的参谋处驻扎在这个田庄上。庄主米龙老爹,竭力款待他们,安置他们。一个月以来,每天夜晚,普兵总有好些骑兵失踪。这类的暗杀举动,仿佛是同样的人干的,然而普兵没有法子破案。但是某一天早上,他们瞧见了米龙老爹躺在自己的马房里,脸上有一道刀伤。两个刺穿了肚子的普国骑兵被寻着了。其中一个,手里还握着他那把血迹模糊的马刀。可见他曾经格斗过。那老头子被人带过来了。团长用法国话发言了:“米龙老爹,您知道今天早上在伽尔卫尔附近寻着的那两个骑兵是谁杀的吗?”那老翁干脆地答道:“是我。”团长吃了一惊。缄默了一会,双眼盯着这个被逮捕的人。米龙老爹用他那种乡下人发呆的神气安闲自在地待着,双眼如同向他那个教区的神父说话似的低着没有抬起来。这老翁的一家人:儿子约翰、儿媳妇和两个孙子,都惊惶失措地立在他后面十步内外的地方。团长接着又说:“您可也知道这一月以来,每天早上,我们部队里那些被人在田里寻着的侦察兵是被谁杀的吗?”老翁用同样的乡愚式的安闲自在态度回答:“是我。”“您是怎样动手干的,告诉我吧。”“我现在哪儿还知道?我该怎么干就怎么干。”团长接着说:“我通知您,您非全盘告诉我们不可。您很可以立刻就打定主意。您从前怎样开始的呢?”那汉子向着他那些立在后面注意的家属不放心地瞧了一眼,又迟疑了一会儿,后来突然打定了主意:“我记得那是某一天夜晚,您和您的弟兄们,用过我250多个金法郎的草料和一头牛两只羊。我当时想到他们就是接连再来拿我一百个,我一样要向他们讨回来。并且那时候我心上还有别样的盘算,等会儿我再对您说。我望见了你们有一个骑兵坐在壕沟边抽烟斗。我取下了我的镰刀,跪着脚从后面掩过去。蓦地一下,只有一下,我就如同割下一把小麦似的割下了他的脑袋。我那时就有了我的打算。我剥下了他全身的服装。”那老翁不做声了。那些感到惊惶的军官面面相觑了。后来讯问又开始了,下文就是他们所得的口供:那汉子干了这次谋杀敌兵的勾当,心里就存着这个观念:“杀些普鲁士人吧!”普军听凭他随意出入,因为他对于战胜者的退让是用很多的服从和殷勤态度表示的,他学会了几句必要的德国话。-14-他穿上了那个死兵的服装,躲在矮树丛里。骑兵走过来了。等到相隔不过十来步,米龙老爹就横在大路上像受了伤似地爬着走,一面用德国话喊着“救命呀!”骑兵勒住了马,明白那是一个失了坐骑的德国兵,以为他受了伤,刚刚俯着身躯去看这个素不认识的人,肚皮却吃了米龙老爹的马刀。但是,被审的前一天,那两个被他袭击的人,其中有一个在老翁的脸上割了一刀。口供完了之后,他突然抬起头自负地瞧着那些普鲁士军官。“账算清了,我一共杀了16个,一个不多,一个不少。”“我从前打过仗。从前也就是你们杀了我的爹,你们又杀了我的小儿子。从前你们欠了我的账,现在我讨清楚了。我们现在是收支两讫。”老翁挺起了关节不良的脊梁,并且用一种谦逊的英雄姿态在胸前叉起了两只胳膊。团长站起来走到米龙老爹身边,低声向他说:“也许有个法子救您性命,就是要……”但是那老翁绝不听,向着战胜的军官竖直了两只眼睛,这时候,一阵微风揽动了他头颅上的那些稀少的头发,他终于鼓起了他的胸膛,向那普鲁士人劈面唾了一些唾沫。团长呆了,扬起一只手,而那汉子又向他脸上唾了第二次。不到一分钟,那个始终安闲自在的老翁被人推到了墙边,那时候他才向着他的长子约翰、他的儿媳妇和他的两个孙子微笑了一阵,立刻被枪决了。(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篇小说写的是一位叫米龙的老翁在德国进攻法国时,冒着巨大的风险,背着敌人在夜里勇杀德国巡逻兵的故事。B.“别样的盘算”是指米龙老爹在敌军驻扎到他的家乡时就盘算好了的要杀死十六个敌军为自己的父亲及小儿子报仇这件事。C.这篇小说从生者的回忆转入正题,先提出普军官兵屡遭夜袭的奇案,后回叙米龙老爹的英雄事迹,把一个简短的故事写得回环多姿。D.米龙老爹两次向敌团长吐唾沫及审问时“挺起了关节不良的脊梁,并且用一种谦逊的英雄姿态在胸前叉起了两只胳膊”的细节描写,表现老爹视死如归的精神。E.米龙老爹被捕后,竟然非常痛快地坦承了自己杀人的事实,这体现了米龙老爹作为一个农民所固有的质朴诚实、不会撒谎的本性。(2)小说开头对丰收在望的景象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米龙老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4)本文的叙述人称有多次变化,请分析有哪些变化?对此有人认为好,有人认为不好,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分析。(8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1)D.对其精神的挖掘不完整,还有对敌人的仇恨;A.不是德国,是普鲁士;E.“农民本性”有误,应是其“安闲自在的态度”;B.“驻扎时”与“十六个”有误,是敌人用了他“250多个金法郎的草料和一头牛两只羊”之后有的这个盘算,且当时并未计划杀多少敌人。答案 (1)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答E、B不给分。(2)米龙老爹是一个智勇双全的民间游击英雄的形象,(2分)是法国人民在普法战争中大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代表人物,(2分)具有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精神品格。(2分)(3)①造成悬念,使小说产生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②暗寓人们对米龙老爹的怀念之情,引起下文,并为故事作了情感上和内蕴上的铺垫。③与后面米龙老爹被杀形成了鲜明对比,暗示现在平静的生活来自像米龙老爹一样的先烈对敌人的反抗。(每点2分)(4)第一问:小说以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叙述方法交互使用。(2分)小说先用第三人称叙述,米龙老爹用第一人称来回答普军的审问,中间是写米龙老爹的口供,转为第三人称。(3分)第二问:观点一,认为好。可以避免呆板、单调,而且这种全方位的叙述,较之第一人称更能把故事说清楚,这样就把一个简短的故事写得回环多姿。(3分)观点二,认为不好。从读者的阅读角度来看,要不断转换阅读思路,使阅读不流畅,给阅读者造成阅读障碍。如果用同一人称,读者的阅读思路会更流畅,对文本的解读更迅速。(3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工程与赈灾林语堂苏东坡在元佑四年(一○八九)七月到达杭州,任浙西军区钤辖兼杭州太守,时年五十二岁。苏东坡全心全力从事工作。杭州城有五十万人,却没有一家公立医院。杭州位于钱塘江口,海陆行旅辐臻云集,往往有病疫流行。苏东坡从公款里拨出两千缗,自己捐出五十两黄金,在杭州城中心众安桥,建立了一家公立医院。据我所知,这个“安乐坊”是中国最早的公立医院。三年之内治疗了一千个病人。主办此医院的道士,由朝廷酬以紫袍和金钱。-14-不过苏东坡最关心的是杭州居民的用水问题,还有清除杭州城的运河淤泥。城内有两道运河,以南北方向穿过城市,直接在闸口连接钱塘湾,与钱塘湾的水相混合,所以有好多淤泥,每四五年,运河河床就需要疏浚一次。苏东坡向专家请教,把运河的高度测量过,拟好一项计划,以防淤泥沉淀,才能保持运河地区的清洁。这是他在杭州第一次的工程,始于十月,那是他到任后三个月,次年四月竣工。和运河交通同样重要的,则是供水问题。城中有六个水库,分散在各处,但是淡水干线管道常常损坏。苏东坡与曾经监督修理那些输水管的和尚商量,输水管是用大竹管子做成,经时不久,苏东坡乃用坚固的胶泥烧成的陶瓦管子代替,上下用石板保护。据说,那些水库完工之后,杭州城中家家都有西湖的淡水喝。从六个小水库供给杭州用水的工程成功之后,苏东坡自然进而想整理一个大水库,那就是西湖。苏东坡在湖上动工之前,西湖一直在日渐缩小,湖面蔓草丛生,日形繁殖,野草已经将湖面遮盖了一半。从工程方面看,只是件简单事,只在清除水草而已。这种改善工程,岂不是轻而易举吗?但是以前的主政者都没想到去做。此项计划蒙朝廷批准,苏东坡开始和数千工人和船夫一起活动起来,费时四个月,工程完毕。剩下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堆积如山的水草和淤泥?苏东坡计上心来,用以建筑湖上的长堤。一条湖上的直堤,除去可以供人步行外,也可以增加湖面的美丽,亦大为缩短往返的距离。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湖中的恶草不再滋生。苏东坡想到一个办法,就是把沿岸部分开垦出来让农人种菱角。农人必须注意将自己地段按期除草。除去增加西湖的实用价值之外,不管是有意也罢,无意也罢,苏东坡也增加了西湖的美。但是这种德政后来也遭致政敌的攻击,说他“虐使捍江厢卒,为长堤于湖中,以事游观”。苏东坡又试验更庞大的计划,要扩展江苏的运河系统;这是苏州城外一项拖船驳运计划。这些计划有些没能实现,但是附有地图的详密计划,足以证明他在工程方面的想象力。同时,他也正在为另一项更迫切的问题忙得要命,那就是饥馑的威胁即将来临。他到任的那一年,就已收成不佳。米价七月间六十文一斗,到九月间涨到九十五文一斗。幸而平仓里还有存粮,他又筹划到二十万石,卖出了十八万石,才算稳住米价,在元佑五年(一○九○)正月,使米价跌到七十五文一石。在那年春季多雨,看来年成有望。农人借钱施肥勤耕,满希望夏季丰收。在五月六日,杭州一带大雨滂沱,多日不止,民家积水将及一尺。农人的盼望眼看悉成泡影,随便有点儿常识之人,都能看出来,一旦存粮吃光,势将挨饿。苏东坡派人到苏州常州去视察,接到的报告是该两地全境淹水。虽然不需大才方可预知,苏东坡却在事前早有准备。他一向相信常平仓制度远胜过饥荒之后的救济,所以他早就不断购买谷子存满粮仓,好来应付荒年。后又雷雨连绵不绝,他为之奋战不懈。在半年之内,自七月开始,他给皇太后和朝廷上表七次,陈述实情,吁请急速设法。七个表章合成一个情急的呼吁。他呼救不停,直到朝廷人人觉厌烦了。他那种急躁是太背乎中国人的习惯。若干朝廷的特使也在当地,人家一言不发。-14-但是他深信一分预防胜过十分救济。在当地买,或是由外地进口,这样不断存粮,以防食粮短缺,并随时卖出以平定粮价,饥荒是可以防止的。但奇怪的是,除去苏东坡一个人外,别人都是无动于衷。他一看朝廷公报,不觉大怒。好多浙江和邻近的地方官都在春天奏报丰收有望,但无一人陈明新近的暴雨和水灾。苏东坡奏准以修缮官衙的款项购买食米,因为救饥荒第一。六个月以前,他请拨给五万贯购买食米,杭州当分得三分之一。朝廷是把钱拨下来了,但邻省一个名叶温举的税吏,却把苏东坡应得的款额剥夺了。钱一到,人人都想分润,但是目前却无人肯陈报灾情。苏东坡的计划是在那年冬天出卖官米。果不出他所料,米价飞涨。冬季一到,他开始出卖官仓存米。但是在元佑六年(一○九一)二月,他被调离杭州,又被召至京都充任翰林学士。苏东坡去了,饥荒来了,人民多病饿而死。真难以令人相信,苏东坡到达京都后,竟遭弹劾,说他夸大灾情,“论浙西灾伤不实。”(节选自《苏东坡传》,有改动)(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者认为,“安乐坊”是苏东坡拨公款和捐款建立的中国最早的公立医院,由此可知苏东坡是兴办医院的第一人。B.林语堂先生自是喜爱和推崇苏东坡,全文随处可见赞美之意,“他那种急躁是太背乎中国人的习惯。”此句亦是似贬实褒,正体现了苏东坡济民心切、刚正直率的个性。C.苏东坡到任的那一年,春季多雨,本来年成有望,可因在五月六日,杭州一带大雨滂沱,后又雷雨连绵不绝,致使收成不佳。D.西湖畔,两条堤坝横卧,一条是苏东坡用整理西湖水库而得的水草和淤泥主持修筑而成的长堤,这便是人们常说的“苏堤”,另一条则被称为“白堤”,得名与唐代诗人白居易有关。E.苏东坡任浙西军区钤辖兼杭州太守时,为当地老百姓办了许多实事,如:兴建了西湖大水库、赈灾等。(2)传记中从哪些方面写了苏东坡全心全力从事工作?请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除去增加西湖的实用价值之外,不管是有意也罢,无意也罢,苏东坡也增加了西湖的美。”传记中苏东坡是如何增加西湖的实用价值?(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林语堂说:“苏轼坡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开展工作。”请理解这句话,并结合全文谈谈苏东坡的这种勇气与精神。(8分)-14-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1)A.苏轼不过是兴办公立医院的第一人。按作者说病坊之类的都可以算是医院的话,“安乐坊”只不过是地方财政拨款,苏轼捐资的公立医院而已,其他的民间病坊便可以是私立医院。C.苏东坡到任之年为“元佑四年(一○八九)七月”,而“五月六日,杭州一带大雨滂沱”及“霍雨连绵不绝”是在“元佑五年”。因为“五月六日,杭州一带大雨滂沱……苏东坡派人到苏州常州去视察,接到的报告是该两地全境淹水”。E.苏轼没有兴建了西湖大水库,而是整理西湖大水库。答案 (1)BD(2)①拨公款,并自己捐黄金兴办“安乐坊”,②疏浚河道,保持运河交通,③修理输水管,解决供水问题,④整理西湖水库的水草和淤泥,修建“苏堤”,⑤详密制定了扩展江苏的运河系统计划,⑥稳定谷价,赈灾济民。(每点1分,共6分)(3)①修整水库,清除水草和淤泥,既灌溉稻田,又美化西湖,②建筑湖上的长堤,便于行走和观光,③让农人开垦土地种菱角,既使农民增加经济收入,又让恶草不再滋生。(每点2分,共6分)(4)①此句意为:苏东坡以一种‘即使千万人阻拦也会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的勇气和精神开展工作。(2分)②这种勇气与精神体现于如下几个方面:A.清除西湖水草,修筑河堤,之前的主政者都没付诸行动,苏东坡却身先士卒,即使后来因此遭致政敌的攻击。(2分)B.杭州灾情,若干朝廷的特使在当地而一言不发,苏东坡却上表七次,急呼设法,后因此而被弹劾。(2分)C.面对洪水暴雨,别人无动于衷,邻省官员无肯陈报,苏东坡依然卖粮存粮,防粮短缺,以此抗灾救荒。(2分)第Ⅱ卷 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风雨哈佛路》的主人公莉丝,在书中自述她15岁时因父母吸毒而无家可归,流浪街头,真是令人不忍卒读,心生同情。B.2022年感动中国人物姚佩兰,身患绝症后为给孩子留学费,耗时三年绣出《清明上河图》,处心积虑的母爱,感人至深。C.几年前的滨湖还比较荒凉,现在已经成了美轮美奂的一道风景,随着合肥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这座城市正焕发着勃勃生机。D.这个商场展出的商品,有的包装简陋却价格昂贵,动辄上万;有的外观精美却不名一文,很多顾客都对此感到非常奇怪。-14-解析 A.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多形容文章悲惨动人。B处心积虑,处心:存心;积虑:经过长时间的考虑。形容蓄谋已久。贬义。C.美轮美奂,形容房屋或建筑等高大华丽。D.不名一文,一个钱也不占有,形容贫穷。答案 A1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5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登上中国商飞设计研究中心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展示样机,穿过分机客舱时,他坐下来在座位上两次谈感受,指出要发展装备制造业。B.《爸爸去哪儿》是湖南卫视从韩国引进的亲子户外真人秀节目。五位明星爸爸通过72小时的户外体验中,单独照顾孩子,并和孩子一起完成节目组设置的一系列任务。C.合肥一六八中学秉承“立足于升学预备教育,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可持续发展,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以“把每一个学生放在心上”为行动指南,已成为精英的摇篮。D.“滴滴”“快的”打车软件大战刚刚落下帷幕,“爱拼车”“哈哈拼车”等另一波功能相似的拼车软件又在一夜间掀起烧钱大战,它们先后砸出百万元,补贴用户拼车。解析 A项,语序不当,改为“两次在座位上坐下来”。B项,介词搭配不当,将“通过”改为“在”。C项,成分残缺,在“奠基”后加“的理念”。答案 D15.下列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在这个时候,那所小园子里,垂了头的蝴蝶兰和带着醺醉的红色的小玫瑰,都为了那吓人的光和热露出倦怠的姿态来,只有那些深藏叶蔓中的金银藤,却开得十分茂盛。 ②盛夏的天气,烈火般的阳光,扫尽清晨晶莹的露珠,统御着宇宙一直到黄昏后,这是怎样沉重闷人的时光啊! ③当一阵夏天的闷风,从那里穿过时,便把那些浓厚的药香,吹进对着院子开着的门里来。 ④马路上躺着的小石块发出孜孜的响声,和炙人脚心的灼热。 ⑤人们在这种的压迫下,懒洋洋的像是失去了活跃的生命力,尤其午后那更是可怕的蒸闷。A.①③⑤④②B.②⑤④①③C.①④⑤③②D.②①④⑤③解析 ①以“在这个时候”开头,一般不放段首,而且中间“那吓人的光和热”提示要放②④之后;再看③中“浓厚的药香,吹进对着院子”说明有花开着,故接①之后;②总领全段,⑤“这种的压迫”承②中“沉重闷人的时光”。答案 B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中国自古不乏爱好美食的文人,①____________。因为孟子说过:“君子远庖厨”,品鉴美食是件风雅事,文人爱好做饭就未免失身份。苏轼偏不在乎,②____________,还极爱下厨房,以大胆的创意和实践精神,③-14-____________。诸如“东坡鱼”、“东坡肘子”、“东坡羹”、“东坡豆腐”等,这些名菜和他流传至今的诗词文章一样“脍炙人口”,其中最著名的,要属“东坡肉”。答案 ①但爱好做饭的文人却并不常见 ②他不仅爱好美食 ③做出许多流传至今的名菜(每写出一句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7.2022年春晚,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使我们认识了网友大萌子和她的父亲。从1岁的“小米豆”,到30岁的“大萌子”,北京女孩赵萌萌的身边,总有父亲的陪伴,她的母亲则用相机记录了父女俩的30年。他们之间的亲情感动了整个中国。请为其拟写一则颁奖词。要求:讲究文采,至少用两种修辞手法,评价角度准确、得体,不少于100字。(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内容参考1:用3分钟看完了30年,照片凝聚了父女深情,是成长的喜悦和父辈的付出与欣慰。时代的进步匆匆让很多人忽略了这些最基本的感情。内容参考2:一年记录30次容易,30年每年都记录其实挺难。平凡简单的事因为这份坚持和积累,在岁月和亲情的催化下变得弥足珍贵。内容参考3:照片记录这个社会变迁,比如人们的衣服、精神面貌、生活环境,激起人们对自己家庭的一些美好的回忆。六、(60分)18.婴儿出生的时候,小手总是攥得紧紧地,似乎要抓点什么;老人去世的时候,双手就自然放开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撒手人寰”吧。这一“抓”一“放”之间,值得我们思考……这则材料可以引发不同的联想或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注意:①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②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诗歌除外),确定题目;③不少于800字。写作提示 要抓住关键词“攥得紧紧”、“抓”、“放”、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1)全面理解材料:追求与放开;舍与得;人生要敢抓敢放等。(2)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理解材料:人生很短暂,在有限的时间内要抓紧,努力进取;把握好自己的命运;人生在于进取;该放手就放手,攥得紧紧的,什么也没有得到等。-14-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8-25 22:31:55 页数:14
价格:¥3 大小:63.54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