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一中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半月考试题含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1

2/11

剩余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会泽一中2022年秋季学期半月考试卷2高二文科综合第I卷(选择题,共168分)1.“自秦、汉以来,仕者不世,然其贤人君子犹能识其先人,或至百世而不绝,无庙无宗而祖宗不忘,宗族不散,其势宜亡而独存,则由有谱之力也。”这一现象说明A.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基础B.宗法制构筑了家族内部等级观念C.宗庙是维系亲情延续的关键D.宗法观念是维系家族亲情的纽带【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没有提及分封制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无庙无宗而祖宗不忘,宗族不散,其势宜亡而独存,则由有谱之力也。”说明祖宗不忘的原因是宗法制的因素,故D项正确;“维系亲情延续”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家族内部等级的观念,故B项错误。所以答案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度【名师点睛】宗法制和分封制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分封制是地方行政制度,由于被封的诸侯王在封地上有很大的独立性,所以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利的高度集中。宗法制是权力继承制度,以血缘关系亲疏划分权力分配使其本质特征,是分封制的依据。两者互为表里。宗法制对中国的姓氏、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等都有一定的影响,高考对宗法制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宗法制的内容、特点以及影响上。2022年高考浙江卷就从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的关系、家谱在家族传承中的作用以及宗法制中世袭的特点等角度考查宗法制及其影响。预计在2022年高考命题中,仍有可能从宗法制的内容、对后世的影响、与分封制的关系等角度考查,题型主要是选择题。2.《三国志》载,东吴孙休(公元235一264年在位)在诏令中说到,“自建兴以来,吏民……去本就末,不循古道”“自顷年以来,州郡吏民及诸营兵……皆浮船长江,贾作上下”。由此可知A.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发生动摇B.人们经商逐利的商业意识浓厚11C.官吏涉足工商业活动滋生腐败D.三国时期的商品经济发展较快【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去本就末,不循古道”不难判断,指的是弃农经商的现象;而“州郡吏民及诸营兵”说明了人员的广泛性,证明人们的商业意识浓厚。A项不符合史实,重农抑商的政策一直是最基本的经济政策;C项中的“滋生腐败”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与材料不符,材料讲的是经商的人员多不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快。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商业·商业意识【名师点睛】此类题目是材料解析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提供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考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其现背后的历史真实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解题方法:解答材料解析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它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第二,读通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3.孙中山在《与刘成禹对话》中说:“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然日月。”孙中山在此强调了科举制()A.因不合时宜而需要废除B.是公平公正的选拔制度C.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D.考试的内容应该改革【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分析有效信息来解答问题,材料很明显是对科举制的肯定。从材料中可分析出,孙中山认为科举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而且培养了大量人才,尽管科举考试的科目可能不合时用,但科举制的作用是很明显的。他不仅称赞科举制度本身,而且连科举考试的内容也加以肯定。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4.荀子曰:“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情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为也。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材料反映出荀子认为()A.后天的修养对性情具有改造作用B.以礼乐规范可使人们的行为向善11C.道德规范对性情的改造非常重要D.通过法治权术迫使人性转恶为善【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情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为也。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说明人的性情与后天培养有很大的关系,故A项正确;B中礼乐规范可使人们的行为向善不符合材料中主旨;材料中没有体现道德规范和法治权术的作用,故C和D排除。所以答案选A。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百家争鸣·荀子思想5.明代福州的绸丝、漳州的纱绢、漳泉的糖等“无日不走分水岭及蒲城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但“闽不畜蚕,不植木棉,布帛皆自吴越至”。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A.手工业技术发展相对均衡B.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C.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D.区域间贩运贸易发展迅速【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商品经济的发展。由材料“明代福州的绸丝、漳州的纱绢、漳泉的糖……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但“闽不畜蚕,不植木棉,布帛皆自吴越至”可知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所以应选C。6.1860-1900年四十年间,中国共引进西书555种,其中自然科学162种,应用科学225种。而社会科学只有123种,其他45种。这表明A.社会转型改变了人们的认识B.西方的学说在中国社会占主导C.政府重视学习西方自然科学D.社会科学对当时中国作用有限【答案】A【解析】材料所述为60至9011年代,引进的书籍中以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为主,究其原因在于洋务运动的展开,注重关注近代西方科技,A符合题意;B与史实不符;材料没有体现政府行为,C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引进的书籍中社会科学类相对较少,但不能得出作用有限的结论,D不正确。点睛:本题考查了西学东渐的相关知识,鸦片战争以来国门洞开,先进的知识分子逐渐认识到西方的强大,主张向西方学习以挽救民族危亡,先后经历了学器物到学制度再到学思想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7.下表是近代在华的外国航运吨位占比情况表年份(百万)英国(%)美国(%)日本(%)德国(%)其他(%)18728.546.841.10.17.24.9189222.984.40.32.86.46.1190763.452.51.624.610.510.8据此可知A.中国的民族经济遭受列强冲击B.美国的经济实力最弱C.英国在中国的航运业中占主导D.日本的经济发展最快【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1872年到1907年在华的外国航运吨位迅速增加,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冲击,故选A;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美国的经济实力迅速上升,绝非最弱,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英国在中国的航运业中占主导,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日本经济发展最快,排除D。8.11“革命失败以后,革命的主观力量确实大为削弱了。剩下的一点小小的力量,若仅依据某些现象来看,自然要使同志们(作这样看法的同志们)发生悲观的念头。但若从实质上看,便大大不然。……这就是说,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上述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论述发表于A.国民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时期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时需要抓住材料中关键词“革命失败以后”以及材料内容“可以判断材料论述的是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思想,反映的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其发生在井冈山时期,故选B。而A的表述不合“革命失败了”;延安时期地方政权依据建立,而且革命的规模也已经相当大了,故C不合题意;D不合“革命失败了”与“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故排除。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工农武装割据思想9.王鸿生在《历史的瀑布与峡谷》中认为近代的某一思想是“以民道代天道”,是“有民无天”的新道统,是“翻天”,让民“顶天立地”。这一思想应是A.变法维新B.民主科学C.三民主义D.社会主义【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所谓民道即指民主制度,天道即指君主专制。三民主义中的民权主义明确指出,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也明确指出,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故应选C。A项错误,变法维新主张保留清政府的统治;B项错误,倡导民主与科学思想的新文化运动并未进行政治革命;D项明显错误。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内容。10.1961年5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坦言,解决粮食问题的根本办法,是从城市压缩人口下乡,就是人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据统计,全国精简下来的近2000万职工中,有67%的职工回到了农村。这表明A.第二个五年计划全面实行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露端倪C.国民经济结构实施重大调整D.工业建设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答案】C【解析】11试题解析:“解决粮食问题的根本办法,是从城市压缩人口下乡,就是人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材料说明粮食供应出现问题,城市化进程中断。“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面对严重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因此选择C。AB与材料无关,D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11.罗马共和国早期,祭司们为了永远垄断法律的解释权,常常把法律的“奥秘”处记载成册,藏于密室。公元前304年,罗马官员弗拉维乌斯首度公布了民事诉讼程序。这一官员的做法()A.开始限制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B.使罗马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C.维护了罗马全体居民的合法权益D.有利于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开始限制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开始于《十二铜表法》,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公元1世纪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故B项错误;罗马法本质上是维护奴隶主利益等基础知识,故C项错误,材料中“罗马官员弗拉维乌斯首度公布了民事诉讼程序”说明法律对公民维权意识的尊重,这有利于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故D正确。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罗马的法律·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12.马克思曾有这样一段颇耐人寻味的论述:“世界历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马克思得出结论的主要依据是:A.民族国家产生B.君主专制形成C.新航路的开辟D.思想文化嬗变【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后,世界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世界史才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历史。所以应选C。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影响13.11据《启蒙运动百科全书》记载:启蒙运动时期,某一学说有两个灵感来源,一是英格兰的政治制度,另一个是生物学中的生机论学说。生机论不是把有机体看成机器,而是视之为力求维持动态平衡的不断变化的实体。据此推断提出此学说的代表人物是A.伏尔泰B.孟德斯鸠C.卢梭D.达尔文【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此题考查启蒙运动,读懂材料是解答本题型的关键。从材料“而是视之为力求维持动态平衡的不断变化的实体”可以看出这是追求的平衡和制衡作用,这与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类似,故选B。A项主张的是开明的君主制;C项主张社会契约,人民主权学说;D项是生物学家,提出的是生物进化的观点。故选B14.世界不同类型国家经济指数对进出口贸易依存度变化:高收入国家从1980年的38%上升到1996年的40%;中等收入国家从43%上升到52%;中低收入国家从42%上升到52%;低收入国家从30%上升到42%。它反映出A.高中等收入国家控制着世界贸易市场B.世界不同类型国家发展差距日益扩大C.20世纪后期国际资本投资的转移趋势D.国际分工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扩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当今国际经济发展趋势。从材料看,世界不同类型国家经济指数对进出口贸易依存度都有所上升,这说明国家间经济交流的程度越来越深,反映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分工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扩展。所以应选D。考点: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特点与趋势15.英国学者霍布斯鲍姆指出:“虽然苏联经济的落后和低效、斯大林集体化和大规模镇压的残暴与无情也引人注目,但这些都不及苏联经济不受萧条影响的成就让人印象深刻。……一时间模仿苏联五年计划之举纷纷出现,‘计划’和‘规划’成为政坛术语。”据此可知,该学者A.肯定计划经济体制的完美无瑕B.否认苏联经济存在的诸多问题11C.认识到斯大林体制的可取之处D.坚信社会主义将取代资本主义【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虽然苏联经济的落后和低效、斯大林集体化和大规模镇压的残暴与无情也引人注目,但这些都不及苏联经济不受萧条影响的成就让人印象深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英国学者霍布斯鲍姆认识到斯大林体制的可取之处,故C正确。计划经济体制的完美无瑕,过于绝对,故A排除。材料也指出了苏联经济存在的诸多问题,故B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坚信社会主义将取代资本主义,故D排除。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名师点睛】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约70余年的一种经济体制。它形成的标志为苏联1936年宪法的通过。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由于苏联是在斯大林取得领导权后开始全面执行计划经济,斯大林从理论上对计划经济进行了概括,并使其成为苏联乃至于其他一些苏式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工业化的指导思想,所以,通常人们把计划经济体制称为斯大林模式。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就中国来讲,汉唐宋元这几个领先世界的朝代都是国际贸易逆差,通货纯流出。只是到了明代和清前中期,出现了历史性的反转:中国在国际上变得“只卖不买”,至少是“多卖少买”。我们卖出自己的产品,而且往往卖得很廉价,价格很有“竞争力”,却不买或很少买外国货,只愿收银子。于是出现巨额的顺差,外边的白银大量涌进中国,最初是日本银,后来更是海量的拉美银,形成了所谓的“白银时代”。……与汉唐宋元那时“富国(相对于交往对象而言)的逆差”形成对照,所谓明清时期的“白银时代”其实是“穷国的顺差”。————摘编自秦晖《古商路上的逆差贸易》材料二111978年,中国货物贸易的进出口总额为206.4亿美元,其中出口贸易额为97.5亿美元,进口额为108.9亿美元,占世界同期货物贸易的比重不足1%,排名世界第32位。2022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为4.16万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2.21万亿美元,进口额为1.95万亿美元,贸易顺差为2597.5亿美元。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位,成为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第二大吸收外资国、第三大对外投资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占世界经济的份额明显上升。……根据2022年的外资企业联合年检,占中国企业总数量3%左右的外资企业,创造的工业产值占到全国工业产值的25%,创造的税收占到全国税收的20%。另一方面,2022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步伐不断加快。对外直接投资涉及的领域涵盖了贸易、生产加工、资源开发、交通运输、承包工程、农业及农产品综合开发、医疗卫生和旅游餐饮及咨询服务等。近年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大项目不断增加,技术含量日益提高,以高铁、通信网络、应用软件等高科技产品的开发为主的高科技企业在全球布局。——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贸易顺差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贸易顺差的新特点及其成因。【答案】(1)中国产品价格低廉;产品的稀缺性;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民众消费能力较低;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2)特点:贸易顺差不断扩大;进口、出口双管齐下;出口项目与方式多元化;贸易产品技术含量不断提升;积极主动拓展海外市场。成因:实行改革开放;推行外向型发展战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产品不断升级换代;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一“我们卖出自己的产品,而且往往卖得很廉价,价格很有‘竞争力’,却不买或很少买外国货,只愿收银子”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中国产品价格低廉、产品的稀缺性、自然经济占主导、民众消费能力较低、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等方面概括明清时期贸易顺差形成的原因。(2)本题根据材料二“成为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第二大吸收外资国、第三大对外投资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对外直接接投资涉及的领域涵盖了贸易、生产加工……技术含量日益提高”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贸易顺差不断扩大、进口出口双管齐下、出口项目与方式多元化、贸易产品技术含量不断提升、11主动拓展海外市场等方面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贸易顺差的新特点。再从改革开放、外向型发展战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全球化等方面说明其成因。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近代以来的思想解放和理论探索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发生和演变的。甲午战争以来,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社会遭遇到“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仁人志士从救亡图存、民族独立、民族复兴的目的出发,在制度与文化、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上开辟了向国外学习的现代化之路。这就决定了启蒙与救亡互为表里,仿效与探索相辅相成。正如陈旭麓先生所言,它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近代的中国在帝国的黄昏中醒来,在思想的汇合中扬弃,逐渐踏上了蜕变与新生的历程。在中国近现代思想、理论的演变中,始终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历史逻辑,即不同的历史时代面对的主题和任务不同,也就有了不同的思想与理论成果。——摘编自杨全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演进的逻辑与特点》根据材料,结合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相关具体史实围绕“时代主题与思想理论探索”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救亡图存与维新变法思想的产生与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面临亡国灭种危机的中国人肩负起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19世纪90年代,伴随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兴民权,提倡西学,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并将之付诸实践,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产生和发展。示例二:民主革命浪潮中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鸦片战争以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每况愈下。为此,许多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不同的救国主张,但均以失败告终。此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武装起义的浪潮中不断丰富民主革命思想,形成了三民主义,主张推翻清政府和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之后,而对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孙中山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11民主革命浪潮的不断高涨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不断发展。【解析】本题属于开放题型,依据材料信息提取观点,然后结合所学进行论证,本题可以从“救亡图存与维新变法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民主革命浪潮中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的信息提取观点,第二小问论证结合所学从鸦片战争以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题。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不断发展等角度思考回答。点睛:探究开放型非选择题的呈现形式多样化,针对不同的题型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1.情景开放型。这类试题一般是给出一段文字或图片、表格,让同学们通过识图或分析表格、材料完成相关问题。解答这类题时经常需要利用一些原理和史学常识解答。2.角色体验型。创设历史情景,让学生充当历史当事人,进行角色体验。这种开放题,较能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综合评价能力、创新意识和情感体验品质等。注意解答时根据自己熟悉的内容进行整理。3.仿写型。即给出一份样本,要求学生仿照样本的内容,根据列出的条件完成测试的题型。4.多种评价型,即通过创设新情境给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历史结论、历史观点,命题者对此不作评判性界定,由学生选定论证的切入点。解答这类试题时,只要学生能够自圆其说,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即可。11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8-24 18:08:17 页数:11
价格:¥3 大小:28.12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