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高中
>
历史
>
四川省新津中学2022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四川省新津中学2022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4
2
/14
剩余12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新津中学高2022级高一年级10月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3×25分)1.“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共性,成为国人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这种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相关A.宗法制B.世袭制C.分封制D.禅让制【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家”与“国”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国家可以看做是宗法家庭的扩大,A项正确。世袭制是指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与题干家国同构无关,排除B。分封制是指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保卫周王室,与题干家国同构无关,排除C。禅让指统治者王位让给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与题干家国同构无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家国同构”的概念。2.西周时,只有周天子才称王,春秋时期的楚、吴国君开始称王,而到战国时,齐、韩、赵、魏、秦、燕、宋、中山等国的国君也都称王。这一变化表明A.宗法等级秩序不断加强B.政治重心南移速度加快C.诸侯集权趋势日益明显D.分封诸侯数量迅速增加【答案】C【解析】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宗法制和分封制走向崩溃,排除A;材料中主要诸侯国的国都依然在黄河流域以北,排除B;材料中各诸侯国纷纷称王,说明诸侯集权趋势日益明显,故选C;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争霸战争和兼并战争不断,诸侯数量迅速减少,排除D。3.-14-《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上述材料反映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A.嫡长子继承权B.严格的等级制度C.垄断神权强化王权D.王位世袭制【答案】B【解析】材料“天有十日,人有十等”和“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强调的是人的身份等级存在臣属关系,贵贱尊卑,等级森严,故选B;材料没有涉及权力的继承问题,排除AD;嫡长子继承权是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排除A。4.导游介绍古城西安民俗时说:古代本地男子都自称为朕.后来秦始皇下令不许民间男子用此称呼.只有他自己才可以自称为朕.这个称谓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A.专制皇权的不容逾越B.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D.皇帝安全是国家的政治大事【答案】A【解析】由材料“只有他自己才可以自称为朕”,直接反映了专制皇权的不容逾越,故选A;材料没有涉及封建等级制度,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地方管理问题,排除C;材料和皇帝安全无关,排除D。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郡太守是地方行政官员,材料中汉宣帝强调地方郡太守与皇帝共治天下,也就是强调地方吏治对国家稳定的重要性,故答案为A项。材料反映了地方吏治的重要性,并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集权与分权状况,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以后地方行政制度多有变化,排除C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14-6.汉代官秩仅六百石的三十州刺史,可监督秩三千石的郡守,秩仅千石的御史中丞可察官秩万石之丞相;唐代官仅七品的察院长,可察尚书省。隋、唐时期监察御史也称巡按使主要掌分察州县,还“分察尚书六司,纠其过失,及知太府司农出纳”。可见古代中国A.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监察体系B.监察官员位高权重C.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和选任D.形成了“以卑察尊,以小制大”的监察制度【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仅六百石的三十州刺史,可监督秩三千石的郡守,秩仅千石的御史中丞可察官秩万石之丞相;唐代官仅七品的察院长,可察尚书省”信息可知是形成了“以卑察尊,以小制大”的监察制度,D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监察体系,排除A;弹奏宰相是监察官的职责,并不是因为地位高,与材料“秩仅千石的御史中丞”“仅七品的察院长”不符,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和选任,排除C。所以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监察制度7.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代表中央以监察各州,到了东汉末年汉灵帝改为州牧,州牧集所在州行政权、军权、财权于一身。由此可见东汉末年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加强B.刺史监察地方的职能被弱化C.君主监察百官的制度被强化D.皇权专制遭遇前所未有挑战【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刺史。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强调到东汉末年时刺史集政权、军权、财权于一身,权力越来越大,但是刺史原本的监察地方的职能越来越被弱化,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主旨是刺史监察地方的职能被弱化而不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加强,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皇权专制遭遇挑战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刺史8.学者认为,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是古代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这里的“进步”从制度变革层面来看是指A.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大大提高-14-B.决策程序规范化C.分权制衡限制了皇权D.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答案】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决策趋势9.唐代宰相会议在最后决策时,通常采取协商一致通过的方式,宰相必须在议决后上报皇帝的奏章联合署名,如某一宰相拒绝在奏状上署名,则此状即成为废状。这一做法有利于A.提高宰相议事的效率B.削弱皇帝的决策权C.避免官僚之间的内斗D.加强相权间的制约【答案】D【解析】材料中宰相实行的“协商一致”,体现出集体议政的特点,这样做可以加强宰相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故D正确;A中提高效率难以说明;B中皇权至高无上;C中内斗显然不可避免。10.唐初进士只考时务策一门,高宗时增加贴经和杂文(文字写作)对策,开元、天宝年间又增加“诗赋取士”。安史之乱后,要看文章内容如何运用儒家理论,提出对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案。这些变化说明科举制A.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B.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C.促进了政治的发展历程D.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答案】B【解析】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所以唐朝统治者面临如何挽救统治的问题。由材料“运用儒家理论,提出对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案”,说明科举制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故选B;材料没有涉及科举考试的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排除A;科举制没有挽救唐王朝的灭亡,排除C-14-;材料没有体现科举应试的身份,排除D。点睛:政治制度的变迁要有材料找出变迁之所在,由材料找出变迁之原因。本题是例举科举制度的调整,调整的角度要结合材料“运用儒家理论,提出对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案”,结合材料容易判断选B。ACD不符合材料,排除。11.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南宋宁宗时,已快亡国,皇帝时时下手条,当时称为“御札”,还激起群臣愤慨,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这从本质上说明A.群臣对即将亡国的不满B.南宋末期君主专制加强C.宋代相权仍有传统地位D.群臣对宁宗专制的不满【答案】C【解析】据材料“皇帝时时下手条……激起群臣愤慨……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帝不经过中书而直接下诏令,被视为乱政,这说明中书的地位仍然受到重视,宋代中书是宰相,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群臣对皇帝不经过中书而直接下诏令的不满,不是对即将亡国的不满,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反映君主专制加强,故B项错误;群臣对宁宗专制的不满,属于现象,不是本质,故D项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学生应该正确理解中书指宰相,这说明相权地位仍然受重视,据此即可正确判断,注意区分现象与本质的问题。12.有人认为科举制的历史作用,不在于其对优秀人才的选拔,而在于其对中国封建政治统治需要的满足。下列关于科举制的作用叙述,符合其观点的是A.扩大官吏人才来源B.提高国民整体素质C.大大加强中央集权D.促进诗歌繁荣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隋唐建立科举制度,为不具备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机会,不仅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的人才,为繁荣古代文化做出了贡献,故ACD都是科举制的作用,但符合材料“中国封建政治统治需要的满足”的只有C项,排除AD。B-14-项提高国民整体素质说法错误,排除。所以选C13.以下摘自钱穆对中国古代某一政治制度的评价,该制度应是A.西周的分封制B.秦朝的郡县制C.汉代的刺史制D.元朝的行省制【答案】D【解析】行省就是行动的中书省的意思,行省是中央派出的管理地方行政机构,行省设立的初衷加强对地方军事控制,有利于中央管理地方,故选D。分封制不利于中央管理地方,排除A;郡县制下,郡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但并非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排除B;汉代的刺史制是监察制度,和地方行政管理无关,排除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元朝行省制度,要求学生结合元朝行省制设置的背景内容特征和影响来分析材料。14.朱元璋改行中书省为承宜布政使司,布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掌管民政、财政;设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刑法;设都指挥使司,掌管军亊。原来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各司其责,互不统成,互相牵制,各自直属中央。朱元璋的这一改革A.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B.强化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C.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D.避免了诸侯国威胁中央的覆辙【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朱元璋对地方行政机构的改变和权力的划分,可以看出朱元璋的这些措施都对地方加强了控制,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本题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C选项无法体现;D选项错在“避免”二字。15.明朝宦官专权的局面更甚于唐朝。熹宗时宦官魏忠贤炙手可热,权倾朝野,“自内阁六部,四方总督巡抚,遍置死党”,人们“只知有太监,不知有天子”。这从本质上反映出明朝-14-A.皇权被严重削弱B.君主专制更趋强化C.宦官凌驾于皇上D.内阁制名存实亡【答案】B【解析】皇权是不断加强,而不是削弱,排除A;CD两项明显不符合史实,而且题干信息也体现不出,均排除;明朝以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内阁,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是专制皇权强化的表现,故选B。16.据史书记载: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对”、“密揭”、“票拟”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这种现象A.表明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B.说明内阁参与决策,有决定权C.体现阁臣在皇权之下参与决策D.反映内阁地位上升,威胁皇权【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说明阁臣在皇权之下参与决策。故答案为C项。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排除A项;内阁没有决定权,决定权在皇帝手中,排除B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点睛: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建议(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17.清朝时,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的,称为“廷寄”,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可经军机处直达皇帝。材料表明清朝政治形态的特点是A.中枢机构之间彼此牵制B.地方具有较好的自治性和能动性C.高层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D.军机处代替内阁成为了中央官署【答案】C-14-【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主要涉及的是军机处,未涉及中枢机构之间彼此牵制,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廷寄制度,并未体现地方具有较好的自治性和能动性,故B项错误;据材料“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的”、“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和“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可经军机处直达皇帝”可知高层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军机处代替内阁成为了中央官署,且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清代军机处的设立。【名师点睛】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每日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决策封闭性显著,君主专制空前加强。18.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说明专制程度随着中央对地方的严格控制而不断强化,故C符合题意。考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的发展。点评:本题为2022年全国高考课标卷试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秦代以后,中国古代专制主义发展的总趋势是不断强化,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19.《安得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中写道:(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表明鸦片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A.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B.林则徐的禁烟运动C.英国力图打开中国市场D.英国在贸易中处于逆差【答案】C-14-【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英国发动战争的原因并不是为了鸦片,而是“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打开中国市场。因此C项正确;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并不是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原因,所以A项错误;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说明只是一个借口,所以B项错误;英国在贸易中处于逆差只是英国发动战争的条件而不是主要原因,所以D项错误。点睛:鸦片战争的原因包括: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后的英国需要打开中国市场;直接原因或者导火线是林则徐的虎门销烟;从本题来看禁烟运动只是给了英国一个战争的机会。说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原因不在于禁烟运动而是打开中国的市场。20.对于《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道光皇帝和耆英等人所看重的是把条款中“割让”换成“赏借”二字。这说明清统治者A.统治黑暗腐败投降卖国B.缺乏近代民族国家意识C.认为丢失香港意义不大D.用“礼”维护国家主权【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看重把“割”香港岛给英国换成“赏借”香港岛给英国,反映了清政府对国家主权意识的淡薄,B项正确;材料无法清统治者黑暗腐败投降卖国的相关信息,排除A;材料中没有涉及关于丢失香港意义的信息,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用“礼”维护国家主权,排除D。所以选B21.“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与“转折点”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答案】D-14-【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的工具,民族抵抗意识全部丧失,故D正确。《南京条约》不符合“西太后身上……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故A排除。《北京条约》属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也没有全部丧失民族抵抗意识,故B排除。《马关条约》,属于甲午中日战争时期,也没有全部丧失民族抵抗意识,故C排除。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22.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交涉的焦点是“公使驻京”,这被清政府列为谈判中的“第一要事”,而开放外贸口岸等很快达成了协议。这反映出当时的清政府A.认为英法违背国家平等原则B.认为公使驻京违背国际法C.担忧公使驻京破坏司法主权D.维护天朝上国的传统规制【答案】D.....................23.从1895至1913年,随着通商口岸的外国工业合法化,至少又有136家外资制造业和采矿企业在华建立,它们创办时的资本投资额都超过十万中国元,导致“通商口岸的外国工业合法化”的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答案】C【解析】:-14-《马关条约》规定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其他国家也能享有这项特权。因此,在甲午战争后,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的情况日益增多。所以本题选D项。24.下图为甲午中日战争期间中、日舰队的隶属关系表。材料说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之一是A.军队贪污腐败盛行B.洋务派任人唯亲C.军队指挥体系落后D.舰队数量的过多【答案】C【解析】中日舰队的隶属关系来看,中国海军事先既未组成专门的作战指挥机构,更无统筹全局的战略指导,说明清政府军队指挥体系落后,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BCD材料未体现,排除。25.1899—1900年,美国先后两次发出照会: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并要求其他列强“不得以任何方式进行干涉”“保全中国领土及行政的完整”“世界各国可以获得同等和公正的条件,在清帝国从事贸易”等。这体现了美国A.抵制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B.推行门户开放政策C.在国际关系中居主导地位D.重视发展美中关系【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故B正确;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的目的是企图通过“机会均等”的手段,缓和列强在华矛盾,防止列强瓜分中国,以保持整个中国市场对美国商品的自由开放,故A项错误。题干不能反映门户开放政策在国际关系中居主导地位,故C错误.D项明显错误,排除。点睛:本题考查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的目的。解题时注意对题干材料的解读与分析,-14-结合门户开放政策的目的即可得出答案。二、材料题(1×25分)26.中国传统社会始终面临着君与相、中央与地方关系调处的难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自秦始置丞相,……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会典》卷二《皇明祖训》材料三“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且“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制其守宰,不制其候王……”——唐·柳宗元《封建论》材料四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物,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管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元·刘孟保等《南台备要》材料五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说明皇帝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还开创了哪些政治制度?(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太祖对丞相制度的看法。为此他采取了什么措施?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政治发展趋势?(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朝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及其出现的问题。(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元行省拥有的权力。(5)据材料五,概括顾炎武关于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看法。并综合材料三、四、五就中央政府加强对地方管理,谈谈你的认识。【答案】(1)特点:权力高度集中或皇权至上。政治制度:丞相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14-(2)看法:认为丞相制度会导致“小人专权乱政”。措施:废丞相,权分六部。趋势:君主专制制度的逐步强化。(3)制度:郡国并行制。问题:随着诸侯国势力的强大,国家行政命令难以在封国内推行;威胁中央集权。(4)权力: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行省拥有紧急事务处置权。(5)看法:顾炎武肯定了郡县制(社会不可倒退实行分封制);提出“寓封建于郡县之中”的主张;分封制的弊端在于地方权力过大,郡县制的弊端在于中央权力过于集中。认识:加强对地方管理是维护统一的需要;中央强化对地方管理的同时须适当放权增强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中央政府对地方管理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解析】(1)由材料中的“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均足以证明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皇帝个人独裁。结合所学,秦朝在政治制度建设上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中央的措施和地方的措施,中央的措施主要是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地方的制度则是郡县制度。(2)由材料中的“多有小人,专权乱政”足以证明明太祖认为丞相是妨碍皇权的集中的、是必须废除的,所以明太祖就采取了废除丞相制度的措施。废除丞相的做法在本质上是皇权加强的产物,体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皇帝的权力不断的加强,其实宰相的废除是历史发展的必然。(3)结合所学,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随着诸侯国势力的强大,国家行政命令难以在封国内推行;威胁中央集权。(4)由材料“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管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可见,行省拥有紧急事务处置权。结合所学,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5)由材料“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可见顾炎武并不一概否定分封制,也认识到郡县制压抑地方活性的弊端,认为分封制的弊端在于地方权力过大,郡县制的弊端在于中央权力过于集中。点睛:解答材料题也是需要讲究技巧的。在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实际过程中,绝大部分的学生可能会选择先读材料,再读问题,然后再带着问题重读材料,其实这是不可取的。更明智的方法应该是:先阅读材料解析题的设问,后带着问题读材料。这样做使得考生们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已经具备了很强的目的性。-14--14-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四川省新津中学2022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四川省新津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四川省新津中学2022学年高一历史6月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四川省新津中学2022学年高二地理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四川省新津中学2022学年高一地理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四川省新津中学高一政治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四川省新津中学2022学年高二政治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四川省新津中学2022学年高一政治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四川省新津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8-24 18:03:53
页数:14
价格:¥3
大小:164.86 KB
文章作者:U-336598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