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2届高三历史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普通班含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0

2/20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定远育才学校2022-2022学年第一学期入学考试高三(普通班)历史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每题2分,25题,共计50分)1.1802年出版了圣西门的《日内瓦书信》;1808年出版了傅立叶的第一部著作……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之中,所以只有从头脑中产生出来。上述材料表明( )A.空想社会主义只适合未来社会B.空想社会主义已经超越当时经济发展阶段C.思想的进步受经济发展的限制D.随着经济进步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一定实现【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之中,所以只有从头脑中产生出来。”,这是在揭示空想社会主义已经超越当时经济发展阶段。故选B。【名师点睛】从哲学角度讲,文化是上层建筑,经济是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文化的繁荣需要经济的发展来支撑。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科学文化的发展为经济提供精神动力,适应社会发展的文化必然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否则会阻碍经济的发展。考点:马克思主义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空想社会主义2.图是份售书广告,其中有可能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成为畅销书的是()A.①②-20-B.②⑤C.①④D.③④【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新文化运动时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十月革命后组要宣传马克思主义,图中宣传西方思想文化的书有①②,故选A。③⑤主要是宣传西方的物质文明的;④则是宣传的传统文化,因此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不会成为畅销书。考点:新文化运动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特点。新文化运动是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里的继续。主要通过宣传西方的思想文化以解放人民的思想。在运动中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反对传统道德。但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偏激看法。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等也需要掌握。3.以下对当今世界格局的概括,最为准确的是A.多极化格局已经确立B.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C.多极化趋势下的“一超多强”D.多极化格局和两极格局并存【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多极化趋势。而当今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至今为止,世界格局的多极化仍然只是一个发展趋势。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所以答案选C。其他选项说法有误。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当今世界格局4.清代学者黄百家反思中国传统科学理论时写道:“若太极,若阴阳……可任人之诬捏,吾不敢致问,以无所证对也。”可见,他认为中国传统科学理论A.没有完整体系,支离破碎B.具有模糊性,无法证伪-20-C.专制束缚严重,缺乏学术自由D.过分崇拜权威,不敢超越【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可任人之诬捏,吾不敢致问,以无所证对也”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科技多是以阴阳等作为解释,根本无法证明。故选B。ACD项错误,材料均未体现。考点:古代中国的科技点评:中国古代的科技在虽然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人类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中国的科技多以“太极、阴阳”解释,缺乏科学证据,以至于近代以来,科技领域发展缓慢下来。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古代科技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和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都需要掌握;另外也要回近代科技中西方发展速度差异的原因。5.一个历史事实可以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A.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人是万物的尺度”B.启蒙运动——理性主义——“人非工具”C.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D.资本主义萌芽——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理性主义——“人非工具”是一次递进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错在“人是万物的尺度”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错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不是递进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是各自独立的事件,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6.世界近代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是A.英国《权利法案》B.美国《1787年宪法》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D.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答案】B【解析】-20-试题分析:”。“成文宪法”是指:国家规定的各项根本制度集中于一部专门法典,这个法律文件被称为“宪法”或“根本法”。英、美、法、德,其革命成果则分别有: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以及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在这之中,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最早,革命经历了反复与曲折。资产阶级每夺得一些权力,就用法律文件形式确定下来,英国宪法就是由各个时期颁布的宪法性文件和宪法惯例构成的,并没有一部集中完整的宪法典。例如1215年《自由大宪章》,1701年《王位继承法》等。《权利法案》只不过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宪法性文件,它们都不是“成文宪法”。所以,1689年《权利法案》不能作为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而美国1787年宪法是由各州代表组成的制宪会议制定和通过,并于1789年3月由第一届联邦国会宣布生效的,因此,我们说美国的1787年宪法“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因此选B.考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7.中国社科院荣维木先生在一文中提出:“抗日战争与中国近代以来的现代化历程有着紧密关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日本的侵略打断了中国原有的现代化进程;二是中国在反侵略的战争过程中积累了新的现代化因素。”其中“新的现代化因素”不包括()A.中国国际地位提高B.民主进步力量壮大C.民众民族意识增强D.民族工业短暂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战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故A项正确,与设问不符,排除。抗日战争时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推动了民主进步力量的壮大,故B项正确,与设问不符,排除。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有利于增强民族意识,故C项正确,与设问不符,排除。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受到沉重打击,而不是短暂发展,D项错误,符合设问,所以选D。8.习近平总书记在外交利益方面倡导“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的外交:在外交理念方面表达了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的担当,提出了“同乘发展快车”和欢迎各国“搭便车”的新理论。这表明中国A.已处于世界外交舞台中心B.成为世界各国外交的领跑者C.为国际社会广泛认可和接受-20-D.树立大国外交的思想范式【答案】D【解析】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的担当、“同乘发展快车”和欢迎各国“搭便车”的外交理念体现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大国风范,故D项正确;当今世界中国还不是世界外交舞台中心,故A项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中国成为世界各国外交的领跑者,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中国的外交理念为国际社会广泛认可和接受,故C项错误。故选D。9.旅美学者刘子健认为,从宋代开始,中国已经步入近代时期。不能作为该观点论据的是(  )A.商业革命的出现B.市井文学的繁荣C.人身束缚的松动D.中央集权的加强【答案】D【解析】“步入近代社会”,强调的是宋代拥有了近代社会的特征,如A项中的商业经营时间和地点被打破,出现商业革命;B项中适应市民需求的文学——词的繁荣;C项中随着租佃关系的盛行,人身束缚进一步放松。故ABC三项排除。D项中央集权的加强不属于近代社会的特征。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才是近代社会的特征。故D项符合题意。10.学者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为1911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它是一条分界线。”作者认为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主要理由是辛亥革命A.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C.实现了生话上的移风易俗D.颁布<中华民临时约法>【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由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并没有动摇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而是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故A项错误。由材料中“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可知,作者是在强调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的历史功绩,故B项正确。CD两项都是辛亥革命的结果,但是和材料题意不符,排除。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影响11.-20-张鸣在《辛亥:摇晃的中国》中写道:“革命带来了问题,答案却是只能在继续革命中得到解决。……所谓的革命,无非是要借助革命的杠杆,撬起可以使民族翻身的巨石,当无论如何都撬不动的时候,不是换一个杠杆,而是接长这个杠杆,用更激进的革命,继续撬。”作者认为中国近代前期(  )A.革命目的极具坚定性B.革命手段极具优越性C.革命过程极具跳跃性D.革命结果极具建设性【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当无论如何都撬不动的时候,不是换一个杠杆,而是接长这个杠杆,用更激进的革命,继续撬”,说明革命具有坚定性,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故选A。优越性、跳跃性和建设性无法从材料中体现,排除B、C、D三项。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名师点睛】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局限性:1、历史功绩:①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②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③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④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较快发展;⑤革除陋习,引起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历史。2、局限性:①革命果实被窃取;②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③在革命过程中没有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12.“就人类文明而言,它成就了英国工业革命,在法国诱发了启蒙运动和大革命。迄今为止,还没有第二个重要的科学和学术理论,取得过如此之大的成就。”材料反映的科学成就是A.电磁感应B.经典力学C.进化论D.相对论【答案】B-20-【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科学发展对资本主义进步思想的推动作用。解决本题可以从时间上来排除筛选出正确的答案。CD两项都是出现在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运动的之后,所以排除这两项;A项是19世纪30年代,并没有对启蒙运动与法国革命起到作用。故选B项。考点:近代科学技术·经典力学·经典力学13.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提道:“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与整个自然界分开。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惟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作科学的解释与推广。”对这段话最准确的理解是A.研究人类惟有研究人本身B.个人与社会人、自然界是分不开的C.中国古代较注重人的研究,不重视科技的研究与推广,影响了科技的发展D.人与自然界是无法分开的,对人本身的研究,就是对自然界的研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李约瑟指出:中国古代科技“研究人类的惟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即古代科技重视研究人;“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作科学的解释与推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儒学反对对自然科学的研究、解释与推广,是阻碍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因素之一。故选C。A的说法绝对化了,故排除;B未体现材料主旨,故排除;D不符合“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做科学的解释与推广”,故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科技成就·特点【名师点睛】这一题属于新情境式材料选择题,这类题在教材中一般没有知识依托,考生需要将材料阅读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再结合所学知识中有关内容和技巧来对所有选项进行推理和分析,才能够准确作答,所以这类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而这又是高考特别注重考查的题型,所以建议考生多关注这类习题的训练和积累。14.十四世纪末,“每个人都看到:所有劳动人民直到面包师傅、所有梳羊毛工人、高利贷者、银钱兑换商和各种各样的恶棍怎样变成了骑士。”那些持着长枪、佩戴徽章、骑着马出现于佛罗伦萨街头的骑士发现“他们可能遇到政府的干涉和许多嘲笑者。”这一现象说明,在佛罗伦萨A.追求社会地位的提高已成为社会主流B.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冲击着传统价值观-20-C.商品货币关系提升了人们的社会地位D.社会各阶层的价值取向变得十分混乱【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骑士制度实质上是中世纪的代名词,是一种传统的价值观念。十四世纪末,所有劳动人民都成为了骑士,说明新经济下其实已经变得平常化,那些持着长枪、佩戴徽章、骑着马被人们嘲笑正代表着传统观念遭到冲击,所以本题选B选项。A、C选项没有办法解释“嘲笑”的原因。D选项错误,材料主要突出的是新旧观念的冲突,并未说明混乱。15.1958年6月12日,钱学森在《中国青年报》发表科普文章称:“土地所能供给人们的粮食产量碰顶了吗?科学的计算告诉人们:还远得很!……因为,农业生产的最终极限决定于每年单位面积上的太阳光能,如果把这个光能换算农产品,要比现在的产量高出很多。”之后,“粮食卫星”从亩产数千斤一下子窜升到了数万斤。钱学森的科普文章A.直接导致了农业“浮夸风”B.为“大跃进”提供科学依据C.体现了科学家虚伪的一面D.是当时社会政治风气的产物【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1958年6月12日”,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其背景应该是“大跃进”,再结合“从亩产数千斤一下子窜升到了数万斤”等信息可得出钱学森的科普文章受到当时社会政治风气的影响,D项正确。A项错在“导致”,钱学森的科普文章对农业“浮夸风”有一定影响,排除。BC项说法错误,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1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因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感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这说明了A.没有近代西方国家的侵略就没有新中国B.战争改变了远东和世界的格局C.战争是推进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D.战争促使中华民族反思与前进【答案】D【解析】-20-依据题意结合所学可知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中华民族面对两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等外来侵略,不断反思前进,从保守闭关锁国,不断斗争,积极挽救民族危亡,终于建立新中国,故D项正确。A项对西方侵略的认识错误,它给中国带来的是屈辱和灾难,并非为了建立新中国;B项片面,没有认识到中华民族面对外来侵略进行的不屈斗争;C项错误,战争并非推进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而是中国人民的努力奋斗。17.学者朱兆华认为:“这种体制内的监督,既避免了多党竞争、互相倾轧造成的政治动荡,又避免了一党专制,缺少监督导致的种种弊端。”“这种体制内的监督”指()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新时期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政治的举措【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由所学知识可知,指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种制度既避免了多党竞争和相互倾轧,又避免了一党专政和缺乏监督,故选B项。18.“在这一群优秀的人物中间所主张的学说是:这个有形的世界是上帝以爱来创造的,是在上帝心中先有的一个模型的仿制.上帝将永远是它的推动者和恢复者。人能够由于承认上帝而把他吸引到自己灵魂的狭窄范围以内来,但也能由于热爱上帝而使自己的灵魂扩展到他的无限大之中——这就是在尘世中的幸福。”材料中“优秀人物”所主张的学说出现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中A.智者运动B.宗教改革C.文艺复兴D.启蒙运动【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这个有形的世界是上帝以爱来创造的……上帝将永远是它的推动者和恢复者”即在承认上帝创造世界的同时,强调了上帝对人类的爱为前提;“人能够由于承认上帝而把他吸引到自己灵魂的狭窄范围以内来,但也能由于热爱上帝而使自己的灵魂扩展到他的无限大之中——这就是在尘世中的幸福”反映了突出了以人为中心和突出人的价值和地位的思想主张,强调追求现实世界的幸福、自由和享受;以上属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主张和特点,C项正确。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不可能涉及基督教神学思想,排除A。-20-宗教改革和启蒙思想的思想内容和特点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19.关于西周灭亡的原因,司马迁认为是“烽火戏诸侯”;学者李峰在《西周的灭亡》一书中综合运用了考古发现、铭文和文献记录,同时又联系当时的地表形态特征,认为西周的衰落是由西周国家的基本统治结构决定的,其灭亡的外部原因主要是西北地区少数部族的侵略。对于两位学者的观点,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司马迁的观点属内因决定外因论,符合历史事实B.李峰的观点有考古发现及文献记录等为根据,真实可靠C.由于年代久远,两人的观点都是主观臆断,不足为信D.两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西周灭亡的原因,均为一家之言【答案】D【解析】司马迁的观点属内因决定外因论,但只看到内因没有看到外因,不符合历史事实,故A项错误。李峰的观点虽有考古发现及文献记录等为依据,但只看到外因没有看到内因,不可靠,故B项错误。两人的观点都有一定的历史依据,没有完全主观臆断,只不过看问题不全面,并非完全不可信,故C项错误。西周的灭亡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司马迁和李峰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西周灭亡的原因,但均为一家之言,故D项正确。20.英国1855年文官改革,以择优录取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1870年,枢密院规定,多数重要官员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这体现了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与中国古代科举制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都(  )①扩大了政府行政官员的来源②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③推进了社会公平公正④打破特权阶层对官场的垄断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与中国古代科举制都扩大了政府行政官员的来源,故①正确;只有中国的科举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故②错误;两种制度都推进了社会公平公正,故③正确;两种制度都打破了特权阶层对官场的垄断,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文官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20-21.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播出之后,人们认识了清朝官吏刘墉。但是,有历史学家认为这个电视剧的剧名明显犯了错误。根据所学知识,请你推断历史学家最有可能的理由是A.刘墉不是驼背,所以不能称为“刘罗锅”B.宰相制度早在明太祖时已经被废除,所以称“宰相刘罗锅”会误导观众C.刘墉既不是驼背,也不是宰相,所以剧名错误D.他没有理由,只不过是哗众取宠【答案】B【解析】明太祖加强皇权,借胡惟庸擅权一案废除丞相,宰相制度的废除,标志着君主专制统治进一步加强。因此清朝不可能设置宰相。史书记载刘墉在乾隆五十年协办大学士,于是在电视剧中为了突出主角的角色称之为“宰相”。电视剧中说刘墉是罗锅其实是笑谈而已,清朝选取管理注重仪表,如果刘墉真是罗锅是不可能进入官场的。虽然说电视剧中的刘罗锅是笑谈,但是这一称呼也并非空穴来风,史书记载嘉庆皇帝称呼刘墉为刘驼子,当时刘墉已经80驼背也属自然。因此B符合题意,其余选项都不符合题意。22.“当我说文艺复兴是一个表现的时代时,我的意思是说:人们不再满足于坐在那里当观众,而由皇帝和教皇告诉他们如何做、如何想。他们在生活舞台上充当演员,他们坚持要对自己个人的思想进行表达”。对这段材料理解最恰当的是该材料A.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B.向天主教会的权威提出了挑战C.冲击了中世纪的王权D.倡导人们追求自由民主和平等【答案】A【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文艺复兴时期对人和人性的肯定以及对人的价值、人的尊严的肯定,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向天主教会的权威提出了挑战属于宗教改革,而材料是反映文艺复兴,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冲击了中世纪的王权属于启蒙运动,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倡导人们追求自由民主和平等也属于启蒙运动,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23.假如你生活在北宋时期,你不可能做到的是( )A.用突火枪抵御西夏的进攻B.阅读到用活字印刷术印制的章回长篇小说-20-C.借助罗盘针进行航海活动D.阅读到大书法家苏轼写的诗词【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末年火药已用于战争,五代和宋朝时,火药广泛应用于采石和火器等,其中火器有突火枪等,故北宋时期存在用突火枪抵御西夏的进攻,A项正确,与设问不符,排除。章回长篇小说是明清时期才出现,在北宋时期不可能出现,B项错误,符合设问,所以选B。北宋时发明了使用人工磁体的指南针,并应用于航海,C项正确,与设问不符,排除。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故D项正确,与设问不符,排除。24.美国学者沃森曾说:“(現代)西方民法制度极具形式理性是尊奉《民法大全》的结果。”这表明罗马法A.确立了普遍适用的法律原则B.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影响深远C.为近代西方确立了行为规范D.是现代西方民法制度的开端【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的“西方民法制度极具形式理性是尊奉《民法大全》的结果”,可知罗马法为西方民法制度的形式理性奠定了基础,是其确立的普遍适用的法律原则的结果,故A项正确。罗马法时期罗马是奴隶制国家,政体形式是贵族制和帝制,故B项错误。罗马法中的行为规范是奴隶制社会的规范,不适用于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故C项错误。罗马法为现代西方民法提供法律原则,不代表是其开端,二者有本质区别,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易错项为B项。因为古代希腊和罗马分布在教材的同一个单元,学生易混淆二者。古罗马的法制影响深远,但其社会并不是民主政治,学生需要注意。25.习近平在回顾新中国外交成就中的某项外交原则时说:“这是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创举,为推动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最主要是因为该原则()A.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B.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C.发展了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D.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答案】D【解析】-20-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关键信息“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可以判断出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举措超越了意识形态限制,故本题选择D项;其他选项均不是从材料主旨出发,都不符合题意。考点:现代中国外交·新中国初期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计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今天,实现中国的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世界上普遍承认只有一个中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台湾当局一贯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反对台湾独立。这就是我们共同的立场,合作的基础。……中国政府已经命令人民解放军从今天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台湾海峡目前仍然存在着双方的军事对峙。……首先应当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以便为双方的任何一种范围的交往接触创造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的环境。——《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材料二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有人担心这个政策会不会变,我说不会变。核心的问题,决定的因素,是这个政策对不对。如果不对,就可能变。如果是对的,就变不了。——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1984年)材料三澳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回归后七年中有四年的GDP增长幅度达到双位数,2022年本地生产总值创下历史新高,人均达28436美元,澳门治安状况良好,各族群体和睦相处,人们安居乐业。……香港回归十年间,已先后有世界银行年会,世界会计师大会、《财富》全球论坛、世贸组织第六次部长级会议……一系列重大国际活动在香港成功举办。1997年外国公司在香港设立地区总部或地区办事处的数量是2514家,而截至去年十二月已有3845家……——腾讯网《陈佐洱向欧洲介绍“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澳门》(2022年)-20-材料四“一国两制”方针在港澳的成功实践,是全世界公认的,对两岸关系发展具有启示性意义。……在未来两岸关系发展中,“一国两制”方针也将不断丰富和发展。在“一国两制”方针实践上,香港走出第一步,许多困难是过去从未遇到的,这些经验都可以在交流交往中提供给台湾同胞,以便今后做得更好、设计得更好。——《访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基本法委员会副主任梁爱诗》(2022年)(1)据材料一,中央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中央政府对台湾问题的设想有何相同点?又有何发展?(3)依据材料三、四,港澳在回归后取得的成绩说明了什么?指出“一国两制”构想与港澳问题、台湾问题之间的关系。(4)综合以上材料,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角度谈谈你对“一国两制”的认识。【答案】(1)变化:由军事对峙到和平统一。(2)相同: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和平统一。发展:明确提出“一国两制”的观点(或明确提出在大陆和台湾分别实行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政策的稳定性(或长期不变)。(3)说明:“一国两制”方针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关系:“一国两制”方针是针对台湾问题而提出的;首先在港澳问题上成功实践;港澳“一国两制”的成功运用可以为台湾提供借鉴。(4)认识:“一国两制”方针推动了港澳的回归;“一国两制”方针的内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创新。【解析】试题分析:(1)由材料内容可归纳出变化。(2)考查“一国两制”知识点。(3)“一国两制”设想的提出是为了台湾的回归,但首先成功运用于港澳,说明其正确性;第二小问阐述港澳回归的共同意义。(4)注意问题答题角度: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角度,理论须联系实践,促进发展,然而实践也可不断丰富理论。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20-鸦片战争以前,人们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多半投以鄙视的目光,当时一般人视之为“奇技淫巧”,皆“耻言西学,有谈者则诋为汉奸,不齿士类。”19世纪40~60年代,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材料二泰西之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内可以无乱,外可以无侮……由此而扩充之,富强之效亦无不基于此矣。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摘编自王韬《弢园文录外编》材料三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摘编自《孙中山全集》材料四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如宋人文集中有“自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意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科学”,呼吁“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年,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作“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据《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材料五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只有按照一个统一的大的计划协调地配置自己的生产力的社会,才能使工业在全国分布得最适合于它自身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保持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0-材料六经济发展是当时的时代要求。没有人会说当时的毛泽东是一个乌托邦的幻想主义者。因为当时毛泽东……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根本前提的这一基本观点。——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1)人们对西学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人们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王韬与孙中山民主思想的异同。(3)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4)根据材料五、六,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是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付诸实践的?【答案】(1)变化:由排斥到接受。原因: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开眼看世界;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技;西学东渐。(2)异:王韬主张君民共治,仿效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孙中山主张国家权力属于全体国民,仿效美国实行共和制。同:吸取传统民本思想;接受西方民主思想;重视民权。(3)变化: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原因:甲午战败,认识到制度的落后和“师夷长技”的局限;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推行政治改良;辛亥革命后建立民国,但民主政体有名无实;于是提倡科学精神,寻求思想解放。(4)实践:进行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展大规模工业化建设。【解析】试题分析:(1)据材料一提到,鸦片战争以前,人们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多半投以鄙视的目光,……19世纪40~60年代,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人们对西学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由排斥到接受。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分析促使人们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开眼看世界;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技。(2)根据材料二提到,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据材料三提到,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指出王韬与孙中山民主思想的异同。-20-(3)据材料四提到,19世纪中叶后,……“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科学”,呼吁“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年,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作“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分析变化的原因:甲午战败,认识到制度的落后和“师夷长技”的局限;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推行政治改良;辛亥革命后建立民国,但民主政体有名无实。(4)根据材料五提到,只有按照一个统一的大的计划协调地配置自己的生产力的社会,才能使工业在全国分布得最适合于它自身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保持和发展,据材料六提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根本前提的这一基本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是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付诸实践的:进行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展大规模工业化建设。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过程;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内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内容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是世俗权力,管辖世俗界,教权是精神权力。……一个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就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是占老的习惯法,所谓习惯法,就理论上讲,就是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吴于鹰《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材料二古代时期希腊人把专制政体看成带有非希腊特征的一套体制,即亚洲人习惯的王权形式。18世纪欧洲政治思想讨沦中的一个核心主题就是专制政体,孟德斯鸠是西方思想家中第一个将中国划入“专制政体”的。20世纪50年代,视中华帝国为“专制政体”成为西方学界的流行观点。-20-随着工业革命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包括“中国专制说”在内的西方学说,随着西方的商品,一同被输送到世界各地。l9世纪末20世纪初,这种观点传入中国。谭嗣同在1896年完成的《仁学》中说,“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对秦汉以下的中国政治持全盘否定态度。此后……都将从秦始皇开始到20世纪初延绵不绝的中国的政治体制一并视为专制政体。——摘编自侯旭东《中国古代专制说的知识考古》(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5世纪左右中国和西方政治状况的区别。(2)材料二中不同时期的西方人把中国(亚洲)描绘成专制政体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专制说”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答案】(1)西方教权与君权并列,中国是君权与神权合一;西方君主对封臣没有绝对权力,中国君主拥有一切权力;西方法律来自社会,中国法律出自君权。目的:古希腊—维护自身民主政治的需要;18世纪—启蒙思想家反对专制、追求民主政治的需要;20世纪50年代—冷战时期西方用以攻击或丑化社会主义中国。(2)原因: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政治上—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深重,救亡图存思潮成为时代主流;民族资产阶级希望建立民主政体;思想上—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传播;新型知识分子群体发展壮大;近代报刊杂志等媒体的涌现。【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尽管材料一仅仅描述了西方的政治状况,但是直接根据西方的政治状况就可以对比概括出15世纪左右中国和西方政治状况的区别,例如,西方西方教权与君权是并列的,而中国则是君权神授的,这就是区别之一。在做此题时一定要注意“不同时期”包括古希腊时期、启蒙运动时期、冷战时期,古希腊时期把中国(亚洲)描绘成专制政体的主要目的是赞美或者维护希腊自身民主政治的需要。启蒙运动时期把中国(亚洲)描绘成专制政体的主要目的是启蒙思想家反对欧洲自身专制统治、追求民主政治、建立民主政治的需要。冷战时期把中国(亚洲)描绘成专制政体的主要目的则是丑化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需要。(2)在做此题时一定要注意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专制说”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含义是指中国人也自己批判自己是专制统治,所以原因主要从经济方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政治方面——救亡图存需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方面——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传播,多方面进行分析即可。-20-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15世纪左右中国和西方政治状况的区别、不同时期的西方人把中国(亚洲)描绘成专制政体的主要目;近代中国的巨变•戊戌变法•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专制说”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材料二“只因宋初太祖太宗不识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换言之,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这也罢了。……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反对的也只晓得唐制不如此而已,并未能通揽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以上材料均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三“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黄仁宇《中国大历史》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2)据材料二,宋朝在政治体制上未能有“大变动”的原因有哪些?(3)用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三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答案】(1)秦汉: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的确立、三公九卿、郡县制)。唐朝: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三省六部制)。(2)缺乏人才;唐朝政治体制的影响。(3)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解析】(1)结合秦汉和唐朝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分析回答。秦朝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以后历朝所沿用;唐朝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秦汉和唐朝的政治制度建设的具体措施:如秦朝中央实行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汉朝郡县封国并存,唐朝主要是实行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2-20-)该问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分析材料二,宋朝在政治体制上未能有“大变动”的原因有:“宋初太宗太祖不识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北宋加强君权、削弱相权的需要;“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北宋读书人少,缺乏人才。(3)材料三指出“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说明明清两代君权失去制约,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联系所学知识,列举明清两朝加强君主专制的具体措施。-20-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8-24 18:01:03 页数:20
价格:¥3 大小:73.17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