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一中2022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3

2/23

剩余2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2022学年上学期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6小题,每小题1.5分,共54分)1.《汉书·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南宋陈旁认为,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这反映了古代农业A.提倡精耕细作B.适时增加肥力C.需要大量劳力D.善于积累经验【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勤谨,则亩益”、“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等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精耕细作,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增加肥力只是一个方面,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强调劳力的作用,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农业经验的积累,故D项错误。【点睛】精耕细作是现代人对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它指的是古代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等一系列技术措施。精耕细作的基本要求是在遵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争取高产。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2.《后汉书》记载,南阳宛人任延任九真太守,当地传统民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任延令铸作铁制农具,教之垦辟,于是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一时“风雨顺节,谷稼丰衍”。这表明A.移民实边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B.引进农耕改变了当地生产结构C.地方官重视农业发展以图升迁D.精耕细作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答案】B【解析】23【详解】材料“当地传统民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到“铸作铁制农具,教之垦辟,于是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可知农耕的引进改变了当地的生产结构变化,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移民戍边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任延令铸作铁制农具主要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并不是以图升迁,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的农业生产结构变化,并不是精耕细作导致粮食产量的提高,故D项错误。3.唐朝法律曾详细规定了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杀自家牛者也要判一年徒刑。宋代对杀牛者的处罚更为严厉,杀牛者要处徒刑两年,甚至要刺配充军。上述规定反映了A.封建王朝法律的严酷性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C.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D.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答案】C【解析】唐宋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是出于保障农业生产的考虑,法律严酷性只是表面现象,故A错误;材料与奖励作战无关,故B错误;上述规定保障农业生产需要的畜力,体现出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故C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小农经济在天灾人祸面前的脆弱性,故D错误。4.汉唐时期,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然而宋代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这种称谓的变化说明A.土地私有制的确立B.农民地位不断降低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土地兼并得到认可【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中对土地兼并者的称呼由“豪强”或“兼并之徒”演变为“田主”,说明民间对土地兼并者的态度由仇视转变为认同,故B项正确。ACD与材料不符。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和特点·古代的农业·土地兼并5.汉代“楚越之地……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而后世“(江浙)财赋之地,人物渊薮”。这表明23A.南北经济差异逐步扩大B.随着人口南移,经济重心逐渐南移C.自然条件决定经济发展水平D.经济重心南移促进文化重心南移【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说明楚越之地生活相对富裕,后期江浙不仅经济发达,文化也比较繁荣。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始于南北朝时期,政治中心的南移导致人口的南移,说明经济重心南移后促进了文化中心的转移,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比较南北经济差异的信息,故A项错误。古代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完成,故B项错误。自然条件只是经济发展水平一方面,并不能起到决定作用,故C项错误。6.宋代,租佃经营土地的方式日益普遍化,到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土地租金被抬高,出租土地变得更加有利可图。这一变化A.反映了人地矛盾日益加剧B.是高产农作物推广的结果C.不利于农业经济稳步发展D.是新生产关系产生的表现【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中可以,随着租佃关系的发展,土地租金越来越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人多地少造成的,故A项正确,B项错误;C项错误,租佃关系的发展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新的生产关系,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7.据研究,南北朝中期,政府在对手工业者的管理上,出现了雇佣工匠制度和番役制度。这些制度的出现说明A.民间手工业与农业紧密结合B.国家对工匠人身控制有所松弛C.盐铁官营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D.官营手工业者由籍匠变为丁民【答案】B23【解析】题干所给材料中只涉及对手工业的管理,未涉及民间手工业与农业紧密结合的问题,故A项错误。题干所给材料中“政府在对手工业者的管理上,出现了雇佣工匠制度和番役制度”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对工匠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表明B项正确。盐铁官营制度在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故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初年官营手工业者由籍匠变为丁民,这与题干中“南北朝中期”不符,故排除选D项。8.清朝地方县志记载:“市有定居,墟惟趁赶。南曰墟,北曰集”;“货物辐辏,处古谓之务,今谓之集,又谓之墟”;“日中为市,神农氏之教也。……南人曰趁墟,北人曰赶集”。据此可知明清时期A.农村集市的名称带有地域特色B.政府对草市的地点有严格管理C.南北方呈现不同的专业化市场D.长途贸易促成区域经济的活跃【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南曰墟,北曰集、古谓之务,今谓之集,又谓之墟、南人曰趁墟,北人曰赶集等字眼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农村集市的名称带有非常明显的地域特色,所以本题答案就是A。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农村集市【名师点睛】明清商业发展新特点:1、商业市镇兴起;2、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3、农产品也大量进入市场;4、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作为农产品加工的副业产品,也都成为商品化的组成部分;5、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徽商、晋商、宁绍商人、闽商等大商帮。(广泛使用贵金属货币白银,便利了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的集聚。)9.23我国古代货币名称历经变化,秦称半两钱,汉称五铢钱(二十四铢为一两),唐朝时称“开元通宝”(意取流通的宝货),改变了以重量为币名的传统,唐以后历代的铜钱都称为“通宝”、“元宝”。据此分析,唐朝“开元通宝”的流通反映出A.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B.商品经济发展、商人政治地位提高C.铸币权开始收归国有D.货币被视为财富的观念已明显增强【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A项说法错误,古代中国一直强调重农抑商政策;B项说法错误,在中国古代,商人虽然富有但地位较低,材料不能反映商人地位提高的事实;C项说法错误,早在汉代铸币权就已经掌握在国家手中;从“唐以后历代的铜钱都称为‘通宝’‘元宝’”来看,货币被视为财富的观念已明显增强,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项。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货币的产生与发展10.商周“工商食官”,春秋战国自由商人崛起,秦汉国内外贸易的发展,隋唐柜坊与飞钱的出现,宋元坊市界限的打破与营业时间限制的突破、纸币的产生,明清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商业A.发展水平世界领先B.发展过程极为艰难C.发展阶段特征明显D.抑商政策制约发展【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可知,本题实际上考查学关于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进一步分析,可知,发展阶段特征明显,故答案选B。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11.研究表明,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政府常常要“优商”“恤商”。但历代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反映了A.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23B.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C.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D.商人地位逐渐超过了农民地位【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从战国时期开始,历代统治者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地位低下,故BD不符合史实;材料只是说宋代的商税率比农业要低得多,并不能说明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统治者对商业采取了较为灵活的政策,A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商业政策12.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中说:“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徽商这种资金流向和消费形态不能反映A.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只能是自然经济的补充B.中国传统商人深受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影响C.专制体制是中国社会进步的巨大障碍D.帝国时代商业资本不会转化为产业资本【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择否定项,据材料“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只能是自然经济的补充,故A正确,排除。提倡程朱理学说明中国传统商人深受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影响,故B正确,排除。缙绅化、程朱理学说明专制体制是中国社会进步的巨大障碍,故C正确,排除。帝国时代商业资本不会转化为产业资本,过于绝对,应该是缺乏足够资本,故D错误,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商帮13.美国历史学家珀金斯指出,14~20世纪中期,中国的人口、耕地面积和农业总产量都在增长,但劳动生产率却没有提高。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经济的简单再生产形式B.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农业的发展C.闭关锁国政策的长期推行23D.传统科学技术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提及中国的劳动效率没有提高,在于中国的经济形式,联系所学知识,中国在20世纪中期以前,经济是以自然经济为主导的,A项符合题意,正确。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策,都不符合近代中国的国策,BC两项均排除。传统科技也可以提高生产效率,D项表述有误,排除。故选A。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因素【名师点睛】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因素(1)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推行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利用,荒地开垦,土地面积增加(3)政府收入增多,人口增殖(4)农学著作的问世(如汉代《氾胜之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明清的《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著名的农学著作)(5)农作物新品种引进并推广种植(如占城稻、玉米、薯类)(6)重视水利的兴修(7)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14.某学者写道:“衰落是一个容易使人上当的词,因为它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一是外部力量的减弱,一是内部力量的衰败。……拿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A.贸易通道的改变B.殖民争霸战争的失败C.世界市场的形成D.西班牙、葡萄牙的竞争【答案】A【解析】2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期以来,意大利商人把东方商品通过地中海转运到西欧,获得了丰厚的利润。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但它仍在这一时期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所以又说“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所以A项符合题意。考点:走向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新航路开辟·意大利15.米歇尔(法)在《资本主义史》中指出:“西班牙本土的物价,在16世纪初期到17世纪初期之间上涨了2—3倍;意大利的小麦等价格在1520—1599年间提高了2.3倍;16世纪的前25年到最后25年,英国物价上涨1.6倍,法国上涨1.2倍。”材料所述现象直接导致了A.世界贸易中心发生转移B.欧洲生产关系出现变动C.亚洲白银外流现象严重D.西方奴隶贸易更加猖獗【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从材料信息“西班牙本土的物价,在16世纪初期到17世纪初期之间上涨了2-3倍;意大利的小麦等价格在1520-1599年间提高了2.3倍”可知,是新航路开辟引起的价格革命,导致欧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变化,故B项正确。A是商业革命;C是鸦片战争;D是和怒贸易。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新航路开辟·价格革命16.1609年,应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邀请,格劳修斯发表了《论海上自由》,主张海洋应该为人类共同所有、自由利用,“每个国家均可自由地(通过海洋)穿行到另外一个国家,并可自由地与之进行贸易活动”。下列评述正确的是A.为荷兰海外殖民扩张活动进行了辩护B.标志着资本主义自由放任政策的开始C.直接导致了第三次英荷战争的爆发D.对英国的殖民霸权提出了严重的挑战【答案】A【解析】““每个国家均可自由地穿行到另外一个国家,并可自由地与之进行贸易活动。”说明是自由航行的贸易,此时期荷兰海上贸易发达,这一措施显然为荷兰海外殖民扩张活动提供了支持,A正确;B是工业革命之后;C是《航海条例》颁布;D不符合题意。17.2318世纪的英国,只有国王和议会授予特许,公司才可以设立。19世纪中叶以后,国家对企业的设立逐渐摒弃特许主义,企业的设立已经相当自由,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不需要任何机关的审批或核准。这反映了A.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竞争激烈B.工业革命推动经济管理思想变化C.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组织形式变化D.科学技术进步改变了国家经济职能【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19世纪中叶以后,国家对企业的设立逐渐摈弃特许主义,企业的设立已经相当自由”说明国家奉行的是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即自由经营、自由贸易、自由竞争。这一经济理论是工业革命的产物,提出者是英国的亚当斯密,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比较英国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竞争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经济思想的转变,不是生产组织形式变化,故C项错误。材料并不是说明科学技术进步改变了国家经济职能,主要是经济运行机制变化,故D项错误。18.恩格斯指出:它实际上是“一个调节生产为目的的联盟,他们规定应该生产的总生产量,在他们之间加以分配,并且强制实行预先规定的出售价格”,实质上是“资本家本身不得不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性”。下列与材料中所指的“它”最相关的是A.早期殖民扩张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C.第一次工业革命D.第二次工业革命【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从材料“一个调节生产为目的的联盟”中可以看出,当时国家对经济进行调控,这种经济思想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产生的。所以答案选D。ABC与题意不符。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19.2319世纪初,英国上层女性举办文化沙龙,聚集了一大批人才。“蓝袜”是一种文化沙龙,上层妇女伊丽莎白•蒙塔古被称为“蓝袜女王”世人评论说:“‘蓝袜’,这个词能使用下去,本身就宣告新女性的诞生。”这说明A.工业革命提升了女性的社会地位B.英国实现了男女政治权利的平等C.男女平等思想在英国迅速普及D.教会垄断文化的局面发生了改变【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上层女性举办文化沙龙,聚集了一大批人才,而在文化沙龙活动中,妇女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提升了她们的地位,A项正确。题干强调工业革命提升了女性的社会地位,而不是实现了男女政治权利的平等,排除B。题干没有涉及男女平等思想在英国迅速普及,而是强调工业革命提升了女性的社会地位,排除C。题干强调工业革命提升了女性的社会地位,而不是教会垄断文化的局面发生了改变,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点睛:解决本题分两步走:一是题干时间“19世纪初”,二是“英国上层女性举办文化沙龙”,运用学知识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20.从1885年到1892年,清政府收入中的田赋由38.5%下降到35.2%,而厘金(国内贸易征税)和关税收入则由36.7%上升到43.2%,其中关税收入逐年上升了3.8%。这表明A.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B.清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陷入困境D.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厘金和关税收入上升是诸多因素的结果,并不能表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故A项错误;田赋的下降也不能说明清朝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中提到税收田赋下降,而厘金(国内贸易征税)和关税收入则上升,说明这一时期的自然经济不断瓦解,近代工业和对外贸易不断发展,反映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故D项正确。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2321.洋务运动的产生是为了“继续镇压中国各族人民的武装起义,是用外国资本主义的技术巩固封建统治”;官僚地主开办的工厂是“资本主义国家军需工业的附庸,充分表现了半殖民地的性质”。这一观点表明作者A.站在文明演进的角度B.站在近代化的角度C.站在地主阶级的角度D.站在革命者的角度【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解读题干所述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了镇压中国各族人民的起义,洋务派所办企业也是依附于资本主义的军工企业,表现出反动性、奴役性,说明是以阶级斗争的观点看待洋务运动的,故答案为A项。BCD三项不符合题干。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评价【名师点睛】洋务运动的作用:①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促进了中国早期的现代化)。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培养了一批科技外交人才;刺激了民族工业的产生;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促进了自然经济的瓦解。②其思想冲击了传统的“夷夏之辨”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性质:是封建性改革,是一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22.抗日战争时期,云南的整个工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矿业,冶炼.纺织等等的都全面发展起来了。有数据表明,抗战八年期间,云南工业发展超过了过去几十年的总和。这最能说明A.云南是抗战时期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B.抗战时期民营企业是受益最大的产业C.近代中国经济不平衡的状况有所缓解D.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更致力于发展经济【答案】C【解析】【详解】抗日战争之前云南的工业水平较低,抗战期间,云南工业发展超过过去几十年的总和,这有利于缓解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故C项正确;23材料也没有将云南与其它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进行比较,故A错误;材料没有将抗战时期民营企业与其它企业进行比较,不能说明抗战时期民营企业是受益最大的企业,故B错误;抗战期间国民政府主要任务是抗战,不是发展经济,故D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云南的整个工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学生应该注意一分材料说一分话,不能扩大材料信息范围,据此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和材料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23.据统计,在1872年到1913年之间,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创办人中,地主占26.9%,商人占18.3%,买办占24.8%,而且投资于近代实业的地主大多有某种官僚身份。据材料可判断A.晚清地主大多热心投资实业B.资产阶级进行革命有两面性C.政府积极鼓励近代实业发展D.近代民族实业发展后天畸形【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给出的数据比例以及“而且投资于近代实业的地主大多有某种官僚身份”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仅依靠于民间,这也决定了资产阶级进行革命有两面性,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C选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政府的鼓励措施;D选项无法从材料中直接得出。24.从1874年至1877年,《申报》连续刊载了“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进展的相关消息,这是中国新闻史上力度最大.时间最长的冤案报道,引起强烈社会反响,促成了该案的平反。这反映了A.大众传媒开始关注民众生活B.《申报》的主要功能是时政评论C.大众传媒发挥舆论监督作用D.《申报》促进晚清司法制度改革【答案】C【解析】2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申报》连续刊载了“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进展的相关消息,不能说明大众传媒开始关注民众生活,故A项错误;“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不属于时政事件,故B项错误;《申报》连续刊载了“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引起强烈社会反响,促成了该案的平反,说明大众传媒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司法制度改革,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发展·大众传媒的作用25.沈葆桢曾说,铁路电报并不是不适用,但若创办,必须依照民情,“台湾则可行,以其为民情所安也;他处则难行,以其为民情所骇也”。1877年,中国第一条电报线在台湾成功架设,这得益于A.朝野上下的共同努力B.较为特殊的地理文化C.实业救国理念的推动D.相对宽松的国际氛围【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必须依照民情”“台湾则可行,以其为民情所安也;他处则难行,以其为民情所骇也”可以看出,电报线在台湾成功架设与台湾民情有关,即较为特殊的地理文化,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说明电报线铺架和政府有关,故A项错误。实业救国理念是19世纪末期出现,故C项错误。此时帝国主义正加紧侵略中国,国际环境并不宽松,故D项错误。26.下表是俄(联)共布代表大会教育水平百分比代表大会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家庭识字八大(1919)23.924.937.014.1九大(1920)9.423.432.110.6十大(1921)7.723.348.47.4十一大(1922)8.621.0011.2十二大(1923)未统计29.449.7未统计十三大(1924)6.617.966.88.8表中数据反映了这一时期苏(俄)联23A.国家高等教育水平不断下降B.高级知识分子日益受到重视C.工农群众政治地位逐渐提高D.各阶层代表分布渐趋于均衡【答案】C【解析】【详解】表格显示从1921年、1923以及1924年中俄(联)共布代表初等教育的比例逐渐上升,而这些初等教育代表恰恰是工农群众,说明工农群众政治地位逐渐提高,故C项正确。表格信息体现高等教育代表比例下降,并不能说明国家高等教育水平不断下降,故A项错误。高等教育比例下降说明高级知识分子并没有日益受到重视,故B项错误。表格显示初等教育代表比例较大,显然各阶层代表分布并不均衡,故D项错误。27.1921年4月,列宁说:如果农民经济能够继续发展,那么还应该为进一步的转变提供可靠的保证,而进一步转变就必须使效益最差的、最落后的、细小的、单干的农民经济逐渐联合起来,组成公有的大规模的农民经济。由此可知,当时A.余粮收集制得到推广B.工业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C.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D.列宁已有建立农业合作社的设想【答案】D【解析】从材料“1921年4月”“农民经济逐渐联合起来,组成公有的大规模的农民经济”中可以看出,当时列宁就有建立农业合作社的设想,故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苏俄正在推行新经济政策,故AC项错误;工业化是1925年开始推行的,故B项错误。点睛:“1921年4月”“农民经济逐渐联合起来,组成公有的大规模的农民经济”是关键信息。28.“无产阶级国家必须成为一个谨慎、勤勉、能干的‘业主’,成为一个精明的批发商,否则,就不能使这个小农国家在经济上站稳脚跟。”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该国取得的成就是A.粉碎了各种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B.巩固了受到严重冲击的工农联盟C.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23D.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答案】B【解析】由材料“无产阶级国家必须成为一个谨慎、勤勉、能干的‘业主’,成为一个精明的批发商”可以得出,材料所述应为苏俄的新经济政策,B符合题意;A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结果,与题意不符;C是斯大林模式;D是苏联两个五年计划的影响。29.“斯大林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不同,他是一个带有俄罗斯农民意识的马克思主义者。较少接触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对当时欧洲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生活,包括政治生活都是陌生的。”材料意在说明A.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因素B.斯大林的经济思想C.苏联工业化的历史地位D.斯大林的革命活动【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说明斯大林并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显然受到俄罗斯农民意识影响,这也是导致后来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原因,故A项正确。材料论述的是斯大林政治思想形成原因,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斯大林思想来源并不是说明苏联工业化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斯大林的革命活动,故D项错误。30.《全球通史》中说:“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西方人对苏联的态度主要是因为()A.西方国家的经济远比苏联发达B.长期对立造成对苏联的不了解C.坚守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D.苏联社会缺乏自由平等的精神【答案】D【解析】23根据“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可知,大多数西方人认为苏联社会存在缺陷和不足,结合所学,苏联在通过五年计划形式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形成高度集中政治经济体制,权力高度集中,缺乏自由平等的精神,故D正确;大多数西方人认为苏联社会存在缺陷和不足,主要指权力高度集中,缺乏自由平等的精神,并非西方国家的经济远比苏联发达和对苏联的不了解,排除AB;结合所学,西方国家借鉴苏联经验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C错误。31.对已处于工业化初期的苏联西方世界仍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继续敌视苏联,并竭力阻挠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事务性联系的发展;另一种是要求停止反苏挑衅,扩大与苏联在贸易和技术方面的合作。其中的“另一种”倾向主要反映出当时A.苏联已打破了帝国主义封锁B.西方开始效仿计划经济体制C.苏联与西方经济具有互补性D.新经济政策的效果异常显著【答案】C【解析】“要求停止反苏挑衅,扩大与苏联在贸易和技术方面的合作”实际上是主张同苏联进行贸易,实现经济上的互补性,C正确;A中已经打破说法绝对;B中西方仿效不符合事实;材料论述的应该是斯大林模式时期,D错误。32.美国学者洛克滕堡在《罗斯福与新政》一书中称:“在三十年代,美国的财政中心从华尔街移到了华盛顿,……纽约的股票交易所不再能象私人俱乐部那样活动,必须受国家监督。”这标志着A.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已终结B.垄断资本无法继续控制美国政治C.罗斯福新政取得巨大成功D.美国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三十年代”是指美国经济危机爆发,“财政中心从华尔街移到了华盛顿”说明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实质上宣告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形成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终结,故A项正确。材料说明经济运行方式的转变,不是说明垄断资本无法继续控制美国政治,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美国罗斯福新政的成功,故C项错误。美国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是二战以后,故D项错误。33.罗斯福指出:1936年全国47%的家庭和个人的年均收入不足1000美元,而1.5%的家庭的收入相当于这47%的家庭的总收入;少数人暴富而多数人贫穷,民主制度国家的自由就不会是安全的。这表明“新政”的目的在于23A.完善社会福利制度B.防止贫富差距过大C.维护资本主义政治制度D.推行以工代赈增加就业【答案】C【解析】由材料信息“少数人暴富而多数人贫穷,民主制度国家的自由就不会是安全的”可知,罗斯福新政是为了维护民主制度国家的自由,即维护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故C项正确;完善社会福利制度是手段,不是目的,故A项错误;防止贫富差距过大也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故B项从属于C项,故错误;推行以工代赈增加就业也是手段,不是目的,故D项错误。34.1953年苏联农庄向国家和合作社出售种植业和畜牧业的收入为4亿卢布,1960年为16亿卢布,即在产品量增长0.6倍的情况下,收入增加2倍以上。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A.斯大林模式遭到了彻底否定B.对农业政策进行了调整C.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大力推进D.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显示1960年和1953年相比有了大幅度提高,主要是1955年赫鲁晓夫上台实行在农业领域调整,促使这一现象出现,故B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冲击斯大林模式体制,并不是对斯大林模式彻底否定,故A项错误。材料中现象并不是农业机械化推进,故C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中是下放管理权,并不是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故D项错误。35.美国《财富》杂志1976年5月公布的材料显示,500家最大的工业公司的总经理中,有29.8%的人握有本公司100万美元以上的股票,而没有本公司股票的只占9.8%。这一现象在二战后的美国日益普遍,其造成的主要影响是A.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避免了生产无政府状态B.促成专业经理人的出现,有利于中产阶级壮大C.股权分散使资本家丧失企业决定权D.知识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率越来越高【答案】B【解析】2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题干中的现象反映了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这有利于专业经理人的出现和中产阶级壮大,故B项正确;A项不是主要影响,排除;C项表述错误,排除;知识经济与题干现象无关不,故排除D项。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人民资本主义、经营者革命36.货币学派认为,影响经济的要素是货币发行量而不是需求,它主张控制货币发行量,反对用扩大政府开支、增加预算赤字手段来对付经济衰退和扩大就业,反对国家过多地干预经济。事实证明,货币学派的这些主张适合于美国的A.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B.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C.二十世纪七十年代D.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七十年代经济危机爆发,美国经济进入滞涨阶段,凯恩斯主义失灵,里根上台后采取了货币学派的主张,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所以选D考点: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70年代美国经济政策的调整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第37题18分,第38题12分,第39题16分,共46分)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1764年,曼彻斯特兰开郡纺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1769年,曼彻斯特的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纱机,并取得专利权。18世纪80年代英国第一家棉纺织厂在曼彻斯特诞生,加工来自亚洲、美洲等地的棉花。1775年,阿克莱特申请到梳棉机、曲柄梳棉机、粗纺机和进料器的发明专利。1789年,曼彻斯特纺织厂开始装备蒸汽机。1830年,建成利物浦至曼彻斯特铁路。1830年,曼彻斯特的棉纺织厂达99家,拥有全国棉纺织工业的四分之一。1853年,曼彻斯特由“镇”改“市”。1885年,曼彻斯特人口为37万,1888年达到50万。1887年,曼彻斯特开凿通海运河,1894年通航,运河长58公里。——根据钱乘旦等著《英国通史》整理(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18、19世纪曼彻斯特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23材料二1711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广州设分公司;随后比利时、荷兰、瑞典相继在广州设办事机构。1757年,乾隆帝下诏,只允许外国人在广州交易。19世纪初,欧洲人在广州创办《广州纪事》《广州市场行情》《英华年鉴》《中国商贸指南》《中国丛报》等期刊。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开放广州为商埠,并允许英国在广州派驻领事。1861年,英、法在广州沙面设租界,以后陆续兴建电力厂、自来水厂、水塔、教堂、邮政局、电报局、医院、消防班、清洁队等公共事业机构,还有公共娱乐设施如沿江公园(英法各一个)网球场、影剧院等。1862年,华侨黎先生在广州创办“万隆兴行”,经营进出口业务,是近代华侨投资广州之始。1879年,华侨卫省轩在广州文昌沙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火柴厂。1890年,华侨黄秉常在广州创办中国第一家电灯公司。——据《广州历史大事记》整理(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18、19世纪广州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答案】(1)变化:由镇发展为市;成为英国棉纺织业的中心;城市人口明显增加;对外交通极大改善(修建了铁路、开凿了通海运河)。原因:工业革命的进行;进取和创新的文化环境(发明机器、政府保护专利);对外贸易的发展。(2)特点:是18、19世纪初外国人在中国活动的中心;成为近代中国最早对西方开放的城市、且城市发展融进了不少西方元素;是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成因: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许广州一地对外通商,广州成为鸦片战争前外国人的活动中心;清政府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失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广州在对外开放中西方文明不断进入;通商口岸的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兴办,刺激了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一内容可知,1764—1887年间,工业革命在英国爆发,曼彻斯特棉纺织工业不断发展,新式机械不断被发明,纺织厂开始装备蒸汽机,加之不断发展的对外贸易都促进了曼彻斯特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影响下,曼彻斯特由镇升级为市,人口不断增加,对外交通运输条件得到改善。23(2)本题考查了近代广州发展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内容“1757年,乾隆帝下诏,只允许外国人在广州交易”可知广州一开始是外国人在中国活动的中心;由“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开放广州为商埠,并允许英国在广州派驻领事”可知近代广州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最早的城市之一;由“1890年,华侨黄秉常在广州创办中国第一家电灯公司”可知广州也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源地之一。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清代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留广州一地对外开放,所以广州最初成为外国人在中国活动的中心;近代中国国门被打开,广州成为最早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随着广州的开放,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侵入,自然经济瓦解较早,刺激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国古代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海禁政策;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984—1900年间的列强入侵和中国人民的反抗·鸦片战争;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晴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工业的兴起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序号时间历史资料①明万历年间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②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③康熙六年(1667)苏州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④中世纪晚期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商人发放原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⑤2316世纪初英国纽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佣了1140名工人,其中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大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⑥1700年英国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棉纺织业作为新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业也迅速扩张。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英】E.E.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等选取相关资料,围绕“手工业的发展与近代化”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述。(说明:可进行必要的补充,再加以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据充分、史实准确。)【答案】(1)观点综述:观点1:中国手工业有所发展,但没能产生近代化。(或中国手工业的发展,为近代化的产生创造了一定的条件)观点2:英国手工业发展推动了英国工业化进程。观点3:社会环境影响近代化。观点4:手工业品商品化程度影响近代化。(从市场拓展角度)观点5:工场的发展水平(技术与管理)影响近代化。观点6:自由劳动力的发展影响近代化。……(2)说明:观点3、4、5、6均要从中英两国考虑;其他答案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均可,但是一定要形成自己观点,并有充分的证据证明。(3)示例一:观点:中国手工业有所发展,但没能产生近代化。虽然官营手工业衰落;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作坊产生,但是受到专制主义的束缚;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农耕文明没有实现突破和转型;理学占主导地位;八股取士禁锢人们思想;总结性的科技著作出现,但没有产生近代自然科学。综上,明清时期,中国手工业未能与时俱进,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而趋向“衰落”。示例二:观点:英国手工业发展推动了英国工业化进程。23英国商人参与;大量使用雇佣劳动;发展大机器生产,工厂的建立,管理进步等因素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这一切还得益于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为手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科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为机器化生产提供了可能;法律制度的不断健全,为技术进步做了保障。综上,英国具备了相应的历史前提,因此资本主义萌芽最终发展成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加快了英国的工业化进程。【解析】本题属于典型开放题型,解答要先依据表格信息提取观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本题可以从表格中获取“中国手工业有所发展,但没能产生近代化”“英国手工业发展推动了英国工业化进程”的观点。论证分别结合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对外政策、经济政策以及思想等角度分析;英国的因素从工业革命、资产阶级制度确立以及法律思想等角度思考回答。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指出:“政府支出具有一种大于原始支出数额的连锁效应,一笔政府支出可以取得几倍于原始支出额的收入水平,这种现象被称为‘乘数效应’。”《泰晤士报》记者对其理论进行了广泛宣传,并报道了当时“乘数效应”在三个国家取得的经济奇迹。从1928年起,苏联投资10亿卢布的高尔基汽车厂整套设备由美国生产,约有20家美国厂商为其提供了技术。1930年,意大利、瑞典等国对苏贷款达8亿美元,1931年增加至12亿美元。1932年,有2000名德国工人、730名美国工程师在苏联工作。1933年,美国政府投资40多亿美元成立公共工程署,兴建了18万个小型工程项目,包括校舍、桥梁、下水道、防护林、邮局等,先后吸引了400万人工作。1934年,美国国会拨款50亿美元成立的全国青年总署,总计雇佣人员达2300万,占全国劳动力的一半以上。1935年,国民党通过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实施大纲案》,全面指导经济建设。财政部发行1亿元“金融公债”充实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资本,推行法币政策。1936年,中国实业部建成各类机器厂2387家,超过了过去十年的总和。——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1)根据材料,概括凯恩斯理论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泰晤士报》记者对其广泛报道的原因。(2)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30年代苏、美、中三国“乘数效应”呈现的特色。【答案】(1)观点:政府投资取得的效益巨大;国家应对经济进行干预。原因: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各国社会矛盾尖锐,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受到挑战;国际局势紧张;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失灵;“乘数效应”在苏、美、中三国取得的经济奇迹。(2)苏:积极引进外国技术、资金、人才。美:成立专门机构,举办公共工程,扩大就业。中:制定经济发展规划;发行公债充实资本,推行法币政策;政府投资实业。23【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笔政府支出可以取得几倍于原始支出额的收入水平”归纳出政府投资取得的效益巨大以及国家干预经济特点;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乘数效应”在三个国家取得的经济奇迹”以及所学美国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从国际局势、国内阶级矛盾以及自由主义政策失灵等角度思考回答。(1)依据材料“投资10亿卢布的高尔基汽车厂整套设备由美国生产。1930年,意大利、瑞典等国对苏贷款达8亿美元”归纳苏联特点,依据“美国政府投资40多亿美元成立公共工程署”信息从举办公共工程以及扩大就业归纳美国特点,依据材料“国民党通过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实施大纲案》,财政部发行1亿元“金融公债”,推行法币政策,中国实业部建成各类机器厂2387家”的信息从政府政策、政府投资以及币制改革等角度思考中国特点。【点睛】提取历史材料关键信息需走出的几个误区:一是不能分辨史料信息的正误、真伪。要注意记录者的阶级立场、时代局限,剔除或批判虚伪、错误的信息,保存或阐发正确、真实的史实或观点。二是不能从纷繁复杂的史料中甄别有效或无效信息。必须要对材料反映的信息进行取舍,把无关的、无效的信息删除,保存有价值的信息;或把繁杂的内容加以精炼,选取最能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三是不能深入理解材料信息的本质。要注意系统地、深层次地对材料加以认识和理解,否则难以认清历史的本质。四是不能将材料信息加以迁移、灵活运用。要有扎实的历史知识,将所获取的信息做“题内迁移”,进行对比分析。23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8-24 17:59:30 页数:23
价格:¥3 大小:42.22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