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辽宁省大连市2022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2

2/12

剩余1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大连市2022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1."夏礼吾能言之,祀(把国是夏朝的后裔)不足征(通"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这说明孔子A.熟悉夏商礼制B.感叹祀宋衰落C.重视文献记载D.重建礼法规范【答案】D【解析】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这都是由于文字资料和熟悉夏礼和殷礼的人不足的缘故。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得到证明了。”这说明孔子孔子对夏商周代的礼仪制度等非常熟悉,他希望人们都能恪守礼的规范,可惜当时僭礼的人实在太多了,所以他希望能够把之前的礼法规范给建立起来,故选D。点睛:本题重点是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孔子说“足,则吾能征之矣”,这是讲文献如果足的话,就是有这样的典籍,有能够知道这样的典籍的人,能够按照这样典籍照做的人,还有的话,我还能够找到证明,那现在当然也找不到。一方面他这种说明,所有他所讲的都是要有根据,要找到对证。谈夏礼、谈殷礼,他都要有证明,这是取得根据,这是以为征信,证明孔子治学之严谨。其实更重要的一点,是孔子言外之意,是一种感叹。感叹现在真正依礼而行的人找不到了。礼不是只停留在能说而已,更重要的是有人能行之,这个礼才是有活力的礼,不是死的礼。读懂了这一点,题目就好做了。2.里坊是我国古代城市的基层居住单位,下图为唐代襄阳城内外里坊示意图。图中"里坊"的命名旨在A.打破坊市界限-12-B.规范城市布局C.重视教化百姓D.突破地域限制【答案】C【解析】从图中里坊的名称“靖安里”“明义里”“崇教里”“安远坊”等可以看出,其名称是有用意的,目的有对国家前途和社会和谐的期待和寄托,故体现一定的教育意义,所以选C。3.《爱日斋丛抄》中记载"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未盛行,遂以为始于蜀也。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信矣!"据此可知A.活字印刷术在唐末开始使用B.雕版印刷术推动了文化发展C.刻板印刷技术已经传入西方D.造纸技术出现了重大的改进【答案】B【解析】“唐末渐有印书”、“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等信息可以看出是印刷的书籍逐渐传播到各地,而唐代没有出现活字印刷术,故选B而排除A;C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点睛:“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这是历史学习最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选项只有在材料中体现的内容才可以是正确的选项,凡是材料没有体现的选项,即使是正确的说法,也是不能作为正确答案的,比如CD就是这种情况,需要排除;还有就是本身不符合史实的选项,也要果断排除,比如A项就是这类。4.南宋《清波杂志》中记载"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瑞为袖。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这表明A.官营商品流向放宽B.瓷器市场竞争激烈-12-C.窑务管理渐趋松懈D.汝窑产品质地欠佳【答案】A学科...【解析】“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说明汝窑作为官窑,其产品在南宋时期不再禁止流向市场,也是可以允许出卖的,故选A。5.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写道"时年24岁的万历皇帝,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39;荒诞奇迹屑。这反映了A.专制皇权空前强化B.皇帝与司礼监关系密切C.中央集权大大加强D.内阁与司礼监互相牵制【答案】A【解析】明朝时期,内阁的设置本身就是加强皇权的表现,而用司礼监太监牵制内阁,更是表现了对内阁专权的一种预防,所以同样是为了加强皇权,所以这些反映了专制皇权空前强化,故选A。6.梁启超认为:欲解决社会问题者,当以解决资本问题为第一义,以解决土地问题为第二义。资本若不收归国有,只以土地收归国有,其结果必南辗北辙。这说明梁启超A.强调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重要性B.主张逐一解决社会问题C.其主张与"平均地权"有一致性D.明确反对进行社会革命【答案】B【解析】“欲解决社会问题者,当以解决资本问题为第一义,以解决土地问题为第二义”说明梁启超主张解决社会问题,也就是进行社会革命,故排除D;但其解决社会问题所采取的措施有先后之分,故选B;材料中的资本问题不是资本主义,而是“收归国有”,故排除A;由“土地收归国有”可以看出这与"平均地权"不一致,故C不符合题意。7.下表为1933-1936年中国轻工业平均指数增长表,这一状况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列强干预经济剌激消费B.美国扶蒋反共政策影响C.国民政府经济政策推动-12-D.国家统一社会环境稳定【答案】C【解析】由表格可以看出,1933-1936年中国轻工业平均指数不断增长,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1927-1936年间国民政府采取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工商业的发展,故选C。8.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学术期刊中有很多"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市场规律"等词语。这一学术动态反映了A.社会主义改造成就显著B.经济领域出现了极"左"思潮C.市场经济理论得到认可D.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答案】D【解析】“商品生产”“市场规律”等词语反映的是对市场经济的一种认识,而“社会主义”则一般认为是计划经济的,所以这些词汇同时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恰恰反映的是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经济建设的不同认识或者探索,故选D;AB在材料中没有反映,C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BC。9.<<十三铜表法》注重诉讼程序的"正义与不正义"之分,到查士尼时代的《法学总论》则把着眼点放在人的权利和财产关系等问题上。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学科...A.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B.平民的不断斗争C.统治者价值取向变化D.人文主义的影响【答案】A【解析】公元前449年制定的《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法的开端,当时正处于罗马共和国时期,贵族垄断着法律,平民因之不满,经过斗争,终于获得了保护自己权益的可能,所以当时注重诉讼程序的问题;到查士丁尼时代(公元6世纪),罗马已经发展到帝国时代,商品经济达到了一定的程度,财产纠纷因为经济发展而增多,人们因为经济的发展而更加注重自己的权利,所以当时的法律着眼点在人的权利和财产关系等问题上,故选A。10.1517年,传教士马丁·路德揭破赎罪券的欺诈,宗教改革像野火一样烧遍欧洲,教徒自读白话文《圣经>>,直接跟上帝交谈,不要教会做中介。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A.否定信仰上帝B.主张废除教阶制与宗教仪式C.挑战教会权威D.极力宣扬《圣经》的至高元上【答案】C-12-【解析】传教士马丁·路德揭破赎罪券的欺诈,由此引发了宗教改革,宗教改革的主张是“教徒自读白话文《圣经>>,直接跟上帝交谈,不要教会做中介”,这就能说明教徒还是信仰上帝的,但是却不需要教会作为中介的力量,故A错误,C符合题意;题干没有体现教阶和宗教仪式的问题,也没有极力宣扬《圣经》的地位问题,只是在贬低教会的地位,故排除BD。点睛:这一题考查对宗教改革的实质。宗教改革并不主张废除宗教信仰,而是在新兴资产阶级兴起之后,旧的宗教教义不适应形势的需要了,在这种情况下,新兴的资产阶级打着宗教改革的旗号,对天主教中不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教义和行为进行批判,而提出适应新的时代要求的主张,所以仍然是以保留对《圣经》的信仰为前提。11.19世纪30年代,女装流行面料有薄棉布、白麻布、薄纱、蝉翼纱、条纹毛织物,而19世纪晚期后,人造染料、人造纤维的发明改变了衣料,人造丝袜成为女性的时尚用品。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A.女性审美情趣发生了变化B.女性社会地位不断提高C.工业革命中棉纺织业发展D.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答案】D【解析】19世纪30年代流行的女装面料是工业革命时代的产物,而19世纪晚期后流行的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做到了科学和技术的紧密结合,所以题目中提到的变化本质上是D。12.20世纪60-70年代,基辛格提出五极世界理论。认为在未来十年乃至20世纪以后的岁月里,世界上将存在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中国、日本和西欧。这说明基辛格认为A.美国失去大国地位B.两极格局走向尾声C.中国融入世界潮流D.日本成为政治大国【答案】B【解析】基辛格五极世界理论中包含美国,故A错误;五极世界涉及到了五个国家,说明他认为这五个国家是综合国力比较强的五国,而CD没法反映中国和日本的综合实力,故排除CD。基辛格提出五极世界的时候正是两极格局存在时期,他的理论是在否定未来是两强主宰世界,故B是其主要主张,故选B。-12-13.阅读材料,完成要求。材料一根据1832年改革法案,年值10英镑房产的选举资格使中产阶级成为选民的主体。1867年改革法案规定:在英格兰城镇选区,凡年缴纳直接税20克令并付了济贫税的房产所有人具有选举权。1884年《选举权法》宣布,凡持有年值10万英镑以上的房产、土地或财产的人都具有选举权。妇女在大选中没有投票权,很多工人因住所经常变化被排除在选民之外。1918年改革法规定:所有21岁以上以及在战争中服过兵役的年满19岁的男子有选举权;30岁以上的妇女有选举权。摘编自刘成《民主的悖论英国议会选举制度改革》材料二根据195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的规定,"具有选举权的选民占18岁以上公民总数的97.18%",但当时中国国民文化水平还比较低,选举投票、举手等多种表决形式还只能是"形式主义"的,长时期内没有实现城乡同比例选举。1979年选举法规定直接选举扩大到县一级,在投票方法上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制;1995年对人大选举法进行修改,规定全国人大代表选举中,农村和城市所代表的人口比例数由过去的8:1修改为4:1;2022年3月,人大选举法正式确定了城乡同比例选举。摘编自陈晓丹《代议制视角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原则解析》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选举制度的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带来的社会影响。学科...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选举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答案】变化:对选民的财产限制,逐步取消;对妇女的选举权的限制逐步取消。影响:有利于缓和、调整不同利益集团内部的矛盾;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在推进世界民主化进程中作出贡献。特点:实行普选制;由形式主义到真正实施;直接选举范围扩大;城乡代表的人口比例不断缩小,直至同比例选举;立法保障、民主政治完善。原因: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国民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民主意识不断增强;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认识:制度的创新具有渐进性;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互相促进;资产阶级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具有本质区别;法制建设是民主的保障;民主政治建设应该符合本国国情。【解析】-12-(1)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变化:需结合材料一回答。由材料一中的“年值10英镑房产的选举资格”到“凡年缴纳直接税20克令并付了济贫税的房产所有人具有选举权”,再到“持有年值10万英镑以上的房产、土地或财产的人都具有选举权”,再到“所有21岁以上以及在战争中服过兵役的年满19岁的男子有选举权”可以得出其变化是对选民的财产限制,逐步取消;由“妇女在大选中没有投票权”到“30岁以上的妇女有选举权”可以得出其变化是对妇女的选举权的限制逐步取消。影响:应该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这些变化是关于英国代议制发展的,所以影响可以从对英国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对世界民主制度长远发展等角度来分析。对英国政治来讲,这些变化有利于缓和、调整不同利益集团内部的矛盾;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从经济角度来讲,这些变化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从对世界角度来分析,这些变化也影响到了其他代议制国家,所以在推进世界民主化进程中作出贡献。原因:需要结合所学新中国成立以来政治经济和教育发展的史实来回答。从一开始的普选就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而从形式主义的民主选举到真正实施则是因为国家重视教育的发展,使得国民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民主意识不断增强;城乡同权和立法越来越完善则得益于改革开放,经济发展。(3)认识:根据上述英国选举制度与中国选举制度的发展来看,两国的民主选举制度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可以得出的认识是制度的创新具有渐进性;从英国选举权的扩大和中国由形式民主到真正民主的过程来看,可以得出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互相促进;从两国所属的不同国家性质可以得出,资产阶级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具有本质区别和民主政治建设应该符合本国国情;从两国民主选举制度发展过程都有相关法律出台可以得出法制建设是民主的保障。-12-点睛:从设问角度看,主观题的审题应该包括四部分:一是答题依据,也就是答案来源于哪里,这一题涉及到了两种,即“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与“根据材料”,这为考生提供了思考答案的来源;二是答题要求,这一题里有“概括”、“指出”、“分析”等要求;三是答题内容,这一题涉及到了“变化”、“原因”、“影响”、“特点”、“认识”等;四是答题条件,即修饰答题内容的部分。这些方面明确了,才可以算审题清楚明确了。14.阅读材料,完成要求。材料历史是条长江大河,永远向前流动。在历史潮流里,转型期是个瓶颈,是个三峡。先秦以来的中国政治社会制度变迁经历两次大转型,从封建转变到帝制,从帝制转变到民治。"第一次大转型"自公元前4世纪中叶开始,前后"转"了二三百年之久才安定下来!政治社会的转型是一转百转的。自此这一模式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一成不变的延续了两千多年。到鸦片战争期间这一模式逐渐维持不下去了在西方文明的挑战下,我们传统制度被迫作有史以来"第二次政治社会制度的大转型"。摘编自唐德刚《晚清七十年》解读材料,选择其中一个转型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围绕观点,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观点:第一次转型由封建转变到帝制史实:铁犁牛耕,井田瓦解,土地私有,小农经济;礼崩乐坏、郡县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百家争鸣、法家思想成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思想基础;结论:社会转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或历史过程中一切社会历史因素是相互作用的)或史实部分以汉朝为例:汉武帝统治时期,盐铁官营,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库充实;推恩令、设刺史、酹金夺爵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确立为正统思想;示例二观点:第二次转型由帝制转变到民治史实:晚清政治腐败,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学科...“民主”“科学”思想进一步传播,动摇了儒家正统思想;-12-结论:社会转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或历史过程中一切社会历史因素是相互作用的)或史实部分以新中国相关史实为例亦可。【解析】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查考生对特定观点进行论证的能力。要做好这一题,考生需要先看懂材料要表达的两种转型观点,分别是:第一次转型由封建转变到帝制,第二次转型由帝制转变到民治。这两个观点考生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个进行论证。不管选择哪种观点,考生必须要结合所提到的转型时期的相关史实,来论证社会转型是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考生要论证好所选观点,必须将自己所选择的社会转型时间确定好,之后去结合教材所学知识中有关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相关史实提取出来,用这些具体的史实来说明自己所选的观点。选考一一历史部分请考生在第44、45、46三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15.【历史一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三十年代初,中国白银被西方列强大量抢购,经济形势日益恶化。同期,日本企图形成日满华经济区,以推进华北的分离。为此国民政府于1935年颁布《法币政策实施法》及《兑换法币办法》。规定一切款项概以法币为限,禁止白银流通。……法币的发行结束了货币发行与流通的混乱状态,实现了中国币制的统一。相对于旧的货币体系和制度,能更深、更广、更多层面的发挥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并形成民族国家经济共同体,在金融方面完成了对日作战的准备。摘编自姚会元《中国货币银元》材料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政府采取通货膨胀政策,法币急剧贬值。1937年抗战前夕,法币发行总额不过14亿余元,到日本投降前夕,法币发行额已达5千亿元。到1947年,发行额又增至16万亿元以上。1948年,法币发行额竟达660万亿元以上,等于抗日战争前的47万倍,物价上涨了3492万倍,法币彻底崩溃。摘编自《民国中央银行货币史·法币》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原因。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法币政策的影响。【答案】原因:抵御西方经济危机的冲击;防范日本经济侵略;国内货币信用发生严重危机。影响:币制的统—,是中国货币制度的进步;-12-促进了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经济的发展;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经济基础;加强了金融垄断,导致了法币的贬值和崩溃;使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广大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是国民党溃败的重要原因。。【解析】(1)原因: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来概括。由材料一中的“三十年代初,中国白银被西方列强大量抢购,经济形势日益恶化”、“日本企图形成日满华经济区,以推进华北的分离”等信息可以得出其原因有国内货币信用发生严重危机和防范日本经济侵略;再结合所学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正经历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的史实可以得出其原因还有抵御西方经济危机的冲击。(2)影响: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由材料一中的“法币的发行结束了货币发行与流通的混乱状态,实现了中国币制的统一”可以得出币制的统—,是中国货币制度的进步;由“相对于旧的货币体系和制度,能更深、更广、更多层面的发挥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并形成民族国家经济共同体,在金融方面完成了对日作战的准备”可以得出促进了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经济的发展;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经济基础。由材料二中的“国民党政府采取通货膨胀政策,法币急剧贬值”和“1948年,法币发行额竟达660万亿元以上,等于抗日战争前的47万倍,物价上涨了3492万倍,法币彻底崩溃”等信息可以得出加强了金融垄断,导致了法币的贬值和崩溃;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这种通货膨胀政策一方面使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广大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另一方面也是是国民党溃败的重要原因。。16.【历史一一选修2: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第四次中东战争发生于1973年10月6日至10月26日,起源于埃及与叙利亚分别攻击六年前被以色列占领的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战争的头两日埃叙联盟占了上风,但此后战况逆转。至第二周,叙军退出戈兰高地。在西奈,以军在两军之间攻击,越过苏伊士运河。直到联合国停火令生效为止,已经歼灭了一队埃及军队。战争对多个国家有深远的影响,相比六日战争埃叙约(约旦)联盟的惨败,阿拉伯世界为战争早期的进展,心理上感到安慰。这种心态为未来的和平进程以及埃及的门户开放政策铺路。《戴维营和约》令以埃关系正常化,埃及成为首个承认以色列的阿拉伯国家,同时埃及几乎完全脱离苏联的势力范围。摘编自文天尧的《中东战争史》-1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的原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四次中东战争产生的影响。【答案】原因:历史遗留;领土争端;宗教差异;民族矛盾;大国插手。学科...影响:有利于阿以和平;打击了苏联;引发了1973年石油危机,打击了美日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解析】(1)原因: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由材料中的“起源于埃及与叙利亚分别攻击六年前被以色列占领的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是引发这场战争的直接因素;另外长期以来阿以之间存在的关于联合国对巴勒斯坦地区的划界以及犹太人定居点的问题所导致的领土争端、犹太教和伊斯兰教两种宗教的差异、阿拉伯民族和犹太民族之间的民族矛盾以及美苏等大国为了自身利益的考虑对该地区频繁插手等都是其发生的原因。(2)影响: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材料中的“阿拉伯世界为战争早期的进展,心理上感到安慰。这种心态为未来的和平进程以及埃及的门户开放政策铺路”、“《戴维营和约》令以埃关系正常化,埃及成为首个承认以色列的阿拉伯国家,同时埃及几乎完全脱离苏联的势力范围”等信息可以得出这场战争有利于阿以和平,打击了苏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场战争之后引发了1973年石油危机,而这次危机成为战后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这场危机打击了美日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17.【历史一一选修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包拯是中国历史上清官和清官文化的典型代表,他以为政清廉、执法公正为世人所敬仰。既在民间被人们呼为"包青天",又为后世的思想家、政治家所肯定。……包拯实际从政26年,任过很多官职,其中有较长时间是做监察官。因此,他对其所处时代的史治状况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对于吏治也有其独特的见解。他既继承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又将儒家德主刑辅的治国理论模式运用于自己的支治思想中,建构起德主刑辅的治国理论模式。而言志诗《书端州郡斋壁》所言"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则既是包拯一生为官处事的信条,又是其吏治思想的核心之所在。摘编自萧伯符、汪庆红《包拯的吏治思想及其现代启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包拯成为中国历史"清官文化"典型代表的原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包拯。【答案】原因:包拯为政清廉、执法公正的个人品质;-12-百姓对清廉公正官员的期待;“忠君爱民”等儒家思想的影响。评价:他为官实践中秉着对国家的忠诚,对人民的同情,执法严明,坚持司法公正;批判北宋王朝的政治弊病,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主张;是中国历史上的名臣,杰出的清官代表。【解析】(1)原因: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材料中的“他以为政清廉、执法公正为世人所敬仰”可以得出包拯为政清廉、执法公正的个人品质是最重要的原因;由“既在民间被人们呼为"包青天",又为后世的思想家、政治家所肯定”可以得出百姓对清廉公正官员的期待也是原因之一;由“继承了儒家的民本思想”结合所学儒家思想的相关知识可以得出“忠君爱民”等儒家思想的影响,也是其中的原因。(2)评价: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价。由材料中的“他以为政清廉、执法公正为世人所敬仰”、“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包青天”等信息可以得出他为官实践中秉着对国家的忠诚,对人民的同情,执法严明,坚持司法公正;由“他对其所处时代的史治状况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对于吏治也有其独特的见解”、“将儒家德主刑辅的治国理论模式运用于自己的支治思想中,建构起德主刑辅的治国理论模式”等信息并结合其所处宋代的相关知识可以得出他批判北宋王朝的政治弊病,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主张;由材料中的“包拯是中国历史上清官和清官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国历史上的名臣,杰出的清官代表。点睛:评价历史人物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必须结合时代背景,从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角度肯定或否定历史人物。这一题要围绕包拯所在的宋代这一打的时代背景来看其言行。第二,必须分析人物的阶级立场,阶级立场决定了历史人物的政治主张,是评价人物的基点。包拯应该为维护古代封建统治者的统治为出发点,所以其言行往往符合传统的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高考试题中主要考查一些教材中没有出现的历史人物,通过一个大家既熟悉又没有学过的人物,要求考生通过这一新情境,运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评价新的历史人物,所以平时的复习要注意掌握方法和技巧,这是解答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这一模块的关键之处。-12-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8-24 17:34:43 页数:12
价格:¥3 大小:172.68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