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4李白诗三首课件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53

2/53

3/53

4/53

剩余4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4课 李白诗三首\n诗海探珠淡黄柳姜 夔客居合肥南城赤栏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片,以抒客怀。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①。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注】①寒食:即寒食节,宋时有郊游踏青的习俗。\n【赏析】这首词通篇都是写景,作者寄居异乡的惆怅,伤时感世的愁绪,尽在不言之中。上片首二句先写“巷陌凄凉”。“空城”写出城内萧条冷落;“晓角”增添了气氛的悲凉。“马上单衣寒恻恻”,写作者在异乡边地的感受。“看尽”两句又转入写景,流露出淡淡的思乡情绪。下片承上启下,由柳色想到江南的故乡,“强携酒”句的“强”字,写出满怀愁绪,“怕”又一转,写作者对春天的留恋。\n结尾三句,叙写“春”将逝去,惋惜春光逝去,在写春景中反映边城的凄凉,作者意在排解愁绪,实际上却不自觉地流露出无限烦恼,家国隐恨。全词意境凄清冷隽,造句朴素自然,用语清新质朴,绝无矫揉造作的痕迹。【思考】这首词的上片是如何写出凄凉之境的?【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n写作素材积累知能优化演练基础自主学案课堂互动探究美文佳作欣赏第4课 李白诗三首\n基础自主学案\n\n\n三、词语释义①烟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微茫:____________。③云霞明灭:______________。④向天横:___________。⑤掩赤城:_____________。⑥訇然:______________。⑦崔嵬:______________。⑧酣高楼:_____________。⑨清发:__________。⑩逸兴:___________。⑪散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⑫弄扁舟:__________。波涛渺茫,远看像烟雾笼罩的样子景象模糊不清云霞忽明忽暗遮断天空遮掩了赤城形容声音很大山势险峻高大在高楼上畅饮清明焕发超远的兴致不戴冠簪。指散漫无拘束归隐江湖\n\n\n\n\n\n的确、实在,副词暗,形容词往昔\n超出,动词可,能够;以,介词,引出地点不戴冠簪,指散漫无拘束\n七、名句默写①世间行乐亦如此,_______________。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_____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②问君西游何时还?_______________。但见悲鸟号古木,_______________。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难》)③连峰去天不盈尺,________________。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___________。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蜀道难》)古来万事东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畏途巉岩不可攀雄飞雌从绕林间枯松倒挂倚绝壁砯崖转石万壑雷\n八、文学常识1.走近作者(1)李白(701—762),字太白,号__________。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从二十五岁时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其间曾因吴钧等推荐,于天宝初供奉翰林。贺知章称其“______”。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政治抱负未能实现。天宝三载,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幕僚,因兵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途。青莲居士谪仙人\n(2)李白诗歌散失不少,今尚存______首,内容丰富多采。其七绝作品语言明朗精练,声调和谐优美,写景抒情,深入浅出。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赠汪伦》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900多\n2.资料链接(1)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____句或_____句;平仄没有严格的限定,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篇幅一般较长,容量也较大。(2)吟,诗体名,歌行本当中的一种。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上也比较自由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比如李白的《_______________》。五言七言梦游天姥吟留别\n九、整体预知1.《梦游天姥吟留别》\n2.《蜀道难》\n3.《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n课堂互动探究[文脉·探究]1.如何理解评价《梦游天姥吟留别》第三段诗人流露出的消极思想,这与主旨是否矛盾?会不会有损诗人形象?【提示】第三段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间”确实表现了李白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逃避态度,表现了李白思想中的消极一面。封建社会里属于封建统治阶级的知识分子,在政治上受挫折的情况下,对人生抱消极态度,是可以理解的。\n但是,我们评价这首诗里所表现的李白的思想,绝不能只看到这一面,在李白的思想当中,和“人生无常”相伴而来的,不是对人生的屈服,不是跟权臣贵戚的同流合污,而是对上层统治者的蔑视和反抗。“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诗人以远离现实的办法表示对权臣贵戚的鄙弃和不妥协,给全诗平添了一种豪迈的色彩,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的思想是曲折复杂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富有反抗精神的。\n2.诗歌题曰“吟留别”,而全诗无一字抒“别”意,是否有离题之嫌?【提示】我国古代一般的“留别”“赠别”之类的诗歌,大都写离情别绪,黯然销魂,情调低沉。而李白这首留别诗,却完全突破了这种陈规旧俗,它构思奇特,基调高亢,别开生面地借留别以抒发感慨,以梦游方式抒发胸臆,表现主题。\n全诗围绕一场游仙的梦幻而写,由瀛洲引出天姥山,由“或可睹”引出梦游;再由天姥山引出仙洞,由梦醒而生感慨。如此从现实到梦境,又从梦境到现实;借描绘仙境之美好揭露现实之憎恶;借惜别的机会赋诗,却写游访名山,以明自己的斗志,表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主题。这样奇特的构思,高昂的格调,真不愧为留别诗的千古绝唱。\n3.“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两句诗在全诗中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含义?有什么作用?【提示】三次分别极言蜀道之险,由秦入蜀之难,须严防野心家据险而叛。“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主旨句出现了三次:①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一声感叹,突出表现蜀道的高不可攀,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参历井张本。\n②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勾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③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跟开篇相照应,以此结束全诗,兴味无穷。此句重复出现三次,由此而形成一个以主旨句贯串全诗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有一唱三叹之效。三叹者,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n4.《蜀道难》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提示】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n5.如何理解“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两句诗?【名师点拨】三四两句突作转折:面对着寥廓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色,不由得激起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这两句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画图,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从极端苦闷忽然转到爽朗壮阔的境界,仿佛变化无端,不可思议。\n但这正是李白之所以为李白之处。正因为他素怀远大的理想抱负,又长期为黑暗污浊的环境所压抑,所以时刻都向往着广大的可以自由驰骋的空间。目接“长风万里送秋雁”之境,不觉精神为之一爽,烦忧为之一扫,感到一种心、境契合的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也就油然而生了。\n6.“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一句是怎样表现作者内心情感的?试做简要赏析。【名师点拨】诗的发端既不写楼,更不叙别,而是陡起壁立,直抒郁结。“昨日之日”与“今日之日”,是指许许多多个弃我而去的“昨日”和接踵而至的“今日”。也就是说,每一天都深感日月不居,时光难驻,心烦意乱,忧愤郁悒。这里既蕴含了“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的精神苦闷,也熔铸着诗人对污浊的政治现实的感受。\n他的“烦忧”既不自“今日”始,他所“烦忧”者也非止一端。不妨说,这是对他长期以来政治遭遇和政治感受的一个艺术概括。忧愤之深广、强烈,正反映出天宝以来朝政的愈趋腐败和李白个人遭遇的愈趋困窘。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所引起的强烈精神苦闷,在这里找到了适合的表现形式。破空而来的发端,重叠复沓的语言,以及一气鼓荡、长达十一字的句式,都极生动形象地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状态。\n[细剖·深析][楼主]《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描绘梦游图景,是为了追求虚空的幻想吗?[沙发]诗人的游仙之念决不同于那种完全置身世外的幻想,他之所以向往神仙世界,是因为他鄙弃黑暗的现实世界。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n[板凳]高大雄奇的天姥山,正体现了诗人所羡慕的人格形象。富丽堂皇、超脱尘世、和睦美好的仙境正是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越,对美好人生的追求。诗人最后发出的感叹和呼喊,正是为梦中图景心旌激荡的结果。\n[三楼]李白入侍翰林,无异好梦一场;梦中情景,或神奇华美,或阴森恐怖,正是入朝得宠与被谗放逐之真实写照。梦醒之后,幻景顿失,惊魂乍定,惟余无限怅惘。于今重回味之,则知其虚妄而无所留恋,故以“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二语收束,复以“安得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砥励其志。\n写作素材积累技法借鉴夸张手法的运用在《蜀道难》中,李白成功地运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使蜀地山川的雄伟奇险得到了充分体现。写蜀道的艰难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山的高峻是“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写急流瀑布是“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写到蜀地的历史则是“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写到人的惊恐则是“使人听此凋朱颜!”无论是写山写水写事写情,都运用了艺术的夸张。\n●随堂练笔运用所提供的夸张手法,写一段山水游记,对具体景物进行形象描绘,不少于100字。\n素材积累1.课内素材开发失意的李白李白满腹诗书却不能经纶世务,胸怀苍生却只能面对宫苑画廊,才华横溢却无人欣赏,只好把包罗万象的躯体释放于长天大地。诗人放荡的思绪飘荡于崇山峻岭之间,游弋于碧波万顷之中,他可曾警悟到自己的渺小?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他可曾因惊异而黯然神伤、自叹不如?李白是诗人,是酒仙,是旅行者。诗人的思维是穿越古今的罗盘,承前一千年,启后一千年,唐代三百年,又怎能容得下。\n饮者的行为放荡,似醉非醉,似醒非醒,看天认为是家中的菜盘,望月,言为同酌之友,视托载万物的大地,为羁阻豪迈的绊脚石,我辈岂是蓬蒿人,仰天大笑出门去。从此,酒诗人摇摆的身躯不羁于长安城内的莺歌曼舞,犀利的目光明亮于唐代以后悠悠千载。[适用话题]关于李白的这则材料,选用的角度很多,可以用于“理想与现实”、“失意”、“定位”等话题或者材料作文中。\n2.鲜活素材速递诗仙李白诞辰1310周年,网友发起“微诗会”李白诞辰1310周年这天用什么方式纪念呢?诗仙恐怕怎么都没想到,自己的生辰也会变成微博网友的一场“微诗”狂欢。虽然按理说李白不过阳历生日,但网友还是兴致勃勃地在网上热热闹闹地为他祝寿。在新浪微博里输入“李白诞辰”的时候一下子就蹦出4000多条相关微博。在各种纪念李白的活动中,一则名为“李白的哪句话你还记得最清楚?”的微博被广为转发。\n网友的行动很快,一场以微博为载体的“微诗”创作在李白诞辰这天悄然上演。“微诗”要的就是让你在微博上体验一把诗仙的感觉。用不着押韵抠字眼琢磨上老半天,也没有什么命题写诗话题写诗甚至是给定材料进行诗歌创作,没有接受过专业教育也没关系,“微诗”要的就是原生态最淳朴的诗歌,它唯一的限定便是字数。[适用话题]这则材料连接时间,跨度较大,可用于“传承”、“创意”、“诗意”等有关话题作文中。\n美文佳作欣赏飘逸的诗魂雷抒雁这就是采石矶吗?这就是那条在支流汨罗江吞噬过屈原、在下游又接纳了李白的长江吗?浑浊的江水,汹涌着恐怖,没有一点诗意的浪漫和飘逸。在李白公元762年去世后的第1243年暮秋,在这个灰蒙蒙的下午,我在采石矶前试图探寻诗人去世时的心境。\n传说里李白死得潇洒和飘逸。那个夜晚,在采石矶的搅月台,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一通痛饮之后,熏然之中,却见一轮圆月坠入江底,为着捞月,诗人一撒手纵身江中。传说是美丽的。据说李白投江之后,不是在下游,却是逆水而上,上游三十里,青山脚下,浣衣村姑在江边找到李白的遗体。传说李白遗体捞出,姿态翩然如仙,没有一丝痛苦以及被江水冲击的伤损。\n依传说看,同是投江,屈原怀沙,投得沉重,遗体也是逆流而上,被乡亲们捞出,故事充满着凄冷和哀伤。李白却死得飘然,洋溢着浪漫和超拔。大约传说是依着诗人的诗篇和个性而编撰。李白是诗仙、酒仙,一派超凡脱俗,浪漫豁达,“天子呼来不下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样的诗人,会有什么愁难,会有什么痛苦!生,既然要生得有尊严;死,当然亦应不失尊严。听着这些传说,真为李白高兴。千年以来,竟有这么多知音,认识了李白,读懂了李白。对于一个诗人,除此复有何求?\n李白真实的坟墓在当涂县太白镇的青山下。人们说,不是李白有幸选择了这一片优美、幽静的地方,倒是青山有幸,把一个诗人的魂魄拥在怀中。墓碑写着“唐名贤李太白之墓”,据说是杜甫先生的手笔。不说“名诗人”,却道是“名贤”,见得古人尊李白,首取其人品。先是“名贤”,而后有“名诗”。自然,李白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与贡献,则使他的名贤名副其实。大概也是因了这些,千古的荒草才没有埋没这一伟大的诗魂,让我们这些后来者站立坟前,心潮起伏,发些思古之幽情,悟些做人之道理。\n“捉月”只是传说赋予诗人的想象。像一切穷困潦倒的英雄豪杰一样,李白也有一个凄凉的晚年。“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好剑术”,二十五岁仗剑任侠,三十岁文章历抵卿相,四十二岁,供奉翰林学士,杨国忠磨墨,高力士脱靴,“草答蕃书”,下笔千言,倚马可待,曾经得意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然而,六十二岁的李白却无可奈何地重归了“蓬蒿”。他不得不去求助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将诗稿一并交给这位族叔处理,并于当年病逝于当涂。\n李白墓原在龙山东麓,55年之后,时拜宣歙池观察使的范传正有感于先父与李白有“通家之旧”,才将李白的坟墓迁到青山之阳,即现在这个地方。小小一丘荒冢,既非官方修筑,亦无官家保护,难免雨冲人毁。白居易见到那坟墓时已是荒草连天了,有诗为证:“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可怜荒垅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李白的死距白居易出生仅仅差了十年。\n推想白居易眼里的这丘荒冢大约是在李白死后二三十年之后,是在范传正为李白迁墓之前。白居易在李白墓前流连久久,难免生出许多喟叹和感伤。一个写过惊天动地文章的大诗人,到头来竟是如此下场。可怜!比比那些贵胄豪富的奢侈阴宅,真有天壤之别,世事竟如此不公平。不过,再想想李白留下的伟大诗篇,想想他在老百姓心中的位置,不朽的诗魂比起那些速朽的灰尘,要重上百倍、千倍。\n历经沧桑,李白墓在中国千年朝代更替中,始终被人们关注和惦记着。人们用一次次的修缮,来寄托对这位诗人的崇敬之情。当涂县志记载了从南宋隆兴年间到清光绪五年的多次修建。从采石矶到青山、李白纪念馆、李白祠、李白墓,构成一个十分气派的仿古建筑群,李白翩翩欲仙、举杯畅饮的豪放形象,成了马鞍山市的第一道风景线。因为李白,马鞍山成了一座诗意的城市。也是因为李白,第一届中国诗歌节,不久前在马鞍山举办了为期一周的盛会。盛会把一章安魂曲,敬献给了李白的诗魂。\n透过历史的烟尘,李白辉煌的诗篇和高尚的人格,放射着万丈光焰,没有什么屏障可以遮蔽它的光芒。\n【赏评】关于李白的死,世上有多种说法,作者选择他因醉酒揽月而落入江中溺水而亡的传说行文中,在于强调作为诗人,千年以来不管人们对其生平与作为有着怎样不同的评价,李白必然拥有众多的知音。文中提到李白晚年的窘迫、孤寂、凄凉,是要借此反衬他死后被无数人所怀念与崇敬,从而让读者透过历史的烟尘,去感受李白那放射着万丈光芒的辉煌诗篇与高尚人格。作者紧紧抓住李白的传说和李白墓来追寻李白那飘逸的诗魂,为文章增添了一份苍凉和深沉,文中生动细致的陈述无不浸染着作者对李白深深的景仰之情。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8-17 09:00:11 页数:53
价格:¥3 大小:1.09 MB
文章作者:182****8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