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二单元同步检测试卷 2套(含答案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二单元同步检测试卷1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学者指出,汉朝时期人们的自我奋斗代替了祖先的荫庇和血统论,从而使许多出身于平民阶层的人物活跃于政治舞台。这是因为汉朝( )A.选官体制进行了革新 B.军功授官成为主流C.人们的参政热情提高 D.君主专制统治强化2.“刘彻(汉武帝)派他们去监督地方豪强、官吏,他们的地位很高,作用相当于钦差大臣”。“他们”的身份应是( )A.御史大夫 B.枢密使C.刺史 D.参知政事3.王定保在《唐摭言》中提道:“殊不知三百年来,科第之设,草泽(草野)望之起家,簪绂(显贵)望之继世。孤寒失之,其族馁矣;世禄失之,其族绝矣。”该材料说明科举制的实行( )A.巩固了唐朝的统治 B.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C.实现了贵族和平民的平等D.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4.“唐朝遂有台、谏分职。谏官之职在谏皇帝,不谏宰相,也不得弹劾朝廷百官。弹劾朝廷百官是御史台的职分。照唐朝习惯,宰相见皇帝讨论政事,常随带谏官同去,遇皇帝有不是处,谏官即可直言规正。”下列关于唐朝台谏制度表述正确的是( )A.台谏的设置分割了皇权 第28页共28页B.台、谏分职不利于加强皇权C.台、谏分职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 D.台谏制度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5.汉朝官秩仅六百石的十三州刺史,可监督秩三千石的郡守,秩仅千石的御史中丞可监察官秩万石之丞相;唐朝官仅七品的察院院长,可察尚书省;宋朝御史台的察院,上自宰相,下及郎官违法、失职皆可弹奏。材料表明古代的监察机构( )A.地位越来越高,可弹奏宰相B.是朝廷的耳目,对朝廷负责C.成为解决相权威胁的主要途径D.位卑权重,以小制大6.1367年,朱元璋承袭宋元旧制设给事中。洪武六年(1373年)始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设置了六科给事中,下表内容为六科给事中的具体职权。据此可知,明朝六科给事中的设置( )吏科监督文官的选拔、任命、考核等事项户科监督国家钱粮收支、仓储等礼科监督各项祭祀、封赠等兵科监督军事方略的制定、实施以及武官的考选、任命、赏功罚罪刑科对审判等进行监督工科监督各项建筑、水利工程的建造A.沿袭了唐朝三省六部制B.确立了直属六部的监察机关C.有利于维护封建秩序的稳定D.改变了当时的行政决策方式第28页共28页7.伏尔泰盛赞中国的科举制度,“人民很难想象有比它更好的政府”“这个政府的成员只有经过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能被录用”。上述材料反映出( )A.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制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B.科举制度是英国文官制度诞生的根源C.中国的政治制度受到了欧洲的普遍认同D.当时欧洲的政治体制较落后8.英国内阁制确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胜选党派组阁,政府官职就由该党成员担任。1850年,英国规定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官员不得参选议员,不得介入党派活动。这种变化说明( )A.议会被政党操控阻碍民主政治发展B.文官制度是英国民主制度改革的根本C.这一规定的目的是保证施政措施的连续性D.内阁制不具备分权制衡的特征9.英国是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美国在1883年建立了文官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德国和日本等国建立了文官制度。资本主义国家文官制度建立的先后次序说明文官制度( )A.是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产物B.促进了国家管理专业化的发展C.杜绝了官员腐败现象的发生D.已经触及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10.1883年颁布的《美国文官法》规定:“任何公务人员不因此而承担向政治基金会捐款的义务,也不因此承担提供政治服务的义务。他们不因拒绝上述捐款和服务而受到歧视。”这些规定的目的是( )A.保证文官工作的公开透明B.保证文官的政治中立C.防止文官以权谋私 D.鼓励文官参与政治第28页共28页11.英国前首相张伯伦曾对常务次官们说:“你们没有我们也能办事,而我们没有你们则不能做任何事情。”这说明文官体系( )A.在政党竞争中具有重要地位 B.对国家政策的执行具有决定作用C.决定了国家的政策走向D.已经控制了执政党12.1902年的科举考试共有顺天、浙江、江西等12省开考,顺天府试题为“各国选将用兵皆出学校,其要旨若何策”;浙江试题为“各国改用金币始于何时,金价日增其故安在,主之者何人”。在考试顺序上,将“各国政治艺学策”提升到头两场进行考试。这反映了( )A.经济发展推动科举制度革新B.科举制度不再重视传统伦理C.教育改革适应了时代潮流D.科举制度推动了社会转型13.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梁启超提出改革科举制度的主张,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坚决反对。清廷却在1905年主动废除了科举制。这表明( )A.科举制失去选拔人才的作用B.慈禧太后的阶级立场发生了细微的变化C.康梁思想得到清廷的认同 D.清朝选官制度被动革新14.1912年5月颁布的《铨叙局官制》规定铨叙局职务范围为“荐任官以上任免事项,荐任官以上履历事项,文官高等考试事项,恩给及抚恤事项,荣典授予事项,外人勋章受领及配用事项等”。这说明铨叙局的主要职能是( )A.官吏的选拔与考核B.前朝官吏的甄别C.制定选拔官吏的制度 D.筛选奖励有功人员第28页共28页15.“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民主法治建设的发展,国家管理中的问题更加复杂,原来的‘国家干部’缺乏科学分类,出现大量外行管内行的现象,用人缺乏法治,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这说明我国推行公务员制度的主要原因是( )A.旧有干部制度的废除B.社会进步发展的需要C.融入国际社会的必然D.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选择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第16题11分,第17题10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1分,第20题11分,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儒生参政带来的“以德取人”因素,使察举制因而成立,但这并不是唯一制约察举选官的因素。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阳嘉元年又建立“诸生试家法”制度,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 在察举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举荐;在科举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考试成绩。所以举人可以“投牒自进”,不必非得他人举荐不可。到了北宋,封弥成为贡举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考试官在评定试卷时,看不到举人的姓名、乡贯等,也就很难作弊了。隋唐以来,科举出身的官员在高级官员中的比例逐渐增加,到宋朝已占有绝对优势。——摘编自张希清《中国科举考试制度》材料三 宋廷对于在任官员的课绩,以对德行、才能、劳效的综合检验为主要内容。“德行”的考核被置于重要地位,但不易操作;对于才能的核验,宋廷要求官员申报时填写非常具体的“实迹”“实绩”,以便日后核对。在宋朝,课绩与监察各为独立系统,但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关系密切。宋廷对官吏的考察方式多样:有课绩定等、有廉访会问等,考察结果向本人公开,以求得多种信息来源的相互印证。——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察举制出现的原因。概括东汉察举制的新发展。(4分)第28页共28页(2)根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的发展趋势。科举制的发展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5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宋朝对官吏的课绩和考察分别有何侧重点。(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唐朝是中国科举发展史上的早期,当时的科第人物是北方士人占绝对优势。安史之乱以后,南方士子在科场中开始崭露头角。北宋以后,科举及第的比重出现了南北易置的转折,南方举子在科场竞争中转而占据了绝对优势,这种南北差异的变易,到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引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关于科举取才的南北地域之争。争论的双方以司马光和欧阳修为代表,司马光代表了朝中长于经史的北方派,针对南方士子科场的绝对优势,力主按地域均衡举额分路取人,提出了著名的“逐路取人”思路。到了明朝,南方士人在科场的压倒性优势继续存在,南北地域之争又起波澜,引发了科举史上有名的“南北榜”事件。1425年,大学士杨士奇向仁宗提出南北分卷录取的设想。两年后,这一设想成为现实,南北卷制度正式实施,自此,科举录取按南、北、中(不易划定为南或北的区域)进行分地域按比例录取。然而,按大的区域录取毕竟还是会造成各省取中人数的不均,一些边远省份由于教育的落后甚至出现被科举取中所“遗漏”的情况。因此,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南北卷制度被分省定额取中制度所取代,即按各省应试人数多寡“钦定会试中额”,一直实行到科举终结。——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取才中的南北地域之争》围绕“科举取才中的南北地域之争”任选角度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10分)第28页共28页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谏官是中国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春秋初年齐桓公设大谏,为谏官设置之始。晋国的中大夫、赵国的左右司过、楚国的左徒,都属于谏官性质。谏官不仅弹劾不法,同时也对守法官吏施以保护,使官吏免遭不当罪的处罚。维护官吏的相应权益,也是维护国家法纪严肃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唐朝之前的谏官隶属于宰相,多讽谏皇帝。北宋时期谏官的任免权收到皇帝手里,并赋予谏官根据道听途说来参奏大臣的权力。材料二 中国古代监察官员一般称为“宪官”或“法吏”,在行使监察权力之时,监察机关与监察官员以法律为准绳依法监察。历朝对于监察官员的选任主要奉行三条原则:其一,注重监察官员的基本素质。其二,注重在具有实际政治经验和有良好治绩的各级官吏中选拔监察官。其三,晋升从优,出将入相。御史台至东汉时已开始独立行使职权,魏晋以后成为皇帝亲自掌握的机构,台官的地位也相对独立,往往不受台主牵制,而直接向皇帝上章弹奏。唐玄宗规定弹奏应先通过御史台副长官御史中丞,再通报中书、门下,然后方可弹奏。唐中宗时又下令弹劾官员必须先送奏章,有关部门批准后才可弹奏。宋朝规定御史每月必须奏事一次,称为“第28页共28页月课”,如果上任百日还无所纠弹,就要被罢黜,或调任外官,或受罚俸减薪之处分。同时加大对失职者责任的追究,监察官员倘有滥用权力,除受到同行纠弹之外,也常要负实际责任;如有案件长期积压、定罪量刑错误、钱粮埋没等项依律处理。清朝“科道合并”,“台谏”进一步合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纠官与谏官的两种职能也无形中变为一种职能即纠举百官。康熙初年,干脆废除巡按御史制度,“事权尽归地方的总督或巡抚”。雍正时,又将“六科给事中”改隶都察院。自此,历史上封建监察制度的影响也不复存在。——摘编自《中国古代监察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谏官制度的变化并指出其折射的政治发展趋势。(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6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历史上,德意志在官员的任用上长期保持着“恩赐官职”制的传统。1713年,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制定任用法官必须通过考试的规定。1873年,第28页共28页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一世颁布《官员法》《资历条例》,标志着德国官僚制的公务员制度的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对德意志帝国公务员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陆续颁布了《联邦公务员法》《联邦法官法》《联邦公务员工资法》《联邦公务员休假条例》。联邦德国与民主德国统一后,继续执行,并对相关法律条例进行修改完善,从而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现代公务员制度。——摘编自侯京民《德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及其启示》(1)根据材料,概括德意志公务员制度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意志公务员制度产生的影响。(5分)第28页共28页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经历重创的清政府开始把眼光从“泰西各国”转向日本。1898年8月,光绪帝发布上谕,“自以派人出洋游学为要”“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此后又令各省督抚遴选在职官员及学生送日游历游学,又于1903年8月制定“奖励游学毕业生的章程”,对毕业生分别授予科举头衔,并予以录用。向日本派遣留学生便作为一项政策确立下来,赴日留学之风骤然兴起,留日学生也直线上升。从京师同文馆的选派生到各省保送的望族子弟,从在任知府、知县到一般小富百姓,纷纷联袂东渡,甚至出现了兄弟、父子、姐妹、夫婿相伴留学东洋的景象。——摘编自彭洁《简论近代中国留学教育的变化》材料二 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学说,包括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考试权和监察权五种行政权力。孙中山在五权宪法里设计了“权能分治”的宪政制度。孙中山将政权与治权分开,让人民掌握“政权”,而政府则实施的是“治权”。人民是有“权”对政府进行选举、罢免、创制和复决的,这样就可以形成主权在民,政府的“能”必须接受人民的“权”的管控,将人民的“政权”与政府的“治权”分开,形成“以权制能”的行政模式。——摘编自马雪芹《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与西方三权分立学说较析》材料三 在1979年颁布的《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中,把考核的对象划分为技术类和党政类,考核时各有侧重,体现了分类管理的思想。技术类干部侧重能,如专业技能、业务熟练程度、科研成果等。党政干部侧重德,考核的内容大多都是关于政治思想方面。考核干部实行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方法,把平时考察和定期考核结合起来;同时,第28页共28页把考核结果同干部的奖惩和晋升联系起来。“对于未能达到考核标准的干部,要在实践中加强锻炼,限期达到考核标准。经过两次考核达不到标准的,要调离现职,分配其他工作,有的要降职使用”。——摘编自张东川《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推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赴日留学之风骤然兴起”的主要因素。(4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五权宪法学说的创新之处,并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学说。(4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颁布《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的背景及意义。(3分)1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对选官体制进行了革新,通过察举制,一些出身于平民阶层的人物活跃于政治舞台,A项正确;军功授官成为主流是在战国时期,B项错误;题干材料强调的是汉朝的选官体制,没有体现人们的参政热情,C项错误;题干材料与君主专制统治强化无关,D项错误。2答案:C解析:汉武帝设刺史代表皇帝巡行郡国,刺史依朝廷规定的监察法规纠举豪强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故C项正确。3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平民通过科举制进入仕途,贵族子弟落第也会导致家族没落,可知科举制扩大了用人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B项正确。4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遇皇帝有不是处,谏官即可直言规正”,可知台谏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防止决策失误,从而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故D项正确。第28页共28页5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监察官员的官秩都较低,但他们可以监察官秩较高的官吏,这有利于监察官员听命于皇帝,D项正确。6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六科给事中的具体职权是监督六部的工作,这有利于维护封建秩序的稳定,故选C项;唐朝三省六部行使的是行政权而不是监督权,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六科给事中直属皇帝,排除B项;题干材料体现的是监察权而不是行政决策方式,排除D项。7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度介绍到西方后,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A项正确。8答案:C解析:英国的权力中心在议会,题干材料没有体现议会被政党操控,A项错误;英国民主制度改革的根本在于其君主立宪政体,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规定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官员不得参选议员,不得介入党派活动”,可知文官成为政府中不参与党派之争的人,有利于保证政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分权制衡的特征,故D项错误。9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文官制度建立的先后次序,可知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确立的时间先后与文官制度确立的时间先后是基本吻合的,故A项正确。B项表述正确,但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文官制度无法杜绝腐败现象的发生,没有触及资本主义基本矛盾,C、D两项错误。10答案:B解析:向政治基金会捐款和提供政治服务一般都带有强烈的政党色彩,违背了文官在资产阶级各政党之间严格保持中立的原则,B项正确。向政治基金会捐款不是文官的工作,也不是文官以权谋私的体现,A、C两项错误。《美国文官法》规定不允许公务人员参与两党的政治斗争,D项错误。11答案:B解析:在西方文官制度下,决定国家政策走向的是执政党的核心官僚,执行者是文官体系,这使执政党不得不依赖文官体系,B项正确。第28页共28页12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说明1902年的科举考试已经关注各国政治、经济和军事,这反映了中国科举制度在时代潮流的影响下进行改革,故C项正确。13答案:D解析:清朝废除科举制是为了平息社会的不满,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是选官制度的被动革新,D项正确。清政府对科举制是否能选拔人才并不关心,慈禧太后属于地主阶级,其阶级立场没有改变,C项与史实不符,故A、B、C三项均错误。14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对文官的选拔、考核、奖罚是铨叙局的主要职责,A项正确。B、C、D三项都是铨叙局职能的一部分,不全面,故排除。15答案:B解析:公务员制度是改革和进一步完善干部制度的产物,旧有的干部制度没有被废除,A项排除。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国家管理需要大量专业化的优秀人才,这是公务员制度建立的根源所在,B项正确。融入国际社会是推行公务员制度的一个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C项排除。旧有的干部制度是高效的,缺点在于缺乏科学分类,D项错误。16参考答案:(1)原因:汉武帝的推行;儒生参政重视品德。新发展:注重培养官员的实际能力;增加了考试的环节。(2)发展趋势:公开性;严密性;更加公平公正。理由:扩大了官吏的人才来源;有利于打破贵族对特权的垄断;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3)侧重点:课绩侧重实绩;考察力求准确。17参考答案:示例一观点:科举取才的南北地域之争是南北方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隋唐时期,中国经济政治的重心都在北方,北方科举取士的人才占绝对优势;从唐朝后期到宋朝,伴随着北方战乱、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科举及第的比重出现了南北易置的转折,南方科举及第人数远远超过北方;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南方士人在科场的压倒性优势依然明显,导致南北分卷制度、分省定额取中制度相继出台。总之,科举取才的南北地域之争根源在于江南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这种不平衡在科举考试上体现为地域之争。示例二第28页共28页观点:科举制度下地域平衡原则的推行,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大一统。隋唐时期,北方科举取士的人才占据绝对优势,北宋以后,南方科举及第人数远远超过北方,由此而导致科举取才的南北地域之争。代表北方士人的司马光力主按区域均衡举额分路取人,明朝南北分卷制度、清朝分省定额取中制度,较好地解决了科举考试中南方录取比例过大、边远落后省份录取名额过少的弊端。地域平衡原则的推行,一方面能够最大限度地笼络全国士人,扩大封建统治基础,同时对于调动落后地区士人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当地的文化教育水平、维护国家的大一统,具有积极意义。18参考答案:(1)变化:由隶属丞相、讽谏君主(皇帝)、维护国家法纪的严肃性到隶属皇帝、监督大臣、成为维护皇权的工具。趋势:相权削弱,皇权加强。(2)特点:监察活动有法可依,重视监察官员的选任,监察权力独立行使,监察官员的权力受到制约,严格考核监察官员的政绩,监察官员只是君主的耳目和工具。19参考答案:(1)特点:否定了旧的选官制度;以立法的形式实施;采用考试的形式选拔公务员;与国际接轨;多次改革,逐步完善,体系完整,法律健全;重视保障公务员的权益。(2)影响:规范了公务员的选拔制度,有利于提高公务员的文化素质,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推动了政治制度和人事制度的现代化进程和社会进步。20参考答案:(1)主要因素: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明治维新的刺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政府重视留日;新政的实施;科举制的废除;西学广泛传播;民主革命形势高涨;民众救亡意识日益增强;进步人士的推动。(2)创新:增加了监察权和考试权(将“三权分立”发展成“五权分治”)。评价:进步性:实现政府职能权力的有效分工;提高行政官员的素质,保证文官系统的独立性;监督政府机关的行为,防止权力腐化,保障民权;吸收和借鉴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经验和智慧,发展了西方民主政治思想。局限性:主张权力之间分工合作,缺乏相互制约平衡的机制;权能区分学说太过理想化,人民“主权”对于政府“治权”的制约缺乏具体的办法;过分强调国家自由,抑制个人自由。(3)背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意义:为公务员的晋升和降职提供有效的依据;对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公务员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为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提供政治保障。第28页共28页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二单元同步检测试卷2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面向社会招揽人才,只讲德行与能力,使得许多熟知民间疾苦、体恤劳苦民众的有德之士进入中央政府,为官员集团注入了新鲜血液。”上述材料描述的是(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2.“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如帮助皇帝处理日常事务的中书通事舍人,处理日常军务的制局监,监管控制出镇州郡的藩王的典签,大都由寒门子弟担任。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A.科举制已取代九品中正制 B.寒门子弟已成为治国核心C.君主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D.世家大族的势力日趋衰落3.钱穆指出,隋唐后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以德行和学识为依据,体现了平等的原则而非专断独占的作风。据此可知钱穆认为科举制( )A.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 B.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C.重视官员的综合素质 第28页共28页D.抑制了门阀士族势力4.宋人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记载,北宋曹州(今山东菏泽)商人于令仪的子侄中多人考中进士。书中还记载了朝廷对考生试卷实行糊名密封和誊录等方法。上述材料反映出( )A.商人子弟开始有了科举考试的权利B.当时科举考试中存在舞弊现象C.考试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D.北方比南方更重视科举考试5.据《唐会要》记载,贞观年间,皇子李恪因为打猎时踩坏了庄稼,遭侍御史刘范弹劾。这说明当时( )A.中央监察机构职能扩展B.御史监察受到皇权的庇护C.司法制度逐渐发展完善D.监察制度不回避贵族统治集团6.清朝《钦定台规》规定,各地巡视御史自命下之日起,在门上大书“回避”字样,不许见客、不收书、不接纳私办人役、不赴饯送宴会,且限领敕后三日出京,沿途不准停留,到境后不受私书私馈等。这一规定有利于( )A.杜绝贪腐现象 B.提升监察效果C.扩大御史权力 D.促进制度转型7.1800年,民主共和党人托马斯·杰斐逊当选美国第三任总统。即将卸任的总统、联邦党人亚当斯在下台前把许多本党人士紧急塞进了政府和法院。1801年初,杰斐逊上台后,立即撤换了大批联邦党官员,代之以新执政党的人士。这一事件( )A.直接导致了美国文官制度的建立B.反映了“政党分肥制”的弊端C.引发了美国政局的激烈动荡第28页共28页D.加剧了美国的南北矛盾8.一般认为工业革命是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重要动力,其依据是工业革命后( )A.贫富差距扩大B.政府管理职能扩展C.君主立宪制的确立D.政党政治的形成9.1890年,英国政府调整文官分类,在原来两大等级基础上再分别划分三个等级,均按照大学毕业考试类似的科目,通过公开的竞争考试,从20岁至24岁的青年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这一改革( )A.为文官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B.提高了政府管理的专业水平C.有效地遏制了文官的官僚习气D.使社会等级制度进一步固化10.1978年美国颁布《文官制度改革法》,强调利用报酬来鼓励雇员的工作积极性,保护揭发政府工作缺点和弊端的人不受打击。这一改革的目的是( )A.调动文官的工作积极性B.加强执政党对文官队伍的控制C.加强文官内部的相互制约D.提高文官的专业水平11.19世纪中期,美国的文官一般是跟随本政党在政治上共进退。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美国文官法》,规定文官不从属于任何政党,并将文官固定化和职业化。这种变化( )A.改变了美国民主制度的结构B.强化了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C.削弱了政党对国家政治的控制D.推动了美国政府管理的科学化第28页共28页12.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外国学堂有宗教一门。中国之经书,即是中国之宗教。若学堂不读经书,则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所谓三纲五常者尽行废绝,中国必不能立国矣。”这一规定表明清末教育改革( )A.体现“中体西用”的理念B.依旧带有盲目排外色彩C.是戊戌变法的发展 D.带有明显的专制烙印13.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多部关于文官制度的法律,这些法律文件( )A.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B.构建了中国高效的文官制度C.推动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D.有效地杜绝了任人唯亲的现象14.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修订颁布的《考试法》实施细则申明:“任命人员,谓政务官以外之公务员。”其目的在于区分政务官和事务官,这一规定( )A.标志着文官制度的成熟B.反映了中国文官制度的特点C.在当时政治体制下作用不明显D.有利于克服政党轮换的弊端15.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这一法律颁布的重要意义是( )A.标志着干部制度的废除 B.标志着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C.标志着文官制度的形成 D.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第16题10分,第17题11分,第18题10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5分)第28页共28页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下面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演变简表时期录取数量或方式考试内容考试程序唐朝进士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诗赋、儒家经典、法律、文字、算学等武则天时,初设殿试,但未形成定制宋朝录取名额大为增加儒家经典为主,儒家经典可依据多种注疏考试分解试、省试、殿试三级;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明朝开始实行“南北榜”,即南方与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试命题范围只限于“四书”“五经”,答卷只能以朱熹的注释为准士人需先入地方学校为生员或入国子监为监生,再通过乡试、会试、殿试而入仕结合材料与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科举制度与社会发展”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0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在世官制占统治地位的历史阶段,官职任定被限定于贵族范围内。察举制度创立之后,选官一般经现任官吏察访,然后向政府举荐予以任用。科举制则是通过考试选官,择优录用。第28页共28页——摘编自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材料二 清末新政前后,清政府开始设立经济特科取士;废除八股后,又采取学堂育才选才和留学生毕业录用等措施。到了北洋政府时期,受国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以强化文官立法为特点,中国近代文官制度进一步趋于完善。这些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具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可供借鉴之处,并且在某些方面还显示出了其所特有的时代价值。——摘编自关学增《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及其得失》(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的趋势,并简析这些变化的积极作用。(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5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800年,联邦党人总统亚当斯在下台前把许多本党人士塞进了政府和法院。1801年初杰斐逊上台后,立即撤换了大批联邦党官员,代之以新执政党的人士。由此开启“政党分肥制”先河,使之在相当长时期内成为美国政治录用的基本方式。材料二 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调整和改革美国文官制度的法律》,又称《彭德尔顿法》,根据功绩制的原则,规定对政府公务员的录用,一定要经过竞争考试;考试要侧重于实际工作需要的才能和知识。法律规定了公务员政治中立的原则,通过公务员考试并被国家正式雇佣的人员,不得因政党关系等政治原因被革除职务。在此之后,美国国会又陆续通过了许多公务员管理方面的法律,使美国的公务员制度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瑛珺《美国公务员制度的产生及<文官制度改革法>》(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公务员制度建立的背景。(5分)(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美国的公务员制度。(5分)第28页共28页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汉朝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选官制度,主要有察举、征召、辟除等方式。两汉的察举,以孝廉最多。察举贤良,一般还要进行对策考试。这种考试方式在南北朝时期越来越被重视,开了隋唐科举制的先声。唐朝沿用并发展了隋朝的科举之法,考试内容也有所变化,有经学基础知识、文采词章、经学理论、政论见解等,还有一些专门知识,如律令、算学等。第28页共28页宋朝对科举制度进行了多次调整,定制为三年一次,分州试、省试(中央考试)、殿试(皇帝亲试)三级进行。宋朝考试内容一直有变化。在宋朝废止了行卷和公荐,实现了“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宋朝考卷实行“糊名弥封制”和“誊录法”。明清时期的科举,采用八股取士,三年一次,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会试的主考、同考由皇帝钦定派遣。考试有严密程序,考官入院,立即封锁内外门户。考生入院时,要逐人搜检。——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采用公务员制度。国民政府公布的《考试法》规定了考试的具体办法和操作规程。考试分为普通考试、高等考试、特种考试。高等考试,甄拔各项荐任公务员,分为三试,第一试科目为国文、本国史地、国民党党义;第二试为专业科目;第三试为面试和成绩审查。国民政府先后颁布了《公务员任用条例》《公务员任用法》。1931年6月,国民政府公布了《公务员惩戒法》和《公务员惩戒委员会组织法》,但是得不到严格执行。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注:1946年3月召开)不得不指出,“多年来官僚主义已构成政治上的最大弊害,而以敷衍塞责、假公济私为尤甚”。——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特点。(3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南京国民政府选官制度的新变化。(9分)第28页共28页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科举始于隋唐时期,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士子自幼习诵儒学经典,皆以科考为目标。到了清朝,科举考试内容仍以四书五经为主。19世纪中后期,工矿企业大量出现,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逐步发展。20世纪初,清政府增设外务部、商部、学部、度支部、法部、邮传部等新机构。1905年,清政府颁布谕令,规定自次年起停止科举取士制度。1915年,民国政府公布了《文官高等考试令》等法令。材料二 19世纪,英国政府除了国防、财政、税收、社会治安等传统事务外,还要管理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新事务。当时国王、贵族仍主导着文官的任用,政府部门工作效率低下。曾任驻华领事馆翻译的密迪乐提出,英国应该采用中国科举制公开竞争的原则,面向全体国民,实行考试录用官员的制度。1850—1870年,许多杂志介绍中国科举制的选官程序和方法。1855年,英国开始实行文官考试制度,确立考试竞争和择优录用原则。1870年,英国完成了文官制度的改革,实现了从直接任命官职到公开竞争、考试录用的重大转变。(1)列举隋唐之前中国的选官、授爵制度。(4分)(2)19世纪以来,英国借鉴科举考试制度进行文官制度的改革,20世纪初,中国废除科举取士,推行新式教育体制。试评析这一现象。(8分)第28页共28页1答案:B解析:汉朝实行的察举制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故选B项;军功爵制主要是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主要以门第为标准选官,排除C项;科举制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排除D项。2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中的“寒人”指庶族地主,“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说明庶族地主地位上升,世家大族的势力日趋衰落,D项正确。3答案:D解析:钱穆认为科举制的选拔标准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门阀士族的势力,故D项正确。4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中“朝廷对考生试卷实行糊名密封和誊录等方法”主要是为了防止舞弊现象,故B项正确;A项“开始”说法错误;题干材料未涉及考试内容和南北方对科举考试的态度,故C、D两项错误。5答案:D第28页共28页解析:题干材料仅涉及御史的弹劾职能,未体现监察机构职能的扩展,A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皇帝对此事的态度,B项错误;题干材料仅仅涉及李恪遭到弹劾,没有涉及如何处理,与司法制度无关,C项错误;李恪作为皇子,受到御史弹劾,说明御史的弹劾不回避贵族统治集团,D项正确。6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清朝对各地巡视御史有诸多限制,旨在减少其与被监察地方官吏的接触,这一做法有利于各地巡视御史秉公行使监察职能,提高监察效果,故B项正确;这一做法可减少贪腐现象,但不可能杜绝贪腐现象,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对各地巡视御史巡视地方的限制,没有扩大御史权力,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清朝《钦定台规》对巡视御史的限制,并未反映监察制度的转型,故D项错误。7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美国“政党分肥制”下的典型案例,“政党分肥制”不利于国家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反映了其存在的弊端,B项正确。美国文官制度的建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A项“直接导致”说法错误。“政党分肥制”不利于国家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但题干材料中的事件并未引发美国政局的激烈动荡,C项错误。两党之间的矛盾与南北矛盾无关,D项错误。8答案:B解析:工业革命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政府的管理职能急剧扩展,亟须建立能迅速处理日常事务的职业官僚体系,这推动了文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B项正确。贫富差距扩大与文官制度无关,A项错误。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政党政治的形成都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前,C、D两项错误。9答案:B解析:1870年,英国颁布法令,确立了文官制度。1890年的文官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了这一制度,使政府管理的专业化水平提高,B项正确,A项错误。调整文官分类并不能遏制官僚习气,C项错误。社会等级制度与文官等级无关,D项错误。10答案:A解析:“利用报酬来鼓励雇员”和“保护揭发政府工作缺点和弊端的人不受打击”都是为了调动文官的工作积极性,有利于改变官僚体系中僵化的习气,A项正确。11答案:D第28页共28页解析:文官制度影响美国的政党政治,但并不影响美国的民主制度结构和三权分立体制,A、B两项错误。美国实行两党制,文官制度改革不能削弱政党对国家政治的控制,C项错误。文官是由考试选拔产生的,一般具有专业能力,且文官制度不受政党轮换的影响,有利于政府管理的科学化,D项正确。12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外国学堂有宗教一门”“若学堂不读经书……中国必不能立国矣”,可知此章程是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下制定的,故A项正确;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晚清时期开办了新式学堂,故B项错误;清末新政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不是戊戌变法的发展,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无法体现专制烙印,故D项错误。13答案:A解析:南京临时政府存在的时间较短,其颁布的法律文件也基本停留在纸面上,但是这些法律文件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A项正确。14答案:C解析:区分政务官与事务官是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不是中国文官制度的特点。中国当时处于国民党专制统治之下,这一简单模仿西方的规定没有实际意义,C项正确。15答案:D解析:我国的公务员制度是对干部制度的改革和进一步完善,而不是废除,排除A项。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是在1993年,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通过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排除B项,D项正确。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16参考答案:示例一论题:科举制度与君主专制的强化。君主专制的强化使科举考试的录取人数、考试内容、考试程序发生了变化。科举取士的数量越来越多,封建统治基础不断扩大;科举考试内容由多元到以儒家经典为主,再到只限于“四书”“五经”,且以朱熹的注疏为准;科举制度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殿试逐渐成为定制,且由皇帝直接掌握。上述史实表明科举考试的变化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加强。示例二论题:科举制度与经济重心南移。第28页共28页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科举考试录取人数和方式逐渐发生变化。唐朝中后期以后,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加快。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南方文教事业昌盛。科举考试中,南方士人占据优势,明朝为平息北方士人的情绪,实行“南北榜”。示例三论题:科举制度与儒学的发展。自唐朝到明朝,儒学在科举考试中的地位日益突显。唐朝时期,儒学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宋明理学以儒家纲常礼教约束人们的思想,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主,但可依据多种注疏;明朝科举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答卷只能以朱熹的注释为准。由于科举考试内容和形式的程式化,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革,科举制度日益僵化和没落。17参考答案:(1)趋势:选官范围不断扩大;选拔方式日益公平公正;评选标准从血缘趋向才能。积极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2)背景: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科举制度无法适应改革需要;新式学堂的推广;留学潮的出现;民主政治的发展。18参考答案:(1)两党制形成后,美国政府和司法部门的职务成为党派谋取私利的工具,导致政治腐败现象发生;官员更换频繁,政府工作缺乏连续性,行政效率低下,引起社会不满。(2)公务员考试选拔,体现了相对公平和公正性,有利于防止党派借机谋取私利,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选拔的公务员具有一定的才能和知识,提高了公务员队伍的素质,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法律规定了公务员不得因政党关系等政治原因被革除职务,保持了公务员队伍的稳定,有利于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有利于社会发展。19参考答案:(1)特点:不断完善和发展;逐步体系化、规范化;程序日益严密。(2)评价:受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逐步法治化;初步建立了公务员体系,有利于人才选拔;有利于维护国民党的专制统治;社会动荡,法令无法严格执行,腐败现象严重。20参考答案:(1)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2)示例: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随着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的开展,出现了大量近代工厂和新的政府部门,需要更多的新式人才。然而,科举考试的内容脱离实际,无法满足现实需求。京师同文馆等新式学堂的出现也冲击了科举制度。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有利于新式教育的发展和新式人才的培养,为政府部门提供了专业人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是,考试选官的原则得以保留。第28页共28页19世纪的英国,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英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政府职能不断扩大,工作内容日趋复杂,需要大量专业人才。然而,当时英国的官僚体制无法满足现实需求,英国国内出现了借鉴中国科举制、以考试方式选官的呼声。由此,英国开始进行文官制度的改革。文官制度的改革提高了官员素质,为英国政府提供了专业性人才,有利于完善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19世纪以来,中英两国面临着不同的社会问题,英国借鉴中国科举考试制度进行文官制度的改革,中国则废除科举制,推行新式教育体制。这些措施顺应了双方不同的现实需求,有利于社会发展。第28页共28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