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单元综合测试卷(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1

2/11

剩余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三单元综合测试卷(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一、现代文阅读(19分)(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一个传统节日,就是一杯岁月的陈酿,也是沉淀着厚厚文化土层的历史河床。端午节,吃粽子只是其中内容之一,它更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女儿节,除了吃粽子,还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传统中,在端午这天女儿回娘家探亲,家人喝雄黄酒,备艾叶、菖蒲和大蒜,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戴香囊……祛病消灾,祭祀祈福,回家团圆,强身健体。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这些美好的生活愿望出发,为端午节创造出许许多多美丽动人的习俗,这是应该继承的文化财富。“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民俗起源说法众多,但屈原无疑是端午节最醒目的文化符号。每逢端午,人们仿佛总是能穿越时空,遇见这位行吟泽畔的大文豪。他的爱国情怀、高洁志向、执着刚毅,穿越时间仍然在现代人心中激起巨大回响。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在这一天,正可以重温时间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节日的真意,常常需要依托于生活的体验来领悟。有词人写道,“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端午节要在胳膊上缠一个虎符,还要出门放风筝。诗人陆游也很有雅兴,“粽包分两髻,艾束着危冠”,包完粽子以后,头上还插了艾草。这些小细节,让日常的生活有了更多仪式感,也因此让端午节增添了更多雅趣,让人体会到其中天人和谐的态度与美感。从历史深处深情回望,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一直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这本身也是传统文化随着时间在不断生长,并在现代社会获得了“新生”。不论过节方式怎么变化,只要传统文化的根和魂还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摘自李思辉《在端午品味文化的芳香》)材料二:20世纪整个人类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农耕时代形成的文化传统开始瓦解。尤其是我国,在近百年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节日文化——特别是城市的节日文化受到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当下人们已经鲜明地感受到传统节日渐行渐远,日趋淡薄,并为此产生忧虑。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生活的愿望出发,为每一个节日都创造出许许多多美丽又动人的习俗。这种愿望是理想主义的,所以节日习俗是理想的;愿望是情感化的,所以节日习俗也是情感的;愿望是美好的,所以节日习俗是美的。人们用烟花爆竹,惊骇邪恶,迎接新年;把天上的明月化为手中甜甜的月饼,来象征人间的团圆;在严寒刚刚消退、万物复苏的早春,赶到野外去打扫墓地,告慰亡灵,表达心中的缅怀;同时戴花插柳,踏青春游,亲切地拥抱大地山川……这些诗意化的节日习俗,使我们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了多么美好的安慰与宁静。当然,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这传统就是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企望。11\n(摘自冯骥才《我们为什么要过节》)材料三: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传统节日仪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许多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不为人所重视。今天,在物质生活已经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人们更加注重在感情上相互倾诉、回应彼此的心理和精神需求,追求节日所带来的幸福感、愉悦感。一些喜欢过西方节日的人,往往只是想在欢快、温馨的气氛中表达自己美好的情感。这就启示我们,要充分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中的“情感”元素,让人们在节日的氛围里心存敬畏,体验传统,享受亲情,告慰祖先,在感受舒心与祥和的同时,寄托美好的希望与祝福。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思想、智慧存在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传统节日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代表。因此,要重视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的挖掘、整理,让传统节日逐渐融进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使之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否则,节日就成为没有意义的空洞符号,不可能行之久远、世代相传。中国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文化符号与载体是节日内涵的重要内容,文化是依靠具体载体来传承的,文化载体让文化变得生动可感,能够给予人们视觉、听觉、触觉的多元享受。如春节流行的对联、年画、窗花,端午节的包粽子、赛龙船,都是传统节日符号、载体与仪式感的体现。这些节日载体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中国是礼仪之邦,仪式表达着中国人对事物重要性、价值性的认同,没有仪式感的节日难以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而仪式本身又是让人参与进来的重要方式。一系列依次展开的程序,代表着节日文化内涵的逐层展示,也是让心灵参与其中审美的过程。在这样一套看似烦琐的仪式里,人们的情感得到表达和宣泄,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也得到彰显和传承。(摘自范如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1.下列对材料中“节日习俗”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A.节日习俗和人们美好的生活愿望、民族精神、家国情怀、审美追求等有关,是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B.节日的文化内涵不能脱离日常生活而存在,习俗使人们可以依托生活体验来领悟节日的真意。C.现代文明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会使节日习俗产生变化,这种变化会导致传统文化精神的消亡。D.节日习俗是文化载体之一,抽象的节日文化内涵通过具体载体而变得生动可感,带给人丰富的享受。【解析】 “导致传统文化精神的消亡”无中生有,缺乏依据。原文说“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A.习俗使节日具备了更多的仪式感,没有仪式感的节日无法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11\nB.仪式使人的身体和心灵均参与到节日中来,它对节日的庄重感、吸引力、投入性、参与性均有影响。C.美好的生活愿望是习俗的出发点,所以在物质生活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传统的节日仪式淡出人们的视野就成了必然趋势。D.挖掘、整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重视传统节日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是为了使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逐渐符合文化传统的要求。【解析】 A项“无法”以偏概全,原文是“没有仪式感的节日难以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C项“成了必然趋势”无中生有。D项关系倒置,应是“为了使传统节日能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A.生活体验可以帮助人们领悟节日真意,让人们体悟到节日中天人和谐的态度和美感,使人们获得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B.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有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的企望,等等。C.西方节日让人们在欢快、温馨的气氛中表达自己美好的情感,而中国传统节日挖掘内涵同样可以做到。D.我们不断地挖掘春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解析】 根据原文“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地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使人们获得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的应是传统节日。4.请概括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对传统节日冲击的具体表现。(4分)答:①传统节日渐行渐远,日趋淡薄。②许多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不为人所重视。5.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我们为什么要重视传统节日。(6分)答:①文化层面的意义:传统节日可以让人们重温历史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传统节日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和载体,使传统文化得以绵延和发展。②人的精神层面的意义:传统节日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或“可以使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美好的安慰与宁静”)。③国家层面的意义: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本题共5小题,20分)过秦论(中)贾谊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11\n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风。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而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短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之嗷嗷,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除去收孥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威德与天下,天下集矣。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唯恐有变。虽有狡猾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止矣。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君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故先王见终始之变,知存亡之机,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天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矣。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杀者,正倾非也。是二世之过也。6.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A.乡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B.乡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C.乡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D.乡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解析】 本题句意为:如果二世有一般君主的德行,任用忠贞贤能的人,君臣一心,为天下的苦难而忧心,服丧期间就改正先帝的过失,割地分民,封赏功臣的后代,封国立君,施礼于天下。“缟素”在句中是名词作状语,在穿丧服期间,要与其后文字相连,故排除A、D两项。“功臣之后”表意完整,意思是“功臣的后代”,中间不可断开,故排除B项。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A.“南面称帝”中的“南面”,古代以坐北面南为尊位,帝王的座位面向南,所以称居帝位为“南面”。11\nB.“夫寒者利短褐”中的“褐”指粗布或粗布衣服,“释褐”又可指去官,或辞官。C.“除去收帑污秽之罪”中的“收帑”是指古时,一人犯法,妻子连坐,没入官府做奴婢。D.“不借公侯之尊”中的“公”是爵位名,《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解析】 “释褐”指的是脱掉粗布衣服,喻始任官职。8.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 )A.秦始皇统一天下本来就不得人心,后来又施行暴政,所以秦王朝很快就倾覆了。B.天下百姓“虚心而仰上”表明他们要求过安定的生活,这表明秦的统一符合民意。C.兼并天下不妨采用一些诈力手段,但安定之后,想保有天下,就一定要施行仁义。D.秦始皇不懂得攻守之势已发生了变化,仍自以为是,以诈力统治天下,最终导致了秦王朝的灭亡。【解析】 “秦始皇统一天下本来就不得人心”错误。从原文第1段“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可知秦始皇统一天下是大势所趋,是人心所向。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译文:抛弃仁政王道,树立个人权威,焚烧典籍,施行严刑酷法。(2)故曰“安民可与行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译文:所以说“处于安定状态的人民可以共同行仁义,处于危难之中的人民容易一起做坏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10.本文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3分)答:秦统一天下,结束了多年的战乱,本来处在很好的形势中,但秦始皇并没有制定出正确的政策,反而焚书坑儒,以暴虐治天下;到了二世时,也不能改正原先的过失,终致国家倾覆。【参考译文】秦朝统一天下,吞并诸侯,临朝称帝,供养四海,天下的士人驯服地慕风向往。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回答是:近古以来没有统一天下的帝王已经很久了。周王室力量微弱,五霸相继死去以后,天子的命令不能通行天下。因此诸侯凭着武力相征伐,强大的侵略弱小的,人多的欺凌人少的,战事不止,军民疲惫。现在秦皇面南称帝统一了天下,这就是在上有了天子啊。这样一来,那些可怜的百姓就都希望能靠他安身活命,没有谁不诚心景仰皇上。在这个时候,应该保住威权,稳定功业,是安定,是危败,关键就在于此了。11\n秦王怀着贪婪卑鄙之心,只想施展他个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亲近士民,抛弃仁政王道,树立个人权威,禁除诗书古籍,实行严刑酷法,把诡诈权势放在前头,把仁德信义丢在后头,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前提。实行兼并要重视诡诈和实力,安定国家要重视顺时权变,这就是说夺天下和保天下不能用同样的方法。秦国经历了战国到统一天下,它的路线没有改,它的政令没有变,这是它夺天下和保天下所用的方法没有不同。秦王孤身无辅却拥有天下,所以他的灭亡很快就来到了。假使秦王能够考虑古代的情况,顺着商、周的道路,来制定实行自己的政策,那么后代即使出现骄奢淫逸的君主,也不会有倾覆危亡的祸患。所以夏禹、商汤、周文王建立了国家,名号卓著,功业长久。现在秦二世登上王位,普天之下没有人不伸长脖子盼着看一看他的政策。受冻的人穿上粗布短袄就觉得很好,挨饿的人吃上糟糠也觉得香甜。天下苦苦哀叫的百姓,正是新皇帝执政的凭借。这就是说劳苦人民容易接受仁政。如果二世有一般君主的德行,任用忠贞贤能的人,君臣一心,为天下的苦难而忧心,丧服期间就改正先帝的过失;割地分民,封赏功臣的后代,封国立君,对天下的贤士以礼相待,把牢狱里的犯人放出来,免去刑戮,废除没收犯罪者妻子儿女为官家奴婢之类的杂乱刑罚,让被判刑的人各自返回家乡;打开仓库,散发钱财,以赈济孤独穷困的士人减轻赋税,减少劳役,帮助百姓解除急困;简化法律,减少刑罚,给犯罪的人以把握以后的机会,使天下的人都能自新,改变节操,修养品行,各自谨慎对待自身;满足万民的愿望,以威信仁德对待天下人,天下人就归附了。如果天下到处都欢欢喜喜安居乐业,唯恐发生变乱,那么即使有奸诈不轨的人,而民众没有背叛主上之心,图谋不轨的臣子也就无法掩饰他的奸诈,暴乱的阴谋就可以被阻止了。二世不实行这种办法,比始皇更加暴虐无道:破坏宗庙,残害百姓,重新修建阿房宫;使刑罚更加繁多,杀戮更加严酷,官吏办事苛刻狠毒;赏罚不得当,赋税搜刮没有限度。国家的事务太多,官吏们都治理不过来;百姓穷困已极,而君主却不加收容救济。于是奸险欺诈之事纷起,上下互相欺骗;蒙受罪罚的人很多,道路上遭到刑戮的人前后相望,连绵不断,天下的人都陷入了苦难。从君卿以下直到平民百姓,人人心中自危,身处穷苦的境地,到处都不得安静,所以容易动乱。因此陈涉不凭商汤、周武王那样的贤能,不借公侯那样的尊贵,在大泽乡振臂一呼而天下响应,其原因就在于人民正处于危难之中。所以古代圣王能洞察开端与结局的变化,知道生存与灭亡的关键。因此统治人民的方法,就是要专心致力于使他们安定罢了。(这样,)天下即使出现叛逆的臣子,也必然没有人响应,得不到帮助力量了。所谓“处于安定状态的人民可以共同行仁义,处于危难之中的人民容易一起做坏事”,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尊贵到做了天子,富足到拥有天下,而自身却不能免于被杀戮,就是由于挽救倾覆局势的方法错了。这就是二世的错误。(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1~12题。寻 春①苏轼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江城白酒三杯酽②,野老苍颜一笑温。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③。11\n注:①题目为编者所加,原诗仅有诗前小序。此诗作于元丰五年(1082)诗人被贬黄州期间。②酽(yàn),(汁液)浓;味厚。③招魂,即《楚辞·招魂》。传说宋玉因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见弃,作《招魂》讽谏怀王,希望他能悔悟,及时召回屈原。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A.开头两句设想“东风”为春之信使,城居的诗人没有感觉到春意,渴望春意的诗人于是主动出郊寻春、旧地重游。B.颔联宕开一笔,不写寻春所获,而作起议论来,表达感慨,诗意警策。可结合作者同时期写的《前赤壁赋》来理解。C.“江城”诗中指黄州。味道醇厚的江城白酒、笑意温和的野老,既表明这次春游的欢聚畅饮,也表现了苏轼在黄州的生活状况。D.最后两句是告慰故人,诗人表明自己在黄州过得很好,并邀请京城的朋友到此相聚,让友人不必为自己返京之事多操心。【解析】 D项,“邀请京城的朋友”错误,“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意思是“我们已经约定了,每年春季的时候都要出东门踏青,所以,我的老朋友们啊,你们就不必因为此事担心挂念了”,后一句中的“故人”是指老朋友,而前一句中的“约定”的不是京城老朋友,结合颈联“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可知,这里是与“野老”相约。12.颈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简要分析。(6分)答:表现了诗人虽身处逆境,却超然旷达的人生态度。江城欢聚之乐、人情朴野之纯,都可以让人抛却烦恼的往事。虽遭贬谪,诗人却欢聚此间,乐在此间,不以为意。【解析】 “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意思是“让我们去江城边上的酒馆,喝上三杯酒家自酿的好酒吧。这里的民风淳朴,乡间的老人会用饱经沧桑的脸孔上温暖的笑容来欢迎你的”,而从注释“诗人被贬黄州期间”可知,诗人此时是被贬之人,而味道醇厚的江城白酒,笑意温和的野老苍颜,展示了诗人此次春游的欢聚畅饮,诗人以此为乐,甚至要以此为归宿了,这表现出诗人的超然旷达的人生态度。(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本题共1小题,6分)(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国风》好色而不淫__,《小雅》怨诽而不乱__。”(2)《过秦论》中贾谊指出秦的过失即灭亡的原因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3)《伶官传序》中,作者否定“得”“失”的难易都是由人事决定的句子是:“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9分)睿智豁达的苏轼认为,贾谊“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不懂________,不能________。而历经宦海沉浮的王安石比苏轼更为洞明,在《贾生》诗中他提出了自用其才的标准。他写道:“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11\n意在表明,君王待臣厚薄,臣子是否自用其才,评价的标准不在于官爵高低,(  )。这是很有见地的经验之谈,显然,政治家们要比诗人们眼光更为深邃,值得后人深思和借鉴。透视贾谊的人生际遇和苏轼、王安石等人的诗作情怀,我们可从中受到启迪,那就是要学会自用其才,方能成才。刘禹锡在《学阮公体》诗中曾言:“昔贤多使气,忧国不谋身。”可谓一语道破了古代有才华的读书人、知识分子和贾谊们的痼疾。他们往往多愁善感,情绪多变。遇有顺境,就激情满怀,意气风发,“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而遇到逆境,就心怀愤懑,________,且自感怀才不遇,“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有的甚至意气用事,________,于事无补,于己有害。1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C )A.闭门造车 人尽其才 一筹莫展 自暴自弃B.韬光养晦 人尽其才 未雨绸缪 妄自菲薄C.韬光养晦 自用其才 一筹莫展 自暴自弃D.闭门造车 自用其才 未雨绸缪 妄自菲薄【解析】 闭门造车:关起门来造车子。比喻脱离实际,只凭主观办事。韬光养晦:隐藏才能,不使外露。根据语境,应选“韬光养晦”。人尽其才:每个人都可以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所有才华与能力。自用其才: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来。一筹莫展: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来。未雨绸缪: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预防意外的事发生。与语境不符。自暴自弃: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妄自菲薄:过分看不起自己。形容自卑心理。所以选C项。15.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B )A.而在于臣子的谋议得到采纳和施行B.关键要看臣子的谋议是否得到采纳和施行C.关键要看臣子的谋议得到采纳和施行D.关键就在于臣子的谋议不能得到采纳和施行【解析】 A、C、D三项与前文衔接时,均存在两面对一面的错误。故选B项。1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A.可谓一语道破了古代有才华的读书人或知识分子,即贾谊们的痼疾。B.可谓一语打破了贾谊们这种古代有才华的读书人和知识分子的痼疾。C.可谓一语打破了古代有才华的贾谊们、读书人和知识分子的痼疾。D.可谓一语道破了古代有才华的读书人或知识分子,以及贾谊们的痼疾。【解析】 画线句并列不当;C、D项犯了和画线句一样的错误;B项“打破……痼疾”不搭配;故选A项。17.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45个字。(4分)11\n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人们的幸福指数明显提高。要让人们不断增强幸福感,必须坚持发展,使财富更加丰饶、充盈。人在社会中只有得到公正公平的对待,不受歧视,才会感到幸福。如果心理失衡,即使自己的经济收入比过去多,但看到在同样付出的情况下别人却拿得更多,也会感到不快乐。一个基本生活不愁的人,由于对钱财没有贪欲就会知足常乐;而一个腰缠万贯的人,将幸福完全物质化,在钱财上总觉得比上不足,内心就会常戚戚。答: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幸福指数明显提高。(2分)经济(物质)富裕、社会公平(公正)、良好心态(精神)可以增强幸福感。(2分)【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45个字”,然后浏览整个语段,把握语段的主要内容,看语段共有几句话,句子和句子之间是什么关系,最后概括出主要内容即可。这段文字共有五句话,中心话题是“幸福感”“幸福指数”。分析五个句子可以发现:第一句引出“幸福指数”,即“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幸福指数明显提高”,这可以说是陈述事实;第二句说“要让人们不断增强幸福感,必须……”,可见后面应该是说如何让人们增强幸福感,对此,第二句中指出需要“使财富更加丰饶、充盈”,这是说要物质上富裕;第三句说“只有得到公正公平的对待,不受歧视,才会感到幸福”,这是说社会要公平公正;第四句说“如果心理失衡,……也会感到不快乐”,第五句说“对钱财没有贪欲就会知足常乐……在钱财上总觉得比上不足,内心就会常戚戚”,这两句都是说心态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由此可知,考生可以先指出事实,即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幸福指数明显提高,再概括出增强幸福感的条件,即经济(物质)富裕、社会公平(公正)、良好心态(精神)可以增强幸福感。18.仿照下面画线句子的句式和修辞,再写两个句子。(3分)心正则笔直。战国的爱国诗人屈原,枉遭放逐,仍心系楚国,不是写下了忧愁幽思、感天动地的《离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示例:宋代抗金名将岳飞,精忠报国,一心收复失地,不是写下了情真意切、壮怀激烈的《满江红》?唐代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身经乱世,仍关心天下寒士,不是写下了感叹时世、渴救众生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四、写作(50分)19.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11\n【写作指导】 1.看图说话画面中,有四个人正在讨论“屈原是谁?”这一话题。从左到右,第一个兴奋地说:“屈原是歌手,他唱过《离骚》。”第二个流着口水说:“是厨子,他发明了粽子。”第三个很认真地说:“是医生,大家都叫他大夫。”第四个戏谑地说:“是运动员,他跳过江。”2.画面中的四个人(看上去都很年轻,应该有所指向)没有一个人能准确回答标题中的“屈原是谁?”的问题,没有一个人知道这样一位中国历史文化名人屈原是做什么的(也不排除是故意歪曲)。不知道屈原的作品到底写的是什么,不知道与屈原有关的端午节和粽子的来历,不知道屈原为何跳江和跳江的意义。漫画揭示了年轻一代对历史文化名人和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的现状,他们不知自己传统文化知识贫乏竟还洋洋自得,实在令人痛心。考生审题立意必须以漫画寓意为基础,脱离这一寓意的写作即为跑题。参考立意:1.增强文化认同,弘扬民族文化。2.树立文化自信,传播传统文化。3.弘扬传统文化,我们责无旁贷。4.向年轻一代传播传统文化刻不容缓。5.学校、家庭、社会应携起手来,营造传承传统文化的良性环境。【佳作展示】正视尴尬析原因,加强传播齐努力张俊杰吃着粽子长大的年轻人竟然会误认为屈原是歌手、厨子、医生、运动员。这尴尬的一幕无异于“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漫画内容虽然夸张,但折射出的问题不容忽视:年轻人传统文化知识贫乏的现状堪忧。(引材料+揭本质)是什么导致了这尴尬的现状?是传统文化的日渐式微。传统文化虽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因其年代久远而和现代生活有了一定的隔阂。在当前的年轻人中,不知道寒食节、上元节的大有人在,不知道“天干、地支”的大有人在,说不全12属相的大有人在。甚至有人在清明节放假时还会给亲友发“节日快乐”的祝福短信。年轻人传统文化知识如此贫乏,如果任其发展下去,“数典忘祖”之历史闹剧将会重演。是外来文化的强势冲击。现在年轻人中有很多“漫威”迷,前一段《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午夜首映,“漫威粉”竟不顾第二天的上学和上班,抢票抢到使售票系统瘫痪。随着前几年日韩影视剧在中国的大量上映,日韩音乐、日韩服饰在中国也开始大肆流行,90后中哈韩哈日现象严重,有的年轻人头发染得五颜六色,衣着怪异。在外来文化的强势冲击下,年轻人容易丧失自我,人生观和世界观错位,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变得淡漠。11\n是重理轻文带来的危害。在学理科将来好就业的实用主义影响下,我国高校里的理科大军对人文类课程极不重视,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学生的畸形发展、人文知识营养不良的状况。人的发展需要人文精神的关怀,这就要求我们应以学生终生发展为本,培养出既具有缜密严谨、求异创新的科学素养,又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观念、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文化气质等人文素养的人才。(析原因)基于此,对年轻人乃至全社会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刻不容缓。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国家正有所作为,“经典咏流传”“诗词大会”等文化类节目的强势上映,增加“清明节”和“端午节”两个假日,不提倡过“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学校正有所作为,“京剧进校园”的大范围推进,校园“经典诵读”的持续开展,“我们的节日”等的文化宣传。个人也可以有所作为,冯骥才老师多年来对民俗的研究和宣传,樊锦诗开发的“数字敦煌”宣传平台,“京剧偶像”王佩瑜传播京剧文化的积极行动。(提做法)“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传统文化无处不在,传播方式更是多样,相信只要用心,你我也能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达人。我们更要坚信,到那时“屈原是谁”的尴尬闹剧将在中华大地永远绝迹。(结全文)【点评】 文章先引述漫画材料,然后揭露漫画所表达的本质:年轻人传统文化知识贫乏的现状堪忧。然后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传统文化的式微,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重理轻文的危害。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办法: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最后总结全文,照应开头。11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8-14 18:38:05 页数:11
价格:¥3 大小:338.5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