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0创造宣言教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5

2/5

剩余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创造宣言一、明确课标要求(一)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准确概括作者的观点及其论述过程中批驳的观点。2.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3.梳理本文的论证呢个材料,明确材料和观点的联系。4.品味本文逻辑谨严、气势充盈、激情洋溢的写作特点。(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明确材料与观点的联系,学习论证方法;品味演讲语言的感染力与精妙。2.难点:理清论证思路,学习的论证方法;梳理本文的论证材料,明确材料与观点的联系。(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方法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二、教学过程展示(一)新课导入1.导入新课创造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带来丰收的成果,带来奋斗的喜悦,带来生存的信念。泰戈尔曾经说:“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因为在它内部蕴含着过剩的精力,它不断流溢,越出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不停地追求,以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现的形式表现出来。”谁忽视了人生中的创造,无疑也是对人生的懈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创造宣言》。板书:创造宣言陶行知2.作者简介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在实践中创立的“生活即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为世界所知晓的中国教育家。【设计意图】由设问和名言导入,引起学生关注的兴趣和爱好。紧接着介绍作者,让学生知人论世,更好地把握作者的观点。(二)走进课文环节一:自读文章,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扫清障碍豢养(huàn)中伤(zhòng)遁词(dùn)鲁钝(dùn)懦夫(nuò)2.默读课文,梳理结构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引出论题:人类离不开创造。(总领全文)第二部分(2—4):指出教育者创造的目的和方法。第三部分(5—11):作者驳斥了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举例论述如何才能创造。5\n第四部分(12—16):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号召我们献身于创造。3.第二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预设:八大山人朱耷挥毫画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法国企业家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彝士运河;不识字的慧能据说本是目不识丁的樵夫,偶听人讲经,顿悟佛理,后来成为禅宗的南宗开创者;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作者用这些例子来驳斥五个错误观点:环境平凡;生活单调;年纪太小;太无能了;陷入绝境。结论:说明处处都需要创造,天天都有创造的机会,人人都可以创造。4.本文属于驳论文,作者主要针对哪几种错误观点进行反驳?预设:在文章中,作者围绕五种“不能创造”的借口,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驳。这五种错误观点是:环境太平凡;生活太单调;年纪太小;太无能;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5.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预设:作者在文章结尾,充满激情地道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6.为获得教育的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问题?预设:教育者要注意的问题:①要敢于创造;②要有献身创造的精神;③要明确教育的创造目的;④要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⑤要鼓励学生创造;⑥要注意师生合作创造;⑦要注意集体创造的特点。【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意,初步把握文章的观点。学生通过自读探究的方式,先把握文章各段落的段意,然后概括分层,最后梳理出作者的观点,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环节二:研读分析,理解观点和材料的关系1.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从文中找出能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并说明在文中什么位置。预设:作者认为“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而且他认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即使我们走两步退一步,也应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它在文章的中间部分。2.作者选用了很多事例来发表“创造宣言”,这些事例中哪个你最熟悉?请从中选择一则给大家讲讲,并分析作者为什么选用这个事例。学生活动:集思广益,各抒己见,消除材料的陌生感,理解事例对材料的支撑作用。3.作者是怎样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的?作者主要运用了典型事例与名言警句来进行反驳。也就是说,此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这两种论证方法。4.东山樵夫的故事是怎样的?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预设:东山樵夫将泰山的茅草连同树苗带回家里焚烧取火。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5.文中还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简要说明。预设:喻证法:如将教育比喻成雕像,将教育方法比喻成雕刻的刀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教育理论和技术对学生培养的重要性。6.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5\n预设:先用不同的人创造出不同的崇拜者,引出教育者要创造真善美的活人,要以集体之力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或彼此崇拜的活人,明确何谓“创造”;再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列举例子批评一些人的错误看法,指出“处处”“天天”“人人”皆可创造;接着进一步指出要从点滴做起,不能像东山樵夫那样因循守旧,要让创造之神常驻心中;最后一段借罗丹的话,发出创造宣言,激励人们用自己的“汗”“血”“热情”去创造。【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把握观点和材料的关系,通过探究观点和事实的关系,明确作者论证自己观点的方法,梳理好作品的论证思路,更好地把握作者的观点。环节三:品味语言,明确意图1.本文有许多哲理性句子,请你找出几句,说说你对它们的理解。(1)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预设:在未有人之前,世界因循一定的规律进行创造,人也是世界的创造物之一,人如今所为同样也是创造,和世界的创造所不同的是,我们的创造虽然必须服从世界创造的规律,但也在某种程度上服从着我们自身的意志。(2)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像,是这个人来一刀,那个人来一刀,有时是万刀齐发。预设:人是不能离开群体独自成长的,因为,每一个人都注定了他的“社会性”本质,正是如此,一个人的塑成,是集体塑造的力量,“活人塑像”的比喻是极度形象恰当的。2.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比喻妙用。(1)第4段“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这句话怎么理解?预设:“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万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才,给人以警示。(2)第10段“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这句话怎么理解?预设:作者把“勇气”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剑”,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刚”。意指当一个人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时,只有勇气、智慧、信念与意志,才能使人绝处逢生,闯出一条生路。(3)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苏联的国歌,产生了《尼赫鲁自传》。预设:排比,强调在单调的恶劣环境中一样可以创造出惊世之作。(4)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预设:排比,强调有志者排除万难也可创造巨大成就。(5)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预设:排比,强调创造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基本能力。(6)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预设:排比,强调没有创造力就如同没有了生命力。(7)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预设:排比,强调任何一点创造力都会促进成就的取得。(8)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白米饭,除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预设:犀利的反问,引人深思,催人奋进。【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品析句子。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共享反馈的形式,既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又能更好地把握语言的特点,理解文意。环节四:迁读课文,培养能力能力5\n精彩的中国故事,源于人民共同书写;撼人的中国奇迹,正是人民携手创造。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回望一年来的科技创新、重大工程,饱含深情地说:“我为中国人民迸发出来的创造伟力喝彩!”这既是对过去成就的高度赞扬,更是对未来奋斗的激励鞭策。阅读下列关于创造的名言并摘抄在笔记本上。课件出示1.创举促进创造力的发展。——歌德2.创新就是创造一种资源。——彼得·杜拉克3.创造,不论是肉体方面的或精神方面的,总是脱离躯壳的樊笼,卷入生命的旋风,与神明同寿。——罗曼·罗兰4.创造包括万物的萌芽,经培育了生命和思想,正如树木的开花结果。——莫泊桑5.创造的神秘,有如夜间的黑暗,是伟大的。而知识的幻影,不过如晨间之物。——泰戈尔【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让学生积累创造的名言,以拓展文意,积累素材,让创造的观念深入人心。(三)课堂小结陶行知先生以大量生动、典型、有说服力的事实,以充满激情的语言一再告诉我们:在创造面前人人平等。只要你愿意,只要你有勇气,有智慧,有信念和意志,你就可以成为创造之人。反复诵读、品味本文,可以让人与勇气握手,与自信重逢。(四)课堂板书创造宣言驳       举例      立环境太平凡    (石头——不朽的塑像)  时时生活太单调 (监牢里——《正气歌》)处处年纪太小 (莫扎尔特——音乐家) 人人太无能了 (慧能——传黄梅教义) 走投无路 (玄奘——取得佛经)) 创造三、布置作业课后完成《全易通》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四、推荐阅读篇目陶行知的《创造的教育》五、教学反思“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是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学生在探索新的知识时,把新的信息与旧知识相联系,从而建构起自己的新的“图式”,于是便完成了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在其间只是一个组织者和管理者,抑或是一个引导者。5\n本节课设计,我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学习,带着问题合作探究,这样的设计更有针对性,避免学生做无效的思辨;在感知文意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把握观点和材料的关系,品味语言和写法,符合学生阅读习惯和规律;最后一环节拓展迁移,让学生积累创造的名言,进一步理解创造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整个设计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学生参与学习效果良好。5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7-19 19:45:04 页数:5
价格:¥3 大小:110.12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

2022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0创造宣言教案

文档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