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2年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附目录)完整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62

2/262

剩余26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课文目录《北京的春节》一、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本课生字词\n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能分清文章详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3.对比文中孩子们过春节的情景,能说说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4.抓住重点词语,通过朗读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5.拓展阅读文段,对比舒乙、斯妤笔下的春节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能分清文章详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板块一、导入新课(一)出示春节资料:\n①关于春节的来历: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它是农历一年的岁首,即正月初一,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岁尾年头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在此期间人们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如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②关于春节的习俗:祭灶、扫尘、贴春联、守岁、闹元宵等③关于春节的传说:年的传说、岁的故事等[设计意图:以熟悉的春节以及相关资料引起学生的回忆,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二)简介作者,学生初步认识作者的语言特点。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古都北京,过起春节来更是京味儿十足。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家老舍共同去感受北京的春节。揭示课题《北京的春节》板块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课件出示作者简介。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标出自然段序号。\n3.课件出示生字新词,师指导学习。重点指导“榛、掺、浒”和多音字“正”的读音。4.学生交流不理解的词语,学会根据上下文进行理解。截然不同: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万象更新:一切事物或景象都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万不得已:实在没有办法;不得不这样。悬灯结彩:挂灯笼结彩带。形容喜庆景象。板块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思考:北京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哪天结束?(腊月的初旬开始,正月十九结束)2.快速读课文,提取信息,小组合作填写下表。要习俗时间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吃糖、初一穿新衣、贴对联和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元旦出门拜年、在家待客、逛庙会正月十五看花灯、放花炮、吃元宵2.学生交流填表情况,教师相机出示答案。(若有不同意见,相互讨论)4.观察上表,你知道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吗?(时间顺序)\n5.通过表格,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6.除夕和正月十五这两天中你更喜欢哪一天?请找到相应的段落读一读,把热闹、喜庆的气氛读出来。板块四、小结,布置作业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知道了课文的写作顺序,朗读了自己喜爱的段落。课文中还有很多生字新词需要大家用心去揣摩,联系上下文记住它们的音形义。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听写词语。(课件出示需要掌握的词语)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指名回答,师相机板书)(二)、品读课文,领悟特点一)年前准备阶段\n1.在这五个时间段中,哪几个时间段是准备过年的情景?(腊八、腊月二十三)2.请在课文中找出描写人们准备过年的段落。(第1—7自然段)你想用哪个词语来形容人们准备过年的场面?(可以用自己的话描述,也可以用文中“忙乱、紧张”等词语描述)3.大人会忙些什么?(熬腊八粥、泡腊八蒜、大扫除、置办年货)小孩儿会忙些什么?(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他们的心情怎么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4.你最喜欢哪一种活动?请找出来读一读。(指名朗读,读出你的感受)5.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春节前的这段时间你都会干些什么。二)过年时1.交流:课文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除夕、初一、元宵节)它们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热闹)2.它们是一样热闹吗?默读思考:除夕、初一、元宵节,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3.学生交流各自的体会,教师总结。(除夕:热闹、喜庆、团圆;初一:悠闲、快乐;元宵节:红火、美丽。)4.品读第8自然段,思考:(1)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除夕真热闹。)\n(2)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除夕真热闹”?(从“家家赶做年菜……鞭炮声日夜不绝”这几句话中可以感受到除夕的喜庆、热闹。)(3)这一天除了喜庆、热闹,还有什么特殊意义?(抓住“除非、必定”等词语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5.品读第10自然段,思考:(1)大人们开始走亲访友,互相拜年。小孩子们会做什么呢?(逛庙会)(2)老北京的小孩子们在庙会上玩些什么呢?(师出示庙会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孩子们的悠闲与快乐)6.品味“元宵节”的气氛。(1)读第12—13自然段,画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体会排比句的作用。(2)引导想象:还会有哪些花灯呢?除了花灯,还有什么?(3)指导朗读,把花灯数量多和人们的高兴之情表现出来。(三)、合作研读,领悟写法1.默读课文,思考: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把详写和略写的部分做上记号)\n2.学生汇报。(作者详写的是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这几天,其他日子则一笔带过。)3.引导探究。小组合作探究:详略结合的写法有什么作用?4.出示课后习题第3题中的例句,引导学生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京味儿”语言的特点。(师范读引导)5.拓展:说说选段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两个选段见课本阅读链接)(老舍的文章语言通俗易懂,写出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文中对除夕这一天热闹的场景描写得井井有条;初一则通过写腊月二十三人们祭灶的活动,来体现春节的趣味和欢乐。本文介绍了闽南的春节习俗,重点描述了一家人在腊月二十九一天的忙碌,忙碌中透露出温馨和喜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七、板书设计《北京的春节》年前忙碌过年热闹喜庆欢乐年后平静八、教学反思\n这篇课文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语言真挚感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对北京浓浓的热爱之情。本次教学基本上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1、成功之处: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对于重点段的教学,让学生参与思考,参与读悟。这个环节,我还是应该让学生通过比较来体会老舍写作的用心所在。可以通过关键词的理解,让学生去比较读,在朗读中细细体会这些词背后的含义。这样教学,效果才会更好。2、不足之处教学的节奏把握还应该明快一些,在教学时间的把握上还应该确切些。在语言训练点的选择上,选择面较窄,达不到以点带面的作用。说话句式训练的设计,只针对多数学生,而对一些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讲难度较大,甚至难于掌握,应该对这些学生多点关注,设计合适、让他们乐于进行语言表达的句式训练。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提高掌控课堂的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教学能力,\n2腊八粥教学目标:1.学习字词,积累叠词,了解小说背景。2.了解小说借助对话推动情节发展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用读对话梳理情节的方法,整体感知人物形象。3.初步了解小说用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关注人物语言描写的不同形式,用品读关键词句,揣摩心理的策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4.深读文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做到详略得当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八儿“馋”的形象特点。2.说说课文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教学难点:仿照课文,写一种自己最喜爱的食物。\n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一碗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诉说着古往今来细细碎碎的无数动人的往事,勾勒出了一幅幅动人的情感画卷,或赞美,或怀念,或憧憬佳节的团聚以及这自然的馈赠,粘粘的腊八粥包裹着的却是中国人浓浓的情,深深的谊,一切融化在粥里,流露于笔尖。今天,我们师生一起欣赏现代作家沈从文的小说《腊八粥》。2、(出示课件)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沈从文,原名沈岳焕(1902-1988年),字崇文,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他主张“美在生命”,中篇小说《边城》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沈从文的语言格调古朴,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二、字词教学,了解环境1.出示字词,读准字词,引导学生从词语内容和形式上发现规律。2.情境朗读,了解环境。三、梳理情节,初识形象\n1.快速默读第6—19自然段,思考:八儿想吃腊八粥却吃不到,他是怎么办的?2.根据学生回答,梳理小说情节。3.根据板书,串联情节,了解小说主要内容。4.小结:这篇小说就是用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刚才,我们读了八儿和妈妈的对话,梳理出的情节就是小说的情节。5.交流:从这些情节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八儿?四、品读语言,丰盈形象1.聚焦情节中八儿的语言,初步感受语言的变化。2.品读短句。(1)齐读,思考:本句中哪个字最精彩?(2)对比朗读,从“那”字,你感受到什么?(3)联系自己生活经历,感知八儿形象。(4)有感情地朗读。(5)小结:一个“那”字,又让我们看到一个(回扣板书)的八儿。刚才,我们抓住了八儿的语言,品读“那”这个关键词,揣摩了八儿的心理,从而让八儿的形象在我们头脑中更加丰满。\n3.品读长句(1)自由读,边读边思考: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2)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单。填一填:八儿每次是怎么分的,有什么变化?写一写:你又读到一个怎样的八儿,并想想理由(填在磁卡上,一张磁卡写一个词)。一定要填在磁卡上。温馨提示:四人小组,一人主持,其他三人一人汇报一处。(3)小组汇报。(4)小结:刚才,我们读了八儿这处长的语言,从分粥的变化中揣摩了八儿的心理,让他的形象在我们的头脑中更加丰盈。(5)串读三次分粥的句子,读出变化。4.小结:刚才我们品读了八儿的语言,关注了关键词句,揣摩了八儿的心理,让八儿的形象跃然纸上。沈从文不愧为语言大师,在对人物语言进行描写时,每个词语,每句话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多一个字不行,少一个字也不行,借助不同的语言形式展现人物不同的形象。五、课堂小结\n这节课,我们通过梳理环境中的情节,品读八儿的语言,揣摩他的心理,看到了一个(回扣板书)的八儿。八儿心里隐藏的语言和那锅不断叹气的粥,这又藏着什么奥秘呢?下节课我们再来揭秘。第二课时【导入】一、谈话导入,回顾课文内容评论1.谈话导入。2.回顾课文内容,想一想课文围绕腊八粥写了什么事?【讲授】二、品读课文评论1.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八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明确任务:课文是如何写八儿嘴馋的?3.读文探究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八儿特点的句子,作批注。2)小组交流4.集体汇报1)描写动作的句子。2)描写语言的句子。\n3)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5.小结:全文围绕“八儿”全家吃妈妈熬煮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的图画。表现了一家的其乐融融。三、指导朗读评论1.本篇课文人物对话描写较多,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2.通过揣摩人物心理,联系提示语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组织朗读比赛,互相点评,取长补短。四、作业评论1.有感情地将课文朗读给家长听。2.查找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资料,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五、板书设计《腊八粥》 沈从文主人公:“八儿”迫不及待苦苦等待\n美妙的猜想亲见时的惊讶六、教学反思本课的不足之处还是对课堂的时间的把握不精准,所以造成前松后紧的情况。在这里不应该只交学生语文的表达方法的知识,还要交给学生腊宝粥的来历,熬煮的方法以及它的寓意,让学生受到更多的传统教育。如果重上这节课的话,我会更精心地备课,精细地计算课堂时间的运用,不浪费一分钟,对课文内容进行取舍,不必要的内容,与主旨内容关系不大的内容就断然舍弃,相信自己通过不断的努力,会使课堂教学效果更加突出,能更精准地把握课堂。3古诗三首\n《寒食》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宫、侯”2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2.了解诗歌大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3.想象《寒食》描绘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知诗人,解诗题。1.\n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一天。古人在这一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相传当年重耳(晋公子重耳)周游列国,历尽艰辛。一次,他挨饿难熬,百般无奈时,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后来重耳当了国王(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去找和母亲一起躲在深山中的介之推。遍寻不到,便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后发现介之推与其母被烧死。重耳十分后悔,便规定每年此时不得生火,一切吃冷食,称为寒食节(山西省介休市当地居民仍然对此深有记忆,但只限于思想,实际节日这天已没有吃寒食的活动)。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寒食节习俗,有上坟、郊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上时光穿梭机,穿越千年来看看韩翃笔下的寒食节。(揭示课题)1.作者简介。韩翃,唐诗人。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后数入节度幕府中任职,官至中书舍人。约卒于建中、贞元之际。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其诗多酬赠送别之作,《寒食》诗较有名。许尧佐作传奇小说《柳氏传》,即写他和柳氏的恋爱故事。有《韩君平诗集》。二、明诗意,感情读。1.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2.理解“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1)找出这两句诗中描写的景物。(2)“无处不飞花”能不能改成“处处飞花”?“飞”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n提示: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3)想象画面,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小结:“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气,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3.理解“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句话描绘了怎样的一幅风俗画?\n提示: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不多,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特别引人注意。三、悟诗情,品意境。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思考:一二句和三四句之间有什么联系?提示: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三、四句则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所以皇宫、贵近宠臣都可以得到这份恩典。(板书:一般风光特殊情景)2.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宫又在干什么呢?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亲贵族家里却灯火通明,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提示: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全国禁火,但皇宫里却照样点灯燃蜡,灯火通明。而且,王侯贵族家里也得到了皇上的眷顾,也点灯燃蜡。“轻烟散入五侯家”,说不定,这些皇亲国戚、王公贵族,他们照样烹煮煎炸、花天酒地呢。从这里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讽刺之意。(板书:讽刺)说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那句俗语来:“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n  故事说的是:宋朝田登做州官,一天,他带着师爷微服出行,不知不觉,天色已晚,走到一家店铺旁,只听得掌柜的大声招呼:“伙计,点灯!”田登听了,认为是在嘲弄他,就要发作,幸亏师爷极力相劝,才作罢。继续前行,路过一户农家,又听到农家里面在喊:“小狗子,点灯!”这一下,田登实在忍不住了,这声音,在他听来,简直是在骂他。他忍无可忍,对着农家高喊:“住嘴,不许喊田登!”农家莫名其妙,据理力争。师爷在一旁好一番解释,农家这才明白过来。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说这句话呢?”农家问。  田登想了想,说:“就叫点火!”同时吩咐师爷晓喻百姓,违令者重责。从此以后,该州的百姓都说点灯为点火。田登心里也很是得意。  转眼已到元宵佳节,各州各府都举行放灯、观灯,以示与民同乐,并且出了榜文。田登贴出的布告上说:“元宵佳节,本州与民同乐,依例放火三日。”  从此以后,该州便流传出:“只许州官(说)放火,不许百姓(说)点灯”的俗语来。四、课堂总结,布置背诵\n1.这一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寒食》,我们看到了:暮春的京城到处飘散着花瓣和花香,寒食节里,强劲的东风吹斜了皇家花园的柳树。天色已晚,皇宫里传出了点燃蜡烛的信息,那袅袅的轻烟也散入了王侯贵族家。2.请同学们课下背诵并默写《寒食》。六、板书设计:《寒食》一般风光:春城飞花东风御柳特殊情景:日暮蜡烛轻烟五候七、教学反思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知识的落实,在扎实上下了功夫,并在授课中注重了知识的延伸,并合理设计练习形式,降低了学生练习的难度。在教学内容上,课件内容呈现过多,给学生在心理上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课件内容的精简,课件内容多的情况下,要作恰当处理,可以通过自己读给学生听,让学生朗读等形式增加趣味性。\n《十五夜望月》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正确认读本课生字词,理解字义,识记字形。2.了解诗歌大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3.抓住重点诗句,体会《十五夜望月》中游子的思亲之情,并能找出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教学难点:体会《十五夜望月》中游子的思亲之情教学过程:在成长的过程中,也许有一天我们也会离开家乡,在异地求学生活。而一个人孤独的在热闹的中秋佳节又会是怎样的心情?今天,让我们走近《十五夜望月》,感同身受当时作者的心情,体会诗歌中寄托的思想感情吧!一、走近作者,品味诗歌。\n1.王建,字仲初,许州人。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统治阶级的暴行。2.此诗是诗人十五夜望月思友而写的诗,是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言绝句。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二、注释。1.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2.中庭:即庭中,庭院中。3.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霜一样。4.栖:歇,休息。5.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三、通过翻译诗歌,进一步了解诗歌的含义。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枝上安歇着乌鸦。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家。四、诗歌赏析。\n1.体会“树栖鸦”三个字的特点。“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状态,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2.可不可以把“落”改为“在”?为什么?不可以。“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3.本诗最能让人产生丰富联想的是哪一句话?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因为这句将诗人望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4.简要解释“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说说这两句诗的妙处。提示:普天之下,有谁不望月思乡,不知今晚的秋思落在谁的一边。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境界高远;明明是自己思念人,偏说“秋思落谁家”,表现手法委婉含蓄。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5.诗中的“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在你读过的古诗词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板书:秋思)\n“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征客无归日,空悲蕙草摧。”——王昌龄《秋思》6.诗中点明了哪些意象?中庭,地白,树、鸦,露,桂花,暗含了月的意象。(板书:中庭,地白,树、鸦,露,桂花,(月))7.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整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凄清的中秋月夜图,渲染了一种清幽、寂静、凄凉的气氛,表达了作者中秋望月思远、想念好友的情感。(板书:望月思远、想念好友)8.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第二句中的“冷”和“无声”有何作用?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很凄凉。“冷”字既写了秋夜露珠的清冷;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无声”表现出冷露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n在基本了解诗歌之后,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诗歌中的美,用心朗读,用心体会其中的美。(可以采用分组比赛朗读的方式,比比谁读得最有感情,选出班级里的“朗读之星”。)五、读出“望月”之情。1.事实上,月亮在中国人的眼里,尤其是古代中国人的眼里,是浪漫的多情的美丽的。看到月亮,有许多美妙的感受、联想就会自然而然涌上心头。淡淡的月光,浓浓的情愫,无论世事变迁,沧海桑田,它,依旧恒悬于黑幕上,照在所有爱月之人的心上。于是,成就了一种淡泊叫“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成就了一种乡愁叫“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成就了一种惆怅叫“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成就了一种伤情叫“杨柳岸,晓风残月”,成就了一种安慰叫“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更成就了一种祝福叫“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们寄情于月,月亮,也就承载着人世间种种情思,如诗一样,悬挂在天空之上,悬挂在古人与我们之间,也悬挂在你我之间。2.课后请同学们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注意写出作者及作品名。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n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李商隐《霜月》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1.课堂小结。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2.布置作业。(1)背诵并抄写《十五夜望月》。(2)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并加以背诵,完成课后习题板书设计:《十五夜望月》王建意象:中庭,地白,树、鸦,露,桂花,(月)情感:秋思:望月思远、想念好友\n教学反思:这节课,我始终以学“悟”为主。通过学生自学、质疑、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学“悟”为主的方法,完成了学习任务。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了和谐共进的互动氛围。本节课中,我改变过去自己高高在上,统帅课堂的作风,走下讲台和学生共同学习、交流,成为学生的朋友、伙伴。如在研读的过程中,我俯下身子,走近学生,和他们一块读,一块讨论,帮助他们,使他们在教师的半扶半放中顺利达标。课堂上尊重学生、赏识学生。针对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今后在教学中首先增强时控掌握能力。教学设计中明确时控,在课堂中,教师精讲、少讲,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去质疑、去解疑,并时时注意学生解疑后方法的总结。其次,多研究每一个学生认识接受能力,并在教学设计时依据不同程度的学生学习能力,设计分层要求、训练,使各类学生都能“吃得了、吃得饱”。总之,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要进一步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不断完善每堂课的设计,因材施教,分层要求,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高兴。\n4*藏戏教学目标:1、正确认识读写本课生字词。2、默读课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3、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学难点: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教学过程:板块一、导入新课,明确学习任务\n1、不同的地方不仅有不同的节日风俗,还有独具特色的艺术样式,比如,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东北的二人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的是藏族的传统剧种——藏戏。2、默读“文前提示”,看看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提出的要求是:弄清藏戏是怎么形成的?它有什么特色?在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设计意图】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可以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完成学习任务。板块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检查读文,相机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理解“咆哮、吞噬、雄浑、开山鼻祖”等词语。【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习、理解词语,更容易掌握。板块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1、默读课文,思考:藏戏与其它剧种相比,独具魅力的地方是什么?画出相关段落。(8~20自然段)2、交流讨论\n(1~3概括藏戏的特点;4~7开山鼻祖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8~20介绍藏戏的特点;21总结全文。)【设计意图】理清思路,更好地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板块四、了解藏戏的传奇故事,感受藏戏魅力和文化内涵1、齐读课文最后用一句话说:“藏戏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师传身授下去。”2、藏戏的创始人是谁?关于他又怎样的故事呢?读4~7自然段。3、交流汇报4、补充有关唐东杰布资料。5、感情朗读,表达出藏族人民对唐东杰布的爱戴。【设计意图】通过学习藏戏的传奇故事,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唐东杰布的资料,了解唐东杰布,感悟藏民对他的爱戴。板块五、了解藏戏的特点,感受藏戏魅力和文化内涵1、藏戏的特点是什么?小组合作探讨。①“面具”的特点及作用。②舞台简朴;\n③剧情靠解说、说唱来描述;④开场、正戏、结尾固定的程式;⑤唱腔、动作丰富多彩;演出时间长等。2、交流汇报3、交流搜集到的藏戏资料4、感情朗读,感受藏戏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设计意图】在小组学习中,学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了解别人的观点。对文本的理解会更全面、深刻,使课堂学习更有效。“交流藏戏资料”可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藏戏,感受藏戏的独特魅力。板块六、学习第一部分,感受藏戏的独特魅力1、齐读三个反问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意思,把句子改成陈述句。改成:①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是带着面具演出的。②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③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2、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表现出藏戏的特色、对拥有藏戏感到自豪)【设计意图】通过朗读,体会句子的意思,感悟作者的情感。\n板块七、朗读全文,体会写法1、师生合作读,感受藏戏特点和相呼应的详略得当的表达方式:⑴ 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生读:8~16自然段。⑵ 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没有舞台呢?生读:17和18自然段。⑶ 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生读:20自然段。⑷ 师生合读:21自然段。2、回顾全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从内容看,本文侧重介绍藏戏的形成及艺术特色;从表达顺序看,本文以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从表达的方法看,本文主要采用比喻、反问、象征、夸张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语言丰富多样、生动传神,颇具文学色彩。3、背诵喜欢的段落。【设计意图】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板块八、总结与作业\n1、小结:许多地区、民族,都有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的奇葩。藏戏,作为藏族的传统剧种,到几百年后的今天,仍有着无穷的魅力,是宝贵的文化遗产。2、作业:模仿本课的写法,写一写其它剧种的形成及特色。板书设计:《藏戏》怎样形成:唐东杰布独特魅力:面具(人物不同面具不同运用象征、夸张)背景剧情固定程式唱腔、动作丰富多彩,不一而足一出戏演三五天教学反思:在授课后我及时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感觉到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1、学生课堂情绪不太高,也许是教师语言感染力不够,课后了解到不少学生对于此类课文不是很感兴趣,他们更喜欢叙事类文章,同时我觉得自己的教学方式单调,其实可以下载一个藏戏的音像片段,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更直观感受藏戏艺术魅力。2、小阅读的练习侧重点不明确。\n口语交际:即兴发言教学目标1、了解""即兴发言"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2、学会运用即兴发言的技巧,提前打草稿,快速组织语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3、培养良好的语言、语文素养,注意说话的场合和对象,增强对汉语的兴趣和认同感。教学重点:学会运用即兴发言的技巧,提前打草稿,快速组织语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教学难点:培养良好的语言、语文素养,注意说话的场合和对象,增强对汉语的兴趣和认同感。\n教学过程板块一 示范发言,新课导入1.谈话:同学们,生活中有些场合,需要我们作一些即兴发言。你们有过这样的经历吗?今天我们将在班上进行一场即兴发言的比赛,请大家一展自己的风采。2.讲解即兴发言的重要性:即兴发言是指在时间紧迫,事先无准备的情况下,就某个问题发表见解、提出主张,或表达某种情感、某种愿望。它既能培养我们快速构思的能力和具有出众的口才,又能锻炼我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板块二 创设情境,交流发言1.师:同学们观看完了视频,大致了解了即兴发言。接下来我们也来试一试吧!2.师:同学们,我们天天生活在学校,谁来介绍介绍我们的校园呢?3.学生发言,教师适时指导。内容提示学校的环境、学校的文化、学校的活动。\n4.学生互评。5.师:这种情况的即兴发言,由于时间紧迫,事先没有太多准备时间,需要我们快速组织语言,临场发挥。请同学们默读课本第71页的内容,看看即兴发言有哪些要求。内容提示(1)快速打腹稿,注意场合、对象等。(2)想想要讲哪几点,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哪一点需要多讲几句。(3)把自己想表达的意思逐条说清楚。语气要自然,态度要大方。6.过渡:我们刚刚进行了介绍学校的即兴发言,我们从不同的方面来介绍学校,思考时有内容、有选择,说出来感觉有条理,做到这些要求,我们的即兴发言就成功了。7.师:课本第71页为我们提供了4个场合,选择一个你们遇到得比较多的场合,我们共同来学习如何打腹稿,然后来进行即兴发言。(1)教师选择“参加爷爷的寿宴,宴席上向爷爷说几句祝福的话”这个场合来进行练习。(2)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场合、要说的话、祝福的对象、气氛。内容提示\n场合:寿宴。要说的话:祝福的话。祝福的对象:爷爷。气氛:喜庆。(3)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内容。内容提示①开场白:介绍爷爷的寿辰(具体日期)。②首先:自我介绍(我的姓名、与老人的关系)。③其次:对来宾讲的话(表示欢迎和感谢)。④重点:爷爷为我、为家庭做的贡献(概括地讲童年时爷爷给我的陪伴、关爱和照顾,给全家提供的物质资源、精神鼓励等)。⑤最后:对爷爷的祝福(健康、高寿、快乐、幸福等)。(4)教师提供关于老人寿诞的祝福语。内容提示\n成语:日月昌明,松鹤长寿;笑口常开,天伦永享;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身体健康,长命百岁;万事如意,幸福安康。对联: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松龄长岁月,蟠桃捧日三千岁;鹤语寄春秋,古柏参天四十围。绿琪千秋树,杖朝步履春秋永;明月一池莲,钓渭丝纶日月长。(5)小组练习发言,注意逐条说清楚。8.师:刚刚我们经过了一轮打腹稿的学习,大家对此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请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场合,练习打腹稿,并作即兴发言。板块三 课堂回顾,拓展延伸1.学生交流,共同总结作好即兴发言需要注意哪些要求。2.学生即兴发言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评议:谁的即兴发言精彩?哪些地方值得借鉴?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发言,有针对性地评价总结,如发言有没有条理,有没有突出重点,有没有注意说话的场合和对象。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即兴发言的特点和要求进行评议,在评议中总结反思,学习方法,积累经验,提升即兴发言的能力。\n3.总结:即兴发言能使我们的普通话水平得到提高,能使我们与陌生人说话更大方得体,能促进我们的人际交流,还能增强记忆,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要多多练习,锻炼自己,就一定能掌握更多更好的即兴发言的方法和技巧。板书设计:口语交际:即兴发言观察力、合作力、表现力等表达能力教学反思:即兴发言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学生充满了兴趣,但对其要点知之甚少。因此,本次口语交际的教学,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明确即兴发言的含义,培养学生及时应对口语交际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联系实际生活。口语交际要立足课堂,走向生活,走进社会,在动态化、生活化、实用化中提高。即兴发言不但能够提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表达能力,而且还会提高写作水平。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打腹稿这一动机,教师需给学生自主权,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小组合作,完成本堂课的内容。\n《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目标1.了解家乡丰富多彩的风俗,知道不同地区有自己的风俗习惯,体验故土乡情。2.借鉴本单元课文描写民风民俗的表达技巧,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调查研究、学会表达的能力。4.回忆丰富多彩的节日场景和各式各样的庆祝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传说、习俗。5.能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谈谈家乡风俗的气氛,感受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教学重点\n了解家乡丰富多彩的风俗,知道不同地区有自己的风俗习惯,体验故土乡情。教学难点借鉴本单元课文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表达对故乡的感情。【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的图片。学生:收集各地自己感兴趣的民风民俗,或者调查本地的风俗习惯。【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2.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谈谈家乡风俗的气氛,感受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n3.回顾本单元课文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自己家乡的风俗。教学重点: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教学难点:回顾本单元课文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自己家乡的风俗。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多媒体出示诗词《竹枝词》)同学们,你们读过陈勉襄的《竹枝词》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读)你们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节日的景象吗?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描写的是中秋节,体现了吃月饼、赏月、吃芋头、嘬田螺的习俗。(逐一出示相关内容)3.(多媒体出示诗词《元日》)我们再来阅读一首王安石写的诗,那么你们知道这首诗描写的又是什么节日的景象吗?(过春节时的热闹景象。)\n4.中秋节、春节都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有许多的风俗习惯,刚才我们诵读的两首诗中就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了节日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俗话说:“离家三里远,别是一风俗。”各地有各地的风俗,那什么是风俗呢?(生谈自己对风俗的理解)5.教师归纳小结:风俗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它反映了人们的生活经验和趣味,同时也丰富着人们的生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写一篇关于“家乡的风俗”的习作,一起来了解家乡的风俗,感受家乡的风情。(二)、展示图片,了解风俗1.同学们,我们有些风俗是大同小异的,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的一些风俗。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节日的风俗图片。(多媒体逐一出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的一些风俗图片)2.学生边看图边说、边补充。3.刚才所看到的是我们比较熟悉的节日方面的风俗图片,但是有些风俗具有各地的特点,如有的地方春节时吃黄豆芽(如意菜)、端午节吃咸鸭蛋等。你的家乡有哪些不同于其他地方的风俗?4.学生按小组互相交流自己家乡的特色风俗及自己参与风俗活动的经历。(三)、确定思路,回顾写法\n1.听了同学们的发言后,我们了解到了各种各样的民族风俗习惯。有的让我们感到新奇,有的让我们感到有趣,还有的让我们赞叹。如果让我们来写一写自己家乡的一种风俗或者是你参加的风俗活动的经历,你最想介绍哪种?2.引导学生回忆课上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的和自己在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明确自己要写的内容。3.确定写作内容后,引导学生回顾从本单元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1)抓住重点课文,以《北京的春节》为例进行指导。课文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先介绍了老北京春节开始的时间和人们为过春节做的准备。紧接着,通过介绍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三次春节的高潮,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详略得当,重点突出。(2)《藏戏》先连用三个反问把藏戏的特点先写了出来,接着写藏戏的来源,分述藏戏的三个特点。先总后分,让人印象深刻。4.学生小组交流自己能借鉴的一些写法。5.出示范文,感受习作魅力,借鉴写法。(四)、课堂小结说得再好都是纸上谈兵,请同学们自己动笔,来写一写家乡的风俗!老师给大家8分钟的时间,写一个小片段,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分享。【板书设计】家乡的风俗\n详略得当 重点突出先总后分 前后呼应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选好材料,确定自己要写的内容,突出家乡风俗的特点,表达对故乡的感情。2.作文要内容具体,重点突出,语句通顺。3.学习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创编班级习作集。重点难点重点1.选好材料,确定自己要写的内容,突出家乡风俗的特点,表达对故乡的感情。2.学习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创编班级习作集。难点习作要突出家乡风俗的特点,表达出对故乡的真挚感情。\n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分享、交流学生写的习作片段。2.同学们写得都很好,我发现很多同学在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了对故乡的真挚感情。说风俗,谈家乡,都绕不开一个“情”字。朴实的话语、简短的文字,因有了对故乡的那份深情而动人心弦。但要将这个片段扩充为一篇习作,就要考验同学们的写作能力了。(二)、写作指导指导学生的习作。可以按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指导选材。将调查、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加以整理,想一想哪方面的民俗让自己最感兴趣,积累的素材最丰富,哪些内容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选好材料,确定自己要写的内容。2.明确要求。①民俗特点突出;②内容具体;③语句通顺。3.指导构思。\n仔细回顾本单元课文中的一些表达方法,结合自己的选材想一想:自己应该怎样写,才能把内容写得清楚、具体,才能凸显所写民俗的特点。(三)、评改作文,全班评议1.学生自读习作,认真修改。2.小组内听读,各抒己见,互相肯定优点,指出不足,提出可以改进的地方和修改建议。3.各组推荐或同学自荐交流欣赏优秀习作。4.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是否突出风俗特点、内容是否具体等进行评议,并提出修改建议,学生进行修改完善。5.展示佳作。(四)、创编班级习作集1.请小组同学或自己的好朋友、老师为自己的习作写一写评语。2.将全班学生的习作装订成集,编成一本民俗作品集,共同商议起一个新颖、醒目的标题。(五)、课堂小结同学们,在这一堂课里,我们欣赏到了各地不同的节日风俗,同时也品味到了一种同样的情感,那就是对故乡的热爱、眷恋、自豪之情。我们写家乡的风俗,更是透过这种风俗在写我们的家乡,写家乡的风土人情,写家乡的文化,抒发我们心中的故乡情!有了真挚的情感,我们的习作就有了生命,就能打动人心。\n【板书设计】家乡的风俗指导选材:印象最深刻明确要求:特点突出,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指导构思:表达方法,凸显特点【教学反思】这次习作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们对风俗的掌握还不是很多。因此在课前我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他们家乡的一些风俗及活动,并与同学们互相交流,降低了写作难度。在此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搜集到的资料,完成习作。通过这次习作,学生们不仅了解了祖国的风俗文化,更激起了写作的热情。语文园地教学目标:1.\n懂得在阅读时,要分清文章的主次,领会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2.体会时用不同的词语表达同一个意思的好处。3.学与习俗的相关知识,了解不同习俗的寓意。4.观察书法作品,了解行楷字体的特点。5.能够理解并背诵古诗《长歌行》。积累关于珍惜时间的诗句。教学重难点:1.懂得在阅读时,要分清文章的主次,领会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2.能够理解并背诵古诗《长歌行》。积累关于珍惜时间的诗句。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如果你是一个摄影师,你是否要把自己看到的一切都拍摄下来?2.如果你要写一篇日记,你是否要把当天发生的所有事情都记录下来?3.引导学生要懂得取舍。(二)、交流平台1.小组交流。\n我们读文章常常发现有些内容写得很详细,有些内容写得很简略。如《北京的春节》课文重点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几天,其他的日子一笔带过。即使重点写腊八、初一那几天,也是只写最具特色的一两个民俗活动,给人印象颇深。为什么这样写呢?我们一起谈一谈。展示汇报。预设:引导学生明白写文章要注意详略得当。2.《北京的春节》讲的是北京地区过春节的独特习俗。而能表现北京独特习俗的莫过于这几天了。这几天可以说是老北京人过春节的小高潮,所以要详写。其他的日子大体相似,就没有必要一一详细描述啦!3.文章主要写什么,次要写什么,是根据作者想要重点表达的意思决定的。写文章注意详略得当有什么好处?预设:我们读文章的时候,分清文章的主次,就能领会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我们习作的时候,先要想好要表达哪些主要内容,写得具体详细一点,次要的内容则简略一点。4.总结老师的妙招:写文章先想好文章的主次,才能安排好详略,这样中心才会突出,表达才会清楚。(三)、词句段运用(一)汉语言词汇丰富,请大家朗读下面的片段,一起来发现并体会语言表达的精妙吧!\n1.出示词语。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预设:这些词语都有“全部”的意思。2.全校运动会上,大山在短跑比赛中勇夺第一,志杰在跳高比赛中喜获金牌,思雨在跳远比赛中摘得桂冠,宁宁在游泳比赛中拔得头筹。预设:这些词语都表示“得了第一”的意思。3.汉语的词汇非常丰富,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这样做在准确表达意思的同时,避免了雷同。4.拓展练习。想一想,你可以用哪些词语替换句子中的“一瞬间”?出示句子:天上的流星,一瞬间就不见了。预设:转眼间、一刹那、一霎时、一转眼、倏忽间……(二)了解节日的寓意。1.下面两种食品是什么节日吃的?为什么要吃这两种食品?有什么寓意?出示月饼和汤圆的图片。\n预设:月饼和汤圆都象征着团圆,寄托着人们对和和美美、团团圆圆的生活的良好祝愿。2.你知道下面这些习俗的寓意吗?过年的时候吃年糕: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插入《伍子胥的传说》,增强兴趣。相传春秋战国时,吴王夫差建都苏州,终日沉湎酒色,大将伍子胥预感必有后患。故伍子胥在兴建苏州城墙时,以糯米制砖,埋于地下。当吴王赐剑逼其自刎前,他吩咐亲人:“吾死后,如遇饥荒,可在城下掘地三尺觅食。”伍子胥死后,吴越战火四起,城内断粮,此时又值新年来临,乡亲们想起伍子胥生前嘱咐,争而掘地三尺,果得糯米砖充饥,从那以后,苏州百姓为纪念伍子胥,每逢过年,都以米粉做成形似砖头的年糕,渐渐地,过年做年糕,吃年糕相沿成习,风行各地。3.你还知道其他风俗的含义吗?预设:(1)过年的时候吃鱼:意味着“年年有余”。(2)建筑上雕刻蝙蝠:寓意“遍地有福”。4.你还知道哪些含有美好寓意的风俗习惯?请你展示自己的收集成果。学生自由交流。(四)、写字有法\n1.出示行楷汉字。先观察,再照着写一写,看看你的书写速度是不是有所提高。2.学生书写汉字,认识行楷字的特点。预设:我们通常把介于楷书与行书之间的字体称之为行楷。他由于具有随意性,因而就具有较多的灵活性和较高的学习难度。笔形上可以说是楷书的基础上的简化、连带、速写。字形上打破了平时平稳而产生的静中求动的视觉动态。是一种优美而流畅的字体。(五)、日积月累小组合作学习古诗,交流你的心得,想一想这首古诗的意思。不明白的跟小伙伴交流一下。1.出示古诗。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2.了解乐府。\n乐府初设于秦,是当时“少府”下辖的一个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汉代乐府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3.学生小组合作,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诗句的意思。预设:园中的葵菜都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常担心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4.从这首诗中你得到哪些启发呢?预设:“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说得多好,我们一定珍惜时间,好好读书学习,以免为老大时候碌碌无为而后悔。5.你还可以用哪些诗句劝诫人们珍惜时间?预设: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n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请你说一说。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板书设计语文园地书写提示:提高速度,注意美观日积月累:长歌行——珍惜时间,奋发向上教学反思“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课文,感受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的丰富多样,学习作者的一些写作方法。“词句段运用”指导学生平时多积累,学会用不同的词语表达相同的意思。“书写提示”帮助高年级的学生了解到写字不仅要注意书写美观,还要注意书写速度。在古诗的教学中引导他们赏析古诗,进入意境,从而快速背诵古诗。\n《鲁滨逊漂流记(节选)》一、教学目标1.会写“惧、凄”等14个字,会写“航海、荒岛”等46个词语。2.默读梗概,这部小写了鲁滨逊流落荒岛的哪些事,提炼小标题。3.关注人物命运和故事情节,体会并学习鲁滨逊不怕困难、顽强生存、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4.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快速阅读中培养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能初步把握人物形象,学习鲁宾孙积极向上的精神,激发起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学难点:,体会并学习鲁滨逊不怕困难、顽强生存、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三、教学过程(共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n1.设想有一天你身处这样的困境:黄沙漫漫,无边无垠。你一个人被困沙漠之中,头上是炎炎烈日,脚下是如焚热沙。你和骆驼茫然地前行着,而你的水,只够用两天了……你该怎么办?2.出示作品《鲁滨逊漂流记》,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荒岛求生的人物——鲁滨逊。3.简介作品,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二)、认读生字词,扫清字词障碍。1.指名读生字、新词。着重指导:木筏(fá) 畜(xù)养2.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着重分析指导“宴、籍、聊、贷”4个字,并且在黑板上方格中示范。(三)、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1.默读梗概部分,这部小说写了鲁滨逊流落荒岛的哪些事?(自由交流)2.小组内交流,用小标题的方式列出来。流落荒岛→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获救回国(四)、课堂小结。通过阅读,我们知道这部小说主要写了流落荒岛的鲁滨逊与自然斗争,以顽强的意志生存下来的故事。文中的主人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自由交流)-\n第二课时(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1.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导入新课:鲁滨逊在荒岛上创造了生存的奇迹,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有冒险精神、坚忍、有毅力、有智慧、勇敢、果断、勇于进取……)(二)、精读课文,体会情感。1.浏览精彩片段,一在表达上它与梗概相比有什么不同。精彩片段用第一人称描写“我”流落荒岛后的所见所闻和所想所做,其中运用了大量细腻逼真的心理描写,增强了小的真实性。(第一人称叙述角度的好处是使小情境显得更为真切,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精彩片段十分详尽地描写了鲁滨逊的心理活动,增强了小的真实效果,令人读起来兴味盎然。)2.默读节选片段,鲁滨逊遇到了哪些困难?他又是怎么解决的?(自由交流)3.抓住精彩句子来体会。(1)他(鲁滨逊)给救下的野人取名“星期五”。\n鲁滨逊救下野人的时间正好是星期五,所以他给野人取名“星期五”。这个名字,与鲁滨逊一贯对时间的重视是有关的。在原著中,有很多关于时间的记录,他记得是“9月30日”来到海岛,上岛十一二天后,想到用刀子在大木杆上刻痕来记录年月日……所以给野人用时间取名字,也在情理之中。(1)我现在处在一个……在世界上是前所未闻的。这句话正是鲁滨逊孤岛生活的写照。他所要过的生活是从未听过的,他的心情是忧郁和寂寞的。一个人置身于孤岛,鲁滨逊面对的困难除了吃穿住等物质方面的窘迫,还有精神上的孤寂和绝望。如何战胜心灵上的忧郁和孤独,是他在岛上活下去的关键。(2)我不稀罕它可以给我弄来的任何东西,也不稀罕它可以同我做伴,我只需要它同我聊聊天,但是却办不到。鲁滨逊这样,是他极度寂寞的表现。人是需要交流的,由于这种想法太强烈,所以希望身边的狗也能开口话。(3)总的说来,这是世界上少有的叫人受尽折磨的处境,但是其中也有一些值得宽慰的东西。这句话要结合前文鲁滨逊把流落荒岛的“幸(好处)”和“不幸(坏处)”排列出来来理解:孤身一人,流落荒岛,艰险重重,是大不幸,是消极的东西;可是,比起葬身大海的伙伴,还是幸运的,毕竟还活着,活着就有希望,所以应该心存感激。这句话是鲁滨逊“知足安命”思想的集中体现。(4)这场世界上苦难最深重的经历告诉世人:在困境中,我们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并且从中找到一些东西来宽慰自己。\n这句话是鲁滨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集中体现。他之所以能在荒岛上生活28年,跟他这种生活态度有密切的关系。他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使自己能理智地面对现实,从绝望中看到希望,从而内心得到安慰,获得坚持下去的勇气和信心。这种面对困境、乐观向上、顽强生存的精神,对于处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来,也是一个很好的启示。1.感悟精神。(1)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鲁滨逊精神”的内容,有感情地读一读。(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鲁滨逊心态的变化。(出示“我”的“幸与不幸”。同桌间逐条对照互读。男生读“坏处”,女生读“好处”;老师读“坏处”,全体同学齐读“好处”。)(3)结合整个片段内容,试着用“从中,我感受到鲁滨逊是   的人”的句式来说一句话。(4)出示并齐读:“这场世界上苦难最深重的经历告诉世人:在困境中,我们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并且从中找到一些东西来宽慰自己。”(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你一定有所感悟吧?那么,你想对鲁滨逊些什么呢?你又想对自己些什么?2.课外拓展阅读《鲁滨逊漂流记》或《世界名著历险故事大观》。鲁滨逊漂流记(节选)梗概:流落荒岛→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获救回国感悟:在困境中,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中找到一些东西来宽\n四、板书设计《鲁滨孙漂流记》住所生存食物安全做人孤独(聪明能干、机智勇敢、不畏艰难)五、教学反思1.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去关注主人公遭遇到了哪些艰难和挫折,这对他的人生造成了什么影响,以此来体会主人公在逆境中奋起的崇高品质。2.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抓住关键的中心问题探讨交流,读懂片段的内容,在对主人公特点的逐步认识中完成学习任务,升华情感,在畅谈个人见解的过程中迸发出思想的火花,既形成独到的认识,又达成集体的共识。\n6*骑鹅旅行记(节选)教学目标:1.默读节选片段,说说小男孩尼尔斯变成小狐仙之后,他的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体会人物心态变化,感知人物形象。2.猜猜在小说有趣的动物故事中的神奇之处。读读原著。教学重点:默读节选片段,说说小男孩尼尔斯变成小狐仙之后,他的世界发生了的变化。教学难点:体会人物心态变化,感知人物形象。教学目标1.默读节选片段,了解尼尔斯历险的经过,以及尼尔斯在历险中世界发生的变化。体会人物心态变化,感知人物形象。2.猜猜在小说有趣的动物故事中神奇之处。读读原著。教具准备课件:名著《骑鹅旅行记》简介、作者简介、词语解释、课文插图\n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导入:我们学过不少有趣的童话,今天要学习的是一篇长篇作品的节选。是瑞典女作家赛尔玛•拉格洛芙的代表作《骑鹅旅行记》。这部作品迄今已经被翻译成50余种文字在世界发行,还被改编为动画片,很有趣。让我们快读读吧!2.揭示课题3、齐读课题。4、你们从课题里知道了什么?(主要内容,旅行的同伴,旅行的交通工具)5、你还想知道什么?(谁骑着鹅旅行;为什么会骑着鹅旅行;旅行中遇到了什么;故事给我们什么启发或蕴含什么哲理;他是个怎样的人……)现在,我们就跟随瑞典女作家赛尔玛•拉格洛芙,走进有趣的历险世界,认识这位小小历险家。6.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这篇文章的作者。作家简介\n塞尔玛•拉格洛芙(1858-1940)是瑞典女作家,1909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她从小喜欢听故事,喜欢读书,立志要当一个作家。长大后,她在一个小城当了十年教师。在任教期间,她开始了文学创作,写出了许多优秀的短篇小说。《尼尔斯骑鹅历险记》是她唯一为儿童而写的长篇童话,在以后竟成为了世界文学艺术的珍品。因为拉格洛芙的巨大成就,1914年她被选为瑞典皇家学会会员。在瑞典,有一项最重要的儿童文学奖,就是用尼尔斯这名字命名的。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1、认读生字,理解词语。无济于事: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或益处,比喻不解决问题。没完没了:一个接着一个,完全没有终止。乌合之众:像乌鸦似地聚合在一起的一帮人。比喻杂凑在一起的毫无组织纪律的人群。。聚精会神:形容集中精神,专心一意。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故事情节。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方法提示:①借助教师提供的原著故事简介       ②与同学探讨交流\n课文写了十四岁的少年尼尔斯受到了惩罚,被变成了一个只有拇指般大小的小狐仙。之后受到了鸡鹅,猫,牛群的威胁和攻击,整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后为了阻止大雄鹅飞走,抱住大雄鹅飞上了天空。3.说说小男孩尼尔斯变成了小狐仙之后,他的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提示:从文章中找到关键句子,筛选出关键信息)①快速浏览课文,从文中找出关键句子,同桌互相交流。②自由汇报,全班汇总。总结:“男孩简直不敢相信他会变成小狐仙。”“他那淡黄的头发、鼻子上的雀斑、皮裤和袜子上的补丁都和过去一模一样,只不过变得很小很小罢了。”“快看拇指大的小人儿尼尔斯•豪尔耶松。”“整群鸡都跑到他身边,站在他周围叫着......你活该!””“我只想让你知道,咱们俩现在究竟谁厉害。”由此可以看出,十四岁的少年尼尔斯变成了一个只有拇指般大小的小狐仙。以前他经常欺负和捉弄鸡鹅,猫,牛群等动物们,而后却受到了他们的威胁、憎恶和攻击,整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再读课文,感知人物1.小组讨论:对比前后变化,你认为尼尔斯是一个怎样的孩子?\n(学生寻找课文中语句为发表感受的依据。评价要点:勇敢、善良、知错就改、富有爱心。)◎如对比谈:——对牛的情感变化,正是对尼尔斯勇敢、善良、知错就改、富有爱心的很好诠释。(1)尼尔斯非常调皮,要么经常用木鞋打名叫星星的牛,要么把马蜂放进金百合牛的耳朵,要么就捉弄自己的母亲,多次气哭。牛都非常憎恨他。(2)男孩想对她们说,过去他对她们不好,现在后悔了,只要告诉他小狐仙再哪里,以后他就再也不捣蛋了。◎再如文章的最后部分,当尼尔斯发现大雄鹅要跟着大雁们飞走时,他想到了父母亲发现雄鹅不见了后会很伤心,而勇敢地去阻止雄鹅腾空飞起(语言、行动),都说明他的善良和有爱心,勇敢。四、拓展延伸,发挥想象1.小说中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如“鹤之舞表演大会”“地狱谷的羊群”,发挥想象力,猜猜它们又将讲述怎样的神奇?(1)小组讨论交流,并派代表汇报。(2)全班汇总。2.故事中我们看到尼尔斯知错就改、勇于舍己,是个心地善良的好孩子。在今天学习后,你哪些收获?如:积累了词语:无济于事,没完没了,乌合之众,聚精会神;\n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了人物特点;有了继续阅读的兴趣等等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1.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位小小历险家,他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让我们认识到做人要以诚待人,乐于助人就会有善报。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也要做到真诚待人,乐于助人。1.布置作业。(1)试着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2)课下,可以找出原著读一读。(3)让学生们展开自己的想象,续写课文,想象后来尼尔斯又经历了哪些危险的历程,他又是怎样克服的?板书设计:6*骑鹅旅行记鸡鹅威胁——淘气顽皮\n与猫决斗——勇敢羞愧牛群憎恨——知错就改抓住雄鹅——善良勇敢教学反思:这节课课整体设计思路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欣赏水平,培养阅读经典的兴趣。本堂课我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不仅让孩子们加深了对整本书的理解,也让他们学到了阅读方法,激发了阅读兴趣。在课堂上,孩子们十分踊跃,侃侃而谈。整节课热烈而愉快。纵观整节课,我觉得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比如课堂形式的多样化,虽然增加了趣味性,但参与的面不够,不能让每个学生都来展现自己。我在想:是不是只要抓住其中的一点来训练,把童话阅读的指导再细化一些,相信一定会收到不一样的效果,当然,我相信,只有在不停地实践和探索中,一定会上出更完整的课,一定会带给学生更多的惊喜,也一定能让学生展现出更多的精彩。\n7*《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教学目标:1.默读节选片段,了解主要内容,体会情节的吸引之处。2.感知人物形象,寻找自己身边的伙伴的相同点,并阅读原著,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教学重点:默读节选片段,了解主要内容,体会情节的吸引之处。教学难点:感知人物形象,寻找自己身边的伙伴的相同点,并阅读原著,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阅读兴趣1.我们刚刚阅读完两篇外国名著,鲁滨逊的荒岛漂流和小男孩尼尔斯的骑鹅旅行唤起了我们无限的想象。今天,我们要阅读的是一部美国的长篇小说,认识一个叫汤姆•索亚的小男孩,他惊心动魄的历险连大人都称羡不已。2.揭示课题。\n3.齐读课题。4.作者简介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擅长使用幽默和讽刺,对后来的美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他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大里程碑,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竞选州长》《百万英镑》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5.贪玩、渴望冒险,不喜欢被约束,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在这部小说中,汤姆•索亚的天性得到充分发挥。让我们来看看他为我们实现了怎样的梦想。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节选片段,说说这部小说主要写了什么。(板书:精彩片段)精彩片段讲述的是汤姆和贝奇从迷路的山洞返回家后的故事。2.在汤姆这些冒险的经历中,你觉得最惊险的是什么?哪些情节特别吸引你?说说这个片段中你觉得精彩的地方。引导学生关注表达的特点:如,A.细节描写传神--萨契尔太太和波莉阿姨的绝望状态和汤姆讲述自己的历险过程时的语言,都细腻地表现出了人物的心情与性格;\nB.语言描写生动--汤姆在讲历险时不停“怎样”“如何”,夸张与吹嘘溢于言表;侧面烘托:小镇上人们的表现,有力地衬托出汤姆的冒险与勇敢机智的精神;C.幽默:如镇上的人们略显失常的表现,“欣喜若狂、衣衫不整;成群结队地迎接,迈着雄壮有力的步伐,浩浩荡荡地穿过大街小巷,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排着队搂着获救的孩子又亲又吻,使劲握着撒切尔太太的手,泪水如雨,洒了一地”等。三、再读课文,感知人物1.再读精彩片段,围绕下面的问题交流: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在这段历险中,你对汤姆有了怎样的认识?   结合具体的内容来简单说一说:如,A.是个乐观勇敢的孩子,当山洞中迷路,贝奇绝望时,三次探路,最终找到通道;B.是个足智多谋的孩子,在已经迷路的情况下利用风筝线探路;C.是个有爱心的孩子,恢复后即看望朋友哈克;D.是个顽皮的孩子,讲精彩历险过程,还不忘夸张地吹嘘一番;\nE.是个喜欢冒险的孩子,当有人问他是否还想再到那个山洞走一趟时,他说自己不会在意的。2.小组讨论交流并派代表进行汇报。3.师生总结:汤姆是个聪明爱动的孩子,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智慧、计谋、正义、勇敢乃至领导才能等。他是一个多重角色的集合,足智多谋,富于同情心,对现实环境持反感态度,一心要冲出桎梏,去当绿林好汉,过行侠仗义的生活。四、联系实际,拓展延伸小组合作: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在这段历险中,你对汤姆有了怎样的认识?   结合具体的内容来简单说一说:当山洞中迷路,贝琪绝望时,三次探路,最终找到通道;在已经迷路的情况下利用风筝线探路;恢复后即看望朋友哈克;讲精彩历险过程,还不忘夸张地吹嘘一番;2.拓展延伸:在汤姆的身上,你能找到自己或是身边伙伴的影子吗?联系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说说自己的感受。\n3.汤姆是个多种角色的复合,他身上还有着各种各样的性格特征,也许有着你的影子。如果你还想知道汤姆其他有意思的故事,课下就去读一读《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吧。五、布置作业1.查找资料,了解作家马克•吐温;2.阅读小说,标记好你认为最有趣的段落,结合对汤姆的认识写一篇心得体会,也可以摘录精彩句段,准备参加班级读书会。板书设计:《汤姆·索亚历险记》调皮、冒险——坟场练胆山洞探险有正义感——出庭作证救乔出来教学反思:\n整节课学生兴趣盎然,学习积极性很高。我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抓住关键的中心问题探讨交流,读出个性,读懂片断的内容,在对主人公特点的逐步认识中完成学习任务,升华情感。汤姆的善良、正直、勇敢等品质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不可思议的影响。学完《汤姆•索亚历险记》,学生都很羡慕汤姆能有如此有趣的经历。故事让人看起来津津有味,学生由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致,纷纷表现出阅读的热情,对主人公的经历有了各种猜想《口语交际:同读一本书》教学目标1.交流前思考围绕话题谈论哪些具体内容。学会借助批注梳理思路,深入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观点。2.表达观点时要以内容为依据,从书中找出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3.要勇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4.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准确理解他人的想法。对于不同想法,思考他们的理由。5.交流之后,说说自己的新想法。教学重点难点\n1.交流前思考围绕话题谈论哪些具体内容。学会借助批注梳理思路,深入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观点。2.表达观点时要以内容为依据,从书中找出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3.要勇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教学过程一、名言导入,议论“好书”【出示课件1】1.出示名人名言(1)好书是伟大心灵之宝贵血脉。(2)书籍乃世人累积智慧之明灯。(3)读一切的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4)书籍——人类进步的阶梯。2.读名人名言,学生自由说说读后的感受。3.全班讨论:什么样的书才能算好书?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联系自己实际谈看法。依据学生回答顺势概括如下:(1)内容健康、生动、有趣的书;(2)语言优美的书;(3)图文并茂、给人美感的书;(4)启迪智慧、教人做人的书;(5)使人获得有益知识的书。……\n小结:阅读往往能唤起读者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即使读同一本书,尤其是一本好书,不同的读者,心得体会也可能不一样。让我们一起开展班级读书会,围绕同一本书交流读书心得,分享阅读的收获,分享读书带来的快乐与幸福。二、探究“说”法,尝试表达【出示课件2】1.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我准备分享哪一本好书?怎样去围绕这本书交流读书心得,分享阅读的收获,使大家想读、爱读?【出示课件3】2.播放多媒体动画,启发示范。“大家好,我是爱读书的小灵通。最近,我看了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名字叫《童年真好》,作者是我省作家陈章汉。这本书用儿童化的语言、形象风趣的插图,写了作者小时候的不少蠢事、羞事和趣事。但无论什么事,都充满了天真无邪的儿童情趣。读着读着,我常常忍不住捧腹大笑,并为文中蕴含的浓厚情感所感染,也使我不禁想起自己小时候的一些事情来。这样的好书,你不想一睹为快吗?”3.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概括出围绕引导学生可以围绕以下话题交流读书心得与感受。(1)这本书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2)你怎样评价主人公?你对哪个人物印象最深?为什么?(3)有没有什么地方让你觉得困惑,或是感到奇怪?有没有完全出乎意料、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情节?\n(4)读这本书的时候,你想到了哪些相似的书,或是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5)故事的结局你喜欢吗?如果你来写这个故事,你会怎么写?【出示课件4】2.交流之前,指导如何围绕话题展开交流。(1)交流前思考围绕话题谈论哪些具体内容。学会借助批注梳理思路,深入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观点。(2)表达观点时要以内容为依据,从书中找出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3)要勇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4)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准确理解他人的想法。对于不同想法,思考他们的理由是什么。三、小组练说,人人参与1.导言:看来,推荐好书还真得讲究方法。下面我们就从读过的书中挑选自己认为好的书介绍给同学。小组合作:从上面选择一两个大家感兴趣的,值得讨论的话题展开深入交流。最后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的讨论的观点最有创意,获得最佳创意奖。\n2.学生四人一组或自找交际伙伴,互相介绍、推荐,确定每一组的共同阅读的书。每小组由一名同学当小组长负责主持,鼓励学生用不同于别人的方式推荐,其他同学可以提出问题。交流后相互评价、修正,再推举出代表准备参加全班交流。教师巡回检查,进行个别指导,特别是对那些在语言表达、交流上有困难或障碍的学生,教师自己或指定优秀学生加以帮助,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效地参与交际。四、和谐互动,反馈评价【出示课件5】1.汇报展示。各小组的代表以各自不同的形式推荐好书,表达自己小组对于同读一本书的观点,教师协调各小组的衔接。形式一:好书自述。学生头戴饰物,用第一人称的方式“表白”自己,推荐自己,还邀请看过这本书的同学作补充。形式二:讲故事表演。学生选取书中的一个精彩片断,边讲故事边表演。可一个人独立表演,也可请同学合作。形式三:小记者采访。两学生分别扮演小记者和新书的作者,“小作者”在回答小记者问题的过程中,适时插入配乐朗读书的精彩片断、展示书的装帧等内容,以引发学生对书的好感和兴趣。2.和同学分享交流之后,说说你对这本书是否有了新的想法。引导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新的想法。【出示课件6】提示方法:\n(1)引用原文说明观点,使观点更有说服力。(2)分辨别人的观点是否有道理,讲的理由是否充分。3.小组汇报后,学生自由评价:重点看是否把好书的主要内容或把自己对这本书的看法说清楚、说明白;另外再看仪态是否大方,声音是否响亮,是否富有情感;看对这本书是否有了新的想法。不足的地方该如何矫正、补充?4.组织全班学生评出自己最喜欢读的好书,以及最佳推荐人、最佳创意,予以表扬、奖励。五、扩展延伸,巩固提高口语交际是小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然而,任何一种能力和习惯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需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锻炼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因此,进行适当的扩展延伸是很有必要的。阅读往往能唤起读者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即使读同一本书,不同的读者,心得体会也可能不一样。读了一本好书,跟同学交流分享阅读的收获,那是多么快乐!学生课后向同学、父母或邻居小朋友推荐一本好书。板书设计:\n口语交际:同读一本书梳理思路--勇于表达--认真倾听--交流表达教学反思:口语交际是一种面对面的人际交往活动,其最大特点是互动性。它要求交际双方具有明确的话题意识、目的意识、对象意识、情景意识和应对意识。本堂课的话题内容是“同读一本书”,交际形式是“讨论会”。我应让学生做主人,实实在在地充当读书交流会的参与者,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引导学生从同学的观点中发现不一样的理解事物的角度,从而产生新的想法。《习作:写作品梗概》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写作品梗概,概括作品的主要内容。\n2.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学生熟悉的作品入手,指导写梗概的基本思路和要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更认真、更有目的地阅读的能力。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把握原文内容。2.理清作者的表达思路。难点引导学生把各部分主要内容连成一段通顺、连贯的话。【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名著、一本书。三、教学过程(共2课时)第一课时\n课时目标1.快速阅读作品,抓住作品主要信息,概括主要内容。2.选择最近读的一本书写梗概。教学重难点重点:在快速阅读培养把握主要作品的能力,激发起课外阅读的兴趣。难点:学会用十分简练的语言介绍一本书。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让同学们回顾本单元课文《鲁滨逊漂流记(节选)》,让学生了解到写作品梗概,就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二)、梳理思路,指导概括1.让学生认真阅读一本书,把握原文内容。选择一到两个同学,让他们用简练的语言把一本书的主要内容说出来。2.理清作者的表达思路,确定重点内容。让学生理清整本书的基本框架,把握要点。3.指导学生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重点可从方法上引导。(比如说可以把对人物语言的描写概括成叙述性的话;可将动作描写进行筛选后,概括成简明的叙述性语言,为下文的“梗概”做好准备工作。)\n4.引导学生把各部分主要内容连成一段通顺、连贯的话。板书设计:写作品梗概把握要点 连贯表达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练写习作。2.修改、讲评习作。重难点重点练写习作。难点引导学生如何提炼主要内容,过渡自然,连贯表达。教学过程(一)、动笔练字1.选自己比较熟悉的书、文章、名著,重温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明确写作梗概的方法。\n(1)读懂内容,把握脉络。认真阅读全书,理清书籍内容的基本框架,把握每个框架的基本要点。(2)筛选概括,合并成段,保留“主干”重要的部分,去除“枝叶”次要的部分,并且用简明的叙述性语言概括“主干”部分的内容。(3)锤炼语言,连贯表达。将“主干”部分的大意串联起来,适当补充内容,做到上下衔接,自然过渡,使得内容完整,语意清楚连贯。2.指导学生自由习作。3.学生写作文时,教师巡回指导。(二)、评改作文1.自我修改。2.同学互改。(三)、全班评议四、板书设计写作品梗概读懂内容,把握脉络\n筛选概括,合并成段锤炼语言,连贯表达五、教学反思这次习作练习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总结出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能熟练运用到课内外阅读中。另外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本次习作的目的之一,所以在本次教学中我要耐心地加以引导,学生才不会感到困难,并且让学生大胆交流,让他们从阅读和习作中找到乐趣。《语文园地》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学会评价作品里的人物。2.通过阅读句子,进一步体会句中夸张的妙处,并学会在习作中运用夸张的写法。\n3.通过比较句子,体会句子不同的表达形式。4.知道各个年龄的别称。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句子,进一步体会句中夸张的妙处,并学会在习作中运用夸张句。教学难点:学会评价作品里的人物。【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语文园地三、教学过程(2课时)第一课时(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一)、交流平台1.回忆本单元学过的课文,思考:这几篇课文刻画了一些不同的人物,如:鲁滨逊、尼尔斯、汤姆·索亚,结合课文内容,思考:如何评价这些人物?2.小组讨论交流,指名答。\n3.教师边出示课件边小结:鲁滨逊:他充满了探索和冒险精神。因向往海外的天地,他放弃安逸而平庸的生活毅然远行,及至获得成功,亦不肯停息。虽然流落于无人的荒岛28年,但却靠双手在艰苦中赢得了生存的权利。他坚信人的聪明才智及劳动能战胜任何困难。这个信念使他终于成了生活的主人、荒岛的征服者。尼尔斯:尼尔斯生性粗野,非常顽皮,对读书毫无兴趣,专爱恶作剧,欺负小动物,但同时他关心父母,很勇敢。汤姆·索亚:是一个聪明、好动又调皮的孩子,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智慧、计谋、正义、勇敢乃至领导才能等诸多优点。他是一个多重角色的集合,足智多谋,富于同情心,对现实环境持反感态度,一心要冲破桎梏,去当绿林好汉,过行侠仗义的生活。4.如何评价作品中的人物?指名答。教师小结:这些人物的特点是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反映出来的。比如:我们从学过的《穷人》一课中可以了解到桑娜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而这个人物的特点我们是通过她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知道的。因此,一个人物的特点不仅可以从一些具体的事中分析出来,还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分析出来。只不过,每个人都是立体的、多面的,评价人物时角度不能太单一。(二)、词句段运用——体会夸张在句中的妙处\n1.课件出示课本中的例句。自读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有什么共同的特点。2.小组中交流加点的部分有什么共同的特点。3.指名回答,师生评议。(1)体会“泪水如雨,洒了一地”:加点的部分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人们从找不到两个孩子的悲到找到后的喜的转变,充满了喜剧气息。(2)“眨眼就到了”写出了北京人在春节前的准备很忙碌,不知不觉地,春节即将到来。(3)“喜得快要发疯了”这句神态描写,用略带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八儿盼望吃到腊八粥的兴奋。4.教师小结: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一些文章为了达到某种效果,就会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5.从下面的词语中选择一两个,发挥想象,仿写句子。(注意运用合理的夸张手法)饿安静厚盼望喜欢(三)、布置作业1.评价最近读过的一本书中的一个人物。\n2.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某人遇到困难时的样子。第二课时(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一)、词句段运用——修辞的妙用1.课件出示课本中的例句。自读句子,对比句子,你认为哪个句子写得比较好?为什么?2.小组交流,指名答。3.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分析:(1)第一组的第一句“这是这个小镇前所未有的最辉煌的一个夜晚”强调的是“前所未有”;第二句“这天晚上的伟大场面是这个小镇从来没有见到过的”强调的是“伟大场面”是这个小镇“从来没有见到过的”;第三句“这是小镇经历过的最激动人心的一夜”强调的是“激动人心”。\n(2)第二组的三句话都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写出了人们激动的心情。第一句“满肚子的话想说又说不出,泪水如雨,洒了一地”强调的是人们“想说又说不出”的话太多;第二句“想说话又说不出来——然后像流水似的涌出,到处都像下雨一般掉了满地的眼泪”强调的是人们“想说话又说不出来”的情景;第三句“想说什么但什么也说不出来——一路出去时如下雨似的洒了满地的眼泪”用“一路出去时如下雨似的洒了满地的眼泪”来强调“想说什么但什么也说不出来”的心情。4.教师小结: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以及表示程度的句子写得比较好。这样的句子不仅能启发读者想象,令文章更生动,而且能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这样的句子,我们在习作中可以多借鉴,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二)、日积月累1.古人在日常的生活中总结了许多名言警句,直到今天仍对我们的言行有指导意义,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学习。2.自由读句子,把句子读通顺。3.同桌互读,借助工具书理解句子的意思。4.全班交流,理解句意。(1)“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意思是读书须用心,能下苦功夫,才会文辞精妙,一字千金。(2)“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出自明朝时期的道家儿童启蒙书目《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意思是别以为你出发得早,还有比你出发得更早的人。引申为:不要以为只有你强,还有比你更强的。\n(3)“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意思是与对方交谈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受益颇多。(4)“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意思是路途遥远,才可以知道马的力气的大小;经历的事情多了,时间长了,才可识别人心的善恶好坏。(5)“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意思是临近水边,时间长了,就会懂得水中鱼的习性;靠近山林,时间长了,就会知道林中鸟儿的习性。引申为:无论跟什么事物相处时间长了,自然就会了解它的习性。5.学生自由吟诵。6.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名言警句。(三)、布置作业1.背诵“日积月累”中的句子。2.能够在情境中理解并运用“日积月累”中的句子。四、教学反思:成功之处:评价本单元课文中出现的人物,既能带学生复习回顾本单元的内容,又能引导学生掌握评价作品人物的方法。\n不足之处:在教学中没有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特别是学习词句段的运用部分时,只是单纯地让学生理解方法,缺少练习和运用的机会。教学建议:语文园地中需要积累的语文知识,只理解还不够,还应该贴近生活。所以,教学词句段的运用部分时,教师应引导和帮助学生反复地训练,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学会运用。《快乐读书吧:漫步世界名著花园》一、教学目标1.鼓励学生阅读世界名著,在交流阅读感受的过程中体验阅读的乐趣,学会与他人分享阅读的乐趣。2.创设浓厚的读书环境,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3.扩充阅读空间广泛阅读,在充分的阅读中,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二、教学重难点\n教学重点:创设浓厚的读书环境,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激发学生产生阅读世界名著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分享阅读的乐趣,初步培养学生独立进行课外阅读世界名著的良好习惯。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读《爱丽丝漫游奇境》原著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每一本名著都是独一无二的花朵。当你漫步在世界名著花园中,与心仪的书籍不期而遇,一定会惊喜地停下脚步。《鲁滨逊漂流记》就是这样一本令人无限惊讶的书。翻开它,你会看到一个人如何在绝境中变成自己的国王,一座岛如何从荒芜之地变成微型的文明社会。二十八年,鲁滨逊凭借自己勇往直前的精神和辛勤的劳动,成就了一段传奇。(二)、借助评价,激发情感《鲁滨逊漂流记》面世后,吸引了不少学者对其进行评论。\n1.课件出示:它就是我们学习的课本,我们关于自然科学的一切谈话,都不过是对它的一个注释罢了。——[法国]卢梭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鲁滨逊漂流记》无疑是一部值得逐字逐行重读的小说。——[意大利]卡尔维诺2.小组交流对这两句评价的理解,指名答。3.教师小结:“读书启迪智慧,阅读丰富人生”,书籍不仅给我们提供了无边无界、无穷无尽的知识宝藏,也给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粮。卢梭认为《鲁滨逊漂流记》是自然科学的殿堂,卡尔维诺认为《鲁滨逊漂流记》是值得字斟句酌的经典小说。真的就如莎士比亚所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同一本书也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相信,读名著更是如此。4.怎样沉下心来读名著并有所收获呢?学生交流回答。教师小结:有些名著读起来比较难,不像流行读物那样通俗易懂,但想到能成为经典的书不简单,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你就会让自己沉下心来读,越读越有味。先大致了解名著的写作背景,能帮助我们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价值。读的时候如果能做一些读书笔记,收获就更大了。(三)、交流感受,指导阅读\n在这个单元里,我们接触了几本世界名著,它们不仅有引人入胜的情节,还有复杂的内涵,正因为如此,读起来才更有乐趣。刘易斯·卡罗尔创作的《爱丽丝漫游奇境》也是如此。1.作品简介。出示《爱丽丝漫游奇境》的封面。《爱丽丝漫游奇境》是世界童话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杰作。小说的主人公爱丽丝无意中进入了一个神秘奇幻的兔子洞。在那里,她不断与各种奇特怪异的生灵斗智斗勇,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扣人心弦的历险。整部作品联想丰富,妙趣横生,洋溢着怪诞、奇幻的现代童话情调,读来让人爱不释手。2.各小组汇报阅读《爱丽丝漫游奇境》的收获和感受。3.教师小结:在阅读时,我们可以和故事中的主人公一起欢笑,一起悲伤。“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时,我们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好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我们要一遍又一遍地读一本书。首先思考故事中的人为什么这样做,作家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读完以后,在脑中回想这个故事,回味最欣赏的一些片段,并问问自己为什么喜欢它们。然后再读另一部分,试着从中找到以前忽视了的东西。做完这些,把从书中学到的东西列个单子。最后,想象作者是什么样的,如果自己编写会是什么结局……在读的同时,我们还可以做做读书笔记。(四)、借助名著,写读书笔记\n1.教师:俗话说得好,“不动笔墨不读书”。真正的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将自己在读书时获得的知识或感受记下来,这就是读书笔记。(1)如何给名著做读书笔记呢?(2)小组交流,师生评议,指名答。(3)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并出示:①可以在页面的空白处随时写下自己的感触;②读到特别喜欢的段落,可以摘抄在笔记本中,并把页码标注出来;③遇到人物关系比较复杂的情况,可以画一个人物图谱,以便阅读时随时查阅;④读完整本书以后,还可以写出全书的结构,以及作者在书中想要表达的一些想法。2.小组合作完成《汤姆·索亚历险记》《骑鹅旅行记》的读书笔记。(1)教师引导学生合作完成读书笔记的方法,参与各小组中,给予指导。(2)小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3)小组派代表汇报。\n3.教师小结:从同学们津津乐道的话语中可以看出,做读书笔记不仅让我们全面地了解名著的内容,还能陶冶我们的情操,推动我们更深一步地去品味名著。读名著真的让我们得到了许多收获!正如歌德所说的“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所以,我们要多阅读课本以外的书籍,看到更广阔的、神奇的世界。让课外阅读带给我们更多的知识和快乐!(五)、布置作业完成《爱丽丝漫游奇境》的读书笔记。四、教学反思成功之处:结合学过的课文,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写读书笔记,为今后更深入学习名著奠定基础。不足之处:学生在学写读书笔记的过程中,没有写出真情实感,一味地机械套入,方法有些呆板。教学建议:先要了解名著的主要内容,再完整地读,同时思路要清晰,在此基础上做读书笔记就会比较完善。\n第三单元8《匆匆》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空虚、叹息、徘徊、伶伶俐俐”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读课文中的一连串问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以及这样表达的好处。4.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方法描写时间流逝,能说出自己对“时间之流”的感触,仿照第3自然段,用一段话写下来。教学重点 读课文中的一连串问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以及这样表达的好处。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方法描写时间流逝,能说出自己对“时间之流”的感触,仿照第3自然段,用一段话写下来。\n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空虚、叹息、徘徊、伶伶俐俐”等词语。2.重点学习第1、2自然段,初步感受作者抒发的情感,体会表达的好处。教具准备1.朱自清简介及朱自清作品。2.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3.课件。教学设计一、名言导入,学习新课。1.古往今来,有多少人用格言、诗文、佳作抒发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你知道哪些感慨时光流逝的名言?【出示课件2】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n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高尔基时间的步伐有三种:未来姗姗来迟,现在像箭一样飞逝,过去永远静立不动。——席勒2.朱自清匆匆的一生只走过了短暂的50年,现在就让我们走进他的这篇《匆匆》,感受时光给予他的触动。3.板书课题 教师提示:写“匆”字时,最后一长点要贯穿两撇。 4.引导学生结合课前资料介绍朱自清。【出示课件3】师小结要点:朱自清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他的散文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典范。《匆匆》《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散文名篇,均以诗意盎然著称于世。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教师播放范读音频。【出示课件4】\n2.生自读课文:鼓励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3.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出示课件5】4.指导生读通难读的句子,结合语句理解生字词的含义。【出示课件6】预设:(1)出示: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交流:“涔涔”指流汗状,“潸潸”形容泪流不止。为什么作者会“头涔涔而泪潸潸”呢?(为时光流逝而感到无奈与悲伤)(2)出示: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交流:什么叫“挪移”?(移动)可以说汽车在马路上挪移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挪移”就是慢慢地移动的含义。教师指导学生写“挪”字,上下不平齐,左、中、右三部分要写得同样宽。(3)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交流:“蒸融”这个词比较难以理解,可以用组词法,“蒸”就是“蒸发”,“融”就是融化,合起来就是“蒸发融化”的意思。三、整体切入,局部赏读。\n(一)再读课文,整体入手1.再读课文,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2.出示“品读助手”【出示课件7】: (1)找出描写时间匆匆流逝的词、句,仔细读一读。(2)从这些词、句中你品味出了什么?在书上批注。(3)把你的感受与同学们交流、分享,用朗读展示。师提示:这里的“什么”,既可以是品味出的情感、感悟出的道理,也可以是你发现的文章的表达方法、修辞手法。可以把这些发现简单地写在课文旁边,也可以概括成词或短语写在黑板上。(二)局部赏读,深入体会1.学习体会第1自然段。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表达了对时间匆匆的感悟?2.重点句子点拨【出示课件8】: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师引导学生交流: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把“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与时间流逝进行比较,写出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n(2)本段最后四个反问句,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留恋。(3)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写下这段文字时的心情。(惋惜、后悔、茫然、痛苦或无奈)师结合写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板书:提出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4)指导背诵第1自然段。(借助排比、反问的特殊句式来背)3.学习体会第2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刚才理解第1自然段的方法,理解第2自然段。4.引导学生交流,重点点拨【出示课件9】:(1)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板书:具体说明 像针尖上的一滴水)(2)对话交流:“八千个日子”有多少年?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教师点拨:朱自清出生于1898年,《匆匆》写于1922年3月28日,时年24岁,“八千多个日子”大概就是24年。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极新奇巧妙的比喻,把过去的日子比喻成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浩瀚的大海。日子显得那么渺小,消逝得无声无息,无影无踪,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情绪。\n(3)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读出作者惋惜、留恋、自责之情。 (4)指导背诵教师点拨:对于1、2自然段的背诵,可以借助排比、反问、比喻的特殊句式来背,还可以结合作者表达的对时光逝去的无奈的感情来背诵。四、自主识字,指导书写。回顾本文出现的生字:挪、蒸,交流“蒸”的写法。 五、回顾知识,总结提高。回顾本课学习收获,鼓励课后继续背诵1、2自然段。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读课文中的一连串问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以及这样表达的好处。2.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方法描写时间流逝,能说出自己对“时间之流”的感触,仿照第3自然段,用一段话把感触写下来。\n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1.检查,指名学生背诵课文第1、2自然段。2.课文接下来是如何写出时间的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的,我们继续走进课文。二、精读课文,运用语言1.指名学生读第3自然段,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朱自清认为哪些时间是匆匆过去的?请你把相关的词语或句子划出来。【出示课件10】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2.谁来说说,作者认为时间是浪费在做哪些事上? 用“……的时候,从……过去”引导学生来说。\n引导学生概括:作者认为时间浪费在洗手、吃饭、沉默、睡觉、叹息等事情上了。3.引导学生积累语言:你认为这些句子写得好吗?愿意再读读吗?请你们放声读,看能不能把它背下来。(板书:跨过 飞去 溜去 闪过) 4.怪不得作者说:“太阳他有脚啊,……”5.二十四岁的朱自清先生觉得八千多个日子都是在洗手、吃饭、睡觉、叹息等等中溜走。聪明的孩子们,你们也有四千多个日子从手中溜去,这些日子是怎样溜走的呢?赶快拿起笔来,仿照作者的写法,写上一句你的日子是怎样来去匆匆的。写法点拨:(1)这段话抓住了生活中最细微平常的事例来写,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2)动词灵活多变的运用,赋予时间以人的灵性,这样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就变得具体可感了。6.自由练写例:写字的时候,时间从笔尖跳过;睡觉的时候,时间从梦中逃走;跑步的时候,时间从脚步声中悄然离去;看书的时候,时间从字里行间溜走。   三、感悟时间,体会感情 \n1.作者在第3自然段中具体地写出了日子是怎样的去来匆匆和稍纵即逝。他甘心这样度过每一天吗?自由读课文第4自然段,想想作者对“时间之流”发出了哪些感慨?2.师引导学生概括第四自然段作者对“时间之流”发出的感慨:【出示课件11】(1)句子: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我能做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引导学生概括:对时光流逝的感慨;(2)句子: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板书:如轻烟 如薄雾)引导学生概括:对没有作为的自责;(3)句子: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引导学生概括:对要有所为的渴求。3.时光如水,匆匆逝去,作者在感慨、自责之余,表达的是不甘虚掷光阴,力求上进的决心。4.学习第5自然段。 \n(1)指名学生读: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2)交流: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文章结构和表达方式上思考)(3)教师总结:在结构上,第5自然段与第1自然段首尾呼应,让文章由问而来,由问结尾,结构完整,引人深思。在表达方式上,用问句结尾在情感上突出了作者对时光匆匆的感慨。(板书:照应开头: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四、拓宽学习,加深感受1.事实真的像作者所说的他什么都没有留下吗?朱自清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他毕业于北京大学,在清华大学等几所著名大学当过老师。他留下的著作很多,即使这样,他还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可见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多么严格啊。2.同学们,时光匆匆而逝,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的时日,我们该如何珍惜呢?让我们来感悟一下吧,【出示课件12】\n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人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或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以突然结束他的生命。(选自保尔•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板书:时间宝贵 珍惜时间)3.朱自清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出示课件13】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文章,《朱自清散文选》中还有《踪迹》,《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等文章都很值得我们去读。希望大家能珍惜时间,多读好书,让每一个日子都充实、富足!五、教学反思学习《匆匆》一文,学生无不为作者合理运用比喻、排比、反问等手法,准确地表达出时间从作者身边匆匆流逝的感觉而拍手叫绝。抓住这一契机,在课堂上多次设计读写结合的环节。课堂小练笔的形式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的能力,提高了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二者的有机结合达到了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的目的。人们都说“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后,认真地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感到课堂上仍存在几点不足:1.如何指导学生在互相评价时评得更加到位。\n面对熟悉的学生,甚至面对不知怎样评价的学生应指导他们评价都评些什么,从哪些不同的角度,从而展示自己对语言的独特的理解和感受,让学生有章可循,由不会评,到会评,到评得精彩。2.在课堂上要更充分地面向全体。为了使更多的学生在课上读、说、写等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在课上应更加注重学生小组中的合作学习,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在小组内读文的机会,交流感受的机会,这也是新课标中所倡导的。9《那个星期天》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媚、蚁、叨”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明媚、蚁穴、念念叨叨、原谅、耽搁、揉动、绽开、搓衣服、惊惶、依偎”等词语。\n2.默读课文,体会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3.抓住关键词句,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方法。4.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学重点体会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学方法1.“读、思、议、导”结合法。2.“读、写”结合法。\n学生学习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有过等待去做某事或答应一件事却迟迟不能实现的焦灼吗?不妨说一说当时的心理。好,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史铁生看一看那个星期天他又有着怎样的期盼的。二、预习查评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2.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1)朗读课文,正字正音。\n吓唬(xiàhu)挨(āi)绊(bàn)耽搁(dānge)揉(róu)绽开(zhàn)沉郁(yù)缥缈(piāomiǎo)急遽(jù)惆怅(chóuchàng)惊惶(huáng)依偎(wēi)消逝(shì)(2)解词盼望:殷切的希望。明媚:(景物)鲜明可爱。吓唬:使害怕,恐吓。空空落落:空旷而冷冷清清。翻箱倒柜:形容彻底地翻检、搜查。耽搁:拖延时间。沉郁:低沉郁闷。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急遽:急速。惆怅:伤感,失意。惊惶:惊慌。依偎:亲热地靠着,紧挨着。消逝:消失。3.作者简介\n史铁生(1951—2010),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多年来他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另外散文《我与地坛》等作品也获得了很大影响。三、初读感悟1.在朗读的基础上,讲课文分成三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那个星期天记载着“我”的第一次盼望。第二部分(2—6):写“我”在母亲一次次爽约下,希望逐渐落空的心理变化过程。第三部分(7):序写“我”在希望落空后倍感伤心以及母亲对“我”的安慰。2.用自己的话概述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记叙母亲答应带孩子出去玩,但由于家务繁忙而一次次爽约的事。\n(设计意图:抓住文本,整体感知。在读文中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读文中去理解词语的意思。总之,在读文中去思考并解决问题。同时,随文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四、重点研读1.自读课文,圈画表达心情的关键语句,并且交流“我”的心理经历了哪些变化。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4.预设:(1)“……这不会错;……都不会错”,“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表现出“我”满怀期待的心情。(2)“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跑出去,站在街门口”“藏在大门后”这里通过天气、动作的描写,体现出“我”的兴奋。(3)“这段时光不好挨。”作者怎么来体现不好挨?通过跳房子,看云彩,拨弄蚁穴,翻看画报——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想象陌生人的生活。“院子很大,空空落落”,写出“我”独自等待时的寂寞。\n等待的过程非常漫长而又孤独,但是“我”依然没有放弃,一直耐心、执着地等待着。(4)“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追在母亲的腿底下”,“我好几次差点儿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这里写出了“我”紧跟着母亲,想要等母亲停下来的焦急心情。(5)“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这里写出了“我”在期望落空后的失望委屈。5.总结:本文写了“我”等待的过程,在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是:(板书:兴奋期待——耐心等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设计意图:再读课文,理解“我”的心情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引导学生将“我”心情的变化与这一天里时间的推移结合起来体会,以便更全面、准确地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同时,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语文素养。)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1.总结全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我”心情的变化。作者是如何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2、布置作业。\n(1)抄写词语。(2)熟读课文。(设计意图:总结全文,巩固知识。激发学生继续学习探究的兴趣。)第二课时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1.上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我”在等待中的心路历程,请一位同学回顾一下,“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板书:兴奋期待——耐心等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2.今天我们继续来探索“我”的内心世界二、品读课文,感悟写法。预设:1.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1)这里表现出“我”怎样的心情?(焦急、执着)(2)“看着”“我一声不吭”,这个动作写出“我”的心理是怎样的?(想看看母亲还有多少衣服,看看天是不是晚了,心存期盼。)\n2.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越来越缥缈师引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写出光线变暗,暗示时间的推移,“我”的期盼落空。同时也照应“我”的心情,希望渐渐破灭的失落。3.忽然有点儿明白了。(1)“我”明白了什么?(今天是没有希望再出去了。)4.我现在……那声音无休无止就像时光的脚步。(1)师引导学生感受:用光线的变化和声音,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写出等待中的孤独、时间的漫长及等待无果后的悲伤。(2)为什么光线“漫长而急遽”?漫长,时间长。急遽,虽然等待时间很漫长,但是“我”却并不希望黑夜降临,希望白天能更长一点。体现出“我”执着盼望的心情。5.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地流泪。这里表现出他无比的悲伤、绝望的心情。联想迢迢牵牛星中的“泣涕零如雨”“脉脉不得语”,可以感受到那种极度地悲伤,无以言表。6.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内心的绝望,无奈。梳理人物的心情变化:期盼——愉快——等待——执着——焦急——失望——绝望相对应的时间也产生了变化:阳光明媚——暗下去——消逝\n7.总结两条线索并行,写出人物的心路历程。(设计意图:紧扣习作单元的教学目标,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对文章写作方法的理解和领悟上,在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引导他们更加关注表达。)三、积累拓展,质疑问难。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2.全班交流。3.预设问题。(1)那是一个星期天,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昏暗下去”在这里有几层含义?)有两层含义:表现了天色的变化,表明了傍晚的来临,天色越来越暗了;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揭示了由期待到失望委屈的心理变化。(2)我还没有她的腿高,那两条不停顿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动,它们不停下来,它们好几次绊在我身上,我好几次差点儿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句中的观察点发生了转换,这样写有什么效果?)这样写让读者感到身临其境,其实也表现了母亲马不停蹄的劳碌情景。\n(3)我感觉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母亲为什么“惊惶”?)为了生计,母亲不停地忙碌,最后还认为自己疏忽了“我”的“正当要求”,没有兑现自己的承诺,因而“惊惶”,连声对“我”说对不起。四、归纳总结,当堂练笔。1.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文章记叙母亲答应带孩子出去玩,但由于家务繁忙而一次次爽约的事,表现了孩子期待已久而又落空失望的心理过程,也表现了母亲从早到晚操劳家务的辛劳。2.试归纳本文写作上的特色。(1)运用描写表现人物心理。(2)文章首尾呼应,行文自然。3.请描写一次你考试或等待时的心理活动。五、比较阅读,方法提炼。1.学习了《匆匆》和《那个星期天》这两篇课文,想想它们在表达感情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试着完成下面的学习单。\n 课文表达方式相同点不同点《匆匆》《那个星期天》2.学生快速默读这两篇课文,自主完成表格。3.小组合作交流,结合课文中的关键语句谈感受。4.全班交流。(1)两篇文章在表达上的相同点是在情感上都表达出了对时光易逝的无奈、惋惜、惆怅。(2)两篇文章的不同点是表达方式的不同,《匆匆》通过运用设问、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对时光飞逝的惋惜和感叹。《那个星期天》则是一系列细致的动作、心理、环境描写来细腻再现当时作者情感的变化。4、总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们要学习作家们真实自然地表达对社会、人生、生活的情感,只有采撷生活之浪花,只有采用生花之妙笔,才能让思绪在笔下肆意地流淌,才能让真情在纸上纵情地绽放。六、教学反思\n这篇课文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深入文章的字里行间去体会作者一天之中情感的变化以及他是如何写出这些情感的变化的,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画出关键词句、写下读书感受、交流学习所得的方式围绕关键问题展开教学,既给了学生充分独立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又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情境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课堂小练笔“写一次考试或等待时的心理活动”能让学生灵活运用本节课所学到的写作方法,为后面的习作教学打下基础。课堂教学达到了既定目标,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习作例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阅读习作例文,读懂习作例文的内容。\n【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习作例文,结合批注,加深理解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景物之中和直抒、间接抒情的写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陈小允对学习语文的情感和态度的变化,体会他对祖国、对语文的不舍之情。2.感受母亲和毕大妈的生活智慧,体会作者对阳光的喜爱和对母亲、毕大妈这样人的赞美。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阅读习作例文,结合批注,加深理解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景物之中和直抒、间接抒情的写法。教学难点:1.感受陈小允对学习语文的情感和态度的变化,体会他对祖国、对语文的不舍之情。2.感受母亲和毕大妈的生活智慧,体会作者对阳光的喜爱和对母亲、毕大妈这样人的赞美。【教学准备】\n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回顾与复习1.《匆匆》采用了大量内心独白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惋惜,对自己虚度光阴的懊悔,《那个星期天》采用了融情于景的方式,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景物之中,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失落和绝望。2.这两篇课文的作者在写作上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两篇文章在表达情感上,都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方式,把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想法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写出了自己内心的波澜。)3.今天我们来学习两篇习作例文,继续体会表达情感的方式。(二)、学习《别了,语文课》(I)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同学们,我们每天都上语文课,每天都学语文,每天都在\n语文、用语文,因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那么,语文究竟代表着什么,它究竟有多么重要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即将要离开祖国的孩子的内心世界,去倾听他的心灵世界,去感受他的语文情结。2.齐读并板书课题。(II)初读例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想一想:陈小允对语文课的态度前后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总结:陈小允起初非常讨厌语文课,后来在移民前喜欢上了语文课。因为张先生送给他一本书和得知要移民到中美洲无法再学习语文了。(III)细读例文,品析感悟1.自读自悟,找出能够表现陈小允对语文课的喜爱和眷恋之情的语句。2.引导学生找到第1~9自然段的相关语句,体会陈小允对语文课的喜爱和眷恋。3.师生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明确指出描写心理活动的方法,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1)“这一堂课好像过得特别快,一下子就听到了下课钟声。”这句话通过写“我”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表现了“我”不想下课的心情,反映了“我”对语文课态度的转变。\n(2)品读放学后一幕,找到“我”与爸爸的对话,分角色朗读。思考:听了爸爸的话后,“我”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我听后吓了一跳。”“我张皇地拿出语文书,急急温习今天教过的课文,觉得课文内容饶有趣味。我又拿出纸,用笔反复写新学的生字。”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表现了“我”对语文课的喜爱和眷恋。)(3)文中列举“我”通过努力,最近一次默书一个字也没错的例子来表现“我”对语文课的喜爱和眷恋。4.在陈小允喜爱上语文课的时候,他却要离开了。此时此刻,他的心里会有何感受?(不舍、难过)请同学们默读第10~14自然段,画出描写他心理活动的语句,并在旁边的空白处作批注。5.离别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张先生做了什么,同学们做了什么?“我”想了什么?(师生交流,加深感悟:文章通过选择老师留言和同学送书两件事,突出了离别的感伤气氛和“我”对老师、同学、祖国的不舍。)(IIII)课堂小结,明确写法1.例文主要运用了哪些事例来表达“我”对语文的不舍和眷恋?引导学生理解:(1)和爸爸谈话后,“我”张皇地拿出语文书温习教过的课文;(2)“我”默书得一百分;(3)老师给“我”留言和同学送书。2.课文主要运用了怎样的写法来表达这种情感?\n(1)将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中,如与爸爸的对话,老师留言和同学送书等事件中,对“我”动作、语言的描写。(2)运用内心独白的方式直接表达“我”对语文的不舍。如“有谁知道我心里的痛!唉,语文课,在我深深喜欢上你的时候,我就要离开你了,我将要接受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外语教育了,想到这里,我噙着泪。”(三)、按照这节课的学习方法,自学例文《阳光的两种用法》,讨论解决例文后面的问题七、板书设计别了,语文课爱、眷恋八、教学反思本单元的习作例文有两篇,即《别了,语文课》《阳光的两种用法》。这两篇课文作为例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习将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和运用内心独白等直接抒发情感的写作方法。\n教学中,我把主要精力放在第一篇例文的教学上。我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各部分意思,分析课文主要是怎样来表达情感的,以突破教学重点。最后,要求学生以学习《别了,语文课》的方法来学习第二篇例文《阳光的两种用法》。如果学习例文后能接着写作文,效果应该能更好。《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学目标1.回忆生活中的经历带来的不同情感体验,选择一种最深的感受,回顾事情经过,回忆当时心情,能有条理地写下来;2.习作中能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真实自然地表达情感,如果情感有所变化,也能把变化写清楚;3.阅读习作例文,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领悟作者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的方法。4.和同学交换习作,能自评、互评习作。\n教学重点1.习作中能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真实自然地表达情感,如果情感有所变化,能把变化也写清楚;2.阅读习作例文,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领悟作者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的方法。教学难点习作中能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真实自然地表达情感,如果情感有所变化,也能把变化写清楚。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回忆生活中的经历带来的不同情感体验,选择一种最深的感受,回顾事情经过,回忆当时心情,能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2.阅读习作例文,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领悟作者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的方法。教具准备课件\n教学设计一、激趣导入,预备素材。1.做游戏,谈感受。【出示课件2】击鼓传花第一轮,鼓停拿到花的同学罚表演节目,第二轮鼓停拿到花的同学抽奖。分别说说两轮游戏中自己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2.除了兴奋、紧张、害怕等情感,你还有过哪些情感体验?(依依不舍、心花怒放、喜出望外、怒火中烧......)3.书上也提供了一些表现人物情感的词语,大家一起读一读。4.【出示课件3】原来人的情感世界如此丰富多彩,怪不得法国大作家雨果说:“有一种比海洋更大的景象,是天空,还有一种比天空更大的景象,那就是人的内心世界。小结:生活中经历的一切,都会带给我们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如果我们善于捕捉内心情感的变化,选择合适的内容和方法把情感真实自然地表达出来,就能让真情自然流露。(板书:让真情自然流露)二、小组交流,诉说感受。\n1.你有过哪些印象深刻的感受?什么使你产生了这样的感受?先回顾事情的经过,回忆当时的心情,理清思路小声地说一说。2.组内同学轮流发言。要求:发言的同学说清楚事情的经过以及当时的心情,其他同学认真倾听,针对同学的发言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3.全班交流。每个小组推荐一名组内交流中表现出色的同学,跟全班同学说说自己的情感体验。三、学习例文,习得方法。1.刚才大家说出了自己真实的情感,可谓是真情流露。但在写作中如何组织语言和内容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情感呢?我们可以从这个单元的习作例文中找找答案。2.默读例文《别了,语文课》,关注文章旁的批注,边读边思考:“我”对学习语文的情感和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作者是怎样表达的。(1)生默读课文,做好批注;(2)集体交流:【出示课件4】“我”对学习语文的情感和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对学习语文的情感和态度变化:由厌恶到喜欢)(3)作者是怎样表达出这种变化的?超链接【出示课件5、6、7】\n①用具体事例突出变化。“我拿起一张报纸,单是大字标题就有不少字不认识,不要说报纸的内文了。”“我张皇地拿出国语书,急急温习今天教过的课文,觉得课文内容饶有趣味。”“我又拿出纸,用笔反复写新学的生字。”提示:作者写了“我”看报纸、温习课文、写生字这三个具体事例,写出了“我”对语文课情感的变化。②借内心独白抒发情感。出示句子:“有谁知道我心里的痛!唉,语文课,在我深深喜爱上你的时候,我就要离开你了,我将要接受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外语教育了,想到这里,我噙着泪。”师引导学生交流:内心独白是指在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文章里,作者让人物自言自语,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这种方法更能直接而强烈地表达心情。③选典型事例凸显心情。写告别中国语文课,可能由很多事情可写,这里只选择了哪两件事情来写?(老师留言和同学送书)这两件事情就很好地把气氛与心情凸显了出来,表现出“我”对语文课的依依不舍。\n总结。通过学习这篇例文,我们了解到运用恰当的写作方法能够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世界,让真情自然流露,打动读者。3.【出示课件8】接下来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阳光的两种用法》这篇文章,边读边想想阳光有哪两种用法?从两家人的生活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深刻的地方画下来,做好批注;(2)集体交流:谁能用简单的句子概括出阳光有哪两种用法?①母亲把太阳叠进被窝帮“我”御寒;②毕大妈把太阳煮在水里面给孩子洗澡。(3)从两家人的生活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语句来谈一谈。(在艰苦日子里,母亲就是照亮和温暖我们生命的阳光,是我们所有幸福和感恩的来源。)超链接【出示课件9、10、11】①冬天,屋子里冷,特别是晚上睡觉的时候,被窝里冰凉如铁,那时家里连个暖水袋都没有……有意思的是,母亲把被子从绳子上取下来,抱回屋里,赶紧就把被子叠好,铺成被窝状,留着晚上睡觉时我好钻进去,被子里就是暖呼呼的了。引导学生抓住“冰凉如铁”体会家境一般,没有御寒的设备“我”晚上难以入眠。\n引导学生抓住母亲的动作“取”“抱”“叠”“铺”,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让温暖慈爱的母亲形象呼之欲出。②阳光便能够从中午最热烈的时候,一直储存到晚上我钻进被窝里,温暖的气息和味道,让我感觉到阳光的另一种形态,如同母亲大手的抚摸,比暖水袋温馨许多。引导学生抓住作者把温暖的被窝与暖水袋进行对比,同样能带来温暖,但温暖的被窝更能体现母亲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顾。③毕大妈的孩子多,黄昏,她家的孩子放学了,毕大妈把孩子们都叫过来,一个个排队洗澡,毕大妈用盆舀的就是缸里的水,正温乎,孩子们连玩带洗,大呼小叫,噼里啪啦的,溅起一盆的水花,个个演出一场哪吒闹海。引导学生抓住“连玩带洗”“大呼小叫”“噼里啪啦”“溅一盆的水花”“哪吒闹海”,描写出了孩子洗澡时的欢乐场面,衬托出母爱的智慧慈爱给孩子们带来的幸福与温暖。(4)作者是怎样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的呢?【出示课件12】①通过叙述母亲和毕大妈创造阳光的两种用法的事例讴歌了母爱的温馨慈爱。②以“老阳儿”为贯穿全文情感的线索,表达出母爱就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阳光,给人温暖与光明。\n(5)【出示课件13】总结。看,感情原来可以这样表达。当我们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之中,看似平淡的叙述流露出的是柔软绵长、感人至深的真情实感。四、结束语和作业布置。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习作例文,体会到了在写作中如何组织语言和内容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情感,让我们拿起笔来写作,让真情在笔尖流露吧!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和同学交换习作,互相说说哪些地方较好地表达了情感;2.根据大家提出的建议,修改自己的习作。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导入\n我们已经根据这次习作的要求,完成了作文,这节课,我们互相欣赏、评改彼此的习作。在此之前,先来回顾本次习作的要求:【出示课件14】1.选择生活中印象最深的感受,写清楚事情的经过,表达出真实自然的情感。2.能运用恰当的写作方法,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二、佳作放送在这次作文中有些同学的文章不但写得生动、具体,而且感情真挚动人。大家想不想欣赏一下?(板书:佳作放送)1.优秀习作者上台朗读习作,边投影展示。2.同学观看、倾听并思考:同学主要写了一种什么感受?有没有选择合适的方法和内容来表达情感?3.学生评析。【出示课件15】(1)你觉得这篇文章写清楚了自己当时的感受吗?(2)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来表达情感?(3)选择了哪些合适的内容来抒发情感?(4)还有什么值得改进的地方,请提出合理的建议。\n4.教师小结。三、亮点欣赏1.分享精彩语段。导语:佳作不是人人都有,但每个同学的作文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精彩之笔,比如,一些语句和段落很是精妙,可谓亮点之处。(板书:亮点欣赏)谁愿意把你写得最好的句子念给大家听听?1.教师采访展示者和听众,精彩在何处:(注意鼓励习作困难的学生发言、展示,激发其写作的积极性。)四、互评互改导语:好作文是改出来的,欣赏了这些同学的亮点,你是否也有所触动,迫不及待地想修改自己的习作了呢?(板书:互评互改)接下来,我们分小组互评互改习作。【出示课件16】1.结合讲评,自评自改。2.同桌互相修改,互相欣赏。3.将修改后的片段集中再次讲评,并说说自己的感受。\n五、金玉良言1.教师采访通过修改后习作水平进步明显的学生:你有什么成功的经验?2.小结:好的作文是修改出来的──“三分文章七分改”,要“不断修改,反复推敲”,还要“多读、多思、多改”。这样,我们的写作兴趣在修改中会得到激发,写作水平在修改中也会得到提高。六、誊抄作文将这篇习作工工整整地抄在作文本上,可以投寄给班级的班刊或平时阅读的刊物,体验成功的喜悦,让更多人分享你的真情实感。【出示课件17】要求:1.书写一定要整洁、美观、大方。2.注意正确使用标点符号。3.全部写完后,通读整篇习作,再次检查错字及标点符号。七、习作例文【出示课件18、19、20】\n流年里的父爱不知从何时起,放学单独回家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学校离家路程不是很远,但每次看见同学由爸妈来接,我心里未免有些难受。我也渴望能牵着爸妈的手一起回家!那天一直下着暴雨,直到放学,雨也没停下来喘一口气,反而有愈下愈大的势头。同学们陆陆续续都被家长接走了,一会儿就只剩下一个我了。我站在学校传达室门口,望着天空,墨色的浓云挤压着天空,沉沉的仿佛要坠下来。淡漠的风凌厉地穿梭着,将人的惊呼抛在身后。柔软的小草早已战栗地折服于地。狂风卷着暴雨像无数条鞭子打在我不安的心上。我倔强地等着,雨下得这么大,会有人来接我的。然而,我终于绝望了,只得强撑着雨伞,冒着狂风暴雨向家的方向走去。雨水在低洼地带已经汇集成一片小水塘了,而我不得不穿过这条“长河”,正当犹豫不决时,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雨幕中。他穿着西装,踩着皮鞋,神情焦急,略显狼狈,显然是下了公交车就直接来接我了。爸爸来了,他蹲下身子,弯下腰,想要把我背过去。我像做梦一般,马上回过神来咧开嘴笑了,一骨碌爬上了久违的爸爸的背上。我一只手搂着爸爸的脖子,一只手紧紧地撑着雨伞,雨似乎幻化成了一首欢快的音乐,蹦跳在我们的头顶上。\n八、课堂总结这次习作,大家都完成得非常认真,对于真情,我们要用真心去体会,用语言去描摹,用技巧去渲染,用构思去完善。这样才能写出真挚、感人的好文章!板书设计:让真情自然流露佳作放送亮点欣赏互评互改 教学反思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写作能力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对写作提出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在引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时要注重以下几点:1、注重激发情感,突出主体体验是诱发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前提。\n在《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课堂中以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再让他们联系生活去回味或期待、或沮丧、或欣喜等情感体验,学生的写作兴趣就浓厚了很多。2、真情交流,感悟自我是燃起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火花。学生的表现欲、求知欲都很强,正处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的时期,教师要合理引导,把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结合起来。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给每一个学生在他觉得安全的范围内进行自由地表达,使各种水平的学生都体验到被倾听的乐趣,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有情可抒。3、借助习作例文,融会贯通是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保障。教师在指导作文教学时,应当巧妙地运用好习作例文教给学生的方法,可以结合“交流平台与初显身手”的内容,引领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写作素材,从而有利于学生在习作中写出真情实感。\n第四单元10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写“络、锤、凿、焚”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竹石》。3.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4.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竹石》。2.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教学难点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马诗》。2.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3.体会诗人在诗歌中寄托的渴望及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了解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n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成语导入,激发兴趣。【出示课件2】一()当先 ()到成功  老()识途 千军万() 万()奔腾 快()加鞭马是人类忠实的朋友!日行千里是高效的象征,负重不言是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象征,温和、易接近是善良谦逊的象征,早在远古时代,马就和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人喜欢以“千里马”喻良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马的诗,看一看唐朝的李贺赋予了马怎样的形象。【出示课件3-5】(板书:马诗)二、初读诗文,初步感知。【出示课件6】自学要求,4分钟1.自由朗读,注意节奏2.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与同桌讨论后还不认识的,提问。3.朗读后同桌相互说一说你明白了些什么?你不明白什么,在这之中你最想知道什么,组织好语言快速提问,其他同学认真听。三、大概了解古诗。1.学习古诗的方法。一看诗题明对象,二看作者知背景,三看诗文解大意,四看资料悟诗情,插图注释也要看,\n反复诵读入诗境。2.【出示课件7】简介作者,酝酿情感。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他是唐朝宗室郑王后裔,但家族已经没落。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满腹傲气,迫切地想为国家人民奉献,但因为他的父亲叫李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讳父亲的名讳不举进士,使得他终不得登第。李贺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27岁时在郁闷悲苦中去逝。他生不逢时,又不愿媚俗取宠,因而饱受世事的嘲弄。这种情绪直接影响了他的性格,融进了诗作使他的诗平添了一层冷艳神秘的色彩,因而人们称他为“诗鬼”。通过对李贺生平的阅读你有什么感受?他像一匹怎样的马?3.写作背景。【出示课件8】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作者不得志之时。而“燕山”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方。本诗正是当时所写。4.诗文大意。【出示课件9-12】大漠:广阔无边的大沙漠。燕山: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钩: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何当:什么时候才能够。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说明马具的华贵。快走:迅速地跑,痛快地跑。清秋:金秋,天气凉爽的秋天。四、体察诗蕴,品悟诗情。  1、【出示课件13-14】自读第一句,思考4分钟(1)写了什么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充分发挥你的调动你的所有感觉,想一想,这首诗中的景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图画?(景物、色彩、环境、气氛等)大漠、沙、燕山、月;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战场景色。(2)这是一句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环境描写,描写这幅悲凉肃杀战场景色,也代表有志之士报国的决心。(3)作者为什么特意描写“大漠”“燕山”这些地方?这对表现马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呢?\n“大漠”“燕山”等地方,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也是战马奔驰之地。赏析前两句的含义,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这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板书:环境 沙如雪 月似钩)诗意:广阔的沙漠在月的映照下如铺上了一层霜雪,燕山之上悬挂着一轮如银钩(兵器)的弯月。(5)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感受“大漠、燕山”空阔寂寥、清冷大气的场面。师相机点拨:这悲凉、清冷的场面从侧面衬托了诗人壮志未酬、怀才不遇、异常愤懑的心境。(板书:空旷冷峻)2、自读第二句,思考4分钟比较“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和“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你从中读出了什么不同?联系李贺的生平,你感受到李贺怎样的心境?(板书:慨叹 何)(1)“金络脑”是指什么?为什么不是铁、木、竹呢?(“金络脑”“锦襜”“金鞭”统属贵重鞍具,都是象征马受重用)(2)为什么是“踏清秋”?不是“踏春风”?有什么情绪的差别呢?踏之中你能读出什么?用“踩”好不好?为什么?(“踏清秋”声调铿锵,词语搭配新奇,盖“清秋”草黄马肥,正好驰驱所以字句的锻炼,也是此诗艺术表现上不可忽略的成功因素。)(3)你从“快走”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快走”二字,形象地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4)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形象地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作者希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诗意: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作者多么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投笔从戎,驰骋沙场,建功立业,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献上自己的一点力量。可是昏庸腐败的朝廷不认同他的才华,英雄无用武之地,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想到这些,诗人怎能不焦急?——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想到这些,诗人怎能不忧虑?——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想到这些,诗人怎能不愤慨?——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板书:渴望、感慨、愤懑、矛盾 借物喻人)\n五、题目是《马诗》,却不见一个马字,是否离题了?为什么? 生:因为诗人是借马来抒发自己的壮志情怀及怀才不遇的感叹。【出示课件15】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情境,体会作者想要实现理想的迫切心情。板书设计:马诗环境 沙如雪 月似钩——空旷冷峻慨叹 何——渴望、感慨、愤懑、矛盾借物喻人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有感请地朗读、背诵《石灰吟》《竹石》。2、借助注释自主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人在古诗中表达的志向。3、分析三首古诗表达方法的共同点,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教具准备 课件教学设计一、复习导入,引入新课。【出示课件16】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了李贺的《马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古诗三首》中的《石灰吟》和《竹石》这两首古诗。(板书:石灰吟 竹石)二、初步感知,理解诗意。(1)作者简介\n【出示课件17】于谦(1398-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杭州市上城区)人。明朝名臣。郑板桥(1693-1766年),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等,著有《郑板桥集》。(2)初步感知大意:以自学、汇报为主①《石灰吟》【出示课件18】石灰吟:赞颂石灰。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A逐句理解:“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千锤万凿:指用铁锤击,用钢钎凿。千、万:虚词,形容很多。若等闲:好像很平常。(诗意: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对待烈火焚烧、锤炼看作很平常的事。)“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粉身碎骨”指石灰使用时,要碎散成粉末。浑不怕:一点也不怕。浑:全,全然。清白:指高尚的节操。(诗意: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B整体了解: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②《竹石》【出示课件19】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作者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A逐句理解: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咬:在这首诗里指的是紧紧扎根在土里。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破岩:破裂的岩石。这句诗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破裂的山岩之中。(体会竹子坚忍不拔的性格)“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磨:折磨。\n“坚劲”:坚定强劲。(强调jing四声读音)任:任凭。  尔:你。这句诗的意思是:遭受无数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让它屈服。B整体理解: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诗歌的意思。三、感悟诗歌,体会情感。①初步感知诗歌情感:这两首诗,分别描绘的是石灰与竹子,说一说,石灰与竹子给你分别留下怎样的印象?(板书:石灰 竹子)石灰:开采石灰时非常艰苦,烧制石灰时面对严峻的考验。朗读,读出石灰的面对各种考验泰然自若。竹子:长在高山岩石中的竹子。它高大挺拔,扎根艰难与顽强。看图,感受竹子的坚强。朗读,读出长在岩石中的竹子在那种艰难、恶劣的环境中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②深入感知作者的情感:再读古诗,诗人仅仅是在赞美石灰、竹子吗?用上咱们上节课学会的方法,联系作者写诗时的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生平,小组讨论,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汇报。《石灰吟》:抓“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来感受。重点体会“清白”,这个“清白”到底指什么?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是拿石灰自喻。说明自己不管遭受多大的挫折,即使是粉身碎骨,也要保持高尚的品格。表达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洁品格在人间的追求。于谦就是这样,到死也不向恶势力低头,实践了他的誓言。(板书:不怕牺牲)教师小结:这就叫做“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石灰与诗人之间有什么联系? 朗读,把诗中“物”的形象与所蕴含的精神融合起来,读出作者的情感。《竹石》呢?汇报: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引导学生认识到:\nA.《竹石》也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诗人的情感。作者借赞美岩竹的坚定、顽强,说明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板书:要有骨气)朗读,读出这做人的道理。 B.再联系诗人的时代背景,我们也能看到诗人自己对当时黑暗、污秽的社会不妥协的斗争意志和高尚节操。 朗读,读出诗人所言的志向。四、总结方法,深华主题。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古诗,具有什么特点?(托物言志)在学古诗时,我们一方面要从字面上理解古诗表面的意思,还要结合作者生平与时代背景来看诗隐含的意思。这种方法你学会了吗?2.背诵这三首古诗。板书设计:《石灰吟》 石灰  不怕牺牲《竹石》  竹子  要有骨气托物言志教学反思《古诗三首》是咏物言志诗,通过所写的事物抒发了作者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教学过程中遵循“整体感知—知人识文—分析品味—理解共鸣”的古诗教学程序,通过一个个层层推进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紧紧扣在理解作者思想情感上来推进课堂,放手给学生思考、讨论,教学秩序井然,教学收效良好。但学生真正能感悟到作者心境,为什么?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来体会这首诗的感情的。1、抓住诗眼,挖掘诗的内涵。教学中要抓住重点词句,围绕重点词句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的意境。古诗中的思想感情一般表现得比较含蓄。教学时,必须启发学生逐句逐段地进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中去感受,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n1、反复吟咏,从感性意象到达理性领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诗必须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首先要使学生对诗歌充分感知,通过诵读,在头脑中想象,逐步形成诗歌所表达的整体形象。2、注重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能够自学简单的古诗。3、从本节课来看,总体效果还可以,可以说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出“军阀、恐怖、宪兵、魔鬼、苦刑、匪徒、舅姥爷”等词语。过程与方法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n2.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感受革命传统教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教学准备:①收集关于李大钊的资料。②自学生字新词。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阅读“单元导读”,明确单元学习目标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深深的怀念”这一单元主题,请同学们自读“单元导读”,想想我们在这一单元里将要看到什么,学习什么?二、质疑激趣,导入新课。1.出示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自由谈心中的疑问)2.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走进课本寻找答案吧。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轻声读文,借助工具书,做到正确流利读课文。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检查正确流利读课文情况,检查生字生词掌握情况。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李大钊的哪些事?你从这些事中感受到什么?4.学生借助课前搜集的有关李大钊的资料,相互交流自己的初步感受。\n四、熟读课文,动笔书写。1.自由练习朗读课文。2.书写本课生字、生词。第二课时一、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正确流利地朗读了课文,作者李星华追忆了父亲李大钊生前发生的哪件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在作者的眼中和你的心中李大钊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做批注。二、根据学生汇报,教师顺学而导。1.学生自由汇报被捕前部分课文第二段,引导学生体会父亲为了革命工作达到忘我的程度,从另一侧面体会当时形势紧急。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体会和理解读出来。课文3—6段,引导学生体会一向慈祥的父亲,今天竟含糊回答我的问题,同学们想象当时的情况,再次体会时局的严重,读出情况的紧急。课文7段,出示李大钊说的话的含义,从中体会父亲把革命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要,重点读好父亲的话。过渡语:是啊,尽管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越来越紧张,尽管同志们多次劝他离开北京,尽管母亲不止一次劝说他,可父亲总是坚定地说(课件出示父亲的话)读好父亲的话,从读中体会父亲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负责精神。2.学生汇报被捕时部分汇报10—11段,从“不慌不忙”一词体会父亲镇定自若,体会父亲为革命事业早已做好各种准备。从父亲的语言和动作中,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汇报17段,体会父亲在敌人面前态度严峻,猜测父亲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汇报其他段落,从敌人凶残和野蛮体会当时社会的黑暗。尽管敌人似魔鬼一般,父亲却表现的镇定自若,这样勇敢坚强的父亲又怎能不令人敬佩,同桌合作读8--17段。3.汇报被捕后部分19段从“乱篷篷”一词你想到什么?(出示19段课文读出自己的体会)\n出示22段,想一想父亲心里在想什么呢?难道父亲不疼爱自己的孩子,不留恋自己的妻子吗?教师小结:父亲为了革命事业早已经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他爱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他更爱天下所有受苦受难的人们,他愿意为自己所追求的事业献出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他觉得值,这就是一个革命者,他时刻不忘用自己的言行教育亲人。学生再读22段。三、升华情感,读写结合1.课件出示李大钊图片: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眼前的李大钊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信心,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用自己的言行影响亲人)2.就是这样一位孩子眼中的好父亲,战友眼中的好同志,却在1927年4月28日被北洋军阀张作霖杀害了,同学们自由读29-30段,体会全家人的悲痛心情。3.他虽然离我们远去,但他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面对眼前的这位优秀缔造者,你想说点什么呢?拿起你手中的笔,把自己想说的话记在书中。四、领悟表达,展示收获1.文章中的父亲给在座的每一位留下太多的感动,相信作者在写作中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浏览全文,你领悟到怎样的表达方法?教师总结:作者按事情顺序,采取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给人留下很深印象,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敬仰和深深的怀念。2.作业⑴抄写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⑵课外阅读《红岩》《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等书籍。⑶了解李大钊的其他故事。板书设计:十六年前的回忆被捕前时局严重形势紧急高度负责被捕中不慌不忙态度严峻勇敢坚强被捕后乱篷篷生死置之度外教学反思:\n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内容较多,学生在理解上肯定会有一定的难度。备课前我也去查阅了有关长篇课文的教学方法,可以采取“直奔中心”法,即从整体入手,通过整体感悟,让学生直接触及中心正题,抓住重点段落进行研读,放弃逐字逐句的讲解。于是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方面,从整体上理清文章的脉络,概括出李大钊是怎样的人,并以此为线索,抓重点词句探究;第二方面,抓住文章表现的情感,以朗读为主,在读中体会李大钊的品质,从而感受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12为人民服务抱歉,略\n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内容较多,学生在理解上肯定会有一定的难度。备课前我也去查阅了有关长篇课文的教学方法,可以采取“直奔中心”法,即从整体入手,通过整体感悟,让学生直接触及中心正题,抓住重点段落进行研读,放弃逐字逐句的讲解。于是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方面,从整体上理清文章的脉络,概括出李大钊是怎样的人,并以此为线索,抓重点词句探究;第二方面,抓住文章表现的情感,以朗读为主,在读中体会李大钊的品质,从而感受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13*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教学目标:  1.了解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的英雄事迹,学习他为革命事业勇于、牺牲的献身精神。  2.清楚明白的写出二、三、四段的段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第七自然段。教学重点: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清楚明白地写出二、三、四段的段意。\n教学难点:  课文义第七自然段中的难句。教学过程:一、交待背景  介绍董存瑞。观看影片《董存瑞》。二、质疑,提出目标  关于课题质疑,引导学生提出:董存瑞为什么要炸暗堡?他是怎样炸暗堡的?炸的结果怎样,从哪看出他舍身炸暗堡?这节课我们要完成哪些学习任务?由学生根据训练重点和课后的阅读思考提出…三、初读课文,理清顺序1.自由读全文。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2.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一一个意思?给课文分段?全文可分五段:第一段(第一一自然段)     第二段(第二至三自然段)第三段(第四至六自然段)    第四段(第七自然段)第五段(第八自然段)四、学习第一段1.默读思考董存瑞为什么要炸暗堡?引导学生说出:(1)解放隆化的战斗打响了,我军像潮水一般冲向敌军司令部。表示战斗打的激烈,我军上气高昂,同时这次战斗也十分重要。(2)敌军的暗堡喷射出舌火,封锁了我军前进的道路。         2.指名朗读,归纳段意\n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敌人的暗堡封锁了我军前进的道路。清楚明白地写出段意要求写出“在什么情况下,谁,干什么,”或者“什么,怎么样”五、学习第二段1.董存瑞是怎样请战的?指名朗读。2.理解句子:(1)董存瑞瞪着敌人的暗堡,两眼迸射出仇恨的火花。把“瞪”换成“望”,把“迸射”换成“放射”,好不好?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句用了“瞪”、“迸射”有力地、充分地表现了董存瑞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坚决炸掉暗堡的决心。(2)他跑到连长身边,坚决他说:“连长,我去炸掉它!”…“跑”,“坚决”说明了什么?3.归纳段意要求学生写出,进行比较。董存瑞请求炸暗堡获得批准,并由郑顺义担任掩护。六、学习第三段1.指名读讨论:敌人的机枪扫射给董存瑞造成了那些困难?他是怎样做的?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让学生抓住词句谈。表现了董存瑞沉着、机智、勇敢和勇往直前的精神。2.归纳段意董存瑞冒着枪林弹雨,猛冲到桥下。七、学习第四段1.自由读,提出不懂的问题。\n2.围绕学生的问题,讨论:董存瑞为什么要舍身炸暗堡?(1)桥有一人多高,两边斜坡光滑,无法放置炸药,放在河床,炸不毁暗堡。    (2)冲锋号吹响,情况万分紧急。必须即刻炸毁暗堡。3.理解重点句(1)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下,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抓住动作“站”、“托”、“顶”、“拉”,从中看出董存瑞动作坚决、果断,这表明此时他的心中多(有一个念头,一定要炸掉敌人的暗堡,至于个人生命早已置之度外,显示了舍身忘死,大无畏的英雄气概。(2)火光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抓住“钢铸一般”“巨人”“坚毅”等词,突出董存瑞坚定不移,英勇顽强无所畏惧的革命精神。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此时可结合放录像: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段,以此激发学生的感情,烘托气氛。5.练习背诵6.归纳段意董存瑞手托炸药包,炸毁暗堡,壮烈牺牲。八、学习最后一一段齐读:董存瑞炸暗堡的结果怎样?归纳段意。站士们沿着董存瑞开辟的道路杀向敌军司令部,消灭了全部敌人。板书设计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前进受阻。\n二、坚决请战三、冲向暗堡动作:站 托顶 拉四、英勇献身   神态:钢铸一般坚毅语言:“为了新中国,冲阿!”…五、站斗胜利教学反思: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知识的落实,在扎实上下了功夫,并在授课中注重了知识的延伸,并合理设计练习形式,降低了学生练习的难度。在教学内容上,课件内容呈现过多,给学生在心理上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课件内容的精简,课件内容多的情况下,要作恰当处理,可以通过自己读给学生听,让学生朗读等形式增加趣味性。综合性学习:奋斗的历程[教学目标]1.能用学过的方法读“阅读材料”,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再分组交流自己的阅读方法或其他的阅读收获。\n2.能小组分工合作,搜集、整理诗词;并共同研读,交流感受,制作一本诗集。3.能选择合适的材料与方式表达自己的心愿,并用修改符号自主修改习作。[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学会分类搜集、共同研读的方法。2.能选择合适的材料与方式表达自己的心愿。[教学课时]2~3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能用学过的方法读“阅读材料”,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重点)2.搜集、整理诗词;并共同研读,交流感受,制作一本诗集。一、开展阅读分享会\n1.活动导入:同学们,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革命先烈的光辉形象,了解了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今天我们围绕“奋斗的历程”这一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2.回忆学过的阅读方法。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阅读方法,同学们能举例说一说吗?3.读“阅读材料”。运用这些方法读一读7篇阅读材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阅读文章的,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收获?4.分组交流,派代表展示学习成果。预设1:我在阅读《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抓住了人物的动作,比如“挤、探着、扶着、站直、摘下”等表示动作的字词,我感受到了人们悲痛的心情。预设2:阅读《春天的故事》时,我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了歌词的创作背景,并结合关键句“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感到骄傲!\n师小结:能将课上学过的阅读方法,迁移运用到其他的文章中自主学习,学有所获,同学们真不错!二、制作小诗集1.活动导入:同学们,了解革命事件,感受革命先烈的光辉形象,除了阅读有关红色主题的文章,我们还可以学习红色诗词。2.分工合作,分类搜集诗词。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分类搜集呢?(描写革命领袖的、歌颂祖国的、讴歌新时代的、描述革命大事件的等方面)3.小组内研读搜集到的诗词,交流感受和体会。4.创编小诗集。①统一格式,认真誊抄。②根据内容,制作目录。③给诗集取一个好听的名字,绘制封面,装订成册。第2课时◆课时目标1.能选择适合的材料与方式表达自己的心愿。(重点)2.能用修改符号自主修改习作。\n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诉说心愿1.谈话导入。同学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大家知道了无数的中华儿女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了许多贡献,他们共同的心愿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引导学生诉说心愿:仔细想一想,你的心愿是什么呢?和同学说一说吧!3.引导学生书写心愿:我想每个同学都有很多心愿,现在请大家写下三个你最想实现的心愿。4.学生书写,教师巡视,相机指导。二、参考材料,交流心愿1.汇报交流。学生根据所写的心愿进行交流。教师提示:读一读参考示意图中的心愿,想想你们能不能写下更多的心愿。2.师小结:我们的心愿可以根据不同对象分成“关于个人”“关于家庭”“关于社会”三类。\n3.引导学生思考:最想表达的心愿是什么?为什么?4.归纳出选择“心愿”的标准:选择最想和别人交流的;选择材料最丰富的;选择最想实现的。三、选择合适的材料与方式,表达心愿1.展示“心愿”案例,帮助学生解决选材问题。(1)课件出示案例,请学生读一读。一起来看看这几位同学都写了什么内容呢?明明写道:我的心愿是世界和平,没有战争和饥饿……静静写道:我的心愿是成为一名网络安全工程师……(2)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的一个心愿,讨论:如果是你,会选择什么材料表达这个心愿?为什么?示例:我会选择相关新闻事件。一位网络安全工程师,对抗了黑客的入侵,帮企业避免了较大的经济损失,我很佩服。而且我经常自学网络编程知识,我对这方面十分感兴趣。(3)讨论之后,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4)小结:我们可以写心愿的美好,可以写产生心愿的原因,可以写为了达成心愿自己准备怎样做……\n2.引导学生根据表达对象和内容,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表达。(1)出示两位同学所写的《我的心愿》。启发思考:两位同学分别选用了什么方式来表达?(2)小组讨论:同样是写心愿,为什么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教师小结:我们在写心愿的时候,一定要学会根据想要表达的内容和表达的对象,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表达。我们可以叙事、写信,也可以写日记、写倡议书、创作诗歌……(3)启发思考:根据自己所要表达的心愿及表达对象,想一想选择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最合适。(4)互动交流提示:如果你认为××同学选择的表达方式不合适,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四、真情倾诉,书写心愿1.课件出示习作提示。2.学生自主写作,教师巡视。五、评讲优秀习作,修改完善习作1.评讲优秀习作。如,选材丰富多彩,表达方式适合。\n2.提出习作问题。如,材料选择不佳,缺乏情感的表达。3.修改完善习作。根据评价标准,使用修改符号尝试修改习作。[教学反思]本次习作的话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都有话可说。教学时,我通过交流谈话导入,让学生进入一个适宜敞开心扉,表达心愿的氛围,让他们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心愿。在此基础上书写心愿,有助于学生打开思路,选择材料。接着,我采用教材图示呈现的方式,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拓宽学生的思路。并且根据表达的内容,选择一种适合的方式进行表达。\n《语文园地四》教学目标1.学会分析文章开头与文章结尾,并将学到内容融入自己的习作中,并再找一些写得好的文章,感受这样写的好处;2.联系学过的诗句,说一说哪些事物在古诗中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感受“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3.理解外貌和神态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4.积累名言警句。教学重点1.学会分析文章开头与文章结尾,并将学到内容融入自己的习作中,并再找一些写得好的文章,感受这样写的好处;2理解外貌和神态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教学难点联系学过的诗句,说一说哪些事物在古诗中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感受“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n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开门见山,谈话引入出示课件:开篇如爆竹,结尾如撞钟同学们,一个好的开头,可以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文章的开头要像放鞭炮一样,要一鸣惊人;一个好的结尾,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文章的结尾应该像撞钟一样,清音有余。可见,写好开头和结尾多么重要呀!为了让同学们能写好作文,真正当个小作家,我们这堂就来学习优秀作文的开头与结尾。(板书课题:学习园地交流平台)二、围绕文章,分析方法课件出示: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引导学生发现特点,体会作用。(板书:开头结尾)1.出示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开头和结尾,学生阅读后总结开头、结尾的方法和作用。归纳:开头:点题式,即一开头便照应题目,简洁明快,开门见山。结尾:首尾呼应,强调主题,加深读者的印象。(板书:点题式首尾呼应)2.出示其他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说一说这些开头和结尾的特点和作用?\n归纳:1)开头:《藏戏》--设问式,提出问题,引起注意,激发读者的好奇之心;《草原》—描写式,描写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动物,总之用美的语言写出特点2)结尾:《匆匆》—点名题旨,结尾呼应主题,抒发慨叹,增强感染力;《那个星期天》—总结全文,含蓄深刻,引人深思。(板书:设问式描写式点名题旨总结全文)3.阅读交流平台的内容,总结文章开头和结尾的作用。归纳:好的开头可以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好的结尾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令人回味无穷。三、回顾课文,拓展延伸1.回顾学习的课文,哪些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2.读读自己习作的开头和结尾,交流自己满意的地方,说说不足之处,想想可以怎样改进。四、总结方法,运用习作写文章虽有章法,但并无定法,只要写得详细、生动就是好。所以只要同学们开动脑筋多积累、多学习,你们才会写出更好的。请同学们收集一些好的文章开头和结尾,以及自己写的文章中较好的开头和结尾,课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板书设计:\n学习园地交流平台开头:点题式结尾:首尾呼应设问式点名题旨描写式总结全文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品读诗句1.歌以咏怀,诗以言志。同学们,自古流传的诗词歌赋中,许多诗人借助自然界中的事物,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与意愿。让我们一起品读诗句,了解那些被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的事物吧!2.课件出示:教材74页3句古诗。通过反复朗读,引导学生联系原诗,说说这些诗句中,哪些事物被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1)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代郑燮《竹石》。作者通过歌颂立根破岩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气节。2)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元代王冕的《墨梅》。赞美了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3)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宋代苏轼的《赠刘景文》,盛赞了在寒风中傲霜挺拔的菊枝,表达了诗人孤高傲世的高洁品格。\n归纳:以上诗句共同点是都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石竹、墨梅、菊枝等事物被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古诗因为有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才显得魅力无穷。(板书:托物言志品格志向)二、揣摩语句,体会作用1.学生自主读句子,学生分析讨论以下问题,教师归纳总结。(1)下面语段中的外貌和神态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A:“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抱”:体会父亲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乱蓬蓬的长头发”“平静而慈祥的脸”:看出李大钊面对敌人坚定沉着和在家人面前慈祥和蔼。B:描写扁鼻子军官的目光和大手,写出了他的“凶恶可怕”;“目光立刻变得凶恶可怕”说明扁鼻子军官性格变化无常;“那双手就像鹰的爪子”这个生动的比喻进一步突出了扁鼻子军官凶恶残暴的本性。C:描写骆驼祥子的头,眼晴、鼻子等,塑造了一个勤劳、淳朴、敦厚的祥子形象;“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说明祥子显得很聪明、很有精神;“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表现了劳动者的本色;“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说明祥子身体很强健。\n(2)如果删去这些内容,是否会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人物的外貌和神态描写,使人物的形象更丰满、鲜活,如果去掉这些描写,人物形象就不那么鲜明、生动了。2.交流并总结外貌和神态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中的作用。1)通过外貌描写反映出人的喜好、身份、生活态度等,在人物刻画时又起到加强的作用。2)体现人物性格的特征,对塑造人物的性格和形象可以起烘托作用。(板书:外貌神态鲜明生动)三、日积月累,名言赏析课件出示:教材74页中5句名言,读一读这些名言,想一想它们的意思。同桌之间交流,汇报,教师归纳。1.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原意:柳枝比较容易扦插成活,而花即使很用心种植,也难使其成活。比喻有些事情努力追求却没办法达到目的,而有些事情并没有刻意去做,却很好地完成了。2.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解释:药虽然很苦,但是对病人的病有好处;诚恳的劝告、尖锐的批评虽然听起来让人不舒服,但是有利于听的人改正他们的行为。\n3.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解释:树想要静下来,可是风却不停止,而子女想要去养老孝敬,可是亲人却失去了。教育子女,应该好好的对待自己的亲人,不要等到失去了亲人以后再去叹息。4.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解释:在过富有的生活的时候要想到以后可能会过贫穷的日子,不要到了一无所有的时候再来回想以前的美好生活。5.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解释:在你真正应用知识于实际中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学的知识不够;很多事情不亲身经历,不会知道它的难处的。四、课堂总结本节课咱们学习了很多语文写作的小妙招,希望可以在平时的习作中运用起来。板书设计:托物言志:品格、志向外貌、神态:鲜明、生动\n第五单元14《文言文二则》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援、射”等6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联系上下文,理解“善、之、决”在句中的含义。3.能对照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故事内容。4.《两小儿辩日》中,了解两个小孩的观点分别是什么,理解他们是用什么方法说明自己的观点。4.背诵课文。教学重点能对照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再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故事内容。教学难点《两小儿辩日》中,理解两个小孩的观点分别是什么,明白他们是用什么方法说明自己的观点。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援、射”等6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联系上下文,理解“善、之”在句中的含义。3.背诵《学弈》。\n教学设计一、读通全文,感悟读法。1.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我们小学阶段最后两篇文言文《学弈》和《两小儿辩日》。我们都知道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出示课件3:如何学好古文】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学弈》,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可以借助拼音,或标注出来向老师请教。2.板书:学弈,指导书写“弈”。3.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标注出来,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4.听老师范读,再跟老师读。(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4.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出示课件4】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出示课件5】弈:下棋  学弈:学下棋(板书)2.作者简介。【出示课件6】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他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说,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阐述了儒家重民思想。肯定人性生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其学说对后世儒者影响很大。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著作有《孟子》。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句话【出示课件7-14】,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弈秋教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一心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讲,可是他心里却总以为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想拿弓箭去射它。这个人虽然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却学的不如前一个。4.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5.小组合作,疏通文意。教师指导。   6.指名说全文大意。【出示课件15】\n三、导悟相济,突破难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结合学生提问重点理解“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1.学生自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画横线字的意思。(1)通国之善弈者也(善于)(板书)(2)一人虽听之(……的话),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代词,代指“鸿鹄”)(板书)【出示课件16】 2.【出示课件17】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之”字)3.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  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出示课件18】  师范读,让学生体会,再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然后试着自己读读。 4.【出示课件19、20】“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意思是什么?思考讨论: (1)两个人同时在最好的老师指导下学棋,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因为一个人专心致志学习,而另一个人三心二意。(2)通过学习,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课文告诉我们学习要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师:哪个词是第二个人?这句话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四、流利朗读,积累语言出示全文及朗读录音,生边看边跟读体会语感,然后练习朗读好全文,最后师生合作背诵全文。五、迁移训练、练读古文拓展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又为学生熟知的文言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出示课件21、22】\n板书设计:学弈 弈:下棋  学弈:学下棋通国之善弈者也(善于)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代词,代指“鸿鹄”)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能对照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故事内容。2.《两小儿辩日》中,了解两个小孩的观点分别是什么,理解他们是用什么方法说明自己的观点。3.背诵课文。教具准备 课件教学设计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1.请生背诵《学弈》。2.板书课题:两小儿辩日3.介绍资料:《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列子》相传为列御寇的论集。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出示课件24】4.理解课题,质疑问难:(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两个小孩辩日这件事。)(2)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①他们为什么争辩?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③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教师及时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n二、总结学法,明确目标1.回顾学习《学弈》一文的过程,总结学习方法。(1)理解课题,提出问题。(2)读准字词,读通课文。(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4)解疑释惑,体会道理。(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2.明确方法,自主学习*读准字词,读通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速要慢,适当停顿,到读通顺为止。(2)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师生及时评价。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1)【出示课件25】对照注释,弄懂词句,理解故事的内容。(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3)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时疏通点拨。【出示课件26】(译文如下: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出示课件27】3.解疑释惑,体会道理(1)两小儿为什么争辩?(太阳是远是近)(板书)(2)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出示课件28】(①一小儿的观点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依据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他是根据形状大小来判断的。②另一小儿的观点是: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依据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温度来判断的。)\n(3)【出示课件29】两小儿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因为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标准不同,结果也就会不一致。)(4)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孔子不能决也――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孔子答不出来,他的态度是怎样的?可取吗?(他能实事求是,不怕露丑,我们应该向他学习。)(5)对两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引导学生积极发表看法,激发他们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教师适时补充资料供学生阅读:其实太阳早上和中午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①远小近大的原因: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由于视觉的误差。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②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4.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1)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勇于争辩。(板书:两小儿:善于动脑,大胆质疑,勇于争辩)(2)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板书: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这对你有什么启示?【出示课件30】引导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三、复述故事,熟读成诵(1)分角色朗读课文。(2)学生分组表演故事。(学生自由选择使用白话或使用文言文表演)(3)学生背诵课文。板书设计:两小儿辩日太阳是远是近两小儿:善于动脑,大胆质疑,勇于争辩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教学反思\n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小学生对文言文接触的少,能做到正确的断句,流利地朗读就已经很不容易。教学中我把指导学生朗读、背诵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就难在如何让学生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只有每句意思都懂,才能正确的断词断句把句子读通顺。教学中我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其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在教学中我还注意了以下问题:一、不必采取对译法  老师认识的误区是小孩子不懂文言文,又是初次接触,。一定要逐词逐句的对译,不然学生可能学不会。有效的方法是,学生反复读懂课文,根据注释初步理解字词和每句话的意思。学生如有不懂,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使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贯通全文。 二、充分发挥范读的重要性  教师范读课文本身作用不可小觑,范读文言文更是重要,第一遍要读的有声有色,流畅自如,起到感染学生的作用。第二遍一定要让学生注意断词断句,做到准确。三、指导文言文的读法  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 四、注重小组讨论交流  小组合作探究是一种较新的教学方法,我在教学中也经常尝试使用。教学这一课同样适用。让学生讨论文中所蕴含的道理,讨论文中对人物的评价。在这课的教学中,我还有意的传授了一点儿文言文知识,这样,以后对孩子还是有好处的。\n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诞、澡、械、授”等11个生字。在文本中理解“司空见惯、敏锐、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的意思。2.默读课文,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并讲述自己受到的启发。3.找出作者为证明自己的观点所列举的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了解每个事例都是按照“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疑——找到真理”的顺序来介绍的。4.能够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几个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5.拓展阅读文段,说说自己在《千年圆梦在今朝》中体会到的科学精神。教学重点 找出作者为证明自己的观点所列举的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了解每个事例都是按照“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疑——找到真理”的顺序来介绍的。教学难点能够仿照课文写法,用几个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第一课时\n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诞、澡、械、授”等11个生字。在文本中理解“司空见惯、敏锐、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的意思。2.默读课文,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并讲述自己受到的启发。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有很多同学特别崇拜科学家,能说一说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吗?【出示课件2】2.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学生自由发言,如: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3.教师小结【出示课件3】: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n4.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第16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相信同学们学过课文,对这句话会有更深刻的理解。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介绍作者【出示课件4】:叶永烈(1940—)著名科普作家、传记文学作家,是《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著有科幻故事《小灵通漫游未来》,影响较大。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3.出示词语:【出示课件5】诞生 纵观 漩涡 敏锐 追根求源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洗澡 花圃 推理 逆时针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打破砂锅问到底(1)指名读词语。(2)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全班交流。【出示课件6】  定理:已经证明具有正确性、可以作为原则或规律的命题或公式,如,几何定理。定律:科学上对某种客观规律的概括,反映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一定变化过程的必然关系。\n学说:指学术上自成理论体系的主张或见解。司空见惯:看得多了,不以为奇。追根求源: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打破砂锅问到底: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见微知著:微:隐约;著:明显。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锲而不舍:锲,镂刻;舍,停止。比喻有恒心,有毅力。4.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疏通难读的句子。5.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把这句话画出来。三、细读课文,理清条理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给课文划分段落。2.学生交流段落划分,说明分段理由。第1自然段: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好之后。第2到第8自然段:证明观点,举三个例子来证明。①洗澡水的漩涡。②蚯蚓活动发现大陆与海洋的分布。③做梦时眼珠转动。第9、10段:总结观点。只要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就能找到真理。\n3.教师对照板书进行小结:这篇课文思路特别明晰,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本身就是“真理”,然后概括地指出在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上,那些定理、定律、学说都是在发现者、创造者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获得的,由此引出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确凿事例,之后对三个典型事例作结,强调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却从中发现了真理,最后指出科学发现的“偶然机遇”只能给有准备的人,而不会给任何一个懒汉。四、布置作业,巩固提高1.熟读课文。2.抄写生字新词。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找出作者为证明自己的观点所列举的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2.事例都是按照“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疑——找到真理”的顺序来介绍的。3.能够仿照课文写法,用几个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4.拓展阅读文段,说说自己在《千年圆梦在今朝》中体会到的科学精神。教具准备 \n课件教学设计一、复习导入检查生字:洗澡机械教授叛逆花圃玫瑰谨慎盐水石蕊试纸奥秘领域锲而不舍二、细读课文,交流感悟1.【出示课件7-9】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用哪些事例来具体说明自己的观点的?课文具体写了三件事:第一件写的是谢皮罗教授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第二件写的是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地球上大陆与海洋的形成;第三件写的是奥地利的一位医生从儿子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一现象中发现了眼珠转动和做梦的关系。2.【出示课件10】再请大家仔细地读读这三个事例,看看三段话在写法上、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点?全班交流,这三个事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或者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的研究和实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这三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才能解决问题,发现真理。因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n这些事例是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三个确凿的事例,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家们都是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作者表达自己观点的方法: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疑——找到真理(板书)3.你还能列举出这样的事例吗?(学生可能会谈到曾经学过的伽利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事例。除此之外,教师还可补充:蚯蚓在美国东海岸有,在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出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分为两个洲。)4.课文中哪些语句令你深受启发,作出标注。5.交流令自己深受启发的语句,说明从中受到的启示,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有关语段。【出示课件11】①最后把“?”拉直成了“!”,找到了真理。这里的“?”是发现的问题,是不断的追问,“!”是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这个句子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出示课件12】②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n“打破沙锅问到底”是一句俗语,形象地表达了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精神,“发现”“发明”“创造”“成就”这四个词按收获由小到大排列,也说明平常的事情中蕴含着真理,蕴含着伟大的成就,而这些只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才能做到。【出示课件13】③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见微知著:微,隐约;著,明显。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板书:见微知著)这句话和课文开头首尾照应,说理深刻。这句话用“只要……就……”的句式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就是“见微知著”,能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看到本质,并“不断探索”。【出示课件14】④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这句话对发现真理的条件作了说明,科学发现中存在“偶然的机遇”,说明科学真理就存在于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只能给……”说明科学发现也并不容易,指出了科学真理的发现是有条件的,那就是给那些“有准备”“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的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就是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n三、再读课文,感悟写法1.默读全文,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2.小组交流。2.全班交流,教师点拨:这篇课文围绕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观点,列举具体事实加以证明。这样的文章叫做论说文,也叫做议论文,不同于我们经常阅读的记叙文。本文所用的证明事例的方法: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疑——找到真理四、拓展阅读,随文练笔【出示课件15-20】下面我们来阅读《千年圆梦在今朝》,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哪些科学精神。写一写。板书设计: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疑——找到真理见微知著教学反思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三个方面:\n一、积极性被调动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把说话的舞台让给学生。我始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给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圈画、思考、交流、汇报、朗读、表达.....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语文课堂上有所收获。二、心弦被拨动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是这一课的重难点。对课文中的三个事例,我指导学生研读的重点是具体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样的?通过读读议议,拨动学生心弦。三、心灵被触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关注“敏锐地注意”“敏感地意识”“百思不得其解”以及“反复的研究和实验”“许多实验”“反复的观察实验”等词句,并三次回扣课文的第2自然段,使学生在反复地诵读中体会和领悟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含义,感受和感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通过多种形式地朗读、感悟让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说说自己读了课文中的三个事例有什么感受?透过“!”还能感受到什么?感悟“!”蕴含的丰富情感。在此基础上一咏三叹再读课题,读出自己的感受,此时,学生对课题、对课文的认识也得到了升华。学生在阅读分享中有所动,与此同时,训练学生结合课文仿写,练笔表达也成了水到渠成之事。\n一节课下来,自我感觉本堂课学习目标基本达成,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错,但是这堂也不免有些遗憾:高年级学生字词方面已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在开课的字词学习的安排确实必要性不大;另外,在引领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方面,在这堂课上还显得有欠缺,没有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感悟。16《表里的生物》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脆、拦”等5个生字。在文本中理解“三弦、和谐、清脆”等词语的意思。2.默读课文,能够联系课题,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3.掌握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4.能从文中找到关键语句,理解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5.能够结合生活经历,与同学交流生活中遇到与文中的“我”类似的趣事。教学重点:默读课文,能够联系课题,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n教学难点:1.掌握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2.能从文中找到关键语句,理解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1.(出示表的图片)问:这是什么?(板书:“表”)2.问:表里面有什么东西?(出示表内部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说出表里面有哪些东西? 生看图回答。  师总结:表里面有螺丝、有齿轮、有表针等,但著名的作家冯至童年时却认为表里面有生物(板书“生物”),他认为表里有个活着的小蝎子之类的小动物,他就把自己童年的这一段认识,这个有趣的经历写成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第15课《表里的生物》。3.板书课题,生齐课题。二、出示预示提示1.学会“脆、拦”等5个生字。2.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3.文中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方法?在文中找出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情感。4.学了课文之后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让学生带着预习提示听课文录音。\n三、整体感知1.画出生字词,自学交流并汇报。(1)生自己读(2)指名读(3)归纳这些生字的特点(都是“虫”字旁)。(4)学生欣赏这些动物的图片并了解它的特点。2.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课文主要讲了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话(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1)让学生带着这段练习快速浏览课文,概括出本文的主要内容。(2)指名完成这段练习。(3)师进行点拨并板书出主要内容。 四、深入学习,体会人物个性1.课文中主要出现了两个主要人物“我”和爸爸,文中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在文中找出心理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世界。(1)请同学在文中找出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句子。(2)同桌之间互相读读自己找到的句子。   (3)指名说说你很欣赏并有感情地朗读哪些描写的句子,学生听后进行点评。2.思考。(1)小时候,“我”有一个观点,“凡是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我”是怎样得出这个观点的?从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我”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鸟叫、狗吠、虫唱、钟声、琴声这一系列的事实,然后通过自己的思考总结出来的结论。善于观察 善于思考(2)父亲的表不是活的生物却能发出声音,听到表声后“我”有什么反应?从这一系列的反应中可以看出我“我”是一个怎样得孩子?  爱听着声音,想伸手摸一摸\n父亲不允许我动,但是越不许我动,我的手指越想动,但是我不敢,因此心里很痛苦。好奇心强(3)从“我”对父亲提出的一系列的问题中,你认为“我”是一个怎样得孩子呢?渴求知识、求知欲望强3.总结:“我”和“父亲”的形象就是在一个个具体事例得以呈现。五、总结从上面的分析、讨论、朗读中总结“我”是个怎样的孩子?好奇心很强、渴求知识、善于观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六、板书设计表里的生物凡是能发声的都是活的生物(认知、猜测)趣表能发声(好奇)表里有生物(推测)→证实七、作业设计(任选一题)1、你对哪些事物产生过强烈的好奇心?当时你是怎么想的?2、你的童年也一定发生过许多有趣的事吧,请你也像作者那样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将你的童年趣事写一写。教学反思:本课教学我把朗读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强调“以读为本、以讲助读”,我认为学习语言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外部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实现这一内化的过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读。所以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避免老师讲得多,提问得多,大力提倡“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讲带动读、以问促进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边读边思、相互讨论、边读边在想象中去学习朗读,去理解词语,去培养语感,去接受潜移默化的语言熏陶。“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因此“入境悟情”是我始终追求的教学境界。\n17《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教学目标: 了解课文内容,重点把握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 理解课文的构思,体会其妙处。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的构思,体会其妙处。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的构思,体会其妙处。 (第一课时)一.初读课文。注意生字词。 屏幕 全神贯注 鄙夷不屑 憎恶 厌烦 图像 类型 打赌 陌生 胳膊 挟 科幻 惘然 因材施教 厌倦 二、作者简介。阿西莫夫全名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nAsimov,1920年1月2日-1992年4月6日),美国科幻小说作家、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阿西莫夫一生著述近500本,题材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与儒勒•凡尔纳、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并称为科幻历史上的三巨头;同时还与罗伯特•海因莱因、亚瑟•克拉克并列为科幻小说三巨头。阿西莫夫的作品《基地系列》、《银河帝国三部曲》和《机器人系列》被誉为“科幻圣经”。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学三定律”被称为“现代机器人学的基石”。 三、阅读第1-5节,思考:早已经是机器人时代了,可作者为什么还是以与2155年很不相匹配的、过时的纸质书来作为开头的“情节道具”?作者故意把人们很熟悉的纸质书定得很奇特、陌生,刻意表现已经被人们忽略的阅读纸质书的感受。这样的写作安排能带给读者一种独特的疏离感,既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能迅速切入“过去”与“现在”的对比,从而奠定了全文的结构基础。 几百年以后,两个在“机器学校”读书的孩子,从一本纸张印刷的书中对我们现在的学校有哪些了解?用简短的语言加以概括。 ⑴孩子们到一个集中的地方学习。⑵年龄相当的孩子学一样的功课。⑶老师是真人。 四、未来的“机器学校”与我们现在的学校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各举一例进行简要说明。 相同点:都有老师。不同点:现在学校的老师是真人;未来“机器学校”的老师是机器人。 五、作业。《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教案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构思,体会其妙处。 2、对课文的内涵进行多元思考,表达看法要做到“有理”、“有据”。 教学重点:对课文的内涵进行多元思考,表达看法要做到“有理”、“有据”。 教学难点:对课文的内涵进行多元思考,表达看法要做到“有理”、“有据”。 教学过程\n一、阅读第10-13节,思考:玛琪到底喜不喜欢“未来教育”?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玛琪也不全部喜欢“未来教育”。她厌恶的是过度的学习、无休止的考试、反复出现的挫败感。 这样写的好处是能拉近读者与文中人物的距离,调和了“幻想”和“真实”之间的关系。同时,这种写法也能暴露出教育中那些持续性的、本质性的问题并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技术的演进而消失;从而为读者提供了深入思考的线索。 二、本文以玛琪和托米的对话(语言描写)构成了小说的主体内容,并以人物的对话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展开。思考:本文的语言描写有哪些特点? ⑴本文人物的语言合乎人物的年龄、性别特征,能展现同人物的不同个性。玛琪和托米的语言都非常符合从儿童向少年过渡时期的孩子的特点,他们既急于对自己的见闻做出判断,又充满了疑惑和未知。①年长的男孩托米比较“酷”,他的语言衣着一种居高临下、不容置疑的语气,始终把握话语的主导权,甚至有时会语带讥讽,从托米的语言中,可见一个愿意探索未知、知识面广、颇有主见的男孩形象。②玛琪比托米小,她的语言中多有疑惑、不解和好奇,她的知识面不如托米广,也不太愿意质疑自己所处的现实,在和托米的对话中处于被动、跟随的地位,看起来像个比较“乖”的女孩。但她的内心也有着自己的感受和判断,并缺乏主见。 ⑵本文人物的语言充满日常感和真实感。文中对话很注意表现孩子的语气,如;“多浪费呀”“当然聪明啦”“如果你不喜欢书里说的这些事,你就干脆别读这本书”“我没说我不喜欢”;这些充满孩子气的感叹、辩驳、“威胁”和“妥协”,非常真实地还原了孩子之间的“对话现场”。 ⑶本文语言对话暗示出了作者的某些思考。相比于玛琪,托米更了解“过去的教育”,也有着更冷静的判断。在托米身上,透露了作者的某些思考和“反讽”的态度,比如他对纸质读完就扔掉的评价,对真人老师“只不过给孩子讲讲课,留些作业,提提问题”的评价,虽然是片言只语,虽不免流于“极端”,却也在提醒读者:“过去的教育”可能也有并不完美的地方。 三、针对文中介绍的两种学校,请你提出一个问题,引起大家对改进目前教育的思考。展开你的想象,说说你认为人类理想的学校应该是怎样的? ①问题:现在的教育怎样才能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  ②想象:我认为人类理想的学校应该是适合每个学生的。学校对每个新入学的学生进行各种测试,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如积累了哪些知识,有什么兴趣爱好,有什么特长,将来适合做什么工作等。根据这些特点制定出具体计划,用机器老师和真人老师相结合的方式教育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成为优秀人才。 \n四、作业。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自己还有很多不足,知识积累不够丰富;尤其在把握课堂方面,课堂随机性强,时间掌握不好。这些都需要我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的学习、积累,进一步提升教学能力,让课堂更能得心应手。教学目标: 了解课文内容,重点把握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 理解课文的构思,体会其妙处。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的构思,体会其妙处。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的构思,体会其妙处。 (第一课时)一.初读课文。注意生字词。 屏幕 全神贯注 鄙夷不屑 憎恶 厌烦 图像 类型 打赌 陌生 胳膊 挟 科幻 惘然 因材施教 厌倦 二、作者简介。略三、阅读第1-5节,思考:早已经是机器人时代了,可作者为什么还是以与2155年很不相匹配的、过时的纸质书来作为开头的“情节道具”?作者故意把人们很熟悉的纸质书定得很奇特、陌生,刻意表现已经被人们忽略的阅读纸质书的感受。这样的写作安排能带给读者一种独特的疏离感,既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能迅速切入“过去”与“现在”的对比,从而奠定了全文的结构基础。 \n几百年以后,两个在“机器学校”读书的孩子,从一本纸张印刷的书中对我们现在的学校有哪些了解?用简短的语言加以概括。 ⑴孩子们到一个集中的地方学习。⑵年龄相当的孩子学一样的功课。⑶老师是真人。 四、未来的“机器学校”与我们现在的学校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各举一例进行简要说明。 相同点:都有老师。不同点:现在学校的老师是真人;未来“机器学校”的老师是机器人。 五、作业。《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构思,体会其妙处。 2、对课文的内涵进行多元思考,表达看法要做到“有理”、“有据”。 教学重点:对课文的内涵进行多元思考,表达看法要做到“有理”、“有据”。 教学难点:对课文的内涵进行多元思考,表达看法要做到“有理”、“有据”。 教学过程一、阅读第10-13节,思考:玛琪到底喜不喜欢“未来教育”?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玛琪也不全部喜欢“未来教育”。她厌恶的是过度的学习、无休止的考试、反复出现的挫败感。 这样写的好处是能拉近读者与文中人物的距离,调和了“幻想”和“真实”之间的关系。同时,这种写法也能暴露出教育中那些持续性的、本质性的问题并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技术的演进而消失;从而为读者提供了深入思考的线索。 二、本文以玛琪和托米的对话(语言描写)构成了小说的主体内容,并以人物的对话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展开。思考:本文的语言描写有哪些特点? ⑴本文人物的语言合乎人物的年龄、性别特征,能展现同人物的不同个性。玛琪和托米的语言都非常符合从儿童向少年过渡时期的孩子的特点,他们既急于对自己的见闻做出判断,又充满了疑惑和未知。\n①年长的男孩托米比较“酷”,他的语言衣着一种居高临下、不容置疑的语气,始终把握话语的主导权,甚至有时会语带讥讽,从托米的语言中,可见一个愿意探索未知、知识面广、颇有主见的男孩形象。②玛琪比托米小,她的语言中多有疑惑、不解和好奇,她的知识面不如托米广,也不太愿意质疑自己所处的现实,在和托米的对话中处于被动、跟随的地位,看起来像个比较“乖”的女孩。但她的内心也有着自己的感受和判断,并缺乏主见。 ⑵本文人物的语言充满日常感和真实感。文中对话很注意表现孩子的语气,如;“多浪费呀”“当然聪明啦”“如果你不喜欢书里说的这些事,你就干脆别读这本书”“我没说我不喜欢”;这些充满孩子气的感叹、辩驳、“威胁”和“妥协”,非常真实地还原了孩子之间的“对话现场”。 ⑶本文语言对话暗示出了作者的某些思考。相比于玛琪,托米更了解“过去的教育”,也有着更冷静的判断。在托米身上,透露了作者的某些思考和“反讽”的态度,比如他对纸质读完就扔掉的评价,对真人老师“只不过给孩子讲讲课,留些作业,提提问题”的评价,虽然是片言只语,虽不免流于“极端”,却也在提醒读者:“过去的教育”可能也有并不完美的地方。 三、针对文中介绍的两种学校,请你提出一个问题,引起大家对改进目前教育的思考。展开你的想象,说说你认为人类理想的学校应该是怎样的? ①问题:现在的教育怎样才能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  ②想象:我认为人类理想的学校应该是适合每个学生的。学校对每个新入学的学生进行各种测试,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如积累了哪些知识,有什么兴趣爱好,有什么特长,将来适合做什么工作等。根据这些特点制定出具体计划,用机器老师和真人老师相结合的方式教育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成为优秀人才。 四、作业。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自己还有很多不足,知识积累不够丰富;尤其在把握课堂方面,课堂随机性强,时间掌握不好。这些都需要我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的学习、积累,进一步提升教学能力,让课堂更能得心应手。\n《口语交际:辩论》教学目标1.了解辩论的一般常识,提高表达、倾听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2.学会收集材料,并对材料进行梳理、归纳和标记材料。3.辩论时能够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认真倾听对方的论述,找到对方漏洞并且抓住漏洞进行反驳。教学重点学会收集材料,并对材料进行梳理、归纳和标记材料。教学难点辩论时能够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认真倾听对方的论述,找到对方漏洞并且抓住漏洞进行反驳。教学设计一、谈话导入,引入辩题\n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辩论吗?(板书课题)【出示课件2】1.辩论,也叫做论辩,在民间,人们把辩论叫做“抬杠”,把进行辩论叫“理论理论”。对于辩论,通常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狭义的辩论是指一种有明确目的,有准备的与不同观点的争论;而广义的辩论则是指双方或多方因观点不同而产生不同程度上的言语冲突,它既包括有明确目的,有准备的不同观点的辩论,也包括日常生活中由某种分歧而引起的随意性的争执。我们所使用的是广义的辩论概念,即辩论是一种双方或多方观点对立而产生言语冲突的交际形式。二、介绍辩论类型【出示课件3、4】①演讲式辩论:实质是演讲的一种特殊方式,演讲者一身兼二任,既要充当辩论的对手,又要将“敌论”和“敌论据”加以批驳,直至把“敌论”驳得体无完肤为止。这是辩论的初级形态。②擂台式辩论:辩论正反两方面对垒。阵营分明,围绕某一论题,双方各持针锋相对的两个观点,按辩论程序展开辩论。这是通用的辩论形式。根据双方各出人数的多少可分为“2︰2”“3︰3”“4︰4”辩论形式。目前“4︰4”式被广泛采用。\n③对抗式辩论:它指某一辩家或某一辩论优胜团体,为展示自己无坚不摧的辩才,自立为“擂主”,接受客队的挑战,以显示其英雄本色,这种辩论更富有挑战性,戏剧性。因而也更有观赏性。(教师可根据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简要介绍)三、介绍辩论特点【出示课件5】1、双向性2、对抗性3、思辨性4、通俗性(板书)四、课文提要【出示课件6、7】1.辩论前,要做充分准备。①有针对性地收集材料。既要收集能证明自己观点的材料,也要收集能反驳对方观点的材料。②选择的事例要有说服力。可以引用名人名言。③根据观点对材料进行梳理、归纳。如果材料很多,可以把要点记在卡片上。2.辩论时,既要证明自己,又要反驳别人。①我方陈述时,要充分利用时间,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②对方陈述时,要注意倾听,抓住对方的漏洞。③自由辩论时,进一步强调我方观点,并针对对方观点进行有效的反驳。\n五、辩论技巧【出示课件8-11】1.化害为利,转败为胜首先,镇定自若,创造条件。其次,抓住转化的关键不放。第三,坚持不懈,见机而行。例:电脑时代需要/不需要认真练字考虑用电脑打字的利害和练字的花费与回报,抓住各自观点的两面,化害为利,转败为胜2.肯定其正,剖析其误辩论中往往有这种情形,对方提出的观点并不完全是错的,而是正误混杂,求同析异则能化解这个难题。求同析异不急着全面反击,而是先肯定对方论点里正确的部分,再抓住其错误的地方加以剖析,在有效的剖析里弄清问题本质。例:班干部轮流好/竞选好这一论题在双方阐述观点时定会有一些重叠的论述,这时便需要肯定对方论点里正确的部分,再抓住其错误的地方加以剖析,在有效的剖析里弄清问题本质。3.晓以利害,以情动人\n在辩论中,有时争辩的核心问题往往是某一事物的利与害、得与失的问题,根据这个问题,我们在涉及这一类辩题的辩论时,可以针对对方的不同观点,晓以利害,让对方在权衡利害得失关系后,放弃其错误主张,使之与辩者的观点趋向统一。4.巧设问题,因势利导司马迁认为:“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其导”。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辩论,即善辩者,对对方的观点并不立即反驳,而是利用其中的模棱两可,一步步地引导,最终水到渠成,引出自己的正确观点,否定别人的错误观点,这就是“因势利导”法。六、辩论计谋【出示课件12-19】1.委婉答话,巧妙回击敌的攻击,以含蓄、幽默的形式来进行反诘,这一巧妙的反诘不仅能赢得观众的掌声,而且可使寻衅者在被讥讽、嘲弄中无地自容。反诘其实是一种“明知故问”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抓住论敌观点的要害,单刀直入,从反面提问,答案往往就包含在问话中。七、实践操作每个小组任选一个感兴趣的辩题,然后每个人抽签决定做正方还是反方,进行辩论。\n电脑时代需要/不需要认真练字班干部轮流好/竞选好互联网增进/疏远人们的感情【出示课件20】八、辩论小结:【出示课件21-23】1.辩论前,要做充分准备。①有针对性地收集材料。既要收集能证明自己观点的材料,也要收集能反驳对方观点的材料。②选择的事例要有说服力。可以引用名人名言。③根据观点对材料进行梳理、归纳。如果材料很多,可以把要点记在卡片上。2.辩论时,既要证明自己,又要反驳别人。①我方陈述时,要充分利用时间,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②对方陈述时,要注意倾听,抓住对方的漏洞。③自由辩论时,进一步强调我方观点,并针对对方观点进行有效的反驳。板书设计:\n口语交际辩论1、双向性2、对抗性3、思辨性4、通俗性教学反思:在教学的时候,教学思路就是想充分调动学生“说”的欲望,让学生乐于动口,并且在相互交流中,以达到训练学生口语的表达能力。于是,可以布置学生课后预习: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各分担一个话题。小组内,两小组长分配任务,成员听其安排,下节课进行辩论。教师可以专门拿出一节课让学生来表演。学生的积极性,真的很高。但是同学们准备的还是不够充分,还有说的时候也是断断续续的,辩手们不能够很好地针对对方的回答而展开辩驳,找不到正确的要害,抓住进行反驳。但在说的过程中,也有表现得好的,这时教师可以表扬他们的亮点之处,他们在辩论时,如果感受到同学们的那种精彩,最后可以选择一些论题,让学生准备,也充分地表演!学生积极性会非常高,会给教师带来惊喜。所以,口语交际确实应该好好地来上,这样对孩子的口语交际是大有益处的,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会慢慢地提高。\n《习作:插上科学的翅膀飞》教学目标1.交流印象中最深刻的科幻故事,体会故事中看起来令人信服的科学技术,以及科技给人们的生活和命运带来的影响。2.放飞想象,大胆设想,根据提示写一个神奇的科幻故事。3.和同学分享交流习作,评选出奇特而又令人信服的科幻故事。教学重点放飞想象,大胆设想,根据提示写一个神奇的科幻故事。教学难点和同学分享交流习作,评选出奇特而又令人信服的科幻故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n1.交流印象中最深刻的科幻故事,体会故事中看起来令人信服的科学技术,以及科技给人们的生活和命运带来的影响。2.放飞想象,大胆设想,根据提示写一个神奇的科幻故事。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问题导入,激发兴趣1.今天老师还是要问你们两个问题:你是谁?从哪里来?(板书)【出示课件2】2.提问: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打开抽屉里的小信封,现在回答问题【出示课件3】:现在你是谁?你来自哪里?你有什么本领?(外星人、大白、机器猫......)过渡:同学们刚刚说的这些信息,其实它们都来自于科幻故事。那今天老师就跟同学们一起走进神奇的科幻世界,那我们开始上课吧! 2.板书课题。二、启发点拨,开拓思路 \n1.提问:同学们喜欢科幻故事吧,咱班有没有科幻迷,勇敢地来讲一讲,那你能为大家分享一个你最感兴趣的科幻作品吧!【出示课件4】2.学生回答(预设:海底两万里、三体、流浪地球......)《海底两万里》:1866年,海上发现了一只疑似为独角鲸的大怪物,阿龙纳斯教授及仆人康塞尔受邀参加追捕。途中还经历了搁浅、土著围攻、同鲨鱼搏斗、冰山封路、章鱼袭击等许多险情。最后,当潜艇到达挪威海岸时,三人不辞而别,回到了他的家乡。《三体》天文学家叶文洁参与军方绝秘计划“红岸工程”。叶文洁以太阳为天线,向宇宙发出地球文明的第一声啼鸣,取得了探寻外星文明的突破性进展。总结【出示课件5】:科幻故事是在尊重科学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设想创造出来的。——刘慈欣3.现在知道写科幻故事有哪几点要素了吗?(板书:尊重科学、合理创造)三、思考交流,合作表达【出示课件6】1.对于未知的事物,你最想知道什么?2.现实生活中有什么困惑,想通过科技来解决?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n这一节课,一起分享了我们最喜欢的科幻故事,其实科幻故事不是只有作家才能写出,我们也能创造出我们自己的科幻故事,下节课我们就来创造自己的科幻故事吧!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和同学分享交流习作,评选出奇特而又令人信服的科幻故事。教具准备 课件教学设计一、谈话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相互分享了神奇的科幻故事,这节课我们就来创造科幻故事吧!二、大胆想象,自主创作1.在你的笔下,人物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他们可能有哪些不可思议的科学技术,这些科幻故事中的人物又有怎样的奇特经历呢?动笔写一写吧!【出示课件7】三、交流想象,评改作品1.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师生共改。\n2.教师范文展示【出示课件8】:太阳落山了,村里的黑幕遮住了视角。夜里的风吹着古松沙沙作响,我不禁打了个寒颤,马上脱下仅有的外套紧紧地抱住了怀里的那个小家伙——恐龙蛋。不远处的时光机已发出预警,五分钟后马上起飞,梦香里的这个小家伙马上要出生了,我心里不停地嘀咕,再不走,就可能错过最后离开的机会了。可是,如果我离开了,那这个小家伙该怎么办呢?远处又传来霸王龙的狂啸,似乎嗅到了这小生命的味道。它们在夜里最擅长捕捉猎物,想到这,我的心揪得更紧了,眼前突然浮现出小时候妈妈保护我的情景,再看看陪伴了我十多天的小家伙……等下一轮探险队来了再走吧,我决定用生命守护我的新朋友!突然,只听咔的一声,蛋壳裂开了,一只巴掌大的脑袋摇晃着,好奇地瞧着我,尾巴摇摇摆摆,我仔细看看了看,发现这是一只小剑龙。突然,我猛然听到不远处传出粗重的喘息声,抬头一看,是一双巨大无比的眼睛,正冷冰冰地盯着我……3.【出示课件9、10、11】第一、二、三稿对比,明白文章要写具体一定要经过多次修改。4.总结【出示课件12】:敢于想象,才能成就伟大。儒勒•凡尔纳(板书)5.好书推荐【出示课件13】:《三体》《流浪地球》三、修改佳作,激励发表 1、分四人小组自评自赏。(教师巡视、筛选、指导) 2、小组推荐同学上台朗读自己的佳作,师生再次进行示范性评赏。 3、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习作向有关少儿报刊投稿。 \n板书设计:插上科学的翅膀飞插上科学的翅膀飞你是谁?从哪里来?尊重科学、合理创造敢于想象,才能成就伟大。——儒勒•凡尔纳教学反思第一,简化指导头绪。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节课就应当是借助想象作文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丰富性、敏捷性、严密性和创造性。另外,在小学生的心灵世界里,都蕴藏着一个个美好的愿望。他们都有使愿望实现的心理需求。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美好的愿望在作文中得到实现,正好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教师不束缚学生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只是启发学生谈谈、议议、说说、写写、改改、评评,既唤醒了学生记忆的表象,又为学生的习作营造了“乐学”的氛围。 第二,自主合作实践 \n新《课程标准》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这节课的一个指导思想就是,能交给学生的时间就交给学生,能让学生做的就让学生去做。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活动时间去写作、讨论、评点、修改。让学生的思维活动高度紧张,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感悟,真正让学生成为习作的主人,可达到“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效果,正如巴金所说:“只有写,才会写”。 第三、提升思维品位研究表明:成功动机能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成功是维持学习兴趣的支柱。学生都希望能以自己的行动品尝到成功的欢乐,只有获得欢乐,才能激励他们再行动的动力。教师在教学流程中,要不断激励学生从不同的角色、时间、地点、原因、经过等角度完善自己的故事,努力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氛围中探究怎样使自己的故事曲折动人,表达自己美好的愿望。从主题选择、表达方式到修改完善等一系列追求“不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创造性、批判性、敏捷性和广阔性,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的智力与能力的发展。\n《语文园地》教学目标1.分享自己在小学六年生活中养成的提高学习效率,让人终身受益的良好学习习惯。2.能够借助在文言文里学过的生字推想“走马观花、自愧弗如、声泪俱下”等词语的意思。3.能联系课文内容,品读语句,体会引用的好处,与同学交流引用在习作中的运用。4.了解赵孟頫字体的特点,感受赵孟頫字体的秀丽柔美,稳健大方的特点。5.理解“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等句子的含义,并能背诵。教学重点1.能够借助在文言文里学过的生字推想“走马观花、自愧弗如、声泪俱下”等词语的意思。2.能联系课文内容,品读语句,体会引用的好处,与同学交流引用在习作中的运用。教学难点理解“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等句子的含义,并能背诵。第一课时教学目标\n1.分享自己在小学六年生活中养成的提高学习效率,让人终身受益的良好学习习惯。2.能够借助在文言文里学过的生字推想“走马观花、自愧弗如、声泪俱下”等词语的意思。3.能联系课文内容,品读语句,体会引用的好处,与同学交流引用在习作中的运用。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直接导入1.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五单元的语文园地。2.板书课题。二、交流平台1.通过六年的学习,我们养成了很多良好的习惯,这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使我们终身受益。【出示课件2】今天就来分享一下好的学习习惯吧!2.【出示课件3】学生交流。3.【出示课件4】出示好习惯儿歌:勤学习,爱思考,好奇心,不可少。\n看世界,多奇妙,善读书,贵生疑。为什么,追根由,是什么,要弄清。问同学,问老师,问父母,问兄长,问词典,问自然,学学问,问是宝。有问题,是聪慧,敢提问,见勇气。三、词句段运用1.【出示课件5、6】你能借助文言文里学过的文字,推想下面词语的意思吗?走马观花自愧弗如声泪俱下 不以为然过犹不及赴汤蹈火走:跑 (古文中表示慢走可以用“步”,“行”如行百里者半九十,快走的可以用“趋”,如趋之若鹜,快跑就是“走”,如走马观花,不胫而走。)弗:不 俱:全;都然:对 及:比得上赴:奔向2.【出示课件7】读下面的句子,联系课文内容体会引用的好处。你在习作中是否也有过这样的引用?①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②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像我这样对阅读如饥似渴的少年,它的功用更是不言而喻的。\n2.学生交流。预设1:数学家华罗庚的话,让我知道了想要获得科学的灵感,就必须要有所行动,如果放进我的文章中,那么我就可以更有利地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预设2:我还知道司马迁《史记》里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还把这句话用到了写作中......预设3:我还知道这些名言: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3.总结引用作用习作中引用名言的好处:引用的作用是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为了使语言更有说服力、权威性,增强文采美、文化含量,常常会引用一些名人名言。一般来说,文章开头引用名人名言可以达到提纲挈领、总领全篇、引人入胜,为整篇文章奠定基调等作用。文中引用名人名言可以使论据确凿充分,说明问题、阐明观点时增强说服力,具有突出中心、富有启发性、使语言精炼等作用。 \n四、课堂总结1.这一节课,我们分享了好的学习习惯,还一起分享了阅读的好处,希望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能用这些好的学习习惯帮助自己成为更优秀的自己。用阅读丰富自己。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赵孟頫字体的特点,感受赵孟頫字体的秀丽柔美,稳健大方的特点。2.理解“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等句子的含义,并能背诵。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1.【出示课件8】检查,指名学生下列成语的含义。走马观花自愧弗如声泪俱下 不以为然过犹不及赴汤蹈火2.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语文园地五的书写提示。【出示课件9】\n二、书写提示1.【出示课件10】赵孟頫是元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楷书运笔自然,点画圆润多姿,具有行书的笔意;结构严谨端庄,平正宽绰;整体上显得秀丽柔美,稳健大方。《三门记》是其楷书代表作之一。2.欣赏赵孟頫书法作品【出示课件11】3.一起走进书法世界,感受书写的魅力。4.学生交流感受。预设1:小学生应该写楷体字,楷体字应该一笔一画地书写,做到横平竖直,撇捺舒展。预设2:看到赵孟頫的字,我觉得很舒服,感觉就像看到他本人一样,我想他肯定和他的字一样方正大气。三、日积月累【出示课件12】1.过渡: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习作中引用名人名言可以为我们的习作争光添彩,欣赏了赵孟頫的书法作品,我们感受到了中国书法的无穷魅力,知道了写好字的秘诀,接下来,我们继续来学习一些古人的名言警句,看看这些句子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出示课件13、14】(板书句子)\n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周易》(板书)【释义】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要发生变化,发生变化,才会使事物的发展不受阻塞,事物才能不断的发展。说明在面临不能发展的局面时,必须改变现状,进行变革和革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周易》【释义】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释义】靛青是从蓼蓝里提炼出来的,但是颜色比蓼蓝更深。比喻人经过学习或教育之后可以得到提高。常用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淮南子》【释义】如果能使百姓获益,不必效法古代的规定,如果能把事作得完美,就不必遵循旧的法则。2.学生读句子。3.教师引导思考:怎么理解?用自己的话表达(翻译)。4.得出启示即翻译。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总结:古人的话往往包含大智慧,希望同学们不要这些哲理话语只当做学习的任务,更要当做人生的道理来践行。\n2.作业:背诵日积月累。板书设计:语文园地五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周易》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淮南子》教学反思通过交流平台,学生分享并且学习了很多好的学习习惯,并且回顾了自己所学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学会学习,热爱学习。在字词句段运用中学生感受到了名言名句在文章中的作用,明白了名人名言可以让文章大放异彩,相信学生的习作水平一定能有所提高。在书写提示部分中,学生感受到了中华汉字的魅力,明白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瑰宝,今天仍生机勃勃。书法精品内涵丰富、博大精深,蕴自然的性灵、溢美的芬芳、凝智的妙趣。学生在欣赏中可以得到审美的享受、哲思的启迪、心灵的美化。练习书法能丰富自己的头脑,提高整体修养,养浩然之气,积渊博之才,得天地灵性,纳万物精华,妙发灵机,创物我同心的大境。日积月累中学生通过日常学习积累和教师点拨,能自主交流讨论出句子的大致含义,能自主学习、学法迁移那便是最好的学有所得了。\n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回忆值得细细回味的点点滴滴,回忆印象最深的人或事。2.和同学分享令人难忘的集体活动,舍不得的人,有特殊意义的物品,或者一两个关于成长的故事。过程与方法:1.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阅读、交流、活动等方法引导学生。2.回忆小学生活的美好时光,在一、写一写中感受生活的美好,激发学生对母校、对老师的热爱和感激之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n感受生活的美好,激发师生情、同学情及学生对母校的感激之情。二、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围绕“难忘”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组织、策划能力。【课时安排】4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了解活动主题,制订和交流活动计划。【教学准备】收集班级及本人照片。【教学过程】(一)、谈话,激发兴趣。(二)、读题,了解活动内容。1.学生自由读题目,了解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2.指名反馈,教师小结。(1)写写难忘的人或事。\n(2)畅谈自己的成长故事。(3)共同寻找成长的足迹。(4)制作成长纪念册。(三)、讨论,制订活动计划。1.教师:这么多项的活动内容,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我们必须进行合理的安排。请同学们先讨论一下,我们应该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干什么。2.指名反馈。(1)利用课余时间搜集班级的照片,以及自己成长的照片,搜集制作成长纪念册的插图等。(2)写一写难忘的人或事。(3)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4)集体反馈寻找到的“成长的足迹”,然后合作制作成长纪念册。(四)、课堂小结,鼓励积极参与活动。(五)、布置作业。1.搜集活动中需要的相关图片和资料。2.预习“阅读材料”的文章。【板书设计】\n回忆往事主题 计划第二课时【课时内容】学习“阅读材料”中的《老师领进门》。【课时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在老师引导下,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小学老师的深深的感激之情,从而加深对“师恩难忘”的认识。【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小学老师的深深的感激之情,从而加深对“师恩难忘”的认识。【教学过程】(一)、检查、了解学生自读的情况。\n1.指名反馈:“阅读材料”中一共为我们提供了几篇文章?题目分别是什么?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老师领进门》。板书课题,齐读课题。3.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老师是谁?老师领谁进什么门?)(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2.检查词语:正月 生涯 小喜神儿 娓娓动听身临其境 引人入胜 戛然而止 恭恭敬敬3.交流课题提出的问题(随机形成板书:田老师领刘绍棠进文学创作之门)4.主要内容:这是一篇回忆录,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在启蒙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受到文学感染,在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表达作者尊敬老师,热爱老师,和对老师深深的感激之情。(三)、研读课文:田老师讲故事。1.自学提示:同学们,田老师真有本事!培养了一名大作家。田老师到底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当年上课时到底用了什么“绝招”?(学生轻轻读田老师讲故事的那一段)2.交流:你觉得田老师讲故事的本事怎样?田老师编故事、讲故事真可以\n是“天下一绝”!你能用课文中的三个成语来形容一下吗?(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3.“我”听得怎么样?交流出示句子。(1)“我听得入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的话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幼小的“我”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联系上下文,“我”为什么会入迷?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意思?(田老师讲故事娓娓动听、引人入深,使人身临其境。“我”喜欢听田老师讲的故事,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我”被田老师的文学艺术吸引了,感染了,从此“我”爱上了文学,形成了从事文学的愿望。)4.过渡:一首小诗就是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个故事就是一粒文学的种子,播入作者幼小的心田。出示句子:“我在田老师门下受业四年,听到上千个故事,有如春雨点点入地。”(1)“门下受业”是什么意思?(跟老师学习)这是个什么句子?从哪里看出来的?(比喻)(明确这是个比喻句,重点词组是“春雨点点入地”。)(2)你从动人的故事中读懂了什么?(田老师口才好,文笔好,想象力丰富。还教给作者做人的道理。)(3)小组讨论:田老师讲故事和\n“春雨点点入地”有什么联系?(田老师那上千个故事不仅把作者引入令人神往的境地,而且大大激发了他的想象力,激发了他编故事的欲望,这样也就把他领入了一扇文学创作之门。田老师的教学方法真高明!)(4)田老师“春雨入地”般的教育悄然无声地进入了孩子的心田,这不禁让我们想到了一首古诗(出示)中的四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啊。田老师就是这样渐渐地把“我”领进文学创作之门的。(四)、研读课文:感谢老师。1.同学们,田老师讲故事真是娓娓动听、引人入胜,使人身临其境,使幼小的“我”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长大后成了作家。(1)再见到老师时,“我”是怎样做的?(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2)这明什么?(“我”深深地感谢田老师在“我”的幼小的内心深处播下文学的种子,诱发了“我”对文学的爱好,形成了从事文学的愿望,打下了文学的创作基础。)2.想象作者会对田老师些什么?3.大作家深深感谢“老师领进门”,(指着课题)同学们,这个“门”指的是什么门?(文学的大门,文学殿堂的大门。田老师把“我”领进了文学殿堂的大门!田老师使幼小的“我”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文学的种子在“我”幼小的心田生根发芽了。)4.面对学生的深深感谢,田老师是怎样做的?老师摇摇头,:“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啊!”\n(1)理解“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思。(学生交流后出示: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2)田老师的“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啊”反映了什么?①田老师谦虚。②当年只不过是讲讲故事而已,不必感谢。③田老师当年并没有刻意要去培养一名未来的作家。④意在明“你的成功并不是我的功劳,而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5.齐读:老师领进门,修行靠自身。6.课件出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身难忘。如何理解“十年树木,百年树人”?(①比喻人才的培养是百年大计;②形容培养人才不容易。)如何理解“插柳之恩,终身难忘”?(①老师对“我”的教育、培养,“我”不能忘记;②即使是小的恩情“我”也不能忘记。)7.齐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身难忘。从这句话,你读出了作者对田老师的什么感情?(培养一个人才要花费很多的心血,即使田老师谦虚地认为自己并没有特别为作者做过什么,但作者仍旧对老师当年的栽培深怀感激。)8.有感情地朗读。\n当作者回忆起自己的老师讲述着那娓娓动听的故事时,他不禁感慨万千;当作者回到家乡路遇恩师,感激之情涌上心头时,他深情地写下了这样的话语——(齐读最后一段)当作者功成名就,在文学上取得伟大的成就时,他还时时想起这句话——(齐读最后一段)真是“师恩难忘,难忘恩师”啊!(板书:插柳之恩,终身难忘)(五)、总结全文,深化中心。真是师恩难忘啊!有一天,当你长大成人,面临选择职业的时候,你也许会发现正是由于当年的一位老师激发了你对于某一专业的兴趣才决定了你今天的选择。当然,有句话得好,老师领进门,修行靠自身。走进门后,想开拓出一片更广阔的天地,还要靠自己不懈的努力!(六)、课外延伸。感念师恩的作品有很多,老师想推荐几篇给大家,课后感兴趣的可以找来读读。毛泽东的《我的老师徐特立》,鲁迅的《藤野先生》。【板书设计】老师领进门田老师领刘绍棠进文学创作之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身难忘第三课时【课时内容】\n学习“阅读材料”中的《作文上的红双圈》。【课时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老师对“我”人生的引领作用。【教学重难点】抓住98个红双圈,体会老师对“我”人生的引领作用。【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在《老师领进门》一文中,老师把作者领进文学的殿堂。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文章《作文上的红双圈》,看看老师在学生的成长道路上又有哪些帮助。(板书课题)(二)、自读课文,合作探究。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我”的作文《补考》有着怎样一段不平凡的经历?(3)当“我”听作文被贴在报栏里时,“我”有什么表现?(4)“红双圈”给“我”这一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2.组织学生就以上问题进行自学并交流。\n3.教师点拨。(1)文章写了一篇作文的成功,给了作者自信和力量,自此以后,作者陆续发表文学作品,最终成为知名作家一事,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之情。(2)贴在报栏里——登在县办刊物上——发表在地区刊物上——发表在正式刊物上。(3)我很兴奋,立刻就想去看看,却又矜持,不愿在同学面前显出我的迫不及待。挨到中午,校园里寂静无人时,我像做贼一样地溜到报栏前,傻乎乎地笑着。(4)影响:“我”在“红双圈”的鼓励下,陆续发表了很多小,最终成为作家。(板书:九十八个红双圈——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三)、总结归纳,体会手法。1.主旨:《作文上的红双圈》这篇课文通过描写一篇作文的成功,给了作者自信和力量,自此以后,作者陆续发表文学作品,最终成为知名作家一事,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之情。2.从本文中你学到了什么写作手法?明确:文章以小见大,写一篇作文上的红双圈,赞颂了老师对自己人生的引领作用。(板书:赞颂了老师对自己人生的引领作用。)3.作文《补考》可以\n是作者成长中的一块里程碑,而老师的九十八个红双圈,则开启了作者文学创作的大门。可见,有时候成功就来自于一点小小的鼓励。(四)、拓展延伸。1.文中讲述的故事在你身上发生过吗?请与同学交流类似的经历,并谈谈你的感想。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2.让学生将交流的情况整理成文。【板书设计】作文上的红双圈九十八个红双圈——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赞颂了老师对自己人生的引领作用第四课时【课时内容】学习“阅读材料”中的《如何制作成长纪念册》。【课时目标】1.认识制作成长纪念册的意义,讨论成长纪念册的内容和形式,学习制作成长纪念册。2.培养学生热爱母校、珍惜同学情谊的思想感情,培养团队精神。【教学重难点】\n搜集材料、整理材料。【教学准备】搜集相关资料,准备纪念册所需资料。【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你们即将离开生活了六年的母校,告别朝夕相处的同学,必定有些依依不舍。为了给母校留下一个永久的纪念,建议你们每人挑选一张自己认为最有意思的生活照片,汇集成一本“成长纪念册”送给母校。你们同意吗?但是,光有照片还不够,建议你们为自己的照片写一点明,附在其中,好不好?(二)、练习口述,全班交流。1.独立思考:这张照片(获奖证书、相关的习作等)是在什么情况下拍的?其中有什么故事?2.小组交流,练习口述。3.请各小组推荐:哪位同学得较好?4.教师讲评,进一步启发思维,引导学生介绍各自所选照片的特点。(三)、合作讨论,制作成长纪念册。1.师:六年的小学生活对每一个人来\n都是难忘的。让每一个学生都把那些珍贵的回忆留住,那不仅是对过去日子的美好回忆,也将是对未来学习生活的激励。许多年后,当一个个同学长大成才,在不同的岗位上工作的时候,成长纪念册将永远连接着小学老师和同学们的情谊。2.根据需要,给收集的资料分类。(1)小组讨论,可以采用“编年体”“栏目式”。(2)集中小组建议。预设:如,“师恩难忘”“同学情深”“个性特点”“集体荣誉”“运动场上”“艺术天地”“美好祝愿(离别赠言)”“依依惜别”……3.师述:制作成长纪念册是为了留下美好回忆,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纪念册,都要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努力做到图文并茂,有的还可以用实物。教师要鼓励学生有创意地制作纪念册。(四)、编排成长纪念册。1.读读课本第100页,如何编排成长纪念册。2.学生交流编排成长纪念册的方法。(五)、布置作业。1.上交一张照片,写上自己的特点(简明扼要)。2.有特色的照片要配上明和故事。\n3.继续完成成长纪念册的制作,并在班级展示。教学反思:本课的不足之处还是对课堂的时间的把握不精准,所以造成前松后紧的情况。如果重上这节课的话,我会更精心地备课,精细地计算课堂时间的运用,不浪费一分钟,对课文内容进行取舍,不必要的内容,与主旨内容关系不大的内容就断然舍弃,相信自己通过不断的努力,会使课堂教学效果更加突出,能更精准地把握课堂。《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背诵诗词。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情感目标: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n教学重点1.把握诗意,背诵诗词。2.体会诗人的情感。教学难点1.想象诗歌意境。2.具有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五首诗歌,背诵。2.体会诗人情感,想象意境。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计1.激情导入\n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多年诗歌的历史了。根据内容不同,《诗经》可以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出示课件2】“风”“雅”“颂”。1 采薇(节选)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诗经•采薇》(板书课题)的节选内容。知道“薇”是什么吗?(提示学生从偏旁猜)见过“薇”吗?【出示课件3】图片,释题。2.初读古诗,了解诗意①自由读古诗。②正音。【出示课件3】雨:多音字,按解释(下雨,落下:~雪。)应该读:[yù]③齐读。提示节奏。【出示课件3】采薇(节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n我心/伤悲,莫知/我哀。3.创设情境,加深感悟。①理解“杨柳依依”。怎样的“杨柳”会让人感到“依依”?【出示课件4】柳树图片。这四个字会让你想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想象,进行口语表达。)②理解“昔我往矣”。诗中人是一位即将出征的战士。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色中,“我”却要——(离开家乡)。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值得留恋,但出征的“我”眼中却只看到了依依的杨柳。这是为什么?补充介绍:“柳”与“留”谐音,既表示挽留之意,又表达思乡之情。这哪里是依依的杨柳啊,这分明是双依依挽留的手啊。但是“我”能回家吗?为什么?本是两年的兵役却仿佛没有尽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啊。终于盼到了战争结束。引读“今我来思”。③理解“雨雪霏霏”。【出示课件4】要回去了,大雪纷飞,天寒路滑,又饥又渴,“我”艰难地缓缓走在归乡的路上。透过苍茫的大地,“我”仿佛看到了(劫后余生、归家情急、近乡情怯等复杂情感)。生读。④【出示课件4】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采薇》中后四句,最能体现“我”此时的心情。短短16字就讲述了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抚今忆昔,描写了两幅画面“杨柳依依”“雨雪霏霏”。我们从中感悟到了他复杂的心境及沧桑心声。4.你能试着背一背吗?【出示课件5】指名试背。全班试背。 \n2《春夜喜雨》 1.一说到“诗”你会想起哪个朝代?对唐朝。唐朝是中国诗歌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其间最有名的诗人非“李杜”莫属。“李”是(李白),“杜”是(杜甫)。【出示课件6】对,杜甫(712~770)唐诗人。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市襄州区),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宋以后被尊为“诗圣”,对历代诗歌创作产生巨大影响。《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等诗,皆为人传诵。有《杜工部集》。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杜甫的《春夜喜雨》。(板书课题)【出示课件7】二、初读1.生自由读诗,读正确通顺。2.按节奏读诗。【出示课件8】春夜/喜雨唐 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n3.指名读诗,评价。师:能够正确地朗读古诗,这是古诗学习的第一步,仅仅这样是远远不够的。古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练,高度浓缩的,虽然只有寥寥数字,但其中的丰富内涵却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清楚的。诗人的内心世界更不是我们轻易可以触摸得到的。所以,我们还要沉下心来,静静地读,细细地品。我们可以借助注释,赏析和工具书认真地品读理解,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收获的。4.生自主理解诗句。三、品析1.大家能读懂诗人笔下的这场雨吗?你读出了怎样的雨?(及时的雨)①理解“及时”:懂事、知心、善解人意。②从哪儿看出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③为什么说它及时呢?(知时节,播种的时节)④指导朗读此句。2.除了这是一场及时的雨,你还读出了这是一场怎样的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雨)①你从哪儿看出来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②讨论:为什么用“潜”?能换成别的词吗?(偷偷地,悄悄地不让别人知道)③为什么要悄悄地来呢?看来,春雨有心滋润万物,却无心让人发现呀!你喜欢这样的雨吗? 3.现在我们来看下面两句,它们和这场雨有关系吗?\n ①理解“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指名说说看。 ②天上乌云密布,野外一片漆黑。这时诗人在想什么呢?现在大家已经开始慢慢地走进诗人的心里去了。【出示课件9】课件出示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当时对春雨的企盼。(杜甫离开长安回陕西蒲城探亲,却不料爆发了安史之乱,杜甫与家人从此开始流亡生活。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搭建草堂安身。这首诗作于杜甫居于此处两年后,当时那儿发生了大旱灾。老百姓刚经历安史之乱,又遭遇旱灾,生活更是雪上加霜。)③指名反馈作者当时会想些什么?4.是呀,好一场及时的雨呀!下吧,下吧!多下会儿吧!把干涸的土地彻底滋润。想象一下,经过一夜的春雨,明天早晨的锦官城会是什么样子呢?(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读着这句诗,我们仿佛看见了(图片欣赏)万紫千红、娇艳欲滴、花团锦簇。你喜欢这场春雨吗?让我们一起来读:  大地干旱,人们生活贫困,他们盼望——(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雨悄悄地来了,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下雨时——(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盼望着——(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4.我们刚刚读懂的雨,在诗中浓缩成一个字——(好)。刚才我们读懂的诗人的内心,在诗中也浓缩成一个字——(喜)。让我们感受诗人的喜悦,再来读读这首诗吧!背诵。【出示课件10】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n一、揭题,知背景。1.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在中国诗坛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伟大诗人,他与李白齐名,被称为“诗圣”,认识吗?(杜甫)你对大诗人杜甫了解多少?学生介绍。2.揭题。杜甫的一生写了许多诗,流传至今的有一千五百余首。他的诗宛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今天要学习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课题)【出示课件11】齐读课题。3.解题。谁能说说诗题目的意思?重点提示“闻”是听到的意思,不同于现在的“用鼻子嗅”,这是古今词义上的变化。“河南河北”指的是河南省与河北省吗?(指的是黄河的南北两岸,那里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4.了解背景,再次读题。这首诗的背后有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你知道是什么事件吗?【出示课件12】“安史之乱”。“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八年之后,诗人在四川剑外听到了官军收复失地的胜利喜讯,诗人心情如何?(喜悦,激动)让我们带着喜悦激动的心情读课题。二、初读,读通顺。1.指名读诗,检查易错读音。蓟北 涕泪 妻子(zǐ)(读轻声表示什么?)2.再读古诗,注意压韵。“裳、狂、乡、阳”3.齐读,读出节奏和韵味来。\n三、再读,明诗意。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再读古诗,看看你能读懂什么。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做上记号。2.质疑问难。说说古诗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师生协同解决。3.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诗的意思。教师适时点拨。四、细读,悟诗情。1.一首好诗,是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也总是蕴含着一种心情!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喜欲狂)2.从哪里能体会到诗人这种喜欲狂的心情呢?请同学们读诗,细细地品味。    3.集体交流。A、对比感悟“悲喜交集”。(1)杜甫不是爱哭的人,但在写这首诗之前,他也曾流过泪,你看!【出示课件13:杜甫《春望》】请生朗读。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2)本是百花盛开的春天,杜甫却对着花儿流泪,听到鸟的鸣叫也感到揪心,你们说,诗人的泪是怎样的泪?(国破家亡的泪;战火纷飞中流离失所的泪;是别离的人思乡的泪;深受战乱之苦痛苦的泪,仇恨的泪……)\n(3)在多年的生离死别、颠沛流离之后,诗人终于听到了胜利的喜讯,“初闻涕泪满衣裳”又是怎样的泪呢?(这是喜悦的泪、激动的泪、感慨的泪……)B、想象感悟“欣喜若狂”。看课文插图,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你见到的诗人一家欣喜若狂的样子描绘一番。C、朗读感悟“放歌纵酒”。(1)泪满衣襟,欣喜若狂,不足以表达诗人心中的喜悦,他还要做什么?读五六句。指名读。(2)想到在阳春三月就要回到久别的故乡,回乡的路上有  做伴,有  做伴,还有  做伴,此时,诗人喜到极致,忘乎所以。让我们一起感受诗人的“喜欲狂”,与诗人一同放歌纵酒,一同颠狂。全班读。D、体验感悟“归心似箭”。(1)杜甫的家乡在哪儿呢?(洛阳)(2)洛阳美吗?想不想到洛阳走一趟?请生读最后一句(评:还在巴峡流连),小组读(评:到了巫峡),大组读(评:到了襄阳),全班读(评:洛阳到了!)(3)这是一条怎样的归乡之路呢? 师:大家看,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难。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到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千里迢迢。在这里诗人却这样说,你怎么理解?\n(5)诗人归心似箭,千里迢迢算什么,千山万水算什么,在诗人的眼里,洛阳就在眼前,故乡就在眼前。让我们一同感受诗人轻快愉悦的心情。齐读。4.这是诗人杜甫的心声,更是唐朝千千万万苦难子民的共同心声。让我们与欣喜若狂的诗人一同放歌,与千千万万欣喜若狂的人民一起放歌吧!齐读全诗。五、诵读。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1.“一年这计在于春,一年之景始于春”,春的诗歌很多,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描写早春的诗歌。(板书课题)【出示课件14】2.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出示课件15】3.范读,指导朗读。【出示课件16】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 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4.自由读,指名读,全班齐读。5.理解注释:【出示课件16】\n①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古人经常用排行或官职来称呼对方,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也称“张水部”。呈:恭敬地送上。②天街:京城街道。③酥:酥油。④处:时。⑤绝胜:远远胜过。6.译文:【出示课件17】京城大道上空雨丝纷纷,它像酥酪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早春正是一年春光的大好时节,远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暮春。7.赏析①“天街小雨润如酥”写出了春雨哪些惹人喜爱之处?明确:春雨细密润泽万物,带来生机,空气清新,使人倍感舒适。②前两句先写“小雨”、再写“草色”的原因是什么?明确:经过春雨的润泽,小草才会显得青翠。③哪一句最能体现“早春”特色?明确:“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④“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可以表达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明确:喜悦之情。\n⑤哪句诗句能体现作者的情感?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明确:“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对早春的喜爱之情。⑥诗人为什么会说早春要胜过“烟柳满皇都”?明确:这是对早春美景的品评和抒情。可以体现出早春草芽初萌时景色的可爱,及作者对这种景色的惊喜和喜爱之情。⑦这首诗在写法上的特点是什么?明确:抓住了早春的景色特点,将初春草色与满城“烟柳”做对比,以突出春色的特征。8.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出示课件18】五、江上渔者1.导入。【出示课件19】提到范仲淹,就会想起他《岳阳楼记》里的一句流传至今的大气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它的意思就是:范仲淹忧国忧民,特别关心当时老百姓,总把老百姓的安危放第一位。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千古名句(师生齐读)今天,让我们来学习他的《江上渔者》(板书课题)【出示课件20】从诗题看,范仲淹关心谁?(江上渔者、渔民)“渔者”是什么意思?(明确:指打鱼的人)2.初读诗歌。江上/渔者宋范仲淹江上/往来/人,\n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3.理解词语。【出示课件21】(1)渔者:捕鱼的人。(2)但:只。(3)爱:喜欢。(4)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生长快,体大味美。(5)君:你。(6)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7)出没:若隐若现。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8)风波:波浪。4.理解整句诗的意思。【出示课件22】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欢鲈鱼的味道鲜美。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惊险啊!5.读了这首古诗,你体会到了什么?\n当往来的客人们不停地称赞鲈鱼的美味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却想到了捕鱼的人,他站起身来,看到在波涛汹涌的江面上,渔民冒着生命危险乘舟出海捕鱼,“情动而辞发”,即兴创作了这首《江上渔者》。师生齐读(配乐)6.短短20个字,却把范仲淹那种关心渔民,同情渔民,担心渔民的真实感受表现出来了。让我们自由读读这首诗,把这些感受都读出来吧。(生自由读)【出示课件23】第二课时6 《泊船瓜洲》1.谈话导入,知诗人,奔主题。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古代诗人多如繁星,而北宋王安石就是耀眼的一颗星,谁知道他的个人资料?【出示课件24】(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神宗时任宰相,实行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今天我们共同走进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板书课题)【出示课件25】2.读课题,正音:泊(bó)、间(jiān)、数(shù)、重(chóng)、还(huán)3.初读古诗。理解:诗人的家乡在哪儿呢?默读古诗前两行,用“一”画出表示地点的名词,大胆猜一猜?京口、瓜洲、钟山,结合注释这三个地点名词的地理位置是怎么样的?\n理解:王安石出生于江西临川,小时候跟在南京做地方官的父亲长大,因此在钟山他度过了天真浪漫的童年时代和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被诗人看作是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接下来,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出示课件26】泊船瓜洲宋 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读诗歌,要明白字里行间的意思,你对这首诗哪些地方不太明白呢?大家可以借助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进行理解。【出示课件27】这首诗的大意是: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和煦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4.知诗情、悟诗境。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那么熟悉,作者的第二故乡南京,属于我国的江南地区,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对这里都怀着深深的赞叹之情。而人们都说这首《泊船瓜洲》里诗人最美的江南,聪明的你,觉得哪一句把江南写的美呢?(“春风又绿江南岸”)那你觉得哪个字,让你眼睛一亮呢?(“绿”)。5.知背景,入诗境。【出示课件28】简介背景资料。公元1042年王安石曾入朝做官,后升任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他一心想为天下苍生、黎民百姓谋福,他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变法,可因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所以遭到了朝廷内外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他们千方百计地排斥他、打击他,而当时的宋神宗也缺乏杀罚果断的能力,摇摆不定,最后皇帝对王安石失去了信任,万般无奈之下,王安石只能辞官隐退,回到南京的家中寄情山水,一年后的春天,摇摆不定的皇帝又召他回京赴任,公元1075年,55岁的王安石又背上了沉重的行囊,拖着早已疲惫的身子从钟山出发去京赴任。5.读全诗,背全诗。【出示课件29】\n7游园不值1.知诗人,解诗题。同学们,你们一般怎样学习古诗?(根据汇报小结学古诗的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晓诗理。)今天我们来学习叶绍翁的一首诗《游园不值》(板书课题)。【出示课件30】你了解叶绍翁吗?【出示课件31】“游园不值”是什么意思呢?(“园”,宋代宦官、文人、雅士栽植名花异草的庄园。“值”,遇到。“游园不值”,游园未遇到主人,不能进去观赏。)生汇报交流。2.读诗句,明节奏。【出示课件32】游园不值宋 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3.再读诗,悟诗情。【出示课件32】“应”“怜”分别解释成什么? 辨析“怜”的字义,为什么用“怜”字?得出“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应该;怜惜、爱惜)。“屐齿”的意思:古代一种木质的鞋,鞋底有横木齿。底下锯齿,可以防滑。“柴扉”,柴门。重点理解“小扣”之意,(教师引导动作,学生学着用手轻轻敲)学生说说前两句诗的意思:【出示课件33】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我轻轻地敲打柴门久久不开。满园子的春色是关不住的,开得正旺的红杏有一枝枝条伸到墙外来了。\n4.悟诗境,反复读。 诗人满心欢喜,游园心切,可久扣柴扉而不开,该是多么失望!如果是你,你会怀着怎样的心情读这句诗?(指导朗读: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就在诗人失落之际却突然发现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时候诗人是什么样的心情呢?如果你是诗人,会怎样读这两句?(指导朗读: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5.读古诗,晓诗理。诗人仅仅是为一枝红杏兴奋吗?(春天到了,高高的围墙却把这些名人雅士的私人花园挡得严严实实的,诗人在失望之余却突然发现了一枝红杏伸出围墙来。)他突然感悟出了一个道理,这是什么哲理呢?(任何新生事物都是不可阻挡的,它总会冲破阻碍向前发展。原来诗人在为无意中发现的哲理而高兴啊!)你由红杏想到了哪些类似的事物?(小草掀翻石块冲破阻挠长出绿芽等) 这苍苔将我们的眼睛染绿了,这红杏将我们的心肺滋润了,此时无声胜有声啊!隔墙观花,神游园中,这么美的意境,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出来吧。6.齐读、背诵。【出示课件34】8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1.导入。古人在送别朋友时写的诗,我们都称之为——送别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北宋王观写的一首送别词。你对王观有哪些了解?【出示课件35】王观(1035~1100),字通叟,如皋(现属江苏南通如皋)人,宋代词人,与高邮的秦观并称二观。代表作有《临江仙•离杯》《高阳台》等。\n 齐读课题。【出示课件36】(板书课题)理解课题(“卜算子”是词牌名,“送鲍浩然之浙东”是这首词的题目。)2.初读诗,通词句。①注意读出节奏,断句,押韵,诵读的形式。【出示课件37】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 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②正音:“那”同“哪”【出示】,这是一个古代汉语里特有的语言现象,叫做“通假字”。意思是“通用、借代”,注意,这种用字现象只能在古代汉语中,如果现在再用的话,就是错别字!【出示课件38】3.理诗意,悟情感①字里行间让我们看到的就是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我们仿佛看(听)到了——(那里的水像美人的眼波,山像美人皱起的眉毛。)“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生读。      ②这美丽的景色到底在哪里呢?(诗人运用了巧妙的比喻把自然山水化为有情之物。让我们感受到了江南美丽的景色。)“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③美丽的景色令人心情愉悦,而好友就要离去,作者的心中会是怎样一番滋味呢?(我们的感情是美好的,就像这美丽的春天,但是深厚的友情也是要分离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指导感情朗读。\n④尽管内心不舍,但是朋友回家是和家人团聚,这是人之常情(引导理解一家人其乐融融,共享天伦。这不就是人生的春天吗?)想到朋友将要享受幸福。作者的心里还会难过吗?还有什么离别之苦呢。于是作者写到——生接读:“若到江南遇上春,千万和春住。”4.配乐读文,背诵诗歌。【出示课件39】原来这是对朋友真诚的祝愿,希望朋友永远享受幸福和快乐,成人之美,替代了离别的依惜之情,忧愁伤悲荡然无存。让我们感情朗读地来读读这首别具一格的词。9 浣溪沙1.导入: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令古今中外无数文人墨客为之感叹。大文豪苏轼是以怎样的精神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板书课题)【出示课件40】全班齐读诗歌。你对苏轼有哪些了解?【出示课件41】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2.初读词,通词句。【出示课件42】①读准字音。浣(huàn)苏轼(shì)蕲水(qí)②读准节奏。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宋 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n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3.理诗意,悟情感。【出示课件43】理解:词上阙写(景),下阙写(情)。理解:《浣溪沙》描绘了哪些画面?画面有何特点?(学生自主思考,回答,老师引导出:山下小溪边,生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流涕细雨中杜鹃在啼叫。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理解:《浣溪沙》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由西流的溪水,联想到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写此词时,正是在政治上失意,生活处于逆境之时,能有如此积极的人生观,豁达的胸怀,实在难能可贵。【出示课件44】《浣溪沙》是苏轼元丰五年(1082年)被贬黄州期间所作。词的上阕写景,同时也烘托了自己被贬黄州的凄凉环境和悲凉心情。暮雨萧萧,子规哀鸣,均是实写。从苏轼一生坎坷经历来看,他是一位“奋厉有当世志”(唐圭璋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的人物。他从眼前的“溪水西流”悟出:溪水尚能西流,难道人生就不能再重来吗?于是下阕转入抒怀,集中表现了他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精神,即景抒慨,感悟人生哲理。千百年来,这首词像他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一样,不知给了多少身受挫折的人以生活下去的勇气和继续前行的信心,就是在今天,读了也让人倍受鼓舞。3.齐读、背诵。【出示课件45】\n10清平乐1.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在词人黄庭坚的眼里,春是什么样的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清平乐》(板书课题)【出示课件46】2.了解作者。【出示课件47】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所选是一首悼春词。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后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3.初读词,通词句。【出示课件48】①自由读词。正音:啭(zhuàn)②读准节奏清平乐•春归/何处北宋 黄庭坚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4.理诗意,悟情感。【出示课件49】①理解:“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②理解:“寂寞无行路”(春天消失得无影无踪,惜春伤春之情寄寓其间。)\n③理解:“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表达词人强烈的留春情感,多么希望再回到往日春风得意之时,因此千呼万唤地招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这里作者以人格化的手法,赋春天以生命。)④理解:“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这说得更明白、更令人失望。“留春,春不住”,春天无影无踪、无声无息地消逝了,它的踪迹谁又知晓呢?这多么令人惆怅、伤感啊!但作者情绪马上一转,因为人虽不知春去了哪里,但整天在空中飞来飞去的黄鹂倒像是知道呢。)⑤理解:“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黄鹂用清脆圆转的歌声回答,可谁能听懂它唱的是什么?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词人终于无奈地认识到:春天,确实回不来了。留给词人自己的,只是满腹的惆怅。至此,方明白作者并非不知春去了哪里,只是惜春深情使他不忍心说破而已。)5.读诗词,晓词理。作者就是用如此平淡朴实,委婉含蓄的语言巧妙构思,多转折而层层深入地表达了伤春之情。春归无行路(寂寞伤春)→若有人知(假设希望)→春无踪迹(更加失望)→问取黄鹂(最后希望)→无人能解(彻底绝望)。觅春思春伤春之情层层深化。6.熟读、背诵。【出示课件51】7.结束语:同学们,在浩如烟海的古诗园中畅游,同学们采摘到了最美的花朵,腹有诗书气自华,只要同学们以书为友,与诗同行,博学强记,善于积累,相信同学们会有更多的收获。板书设计:清平乐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换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n教学反思:本课的不足之处还是对课堂的时间的把握不精准,所以造成前松后紧的情况。如果重上这节课的话,我会更精心地备课,精细地计算课堂时间的运用,不浪费一分钟,对课文内容进行取舍,不必要的内容,与主旨内容关系不大的内容就断然舍弃,相信自己通过不断的努力,会使课堂教学效果更加突出,能更精准地把握课堂。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小学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7-16 19:04:03 页数:262
价格:¥16 大小:247.52 KB
文章作者:没叶子的菜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