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三)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36
2/36
3/36
4/36
剩余3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第一单元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历史\n内容索引自主预习新知导学合作探究释疑解惑课堂小结\n课标定位1.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化的演变历程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重视以人为本;民本思想;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主张和而不同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1)特点: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连续性(2)价值: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n素养阐释1.了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构建时空观念2.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培养历史解释的素养3.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培养家国情怀\n自主预习新知导学\n知识点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起源(1)中华文明多元起源。考古发现证明,无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还是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2)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n2.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请结合教材内容,自主归纳知识要点)时间概况春秋战国时期秦朝汉武帝时期魏晋南北朝唐朝宋朝明清之际鸦片战争后新文化运动时期五四运动以后\n提示:时间概况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秦朝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汉武帝时期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魏晋南北朝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玄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宋朝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新学派理学形成\n时间概况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进步思想家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也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鸦片战争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时期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n知识点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1.重视以人为本(1)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2)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后世儒学思想家大多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入手,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n2.民本思想(1)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仁政”说,其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闪耀着民本思想的光辉。(2)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n3.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1)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2)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认为万物都是由道而产生,自然而然。他的哲学思想中凸显了人的存在,追求天人合一。(3)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他们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n4.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张载概括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是家国情怀的体现。\n5.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西周初年,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孔子提出“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治国;墨子认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这些思想不仅在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也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n6.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周易》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战国时期的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n7.主张和而不同西周末年的太史伯认为“和”,才能产生新事物。孔子、孟子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和”的思想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n知识点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1.特点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具有强大的凝聚性。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具有连续性。\n2.价值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族,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n合作探究释疑解惑\n[史料实证]探究点一儒家思想的特点材料一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独尊儒术后,官吏主要出自儒生,儒家逐步发展,成为此后二千年间统治人民的封建正统思想。——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n材料二“理学”也称“新儒学”,又称为“道学”或“宋学”。之所以称为“理学”,是因为两宋诸子所创建的思想体系以“理”为宇宙的最高本体,以“理”为哲学思辨结构的最高范畴;之所以称为“新儒学”,是因为“理学”虽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但其张扬的孔孟传统已在融合佛、道思想精粹中被加以改造,具有一种焕然一新的面貌。——摘编自霍雅娟《中华文化概论》\n材料三明清时期……面对理学的渐趋没落,一部分士大夫转而寻求新的思想理论,对程朱理学提出了挑战,陆续出现了许多进步思想家,成为反理学的先驱。……他们倡扬民族气节,批判君主专制,反对空谈性理,向宋明理学发起猛烈的攻击,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启蒙意义的早期民主主义思想。——摘编自齐涛《中国通史教程·古代卷》互动探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张对西汉王朝统治的意义。(2)根据材料二,概括“理学”成为新儒学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进步思想家的主要主张。\n提示:(1)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意义: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局面;稳定统治秩序。(2)原因:理学仍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但其张扬的孔孟传统在融合佛、道思想中被加以改造。(3)主张:批判君主专制,倡扬民族气节;反对空谈性理,提倡学以致用;重视工商业发展;反对理学,主张建立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n[论从史出]一、儒家思想的特点(1)从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来看,它具有哲理化与神学化双重趋向的特点。儒家思想探讨人性,有利于规范社会关系。宋朝以后,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儒学融汇佛、道思想,走上了哲理化与神学化相结合的道路,有利于稳固其在意识形态领域中正统和主流的地位。(2)从儒家思想的发展条件来看,它具有适应小农经济发展的特点。儒家思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精心构造了一个保证宗族稳定的纲常伦理体系,稳定了小农经济的发展。\n(3)从儒家思想的社会功能来看,它既维护又制约封建专制制度的发展。儒家思想从本质上讲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因而维护封建专制制度是其根本使命。但是,儒学更着眼于统治阶级集团全局、长远的利益,强调仁政、民本,对于统治阶级的过分剥削与酷虐暴政也有所限制,从而制约着封建专制制度的恶性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4)从儒家思想的历史延续来看,它具有与其他文化相互渗透和融汇的特点。面对文化领域中多元并存的格局,儒学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自身的理论结构和重心。在吸收和渗透的过程中,融汇而成一种具有新时代特征的儒学。\n[典型例题]汉武帝推行“尊崇儒术”的政策,但在宗教方面,他相当依赖道家方士,在政治方面,又相当依赖法家。精通黄老思想的汲黯曾说汉武帝“内多欲而外施仁义”。这说明()A.儒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B.统治者儒表法里的治国策略C.汉武帝时期诸子思想融合D.封建统治者都善于施展权术\n题目立意: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本题旨在考查汉武帝对各家思想的态度,培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素养。解题指导:汉武帝推行“尊崇儒术”的政策,在政治方面,又相当依赖法家,题干材料“内多欲而外施仁义”体现了统治者儒表法里的治国策略,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的治国思想,没有体现儒学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尊崇儒术”,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的治国思想,没有体现封建统治者都善于施展权术,排除D项。答案:B\n探究点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史料实证]材料汉朝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亟需象征性领袖的现实,却使“天”与“君主”凸显了他们的绝对地位。知识阶层一方面在民族、国家成型过程中不得不凸显君主的象征作用,一方面又深惧再度出现秦朝君主专制权力无限扩张,凌驾一切之上,甚至剥夺了知识阶层对意义与价值的最终裁判权的局面。于是,董仲舒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所谓君主政令失误、不尊道德、不行仁义,天就会以灾异示警,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这样,知识阶层就能够又一次代天立言,拥有一些与政治抗衡、对君主制约的权力。——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n互动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汉朝新儒学的“天人感应”思想。提示:评价:(1)民族国家的形成,需要政治上和社会上的确定,知识阶层不得不去确立民族国家的象征性的领袖地位,因此承认君主受命于天的身份。(2)为避免君主权力的无限扩张所带来的灾难,以天作为更高的正义权威并强调对君主权力的制约。\n[论从史出]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1)在几千年的文明传承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为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自然观,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人生观,和而不同、贵和尚中的文化观,诚实守信、厚德载物的道德观,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政治观,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的天下观。(2)当今社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然滋润着当代中国人,以其活态化的传承和弘扬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中国当代文化的来源和根基。(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作出了突出贡献。\n[史家评述]李健在《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研究》一文中认为董仲舒以先秦儒家学说为基础,兼取诸子百家之学,建构了一个以“天”为本体的气势恢宏的哲学体系。董仲舒通过“天”的阴阳、五行等属性来解释人的性情与行为,进而以此阐述自己的治道理念和伦理规范。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对于提升我们民族的精神境界、弘扬民本思想的优良传统、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树立德治的治国理念等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借鉴。\n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产生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其理论的出发点是加强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由于社会历史文化条件的限制,他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n[典型例题]德国政治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被统治者服从统治者的支配有暴力、经济等因素。但是除了这些以外,通常还需要一个更深层次的要素——对正当性的信仰。下列能够用来佐证该观点的是()A.孟子宣扬的“民贵君轻”B.董仲舒提出的“君权神授”C.朱熹倡导的“格物致知”D.王阳明主张的“知行合一”\n题目立意:儒学在各个时期都有发展和创新,这和特定的历史环境密切联系。本题旨在通过对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对比,考查对各个时期儒学内涵的理解。解题指导: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并不被当时统治者所接受,也不能反映君主统治的正当性,故A项错误;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思想,利用百姓的畏天思想,阐明天子承天而治,顺天应民,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局面,与题干材料“对正当性的信仰”相符,故B项正确;朱熹的“格物致知”,讲求的是探究“理”的方法,与题干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指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与题干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B\n课堂小结\n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