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部编三上语文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教案及反思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6

2/6

剩余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17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3.通过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诗意与意境,体会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4.通过朗读感悟,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3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3.能结合注释,想象古诗中描绘的景色,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重难点)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你们学过李白的哪些古诗?(让学生自由举手说一说)2.简介诗人李白。3.课件出示《望天门山》,理解课题。二、初读全诗,学习字词1.课件出示自学要求。(1)圈出课后生字,读准字音,辨清字形。(2)同桌相互检查生字自学情况,给予评价。(3)全班交流,师生评议。2.检查生字自学情况,指名读生字新词。6 3.教师指导书写。(重点指导“孤”字中“瓜”的竖提;“楚”字上边的“林”要写得扁些,捺变为点。)4.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学生自学→同桌交流→全班汇报→教师归纳)(1)中断:指天门山被江水隔断。至:到。回:回旋。相对:互相面对着。出:挺立,一种呼之欲出的动态。孤:单独。日边来:从太阳旁边驶来。(2)诗意:雄伟的天门山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由东流到这儿回旋汹涌。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出现在眼前,一叶孤舟从太阳那边驶来。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1.划分节奏,鼓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2.让学生自由举手朗读→学生评议→再指名读→齐读。3.讨论:(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天门山、江水、青山、船、太阳)(2)如果让你提笔画下这幅美景,你觉得应该体现天门山和江水的什么特点?(天门山夹江对峙,险峻巍峨;江水碧绿,浩荡的江流被东西两面的天门山夹住,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3)默读古诗,想想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通过描绘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豪情。)四、课堂小结《望天门山》是李白歌颂祖国名山胜水的诗歌佳作之一,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另一首古诗。第2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6 3.能结合注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并能理解诗意与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重难点)一、释题导入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二首古诗。(板书:饮湖上初晴后雨)2.师:谁能说说诗题“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什么意思?[“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初晴后雨”词序调整应该是“雨后初晴”,“饮湖上”应为“湖上饮”,诗题应调整为“雨后初晴湖上饮”,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意思是雨后初晴(诗人在)西湖上饮(酒)时(看到的景象)。]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1.自由读诗,读通读顺。2.正音:潋(liàn)滟(yàn)(教师指导读准多音字“抹”)3.听老师范读,划分节奏。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4.指导读出节奏。5.借助注释,理解诗意。(1)学生自学→同桌交流→班级汇报→教师归纳。(2)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空蒙:迷茫缥缈的样子。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淡妆:淡雅朴素的装饰。浓抹:浓艳华丽的打扮。相宜:适合;适宜。(3)诗意:西湖在天气晴朗时,湖水波光粼粼,显得景色迷人,在山色迷茫的烟雨中更显奇丽。若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美丽。三、品读感悟,感受意境1.感受西湖晴天和下雨时不同形态的美。(1)诗人是如何描写西湖晴时和雨时的变化的?(提示:“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课件出示,结合课件理解“潋滟”。)(2)晴天的西湖是“水光潋滟晴方好”,一个“好”字就道出了西湖的美景,忽然,下了一阵雨,雨中的西湖又是怎样的呢?现在就让我们走进雨中西湖。(提示:“空蒙”是迷茫的样子。大雨也好,小雨也罢,这阵雨并未浇灭诗人的游兴,用一个词概括雨中的西湖,便是“奇”。雨中的西湖真是奇妙无比啊。)2.理解比喻之妙。6 如此美妙的西湖,在诗人眼中,他把西湖比作了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提示: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四、总结延伸《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语句优美,描写生动。关于描写西湖美景的诗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课后搜集两首,自己读读、背背。第3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磨”。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通过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诗意与意境,体会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重难点)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八百里洞庭,水天一色,烟水茫茫,它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摄人心魄。远望洞庭,“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它永远是一幅鲜活灵动的天然山水画。这么美的景色,我们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它呢?一千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看见了秋月辉映下的洞庭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佳作。(板书:望洞庭)现在,就让我们追随他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去走一走,看一看。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望洞庭》,注意把字音读准确。2.理解古诗中字词的意思。相:相互。和:和谐。遥望:远望。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镜未磨:未被打磨过的铜镜。比喻月下的湖面虽然平静,但有点朦胧,像没有磨过的铜镜。3.请同学们根据诗歌的朗读节奏把诗读熟。课件出示: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6 三、理解诗意,感悟诗境1.在秋天的夜晚望洞庭湖,会有一种怎样的美感呢?请你们再读读这首诗,好好体味诗中蕴含的美好意境。2.究竟是哪些景物吸引了诗人刘禹锡呢?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结合注释,发挥想象。3.集体交流,理解诗句意思。课件出示: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1)“湖光、秋月”是怎样吸引诗人刘禹锡的呢?这是怎样的湖水?(湖光、秋月两相辉映,让诗人沉醉在这独特的宁静温柔之中。清澈而平静的湖水。)(2)抬起头,我们又看见了一轮怎样的秋月呢?(皎洁的秋月)师:是啊,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月,这样的月辉映着这样的水,它们已经融为一体了,多么和谐呀!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3)为什么是“潭面无风镜未磨”?(这是一个比喻句,把“无风的湖面”比作“未磨的镜子”,贴切地表现了洞庭湖的安宁温柔。)师:湖面无风,像一块未磨的镜子,朦朦胧胧,多么宁静啊!谁来把这种感觉读出来?(指名读)(4)归纳诗意:清澈明净的湖水与秋夜皎洁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融为一体,因为没有风,湖面平静得像一面镜子,没有一丝波纹。课件出示: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师:诗人远远地望去,那山已不是山,水亦不是水,它们成了“白银盘里一青螺”。(5)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脑海中想象:在白银做成的银光闪闪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的田螺。这时,你有什么感觉?(学生自由发言)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洞庭湖)“青螺”又指什么?(君山)(6)(课件出示)诗人为什么说“白银盘里一青螺”?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指名朗读)(7)归纳诗意:在皓月银辉之下,远远望去,洞庭湖中的君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如同一个银白色的盘子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4.这首诗只有短短二十八个字,却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意境浓郁的画面。请同学们再次朗读全诗,感悟诗中所描绘的意境。6 四、拓展延伸洞庭湖这么美,我们也当一回小诗人或小散文家,来赞一赞洞庭湖,好吗?大家可以用上一些优美的语句,或者生动形象的比喻,还可以发挥奇妙无比的想象,写一首诗或一段话。[教学板书][教学反思]在这三首古诗的教学中,我适时地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学习字词,给学生创造自读自悟的机会。在交流自学成果的过程中,把“师教生”的模式变为师生共同讨论的模式,互相补充的形式,从而充分地让学生体会到了自主学习的乐趣。6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小学 - 语文
发布时间:2021-11-04 20:00:04 页数:6
价格:¥3 大小:304.5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