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1)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1

2/11

3/11

4/11

5/11

6/11

7/11

8/11

9/11

10/11

剩余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荆轲刺秦王一、内容与解析《荆轲刺秦王》是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中的一篇深受人们喜爱的名篇。《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燕国这时处于朝不保夕、危如累卵的困难境地。太子丹面对这种形势好像热锅上的蚂蚁,在秦军压境的危急时刻,不得不采取派人去刺杀秦王的恐怖之举。本文记叙了太子丹派荆轲去刺杀秦王的全过程,以洗练而又生动的文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秦国与燕国的兼并与反兼并的斗争,在线了荆轲向秦王献图和血染秦廷的壮烈场面,塑造了荆轲这样一个敢于扶危济困、助弱御强、视死如归的侠客形象。二、教学目标及解析1、理解思想内容,学习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古为今用。。2、结合课文学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文言标点和翻译的能力。3、学习文章塑造人物的方法和创设场面的技巧。4、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提高鉴别欣赏能力。三、问题诊断分析1、如何评价荆轲刺杀秦王这一历史事件?要客观地分析评价历史事件,辩证地看待这一事件。(明确:一方面,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具有合理性;另一方面,就整个历史进程来看,有着很大的局限性。)2、如何评价荆轲这个人物形象?明确: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等方面着手进行评价(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性格:深沉、刚毅、慷慨;才能:善于言辞;精神:不畏强暴、不畏艰险、不怕-1- 牺牲、视死如归。)四、教学支持条件在创造教学情境的情况下,需要运用Powerpoint软件,通过声、画把学生带入到文章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使学生能更好的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五、教学过程共5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诸多风流人物之中,有一位仅有短短两句吟唱,而这两句却成为千古绝唱,这就是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诗中透露出无限的悲凉和对人生的留恋,但荆轲仍然一无反顾,“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许多英雄就这样永远地走入历史深处。今天,让我们在前人的记述中再来探寻英雄的足迹,倾听历史的回音。(板书课题)问题一:《战国策》的相关知识设计意图:了解必要的文学常识以便增加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以及更深入地把握课文中的内容。《战国策》又称《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时期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它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的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2- 《战国策》的主要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战国策》这部书长于议论和记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问题二:课文的写作背景设计意图: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当中的内容。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燕国是一个地处北方的小国。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破赵以后,引兵向北,直逼燕境。燕太子丹为了抵抗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当初在秦被凌辱之仇,决定派荆轲劫持秦王,想要挟秦王归还秦侵占的各国土地;如果要挟不成,便刺死秦王,造成秦国内部的混乱。但事与愿违,荆轲刺秦王失败,秦大举进攻燕,公元前222年灭燕。问题三:学生齐声朗读,理清文章的思路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内容。1、生字词淬(cuì)忤(wǔ)徵(zhǐ)陛(bì)卒(cù)创(chuāng)揕(zhèn)拊(fǔ)樊於(wū)期夏无且(jū)髓(suǐ)2、互动设计复述故事(略)3、学生梳理故事情节序幕(“秦将王翦破赵”——“至燕南界”):简介背景,秦军大兵压境,燕国危在旦夕。-3- 开端(“太子丹恐惧”——“愿足下更虑之”):太子丹请荆轲商量对策,荆轲提出办法,太子丹又不愿执行。提出行刺秦王,故事开始。发展(“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从准备“信物”到寻制凶器,从配备助手到易水送别,故事一步步向前发展。高潮(“既至秦”——“被八创”):荆轲廷刺秦王未遂,断左股,被八创。结局(“轲自知事不就”——“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荆轲刺秦王彻底失败。尾声(“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秦王被荆轲震慑。问题四:分析课文,探究内容。小问题①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②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③第二部分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④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⑤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⑥易水送别描写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通过哪些方法渲染的这种氛围?⑦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⑧荆轲是如何廷刺秦王的呢?问题五:荆轲这一人物形象有什么特点?设计意图:使学生更好的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问题六:你如何看待荆轲刺秦这件事?设计意图:使学生全面地认识历史事件,树立辩证地看问题的观点。-4- 问题七、文言知识归纳:1、通假字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使工以药淬火淬,通“焠”,cuì,淬火,烧刃使红,渍于水中。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故振慑同上。设九宾宾,通“傧”,傧相(bīnxiànɡ),迎宾赞礼的人。傧,旧读bìn。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秦王方还柱走同上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秦武阳奉地图匣同上。轲既取图奉之同上。以其所奉药囊提轲同上。卒起不意卒,通“猝”,cù,仓促,突然。卒惶急无以击轲同上。卒惶急不知所为同上。2、词类活用-5- ①进兵北略地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函封之名词作状语,用匣子。②前为谢曰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③左右既前同上。④其人居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⑤使使以闻大王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⑥太子迟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⑦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⑧群臣怪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⑨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⑩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作状语,马上。⑾乃欲以生劫之形容词作状语,活着。3、古今异义词①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③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④将军岂有意乎古义:有心意,此引申为同意、愿意。今义还有“故意”之意。⑤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遇:古义:对待。今义:遇到,碰以。深:古义:刻毒,今义:有深度,与“浅”相对。⑥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⑦终已不顾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⑧左右乃曰古义: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今义:表两种方向;或表大体范围;有时亦有控制之义。-6- ⑨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为“可以之”的省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⑩秦王购之金千斤金:古代指金属总称,用于流通货币时,先秦指黄金,后来指银,文中指铜。今义:特指黄金。4、常见文言句式①判断句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仆所以留才,待吾客与俱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②省略句秦王购之(以)金千斤(省略介词“以”)取之(以)百金(省略介词“以”)欲与(之)俱(往)(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待吾客与(之)俱(往)(同上)皆(穿)白衣冠以送之(省略谓语)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省略介词宾语)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同上)乃(穿)朝服,设九宾(省略谓语)使(之)毕使于前(省略兼语)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省略介词)献(于)秦王(省略介词)-7- 比(于)诸侯之列(省略介词)而(按)秦法……(根据文意省略)皆陈(于)殿下(省略介词)③被动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燕国见陵之耻除矣④倒装句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嘉为先言于秦王(介宾短语后置)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使毕使于前(介宾短语后置)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介宾短语后置,数量词作定语后置)⑤固定结构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将奈何表疑问,怎么……。下文“为之奈何”“既已无可奈何”意同。荆轲有所待意为:有……的人(东西)。“所”后常跟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将军岂有意乎表反问,是否……呢。荆卿岂无意哉表反问,难道……吗。-8- 仆所以留者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事所以不成者……同上。5、成语典故切齿拊心:语出本文,又作“切齿腐心”。形容愤恨到极点。一去不复返:语出本文。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后亦称人或者已成陈迹。唐崔颢《黄鹤楼》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发上指冠:语出《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毛发竖起的样子。形容极度愤怒。本文“士皆目真目,发尽上指冠”暗引此语。图穷匕首见:语出本文。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无可奈何:语出本文。没有办法,无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悲歌击筑:亦作“悲歌易水”。典出本文。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变徵之声:语出《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徵,古代五声之一,读zhǐ。问题八、本课小结作者着力刻画了荆轲这一侠士形象,对这一形象作者持敬仰、歌颂的态度:他反抗强暴、有胆有识、大智大勇、视死如归,是一个英雄形象。这也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应选取的积极-9- 内容。《荆轲刺秦王》教学反思学生对刺杀秦始皇的故事比较感兴趣,这为教学的良好开展奠定了基础。《荆轲刺秦王》波澜起伏、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围绕着一个“刺”字展开,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推移,从人物对话、神态、动作的描写和场面描写两方面得到栩栩如生的表现。一、存在问题:1、因为学生对文言知识缺乏积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花费了太多的时间。2、学生对课文分析理解太依赖参考书,没有和文本直接交流,因此对《荆轲刺秦王》没有自己的思想和看法。3、应用多媒体教学增大了课堂教学容量,但是局限了学生的想象空间。4课外文言习题较难,容易挫伤学生学文言文的积极性。二、改进方法:1、加强文言知识的梳理和积累,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做相应的练习,提高文言知识的运用能力。2、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从多个角度理解文本,直接和文本对话,了解文本所表达的写作思想和意图,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可以课外阅读《史记·刺客列传》荆轲部分;观看影片或者安排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看演员们如何演绎角色,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3、文言文教学没有现代环境,学生理解难度大,需要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多做细微的设计。语-10- 文重在“悟”,多媒体仅适用于穿插教学,不适合占主导地位,引导学生打开想象的空间,感受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4、课外文言习题应结合所学设计,并适当降低难度。-11-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1-10-28 11:26:14 页数:11
价格:¥10 大小:182.91 KB
文章作者:187****460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