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教案教学设计优秀公开课 (5)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7

2/7

剩余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理解思想内容,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二、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提高鉴别欣赏能力。【重点难点】一、要历史地看待古人,看待英雄人物,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价。二、要理解学习本文塑造人物的艺术性。【教学预想】这篇课文选自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第二单元,是高一学生接触到的第二篇文言散文。新课改要求我们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因此,在前两节课熟读课文并疏通文言知识点的基础上,本节课将着力引领学生对这篇散文中描述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学步骤】一、导语:关于荆轲,评论家们历来见仁见智。如北宋苏洵在《六国论》中说燕国“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南宋朱熹认为荆轲是“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但历史上赞美荆轲的人更多,司马迁评价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陶渊明诗赞“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贾振洲诗云“勇为知己死,千古赞英雄”;近代龚自珍则赞扬他是“江湖侠骨”。 那么荆轲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我们对于“荆轲刺秦”在历史上的作用又应当如何评价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依据课文来深入探究。二、问题探究〖探究一〗荆轲有何性格特点?1、文中哪些情节最能体现荆轲的性格特点?『明确』荆轲的性格在计劝樊於期、易水诀别和秦廷行刺三个小故事中表现得最为充分。2、作者是怎样在刺秦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中塑造荆轲形象的?『要点』①场面描写:既照顾全局,又能突出特点:秦武阳临阵胆怯,荆轲的镇静勇敢,秦王的狼狈逃窜,群臣的惊慌失措,都表现得栩栩如生。②动作描写:通过“取—奉—发—把—持—揕—逐—提”等一系列动作来表现其勇猛顽强,视死如归;③语言、神态描写:“顾笑武阳,前为谢”表现其临危不惧,从容搪塞,“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表现其不畏强暴,慷慨赴死;④侧面描写:用秦武阳的临阵胆怯,秦王的仓皇逃窜来烘托荆轲的机智镇静、大义凛然。【小结】荆轲的性格是深谋远虑、刚毅勇猛、忠于承诺、不避艰险、慷慨沉着、视死如归,他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临危不惧、机智过人。另有一种见解:作为一个漠视他人和自己生命的冷酷刺客,荆轲是个冷面杀手、恐怖分子,这种性格不应肯定。〖探究二〗荆轲刺秦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3、陶渊明《咏荆轲》:“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荆轲与太子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明确』根据课文,太子丹对荆轲的决心、品质、谋略和性情并无充分了解,双方谈不上“知己”。荆轲要待机而动,太子丹却“疑其有悔改”,予以责难,甚至以先遣秦武阳相逼,急躁的言行,反映了他的焦虑心情、狭隘心胸,表现出他完全不了解荆轲周密思虑的大计;性情刚烈的荆轲无法忍受太子丹的不信任,“怒叱太子”,仓促上路,双方根本缺乏足够的了解信任,因此“知己说”是难以服人的。【小结】由此看来“士为知己而死”绝非荆轲冒险入秦的主要原因。荆轲与太子丹的关系,更准确地说是一种主客关系,双方各有所需,从这一角度来看,太子丹对荆轲有知遇之恩,而荆轲是为了忠于承诺,报达恩情而前往刺秦的。〖探究二〗刺秦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先让学生自由发言,接着教师设计下面问题。)4、荆轲自己对于刺杀失败是如何解释的?『提示』“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这个说法是有根据的,荆轲入秦之前,与太子丹制订的策略是“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喜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荆轲行动之时,优先考虑的是“劫秦王”这一上策,故错失了良机,荆轲其人一诺千金,其说可信。5、课后习题中陶渊明诗《咏荆轲》中有“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的句子,你怎么看 待这种观点?『提示』这种观点也有一定道理,荆轲刺秦王之时,咫尺之间,“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尚且不能杀之,而知道事情不成,奋力“引其匕首提秦王”匕首竟然飞向了柱子,可见其剑术不精。另外司马迁在《史记》借鲁句践之口说:“嗟乎,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程诰在《咏史》诗中也有“荆轲无剑术,不是报仇人”的句子,可见认为荆轲剑术不精导致刺杀失败似乎也说得通。6、清人冯廷櫆《荆卿故里》:“一卷舆图计已粗,单车竟入虎狼都。纵然意气倾燕市,岂有功名到酒徒?空向夫人求匕首,谁令竖子把头颅。南来曾过邯郸道,试问人知剑术无?”沈德潜认为,此诗探究刺案之失,“不独剑术之疏,直咎行刺之失策,此是正论”。试申其说。『明确』这是把荆轲刺秦失败归因于定计的失策。前面我们所探讨过的“欲以生劫之”、剑术不精、以及其他的原因,都可以说是刺秦失败的偶然因素,它们在事件的发展中都或多或少地起了作用,但究其根本,在于借献礼而生劫秦王这一行动本身就包含着失败的必然性。历史不会机械地重复,春秋之时曹沫以匕首扶持齐桓公,将失地尽数收回的故事,到了战国末期已经完全不具备重演的条件。柳宗元《咏荆轲》:“奈何效曹沫,实谓勇且愚。”刘献廷《咏史》:“秦政非齐桓,如何欲生劫?”当时之世,秦一统大业已成定局,退一步说,即使刺杀成功,也不会有什么实际效果。从这一角度来看,定计失策的说法也是成立的。7、你如何评价荆轲其人其事?(联系时代背景,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问题。) 『明确』从大的历史潮流来看,人民群众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荆轲的个人行为是无法影响社会发展的步伐的,但他反抗暴秦,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另外他信守承诺一身侠义也是后人赞颂他的原因。【小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今天的智慧就植根于五千年悠久的文化土壤里,在面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时,不求甚解和人云亦云都使我们迷惑。因此,我们要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三、拓展延伸:今人对于荆轲的故事也有着许多独特的体会,下面让我们欣赏一下。1、网友原创诗歌:《荆轲刺秦》生,就是九重宫阙里的一声断喝/死,就是高渐离指下的一曲悲歌/那晚,咱们喝得真多/酒坛都空了,空如寂寞的街/大家都走,我也不走/——那位杀狗的朋友愤愤地拭刀/渐离兄依旧沉默/筑声却闪起着城外的烽火/你弹,我就唱,这平静的一晌,/在篝火没有熄灭之前/再一次纵情相和/听,马蹄声越来越近了太子丹,你为何长跪不起/我哪里贪图车马和美色/你的眼神,已经/烧得我一腔热血沸腾/我在点头的瞬间,想/是时候了,我从此告别长久的漂泊/于是,我接过那柄用天下人的恨/锻造的匕首那一刻,衣冠如雪/冻结了易水的寒波/那一刻,我长歌如啸/多少眼里流出泪与火于是,筑音挟风/吹起我狂放的马蹄/披一身夜色/叩一路关门/咸阳呵,咸阳,我来了 匣子里的樊将军/你一定听见了那进殿的宣呼/你一定听见了我猛烈的心跳……2、2002年山东高考优秀作文《刺秦》刺秦太子的身影已在远方消逝成一个小白点,易水的澎湃涛声还依稀可辨,毫无暖意的寒风吹着车上的旗子,车辕因为车子的起伏而吱吱作响,我看了一眼舞阳,他也在望着易水的方向。高渐离的筑声又在心头响起,我的豪气复在胸间奔涌。如果我的膝沾着秦国的土,那么我是在对着浑厚下跪;如果我的背挡着楚国的歌,那么我是在为着激昂停留;我的呼吸有齐鲁风的节奏,我的胸怀有吴越水的温柔;我从风萧萧的燕国离别,走向苍茫茫的秦国的险途,我此行必死。嬴政,你的死期已到!我将以你的人头来洗刷太子的耻辱,以你的人心来告慰樊将军的英灵,以你的鲜血来偿还天下苍生的血债。嬴政,受死吧!马车驶出燕国边境,驶过满是荒烟蔓草的旷野,驶过高峻险恶的大山,驶进人烟密集的城镇,驶进物资阜盛的城郭,离秦国越来越近,我的心越抽越紧,心中的怒火也越聚越多。路旁时常有饿死的人的尸首,小村中常见兵士劫掠后放火的浓烟,瘦弱疲惫的农人挣扎着在田间劳作,寒风从颓坏的墙缝吹进贫寒的人家,吹在身无完衣的百姓身上。战火、杀戮带来了无边的灾难。我买通了秦王的宠臣,秦王要在三天后召见我,我在这个夜晚对皇宫作最后的探查。我走进嬴政的书房,竹简堆满了桌子,桌上摊开着一束竹简,墨迹还未全干,我借手中的火读了那 文字,却是秦王新写的文书,我并未想到,这竹简会改变我的行动。回来后我两天两夜未睡,思考着竹简上的文字,那些张扬着野心却也满是雄心的文字。我的心被撕扯着:百姓的苦痛是因为战争,假若秦统一天下可还会有战争?秦的国力乃诸侯之最强,六国自是无与争锋,杀了秦王于天下苍生何益?太子的个人恩怨与天下生灵的命运哪一个更重要?我是太子的人,应该如何选择?两天煎熬后,我的心一痛,终于有了选择。图穷匕现,我用匕首去刺秦王,却给了他逃跑的机会;环柱而走,我有九次机会,却让他能拔剑伤我;倚柱而骂,我要保持太子的尊严。侍臣杀我时,我想起了天下苍生,他们没有看见我眼角的那颗英雄泪。四、课后作业:以“荆轲刺秦王”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1-10-28 11:26:42 页数:7
价格:¥10 大小:13.66 KB
文章作者:187****460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