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二单元综合测评卷(含答案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30

2/30

剩余2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二单元综合测评卷用时:120分钟满分:120分一、古诗文阅读(共32分)(一)名句积累。1、古诗词默写。(10分)(1)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2)水何澹澹,。曹操《观沧海》)(3)《天净沙·秋思》点明主旨的词句:,。(4)《观沧海》中最能表达诗人博大胸襟的句子:,;,。(5)王湾的《次北固山下》颔联是:,。(二)古诗阅读(2~3小题,共4分)芙蓉楼①送辛渐王昌龄②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注释)①原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②王昌龄:盛唐诗人,写作本诗时被贬为江宁县丞。2.根据诗歌内容填空。(2分)首句中_______点明了诗人送别辛渐的季节是在_________。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第30页共30页 (三)古文阅读。(4~9小题,共18分)(甲)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乙)黄琬巧对黄琬幼而慧。祖父琼,初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几何。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选自《后汉书·黄琬传》)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4分)(1)未若柳絮因风起__________________(2)而深奇爱之__________________(3)与儿女讲论文义__________________(4)初为魏郡太守_________________5.下列各项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B.黄琬幼而慧相委而去C.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尊君在不D.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知之者不如好之者6.下列各句中,敬辞或谦辞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A.“我换号了,敬请惠存”先是以同学名义通知换号,再开口借钱,不法分子竟利用其中空隙,伺机行骗。第30页共30页 B.令尊年过六旬依然下地干农活,作为他的孩子,我感到既自豪又羞愧。C.听说你们家舍妹要去当兵,这种雄心壮志令我钦佩不已。D.“各奔天涯何处是,惟愿君安好”,我就留步不送您了。7.翻译句子。(4分)(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2)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     8.某位同学在学习《咏雪》后拟写了一幅对联,请你根据《陈太丘与友期》的内容分别拟写出下联。上联:谢太傅咏雪乐育儿女;下联:_______________。(2分)9.结合选文说说,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甲乙两文都表现出我国古代儿童怎样的特点?(4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24分)(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0~13小题,共8分)材料一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经济座谈会期间表示:“现在很多人,到什么地方先问‘有没有Wifi’,就是因为我们的流量费太高了!”他对有关部门负责人说,可以研究如何把流量费降下来,“薄利多销”,在网络上引发了如潮点赞。在某种程度上,李克强总理是在代表千千万万的网民发声,是在为面临网络服务质量不佳与资费过高的用户“维权”。李克强总理敦促“提网速降网费”,不仅关系到普通用户的体验与感受,更可能影响“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进程与谁能抢得有关领域的制高点。第30页共30页 材料二如今,手机款式不断翻新,功能不断增多。中国城市学生几乎人手一机。农村学生使用手机也逐渐多了起来,一年前只有10%,现在已达到40%以上。手机进校园,不仅浪费了学生许多学习的宝贵时间,影响听课效率;容易滋生事端,学风涣散,还严重败坏考风,各种事故防不胜防。目前美国大部分学校不允许学生使用手机;意大利2007年起就在全国范围内禁止学生在教室使用手机,芬兰禁止无线通讯公司直接向青少年推销手机入网等移动通信服务,否则将被处以10万欧元的罚款;2009年1月,日本文部科学省要求禁止学生携带手机上学,并要求制定高中学生“禁止学生在校内使用手机”等规定;同年8月,印度教育中央委员会要求中学将手机禁用范围从教室扩展至整个校园;2009年10月9日,法国参院通过法案,在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禁止学生使用手机。在中国,中学生能否带手机进校园,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相关规定。材料三:中国中小学生网络使用情况统计图表10.根据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材料一的主要内容是:总理敦促网络提速降费。B.国内外都认为,手机进校园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会带来不利的影响。C.手机的使用如此普遍,说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之快,国民经济越来越活跃。D.我国对中学生能否带手机进校园,还没有明确的规定。11.你从材料三的调查图表中得出了什么结论?(2分)          12.“中国城市学生几乎人手一机”一句中“几乎”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第30页共30页           13.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中学生使用手机的看法和建议。(2分)          (二)记叙文阅读(14~17小题,共8分)青瓦上的乡愁张凌云①有人说,炊烟是屋顶上的庄稼,那么,青瓦就是栽种庄稼的土壤,是联系我们人生之根的那片乡愁。②小时候,我常坐在屋檐下发呆,盯着对面低矮的青瓦一看就是半天。那鱼鳞状的青瓦,黑压压地排成一座座小山,越堆越高,仿佛人们永远也迈不过去。颓纪的地方长出了蓬草,有些阴森,要是有阳光还好些,若是逢上雨天,雨水顺着瓦槽往下滴落,滴答滴答地打在地上,整个世界似乎只剩下这怎么也淌不完的雨水,从白天淌到黑夜,直至淌到时间的尽头。③在我的心里,所谓青瓦,不是黑瓦的雅称,就是指青色的瓦。那些檐口的瓦当瓦楞,长期受雨水的浸泡,纷纷长出一层青苔。里面的瓦上也有,只是少些,不下雨的时候,远远望去毛茸茸一片,有些可爱。有风吹过,吸一口,我甚至能嗅到青草的味道。我有时也会好奇,摸一些够得着的瓦片,它们硬硬的,透着湿滑。但总体而言,我对青瓦有些敬而远之,觉得它们围成了一口井,我就是井底的一只青蛙,仰望着狭小的天空,怎么也爬不出那幽深的井壁。④许多年里,我就在那狭小的井壁下张望,看四季轮转,光阴萦回,天并不总是下雨,何况四时的风景本来就不同。春天的青瓦常会浮上一层淡淡的烟霭,叽叽喳喳的麻雀飞个不停,少年的心思也跟着躁动,带着一种莫名的情憬。夏天的青瓦像睦睡人的眼,大而无神,我瞧着它,自己也感染了周围慵懒的气息,在嘹亮的蝉鸣声中打着瞌睡。秋天,天高气爽,青瓦愈发高峻,仿若大雁的翅膀悬在半空之中,我似平也随之飞升,却又感到有几分心慌。及至冬天,青瓦上凝结了白霜,有时更盖上了厚厚的白雪,我整个人都变得心安起来。第30页共30页 ⑤我那时未觉得由四面青瓦,囿出的小小天地有多么神奇,相反只想着选离。孰料多年以后,当住久了城里的楼房,我却常常想起记忆里的那片瓦。甚至,当后来读到“一春梦雨常飘瓦”“透瓦清霜伴月明”这样的诗句时,我心中会猛然一惊,原来,我的梦仍牵挂着那片青瓦,我的家仍映照着那方霜月,它们一直在那里,氤氲着我脚下要走的道路。正如仓央嘉措的那首诗;“好多年了,你一直在我的伤口中幽居,我放下过天地,却从未放下过你。”原来,曾经想逃离的那片青瓦,竞是我一生难以割舍的牵挂,是我久未愈合的一道伤口,是我再也回不去的故乡老家。⑥从前,老家有捡瓦的风俗,人们选一个天睛的日子,走上房顶,用新瓦把老瓦换下来,那些瓦也就有了全新的生命。印象更深的是上梁,得放鞭炮,做仪式,把房屋的主梁架好,然后,贴上薄砖,最后是屋顶盖瓦。人们对青瓦始终是敬重的,它们高挂在我们的头顶,是我们必须仰视的一座山。这些年,我走过不少地方,也见过不少富丽堂皇的建筑,其锦绣斑斓,飞梵丽瓦,远非老家的小屋可比,但那些精巧绝伦的瓦间雕刻,却比不上老家平淡无奇的黑色土瓦,黑色土瓦更有故事,更有温度。⑦回不去的是故乡,走不到的是远方。那些袅袅升起的炊烟终将飞向远方,但那些屋上的青瓦还在,它们垒成了一座高台,生长在每一处能瞭望乡愁的地方。(选自《思维与智慧·上半月》,有删改)14.文章以“青瓦上的乡愁”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2分)       15.文中第③段,作者为什么说“我就是井底的一只青蛙,仰望着狭小的天空,怎么也爬不出那幽深的井壁”?(2分)        16.文章第⑤⑥段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2分)        第30页共30页 17.文章的最后一段文字饱含深情,请分析其在结构上和内容上的作用。(2分)         (三)记叙文阅读(18~22小题,共8分)北国之春孙立燕①春天的脚步在我们不经意间悄然走来了。②春天,无论在哪里,总是这般美好。③尽管北国的春天来得迟些,却是来得清奇,来得壮美。④江南的春我没有领略过,但那“暮春三月,江南草长繁花,群鸟乱飞”的朝气勃勃,常令我心驰神往。在我心中,江南是春天的宠儿,爱的给予太多了。所以,春天在江南真的可以说得上是天姿国色的丽人,而北方的春天却只是赤足布裙、蓬头垢面的灰姑娘了。⑤但是,灰姑娘也自有她天然的风韵。⑥在某个清晨,你会不经意地发现,窗子上那些斑斑驳驳的霜花已有好些日子不光顾了。走在风里已感觉不到凛冽的寒,迎面扑来的是大地氤氲的温润;蓝天白云也如同告别青涩童年的少女,变得多姿、亮丽了;坚硬的土地松软,脚踏上去没了声音,只有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田野里苍茫的一片,偶尔会看到坑坑洼洼的地方露出的几簇绿草芽;那一排排的树木都已脱了藏青色的褂子,换上了淡黄透绿的衣裳;红杏的枝头依然落着寂寞的尖,缀着的景色只有心中的那份渴望。春天的活泼劲就是这样在令人难耐的期盼中酝酿着。北国的春天没有名花的娇贵,也没有美酒的香醇,可她那种半醉半醒的眠思,纵是“无情也动人”啊!⑦北国的春天,无花只有寒,春雪是她唯一的绽放。那似花非花的落蕊,在北方的大地上,铺染着一幅清奇、苍劲、古朴的水墨画。当人们的足迹浸润这幅画的时候,内心里也被踩得泥泞不堪了,随之而来的却是感觉到了一种抖也抖不掉的清凉。第30页共30页 ⑧“春风十里柔情”,那是南国的情愫,而北国的春风是狂放的,像升腾的野火,像昂扬的斗士,像冲锋者的擂鼓。它使你想起了“大江东去”的苏东坡,“风萧萧兮易水寒”的荆轲。⑨啊!北国之春,我真想张开双臂,扑进你这返浆大地的怀抱,任由自己的每一处足迹都写满了豪情。18.作者眼中南国的春与北国的春各有怎样的特点?(2分)   19.画线句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2分)      20.选文主要描写了北国的春天的哪两种景物?为什么主要写这两种景物?(2分)      2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三、语言综合运用(共16分)22.下列选项中字形和字音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酝酿(niàng)瞭亮(liáo)憔悴(cuì)黄晕(hūn)B.粗犷(kuàng)静谧(mì)絮叨(xù)澄清(chéng)C.吝啬(lìn)莅临(lì)窠巢(kē)贮蓄(chù)D.竦峙(zhì)应和(hè)侍弄(shì)着落(zhuó)23.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小林学习很虚心,每到课间,他都会捧着书本不耻下问地向老师请教。B.高铁的不断发展,人们出行条件的不断改善,也让思念的脚步轻盈了许多。第30页共30页 C.如果你在沙漠中行走,由于高温的天气,有时候你会看到周围有海市蜃楼的景象。D.当得知重建家园还遥遥无期时,人们开始变得忧心忡忡起来。24.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 )A.能否保持一颗平常心,是考试正常发挥的关键。B.李明同学,一年来阅读名著大约100万字左右。C.人民公园的木栈道满足了游人与花花草草亲密接触。D.通过阅读刘慈欣的作品,我们看到了恢弘的科幻世界。25.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朱自清在《春》中引用“吹面不寒杨柳风”是南宋志南和尚《绝句》中的诗句。上一句是“沾衣欲湿杏花雨”,这句话中的“湿”是动词。B.《雨的四季》选自《经典文学》,是刘湛秋的作品,写的是特定地域、特定季节的雨,表达了作者热爱雨、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C.《天净沙》是曲牌名,不是题目;马致远是元代散曲家、戏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D.泰戈尔是印度作家、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获得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个获得此奖的亚洲人。26.综合性学习(6分)朋友是一本书,一本让你一生都读不完的书;朋友是一个港湾,一个可以让你的心灵休息的港湾;。那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呢?一起来参加我们“有朋自远方来”的综合实践活动吧!(雅词美句喻朋友)①请在横线处仿写一句话,使之形成整齐的句式。(2分)(诗词名句赠朋友)②请写出一句关于“友谊”的诗词或名言警句。(2分)(至理箴言劝朋友)③你的同学小明为了请朋友吃东西、看电影,最近经常向家长要钱,还和校外那些行为习惯不好的青年走得较近。作为他的同学,你该如何劝说他?(2分)   第30页共30页    27.名著阅读(2分)但这差使在我并不为难,走进百草园,十对也容易得,将它们用线一缚,活活地掷入沸汤中完事。然而还有“平地木十株”呢,这可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了,问药店,问乡下人,问卖草药的,问老年人,问读书人,问木匠,都只是摇摇头,临末才记起了那远房的叔祖,爱种一点花木的老人,跑去一问,他果然知道,是生在山中树下的一种小树,能结红子如小珊瑚珠的,普通都称为“老弗大”。以上文段选自《___________》(书名),除此之外,还有一篇是写鲁迅留学日本学医的,文中的___________(人名),是作者非常尊敬和感激的老师。三、写作与表达(共50分)28.下面两道作文题,请任选一题写作。作文题一:请以“考试”为题目,写作。作文题二:行走于青春季节的你,生活天天在刷新。是什么带来这些变化?是身边的亲人、老师和朋友,还是内心的勇气、乐观、执着?是校内的阅读、思考、互助,还是野外的漫步、远足、探险?当然,也许有人会说是发现,是感悟,是挫败……不论哪种,都陪伴着你的旅程,刷新着你的生活。请以“_______刷新着我的生活”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个人相关信息。要求:①选择作文题二请把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②书写工整,不得少于600字。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第30页共30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二单元综合测评卷答案用时:120分钟满分:120分一、古诗文阅读(共32分)(一)名句积累。1、古诗词默写。(10分)(1)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2)水何澹澹,。曹操《观沧海》)(3)《天净沙·秋思》点明主旨的词句:,。(4)《观沧海》中最能表达诗人博大胸襟的句子:,;,。(5)王湾的《次北固山下》颔联是:,。答案(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4)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3)《天净沙·秋思》点明主旨的词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4)《观沧海》中最能表达诗人博大胸襟的句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5)王湾的《次北固山下》颔联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二)古诗阅读(2~3小题,共4分)芙蓉楼①送辛渐王昌龄②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第30页共30页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注释)①原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②王昌龄:盛唐诗人,写作本诗时被贬为江宁县丞。2.根据诗歌内容填空。(2分)首句中_______点明了诗人送别辛渐的季节是在_________。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2.寒雨连江(或“寒雨”)“秋季”或“冬季”或“秋冬季”3.送别时的孤寂之情,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解析】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诗意: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天明送走好友后,只留下楚山的孤影。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根据诗意可知,首句中“寒雨连江”点明了诗人送别辛渐的季节大致是在秋冬季。3.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芙蓉楼送辛渐》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的第一首。这组诗大约作于天宝元年(742年)王昌龄出为江宁(今南京)县丞时。王昌龄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第;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远谪岭南;次年北归,自岁末起任江宁丞,仍属谪宦。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今镇江)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首诗当为此时所作。这首诗写的是第二天早晨作者在江边送别辛渐的情景。“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第30页共30页 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三)古文阅读。(4~9小题,共18分)(甲)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乙)黄琬巧对黄琬幼而慧。祖父琼,初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几何。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选自《后汉书·黄琬传》)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4分)(1)未若柳絮因风起__________________(2)而深奇爱之__________________(3)与儿女讲论文义__________________(4)初为魏郡太守_________________5.下列各项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B.黄琬幼而慧相委而去第30页共30页 C.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尊君在不D.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知之者不如好之者6.下列各句中,敬辞或谦辞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A.“我换号了,敬请惠存”先是以同学名义通知换号,再开口借钱,不法分子竟利用其中空隙,伺机行骗。B.令尊年过六旬依然下地干农活,作为他的孩子,我感到既自豪又羞愧。C.听说你们家舍妹要去当兵,这种雄心壮志令我钦佩不已。D.“各奔天涯何处是,惟愿君安好”,我就留步不送您了。7.翻译句子。(4分)(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2)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     8.某位同学在学习《咏雪》后拟写了一幅对联,请你根据《陈太丘与友期》的内容分别拟写出下联。上联:谢太傅咏雪乐育儿女;下联:_______________。(2分)9.结合选文说说,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甲乙两文都表现出我国古代儿童怎样的特点?(4分)谢道韫和黄琬都以年幼巧对著称,你能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他们的回答各自妙在哪里吗?          【答案】第30页共30页 4.乘,趁认为……奇特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当,担任①句意: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因:乘,趁。②句意:于是特别喜爱这小孙子并认为他与众不同。奇:形容词作动词,认为……奇特/与众不同。5.DA.助词,无义/的;B.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C.(看)不见,表否定/同“否”,表疑问;D.都为动词,了解,知道;故选D。6.B.有误,“令尊”是敬辞,是对他人父亲的称呼,称自己的父亲应为“家父”;C.有误,“舍妹”是谦辞,是对自己妹妹的称呼,称他人的妹妹应为“令妹”;D.有误,“留步”是敬辞,是客人离去时请主人不要再送时使用;故选A。7.(1)一会儿雪下得急了,谢太傅高兴地说:“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2)黄琼恍然大悟,立即按照黄琬说的回答诏书。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本题重点词:(1)俄而:不久,不一会儿。骤:急,紧。欣然:高兴的样子。何所似:像什么。(2)即:立刻。以:按照。应:回答。诏:即“诏书”,太后的命令。8.本题考查对联。对联写作上要做到词性相同、结构一致;平仄对应、音韵协调;内容相关、意境完美。如上联出现人名“谢太傅”,下联中出现表人物的词语“陈元方”。“咏雪”对“敬父”,“乐育儿女”对“怒斥友人”。示例:陈元方尊父驳斥客人。第30页共30页 9.如初生的弯月。聪明机智。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总结。根据乙文中“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一句可知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如初生的弯月。甲文记叙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未若柳絮因风起”一句表现了才女谢道韫杰出的诗歌才华,以及对事物细致的观察和具有灵活想象力;乙文中的黄琬在祖父都“未知所况”的情况下,将日食之余比作初生之月,这一比喻既形象又新颖,突出了黄琬的机智聪颖和与众不同。综上,甲乙两文都表现出我国古代儿童聪明机智的特点。谢道韫和黄琬都以年幼巧对著称,你能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他们的回答各自妙在哪里吗?谢道韫抓住了雪花和柳絮形态(外形)的相似,写出雪花飘舞的轻盈的姿态,给人以春天到来的感觉;黄琬说日食后的样子是像刚出来的月亮或如初升的弯月,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参考译文:【甲】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乘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乙】黄琬年幼但聪明。祖父黄琼,早年担任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里发生日食。京城看不见(日食)的情况,黄琼把当地所见报告朝廷。太后下令问日食多少,黄琼思考如何回复太后,可不知道怎样来描述(日食的)情况。黄琬当时7岁,在祖父身旁,说:“何不说日食后余下的太阳好像一弯新月?”黄琼大为惊讶,立刻用黄琬的话回答太后的询问,于是特别喜爱这小孙子并认为他与众不同。或参考译文:【一】第30页共30页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谢安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二】黄婉从小就聪明,祖父黄琼担任魏郡太守。建和元年(公元147年)正月发生日食。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情况,黄琼把他听到的情况告诉皇上,皇太后召见他问他日食的情况。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但却又不知道该如何描述。黄琬7岁,在旁边,说:“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像初升之月?”黄琼恍然大悟,立即按照黄琬说的回答诏令,于是认为黄琬十分特别,十分喜爱他。二、现代文阅读(共24分)(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0~13小题,共8分)材料一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经济座谈会期间表示:“现在很多人,到什么地方先问‘有没有Wifi’,就是因为我们的流量费太高了!”他对有关部门负责人说,可以研究如何把流量费降下来,“薄利多销”,在网络上引发了如潮点赞。在某种程度上,李克强总理是在代表千千万万的网民发声,是在为面临网络服务质量不佳与资费过高的用户“维权”。李克强总理敦促“提网速降网费”,不仅关系到普通用户的体验与感受,更可能影响“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进程与谁能抢得有关领域的制高点。材料二如今,手机款式不断翻新,功能不断增多。中国城市学生几乎人手一机。农村学生使用手机也逐渐多了起来,一年前只有10%,现在已达到40%以上。手机进校园,不仅浪费了学生许多学习的宝贵时间,影响听课效率;容易滋生事端,学风涣散,还严重败坏考风,各种事故防不胜防。目前美国大部分学校不允许学生使用手机;意大利2007年起就在全国范围内禁止学生在教室使用手机,芬兰禁止无线通讯公司直接向青少年推销手机入网等移动通信服务,否则将被处以10万欧元的罚款;2009年1月,日本文部科学省要求禁止学生携带手机上学,并要求制定高中学生“禁止学生在校内使用手机”等规定;同年8月,印度教育中央委员会要求中学将手机禁用范围从教室扩展至整个校园;2009年10月9日,法国参院通过法案,在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禁止学生使用手机。在中国,中学生能否带手机进校园,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相关规定。第30页共30页 材料三:中国中小学生网络使用情况统计图表10.根据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材料一的主要内容是:总理敦促网络提速降费。B.国内外都认为,手机进校园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会带来不利的影响。C.手机的使用如此普遍,说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之快,国民经济越来越活跃。D.我国对中学生能否带手机进校园,还没有明确的规定。11.你从材料三的调查图表中得出了什么结论?(2分)          12.“中国城市学生几乎人手一机”一句中“几乎”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13.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中学生使用手机的看法和建议。(2分)          【答案】10.C第30页共30页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结合材料的内容来思考。C项“手机的使用如此普遍,说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之快,国民经济越来越活跃”属于无中生有,材料并没有任何语句涉及手机使用普及率与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其余选项均符合材料的内容表述。故选C。10.中国大多数中小学生几乎每天都上网,且接触网络的年龄偏小;上网主要是看动漫、电影,下载音乐和玩游戏为主。(意思接近即可)本题考查学生读取图表信息的能力。仔细阅读材料三,对于表格中的文字数据都要认真比对,从上网学生人数、时间、年龄和在网上做的事来概括,注意语言的简洁。从条形统计图上看,中国中小学生网络使用的主要目的是看动漫、电影,下载音乐和玩游戏为主,聊天交友也有很大比例,学习查阅资料的人很少。从表格内容来看,每天都上网的学生占82.9%,大多数中小学生几乎每天都上网。很多人平均每天上网2小时,10岁以前“触网”占到61%,接触网络的年龄偏小。11.不能删去。“几乎”表示十分接近,在这里起限制作用,说明了中国城市学生手机使用率之高,但并不是全部。删去后则绝对地说明中国城市学生人手一机,这与实际不符。所以,用了“几乎”一词更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此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掌握。作答时,先要陈述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再否定其去掉或换用的不准确性。学会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做具体的分析与说明。这句话中的“几乎“表示限制,是十分接近的意思。说明了手机使用率之高,但并不排除没有使用的情况,如果去掉,语气过于肯定,与事实不相符。“几乎”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所以不能去掉。13.开放性作答,可以赞同,可以反对,但要言之成理,有理有据。本题考查学生发表看法和建议的能力。开放性作答,可以赞同,可以反对,但要言之成理,有理有据。要围绕中学生使用手机的利弊来发表看法;提建议可以从学校、家庭、自身来思考,所提建议和措施要注意符合实际。示例:我不太支持中学生使用手机,中学生自制能力比较差,手机使用的弊大于利。建议:学校要加强引导,让中学生认识玩手机的危害;家长要加强监管,防止孩子沉迷于手机;中学生自身要培养全方位的兴趣爱好,避免迷恋手机和网络。(二)记叙文阅读(14~17小题,共8分)第30页共30页 青瓦上的乡愁张凌云①有人说,欢烟是屋顶上的庄稼,那么,青瓦就是栽种庄稼的土壤,是联系我们人生之根的那片乡愁。②小时候,我常坐在屋檐下发呆,盯着对面低矮的青瓦一看就是半天。那鱼鳞状的青瓦,黑压压地排成一座座小山,越堆越高,仿佛人们永远也迈不过去。颓纪的地方长出了蓬草,有些阴森,要是有阳光还好些,若是逢上雨天,雨水顺着瓦槽往下滴落,滴答滴答地打在地上,整个世界似乎只剩下这怎么也淌不完的雨水,从白天淌到黑夜,直至淌到时间的尽头。③在我的心里,所谓青瓦,不是黑瓦的雅称,就是指青色的瓦。那些檐口的瓦当瓦楞,长期受雨水的浸泡,纷纷长出一层青苔。里面的瓦上也,有,只是少些,不下雨的时候,远远望去毛茸茸一片,有些可爱。有风吹过,吸一口,我甚至能嗅到青草的味道。我有时也会好奇,摸一些够得着的瓦片,它们硬硬的,透着湿滑。但总体而言,我对青瓦有些敬而远之,觉得它们围成了一口井,我就是井底的一只青蛙,仰望着狭小的天空,怎么也爬不出那幽深的井壁。④许多年里,我就在那狭小的井壁下张望,看四季轮转,光阴萦回,天并不总是下雨,何况四时的风景本来就不同。春天的青瓦常会浮上一层淡淡的烟霭,叽叽喳喳的麻雀飞个不停,少年的心思也跟着躁动,带着一种莫名的情憬。夏天的青瓦像睦睡人的眼,大而无神,我瞧着它,自己也感染了周围慵懒的气息,在嘹亮的蝉鸣声中打着瞌睡。秋天,天高气爽,青瓦愈发高峻,仿若大雁的翅膀悬在半空之中,我似平也随之飞升,却又感到有几分心慌。及至冬天,青瓦上凝结了白霜,有时更盖上了厚厚的白雪,我整个人都变得心安起来。⑤我那时未觉得由四面青瓦,囿出的小小天地有多么神奇,相反只想着选离。孰料多年以后,当住久了城里的楼房,我却常常想起记忆里的那片瓦。甚至,当后来读到“一春梦雨常飘瓦”“透瓦清霜伴月明”这样的诗句时,我心中会猛然一惊,原来,我的梦仍牵挂着那片青瓦,我的家仍映照着那方霜月,它们一直在那里,氤氲着我脚下要走的道路。正如仓央嘉措的那首诗;“好多年了,你一直在我的伤口中幽居,我放下过天地,却从未放下过你。”原来,曾经想逃离的那片青瓦,竞是我一生难以割舍的牵挂,是我久未愈合的一道伤口,是我再也回不去的故乡老家。第30页共30页 ⑥从前,老家有捡瓦的风俗,人们选一个天睛的日子,走上房顶,用新瓦把老瓦换下来,那些瓦也就有了全新的生命。印象更深的是上梁,得放鞭炮,做仪式,把房屋的主梁架好,然后,贴上薄砖,最后是屋顶盖瓦。人们对青瓦始终是敬重的,它们高挂在我们的头顶,是我们必须仰视的一座山。这些年,我走过不少地方,也见过不少富丽堂皇的建筑,其锦绣斑斓,飞梵丽瓦,远非老家的小屋可比,但那些精巧绝伦的瓦间雕刻,却比不上老家平淡无奇的黑色土瓦,黑色土瓦更有故事,更有温度。⑦回不去的是故乡,走不到的是远方。那些袅袅升起的炊烟终将飞向远方,但那些屋上的青瓦还在,它们垒成了一座高台,生长在每一处能瞭望乡愁的地方。(选自《思维与智慧·上半月》,有删改)14.文章以“青瓦上的乡愁”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2分)       15.文中第③段,作者为什么说“我就是井底的一只青蛙,仰望着狭小的天空,怎么也爬不出那幽深的井壁”?(2分)        16.文章第⑤⑥段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2分)        17.文章的最后一段文字饱含深情,请分析其在结构上和内容上的作用。(2分)       【答案】14.示例:作为写作线索,贯穿全文;指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与文章首尾形成照应;新颖别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点明文章主旨,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15.第30页共30页 示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把自己比作“井底的一只青蛙”。小时候的“我”生活在闭塞的乡村,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外界有了更多的渴望,年龄与生活条件的限制让“我"不能去看外面的世界,“我”为此感到很迷茫。16.示例:对比。小时候总想逃离“由四面青瓦囿出的小小天地”与长大离家后常忆起故乡的青瓦对比,富丽堂皇的建筑和精巧绝伦的瓦间雕刻与老家小屋平淡无奇的黑色土瓦对比,突出了作者对故乡青瓦的赞美与思念之情。17.结构上:总结全文,首尾呼应,照应标题,使文章结构严谨。内容上:篇末点题,点明中心,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分析】14.本题考查对标题作用的分析。文章先写小时候生活在由四面青瓦囿出的小小天地,对外界有着太多的渴望,总想逃离,但长大离家后却常忆起故乡的青瓦,然后意识到原来曾经想逃离的那片青瓦,竟是一生难以割舍的牵挂,也是回不去的故乡老家。这里“青瓦”贯穿全文,是全文的线索。“青瓦”在作者的笔下,是家乡的代名词,作者远离家乡,思念的家乡,思念的家乡的青瓦,因此,这里“青瓦”寄托着作者的情感,蕴含着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作者把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寄托在青瓦上,说是“青瓦上有乡愁”,这样的标题新颖别致,吸引了读者阅读兴趣。15.本题考查理解重点句子句子。通过“我就是井底的一只青蛙”“爬不出那幽深的井壁”等词句可以看出,这个句子借助外形上的相似,把院子周围青瓦聚拢比作围城的一口井,将小时候的“我”,比作“井底的一只青蛙”,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写出了家乡的闭塞;小时候的“我”想出去走走,却怎么“爬不出那幽深的井壁”,体现了自己那时想要逃离青瓦,逃离故乡的迫切愿望。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外界的渴望,渴望但是却因为诸多的限制,只能坐在“井底”像青蛙一样“仰望”那方天空,表现了“我”的迷茫。16.第30页共30页 本题考查对比的写作手法以及作用。第⑤段写句子“小时候不觉得青蛙囿出的小天地有多么神奇,只想着选离”;“多年以后,当住久了城里的楼房,我却常常想起记忆里的那片瓦”“曾经想逃离的那片青瓦,竞是我一生难以割舍的牵挂,是我久未愈合的一道伤口,是我再也回不去的故乡老家”这里运用对比,用小时候身在家乡却想要逃离故乡,到长大后思念却不得回故乡来进行对比,表达多思念故乡去不能回去的惆怅之情;第⑥段开头写家乡捡瓦的风俗,后面写其他地方富丽堂皇的建筑和精巧绝伦的瓦间雕刻,把二者进行对比,觉得“那些精巧绝伦的瓦间雕刻,却比不上老家平淡无奇的黑色土瓦,黑色土瓦更有故事,更有温度”,突出了作者对故乡青瓦的赞美与思念之情。17.本题考查理解结尾段落的作用。本文作者以青瓦为线索,先写小时候生活在由四面青瓦囿出的小小天地,对外界有着太多的渴望,总想逃离,但长大离家后却常忆起故乡的青瓦,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作者借写青瓦来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感慨“回不去的是故乡,走不到的是远方”,因此这里是对文章的总结,再次强化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思乡之情,起到点题的作用。尾段句子“屋上的青瓦还在,它们垒成了一座高台,生长在每一处能瞭望乡愁的地方”和首段句子“瓦就是栽种庄稼的土壤,是连系着我们人生之根的那片乡愁”相互呼应,也和题目“青瓦上的乡愁”相照应。(三)记叙文阅读(18~22小题,共8分)北国之春孙立燕①春天的脚步在我们不经意间悄然走来了。②春天,无论在哪里,总是这般美好。③尽管北国的春天来得迟些,却是来得清奇,来得壮美。④江南的春我没有领略过,但那“暮春三月,江南草长繁花,群鸟乱飞”的朝气勃勃,常令我心驰神往。在我心中,江南是春天的宠儿,爱的给予太多了。所以,春天在江南真的可以说得上是天姿国色的丽人,而北方的春天却只是赤足布裙、蓬头垢面的灰姑娘了。⑤但是,灰姑娘也自有她天然的风韵。第30页共30页 ⑥在某个清晨,你会不经意地发现,窗子上那些斑斑驳驳的霜花已有好些日子不光顾了。走在风里已感觉不到凛冽的寒,迎面扑来的是大地氤氲的温润;蓝天白云也如同告别青涩童年的少女,变得多姿、亮丽了;坚硬的土地松软,脚踏上去没了声音,只有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田野里苍茫的一片,偶尔会看到坑坑洼洼的地方露出的几簇绿草芽;那一排排的树木都已脱了藏青色的褂子,换上了淡黄透绿的衣裳;红杏的枝头依然落着寂寞的尖,缀着的景色只有心中的那份渴望。春天的活泼劲就是这样在令人难耐的期盼中酝酿着。北国的春天没有名花的娇贵,也没有美酒的香醇,可她那种半醉半醒的眠思,纵是“无情也动人”啊!⑦北国的春天,无花只有寒,春雪是她唯一的绽放。那似花非花的落蕊,在北方的大地上,铺染着一幅清奇、苍劲、古朴的水墨画。当人们的足迹浸润这幅画的时候,内心里也被踩得泥泞不堪了,随之而来的却是感觉到了一种抖也抖不掉的清凉。⑧“春风十里柔情”,那是南国的情愫,而北国的春风是狂放的,像升腾的野火,像昂扬的斗士,像冲锋者的擂鼓。它使你想起了“大江东去”的苏东坡,“风萧萧兮易水寒”的荆轲。⑨啊!北国之春,我真想张开双臂,扑进你这返浆大地的怀抱,任由自己的每一处足迹都写满了豪情。18.作者眼中南国的春与北国的春各有怎样的特点?(2分)   19.画线句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2分)      20.选文主要描写了北国的春天的哪两种景物?为什么主要写这两种景物?(2分)      2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18.南国的春是温婉的,像天姿国色的丽人;北国的春是质朴豪放的,像赤足布裙、蓬头垢面的灰姑娘。19.比喻,将春天比喻成一幅水墨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北国的春清奇、苍劲、古朴的特点。第30页共30页 20.春雪和春风。因为这两种景物与南国的春景形成对比,能突出北国之春的特点。21.抒发了作者对北国之春由衷的热爱和向往之情。【解析】18.这道题考查的是提炼概括信息的能力。回答这类题,先要学会定位,找到问题的答案大致在哪些段落;接着进行筛选,尽量从材料中筛选一些关键词句出来;最后再组织答案。语言表述一定要简洁准确。通过定位,我们可以看出,写南国之春主要集中在第三段前半部分,但是不要忽略倒数第二段的第一句话也是在写南国之春。其余文字都在写北国之春。同时注意,写北国之春特点的关键语句在第三段最后一句。将这些语句中的关键词句提炼概括出来即可。19.这道题考查的是学生的鉴赏能力。赏析语句主要从修辞手法、人物描写、表现手法、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等角度入手。文中划线句将北国的春天比作水墨画,目的在于表现北国春天“清奇、苍劲、古朴”的特点。而这三个特点,在划线句中本身就有,抄下来即可。20.这道题主要考查的是文章选材的处理。这是一篇散文,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尽管如此,我们也要选择那些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本文为了表现北国春天的特点,就选取了最能表现北国春天的春雪、春风两样景物,北国的春雪是质朴的,北国的春风是豪放的。同时也是为了和南国的春天进行对比。21.这道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章情感的把握。把握散文的情感,一是聚焦景物描写,二是分析关键语句。本文抓住北国春天中最具代表的春雪、春风,写出了北国春天质朴豪放的特点。从文章最后一段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北国的春天满怀热情,充满激情,想要张开双臂拥抱北国之春。作者对北国之春由衷的热爱和向往之情也就显而易见。三、语言综合运用(共16分)22.下列选项中字形和字音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酝酿(niàng)瞭亮(liáo)憔悴(cuì)黄晕(hūn)B.粗犷(kuàng)静谧(mì)絮叨(xù)澄清(chéng)C.吝啬(lìn)莅临(lì)窠巢(kē)贮蓄(chù)第30页共30页 D.竦峙(zhì)应和(hè)侍弄(shì)着落(zhuó)【答案】D【详解】A.嘹亮黄晕(yùn);B.粗犷(guǎng);C.贮蓄(zhù)。故选D。23.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小林学习很虚心,每到课间,他都会捧着书本不耻下问地向老师请教。B.高铁的不断发展,人们出行条件的不断改善,也让思念的脚步轻盈了许多。C.如果你在沙漠中行走,由于高温的天气,有时候你会看到周围有海市蜃楼的景象。D.当得知重建家园还遥遥无期时,人们开始变得忧心忡忡起来。答案:A24.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 )A.能否保持一颗平常心,是考试正常发挥的关键。B.李明同学,一年来阅读名著大约100万字左右。C.人民公园的木栈道满足了游人与花花草草亲密接触。D.通过阅读刘慈欣的作品,我们看到了恢弘的科幻世界。【答案】DA.两面对一面,把“能否”去掉;B.重复赘余,把“大约”或“左右”去掉;C.成分残缺,在句末加“的需求”;故选D。25.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朱自清在《春》中引用“吹面不寒杨柳风”是南宋志南和尚《绝句》中的诗句。上一句是“沾衣欲湿杏花雨”,这句话中的“湿”是动词。B.《雨的四季》选自《经典文学》,是刘湛秋的作品,写的是特定地域、特定季节的雨,表达了作者热爱雨、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C.《天净沙》是曲牌名,不是题目;马致远是元代散曲家、戏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第30页共30页 D.泰戈尔是印度作家、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获得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个获得此奖的亚洲人。【答案】B【详解】B.《雨的四季》选自《散文》,且写的不是特定地域、特定季节的雨。故选B。26.综合性学习(6分)朋友是一本书,一本让你一生都读不完的书;朋友是一个港湾,一个可以让你的心灵休息的港湾;。那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呢?一起来参加我们“有朋自远方来”的综合实践活动吧!(雅词美句喻朋友)①请在横线处仿写一句话,使之形成整齐的句式。(2分)(诗词名句赠朋友)②请写出一句关于“友谊”的诗词或名言警句。(2分)(至理箴言劝朋友)③你的同学小明为了请朋友吃东西、看电影,最近经常向家长要钱,还和校外那些行为习惯不好的青年走得较近。作为他的同学,你该如何劝说他?(2分)      【答案】(1)示例:朋友是一束阳光,一束可以让你的生活充满温暖的阳光。(2)示例一: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示例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3)示例:小明,君子之交淡如水,真正的朋友注重的是心灵的交流,需要你向家里要钱请客的同学,以及那些行为习惯不好的青年,应该不是你真正的好朋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说呢?【详解】①本题考查句子仿写。根据材料中“朋友是一本书,一本让你一生都读不完的书;朋友是一个港湾,一个可以让你的心灵休息的港湾”可知:应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是朋友,用“朋友是……,……让你……的……”;语言表达要流畅合理。示例:朋友是一杯茶,一杯可以让你体会生活百味的茶。第30页共30页 ②本题考查名言警句的识记,注意主题应该围绕“友谊”。示例一: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示例二: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③本题考查语言表达。注意自己的身份,劝说小明远离校外行为习惯不好的青年,语言表达应流畅,委婉有说服力。示例:小明,好的朋友是人一生的财富,“酒肉朋友”犹如毒瘤,害人不浅。真正的是心有灵犀一点通,是高山流水觅知音。那些行为习惯不良的校外青年,沾染了不良社会风气,应该不是你的朋友,你的“火眼金睛”一定看得出,是吧?27.名著阅读(2分)但这差使在我并不为难,走进百草园,十对也容易得,将它们用线一缚,活活地掷入沸汤中完事。然而还有“平地木十株”呢,这可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了,问药店,问乡下人,问卖草药的,问老年人,问读书人,问木匠,都只是摇摇头,临末才记起了那远房的叔祖,爱种一点花木的老人,跑去一问,他果然知道,是生在山中树下的一种小树,能结红子如小珊瑚珠的,普通都称为“老弗大”。以上文段选自《___________》(书名),除此之外,还有一篇是写鲁迅留学日本学医的,文中的___________(人名),是作者非常尊敬和感激的老师。答案:《朝花夕拾》,藤野先生三、写作与表达(共50分)28.下面两道作文题,请任选一题写作。作文题一:请以“考试”为题目,写作。作文题二:行走于青春季节的你,生活天天在刷新。是什么带来这些变化?是身边的亲人、老师和朋友,还是内心的勇气、乐观、执着?是校内的阅读、思考、互助,还是野外的漫步、远足、探险?当然,也许有人会说是发现,是感悟,是挫败……不论哪种,都陪伴着你的旅程,刷新着你的生活。请以“_______刷新着我的生活”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个人相关信息。要求:①选择作文题二请把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②书写工整,不得少于600字。第30页共30页 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答案】例文:书籍刷新着我的生活一抹墨香缠绕在鼻尖,悠长深远。手与书页间摩擦的声响令人愉悦,一本本书刷新着我的生活。眺望历史的长河,满是浪漫清闲,篱笆边上的菊花又开放,形形色色的花朵儿在东边争艳怒放,是谁哼着悠悠的歌儿前来?原来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雅致。他孤寂的灵魂一路上有花相伴,清淡的生活从不失乐趣,是如此浪漫的人儿!也忘不了孟浩然与农人一起“把酒话桑麻”的田园生活,世俗的话留给世人们去说吧,他便和农人一起在大好的风光里唠唠家常。书籍携上浪漫的情怀,踏上历史的古流,刷新着我的生活,让生活多些浪漫清闲。交流不仅可以通过语言,更是可以通过文字,字里行间里的悄悄话总能拨动你的心弦。同三毛一起游荡在无边无际的沙哈拉大沙漠中,看大漠莽莽,黄沙满天,体验“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的边塞情怀,品细小的文字组成荷西对三毛说的温柔的情话。再伴席幕蓉感受山茶花的精致:“一朵接一朵地绽放,从不错开一朵。”从她的文字间尝尽人间五味杂陈,诉尽人间冷暖,道尽人生真谛,看一个女子精致的生活。随余秋雨来场文化的苦旅,望莫高窟的辉煌,叹文化古遗的瑰丽,或细看一台石磨的历史。书籍透过无声的文字诉说有声有色的故事,刷新着我的生活,让生活多些文字交流。一本书一个故事一份情,那浓浓的情感都夹在书页间,你看到了吗?傅雷作为父亲作为朋友给儿子写下的信间,流露出的满是深沉的父爱,苦心孤诣的教子信,道出无数句:“我爱你。”龙应台的《目送》更是令人心酸不已,我在慢慢长大,而你却在快速老去,可这一切你都不必追,静静地目送便足矣。这是份思念的情,用那颗眷恋的心铸成文字,引起无数共鸣!是啊!该回家看看了。而《钢铁》则又是另一番情,这份似烈火燃烧的情,烧出了一代人的坚毅勇敢,这是作为一名战士不折不饶的爱国情怀,是远高于人们生活中微小的情感,这是一份节气一份忠诚。第30页共30页 书籍饱含着深情,凝固着深沉与回忆,刷新着我的生活。让生活多些丰富的情感。人生漫长,世界很大,灵魂须要不停息地上路,畅游在书的海洋中,让更多高尚的人与你谈话,听他们诉说来自世界各地的故事,让书刷新生活,体验新世界。【详解】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第一,审题补题。这是一个有提示语的半命题作文。关键词“刷新”的意思是:刷洗之后使之变新,比喻突破旧的而创造出新的。这个题目要求所填写的对象,必须是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改变、革新和影响的人或事物。题目虽然限定了填写的内容是与“我”密切相关的对象,但横线上可填的内容很多,如从常规角度思考,情感方面——友情、亲情、师生情等,态度价值观方面——自信、微笑、勇气、坚持、执着等,其他事物——阅读、思考、音乐、篮球等。也可以选择新颖而又出人意料的内容,如意外、失败、挫折、磨砺等,这样也许更能出奇制胜。第二,立意选材。我们可以根据要补充的内容确定文章的立意。可以补充人物,如填亲人,就立意为对亲情的感恩;如填朋友,就立意为友情的珍贵;可以补充某一物,如“书籍”“足球”,就表达这些东西对自己的影响;可以补充某一事,如“爬山”“读书”等,写出这一事是如何改变自己的思想或精神生活的;如果填优秀传统文化类的,比如“国画”“汉服”“书法”等,那立意则可以是传统文化在当代依然具有时间不可磨灭的价值,历久弥新。第三,文体选择。从标题中的“我的生活”来看,作文适合写成记叙文,以记叙描写为主,在开头或结尾可以穿插适当的议论或抒情,表达自己的感悟与思考。第30页共30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1-10-17 15:21:02 页数:30
价格:¥3 大小:112.62 K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