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高中
>
历史
>
统编版(2019)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中复习:第1-3单元 期中共4套测试卷合集(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中复习:第1-3单元 期中共4套测试卷合集(含答案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44
2
/44
剩余42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中复习:第1-3单元+期中共4套测试卷合集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测试卷(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毛泽东在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之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这表明当时毛泽东认为( )A.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B.召开全国人大的条件不足C.政协会议具有广泛代表性D.全国人民拥护新生的政权2.明代张居正说:“古之为国者,使商通有无,农力本穑,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张居正主张( )A.重商抑农 B.农商并重C.重农抑商D.重本抑末3.在我国古代传统家族观念中,有“长兄如父”“无父从兄”“幼子不如长孙”的说法,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A.家族社会和睦B.贵族王位世袭C.宗法观念浓厚D.分封等级森严4.《汉书》中记载:“吏坐赃者皆不得为吏”“弟犯法不得宿卫”,因罪去官者及其亲属子弟在选官上都受到一定的限制。这说明( )A.察举制有较大弊端B.汉代对官吏行为进行立法约束C.汉书记载有失公正D.秦朝的连坐法在汉代得以延续5.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法律上总统是国家权力中心,但在实际政治操作中,总统权力日益缩小,最终变成了礼仪性的角色;法律对议会的倒阁权规定很苛刻,但在实际中议会倒阁却极为频繁。这表明当时法国( )A.君主派与共和派利益趋同B.资产阶级代议制尚未完善C.责任内阁制不断发展健全第44页共44页 D.《第三共和国宪法》名存实亡6.“为什么是希腊而不是其他地方出现了如此众多的巨人?因为自由是一种力量。”在古希腊拥有“自由”的人是( )A.妇女B.外邦人C.全体公民D.奴隶7.中央电视台播放的某地旅游广告中提到“人民共和国从这里走来”(如图)。据此推知,该地是( )A.江苏南京B.江西瑞金C.陕西延安D.河北西柏坡8.关于夏朝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政治的表述中最贴切的一项是( )A.君主政治B.民主政治C.君主专制D.君主立宪9.唐初,由三省执掌国家政务,三省分别负责起草、审议、执行政令。之后,中书和门下两省合署办公。宋朝时期,门下和尚书两省实际上逐渐被废止。这种变化反映了( )A.政治体制受到现实需要的制约B.君主专制呈现明显弱化趋势C.唐宋时期的中央集权大大削弱D.行政效率提高相权得到加强10.历史上经常出现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相背离的现象,即所谓“种瓜得豆”。中国古代下列政治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最符合这一现象的是( )A.秦朝郡县制B.西汉郡国并行制C.元朝行省制D.清朝军机处11.“皇帝召见军机大臣,不许太监在侧,也不准王公及部院大臣擅入军机处,军机大臣不得擅自结交外任官员。”这说明军机处( )A.组织严密有利于政令执行B.为君权附庸无行政决策权C.职官干练提高了行政效率D.权力巨大凌驾于六部之上12.柏拉图说:“在这种国家里自由到了极点……这里什么东西都充满了自由精神……第44页共44页 只要有谁建议稍加约束,他们就会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不管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柏拉图意在强调( )A.法律约束了自由B.雅典民主制存在弊端C.雅典人崇尚自由D.雅典人崇尚理性精神13.1979年7月,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相关决议和法律,规定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务委员会;县和县级的人民代表大会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将原来人大代表选举中采用的等额选举改为差额选举。以上举措( )A.确立多党合作、民主协商制度B.完善制度以保障人民的政治权利C.正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14.1980年,北京一市民到工商局办理了餐馆营业执照。她贷款500元作启动资金,早上买了4只鸭子加工销售,晚上用赚的钱又买了7只鸭子。之后,餐馆的菜谱越来越丰富,顾客越来越多,连外国记者和驻华使馆官员也来吃饭。北京市领导对该餐馆给予鼓励。材料旨在说明( )A.民营经济艰辛起步B.个体经济取得突破C.人民生活水平提升D.开放促进经济活跃15.在古希腊雅典城邦,五百人议事会本来是行政机构,却又有一定的立法权和司法权;陪审法庭主要职能是司法权,却也有一定的立法权;执政官在行使行政权力的同时,也能行使审判权。这反映出雅典民主政治( )A.权力交叉相互制约B.机构设置三权分立C.权责不清权力滥用D.效率提高避免集权16.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指出:人民政协……其任务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续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更广泛地团结全国人民,并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这表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①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②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③是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的政治协商机构 ④是不可或缺的国家权力机关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海国图志》一书这样记述:“……六十卷,何所据?一据前两广总督林尚书所译西夷之《四洲志》,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及近日夷图、夷语……”材料二 ……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第44页共44页 ——《曾文正公全集》材料三 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此其体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郑观应《盛世危言》材料四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梁启超《变法通议》(1)材料一中的“林尚书”指谁?列举一件大事说明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2)材料一、二、三、四的主张分别是什么?(3)材料三指出了洋务运动的哪一致命弱点?材料三在学习外国问题上比材料二有什么进步?(4)材料四所说的“变官制”是什么意思?它和材料三中的哪一句意思相同?18.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场深刻变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汉朝以前,三公的办公场所称为“府”,是当时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到了汉成帝时,开始了机构改革,三公行政级别平行,联合执政,大大削弱了丞相的权力。在三公之下,又设置了太常等9个“卿级”官员,卿的办公场所称为“寺”。“九寺”是汉代的九大部委,综合了现今国务院各个部委。九寺中的太常寺,相当于现代文化部、教育部、科技部、卫生部、药监局、气象局。一直到明清时期,也都有不断的机构改革。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创设“四辅官”,几个人共同为皇帝出谋划策,延续到了清朝。——《中国古代历次机构改革》材料二 举行贵族议事会是北方一些民族的传统议事决策方式,匈奴、蒙古、女真皆有之。1615年,努尔哈赤选出了“正直贤良”的大臣八员,与一些贵族一起,审议本部族内的民事、刑事纠纷。此后逐渐发展,形成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过清朝的一些重大军政事务,如平定三藩、攻取台湾、反击沙俄等。雍正年间,因用兵西北,设军机处,后为定制,议政王大臣会议逐渐有名无实。1791年,乾隆皇帝下谕旨废除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第44页共44页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材料三 秦设三十六郡(实际略多),郡下为县,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在这样的体制下,承担着日常治理重任的是县(含后来的散州)。另一方面,汉代就有由虚到实的州,唐代有道,宋代有路,多少都近于元以后的省,充分体现出大一统实在太大,很难由皇帝直接管理州县。但在有“封建”传统的中国,这类介于中央和州县的机构,常容易产生所谓的“藩镇割据”。——据罗志田等主编《地方的近代史:州县士庶的思想与生活》(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中央机构改革的特点。(2)亚里士多德认为:以一人之统治为君主政体,少数人之统治为贵族政体,多数人之统治为民主政体。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政治制度发生的变化。(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秦到元地方政府管理机构演变的特点,并说明这种演变的意义。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资产阶级统治在巩固和完善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民主管理制度,如普选制度、代议制度、政党制度、监督制度、公务员制度、人权保障制度等,它们有的是出于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而制定的,有的是按照“主权在民”的原则制定的,还有的反映了公开、公正、竞争等原则。此外,西方民主政治,按照程序运作,形成了一套十分复杂而又精致的运行机制,包括参与机制、竞争机制、制衡机制、监督机制、法治机制等。虽然民众无法对国家权力实现真正控制,但它在训练公民参政议政素质、形成社会政治生活的规范和秩序、提高国家管理的效率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摘编自陈松林《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借鉴与超越》材料二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敌后根据地实行过较为广泛的民主政治。在农村,第44页共44页 村长是由选民直接选举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选民参与率各村平均超过百分之八十,妇女在选举中的表现也十分踊跃。在整个根据地,不只在政治生活中,在其他方面,在经济、教育、文化生活中也充满着民主精神。来自德国的王安娜女士回忆:根据地政府由共产党人、国民党人和无党派爱国人士组成。在选举中,为了让目不识丁的贫苦农民行使民主权利,根据地还发明了一种特殊的选举办法——豆选。美国驻华使馆外交官谢伟思评论:共产党在根据地“以良好的政制来改进农民的经济状况。农民有了民主的自治、政治意识和权利观念。农民们得以从封建束缚中解放出来,有了自尊、自信和强烈的团体合作兴趣。普通人民知道了他们是为了这些而战斗。”——摘编自王建民《根据地的宪政建设》(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背景并概括西方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敌后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20.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趋势,并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修昔底德借尼西阿斯(古雅典将军)之口说出了这样一句话:“男人就是城邦。”——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二 1832年,英国选民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但工人阶级被排斥在外。1836年后,工人阶级为争取选举权掀起了宪章运动。1866年后,英国通过两次议会改革,至1885年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妇女为争取选举权展开了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已实现全民普选。——摘编自钱乘旦等《英国通史》材料三 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第44页共44页 法,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根据1953-2009年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材料四 第十六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各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摘自2010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1)结合所学知识,解读“男人就是城邦”的内涵。(2)材料二中,英国选举权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一变化历程表现出哪些特点?(3)对比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我国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促使这种变化产生的时代背景。(4)综上所述,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社会条件。第44页共44页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C 【解析】由材料中“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可推断出政协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故选C项;A、B两项材料未涉及,均排除;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才正式诞生,排除D项。2.B 【解析】根据题干中“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等信息可知,张居正强调农业与商业均衡发展,二者可以互补,可知是农商并重,故选B项。3.C【解析】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题干中“长兄”“长孙”体现的是宗法观念下嫡长子的主要地位,故选C项;家族社会和睦与材料表达的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考查的是宗法制而非王位世袭制,排除B项;分封等级森严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4.B【解析】材料中“‘吏坐赃者皆不得为吏’‘弟犯法不得宿卫’,因罪去官者及其亲属子弟在选官上都受到一定的限制”都体现了对官吏行为的一种立法约束,故B项正确。5.B【解析】题干中总统的名誉权力与实际权力不符,内阁理论上应该很稳定,但实际上经常被倒阁,理论与实践不符,故选B项;君主派与共和派利益趋同,题干无提及,排除A项;责任内阁制是一种议会内阁制,题干未提及内阁对议会负责,排除C项;D项表述不对,排除。第44页共44页 6.C7.B8.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中国进入“家天下”的社会,即君主政治的社会,故A项正确。9.A 【解析】三省分权,容易造成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等弊端;为了三省之间协调行动,提高行政效率,进行合署办公,有的省甚至被废止,这些做法适应了现实政治的需要,故选A项。10.B【解析】西汉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治,实行郡国并行制,但汉景帝时诸侯王势力逐渐强大,威胁中央,并导致了七国之乱,目的和结果适得其反。直到汉武帝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才解决王国问题,本题选B项;其他三项都达到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目的。11.A【解析】材料中“军机大臣不得擅自结交外任官员”说明军机处不但组织严密,政令的执行也比较隐蔽,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参与决策的信息,故B项错误;C、D两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12.B【解析】材料中强调“稍加约束,他们就会觉得受不了”以及受不了的表现,甚至不把任何法律放在心上,说明雅典的民主制存在弊端:过度强调个人自由,而忽视法律,故答案选B项。题干强调的是泛滥的直接民主过度强调自由,不是法律约束了自由和雅典人崇尚自由,排除A、C两项;“理性”是指分析问题的方法具有独立的思考和自主精神,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13.B第44页共44页 【解析】根据材料“县和县级的人民代表大会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将原来人大代表选举中采用的等额选举改为差额选举”可以看出,我国的制度在不断地完善,故B项正确。材料与多党合作无关,排除A项;C项是1954年,D项是2010年,与材料时间不符合,均排除。14.B【解析】该市民开办的餐馆属于个体经济,发展越来越好,甚至受到北京市领导的鼓励,说明个体经济发展取得突破,故选B项。该餐馆的发展得到贷款扶持甚至是领导的鼓励,并没有反映其起步的艰辛,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了这一个餐馆的发展,不能体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餐馆开办和发展的促进因素与背景,无法说明是开放促进经济活跃,排除D项。15.A【解析】根据材料“五百人议事会本来是行政机构,却又有一定的立法权和司法权;陪审法庭主要职能是司法权,却也有一定的立法权;执政官在行使行政权力的同时,也能行使审判权”可以看出,雅典的国家权力之间相互渗透,同时也可以相互制约,故选A项。B项中“三权分立”、C项中“滥用”、D项中“效率提高”均不符合材料,故排除。16.C【解析】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大职权,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作用,排除②,①③正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是国家权力机关,是政治协商机构,排除④,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1)人物:林则徐;贡献:虎门销烟(其他合理答案也可)。(2)材料一:“师夷长技以制夷”;材料二: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材料三:实行君主立宪;材料四:变法图存。(3)弱点:没有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进步:由单纯学习外国先进的制造技艺,发展为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4)意思:实行君主立宪制;相同:“君民共主”。【解析】第(1)问,只要知道人物是林则徐即可。第(2)问,材料一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材料二主张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材料三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材料四主张变法图存。第(3)问,洋务运动的致命弱点是只学技术未学制度,材料三在学习外国问题上比材料二的进步之处体现在学习西方制度。第(4)问,“变官制”的意思是实行君主立宪制,它和材料三中的“君民共主”意思相同。第44页共44页 18.(1)侧重行政机构改革;围绕相权开展;以皇权为中心;中央机构的职能综合性强。(任答三点)(2)雍正以前,清朝的权力中枢是由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拥有最高决策权,说明这一时期,清朝是贵族政体;雍正以后,设立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逐渐有名无实,直至乾隆时被废除;而军机处大臣由皇帝亲信组成,听命于皇帝,无决策权,说明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加强。(3)特点:县是最稳定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县以上的地方行政机构在不断调整。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对广大地区的管理;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三公”“九寺”可知,侧重行政机构改革;根据材料一“三公行政级别平行,联合执政,大大削弱了丞相的权力”得出改革围绕相权开展;根据材料一“几个人共同为皇帝出谋划策”得出改革以皇权为中心;根据材料一“‘九寺’是汉代的九大部委,综合了现今国务院各个部委”得出改革实行大部制,职能综合性强。第(2)问,根据材料二“举行贵族议事会是北方一些民族的传统议事决策方式”可知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政治权力中枢,符合亚里士多德的“贵族政体”;军机处设立是皇权加强的体现,符合“君主政体”。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在这样的体制下,承担着日常治理重任的是县”并结合所学得出县是最稳定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根据材料三“汉代就有由虚到实的州,唐代有道,宋代有路,多少都近于元以后的省,充分体现出大一统实在太大,很难由皇帝直接管理州县”并结合所学得出县以上的地方行政机构在不断调整。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根据材料三“汉代就有由虚到实的州,唐代有道,宋代有路,多少都近于元以后的省,充分体现出大一统实在太大,很难由皇帝直接管理州县”得出加强了对广大地区的统治。19.(1)背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需要;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推动;启蒙思想的影响;工业革命后社会问题的暴露。特点:形成和完善各项民主政治制度;体现了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等理念;实现了较为有效的社会治理;有健全的民主运行机制;体现资产阶级的意志。(2)影响:促进了根据地经济建设,改善了农民的生活;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保证了抗战的胜利;有利于人民民主意识的养成;为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可贵的借鉴。【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有的是出于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而制定的,有的是按照‘主权在民’的原则制定的,还有的反映了公开、公正、竞争等原则”并结合所学得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需要;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推动;启蒙思想的影响和工业革命后社会问题的暴露。第二小问,根据“西方民主政治,按照程序运作,形成了一套十分复杂而又精致的运行机制,包括参与机制……法治机制等”得出形成和完善各项民主政治制度;体现了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等理念;根据“它在训练公民参政议政素质……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得出实现了较为有效的社会治理;有健全的民主运行机制;体现资产阶级的意志。第(2)问,根据“农民们得以从封建束缚中解放出来,有了自尊、自信和强烈的团体合作兴趣。普通人民知道了他们是为了这些而战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44页共44页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治建设能够促进根据地经济建设,改善农民的生活;能够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保证抗战的胜利;有利于人民民主意识的养成;为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可贵的借鉴。20.(1)雅典城邦由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妇女、外邦人、奴隶不享受政治权利。(2)阶段:1832年选民人数增加;1885年基本实现成年男子普选权;二战前夕实现全民普选。特点:英国实现全民普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广大民众为此进行了艰难的斗争。(3)变化: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增加。背景: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4)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民素质提高,民主意识增强等。【解析】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男人就是城邦”就是指雅典的公民,雅典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能参政议政,妇女、奴隶、外邦人没有民主权利。第(2)问,依据材料信息“1832年,英国选民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1866年后,英国通过两次议会改革,至1885年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妇女为争取选举权展开了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已实现全民普选”,总结出选民人数的增多——男性获得选举权——女性获得选举权——全民普选的递进过程,说明普选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是广大人民斗争的结果。第(3)问,对比材料三“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与材料四“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可以得出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增加。再结合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分析时代背景。第(4)问,属于开放型问题,但要言之有理。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的角度全面分析,可以得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民素质提高,民主意识增强等。第44页共44页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二单元测试卷(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1928年10月,国民党中常会通过《训政纲领》,规定将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付托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分设平行的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五院,国民政府总持全局。这说明( )A.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得以实现B.选官制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C.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政权正式建立D.西方近代政权模式在中国发生异化2.清朝《钦定台规》规定,各地巡视御史自命下之日起,在门上大书“回避”字样,不见客、不收书、不接纳私办人役、不赴饯送宴会,且限领敕后三日出京,沿途不准停留,到境后不受私书私馈等。这一规定有利于( )A.杜绝贪腐现象B.提升监察效果C.扩大御史权力D.促进制度转型3.西方文官制度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西方封建制度的腐败B.启蒙思想的影响C.国家治理的需要D.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4.1854年,英国财政部高级官员对英国文官进行了全面调查,提出了著名的《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报告建议设立常任文官制度,包括考试、录用文官、重视文官的专业水平、提拔优秀文官等等。这一报告出台的主要原因是( )A.内阁地位发生根本变化B.工人阶级要求提高政治地位C.社会经济结构持续变动D.民众科学素养普遍得以提高5.东汉改西汉御史大夫为司空,不负监察之责,而将御史大夫属下的御史中丞改任御史台长官,负责监察百官。这一改变意在( )A.减少决策失误B.建立强有力的监察系统第44页共44页 C.加强君主权力D.对官员进行有效监督6.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的正确顺序是( )A.察举制——科举制——世官制B.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C.科举制——世官制——察举制D.世官制——科举制——察举制7.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这一人才观与中国古代哪一思想主张不谋而合( )A.“仁者爱人”B.“无为而治”C.“兼爱”“非攻”D.“尚贤”8.下表为明朝永乐九年对部分官员的考核情况。由此表可知,明朝( )初考再考三考最终等第称职未予考核称职称职未予考核未予考核称职称职未予考核称职平常平常平常未予考核称职平常未予考核平常不称职不称职A.以考核作为官员黜陟的唯一依据B.建立了完善成熟的官员考核体系C.官员管理实行奖惩一体的考核制D.为掌握官吏真实情况实行考满制9.隋唐时期,御史与谏官相辅相成的监察制度体系臻于完备。宋以后,谏官制度逐渐衰微,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以御史与谏官制度合一的、以都察院为主体的单一监察制度体系。由此可见古代监察体系的演变( )A.缓和了官员内部的矛盾B.保障监察权力的高效运作C.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D.与专制权力的强化相一致10.秦国不断完善有关官吏的选拔、俸禄、考绩、奖惩等规定,以官吏是否明习法律作为区别“良吏”“恶吏”的标准,注意把统治阶级中的优秀人物吸收进各级官僚机构。这表明,当时秦国( )A.阻断了贵族的入仕之路B.践行了墨家兼爱尚贤的主张第44页共44页 C.任法而治提升统治效能D.建立了完善的官吏选拔制度11.资产阶级革命前英国官吏的任用一直沿用“恩赐官职”,革命后出现了所谓“政党分肥制”,导致腐败泛滥、行政效率低下。19世纪中叶,政府的管理职能急剧扩展,管理的事务日益复杂,改革官员录用制度的呼声不断高涨。1870年,英国颁布法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英国近代文官制度最终确立。由此可知,促成英国近代文官制度最终建立的重要推动力是( )A.革命斗争B.工业革命C.政党政治D.思想解放12.19世纪中后期,英国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确立了由法律规定的以对文官的公开考试、录用、考核、监督、升降、奖惩、免职等为主要特征的资产阶级文官制度,禁止文官介入党派活动,文官不与执政党共进退。对这种制度改革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巩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地位B.推动了英国社会的政治文明C.有利于管理专业化科学化D.大大削弱了执政党的领导能力13.有学者指出,汉代选举,大体而言,被选人最先要进学校读书,才获补吏,才获察举。这就形成了由教育而行政实习、由行政实习而选举、由选举而考试、由考试而被任用的流程。而在当时,读书机会本就难得,所以往往会造就“书生贵族”。这反映出察举制( )A.使政府得到了大量的优秀人才B.使地方教育得到迅速发展C.使经学世家容易变成士族门阀D.使考试做官成为社会风气14.新中国新型干部人事制度在形成与发展时期的主要表现为( )A.改革人事管理体制B.建立各级人事管理机构C.人事法规制度建设D.确立起党管干部原则15.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曾告诫全党:“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国家还没有办法治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毛泽东在当时说这句话的目的在于( )A.惩治干部贪污腐败,恢复国民经济B.提高干部素质,推行政治体制改革C.加强干部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治国水平D.加强干部廉政建设,巩固新生政权16.孙中山先生曾说过:“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第44页共44页 A.英国是考试制的源头B.西方文官制照搬科举制C.考核制源于中国科举D.孙中山欣赏文官考试制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朱元璋在中央设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监督中央和地方官员是否渎职和失职。都察院长官与六部尚书同为正二品。遇有贪腐大案时,都察院要会同大理寺和刑部三堂会审,监督案件审理是否客观公正。六部给事中由中央派驻六部,对于所有官员都有监督权和弹劾权。在地方负责监督的是互不隶属的三套机构,巡抚、提刑按察使司和御史,实行“御史巡按”制度,御史代表皇帝巡察地方,可以直陈天子。在全国设立锦衣卫所,甚至锦衣卫特务人员潜伏官员家里,监察官员是否贪腐,导致其成为排除异己的工具,造成了大量冤假错案。朱元璋允许百姓对“坐赃害民的官员,连名赴京状奏”,对进京举报官员贪腐的百姓给予表彰。——摘编自于越《论朱元璋吏治改革经验对当今的借鉴意义》(1)根据材料,概括朱元璋监察制度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朱元璋监察制度改革的影响。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礼记》材料二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汉书·百官志注》第44页共44页 材料三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晋书·段灼传》材料四 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已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视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3)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宋廷对在任官员的考核是对官员品德操守及才干绩效的综合评定。其中,“德行”的考核被置于重要位置。而“才干”的核验要求官员填写非常具体的“实迹”“实绩”,以便日后核对。考核制度施行过程中,日渐发展起程式化的倾向。较之规矩呆板的常规考核,监察制度的实施相对活跃而有针对性。对于官吏的考察通过多条途径进行:常规考课与特诏巡查并行,中央业务部门对地方相应机构考核与内部稽查并行,诸司、诸州互查互申,朝廷专使考察等。考察结果向本人公开,以求得多种信息来源的相互印证。材料二 为适应封建专制的发展,明代调整了监察机构的设置,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又罢谏院,设六科给事中,成为六部的独立监察机构,科道并立;地方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清沿明制,设都察院为其中央监察机关,管理全国的监察工作;设六科给事中分科负责六部的监察工作。清世宗将六部“隶属都察院”,地方监察沿用明制。第44页共44页 在立法方面,明代制有《宪纲条例》,清朝则有《钦定台规》,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最完备的监察法典,标志着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达到了顶峰。——摘编自唐海歌《承袭与变异: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述论》(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官员考察机制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监察制度达到顶峰的表现及原因。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美国学者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一书中指出,“(清末‘新政’的)舵手在获得一个新的罗盘以前就抛弃了旧的,遂使社会之船驶入一个盲目漂流的时代”。他还认为,中国的困难的实质在于,这种过渡阶段破坏了久经考验的选拔精英的程序,科举制度的废除破坏了经典教育,严重地削弱了传统价值的影响,代之以毫无章法可循的局面。——摘编自萧功秦《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有关科举制度被废除的观点。(要求:可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评析,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新观点;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第44页共44页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B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考试权是五权之一,同时设立考试院,这说明选官制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故选B项;A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材料与一党专政无关,排除C项;“异化”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2.B 【解析】由材料可知,清朝对各地巡视御史制定诸多限制,减少与被监察地方官吏的接触,这一做法有利于巡视御史秉公行使监察职能,提升监察效果,故选B项。3.D【解析】17-18世纪,西方已逐步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A项与事实不符;B、C两项不是根本原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有新的官员选拔制度,故D项正确。4.C【解析】内阁制度发生变化不是此时期文官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因,且该项中的“根本变化”一词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项;工人阶级要求提高政治地位和民众科学素养提高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故排除B、D两项;英国在1854年进行文官制度改革,重视官员专业水平,这是由于工业革命使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导致政府管理职能的膨胀,社会经济结构持续变动,但当时的文官制度存在着许多的腐败和弊端,所以人们要求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府,故C项正确。5.C第44页共44页 【解析】东汉政府把地位较高的御史大夫改为司空,而以地位较低的御史中丞改任御史台长官,更便于皇帝控制监察机构,加强君主权力,故选C项。6.B7.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人才的重视,这与墨子的“尚贤”思想相符合,故D项正确。A项是孔子的思想主张,强调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排除;B项是老子的思想主张,主张治理国家时,统治者不能过多地干预,排除;C项与人才观无关,排除。8.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明代考满制度以三年为期,三年初考,六年再考,九年通考,是以年限考察官吏任期内工作状况之法,图表考核情况说明政府对官员的考核细致明确,力图掌握官吏真实情况,D项正确。明代考核分为“考满”“考察”“考成”三种,评定考等后,还须依据官职繁简确定奖惩黜陟,从不同的角度促成廉政,故排除A项;B、C两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9.D 【解析】材料“隋唐时期,御史与谏官相辅相成的监察制度体系……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以御史与谏官制度合一的、以都察院为主体的单一监察制度体系”表明古代监察体系的演变主要体现在由复合性体系到单一性体系的演变,由监察政府、皇帝到只监察政府,与专制权力的强化相一致,故选D项。10.C【解析】“以官吏是否明习法律作为区别‘良吏’‘恶吏’的标准,注意把统治阶级中的优秀人物吸收进各级官僚机构”体现了法家思想,这有利于选拔优秀官吏,提升统治效能,故选C项,排除B项;阻断了贵族入仕之路的是科举制度,排除A项;隋唐时期科举制实行建立了完善的官吏选拔制度,排除D项。11.B第44页共44页 【解析】“19世纪中叶,政府的管理职能急剧扩展,管理的事务日益复杂,改革官员录用制度的呼声不断高涨”,由此1870年,英国颁布法令确立了近代文官制度。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工业革命发展在上层建筑上的要求,故B项正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出现的是“政党分肥制”,故A项错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英国出现了政党政治,故C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材料未涉及思想解放,故D项错误。12.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文官任用采取公开平等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实行定期考绩、按照勤惰、政绩大小予以升降、奖惩,禁止文官介入党派活动,文官不与执政党共进退,有利于巩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地位,有利于推动英国社会的政治文明,有利于管理专业化科学化,A、B、C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题干信息无法体现文官制度改革削弱了执政党的领导能力,应该是提高执政能力,D项错误,符合题意。13.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代察举制下容易出现“书生贵族”,即在读书机会较少的情况下,通晓经学的世家会成为门阀,C项正确。察举制下优秀人才成为正式官员流程漫长,因此不一定能选到大量优秀人才,而且察举制选拔的标准是德行,排除A项;材料提及汉代读书机会较少,说明当时教育发展程度极为有限,排除B项;D项是科举制的影响,而非察举制,排除。14.B【解析】新中国建立后,继续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的人事管理体制及党管干部原则,直到改革开放后才进行人事管理体制改革,并进行相应的法律法规建设,故A、C、D三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完成大陆的统一,也逐步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人事管理机构,故B项正确。15.D【解析】从材料“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国家还没有办法治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中可以看出,毛泽东在当时说这句话的目的在于加强干部廉政建设,巩固新生政权。所以答案选D项。16.D【解析】材料“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说明A项错误;西方文官制与我国的科举制除考试选拔官员的程序、方法有类似外,还有很多不同,“照搬”表述错误,排除B项;中国古代科举制只是选拔官员的制度,考核单成体系,故C项错误;从孙中山讲话可以看出,他是欣赏考试选官制的,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第44页共44页 17.(1)特点: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的从中央到地方的监察机构;监察官员位高权重,便于行使权力;重点在于整顿吏治,惩处贪官污吏;采取了一些特务手段等非常规措施;重视发动百姓检举不法官员。(2)影响:有利于提高监察效率;有利于维护政治清明,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秩序;为后世监察工作提供借鉴。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监察制度往往成为统治者加强集权,排除异己的工具。【解析】第(1)问,据材料“朱元璋在中央设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监督中央和地方官员是否渎职和失职”“都察院长官与六部尚书同为正二品”“遇有贪腐大案时,都察院要会同大理寺和刑部三堂会审”“在全国设立锦衣卫所”“朱元璋允许百姓对‘坐赃害民的官员,连名赴京状奏’,对进京举报官员贪腐的百姓给予表彰”等信息回答。第(2)问,可以从对当时、对后世的积极影响、不足方面来思考。18.(1)血缘、门第、等级。(2)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3)九品中正制。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4)影响:张扬了“学而优则仕”;科举成为读书人最高最迫切的追求,推动社会读书风气的形成;科举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可从血缘、门第、等级等方面归纳先秦时期选官制度的标准。第(2)问,根据材料“一曰……二曰……三曰……四曰……”等关键信息概括。第(3)问,根据材料“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可知该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关于弊端可从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等方面分析。第(4)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积极、消极两方面分析作答,言之有理即可。19.(1)特点:考核和监察相结合;注重对德才的综合考核;重视文档资料;考核走向程式化;监察形式多样化;考察结果力求公开公正。(2)表现:形成从中央到地方严密的监察体系;制定了完备的监察法规等。原因:统治者的重视;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对前代机构和法规的继承与发展等。【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宋廷对在任官员的考核是对官员品德操守及才干绩效的综合评定”可归纳出考核和监察相结合;根第44页共44页 据材料一中“德行的考核被置于重要位置”可归纳出注重对德才的综合考核;根据材料一中“‘才干’的核验要求官员填写非常具体的‘实迹’‘实绩’”可归纳出重视文档资料;根据材料一中“考核制度施行过程中,日渐发展起程式化的倾向”可归纳出考核走向程式化;根据材料一中“对于官吏的考察通过多条途径进行”可归纳出监察形式多样化;根据材料一中“考察结果向本人公开,以求得多种信息来源的相互印证”可归纳出考察结果力求公开公正。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的中央和地方监察机构的设置可知形成从中央到地方严密的监察体系;根据材料二中“明代制有《宪纲条例》,清朝则有《钦定台规》”可归纳出制定了完备的监察法规等。第二小问,可从统治者的重视、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对前代机构和法规的继承与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20.观点:近代中国社会的动荡是由科举制度被废除造成的。示例一:此观点不正确。理由:科举制度在近代中国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主要障碍,它的废除有利于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近代中国社会的动荡并不是由科举制度被废除造成的,而是由列强侵略和军阀割据造成的,即使不废除科举制度,社会也会出现动荡。示例二:此观点正确。理由:科举制不仅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地选拔人才,也有利于打破世家大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科举制的废除使选拔人才失去了制度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动荡。【解析】首先根据材料概括出观点,即该学者认为中国的困难的实质在于破坏了久经考验的选拔精英的程序,科举制度的废除,严重削弱了传统价值的影响,认为中国近代社会的动荡是由于科举制度的废除造成的。然后对该观点结合史实评述即可。赞同该观点,可从科举制的作用回答,如有利于公正选举人才,其废除使得选拔人才失去了制度化保障;不赞同该观点,可从近代中国社会动荡的原因回答。第44页共44页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三单元测试卷(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面是1954年和1982年宪法目录表。表中的变化说明1982年宪法( )1954年宪法1982年宪法序言序言第一章 总纲第一章 总纲第二章 国家机构第二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章 国家机构第四章 国旗、国歌、国徽、首都第四章 国旗、国歌、国徽、首都A.更注重宪法的逻辑关系通顺B.以依法治国为法制改革的重点C.昭示国家的权力来源于人民D.凸显国家对人权的尊重和保障2.秦国攻占楚国后,设置了南郡。公元前227年,南郡郡守腾通告各县、道:“今法律令已具矣,而吏民莫用,乡俗淫失之民不止……甚害于邦,不便于民。”这反映出秦国( )A.国家统一推动法律实践B.郡县制激化了社会矛盾C.法律制度已经名存实亡D.以法为教的历史必要性3.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1226名代表,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经过普选产生的,故此次大会又被称为“第一次真正的人民大会”。这次“真正的人民大会”的主要功绩是( )A.人民代表由海选产生,体现了民主的广泛性B.规定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开始成为国家主人C.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D.人民有了行使政治权力的唯一机关4.积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有重要的推进作用,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第44页共44页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定向导航作用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决定走向的功能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评价判断功效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调节规范效果5.“五四宪法”第九十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举办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群众卫生事业,并且逐步扩大这些设施,以保证劳动者享受这种权利。这充分体现了宪法的( )A.社会主义性B.完备性C.过渡性D.人民性6.唐代对参加科举考试的报考者出身限制非常宽松,但对道德品行却有严格要求;在官员晋升的考核指标中,道德水平是最重要的一项;监察部门也经常考察官员之“善恶”和“德行孝悌”。这反映出当时( )A.官员道德日趋败坏B.道德教化备受重视C.监察机构职权广泛D.科举选拔轻视成绩7.16世纪后,大量欧洲人是通过直接阅读书籍了解某种观念,而不是像从前那样从别人那里听到某种观念。这使他们能够自主比较和对照不同文本表达的观点,而不是面对面地被一个雄辩的演说家征服。这种现象( )A.加强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B.直接推动自然科学的产生C.强化了罗马教皇的宗教地位D.有利于人文主义广泛传播8.《十二铜表法》规定,对他人的侵辱,处以25阿斯的罚金。后随着时间的发展,针对罚金由于货币贬值而失去效用的问题,裁判官发布告示,不再采用固定的罚金数额,而是随着侵害事实的差异对价款作出不同的判断。材料表明( )A.法官有可以随意解释法律的权力B.罗马法注重保护平民的利益C.罗马法有保护人格权的传统D.商品经济推动罗马法体系完备9.唐代制定的法律条文比隋代旧律减大辟者九十二条,其余变重为轻的还有很多。但是却把谋反、谋大逆、大不敬、不孝、内乱等定位十恶,“特标篇首”。这体现出唐律( )A.保证了吏治的清明与高效B.基本精神是维护专制统治和封建伦理C.突显外儒内法的治国理念D.重视教化在治国理政中的积极性作用第44页共44页 10.大陆法系各国普遍不承认判例的效力,禁止“法官造法”,限制法官解释法律。对行政权和立法权的监督也由至少在形式上不同于普通法院的机构来担任,由此,产生了独立于普通司法系统的行政法院。由此可见,大陆法系的国家( )A.以成文宪法为唯一的判决根据B.行政干涉司法现象严重C.法官的权威性和创造性受限制D.司法判例没有参考价值11.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共和国颁布《十二铜表法》,其中的十个法表主要是由贵族编订的并为其利益服务,在引起平民强烈不满后,才增编两表。虽然《十二铜表法》并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法典的编撰却被认为是平民的胜利。这是因为( )A.是在平民主导下诞生的B.维护了所有人的利益C.体现了罗马公民的意志D.打破贵族对法律的垄断12.如图是古罗马司法女神朱斯提提亚的铜像,她头戴金冠,一手持天平,一手持宝剑,在眼睛上蒙着布条。这表明( )A.古代罗马的法律体系已十分完备B.古代的罗马法是神圣不可抗拒的C.罗马法蕴含着公平与正义的原则D.罗马法需要借助神的权威来维系13.“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条第一款,正式把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下来”的是( )A.1982年宪法B.1954年宪法C.1999年宪法修正案D.《共同纲领》14.汉武帝之后,地方治理一改严酷之政,相继出现如西汉宣帝时期的颍川太守黄霸“力行教化而后诛罚”,西汉元帝时期的南阳太守召信臣“视民如子”;东汉山阳太守秦彭“不任刑罚,崇好儒雅,教明庠序”等做法,治理成效显著。据此推知( )第44页共44页 A.两汉时期中央集权制持续强化B.地方治理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C.善治地方是汉代重要的选官条件D.专制集权的理论基础得以确立15.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有权宣战,招募陆军,建立和维持一支海军,有权征召民兵,以执行联邦法律、镇压叛乱和击退入侵;总统是合众国陆军、海军和征调为合众国服役的各州民兵的总司令。这些规定体现了( )A.军权高于行政权B.分权与相互制衡C.总统权力至上D.国会处于权力中心16.恩格斯指出:“这部革命的法国的法典,直到现在还是包括英国在内的所有其他国家在财产法方面实行改革时所依据的范本。”对这部法典解释正确的是( )A.体现权力制衡思想B.注重保护个人权利C.建立律师陪审制度D.以习惯法为其基础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古代罗马人相信,在人类之外,客观上存在着一种必须服从的力量,这就是约束人类的自然法则。法律的目的是保证人类“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都享有为任何人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法是一种自然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古罗马学者西塞罗(1)根据材料,概括罗马法为人类提供了哪些自然法则。(2)从法律发展的渐进性看,罗马法律与近代西方法律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华民国民法》在立法原则上,强调国民的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发生冲突时,要以社会的公共利益为主。在民法细则上强调公民权利的平等,这种平等不仅仅停留在男女身份的平等,还包括商业贸易中交易双方的平等。在保障交易双方的平等权益与夫妻双方财产归属等问题上体现了我国的民情与习惯。在婚姻方面,对于男女家庭关系的组建以及夫妻权利与义务的分配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落后性。第44页共44页 ——摘编自《论中华民国时期民法的发展》材料二 如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制定的历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民国民法》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我国《民法典》得以诞生的主要因素。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明浦江《郑氏家规》(部分)第12条每旦,令未冠子弟朗诵“居家则孝悌,处事则仁恕,凡所以济人者皆是也”第86条既仕,须奉公勤政,毋踏贪黩,以忝家法……仍用一遵家范,违者以不孝论第128条子孙不得与人炫奇斗胜两不相下,彼以其奢,我以吾俭——摘编自尹超凡《郑氏家规的伦理价值探析》材料二 王阳明平南赣乱之后,举乡约告谕乡民,以“和尔邻里,齐尔姻族……死丧相助,患难相恤,息讼罢争”。《乡约》中,王阳明要求乡民做“一念而善”的善人,注重修身,内察自省,防止“一念而恶”成为“恶人”。针对民众过恶,王阳明的惩戒方法不在于“请兵灭之”,而在于使乡约之民“兴其善念”。阳明镇守南赣三年,“赣俗丕变,赣人多为良善”。——摘编自王雅克等《王阳明〈南赣乡约〉的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研究》(1)根据材料一归纳《郑氏家规》对族人的伦理教化要求,分析这些要求对郑氏家族的积极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王阳明制定和推行《乡约》的社会价值。第44页共44页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陈云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在改革开放初期,针对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在竞争中可能出现的某些消极现象和违法行为,陈云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一起抓”的思想。1985年,他提出:“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键是搞好执政党的党风。”同时陈云认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首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重点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另外陈云很重视精神文明的阵地建设,比如关于学校,他认为“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重要场所,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中小学生“具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将来能否担负起历史的重任,同中小学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陈云对改革开放初期我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思想精髓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得到进一步的丰富与发展。——摘编自欧阳雪梅《陈云精神文明建设思想及时代价值》(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云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陈云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时代价值。第44页共44页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D 【解析】从表中内容可以看出,1982年宪法将第二章和第三章的顺序做了调整,将公民权置于国家机构之前,凸显了宪法保障人权的核心价值,反映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保障意识增强,故选D项;A项不能反映实质问题,排除;依法治国是1997年在中共十五大上提出的,排除B项;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在1954年宪法中已经明确,不属于变化,排除C项。2.D 【解析】根据材料中“今法律令已具矣,而吏民莫用,乡俗淫失之民不止……甚害于邦,不便于民”可知,由于百姓遵从民俗,不遵守法律,危害社会,这说明国家推行法律的必要性,故选D项;公元前227年尚未统一全国,排除A项;材料显示的是民俗和法律之间的矛盾,排除B项;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3.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功绩是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故选C项;A、B、D三项都不属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功绩。4.B【解析】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走向是由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不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决定的,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5.D第44页共44页 6.B【解析】唐代科举考试对报考者道德品行要求严格并不能说明官员道德日趋败坏,故排除A项;选官考试将报考者的道德品行作为重要参考指标,说明道德教化备受重视,故选B项;监察部门考察官员的“善恶”和“德行孝悌”属于对官员的监察,并没有体现职权的广泛,故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其轻视选拔成绩,故排除D项。7.D【解析】根据材料“欧洲人是通过直接阅读书籍了解某种观念,而不是像从前那样从别人那里听到某种观念”“能够自主比较和对照不同文本表达的观点,而不是面对面地被一个雄辩的演说家征服”可知,这有利于发挥个人的才智,体现人的价值和尊严,故选D项。材料与加强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有利于自然科学的产生,但不是直接推动自然科学的产生,排除B项;材料强调自主阅读理解,否定了教会对《圣经》解释权的垄断,冲击了罗马教皇的宗教地位,排除C项。8.C【解析】根据材料,对他人的侵辱的惩罚,随着时间的发展,裁判官可以根据侵害事实的差异对价款作出不同的判断,使法律能够对侵侮他人的人起到警戒的作用,说明法律一直重视对人格权的保护,故选C项。A、B、D三项材料无法体现,均排除。9.B 【解析】唐代的法律虽然比隋代减少了很多,也减轻了刑罚,但是却把“谋反、谋大逆”这种威胁专制统治和“大不敬、不孝”这种违背伦理的相关条文放在唐律所有条文的首篇,这表明唐律的基本精神是维护专制统治和封建伦理,故选B项。10.C 【解析】材料中“大陆法系各国普遍不承认判例的效力,禁止‘法官造法’,限制法官解释法律”体现的是大陆法系下的国家法官的权威性和创造性受到制约,故选C项;普通法也是判决的根据,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行政对司法的干预,排除B项;司法判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排除D项。11.D第44页共44页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的颁布,使贵族不能随意解释与曲解法律,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利益,因此是平民的胜利,故D项正确;《十二铜表法》是在平民和贵族矛盾激化斗争的情况下产生的,并不是平民主导的,故A项错误;B项说法与事实不符,故错误;《十二铜表法》实质上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故C项错误。12.C【解析】材料中“天平”表明裁量公平、人人平等,材料中“眼睛上蒙着布条”表明不受表象迷惑,可见材料体现了罗马法蕴含着公平与正义的原则,故C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的主旨不是突出罗马法的神圣性,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神权思想,故D项错误。13.C【解析】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法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故选C项。14.B【解析】根据“力行教化而后诛罚”“视民如子”“不任刑罚,崇好儒雅,教明庠序”等做法都与儒学的民本思想、仁政主张有一定的关系,因此体现出地方治理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B项正确。A、C、D三项都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15.B【解析】材料对美国1787年宪法关于美国军事力量的阐述表明,国会有招集军事力量的权力,但无权统领军队,而总统有权统领军队却没有宣战权和招募权,说明两者是分权制衡的,故B项正确。A、C、D三项不符合权力制衡原则,均排除。16.B【解析】根据材料“其他国家在财产法方面实行改革时所依据的范本”“法国”可知是《法国民法典》,这部法典保护私有财产权,故B项正确。A、C两项是关于国家权力和司法程序方面,与这部法的内容不符,故排除;这部法是对大革命中的一系列法律的总结,并继承了罗马法的精神,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17题13分,18题14分,19题13分,20题12分,共52分)17.(1)自然法则:自由、平等、理性、正义、权利(答“公正至上”“人生而平等”亦可,任答两点即可)。(2)关系:罗马法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罗马法中所蕴含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在近代西方法律中都有体现。【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中“约束人类的自然法则……人生而平等,都享有为任何人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即可。第(2)问,第44页共44页 依据材料信息和所学从罗马法立法以及法律理念等角度归纳即可。18.(1)特点:体现社会本位原则;借鉴西方立法理念;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婚姻家庭制度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2)因素:稳定的政治环境;党和国家对法制建设的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主义法制不断健全,民众法治意识不断提高;民法理论的逐渐成熟。【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的“以社会的公共利益为主”“体现了我国的民情与习惯”“婚姻方面存在着一定的落后性”等信息进行概括即可。第(2)问,从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需求等角度进行概括即可。19.(1)要求:孝义传家;清廉立身;节俭生活。影响:弘扬传统美德,家庭成员道德和举止规范;和谐家族关系,家族凝聚力增强。(2)宗族互助,和谐乡里;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奖善劝诫,稳定秩序。【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居家则孝悌,处事则仁恕”“既仕,须奉公勤政,勿踏贪黩,以忝家法”“彼以其奢,我以吾俭”中可以分析出《郑氏家规》对族人伦理教化要求。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家庭成员的道德素养、家族的凝聚力方面来归纳。第(2)问,由材料“死丧相助,患难相恤,息讼罢争”,可见宗族互助,和谐乡里;由“要求乡民做‘一念而善’的善人”,可见教化百姓,移风易俗;由“针对民众过恶,王明阳的惩戒方法不在于‘请兵灭之’,而在于使乡约之民‘兴其善念’”,可见奖善劝诚,稳定秩序。20.(1)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一起抓;搞好党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重视精神文明阵地建设。(2)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理论支撑。【解析】第(1)问,据材料“在改革开放初期……陈云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一起抓’的思想”可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一起抓;据材料“1985年,他提出:‘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键是搞好执政党的党风’”可知,搞好党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据材料“同时陈云认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首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重点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知,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据材料“另外陈云很重视精神文明的阵地建设,比如关于学校,他认为……”可知,重视精神文明阵地建设。第(2)问,据材料“陈云对改革开放初期我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可知,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据材料“其思想精髓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得到进一步的丰富与发展”可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据材料“陈云对改革开放初期我党……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可知,为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理论支撑。第44页共44页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中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秦邮律》内容广及文书、驿制、邮驿等法令,明确规定文书传递时限、登记手续、入驿条件、生活待遇、邮驿机构的管理和奖惩办法等。该法令的制定主要是为了()A.完善秦朝法律制度的需要B.促进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C.建立完备的邮政通信网络D.保证国家政令的顺畅通达2.某同学在研究中国古代某一政治制度时,找到以下材料:“无论是作为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抑或作为常设的地方最高官府,其代表中央进行政治控驭和军节镇遏的色彩,一直非常浓厚。”该同学研究的政治制度()A.拥有大权,不受中央节制B.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D.使得皇权空前强化3.1077年,罗马教皇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在任命主教等问题上矛盾尖锐,教皇宣布废黜亨利四世,革除其教籍,并煽动诸侯反抗亨利四世。亨利四世被迫冒着严寒长途跋涉到意大利卡诺莎城堡,极尽卑微悔过,受尽侮辱后才获教皇赦免,史称“卡诺莎之辱”。这一事件反映出()A.罗马教皇权力取代世俗权力B.天主教会与专制王权相制衡C.神权统治阻碍民族国家发展D.封建诸侯是神权政治的支柱4.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行政人员、法官不得在国会占有议席,国会议员也不能担任政府的文官职位,政府官员和国会议员也不能同时担任法官。此规定旨在()A.协调各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B.规定各种权力的制衡C.创建人民主权原则的新政府D.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力5.在论述新中国的民主制度时,毛泽东认为,二者应该是按照核子和电子的动力学相互联系起来。核子虽小,却非常重。环绕核子的电子很轻,却是自由的。没有电子,就没有进步。据此可知,毛泽东旨在强调()A.要求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B.要实现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第44页共44页 C.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性D.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6.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7.中国古代历来重视对县官政绩的考核。秦汉时期通过上计制度考察县官一年来的任职情况,并以此作为对县官奖惩的依据;唐代对县官的考绩制度日趋完善,包含德、慎、公、勤等多个方面;明代制定更加严密的考绩制度,分为考满和考察两种,两者相辅进行。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我国古代()A.管理水平不断提高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监察制度不断完善D.君主专制日益强化8.隋唐时期“工商不得入仕”;992年,宋太宗下诏“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此后,参加科举的工商业子弟比比皆是。这表明()A.工商皆本已经成为时代主流B.参加科举需由州郡长官推荐C.门第成为选官入仕重要条件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科举变革9.18世纪末英国的执政党一上台便利用权力巩固自己的政治基础,培植政治小集团,官员的任命只注重政治忠诚而非才干和品格。“政党分赃”一定程度上导致英国出现政治混乱的局面。这反映当时英国()A.代议制民主尚需完善B.君主立宪制有名无实C.封建势力根深蒂固D.国家权力被贵族控制10.北洋政府文官普通考试分为行政职和技术职两大类,其中技术职又细分为商业、农业、林学、蚕业、化学、土木工、物理、机械、医学、电工、机织、地质、铁道、数学、染色、采矿、图案、金丁、制丝、邮电等30个专业。这一划分()A.标志着公务员制度的建立B.表明北洋时期官僚机构膨胀C.有利于提升施政的科学化D.说明实践经验是考试的重点11.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曾告诫全党:“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国家还没有办法治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毛泽东在当时说这句话的目的在于()A.惩治干部贪污腐败,恢复国民经济B.提高干部素质,推行政治体制改革第44页共44页 C.加强干部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治国水平D.加强干部廉政建设,巩固新生政权12.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损害身体及鬓发、胡须等均属不孝行为。秦朝将强制剃除头发、鬓毛和胡须的髡刑和强制剃除鬓毛、胡须而保留头发的耐刑等刑罚作为纯粹的耻辱刑而存在。这反映出秦朝()A.刑法受传统思想影响B.社会风俗得到了革新C.法律由严酷走向宽容D.法律执行缺乏严肃性13.古罗马的诉讼由法律所确定的执法官负责审查诉讼行为的合法性和确定适用的诉讼程序,由当事人选择的审判员负责对案件进行实体审理。这一制度()A.简化了案件的诉讼程序B.维护了审判量刑的合理化C.利于避免司法权过于集中D.杜绝了法官的贪污腐败行为14.“基督教的修道院通过抄书、办学校、建图书馆三种方式,保存、整理、研究了古代文化遗产,并对其成员及周围地区的居民进行教育,传播了基督教教义,培养了一批有初步文化素养的教职人员。”该材料体现了基督教会在欧洲的作用是()A.控制人们思想B.大肆进行宗教迫害C.宣传人文思想D.促进文化教育发展15.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七编、1260条,包括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具有里程碑意义。编纂该法典的出发点是()A.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B.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C.法律制度与国际接轨D.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4题,共55分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第44页共44页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每位专制君主虽然都力求“乾纲独揽”“事皆亲决”,但实际上他无法也不可能真正实现一人“独治”天下,必须“设官分职,体统相维,品式具备”。于是,在统治阶级内部就出现了一个权力分配的问题。政治学家萨孟武先生说:“吾国中央官制,秦汉以后,无时不在变化之中,而其变化的特质则为天子的近臣转变为国家的大臣。天子畏帝权旁落,惧大臣窃命,欲收其权为己有,常用近臣以压制大臣。历时既久,近臣便夺取了大臣的职权,因之大臣乃退处于备员的地位,而近臣却渐次变为大臣。近臣一旦演变为大臣,天子又欲剥夺其权,而更信任其他近臣。这样,由近臣而大臣,演变不已,而吾国中央官制遂日益复杂起来。”——摘编自李渡《中国历代中枢权力机构沿革论略》材料二明初朱元璋鉴于历代王朝地方权重,导致割据,尾大不掉,对中央离心离德的局面,废除行中书省,将行省权力一分为三,分别设立掌行政民事的布政使司、负责监察司法的按察使司、掌控军事的都指挥使司,成为省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它们分别直属于中央不同部门的领导。随着政治形势变化,在运转过程中,三司出现权力协调不一,办事能力和效率不高等问题,巡抚制度应运而生,明朝中后期,皇帝以派遣监察官的形式向地方派驻巡抚,并逐步扩大其权力。并在边疆、军事要地和数省交界之处增设巡抚。嘉靖年间,进一步规定:“凡徭役、里甲、钱粮、驿传、仓廪、城池、堡隘、兵马、军饷,及审编大户粮长、民壮快手等项地方之事,俱听巡抚处置。”景泰以后,随着巡抚的全面地方化和制度化,巡抚成为居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巡抚由临时性差遣演变为设立衙门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同时,巡抚只能奉敕行事,不得擅权越职;中央派出镇守总兵和镇守太监,以对巡抚监督。——摘自李晓辉《明代督抚制度研究——以中央地方关系为视域的考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中枢权力机构沿革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司制度与巡抚制度的异同点。(5分)(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建立巡抚制度的作用。(5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材料一材料二西方学者比较中世纪的中国和西方的城市后认为:中国城市处于朝廷行政官僚的控制之下,城市在司法审判上表现出随意性。相比之下,欧洲的城市则更为自治和独立。大多数城市都有宪章和民法典保护公民的法律权利。欧洲城市中的商业影响也要强大得多。而中国城市工商业中,国家起了主导作用,诸如国家制铁厂和皇家陶瓷厂(官窑),食盐贸易的许可证制度等。——摘编自[英]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西欧国家的政治、经济特点。(8分分)(2)据材料二,概括东西方城市的不同点。(7分)第44页共44页 18.中国谏议文化积淀深厚,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所执也。——韩非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孟子有过则谏,此为人臣之道也。——墨子材料二五行变至,当救之以德,施之天下,则咎除。——董仲舒除诽谤以招切言,开天下之口,广箴谏之路。扫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汉书》(1)根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的谏议文化。(5分)(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汉代谏议文化的新特点,并分析其影响。(5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唐律疏议》是唐高宗永徽年间完成的法典,是唐律的典型代表。据《旧唐书·刑法志》记载,唐太宗贞观年间有同州人房强,其弟房任在岷州任统军,因为谋反伏诛。按照当时的法律,房强应当被连坐处死。太宗得知此案,怜悯其将死,于是对大臣们说:“因为风俗教化未能博施,所以如今仍然需要刑典。这不是庶人的过错,怎么能因此滥施重刑呢?这更显得君主不德……怎么能不察其原本而一概加以处罚呢,这违反了恤刑而重人命的原则。”这对《唐律疏议》的修订产生了影响,如将原《贞观律·名例篇》中的“言理切实”,改为“情理切实”。后来以《唐律疏议》为代表的法律体系亦被宋元明清所继承,在东亚也被其他国家所接受。——摘编自陶舒亚主编《中国法制史》等材料二《法学阶梯》是罗马法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期间(公元527—公元565年)编写的一部法学教科书。其法学基本理论是罗马帝国鼎盛时期大法学家盖尤斯、保罗、乌尔比安等学说的集中体现。这一著作简要阐明了法学原理,如“正义是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的这种坚定而恒久的愿望”“奴役是违背自然法的(因为根据自然法,一切人都是生而自由的)”。但随着罗马帝国的分治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法学阶梯》逐渐湮没在欧洲中世纪的历史中,直到人类走出中世纪迈向近代时,其命运才发生了变化。(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律、罗马法的立法思想,并指出它们产生的背景。(7分)(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以前两部法律命运不同的原因。(8分)第44页共44页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完善秦朝的法律制度并非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秦邮律》内容广及文书、驿制、邮驿等法令”不属于社会公共事业,是为了解决政府需要,故B项错误;邮政通信网络是近代开始建立的,故C项错误;“《秦邮律》内容广及文书、驿制、邮驿等法令”表明为了确保信息的畅通,通过立法来进行保障,故D项正确。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元朝行省制度。依据材料“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常设的地方最高官府”“代表中央进行政治控驭和军节镇遏”可知该制度是元朝的行省制度,行省拥有大权,但是在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严格节制,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故C项正确,排除A项;行省的设立加强了中央集权,遏制了地方势力的膨胀,排除B项;皇权空前强化是在明清时期,排除D项。3.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欧洲中世纪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权力之争,由于教皇权力及影响比较大,世俗王权只能选择屈服,这阻碍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故选C项。罗马教皇的权力并没有完全取代世俗权力,故A项错误。由材料看不出王权对天主教会的制衡,以及封建诸侯是神权政治的支柱,故B、D两项错误。4.答案:B解析:据题干可知此规定旨在规定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者之间的制衡,故选B项。美国1787年宪法中的“妥协”主要指各利益集团,即中央与地方、南方与北方、大州与小州之间的妥协,以此协调各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选举和任期,无法体现人民主权原则,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关系,排除D项。5.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民主制度是指根本政治制度、民族制度和政党制度,再根据材料“核子”“小”而“重”,“电子”“轻”而“自由”,且“环绕”“核子”的相互关系可知,毛泽东这是将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民主党派的关系比喻为了“核子”与“电子”的关系,形象生动地描述了新中国的政党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故选C第44页共44页 项。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应该靠民族制度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不是政党制度,排除A项。实现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主要应该依靠“一国两制”而不是政党制度,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民主党派的关系,与法治建设无关,排除D项。6.答案:C解析:王安石通过招募饥民兴修水利的方式进行赈灾,一方面救济了灾民,另一方面也兴修了水利,同时通过兴修水利也能恢复和促进农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减少灾害再次出现的可能,有利于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的生计问题,故选C项。招募灾民兴修水利并不一定能够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修建水利工程有可能暂时增加政府的负担,排除A项。其他的赈灾方式也可以达到稳定社会秩序的效果,B项不符合设问要求。王安石招募饥民兴修水利,这不属于政府抗灾救荒体系,排除D项。7.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官员考察制度与中央集权。管理水平是现象,并非材料中变化所反映的实质,故A项错误;对县官考核制度的完善,反映了中央注重对地方官员的管理,其实质是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故B项正确;监察制度不断完善仅是现象,故C项错误;君主专制在材料中没有提及,故D项错误。8.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从“隋唐时期‘工商不得入仕’”到宋朝以后“参加科举的工商业子弟比比皆是”可知,宋朝时期科举选官向工商业子弟开放,这说明随着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的地位有所提高,推动了科举制的变革,故选D项。中国封建时代的主流经济思想是重农抑商,工商皆本只是个别人物的思想,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工商业者参加科举需要州郡长官推荐,排除B项。门第成为选官重要条件是指九品中正制,排除C项。9.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英国代议制民主。“政党分赃”使英国出现政治混乱的局面,说明当时英国政治存在弊端,代议制民主尚需完善,故选A项;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排除B项;执政党并非封建势力的代表,排除C项;当时英国的执政党是资产阶级政党,并非贵族,排除D项。10.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北洋政府文官考试制度。材料体现北洋政府时期文官制度实行分类考查,细分各种具体技术职位,该措施能够适应相应的技术工作需求,有利于提升施政的专业化、科学化程度,故选C项。从1929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到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故排除第44页共44页 A项。材料只说明官僚机构趋向专业化,看不出官僚机构膨胀,故排除B项。材料仅反映出专业细化,不等于实践经验,故排除D项。11.答案:D解析:从材料时间“20世纪50年代初”及“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天下一定大乱”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亟须加强干部廉政建设,以此维护国家的稳定,从而巩固新生政权,故选D项。12.答案:A解析:古人认为损害身体及鬓发、胡须等均属不孝行为,因此秦朝颁行强制剃除头发等刑罚,才能起到惩罚罪犯的作用,说明秦朝刑法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社会习俗的变化,排除B项;秦朝时期法律严酷,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秦朝的法律制度,没有涉及法律的执行,排除D项。13.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古代罗马实行执法官同审判员相分离的制度,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司法权过于集中,因此C项正确;案件的诉讼程序会因此增多,A项错误;审判量刑的合理化在材料中并未体现,B项错误;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14.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基督教会对西欧社会的影响。根据材料可知,基督教会既传承了古代文化遗产,又发展了社会教育,可见基督教会促进了文化教育发展,故D项正确;其他选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15.答案:D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为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顺应了时代发展要求,故选D项。《民法典》的出发点是对经济社会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有针对性的新规定,而非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排除A项。中共十八大确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排除B项。《民法典》是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不是为了与国际接轨,排除C项。16.答案:(1)特点:中枢权力逐渐被削夺、分散或转移;权力运作机制缺乏恒定性;权力机构沿革呈渐进性;中枢权力机构之间彼此监督、相互制衡;皇权至上。第44页共44页 影响:有利于保证各种政治力量在法定的程序内活动,提高国家机器的运转效能;皇帝执掌着统治国家的最高权力,使专制皇权得到扩张并不断强化。(2)相同:处理地方事务;受制于中央。不同:三司制:中央部门领导,分掌地方事务。巡抚制:皇帝直接派遣,统领地方事务。(3)作用:解决了地方三司分权下协调不一,效率不高的问题;在维持分权的基础上,通过集中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统治的基础,巩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统一和民族团结。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设官分职,体统相维,品式具备”“变化的特质则为天子的近臣转变为国家的大臣”“中央官制遂日益复杂起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中枢权力的转移、权力的运作机制、权力机构的变化、中枢权力机构之间的关系、皇权至上等方面分析作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天子畏帝权旁落,惧大臣窃命,欲收其权为己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提高效率、专制皇权的加强等方面分析答案。第(2)问,相同点方面,根据材料二“废除行中书省,将行省权力一分为三,分别设立掌行政民事的布政使司、负责监察司法的按察使司、掌控军事的都指挥使司,成为省一级地方行政机构”“皇帝以派遣监察官的形式向地方派驻巡抚,并逐步扩大其权力。并在边疆、军事要地和数省交界之处增设巡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得出三司和巡抚都是负责处理地方事务,受制于中央。不同点方面,根据材料二“分别直属于中央不同部门的领导”“巡抚成为居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巡抚由临时性差遣演变为设立衙门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同时,巡抚只能奉敕行事,不得擅权越职;中央派出镇守总兵和镇守太监,以对巡抚监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得出三司制度与巡抚制度的不同点。第(3)问,根据材料二“三司出现权力协调不一,办事能力和效率不高等问题”并结合明朝的史实从政治、经济以及民族关系等角度分析即可。17.答案:(1)特点:政治上实行封君封臣的封建等级制;经济上封建庄园经济盛行。(2)不同点:①行政权力不同:中国,中央行政控制强,城市发展缺乏法律保护;西方,城市自治权较充分,以立法推动城市化进程。②经济发展模式不同:中国,城市商业中国家占据主导,实行垄断或官营;西方,商业影响较大。解析:本题考查中世纪西欧国家特点及西欧与中国文明的比较。(1)第44页共44页 根据中世纪的封建等级示意图,可得出政治上实行封君封臣的封建等级制;根据中世纪西欧封建庄园示意图,可得出经济上封建庄园经济盛行。(2)东西方城市的不同点,可以从行政权力不同、经济发展模式不同两个方面进行概括。行政权力方面,根据“中国城市处于朝廷行政官僚的控制之下,城市在司法审判上表现出随意性”,可得出中国中央行政控制强,城市发展缺乏法律保护;根据“欧洲的城市则更为自治和独立。大多数城市都有宪章和民法典保护公民的法律权利”,可得出西方城市自治权较充分,以立法推动城市化进程。经济发展模式方面,根据“中国城市工商业中,国家起了主导作用,诸如国家制铁厂和皇家陶瓷厂(官窑),食盐贸易的许可证制度等”,可得出中国城市商业中国家占据主导,实行垄断或官营,根据“欧洲城市中的商业影响也要强大得多”,可得出西方商业影响较大。18.答案:(1)谏议文化:注重功利性;强调君主监督百官的必要性;纳谏是君主的一项义务;臣下要勇于进谏。(2)新特点:“天人感应”理论得到贯彻;注重吸取秦亡教训。影响:提高了汉代监察思想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程度;提高了汉代吏治管理水平;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创造条件;深刻影响了后世监察文化的发展。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先秦时期的谏议文化。“谏议文化”,根据材料一“知其可以致功也”可知,劝谏注重功利性;根据材料一“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所执也”可知,强调君主监督百官的必要性;根据材料一“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可知,纳谏是君主的一项义务;根据材料一“有过则谏,此为人臣之道也”可知,臣下要勇于进谏。(2)本题主要考查汉代的谏议文化。第一小问“新特点”,根据材料二“五行变至,当救之以德,施之天下,则咎除”可知,受到“天人感应”影响;根据材料二“扫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可知,注重吸收秦亡教训。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着对汉代监察、吏治、民族国家发展和对后世监察文化的影响等方面来阐述。19.答案:(1)立法思想:唐律:德主刑辅,礼法结合。罗马法:自然法思想(理性、正义、自由、平等)。背景:唐律: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统治者“德政”意识浓厚;社会相对安定,农业经济发达。罗马法:受古希腊人文精神影响;众多法学家对法律思想的研究与发展;商品经济较为发达。第44页共44页 (2)《唐律疏议》:中国小农经济发达;中国及东亚大多国家为君主专制政体;以唐律为代表的法律体系适应了统治阶的需要。《法学阶梯》:罗马帝国分裂,出现封建割据,阻碍了法律的统一执行;基督教意识形态占据了主导地位。解析:本题考查唐律和罗马法。(1)第一小问立法思想,唐律:根据材料一中“因为风俗教化未能博施,所以如今仍然需要刑典”得出德主刑辅,礼法结合。罗马法:根据材料二中“正义是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的这种坚定而恒久的愿望”“奴役是违背自然法的(因为根据自然法,一切人都是生而自由的)”得出自然法思想(理性、正义、自由、平等。第二小问背景,应从当时的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分析。(2)原因,唐律:中国古代的法律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是与外儒内法相一致的,符合统治者发展需要,建立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之上。罗马法:根据所学和材料二中“随着罗马帝国的分治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法学阶梯》逐渐湮没在欧洲中世纪的历史中”得出罗马帝国分裂,出现封建割据,阻碍了法律的统一执行;基督教意识形态占据了主导地位。第44页共44页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3单元共3套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中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期中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三单元测试卷 3套(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一单元测试卷 3套(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中复习:第1-3单元 期中共4套培优测试卷合集(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中复习:第1-3单元 期中 共4套测试卷合集(含答案解析)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末复习: 第1-6单元 期中 期末 共8套测试卷合集(含答案解析)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末复习:第1-6单元 期中 期末 共8套测试卷合集(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期末复习:第1-6单元 期中 期末 共8套培优测试卷合集(含答案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1-10-15 00:11:06
页数:44
价格:¥9.99
大小:578.13 K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