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高中
>
历史
>
统编版(2019)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
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期末复习:第6-10单元共5套单元测试卷合集(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期末复习:第6-10单元共5套单元测试卷合集(含答案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71
2
/71
剩余69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期末复习:第6-10单元共5套单元测试卷合集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六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1912年,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两个“临时”的提法从本质上体现了( )A.革命党人为袁世凯夺权留有余地B.孙中山不计较个人名利的品质C.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D.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的支持2.孙中山在一次演讲中说:“至于政府之组织,有总统制,有内阁制之分。法国则内阁制度,美国则总统制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的是( )A.责任内阁制 B.君主立宪制C.总统共和制D.专制君主制3.1914年,袁世凯为实现独裁统治,颁布《中华民国约法》,实行( )A.总统制B.内阁制C.君主立宪制D.君主专制制度4.1915年1月,日本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二十一条”要求。日本在“二十一条”中指出:“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与他国。”其真实目的是( )A.排斥其他列强,妄图独霸中国B.维护北洋军阀政府的利益C.尊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D.欺骗国际舆论5.下图反映的事件发生在( )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维新运动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北洋军阀时期第71页共71页 6.美国《展望》杂志曾推选全世界“百名闻人”,胡适当选,其当选理由是“曾经替中国发明了一种新语言”。这主要是基于他( )A.创办《青年杂志》B.主张文学改良C.倡导民主与科学D.发表《狂人日记》7.革命派推举孙中山为总理,把革命洪流汇集在一起,改变了过去“家家敲自由钟,人人扬自由旗”的局面。形成这一情形的地点是( )A.武昌B.东京C.南京D.檀香山8.陈独秀等人“认定要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从根本上改造国民性。”为此,他们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以一本刊物为主要阵地,掀起一场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这本刊物是( )A.《民报》B.《申报》C.《新青年》D.《每周评论》9.如图是《清帝退位诏书》,这一实物资料充分佐证了辛亥革命推翻了( )A.资本主义B.封建制度C.封建帝制D.帝国主义10.以下是某班同学在学习“民国初年维护共和的斗争”时所做的学习卡片。请你帮助该同学把卡片中标注序号的空项准确补充完整( )北洋军阀革命党人刺杀宋教仁1913年,①②1915年,护国战争拒绝恢复③1917年,护法运动A.①武昌起义 ②清帝退位 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①二次革命 ②清帝退位 ③《中华民国约法》C.①武昌起义 ②复辟帝制 ③《中华民国约法》D.①二次革命 ②复辟帝制 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71页共71页 11.年号纪年从汉武帝开始,一直沿用到清末。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以阴阳合历的民国纪年法取代了年号纪年法。这表明辛亥革命( )A.推翻了清朝统治B.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C.否定了传统文化D.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12.据《临淄县志》记载:“元旦(指公历新一年的第1天),县署与各机关各学校,互以名刺相投,贺年节。”这一社会现象最早出现于( )A.清朝末年B.民国初年C.新中国成立后D.改革开放后13.“白话通神,红楼梦、水浒,真不可思议。古文讨厌,欧阳修、韩愈,是什么东西。”这副对联可能出自( )A.洋务运动时期的同文馆B.戊戌变法时期的京师大学堂C.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北京大学D.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大14.1912年春,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两个“临时”的提法从本质上体现了( )A.革命党人为袁世凯夺权留余地B.孙中山不计较个人名利的品质C.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D.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15.有学者指出,在中西文化经历了70多年的撞击和交汇之后,出现于20世纪第二个十年里的这一阵波潮,其潮头已经越出了启蒙的本义。“这一阵波潮”是指( )A.袁世凯独裁B.北伐战争爆发C.新文化运动D.黄埔军校创立16.1912年2月12日,清帝颁布逊位诏书,宣布退位,有人因此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这一观点认为两国“光荣革命”( )A.都减少了社会动荡,避免了更大流血牺牲B.都以温和的方式改变了两国的社会性质C.都保留了君主制,没有完成民主革命任务D.都以非暴力方式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第71页共71页 17.清末乡绅被称之为省绅,本应是官营的保甲组织,但不知不觉之间变成了省的自治性公局,权力以省为单位得以分立。然后是省的独立。这个作为行政机构的省的独立,才构成了诸多王朝更迭历史中清王朝崩溃的历史特质。由此可知,这一“历史特质”( )A.突出了三民主义的影响B.推动了辛亥革命的进程C.主导了清末新政的展开D.使辛亥革命取得了胜利18.“□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其中□处应该是( )A.洋务运动B.辛亥革命C.五四运动D.新文化运动19.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京临时政府拟订,袁世凯收到后擅自在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孙中山表示反对,致电袁世凯强调:“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在( )A.是否赞同共和体制B.政府组建的主导权C.是否进行社会革命D.临时大总统的人选20.1917年,中国站在协约国一方参加一战。英招华工几乎全部被投放到前线,挖掘战壕、修筑工事、野战救护、掘埋尸体、清扫地雷、筑路架桥、解运粮草、装卸给养……但凡战争所需,几乎无处不往、无所不为。……法国军队总司令福煦也曾在给法国总理的信中写道:“(华工)是非常好的劳工,他们可以成为最好的士兵……”这说明中国参加一战的显著特点是( )A.“以工代战”B.文明出征C.不参与战务D.民间自发第71页共71页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6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6分,共60分。)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和信教的自由;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如此设置分权的目的。(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的上述条款蕴含的政治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意义。22.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是中国近代史的宏大主题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近代前期部分大事年表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1860年洋务运动开始,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民族危机空前加深1895年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维新变法运动开始1900年①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诸多的改革措施更为广泛深入1906年清政府宣布实行“预备立宪”,积极推进立宪运动1911年②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得到广泛传播第71页共71页 某同学对上述年表进行解读,由该年表可知,民国初年的政治发展出现了近现代中国史上的第一次民主转型,1895~1915年民主政治成为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1)根据材料,请将大事年表中省略①②两处的内容补充完整。(2)列举出大事年表中存在直接因果关系的两组大事。(3)根据材料中的大事年表和该同学的解读,指出1895~1915年资产阶级推动民主政治趋势出现的重大政治事件有哪些。分析近代中国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失败的原因。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主义传入中国,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晚清出版的历史教科书带有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如赵懿年的《中国历史教科书》认为读历史之任务在于养成国家观念,勃发爱国之心,读史可以知道中国以前是如何之国,中华民族以前是如何民族,“显我祖国之荣光,复我先民之名誉”……除了针对国外列强之外,尚有另一层涵意,就是从汉族立场出发推翻满清政府,苦心创制了一套汉族当权合法性依据。——摘编自李孝迁《新旧之争——晚清中国历史教科书》材料二 孔教问题,方喧呶于国中。此伦理道德革命之先声也。……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文学革命军”大旗,以为吾友之声援。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陈独秀《文学革命论》(1)根据材料一,概括晚清历史教科书编纂的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目的出现的社会背景。第71页共71页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胡适首倡“文学革命”的文章,分析“文学革命”对于新文化运动的意义。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偶然与必然有人认为,1911年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是一场意外,意外里的意外。这场意外,毁了一个王朝,像扳道岔一样把古老的中国扳到了另一个轨道上。也有人认为它不是一场意外,而是19世纪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材料二 肯定与否定“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它是外国的、空洞的,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 成功与局限君主专制政体 社会生活 民主共和民族资本主义 半殖民地半封建(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1911年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是一场意外吗?为什么?(2)材料一、二中对“民国”的评价有何不同?(3)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五个词语以“成功与局限”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紧扣主题,观点合理;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合乎逻辑;100字左右。第71页共71页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C 解析: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孙中山的领导下组建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开启了中国民主宪政的历程,但政府并非由人民选举产生,《临时约法》也尚未由国会投票通过,使用“临时”一词体现了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C项正确。2.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际上确立了责任内阁制,故选A项;君主立宪制需要保留君主,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政体,排除B项;总统共和制总统的权力很大,辛亥革命后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实行责任内阁制,理论上总统只是国家象征,没有最高的行政权,不是总统制共和制,排除C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推翻君主专制的结果,排除D项。3.A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于1914年5月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故选A项。4.A 解析:国家利益是各国处理国际关系的一切出发点,故A项正确。5.D 解析:袁世凯于1915年5月被迫签订“中日民四条约”,此时属于北洋军阀时期,故选D项。6.B 解析:创办《青年杂志》和倡导民主与科学的是陈独秀,故A、C两项错误;新文化运动期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掀起了文学改良革命,故B项正确;发表《狂人日记》的是鲁迅,故D项错误。7.B 第71页共71页 解析:中国同盟会于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故选B项。8.C解析: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教训的认真思考,认定要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根本改造国民性,他们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掀起了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选项C符合题意。9.C10.D11.B 解析:年号纪年体现的是君主的独尊地位,辛亥革命后以民国纪年是对君主独尊地位的否定,表明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故选B项;A、D两项属于辛亥革命的成果,题目强调的是民国纪年的意义,排除;否定年号纪年,不等于否定传统文化,两者不是一个概念,排除C项。12.B 解析: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公历,所以便统计”,定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公历1月1日取代夏历正月初一而称为“元旦”,题目中元旦指的是公历1月1日,最早出现于民国初年,清朝末年沿用传统历法,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故A项错误,故B项正确;C、D两项均晚于B项。13.C 解析:据材料“白话通神……古文讨厌”可知赞扬白话,批评古文,据所学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故选C项;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主张保留中国的文化制度,排除A项;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不是文化,排除B项;抗日战争时的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不是文化,排除D项。14.C第71页共71页 解析:袁世凯最终能够篡夺辛亥革命果实,与两个“临时”并没有任何关系,而且这也绝非是“本质体现”,故A项错误;两个“临时”与孙中山的个人品质并没有直接的关联,故B项错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这一时期已然认识到,民主共和之路并非是可以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和循序渐进的过程,两个“临时”正是其不懈探索精神的集中体现,故C项正确;有无“临时”两字与中华民国政权是否获取人民支持同样没有直接的关系,故D项错误。15.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20世纪第二个十年里的这一阵波潮,其潮头已经越出了启蒙的本义”可知,新文化运动1915年爆发,是一场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启发着人们民主与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故“这一阵波潮”指的是新文化运动,故选C项。16.A解析:“光荣革命”是指英国通过政变,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旧贵族达成妥协,避免了社会动荡,故选A项。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故B项错误;英国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故C项错误;英国建立的是君主立宪制,故D项错误。17.B解析:辛亥革命中,大部分省份纷纷独立,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进而推动了辛亥革命的进程;材料没有体现三民主义的作用和清末新政的展开;辛亥革命不能说取得了胜利,故选B项。18.D解析: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掀起了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选项D符合题意。第71页共71页 19.B解析:根据材料“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和“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可知,双方争论的是由谁组建政府,即政府组建的主导权,故选B项。根据材料可知,双方都赞同共和制度,排除A项;共和政府的组织属于政治革命,不是社会革命,社会革命是实现平均地权,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共和政府的主导权,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同意只要袁世凯赞同共和,中华民国政府的总统位置就让给袁世凯,排除D项。20.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一战期间中国派出了大量劳工去做战争中的后勤保障,“以工代战”支援一战,故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文明出征,排除B项;挖掘战壕、修筑工事、野战救护、掘埋尸体、清扫地雷等也是参与战务的,排除C项;中国参战是政府行为,而非民间自发,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6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6分,共60分。)21.(1)目的: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2)原则:主权在民。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在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并结合所学可得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和信教的自由;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并牢牢抓住核心限定词“政治原则”,得出主权在民。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2.(1)内容补充:①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②辛亥革命(或武昌起义)爆发,最终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或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第71页共71页 (2)大事: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维新变法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末“新政”;清末“新政”“预备立宪”、辛亥革命等。(任答两组,需前后有直接因果关系)(3)事件: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原因: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国情决定;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经济基础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软弱妥协;封建势力强大,专制主义影响根深蒂固;列强的阻挠破坏;教育水平低下;民主意识淡薄等。(答出其中三点即可)解析:第(1)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①”是八国联军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维护在华权益发动侵华战争,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依据所学知识,1911年“②”是辛亥革命爆发,最终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第(2)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清政府面临内忧(太平天国运动)外患(列强侵略)的困境,清政府内部的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创办了近代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领导旨在挽救统治危机的洋务运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空前加深,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的维新变法运动。第(3)问第一小问,依据所学可知,1895~1915年资产阶级推动民主政治趋势的重大政治事件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内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经济基础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软弱妥协;封建势力强大,专制主义影响根深蒂固;国民教育水平低下,民主意识淡薄;外部列强的阻挠破坏等方面回答。其根本原因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国情决定的。23.(1)目的:发扬爱国心,培育民族主义精神;推翻清政府,建构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民族国家。社会背景:民族危机空前加剧,中国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主义思潮传入中国。(2)基本内容: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伦理道德革命、文学革命)。文章:《文学改良刍议》。第71页共71页 意义:推动了白话文的使用;成为推动新文化运动的有力武器。24.(1)不是一场意外。辛亥革命是19世纪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包括:19世纪中叶以后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中国民众救亡图存意识的增强;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发展壮大。(2)材料一认为“民国”的建立是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材料二认为“民国”在中国缺乏根基,失败是必然的。(3)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了人们社会生活的变迁。但由于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因此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言之成理即可)第71页共71页 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七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毛泽东曾说:“五四运动所反对的是卖国政府,是勾结帝国主义出卖民族利益的政府,是压迫人民的政府。”据此可见,五四运动是一场( )A.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B.伟大社会革命运动C.伟大思想启蒙运动D.伟大政治改良运动2.“中国的革命,当前第一件事便是把中国从俄国的羁轭下解放出来,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这条“相反的道路”是指( )A.“工农武装割据”道路B.国共合作道路C.民族统一战线的道路D.城市中心道路3.1919年5月2日,北京《晨报》发表《外交警报,敬告国民》一文指出“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在北京爆发了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这次运动是( )A.义和团运动B.五四运动C.创建黄埔军校D.辽沈战役4.1919年,中国在某次国际会议上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积压在中国人民心中的怒火,像火山一样爆发,由此引发了五四运动。这次会议是( )A.巴黎和会B.华盛顿会议C.慕尼黑会议D.雅尔塔会议5.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制定和通过了一系列计划和议案,如1928年的“基本工业建设计划”、1931年的“实业建设程序案”、1933年的“实业四年建设计划”、1937年的“中国经济建设方案”等。这些计划和议案的制定( )A.化解了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冲击B.加强了对经济的管理和干预C.阻止了日本对华北地区的渗透D.促成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6.1919年,李大钊在某文中写到“我们把这些零碎的资料,稍加整理,……把他转介绍于读者,使这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这里的“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是指( )第71页共71页 A.进化论B.“三民主义”C.马克思主义D.十月革命经验7.“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北伐时期的革命口号。国民革命军北伐的对象是( )①吴佩孚 ②张作霖 ③孙传芳 ④袁世凯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8.1936年,国民政府棉纱进口下降至1928年的38%,棉布进口下降至20%,麦粉进口下降至15%。同年钢铁机器进口各约增加20%。这说明( )A.民族工业摆脱列强控制B.民族工业遭受严重冲击C.民族工业得到一定发展D.民族工业以重工业为主9.一九三〇年,毛泽东在江西兴国进行了土地关系情况调查(见下表),与此相关的是( )阶级成分所占人口比所占土地比地主、富农6%80%中农20%15%贫农60%5%雇农、手工业者13%0%A.国民革命B.改旗易帜C.南昌起义D.土地革命10.毛泽东说:“五四运动的杰出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下列五四运动时期的口号最能体现此观点的是( )A.“还我青岛”B.“取消二十一条”C.“拒绝在和约上签字”D.“外争主权,内除国贼”11.井冈山精神可以概括为“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其中“敢闯新路”主要体现在( )A.打土豪,分田地B.“工农武装割据”C.纠正“左”倾错误D.开展武装斗争第71页共71页 12.1971年,英国学者迪克·威尔逊在其《1935年长征:中国共产主义生存斗争的史诗》中论及到:“长征已经在各大洲成为一种象征,人类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一评价是基于( )A.英勇、牺牲和忍耐精神是长征的主旋律B.长征实现了中国共产党伟大的战略大转移目标C.长征开辟了中国革命继往开来的光明道路D.长征证明了人类有能力实现所有的愿望13.1935年10月,陈云在向共产国际的报告中写道:此次会议“撤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目前,我们党在新的情况下能够自己提出新的任务”。这说明( )A.中国共产党开始由幼稚走向成熟B.红军已粉碎国民党的围剿C.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完整的领导核心D.红军完成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14.1935年10月,在吴起镇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张闻天明确指出:“一个历史时期已经完结,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开始了。”新的任务就是“要变为直接的民族革命战争,要把土地革命与反帝直接结合起来。”这说明( )A.红军长征实现了胜利会师B.民族矛盾促使中国共产党拥蒋抗日C.中国共产党仍实施民主革命纲领D.土地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任务15.中共中央某次会议决议指出:“工人阶级应时刻的准备能领导并参加武装暴动。以乡村农民之胜利为依据,推翻反革命政权,而建立革命平民的民权的城市政府。”据此可知,当时( )A.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萌发 B.党内“左”倾思想基本消除C.会议给党指明新的出路 D.工人运动从低谷走向高潮16.陈独秀说: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的实际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中共二大“脚踏实地”的主要表现是( )A.明确了党的奋斗目标B.决定领导工人运动第71页共71页 C.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D.决定与国民党合作17.如图是漫画《不彻底的重建》。漫画中的城墙上悬挂着青天白日旗,地上堆放的砖上写着“军阀”“旧官僚”“老政客”等。漫画作者主要揭示了( )A.南京国民政府的本质B.旧军阀旧官僚投机革命C.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D.国民大革命兴起的原因18.1927年11月28日,第一个县级工农兵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成立。该政府主席谭震林号召全县人民行动起来,恢复工会、农会,建立基层政权,惩治土豪劣绅。这表明( )A.井冈山道路得到中共党内的一致认可B.中共急躁冒进,对当时国情认识不足C.中共走上红色政权的创建和发展之路D.毛泽东思想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19.近代中国产业资本的发展变化表项目1894年1914年1920年1936年(包括东北)资本总额(亿元)1.2217.8825.7999.91中国资本所占比重55.53%42.84%48.44%42.77%其中官僚资本所占比重39.14%26.76%25.96%22.27%注:本表“产业资本”主要统计的是工业资本和交通运输业资本。(据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三卷)上表中数据的变化,反映出( )A.产业结构不合理B.民族工业发展缓慢第71页共71页 C.重工业发展迅速D.民营经济发展较快20.“红军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歌词描绘的场景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国民革命军北伐失败B.第五次反“围剿”失败C.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D.王明等人的“左”倾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6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6分,共60分。)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亚东开化中国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中华民国国歌》材料二 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的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摘编自金冲及《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材料三 民国时期的外交官员,几乎都被愤怒的青年学生殴打过。五四运动时期,甚至发生火烧赵家楼的事件。鲁迅针对排日思潮说:“在这排日声中,我敢坚决地向中国青年进个忠告,就是日本人是很有值得我们效法之处的……我们应该看现代兴国史,现代的新国的历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揖美追欧,旧邦新造”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孙中山在捍卫“民国荣光”的过程中有何重大理论创新?(2)材料二中的作者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对此,你如何理解?(3)根据材料三,指出鲁迅对外交官员被打的态度,他认为国人要做的是什么?对此你有何启示?第71页共71页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经过了中法、中日两次的战役,中国人既受了这样一番教训,自然会转变态度,着眼在政治方面,另谋一个改造的方案,于是有打着“变法自强”的旗子来改革政治的“维新党”出现。——摘编自顾颉刚、王钟麟《中国史读本》(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戊戌变法的原因和主要目的。据所学知识回答,这场变法的主要作用是什么?材料二 结束数千年来世世相承的君主政治,在中国历史上便独开一个新纪元。政治的现状纵不好,潜伏在民间的民治精神却不断涌现。“现代”是“中国文明的世界化时代”。——摘编自顾颉刚、王钟麟《中国史读本》(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据所学知识概述该事件在“民治精神”方面的积极影响。材料三 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这是中国革命的特征,这是中国经济基础的产物。如有人怀疑红军的存在,他就是不懂得中国革命的实际,就是一种取消观念。——1929年9月中共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写出最能体现“中国革命的特征”的道路是什么?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第71页共71页 材料一 康有为把工人与资本家的斗争看成贫富之争,把共产主义译为“均产之说”。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人士孙中山把社会主义理解为:“一言以蔽之,曰社会生计而已矣。”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翻译家陈望道将《共产党宣言》的首句译为:“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并采取“幽灵”加上注解的办法来解释马克思、恩格斯的原意。根据毛泽东后来的回忆,1920年他第二次到北京时,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记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摘编自李百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翻译及传播》材料二 1938年10月,毛泽东首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他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就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摘编自陈建伟《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涵》(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翻译的特点和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内涵,并说明当时提出这一命题的实践依据。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第71页共71页 材料 美国学者周策纵先生在《五四运动》一书中对五四运动按下面3个系统来展开阐释与评价:自由主义者的观点——一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保守的民族主义者和传统派的批判——中国的一场灾难;共产党的解释——在列宁的号召下开展的一场反帝反封建运动。洪晓楠、董德福等大陆学者以及日本学者沟口雄三认为,对五四运动的历史诠释存在着3种不同的五四话语系统:唯物史观派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五四革命的强势话语系统;自由主义西化派有关五四运动启蒙的渐进的弱势话语系统;文化保守主义派构建的反五四话语系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对材料中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第71页共71页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A 解析:五四运动反对出卖民族和国家利益,充分体现了爱国精神,故选A项;题干强调的是五四运动的爱国精神,未涉及社会革命,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五四运动的爱国精神,与思想启蒙无关,排除C项;五四运动并非一场政治改良运动,排除D项。2.A 解析:1927年,中国共产党以俄为师,发动三次武装起义,计划占领大城市,结果都失败了,痛定思痛之后,毛泽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即以农村包围城市,故A项正确。3.B解析:由材料中的时间“1919年”和“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可知,这反映的是五四运动,据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巴黎和会上,列强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这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故选B项。4.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国内的五四运动,故选A项。5.B解析: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有一定的影响,国民政府的这些政策并没有化解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冲击,故A项错误;南京国民政府所制定的发展经济的计划和议案,都是为了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管理,故B项正确;南京国民政府所制定的发展经济的计划和议案并没有阻止日本对华北地区的经济渗透,故C项错误;南京国民政府所制定的发展经济的计划和议案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无关,故D项错误。6.C第71页共71页 7.A8.C9.D解析:根据表格可知,此时土地分配不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私有,故选D项。国民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军阀,未解决土地分配不均,排除A项;“改旗易帜”指张学良宣布东三省服从南京国民政府领导的事件,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1927年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未解决土地分配不均,排除C项。10.D解析:“外争主权”体现的是反帝国主义,“内除国贼”体现的是反封建主义,故选D项。A、B、C三项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不能体现既反对帝国主义又反对封建主义,均排除。11.B 解析:注意题干信息“井冈山精神”,结合所学可知,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即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因此“敢闯新路”指“工农武装割据”,故选B项;打土豪,分田地属于依靠群众,且包括于“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之中,排除A项;纠正“左”倾军事错误是在1935年遵义会议上,排除C项;开展武装斗争包括于“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之中,排除D项。12.A 解析:长征精神,与材料中“生存斗争的史诗”“一种象征,人类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相符,故A项正确。13.A 解析:根据题干中“1935年10月”“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可知该会议是遵义会议,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由幼稚走向了成熟,故选A项。14.C 第71页共71页 解析:材料“要把土地革命与反帝直接结合起来”,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仍实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故选C项;A项是1936年10月,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A项;材料中中国共产党没有放弃土地革命,国共对峙没有结束,排除B项;材料“要把土地革命与反帝直接结合起来”没有反映土地革命的核心地位,排除D项。15.C 解析:中共中央强调革命的领导权和武装斗争,重视农村、农民在革命中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指的是国民革命失败后召开的八七会议,这次会议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和开展土地革命的方针,给党指明了新的出路,故C项正确;早在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对农民和农村革命问题的关注和研究成果就说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开始萌发,故A项错误;八七会议纠正的是党内右倾错误而非“左”倾思想,故B项错误;八七会议后工人运动并未从低谷走向高潮,故D项错误。16.C解析:中共二大提出党的最高目标和最低目标。其中最低目标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一目标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C项正确。中共一大也明确了党的奋斗目标,A项错误;领导工人运动是一大制定的中心任务,B项错误;决定与国民党合作是中共三大的任务,D项错误。17.A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正在重建的挂着青天白日旗的“新政府”指的就是南京国民政府,修建这个政府用的砖是“军阀”“旧官僚”“老政客”等说明,这个“新政府”是“不彻底的重建”,反映新政府与北洋军阀政府并无差别,代表的仍然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故漫画揭示了南京国民政府的本质,A项正确。B项并非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C项与材料没有直接关系,排除;国民大革命以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为目的,与漫画主旨不符,排除D项。18.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10月,中共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71页共71页 根据材料“工农兵政权”“号召全县人民行动起来,恢复工会、农会,建立基层政权”可知,无产阶级领导并建立革命政权,这说明此时中共已走上了红色政权的创建和发展之路,故C项正确。此时中共党内对革命道路问题仍存在分歧,A项错误;这正是对当时中国国情分析后采取的行动,排除B项;毛泽东思想此时还未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排除D项。19.D解析:材料中中国资本比重减去官僚资本比重即民营资本所占比重,由16.39%到20%以上,反映出民族资本主义此时发展快,故选D项。产业结构即农轻重比重,材料未体现,排除A项;1894年后民族工业历经了初步发展、黄金时期,排除B项;近代中国重工业受控于外国,中国重工业发展慢,排除C项。20.D解析:材料“红军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描绘的是1934年10月红军长征的情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军长征的根本原因是王明等人的“左”倾错误,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6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6分,共60分。)21.(1)体现:倡导民主共和(三民主义);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理论创新:提出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2)理解:辛亥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五四运动准备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正是由于辛亥革命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才激励着先进的中国人寻求新的救国出路。(3)态度:反对殴打外交官员,反对过激的排日情绪。观点:鲁迅认为国人要做的是研究和学习外国强大的办法。启示:要理性爱国。22.(1)原因:中法、中日战役的失败使中国人受到了教训或民族危机加深。目的:变法自强或救亡图存。作用:在当时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2)事件:辛亥革命。影响: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第71页共71页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23.(1)特点:因不同派别的政治目标和立场差异而有区别;始终与近代民族救亡图存运动相关联。影响:初步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为近代先进中国人的救亡探索提供了新的理论武器;一大批知识分子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价值观,逐步成长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觉悟的战士。(2)内涵:指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反对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条化,反对机械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来指导中国革命实践。实践依据: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探索;遵义会议和长征的胜利。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可知,康有为、孙中山、陈望道等人对马克思主义有不同的理解,这表明早期马克思主义翻译因不同派别的政治目标和立场差异而有区别;根据材料一“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可知,早期马克思主义翻译始终与近代民族救亡图存运动相关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翻译初步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为近代先进中国人的救亡探索提供了新的理论武器;一大批知识分子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价值观,逐步成长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觉悟的战士。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就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可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反对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条化,反对机械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来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1938年10月,毛泽东首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可知这一实践依据主要来源于1938年前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一系列探索活动:如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探索;遵义会议和长征的胜利等。24.看法:五四运动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对五四运动诠释的多元性。第71页共71页 说明: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被称之为中国的启蒙运动;同时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为一场激进反传统运动,自然遭到文化保守主义派、有传统情结的人的批判和反对,认为它导致了中国文化的断裂,是中国的一场灾难;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中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起了领导作用,故而“在列宁的号召下开展的一场反帝反封建运动”的说法具有合理性。由于五四运动不仅是一场思想文化革新运动,同时又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和社会改造运动,是各种力量合力推动的一场运动,这就决定了它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所以对五四运动诠释与评价呈现出多元性。解析:本题通过美国学者周策纵先生、洪晓楠、董德福等大陆学者以及日本学者沟口雄三对五四运动的阐释,考查了对五四运动的评价。首先,阅读材料,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对某一种或整体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如根据“自由主义者的观点——一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保守的民族主义者和传统派的批判——中国的一场灾难;共产党的解释——在列宁的号召下开展的一场反帝反封建运动”等信息,可以提出看法“五四运动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对五四运动诠释的多元性”。其次,根据自己提出的见解,结合中国近代史知识,合理引用史实予以说明,注意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论据充分。如看法“五四运动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对五四运动诠释的多元性”,根据五四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可以结合五四运动的口号以及对思想界的具体作用,提出五四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被称之为中国的启蒙运动。根据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运动,可以结合十月革命,以及五四运动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并与工人阶级相结合,提出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中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起了领导作用,故而“在列宁的号召下开展的一场反帝反封建运动”的说法具有合理性等。最后,根据自己提出的看法,结合上述多角度的说明进行总结。第71页共71页 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八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1937年10月25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校联合组建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开学。1938年4月2日,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西迁云南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名中去掉“临时”二字,表明此时国民政府( )A.整合平衡东西部教育资源B.对抗日战争的长期性有了新的认识C.正式确定三校合并新战略D.重视西南国民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2.1946年,由中、苏、美、英等11个国家代表组成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日本东京审判日本首要战犯。经过历时两年半的审理,判决25名战犯有罪,如制造南京大屠杀的罪魁祸首之一松井石根被判处绞刑。东京审判( )A.是对战争、野蛮、邪恶的审判B.是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审判C.是对日本军事将领的审判D.是胜利者对投降者的审判3.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握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执行该战略的军事行动( )A.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B.粉碎了国民党重点进攻C.消灭了国民党军的主力D.推翻了国民政府的统治4.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展开了抵抗日军进攻的持久作战,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誓死不屈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阅读下表,其中错误的历史解释是( )中国正面战场抗击日寇部分会战一览表会战意义A淞沪会战中国军队毙伤日军4万余人,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第71页共71页 B忻口会战抗战相持阶段华北战场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C武汉会战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战役,共毙伤日军近4万人D第三次长沙会战抗战相持阶段中国军队重兵防御,歼灭大批日军,鼓舞了英美等国反法西斯的信心5.80多年前,在台儿庄这个并不起眼的地方,爆发了一场举世关注的殊死较量:中华儿女用血肉之躯铸成的钢铁长城,顽强打击了日军两个精锐师团的疯狂进攻,歼敌一万多人,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这场战役发生于今天的( )A.济南市B.枣庄市C.临沂市D.菏泽市6.人民解放军经历142天的连续作战,从277万人增加到358万人;国民党军队从365万人下降到204万人,主力基本被消灭。取得以上战果的是( )A.转战陕北B.挺进大别山C.三大战役D.渡江战役7.故事片《血战台儿庄》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民顽强抗日的那段艰难历史。台儿庄大捷的意义在于( )A.粉碎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B.是抗战以来的第一次重大胜利C.是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D.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最大胜利8.华北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的一二·九运动标志着( )A.中国十四年抗日战争开始B.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第71页共71页 D.全国性抗战新时期的开始9.下图中“历史在这里拐弯”是指从此( )A.中国局部抗战开始B.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C.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D.中国全面抗战由此开始10.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推行“治安强化运动”,主要是为了( )A.实行粮食统制B.掠夺地矿资源C.消灭抗日力量D.解决物资短缺11.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六名士兵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1.5米路轨,诬称中国军队蓄意所为并对中国守军发动进攻,制造“九一八事变”。事变后日本政府对外声明爆炸事件是“突发”事件,中国守军破坏路轨,日军“有必要先发制人”。此后日本未立即惩处肇事人员并在四个多月内占领中国东三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九一八事变”是日本蓄意制造的侵华战争,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B.柳条湖爆炸案打乱了日本政府的对外征战计划C.日本关东军挑起事变得到政府授意D.“九一八事变”是突发性的偶然事件12.1938年9月,晋察冀边区发行了一枚《抗战军人》邮票,邮票图案是一持枪跑步前进军人,如图所示。邮票是免费发给军人贴用的,被称为中国第一套军人贴用邮票。该邮票的发行( )第71页共71页 A.反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本形成B.提高了共产党的地位C.说明在相持阶段敌后战场是主战场D.有利于激发抗日斗志13.1937年7月17日的庐山谈话会上,蒋介石表示:“再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这一讲话( )A.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的序幕B.说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C.标志着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D.有利于国共合作抗日的形成14.“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地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得太快了。”在朱自清的描述中,“幻灭得太快了”的原因在于( )A.美国取得了在华特权B.日本发动了卢沟桥事变C.蒋介石悍然发动内战D.重庆谈判未能达成协议15.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对于日寇对我国的领土侵略和内政干涉,表示激烈的反抗”,号召大家团结起来,抵抗日寇侵略和蒋介石政府的压迫,“勇敢地与苏维埃政府和东北各地抗日政府一起,组织全中国统一的国防政府”。这反映了( )A.日本全面侵华导致了民族危机加深B.国共两党有合作抗日的意愿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初步奠定D.中共主张建立民主联合政府16.下图反映了近代某一重大事件的局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第71页共71页 A.中国东北从此沦为殖民地B.三大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C.东北成为列强争夺的重点D.抗日战争进入了最后阶段17.下表摘引了一部人物传记的目录。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 )目录二十指导敌后抗战和《论持久战》二十三新民主主义的理论三十三十二全面内战爆发以后四十筹建新中国A.五四大潮的洗礼B.长征C.上井冈山D.重庆谈判18.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抗日战场一直拖住侵华日军主力,既牵制了日本向北进攻苏联的图谋,又延缓了日本向南进攻英美的步伐,以承担重大牺牲配合与支援英美“先德后日”战略的实施,更有力保证了苏联全力对付德国。这表明( )A.英美在亚洲投入兵力非常少B.日本法西斯企图通过战争称霸世界C.苏联集中主要兵力对抗德国第71页共71页 D.中国战场是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19.解放战争爆发之初,西方媒体通过计算国共双方的武器装备、军队数量、控制的区域等数据得出了一致的结论,那就是共产党支撑不过半年必定灭亡;而毛主席却做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这主要是因为毛主席( )A.看到了中国人民力量的伟大B.充满对战争胜利的必胜信心C.发现了西方数据来源不准确D.预判了国际形势对我党有利20.抗战胜利后,上海沪江大学对学生进行了关于中国内战的相关调查。结果如下:意向不可避免可获得政治解决应该绝对避免可获得速战速胜无回答人数17011042324420这说明当时( )A.学生对和平与战争的走向分歧很大B.和平是当时国共两党的共同愿望C.国统区民众对国民政府不抱幻想D.国共内战是违背民意的非正义战争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6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6分,共60分。)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对解放区大举进攻,国内形势急剧变化,中共中央迅速确立新的工作方向。“具体条件变了,战争打到头上来了,参军参战这时应比群运还重要,一时应成为中心工作。”中共中央发出“后方比着搞生产”的号召,带领各界群众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生产运动,各军区也组织了不同规模的生产支援活动。1946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城市工作部,“管理中共在国民党统治区的一切工作”。借助各种媒介,广泛发动宣传攻势,连续报道“蒋介石出卖民族利益、破坏和平、发动内战、坚持实行法西斯独裁的罪行”。——摘编自《军队政治工作历史资料》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第71页共71页 概括解放战争开始后中国共产党为取得胜利采取的主要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采取的主要措施对解放战争的意义。2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1936年2月24日《时代》周刊封面人物——远东四大“元首”:日本天皇、伪满洲国溥仪、斯大林和蒋介石。材料二 我们认为,挽救目前抗战危机,准备反攻的急救办法,必须对政府的机构人事政策迅速来一个改弦更张……因此我坦白地提出,希望国民党立即结束一党统治的局面,由国民政府召集各党各派、各抗日部队、各地方政府、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开国事会议,组织各抗日党派联合政府,一新天下耳目,振奋全国人心,鼓励前方士气……——中共代表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上关于国共谈判的报告》(1)材料一中“远东危机”指什么?《时代》周刊认为这四大“元首”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提出组织联合政府的目的,说明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此而进行的努力。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第71页共71页 材料一 1937年12月日本《东京日日新闻》有关日军入侵中国南京的报道节选12月18日12月17日,日军举行南京入城仪式。《东京日日新闻》稿件的标题是《烛照青史,南京入城仪式》《战绩显赫的各部队,肃然整列,松井大将威风堂堂阅兵》《气贯长虹的巨幅画卷》等。这些都刊登在12月18日的晚报上。其报道中写道:是《君之代》,是国歌《君之代》,是在敌人首都回响的《君之代》。在《君之代》的演奏中冉冉上升的日本国旗,熠熠生辉的日本国旗,日本国旗升旗仪式开始了。有哪儿的太阳旗能比这一天这一刻的太阳旗更有意义呢?12月19日《敌人的遗弃尸体八九万(南京攻城的战果)》报道说:“上海军队发布消息:一、在南京攻城中,敌人遗弃的尸体数量不下八九万,俘虏数千。”——据前坂俊之《太平洋战争与日本新闻》整理材料二 1937年12月日军士兵有关日军入侵中国南京的战地日记节选目黑福治日军第十三师团山炮兵第十九联队第三大队的士兵12月17日晴南京城外上午9时从宿营地出发,参加具有历史意义的盛大的司令官南京入城仪式。下午5时,前去执行枪杀一万三千名敌军俘虏的任务。两天时间,山田部队枪杀了近两万人。好像所有部队都把俘虏枪杀了。12月18日晴听说聚集在南京城外的部队约有十个师团。休整。下午5时,枪杀了约一万三千名俘虏。远藤高明日军第十三师团第六十五联队第八中队少尉军官12月17日晴第71页共71页 早上7时,派出九名士兵去幕府山顶担任警戒。为了参加南京入城仪式,我联队派部队代表第十三师团参加。上午8时我和小队的十名士兵一起出发,由和平门进城。……晚上,为了处决剩下的一万多名俘虏,派出了五名士兵。12月18日凌晨1时,由于对俘虏的处决不彻底,仍有活着的人,上级命令我们出动,参与清理。……从下午2时到晚上7时30分,为了清理一万多具尸体,小队出动了25名士兵。——据小野贤二等《记录了南京大屠杀的皇军士兵们》整理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日军士兵战地日记和《东京日日新闻》对中国军队伤亡的记述有何差异?你认为哪一记述更接近于历史事实?说明理由。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文艺正是激励人民发动大众最有力的武器……自抗战展开以来……因中心都市的沦陷,出版条件的困难,文艺人的流亡四散,虽一方产生了大量新型的报告、通信等文艺作品,且因抗战的内容,使新文艺消失了过去与大众间的隔阂,但在一切文化部门的对比上,文艺的基本阵营,不可讳言是显得寂寞了一点。反视敌国,则正动员大批无耻文氓,巨量滥制其所谓战争文学,尽其粉饰丑态、麻醉民众的任务。我们感到文艺抗战工作的重大,散处四方的文艺工作者有集中团结、共同参加民族解放伟业的必要。——摘自《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发起旨趣》材料二 关于抗日文化统一战线:(一)一切文化人,只要他们赞成抗日,均应在抗日的目标下团结起来,不论他们在文化上所做的工作是否同抗日有无直接的关系。第71页共71页 (二)欢迎任何文化人使用他的文化武器(如文学、艺术、科学等)为抗战直接服务。在文化人中发展文化应该服从于抗战、服从于政治的思想。(三)文化人间,除以抗日不抗日作为团结的分界线外,还可以在关于文化的各种方面与各种问题上进行统一战线……(四)抗日文化统一战线,同其他抗日统一战线一样,有它的统一性,也有它的斗争性,斗争的目的,是为了求得更充实的与坚强的统一。——摘自张闻天《抗战以来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运动与今后任务》(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日文化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抗日文化统一战线的特点。第71页共71页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B 解析:材料表明,1937年七七事变后,三校为了避免日本侵华战争的破坏,向西南大迁移,校名去掉“临时”,说明国民政府对抗日战争的长期性有了新的认识,故选B项;A、C、D三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2.A 解析:根据材料“判决25名战犯有罪,如制造南京大屠杀的罪魁祸首之一松井石根被判处绞刑”并结合所学可知,东京审判以反和平罪、战争罪、反人道罪审判罪行累累的战犯,其本质是国际正义对法西斯邪恶势力的审判,是一次和平、文明、正义的审判,故选A项;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审判没有揭示出战争的野蛮性和罪恶性,排除B项;东京审判是对日本战犯的审判,排除C项;东京审判并不是胜利者对投降者的审判,其本质是对战争、野蛮、邪恶的审判,排除D项。3.A 解析:根据材料“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握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可知该战略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故选A项;粉碎了国民党重点进攻是指粉碎了对陕甘宁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与“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无关,排除B项;三大战役消灭了国民党军的主力,排除C项;渡江战役推翻了国民政府在大陆的统治,排除D项。4.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忻口会战爆发于1937年,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故选B项;淞沪会战爆发于1937年8月,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中国军队毙伤日军4万余人,排除A项;武汉会战爆发于1938年6月,是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共毙伤日军近4万人,排除C项;第三次长沙会战是抗战相持阶段进行的,中国军队重兵防御,歼灭大批日军,鼓舞了英美等国盟军,排除D项。第71页共71页 5.B解析:从材料中“80多年前,在台儿庄……歼敌一万多人,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可知是指发生在1938年春的台儿庄战役。因为台儿庄地区属于枣庄市,因此,这场战役发生于今天的枣庄市,故本题答案为B项。6.C解析:题干中信息“解放军”“142天”以及国共两党军队的数量对比发生的明显变化可知,取得以上战果的应为三大战役。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与国民党军队主力决战的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共产党军队超过国民党,而对应的国民党军队数量锐减,C项符合题意。7.D8.B9.C10.C11.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日本是蓄谋已久的,并且日本侵华的同时,也是中国人的抗争起点,故A项正确;柳条湖爆炸案不仅没有打乱了日本政府的对外征战计划,而且为日本侵华提供了借口,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无法得出是否是政府授意,故C项错误;“九一八事变”是日本蓄谋已久的战争,故D项错误。12.D 第71页共71页 解析:根据材料“晋察冀边区发行了一枚《抗战军人》邮票,邮票图案是一持枪跑步前进军人”并结合所学可知,持枪奔跑的战士是抵御日军侵略的民族英雄,以邮票的形式分发给军人免费贴用,提升了战士们的自豪感,增强了军人抗日的决心和斗志,故选D项;1937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正式形成,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主题是《抗战军人》邮票,不能说明共产党地位的提高,排除B项;1938年10月抗日战争才进入相持阶段,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13.D 解析: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的序幕的是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排除A项;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是1935年“华北事变”的爆发,排除B项;标志着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的是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爆发,排除C项;蒋介石的讲话表明了其抗日的决心,有利于国共合作抗日的形成,故D项正确。14.C 解析:根据材料“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得太快了”可知朱自清描述的是抗战后和平幻灭的情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蒋介石悍然发动内战所致,故C项正确。15.C解析:从材料“号召大家团结起来,抵抗日寇侵略和蒋介石政府的压迫”“组织全中国统一的国防政府”可以看出此时中共主张建立统一的国防政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初步奠定,C项正确。材料所述宣言发表在日本全面侵华之前,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国民党的态度,B项错误;材料中中国共产党是主张建立统一的国防政府而非民主联合政府,D项错误。16.D解析:根据图中两处“苏军”及“齐齐哈尔”“海拉尔”“小兴安岭”等可知,此图反映的是苏联宣布对日作战,进军中国东北,协助消灭日本军队,故D项正确。中国东北沦为殖民地是九一八事变之后,处于抗日战争前期,此时苏联并没有对日作战,排除A项;三大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战争,材料中强调的是苏联对日作战,排除B项;东北一直都是列强争夺的重点,C项与图片信息不符,排除。17.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先后发表了《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文章。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争取和平,国共两党进行了重庆谈判,并签订《双十协定》。1946年初,第71页共71页 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但国民党很快撕毁协议并挑起内战,故D项正确。A、B、C三项发生在全面抗战之前,不符合要求,故排除。18.D解析:由材料“中国抗日战场一直拖住侵华日军主力”,可得出中国战场是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故D项正确。A、B、C三项材料没有反映,均排除。19.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主席做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主要是因为毛主席看到了中国人民力量的伟大,故选A项。B项不是做出该论断的原因,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数据来源是准确的,解放战争爆发之初,相比国民党的武器装备、军队数量、控制的区域来说,共产党处于弱势,C项错误;国际形势对共产党不利,排除D项。20.A解析:根据表中的“意向”及相应的人数分析可知,学生对内战是否发生存在较大的分歧,故A项正确。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集团坚持反共反人民的“独裁、内战”方针,故B项错误;表中认为“可获得政治解决”“可获得速战速胜”的人数不少,说明对国民政府抱有幻想的人占有一定比例,故C项错误;材料中学生对内战的看法不一,且学生代表不了所有民众,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6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6分,共60分。)21.(1)措施:参军参战,军事动员;开展生产运动;土地改革;加强在国统区的斗争;发动宣传攻势,占据舆论阵地;正确的战略战术。(2)意义:壮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推动了战略转折;为最终胜利奠定基础。解析:第(1)问,由材料“参军参战这时应比群运还重要,一时应成为中心工作”得出参军参战,军事动员;根据材料“带领各界群众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生产运动”可知开展生产运动;结合所学可知,1947年,颁布土地法大纲,实行土地改革,因此得出土地改革;由材料“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城市工作部,‘管理中共在国民党统治区的一切工作’”可知加强在国统区的斗争;根据材料“借助各种媒介,广泛发动宣传攻势”得出发动宣传攻势,第71页共71页 占据舆论阵地;根据材料“国内形势急剧变化,中共中央迅速确立新的工作方向”可知正确的战略战术。第(2)问,根据材料“带领各界群众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生产运动,各军区也组织了不同规模的生产支援活动”可知壮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根据材料“1946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城市工作部,‘管理中共在国民党统治区的一切工作’”并结合所学1947年战略反攻可知,推动了战略转折;根据材料“借助各种媒介,广泛发动宣传攻势”并结合所学解放战争的胜利可知,为最终胜利奠定基础。22.(1)“远东危机”指的是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不同意。理由:溥仪是日本扶植下的傀儡皇帝,苏联忙于欧洲事务和国内建设,无暇东顾,他们都不是解决危机的关键。中国是抵抗日本侵略的主要国家,蒋介石的态度和政策是解决危机的关键;日本是危机的制造方,当然也成为危机解决的关键。(2)目的: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实行民主政治,争取抗战胜利。努力: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推动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时间“1936年”回答。第二小问,首先表明自己的态度是不同意《时代》周刊的说法,再展开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从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实行民主政治方面回答。第二小问,从毛泽东参加重庆谈判等方面回答。23.差异:日军士兵战地日记记载了日军屠杀大批中国战俘的情况,而《东京日日新闻》则称为是中国军队遗弃的尸体,战俘仅仅几千人。日军士兵战地日记的记述更接近于历史事实。理由:从《东京日日新闻》报道的新闻标题及内容来看,其立场明显是站在日本法西斯一方,其报道赞美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行为,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所以会掩饰日军在南京的屠杀,不会如实报道。19日的报道是日军自己公布的数字,并非真实情况。日军士兵的战地日记是个人化的记述,作为战争的亲历者,其对自身屠杀中国战俘行为的记述具有一定的真实性;虽然具体数字有不同,但不同士兵的日记都有屠杀中国大量战俘记载,彼此之间可以相互印证大屠杀的真实性。第71页共71页 解析:第一小问,将材料一“12月19日,日本的一篇新闻报道的名称——《敌人的遗弃尸体八九万(南京攻城的战果)》”与材料二“1937年12月日军士兵有关日军入侵中国南京的战地日记节选”进行对比,可知其差异——日军士兵战地日记记载了日军屠杀大批中国战俘的情况,而《东京日日新闻》则称为是中国军队遗弃的尸体,战俘仅仅几千人。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军士兵战地日记的记述更接近于历史事实。第三小问,根据材料一中日本在《东京日日新闻》所报道的诸多标题可知其立场很明显是站在日本法西斯一方,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所以会掩饰日军在南京的屠杀,不会如实报道;而日本士兵的日记是个人化的记述,作为战争的亲历者,其对自身屠杀中国战俘行为的记述具有一定的真实性;虽然二者所叙述的具体数字不同,但不同士兵的日记都有屠杀中国大量战俘记载,彼此之间可以相互印证大屠杀的真实性。24.(1)抗战全面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文艺能够激励民众抗战;日本奴化政策;文艺界抗战分散。(2)广泛性;以抗战为共同目的;既统一又斗争;没有严密的统一组织。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抗战展开以来”“中心都市的沦陷”“民族解放伟业”以及材料二中“抗日统一战线”并结合所学从抗战爆发、统一战线建立、日本奴化统治以及抗日文化作用等角度归纳。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一切文化人,只要他们赞成抗日”“服从于抗战”以及“有它的统一性,也有它的斗争性”来概括即可。第71页共71页 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九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50年10月上旬多次召开会议,毛泽东指出:“采取上述积极政策,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对世界都极为有利。”“上述积极政策”是指( )A.土地改革B.抗美援朝C.第一个五年计划D.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2.毛泽东在某次会议开幕式上致词:“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这次会议是( )A.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C.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3.“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材料表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一边倒C.独立自主和平外交D.不结盟4.“这一运动,首先从农村开始,小社并大社,自留地归集体,大搞公共食堂,广泛开展社会主义大协作。”“这一运动”是( )A.土地革命B.包产到户C.人民公社化运动D.社会主义改造5.观察下图,图中的②对应的行业应该是( )第71页共71页 A.工业 B.农业C.交通D.教育6.“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首先对东北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引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此话表明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是( )A.促进朝鲜统一B.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C.为了保家卫国D.防止朝鲜战争的爆发7.建立起自己独立的现代工业体系,是中国人寻求了一个多世纪的梦想。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初步基础的是( )A.“一五计划”时期B.“大跃进”运动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8.1957年2月,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规定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这一主题确立的依据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C.阶级矛盾已经彻底解决D.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9.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我们必须把党外大多数民主人士看成和自己的干部一样,同他们诚恳地坦白地商量和解决那些必须商量和解决的问题。”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①《共同纲领》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政治协商制度④民主集中制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第71页共71页 10.在二战后非殖民化的浪潮中,亚非拉地区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民族国家。中国共产党认为这是对新中国“有利的局势”。基于此判断,新中国( )A.提出“另起炉灶”方针B.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放弃“一边倒”政策D.坚持“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11.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中国战士高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入朝参战。入朝部队的称呼是( )A.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B.东北野战军C.中国人民解放军D.中国人民志愿军12.下图为1961~1971年联合国大会上关于恢复新中国合法席位的投票情况。总体来看,此种变化反映出( )A.中国经济实力不断提升B.国际政治格局正在变化C.第三世界主导了联合国D.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13.2020年是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9月27日中韩双方在韩国仁川国际机场共同举行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交接仪式,双方交接117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及相关遗物。关于这场战争正确的历史认识是( )A.是一场维护世界正义和捍卫世界和平的战争B.推动了新中国开始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C.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是取得胜利的根本保障D.涌现出诸如黄继光、左权等众多英雄人物14.据统计,我国1950年农业税实征税额折合细粮269.7万斤,占农业实际产量的12.3%;1951年,增长到361.第71页共71页 5万斤,占农业实际产量的14.5%。这一变化是为了( )A.支援抗美援朝战争B.推进土地改革运动C.服务于工业化建设D.全面恢复国民经济15.以下成就属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有( )①“神舟五号”成功发射 ②尼克松总统访华 ③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④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6.1950年1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年6月,中英互派代办;1972年3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在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A.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B.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要C.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D.中英两国意识形态对抗的逐渐消失17.20世纪70年代,它的成功发射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开端,使我国跻身世界航天科技的大国之列。“它”指的我国第一颗( )A.原子弹B.导弹C.氢弹D.人造地球卫星18.1955年7月,毛泽东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中提出,“我们现在不但正在进行关于社会制度方面的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革命,而且正在进行技术方面的由手工业生产到大规模机器生产的革命”。这说明当时( )A.国家工作重心是社会主义革命B.恢复发展国民经济是首要任务C.改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D.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经济战略19.下图为中国1952-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对此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第71页共71页 A.“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B.“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C.“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提高D.“大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20.1956-1966年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年代,形成了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下列史料中可为此观点提供证据的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6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6分,共60分。)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第71页共71页 材料二1952年至1978年间我国国民经济主要指标统计表1952年1978年原煤产量0.66亿吨6.2亿吨钢产量135万吨3178万吨粮食产量16392万吨30477万吨在校学生数5444万人21351万人医院、卫生院数3540个64421个——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表:建国以来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整理(1)结合材料一,用史实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是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2)分析上表中1952年至1978年间国民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及意义。22.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长江三峡时强调:“大国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880年9月16日,左宗棠创办的兰州机器织呢局(呢绒纺织工厂)开工。他委托胡雪岩向德国商人购买机器设备1200多件,并从德国聘请匠师十多人。左宗棠离开兰州后,德国技师三年合约期满回国。1884年初织呢局因锅炉破裂从此停工。——整理自《科普中国》第71页共71页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石油严重短缺,60多岁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带领技术人员跋山涉水进行石油勘探。在勘探最困难的时候,李四光鼓励大家:“我们一线的生机,还是在我们的民族,大家打起精神,举起锄头向前挖去。”终于,1959年勘探出了大庆油田。随后,在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大港、胜利、华北大油田相继找到,中国摘掉了“贫油”的帽子,——摘选自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选修四材料三 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府对科技创新投入快速增长(见下图),总规模已位居世界前列,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兰州机器织呢局是近代中国哪次探索中创办的企业?该企业“因锅炉破裂从此停工”说明它面临什么困境?(2)举出一名新中国早期的国防科研工作者及其贡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科研工作者身上有什么共同精神?(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把“大国重器掌握在自己手中”需要具备的条件。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儿。——百姓俗语材料二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三年超英,五年赶美。”第71页共71页 “一天等于二十年,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你是英雄咱好汉,高炉旁边比比看,你能炼一吨,咱炼一吨半。”——某历史时期的宣传口号材料三 命题的维度: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形象表达历史的维度: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夙愿和梦想本质的维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实践的维度:实现中国梦要坚持和遵循“三个必须”世界的维度: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曲青山《从五个维度把握中国梦的内涵和意义》(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时期哪些人的梦想?与这一梦想相对应的是什么经济形态?(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时期中国人的什么梦想?这一梦想的问题在哪里?(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梦的内涵。不同时期不同的中国梦说明了什么?24.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农村人民公社化的实现,为生产力的更大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使我们在1958年和1959年取得了农业生产的连续“大跃进”,粮食两年增长46%,棉花两年增长47%。……充分发挥农村人民公社这种社会组织形式的优越性,动员全国农民和全国人民从各方面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我们就完全有可能继续保持农业生产和建设的跃进速度,也就完全有可能提早两年或者三年实现原定在十二年内实现的农业发展纲要。——《1960年政府工作报告》(谭麗林)材料二 新中国的成立为妇女参政事业建立了优越的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首先证明妇女在政治上拥有与男子相同的权利。1953年2月1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22次会议通过并公布的《选举法》规定“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是我国妇女第一次获得有选举法保障的选举权。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再次重申了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第71页共71页 材料三 “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摘编自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1)材料一所制定的目标未能达到的原因何在?(2)概括材料二中新中国初期提高妇女地位的途径。(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实现“民治”的表现。参考答案第71页共71页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950年10月”“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对世界”可知为抗美援朝。2.B 解析:根据题干中“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作筹备,通过《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故选B项;中共七大召开于1945年,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题干述及的是“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不是“政府委员会会议”,排除C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于1954年,此时新中国已经成立,排除D项。3.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故选C项;A、B、D三项与材料不符,均排除。4.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小社并大社……大搞公共食堂”并结合所学可知反映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故选C项。5.A解析:“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柱状图中的行业②应该是工业,故A项正确;农业不是优先发展对象,故B项错误;交通不是“一五”计划发展重点,故C项错误;教育也不是“一五”计划重点,故D项错误。6.C解析:从材料中“我们不出兵……首先对东北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引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可以看出,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是为了保家卫国。故答案为C项。7.A第71页共71页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一五计划”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局面,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故选A项。8.D9.C解析:毛泽东讲话的核心是要团结党外民主人士,《共同纲领》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等为筹建新中国颁布的文件,体现了他们之间的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同党外人士合作的具体形式,所以①③符合要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人民当家作主,并未体现材料中的思想,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②④均不符合要求。故选C项。10.B解析:中国政府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以打破美国孤立、遏制中国的外交僵局,B项正确。A、D两项是为废除旧中国屈辱的外交,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而提出的,故排除;新中国初期坚持“一边倒”政策,故C项错误。11.D 解析: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A项是抗日战争时期,B、C两项都是解放战争时期,故选D项。12.B 解析:题干图示显示1961~1971年支持中国的国家数量总体上在不断上升,说明了在两极格局之下更多的国家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愿,冲击着两极格局,故选B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中国经济状况,排除A项;此时联合国主导者仍以美苏为主,排除C项;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是1979年中美建交,排除D项。13.A 第71页共71页 解析:根据所学,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政府应朝鲜请求,为粉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对朝鲜的侵犯,保卫中国安全,派出志愿军赴朝进行的战争,是一场维护世界正义和捍卫世界和平的战争,故选A项;根据所学,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之前,就已经确立“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排除B项;根据所学,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时,中国尚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排除C项;根据所学,左权于1942年牺牲在抗日战争中,并未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排除D项。14.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美援朝的时间是1950—1953年,因此这一时期政府提高农业税主要是为了支援抗美援朝战争,故A项正确;土地改革与农业税增加没有必然关系,排除B项;我国工业化建设开始于1953年,排除C项;征收粮食税与全面恢复国民经济无关,排除D项。15.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本题四个项中,①“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于2003年10月15日,符合题意;②尼克松总统访华时间为1972年2月,不符合题意;③中国于2001年12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步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④我国第一颗原子弹于1964年10月16日爆炸成功。因此,①③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B项。16.B解析:在冷战背景下,虽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敌视、封锁新中国,但中英两国出于自身现实利益的需要,仍不断改善两国关系,故B项符合题意。中英关系取决于两国的利益需要,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不起决定作用,A项错误;1972年时,英国并未加入欧共体,中英关系的改善与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无关,C项错误;中英两国由于社会制度的差异仍存在意识形态的对抗,D项错误。17.D第71页共71页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故A项不符合题干的“20世纪70年代”,不符合题意;1967年6月,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故C项不符合题干的“20世纪70年代”,不符合题意;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故B项与题干的“20世纪70年代”不符,不符合题意;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使我国跻身世界航天科技的大国之列。故D项符合题意。18.C解析:材料强调所有制变革的同时要加强技术革新,即改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故选C项。19.D解析:由图片信息可知,1956年的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过农业总产值,此时中国还处于过渡时期,故A项错误;“三大改造”时期是指1953-1956年,图片显示这一时期农业总产值高于工业总产值,B项错误;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图片显示这一时期农业总产值逐渐下降,C项错误;1958年,“大跃进”运动开始兴起,图片显示这一时期工业总产值迅速上升、农业总产值呈现下降态势,即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D项正确。20.D解析:故事片《雷锋》宣传雷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不为名利、不计个人得失,把一切出发点都围绕在党和国家、人民的利益上的精神,这代表了十年探索时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故D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于1950年,故A项错误;《朝鲜停战协定》签订于1953年,故B项错误;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故C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6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6分,共60分。)21.(1)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或1954年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初步建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施“一五”计划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展,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2)原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党和政府经济建设经验的积累;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外交环境的改善。(写出中共八大、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思想、八字方针、七千人大会、“文化大革命”中人民群众的抵制和周恩来、邓小平的整顿也可)第71页共71页 意义: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旧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推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改善了民生);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解析:第(1)问,据所学并结合图片信息不难看出新中国在政治与经济两个方面向社会主义过渡。政治上,颁布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建立一系列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如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经济上,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施“一五”计划。第(2)问第一小问,可以从社会主义制度、政府政策、科学理论、外交环境等几个角度来答,如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党和政府的重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人民群众建设国家的热情,外交环境的改善。亦可回答其他内容,如八字方针等等,符合史实即可。第二小问,可以从对当时与对后世两个方面回答,一是推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改善了民生,二是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22.(1)洋务运动。困境:缺乏技术;缺乏人才(2)邓稼先,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精神:艰苦奋斗、忘我工作、追求卓越、创新精神、自力更生、不计报酬、为国奉献等。(3)条件:国家独立;符合国情的政治制度(制度保障)(制度创新);人才(教育发展);技术(先进科技);政策支持(政府重视)(加大科技投入);经济发展;爱国主义;奋斗精神等。23.(1)时期及人物:中国古代和近代农民的梦想。经济形态:小农经济。(2)时期及梦想:“大跃进”时期(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快速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实现共产主义的梦想。问题: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客观经济规律。(3)内涵:民族复兴、人民安居乐业、世界和平与发展。说明: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背景和人民的生活状况决定了中国梦内涵的不同;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梦具有统一性和继承性。(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从俗语的内容和中国传统的农业经济中概括归纳即可。(2)第71页共71页 根据材料二“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等关键信息,可以归纳为“大跃进”时期人们迫切改变落后现状的心情;其“梦想的问题”可以从夸大主观能动性和忽视客观经济规律方面归纳。(3)第一小问,内涵根据材料三“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形象表达”“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夙愿和梦想”“是人民的梦”“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等信息概括;第二小问,从经济政治决定思想文化、民众是主体等角度归纳。24.(1)人民公社化运动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上“左”倾错误的扩大;农业生产并没有得到实际重视;自然灾害严重;中苏关系恶化。(任答三点)(2)通过立法的形式提高了妇女的地位(或从制度上保障妇女地位)。(3)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任答三点)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治、经济、自然灾害以及中苏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二“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再次重申了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可知,通过立法的形式提高了妇女的地位。第(3)问,结合建国初期的三大政治制度进行作答即可。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十单元测试卷第71页共71页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1988年12月6日,第43届联合国大会一致同意中国加入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特别委员会。自1990年以来,中国先后参加多项维和行动,累计派出数万余人的维和军事人员。这一行动表明我国( )A.主导了联合国维和行动B.深化拓展新型区域合作C.推进“一带一路”倡议D.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2.1984年,有国际媒体评论:“中国政府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三十五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个“大胆行动”指的是( )A.设立深圳经济特区B.开放14个沿海城市C.设珠江三角洲开放区D.开放上海浦东新区3.下面为对外贸易引进外资的增长统计表(单位:亿美元),其反映的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我国( )年份198019902000对外贸易(进出口)381.41154.44722.9引进外资(已利用外资)—1028.95935.6A.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颁布C.对外开放逐步扩大D.中共十五大的召开4.2018年5月4日,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马克思主义与实践相结合,产生了( )①空想社会主义 ②列宁主义 ③毛泽东思想 ④邓小平理论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5.1979年,安徽来安县粮食增产4.4%,其中包产到户的队增产37%,包干到组的队增产12.5%,包产到组的队增产3.4%,仍然以队为基础,搞“大呼隆”的队减产6.7%。这说明( )A.农村土地所有制的变化第71页共71页 B.改革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C.农业合作化向纵深发展D.基层乡镇政府设置开始革新6.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进行了轰轰烈烈的社会改革。在农村改革的推动下,城市改革全面展开的时间和重点分别是( )A.1978年、国有企业改革 B.1979年、扩大招商引资C.1980年、扩大招商引资D.1985年、国有企业改革7.2019年12月20日是澳门回归祖国二十周年的纪念日。澳门的回归践行了(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一国两制”构想D.“九二共识”8.在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重要共识的基础上,1993年4月,备受瞩目的“汪辜会谈”在新加坡举行。这一“重要共识”是( )A.认同《告台湾同胞书》B.认同“一国两制”C.实现直接“三通”D.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9.邓小平认为,对外开放也好,吸收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也好,获得利益的不只是中国;西方国家也需要向外投资和市场,从世界的角度看,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和平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利。据此可知,我国对外开放体现了( )A.独立自主原则B.平等互利原则C.自力更生原则D.社会主义原则10.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的握手穿越66年的时空,握着两岸的过去与未来,也握着中华民族振兴的希望。这表明( )A.两岸关系出现新突破B.两岸政策发生新变化C.国共两党实现新合作D.两岸人民达成新共识第71页共71页 11.1978年,中国不但多次邀请外国首脑来中国访问,而且中国领导人也纷纷出国访问。这一年,仅副总理和副委员长以上的领导人,就有13位先后21次出访,访问的国家达51个。这一现象( )A.推动了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B.表明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发展C.实现了与西方关系的正常化D.体现了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12.在总结“一国两制”在澳门的实践经验时,有学者说:关于澳门历史,长期以来中葡史学界各说各话,但从1980年代起,澳门知识界开始大量挖掘、整理、出版历史文献档案,希望还历史以原貌,带着家国观念做了大量研究。现在发现,把历史的话语权拿回来“非常重要”。这种重要性主要体现在( )A.丰富历史文化资源B.推动九二共识形成C.随意解释历史现象D.合理进行价值引领1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经历了从“干部敲破钟,社员不出工”到“不用敲钟,农民赛着往前冲”的巨大变化。发生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农业合作社有利于农民发家致富B.人民公社体制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C.“大跃进”激发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20世纪70年代中国最早实行这一制度的地方是( )A.华西村 B.小岗村C.叶桥村D.水利村15.2019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1周年。回顾历史,近代上海曾是通商口岸;改革开放后上海又是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下列关于上海两次开放表述正确的是( )①前者是丧权辱国的,后者是独立自主的 ②两次开放都丧失关税主动权 ③前者是被动的,后者是主动的 ④两次开放都增强了综合国力A.①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②③第71页共71页 16.2017年11月8日,应国家主席习近平邀请,美国总统特朗普对中国进行了国事访问。回顾历史,下列关于中美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政府对新中国实行了敌视政策B.1952年,美国被迫在朝鲜战争停战协定上签字C.1972年,中美双方签署《中美联合公报》D.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7.孙中山曾指出:“今日共和告成,措施自由,产业勃兴,盖可预卜。然不可不防一种流弊,即资本家将从此以出是也。”习近平则提出了新时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他们共同主张( )A.重视公有经济,反对私人资本B.抓住历史机遇,大力发展生产C.倡导市场经济,防止两极分化D.发展社会经济,倡导社会公平18.1990年桓台县2.6万公顷粮田平均单产达到1020公斤,成为长江以北第一个全年粮食亩总产量超过1000公斤的“吨粮县”。取得这一成就的主要原因是( )A.淄博对外开放走在全国前列B.家庭联产承包解放生产力C.现代企业制度激发创新活力D.农村的乡镇企业迅速发展19.“……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理论实际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和战略思想,其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材料中的“……”是指(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C.邓小平理论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0.截至2015年,中国手机的保有量为9.5亿台,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68亿。微信、网购、手机支付,几乎成了手机机主的日常标配。以上事实说明( )①我国电信产业发展迅速 ②通信事业和电信事业的发展,使信息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 ③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④第71页共71页 人们的生活已经被手机束缚住了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6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6分,共60分。)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增长。下表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大事件: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1984年中国开放14个沿海城市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8年中国加入二十国集团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1)根据材料,概括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迅速增长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呈现的特点。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枓 改革的步子要加快(节选)第71页共71页 我们的改革和开放是从经济方面开始的,首先又是从农村开始的。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呢?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坦率地说,在没有改革以前,大多数农民是处在非常贫困的状况,衣食住行都非常困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决定进行农村改革,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把基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改变了。农业实行多种经营,因地制宜,该种粮食的地方种粮食,该种经济作物的地方种经济作物,不仅粮食大幅度增长,经济作物也大幅度增长。农村改革见效非常快,这是我们原来没有预想到的。当然,开始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赞成改革。有两个省带头,一个是四川省,那是我的家乡;一个是安徽省,那时候是万里同志主持。我们就是根据这两个省积累的经验,制定了关于改革的方针政策。——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改革的主要措施与内容。并说明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2)史料按时间与价值可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按获取途径和保存状态可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和口述史料等。请根据上述两种标准,指出材料的史料类型。23.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49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在这块曾被称为“停滞的帝国”的土地上,奔驰的时间划出一道人类发展的炫目曲线……在几十年的岁月,不断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表”,与中国国情和社会实践“对表”,与时代要求和世界潮流“对表”,最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世界提供了一个新型社会制度的发展模式。在短短几十年里,新中国将一个几百年来被世界漠视的时区,标注为举世瞩目的“北京时间”。今日世界,“北京时间”已经不可或缺,“中国因素”日益举足轻重。——摘编自任仲平《改变历史的“北京时间”》材料二 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第71页共71页 ——摘编自《世界当代史》与党的十六大、十九大决议(1)新中国成立后“北京时间”由“几百年来被世界漠视的时区”变得“举世瞩目”甚至“不可或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比较改革开放前后两条工业化道路的不同之处;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当前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应该注意的问题。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舆论信息统计(局部):时间舆论热词20世纪70年代末“两个凡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改革开放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摸着石头过河、包产到户、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小平您好20世纪90年代初到21世纪初“南方谈话”“姓资姓社”“下海”“三个有利于”、市场经济21世纪初至今网购、“互联网+”、全面小康、中国梦、“一带一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第71页共71页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D 解析:我国是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不是主导,故A项错误;维和行动是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不是新型区域合作,故B项错误;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与联合国无关,故C项错误;我国参与维和行动,维护世界和平,是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故D项正确。2.B 解析:1984年中国开放了14个沿海港口城市,与“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相符,故选B项;1980年设立深圳经济特区,也并非“开放整个海岸”,排除A项;1985年设珠江三角洲开放区,不符合时间限制,排除C项;1992年开放上海浦东新区,不符合时间限制,排除D项。3.C 解析:从本题材料中“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看,本题主要是考查我国对外开放情况,而B、D两项属于内政建设,不符合题意,均排除;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第一步,在开辟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的基础上,我国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才出现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显著增长的局面,故C项符合题意,排除A项。4.C解析: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本题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产生的理论。因此,答案为C项。5.B第71页共71页 解析:结合“1979年”和“安徽来安”的时空信息,得出此时正在进行改革。粮食产量数据,说明了改革的效果。题干给出了不同生产组织形式的粮食产量变化数据,从包产到户到以队为基础,粮食增产的速度逐渐下降,直到减产,这说明了包产到户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故选B项。A项错在“土地所有制的变化”,不符合包产到户的内涵;农业合作化在1956年已完成,排除C项;1983年才建立基层乡镇政府,故D项错误。6.D解析:本题考查识记能力。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从1985年起,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故选D项。7.C8.D9.B解析:材料“对外开放也好……获得利益的不只是中国;西方国家也需要向外投资和市场,从世界的角度看,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和平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利”表明我国对外开放体现了平等互利原则,B项正确。A、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10.A解析:两岸领导人直接会面,是两岸自内战分离以来的首次,具有突破性的意义,故A项正确。我们在台湾问题上,依旧奉行坚持“九二共识”“一国两制”,两岸政策并未发生变化,故B项错误;两岸领导人会面,并不能表明国共再次合作,况且当时马英九也不是国民党的党主席,故C项错误;两岸领导人会面,不能表明两岸人民有新的共识,故D项错误。11.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78年中国领导人频繁出访和多次邀请外国首脑来访,结合所学,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进行了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而国家领导人频繁出访和邀请外国首脑来华访问的现象,正是起到了推动国家发展战略调整的作用,故选A项。12.D 解析:据题干中“带着家国观念”体现爱国教育的主题,故选D项。13.D 第71页共71页 解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大锅饭”体制,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带来农村的巨大变化,故D项符合题意。14.B解析:本题考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知识。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最先包产到户,后来推广到全国。故选B项。15.A解析:本题以上海为切入点,对比近代以来上海的两次开放,依据所学可知,1842年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其中条约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此时为被动开放,改革开放以来则是主动开放,独立自主。两者完全不同。因此,答案为A项。16.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中朝人民军队的顽强抗击下,1953年7月,美国侵略军被迫签订《朝鲜停战协定》。故答案B项。17.D 解析:“措施自由,产业勃兴”说明孙中山强调发展实业经济,“不可不防一种流弊,即资本家将从此以出是也”说明孙中山同时注重避免资本的过度扩张造成的社会不公;习近平提出的“创新”“共享”的发展理念同样也体现了发展社会经济、倡导社会公平的理念,故选D项。18.B解析:从本题材料看,主要是反映了农作物产量的大幅度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作物产量提高主要是依靠党的政策。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在农村逐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大发展,故选B项。19.A解析:材料“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第71页共71页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别反映的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由此可知,“……”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故选A项。20.A解析:由材料“中国手机的保有量为9.5亿台,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68亿”可知①正确;由材料“微信、网购、手机支付,几乎成了手机机主的日常标配”可知②③正确;材料反映了通信不断发展便利了人们的生活,④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6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6分,共60分。)21.(1)原因: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WTO使中国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加强同亚欧之间的经济联系。(2)特点:改革开放是渐进式推进;经历了从政策调整到体制创新的阶段;政府的主导性(政府强力推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局部到整体,不断深入。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结合政策对生产力的作用可以得出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根据材料“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可以得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据材料“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可以得出加入WTO使中国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根据材料“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结合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发展趋势可以得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加强同亚欧之间的经济联系。第(2)问,根据我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归纳特点。22.(1)主要措施与内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土地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积极影响:调动了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改善了农民生活。(2)史料类型:第一手史料;文献史料。第71页共71页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和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第(2)问,分析材料出处回答即可。23.(1)内因:政治: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外交: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主动融入世界,在国际上的地位举足轻重;思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的指导;科技文化:“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两弹一星”等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外因: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国家之间的联系加强。(2)不同:所有制结构:从单一到一主多元;管理体制: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工业化战略: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各部门协调发展;发展方式: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资金从农业提供到国家积累;外部关系:冷战格局下的自力更生到全球化形势的开放共赢等。注意的问题:科技创新,农业现代化,经济结构调整,可持续发展,“一带一路”倡议,开放合作共赢等。解析:第(1)问,可从中国和世界两方面分析,中国方面可从政治、经济、外交、思想、科技等方面来回答,世界可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总结。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从所有制结构、管理体制、工业化战略、发展方式、资金、外部关系等角度分析;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以从科技、农业现代化、经济结构调整、可持续发展、“一带一路”倡议、开放合作共赢等方面回答。24.[示例]看法:舆论热词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第71页共71页 说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国开始改革开放,舆论热词呈现出反思“文化大革命”的特征;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有较大发展,舆论热词反映出改革从农村到城市逐步展开的历史进程;20世纪90年代初到21世纪初,舆论热词反映出邓小平“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思想,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深化;21世纪初至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科技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继续努力,舆论热词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综上所述,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舆论热词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社会的发展变化,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第71页共71页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期中复习:第1-5单元 期中共6套测试卷合集(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期末复习:第1-10单元共10套单元测试卷合集(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期末复习:第1-10单元 期中 期末共12套测试卷合集(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期末复习:第1-10单元 期中 期末共12套测试卷合集(word版,含答案)
统编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期末复习:第1-10单元 期中 期末共12套测试卷合集(word版,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期末复习:第1-10单元 期中 期末共12套测试卷合集(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七单元 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六单元 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五单元 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期末复习:第6-10单元共5个单元测评试卷汇编(含答案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1-10-09 22:20:02
页数:71
价格:¥10
大小:2.27 M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