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必修5练习:第三单元 单元达标检测 Word版含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6

2/26

剩余2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单元达标检测(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吟诵,惜之念之的文化遗产吟诵是学习中国古典诗歌非常重要的入门途径。吟诵是学习诗歌和古文的一种方式;不出声音地读,就不能真正对作品的内容、情意有深入的体会和了解。吟诵是一种既遵循语言特点,又根据个人理解,依循作品的平仄音韵,把诗中的喜怒哀乐、感情的起伏变化,通过自己抑扬顿挫的声调表现出来的方式。它比普通朗诵对作品内涵有更深的体会。吟诵之目的不是给别人听,而是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之心灵,借着吟诵的声音实现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因此,吟诵之前有两点基础必不可省:一是对作者与诗歌情意的了解;二是读诵的节奏平仄。没有这两点基础的自由吟诵是不能通达的。全世界只有中国有吟诵,其他国家没有。中国的语言跟世界上其他语言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其他国族的语言是拼音语言。世界的几大古文明都中断过,只有我们中国的古文明几千年来一直延续。为什么?因为当时代不同、地点不同,语音一改变,拼音文字及其蕴含的东西就容易丢失。中文不是拼音文字,而是象形文字。组成文字的每一个形体就是一个音节,单音独体。单音独体的语言,其节奏基础是两个字一个音节,中国吟诵也是这样。所以最早的《诗经》是“关关/雎鸠,在河/26 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如果总是两个字两个字的,太单调,所以从两个字一停顿的四言诗发展出五言诗,之后又发展出七言诗。诗之为用,是要使读诗的人有一种生生不已、富于兴发感动的不死的心灵。为什么诗歌的吟诵重要?因为诗歌有一种声律,“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它的抑扬起伏有一种节奏,有一种顿挫。吟诵不但是读诗、欣赏诗、理解诗的重要法门,而且是写诗重要的入门途径。诗要自己“跑”出来。怎么自己“跑”出来?你要对诗歌中文字的音声、节奏、韵律非常熟悉,熟于吟诵,于是你的诗是随着声音跑出来的。中国的好诗都有一种兴发感动的力量,这种兴发感动的力量从何而来?无论是就作者还是就读者而言,都是从吟诵得来的。吟诵是一种律动,先于文字,语言文字伴随着这个节奏的律动自己“跑”出来。吟诵不是制造一个音乐的调子去唱,它不死板。每个人都不同,同一个人的吟诵也会不同。同一首诗你可以早晨吟的时候调子高一点,晚上吟的时候低一点;也可以今天吟得快一点,明天吟得慢一点,要伴随着环境,把自己的心灵、感情、意念跟那首诗打成一片。中国诗歌的吟诵,就是要在相同的声调之中,很微妙地传达出不同的感受。外表看起来很简单,四个字一句,两个字一停顿,都差不多。可是你念的时候,哪个字长一点、短一点、高一点、低一点,有很微妙的差别,变化万端。吟诵传承最好从娃娃抓起,这是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百年大计。继承和发扬吟诵,既要认真对待,又不能急功近利。如果仅仅为了吸引更多人注意而过分宣扬似是而非的“吟诵”,乃至将其变成一种才艺表演,那只能是适得其反。(摘编自《人民日报》)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26 A.吟诵的目的是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之心灵实现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而默读就不能体会和了解作品的内容和情意。B.中国古文明没有中断过,是因为文字不同。我们的象形文字是单音独体,表意较为稳定;当时代、语音等条件发生变化,拼音文字就会丢失其蕴含的东西。C.吟诵是一种律动,先于文字。诗人要对诗歌中文字的音声、节奏、韵律非常熟悉。熟于吟诵后,诗人的诗会随着声音自己“跑”出来。D.吟诵较为自由与灵活。比如吟诵《关雎》,读者可以因时间、心境的不同,自我调控吟诵的快慢,但是吟诵音调的高低要一致。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两段先阐述吟诵在学习中国古典诗歌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接着对吟诵的概念、目的、基础作了具体的论述。B.三、四两段分别阐述了中国诗歌便于吟诵与象形文字单音独体的特点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以及吟诵对诗歌创作的作用。C.五、六两段从方法论的角度对吟诵及其传承作了具体阐述,强调了吟诵重在传达个体的感受,吟诵的传承不可急功近利。D.文章围绕“吟诵”,采用横向展开的方式,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方面层层展开论述,结构紧凑,论证严密。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吟诵不是按照一个调子唱,它不死板。它可以根据个人理解,依循作品的平仄音韵,把诗中感情的起伏变化表现出来。B.吟诵比普通朗诵更能让人对作品内涵有深入的体会,有利于读者和作者之间的交流,从而使读者对作者与诗歌情意有所了解,也使读者更容易把握读诵的节奏。26 C.中国象形文字的每个形体就是一个音节,单音独体。单音独体语言的节奏基础是两个字一个音节,中国吟诵也是如此。D.中国诗歌的吟诵看似很简单,其实富有变化,很微妙,我们不能轻视它。它需要我们去继承和发扬,对于这一工作,我们既要认真对待,又不能急功近利。(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6题。材料一:国民平均阅读量正在不断下滑,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实体书店的消失。实体书店作为传播知识的方式之一,其价值不仅在于提供了满足公众获取知识的书籍与场景,还在于营造一个生活状态和体验过程,引导读者通过阅读学习知识和提升生活品质,最终让读书成为一种个体自觉和群体习惯,成为“文化铸魂”的重要载体和实现路径。但是,随着图书行业的市场化发展,实体书店行业受到了巨大冲击。高额的运行成本,加上对互联网的适应度不够,一大批书店难以维持,只能选择倒闭。实体书店的大量倒闭,并不是因为市场需求出现了断崖式的下滑,而是因为供给侧没有根据需求侧的升级顺势进行相应的调整。书店具有市场主体与文化载体两种属性。让实体书店好起来,先要让其活下去。疫情防控加剧了实体书店的生存压力,利用输血机制让其摆脱暂时的困难,才会有接下来的自我造血。这需要政府部门利用好资金扶持、税费减免和租金折扣等综合政策,让实体书店尽快走上良性发展之路。实体书店本身也要借力用力,利用优惠政策起步后,找到利益平衡机制,尽快实现自我造血,如此才能实现整个行业的繁荣。(摘编自《让实体书店成为习惯养成的平台》,“光明网”2020年4月2日)26 材料二:为缓解疫情对实体书店的影响,北京市快速启动实体书店扶持项目,首批扶持资金已于近期发放。共有161家书店获得项目资金扶持,其中有13家书店因被评为“2020年度北京市最美书店”、94家书店因被评为“2020年度北京市特色书店”而受到奖励。据了解,北京市今年把扶持实体书店的重点放在房租补贴上并适当扩大补贴覆盖面,增加补贴书店的数量,着力解决房租这一实体书店在疫情期间面临的最大成本负担。特别是探索性地推出在书店保证履行承诺的前提下,预支4月至6月房租成本补贴的政策。此外,对在文化内容、经营模式和惠民服务方面具有特色,有一定品牌影响力的特色书店予以奖励,鼓励实体书店向“小而精”、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摘编自《北京161家实体书店获资金扶持》,《人民日报》2020年4月2日)材料三:外卖不仅可以点汉堡、奶茶,还可以“点书”?读者只需线上下单,工作人员将客户所需要的书籍消毒、打包后交给外卖员。几十分钟后,读者就能收到。此次疫情导致许多书店停业。为了支付高额店租和人力成本,多家书店先后在网上发起了储值众筹、直播售书等方式“自救”。北京市已有72家实体书店进驻外卖平台,其中既有北京图书大厦等大型综合书城,还有建投书局、钟书阁这样的体验式阅读空间。实体书店的困境一再映入公众视野,也倒逼书店进行自我反思。只有积极调整经营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才能适应日渐变化的消费结构和模式。“外卖点书”这种新的尝试与线下书店相融合,促进了书店经营方式向多元化转变,26 也给实体书店发展带来契机。当前,如何熬过疫情闭店期,做好疫情后的经营规划,拓展新的经营模式,仍旧是实体书店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摘编自《光明时评:连书都可以外卖了?》,《光明日报》2020年3月31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实体书店作为“文化铸魂”的重要载体和实现路径,其消失会直接影响国民的平均阅读量。B.以市场为导向,及时根据图书行业需求侧的升级顺势调整供给侧,就会避免实体书店的倒闭。C.北京161家实体书店获得项目资金扶持,这是为缓解疫情给实体书店带来的影响而采取的有效举措。D.工作人员将读者线上下单的书籍消毒打包,读者在几十分钟后就能收到书,“点书”过程既安全又高效。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实体书店所提供的场景,营造的生活状态和体验过程,可以引导读者通过阅读学习知识,提升生活品质。B.北京市鼓励实体书店向“小而精”等方向发展,是基于其房租负担大等因素的考虑,这是一种很好的探索。C.疫情期间多家实体书店采取多种“自救”方式,既能帮助其摆脱目前所面临的困境,又能改变实体书店发展的大趋势。D.“外卖点书”这种新的尝试可以节约实体书店租金和人力成本,这种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给实体书店的发展带来了契机。6.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实体书店应如何走出困境。(6分)2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米的恩典甘典江在所有的汉字当中,我最敬重的一个字,是“米”。甲骨文中,“米”字像琐碎纵横的米粒,典型的一个象形字。《说文解字》曰:“米,粟实也。像禾实之形。”意思是,米是谷物和其他植物去壳后的籽实。断奶之后,我们要开始吃饭了。民以食为天,说明吃饭是天大的事。多少年以来,中国人见面都要问候一句:“吃了吗?”难怪古代的圣人早就明察:仓廪实则知礼节。吃饭要靠天,更要靠地。没有谁能够管得了天,但是,地,却是被人牢牢控制住了。在中国的传统中,土地是万有之源,万物都从中孕育化生。《易经》云:“安土敦乎仁,故能爱。”安土便能乐业,就会诞生故乡,同时,还象征着淳朴的道德选择与坚守的精神意志。土地联系着历史与道德、政治与民生,而其中的媒介与命脉,即是白花花、香喷喷的米。一切财富与权力,最终,都可以通过米来衡量与转化,以“石”计量。广义的“米”,包括稻米、高粱、玉米、小米、黄米等,一般而言,主要指稻米,即大米。在南方,稻田随处可见,甚至在陡斜的山坡上,26 也被开垦出一圈一圈的梯田。在雾气中,在月光下,那些成片的梯田,像大地的行为艺术,在视觉上极为震撼,彰显着人的力量和创意。20世纪80年代,母亲带我去粮店买米,揣着一册购粮本。彼时,每个人的粮食,都是一个定数,有钱也多买不到一两。卖米的工作人员常常带着居高临下的目光,我们则像是等待赈济的灾民,需要他们来拯救。我突发恐惧:要是哪天他们关门不卖米了,我们又怎么办?幸好,某一天,人们又做起了交易,在农贸市场,大米开始自由流通,只要有钱,想买多少买多少。望着那些被解放了的大米,我觉得生活才真正开始。吃饱饭后,人性苏醒了。接着,我们各式各样的欲望日益膨胀。不知不觉间,人们见面,不再问候吃饭,而是关心挣钱发财。很快,米的命运也发生了变迁,它们被包装进入超市。在某种意义上,这时候的米,面目全非,与土地紧密的关系已经断裂。顾客从一袋米中,看不到四季的替换,闻不着泥巴、雨水和阳光的气味,也无视农夫的喘息与农妇的忧伤。可怜的米,被抽象成了一种消费符号。每次不得不去超市时,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我都在猜想:假如苏格拉底看到这一切,不知还会发出怎样的感叹。在两千多年前,他就对物质消费不屑一顾:“我们的需要越少,就越接近神。别人为食而生,我为生而食。”也就是,对这位伟大的哲学家来说,生活更重要的是精神与理性。许是因为苏格拉底的提醒,我开始尽量少去超市,实在要去,也要扪心自问一番:是不是因为听从了大米的召唤?我越来越相信:过度的物质消费,是一种恶习,甚至,是对人类独立于物质的高贵精神的冒犯。26 每一粒大米,无论是干瘪的还是饱满的,一起经历了四季的轮回,演绎了生命的涅槃,见证过土地的馈赠,追逐过阳光雨露,都领受了人的安抚和神的祝福。在此意义上,它们都是平等的,都有权利进入人的胃,化为人的血肉与精气。联想到米的“远亲”——麦子。在西方人眼中麦子具有神性,因为麦子经过“施洗”已经脱胎换骨,变成了有信仰的面包,荣升为基督的圣餐。我想,倘若真有神灵可以降福于诸般良善与恩惠、纯洁与正义,那么它可以启示麦子,同样也能祝福大米。粮食是至善至美的对象,敬畏粮食,就是遵守心灵的律法,可以凭此找回自我,梳结人与大地的伦理,并抵达感恩的故乡。从一粒大米的恩典中,我领受了永恒的充实与安宁。(摘编自《人民日报》)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点题,明确交代“米”是“我”最敬重的一个汉字,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B.作者引用《说文解字》《易经》中的语句、苏格拉底的话以及西方对麦子的膜拜的事例,既强化了对米的深刻理解,又增强了文本的底蕴与力量。C.文中叙述母亲带“我”去粮店买米,工作人员居高临下的目光使“我”突发恐惧。后来,大米开始自由流通,人们真正的幸福生活便开始了。D.文章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内涵丰富,语言极富感染力,告诉读者粮食是至善至美的对象,并非抽象的一种消费符号。8.结合全文,分析文章结尾句中加点词“恩典”的内涵。(6分)                                          26                                                                                     9.文中作者指出了当下人们对待粮食的不良态度,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并概括全文主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竟陵王诞字休文,文帝第六子也。元嘉二十年,年十一,封广陵王,食邑二千户。二十一年,监南兖州诸军事,出镇广陵。寻以本号徙南徐州刺史,后改封随郡王。上欲大举北讨,命诸蕃并出师,莫不奔败,唯诞中兵参军柳元景先克弘农、关、陕三城,多获首级,关、洛震动。会诸方并败退,故元景引还。明年,义宣举兵反,有荆、江、兖、豫四州之力,势震天下。上即位日浅,朝野大惧,上欲奉乘舆法物,以迎义宣,诞固执不可,然后处分。上流平定,诞之力也。初讨元凶,与上同举兵,有奔牛之捷,至是又有殊勋,上性多猜,颇相疑惮。而诞造立第舍,穷极工巧,园池之美,冠于一时。多聚才力之士,实之第内,精甲利器,莫非上品,上意愈不平。26 孝建二年,乃出为使持节、太子太傅、南徐州刺史。上以京口去都密迩,犹疑之,大明元年秋,又出为都督六州诸军事、南兖州刺史,余如故。诞既见猜,亦潜为之备,至广陵,因索虏[注]寇边,修治城隍,聚粮治仗。嫌隙既著,道路常云诞反。三年,豫章民陈谈之上书诉枉,称:“弟咏之昔蒙诞采录,随从历镇,大驾南下,为诞奉送笺书,经涉危险,时得上闻。咏之恒见诞与左右小人傅元祀潜图奸逆,咏之恐一旦事发,横罹其罪,密以告建康右尉黄宣达,并有启闻,希以自免。元祀弟知咏之与宣达来往自嫌言语漏泄即具以告诞诞大怒令左右饮咏之酒逼使大醉因言咏之乘酒骂詈,遂被害。自顾冤枉,事有可哀。”吴郡民刘成、建康民陈文绍等又诣阙上书,怀冤申诉。其年四月,上乃使有司劾诞,乃贬爵为侯,遣令之国。上将诛诞,以义兴太守垣阆为兖州刺史,配以羽林禁兵,遣给事中戴明宝随阆袭诞,诞呼左右及素所畜养数百人,勒兵自卫。七月二日,车骑大将军沈庆之率众军进攻,克其外城,又克小城。诞走趋后园,队主沈胤之追及诞于桥上,诞举刀自卫,胤之伤诞面,因坠水,引出杀之,传首京邑。时年二十七。因葬广陵,贬姓留氏。(节选自《宋书·竟陵王刘诞传》,有删改)[注] 索虏:南北朝时,北朝人编发为辫,状似绳索,南朝人嗤之为“索虏”,也称为“索头”“索头虏”。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祀弟知咏之/与宣达来往自嫌/言语漏泄/即具以告诞/诞大怒/令左右饮/咏之酒逼使大醉/B.元祀弟知咏之/与宣达来往/自嫌言语/漏泄即具以告诞/诞大怒/令左右饮咏之酒/逼使大醉/C.元祀弟知咏之与宣达来往/自嫌言语/漏泄即具/以告诞/诞大怒令左右饮/咏之酒逼使大醉/26 D.元祀弟知咏之与宣达来往/自嫌言语漏泄/即具以告诞/诞大怒/令左右饮咏之酒/逼使大醉/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食邑,中国古代国君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B.乘舆,旧指皇帝所用的车舆,也借指皇帝。此处指“皇帝所用的车舆”。C.使持节,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常加使持节称号,平时没有权力处置人,战时可斩杀犯军令的人。D.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也可泛指官吏。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诞年轻有为,功勋卓著。在讨伐元凶时,刘诞与皇上一起出兵,赢得奔牛大捷;在平定刘义宣叛乱的过程中,刘诞同样立下了战功。B.刘诞生性奢侈,行事高调。刘诞为自己所造府第极为精巧,园林之精美冠绝当时;同时府内广聚文武英才,使用的铠甲兵器皆是上品。C.刘诞性格暴烈,手段强硬。刘诞心腹傅元祀怀疑谋反之事被陈咏之举报,便告知刘诞,刘诞设计杀害了陈咏之,此事被陈谈之上书朝廷。D.刘诞为上不容,身死名败。刘诞多次受到告发弹劾,皇上决定将其除掉,先降低他的爵位,后又派兵直接攻打他,刘诞死后其姓被贬为留氏。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诞既见猜,亦潜为之备,至广陵,因索虏寇边,修治城隍,聚粮治仗。                                                                                    26                                           (2)咏之恒见诞与左右小人傅元祀潜图奸逆,咏之恐一旦事发,横罹其罪。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笼鹰词①(节选)柳宗元爪毛吻血百鸟逝,独立四顾时激昂。炎风溽暑忽然至,羽翼脱落自摧藏。草中狸鼠足为患,一夕十顾惊且伤。但愿清商②复为假,拔去万累云间翔。[注] ①本诗写于永贞革新失败后,作者被贬永州之时。②清商:古代一种乐调,借指秋风。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第一句以一个特写镜头将苍鹰浴血奋战的情景刻画得如在眼前。B.诗中以“炎风溽暑忽然至”写季节更替,指出苍鹰的处境发生了极大变化。C.狸鼠在草中肆意为害,但遇到困窘的苍鹰,狸鼠就备受惊吓,夜夜难安。D.此诗感情深沉,寓意深刻,诗中苍鹰之形象与百鸟、狸鼠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15.此诗托物言志,言在此而意在彼,请结合本诗分析诗人情感的变化。(6分)26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氓》中描写女子登上颓墙,眺望远方,渴望“氓”出现的两句是:“      ,      。” (2)《逍遥游》中,以《齐谐》之言描绘大鹏展翅有力,飞翔滑行富有气势的两句是:“      ,       。” (3)李商隐《夜雨寄北》中“      ,      ”两句以创设问答、描摹景物的形式,抒发了诗人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当宋代诗人登上诗坛时,他们仰望唐诗,发现其中有无穷的宝藏可作为学习的典范,同时也感受到了沉重的心理压力,他们必须    ,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宋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而是有因有革,这才有了宋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宋代许多诗人的风格特征,相对于唐诗而言,都是新生的。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陈师道的朴拙,杨万里的活泼,都可视为对唐诗风格    的结果。宋代诗坛还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以平淡为美。苏轼和黄庭坚    26 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苏、黄的诗学理想是    的。苏轼崇陶,着眼于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黄庭坚尊杜,着眼于晚期杜诗的“平淡而山高水深”。可见他们追求的“平淡”,实指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既是对唐诗的深刻变革,也是求新求变的终极目标。宋人经过巨大努力后,宋诗终于能够与唐诗并驾齐驱,成为古典诗歌史上的两大典范。宋诗与唐诗既各树一帜,又互相补充,成为古典诗歌美学的两大范式,对后代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独树一帜 边缘化 一时 殊途同归B.另辟蹊径 边缘化 一向 不期而遇C.独树一帜 陌生化 一时 不期而遇D.另辟蹊径 陌生化 一向 殊途同归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唐诗作为参照对象推动了宋诗的创新B.在宋诗进行创新时,唐诗一直是参照对象C.宋诗的创新以唐诗为参照对象D.唐诗成了宋诗进行创新的参照对象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宋人经过巨大努力后,宋诗终于能够与唐诗并驾齐驱,成为古典诗歌史上的两大典范之一。B.经过宋人的巨大努力,宋诗终于能够与唐诗并驾齐驱,成为古典诗歌史上的两大典范之一。C.宋人付出了巨大努力,使宋诗终于能够与唐诗并驾齐驱,成为古典诗歌史上的两大典范。26 D.经过宋人的巨大努力,使得宋诗终于能够与唐诗并驾齐驱,成为古典诗歌史上的两大典范。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何谓“意象”?即使把讨论严格限定在诗学的范围内,人们对“意象”的定义也是言人人殊,有些未免抽象难解或宽泛无归。比如陈植锷说:“意象是以语词为载体的诗歌艺术的基本符号。”这个定义就过于宽泛。因为依照这个定义,①               ,比如古典诗歌中频频出现的“惆怅”“苍茫”“荏苒”“浩荡”等。本文认为:“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也就是说,本文所论述的“意象”,②               ,缺一不可。笔者认为,凡是写进诗歌的物象,经过了诗人的观照从而融入了主观情意,皆可视为“意象”。相反,如上述“惆怅”等表示情绪的词,由于全无客观物象,③               。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5分)2020年6月8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获悉:由该所主持研制的“海斗一号”全海深自主遥控潜水器,日前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完成其首次万米海试与试验性应用任务,填补了我国万米级作业型无人潜水器的空白。“海斗一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实现4次万米下潜,最大下潜深度10907米,刷新了我国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海斗一号”在高精度深度探测、机械手作业、近海底工作时间、声学探测与定位、声学通信作用距离及高清视频传输等方面,创造了我国潜水器领域多项第一。26                                                                                                                               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网友发文称:“成都杜甫草堂遍地竹林,这有违历史原貌。一千多年前,杜甫就写下了‘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的名句。在草堂时,杜甫亲手栽植小松,恨不得它迅速长成千尺高树;那到处侵蔓的恶竹,即使有万竿也要斩除!不知今天的杜甫草堂,为何要种植大量的竹子?”你对上述材料怎么看?班级计划围绕这则材料举行主题为“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的讨论会。请结合你的认识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6 答案全解全析1.C A.“默读就不能体会和了解作品的内容和情意”表述绝对。原文的表述是“不出声音地读,就不能真正对作品的内容、情意有深入的体会和了解”。B.“拼音文字就会丢失其蕴含的东西”曲解文意,依据原文“因为当时代不同、地点不同,语音一改变,拼音文字及其蕴含的东西就容易丢失”,“容易丢失”不是“就会丢失”。D.“但是吟诵音调的高低要一致”无中生有,原文表述为“可是你念的时候,哪个字长一点、短一点、高一点、低一点,有很微妙的差别,变化万端”,并没有要求“吟诵音调的高低要一致”。2.D “采用横向展开的方式”分析错误,全文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展开,这是逐层深入,是纵向展开。3.B 结合文本内容“它比普通朗诵对作品内涵有更深的体会。吟诵之目的不是给别人听,而是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之心灵,借着吟诵的声音实现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因此,吟诵之前有两点基础必不可省:一是对作者与诗歌情意的了解;二是读诵的节奏平仄。没有这两点基础的自由吟诵是不能通达的”分析可知,“从而使读者对作者与诗歌情意有所了解,也使读者更容易把握读诵的节奏”分析不当,因为这是吟诵的基础而不是结果。4.B “及时根据图书行业需求侧的升级顺势调整供给侧,就会避免实体书店的倒闭”理解错误,原文的表述为“高额的运行成本……实体书店的大量倒闭,并不是因为市场需求出现了断崖式的下滑,而是因为供给侧没有根据需求侧的升级顺势进行相应的调整”,原文强调的是“实体书店的大量倒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没有及时调整供给侧只是一个方面。5.C “又能改变实体书店发展的大趋势”分析错误,材料的相关表述是“为了支付高额店租和人力成本,26 多家书店先后在网上发起了储值众筹、直播售书等方式‘自救’”,由此可知这种“自救”行动也许能帮助其摆脱目前所面临的困境,但“能改变实体书店发展的大趋势”在材料中没有依据。6.答案 ①政府部门要利用好资金扶持、税费减免和租金折扣等综合政策,让实体书店尽快走上良性发展之路。②实体书店本身也要借力用力,积极调整经营结构,拓展新的经营模式,在文化内容、经营模式和惠民服务等方面创设自己的特色。解析 结合文本内容,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概括。①材料一指出“让实体书店好起来,先要让其活下去。疫情防控加剧了实体书店的生存压力,利用输血机制……这需要政府部门……发展之路”。因此,政府部门要利用好资金扶持、税费减免和租金折扣等综合政策,让实体书店尽快走上良性发展之路。②材料一指出“实体书店本身也要借力用力,利用优惠政策起步后,找到利益平衡机制,尽快实现自我造血,如此才能实现整个行业的繁荣”,材料三指出“只有积极调整经营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才能适应日渐变化的消费结构和模式”。因此,实体书店本身也要借力用力,积极调整经营结构,拓展新的经营模式,在文化内容、经营模式和惠民服务等方面创设自己的特色。7.C “工作人员居高临下的目光使‘我’突发恐惧”错误,文中“我”突发恐惧的原因是想到:“要是哪天他们关门不卖米了,我们又怎么办?”“人们真正的幸福生活便开始了”错误,原文是“我觉得生活才真正开始”。8.答案 “恩典”旧指帝王按定制给臣子的恩赐和礼遇,现泛指恩惠,即给予的或受到的好处。文中的“恩典”有以下内涵:①“米”丰富了中华文化;②“米”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③“米”是联系历史与道德、政治与民生的媒介和命脉;④生产稻米的梯田,给人以视觉享受,彰显着人的力量和创意。解析 概括“恩典”的内涵,要从不同段落中筛选相关信息。由“甲骨文中,‘米’字像琐碎纵横的米粒,典型的一个象形字”“《说文解字》曰:‘米,26 粟实也。像禾实之形。’意思是,米是谷物和其他植物去壳后的籽实”“《易经》云:‘安土敦乎仁,故能爱。’安土便能乐业,就会诞生故乡,同时,还象征着淳朴的道德选择与坚守的精神意志”可概括出“‘米’丰富了中华文化”。由“在雾气中,在月光下,那些成片的梯田,像大地的行为艺术,在视觉上极为震撼,彰显着人的力量和创意”可概括出“生产稻米的梯田,给人以视觉享受,彰显着人的力量和创意”。由“民以食为天,说明吃饭是天大的事”可概括出“‘米’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由“在中国的传统中,土地是万有之源,万物都从中孕育化生”“土地联系着历史与道德、政治与民生,而其中的媒介与命脉,即是白花花、香喷喷的米”可概括出“‘米’是联系历史与道德、政治与民生的媒介和命脉”。9.答案 (1)不良态度:①不珍惜粮食,米被抽象成了一种消费符号;②人的欲望日益膨胀,使我们的生活远离了精神与理性;③过度的物质消费,变成了一种恶习,冒犯了人类独立于物质的高贵精神。(2)主旨:粮食是至善至美的对象,应敬畏粮食,遵守心灵的律法,表达了作者对粮食的感恩之情;物质富裕后,物质消费不能过度,敬畏粮食才能感受到生命永恒的充实与安宁。解析 回答第一问,要从文中筛选信息,找准答题区间,辨析什么是“不良”的态度。由“顾客从一袋米中,看不到四季的替换,闻不着泥巴、雨水和阳光的气味,也无视农夫的喘息与农妇的忧伤。可怜的米,被抽象成了一种消费符号”分析可知,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珍惜粮食,米被抽象成了一种消费符号。由“我都在猜想:假如苏格拉底看到这一切,不知还会发出怎样的感叹。在两千多年前,他就对物质消费不屑一顾……也就是,对这位伟大的哲学家来说,生活更重要的是精神与理性”可知,现实中,人们各式各样的欲望日益膨胀,人们的追求与苏格拉底是相悖的,故人们的生活远离了精神与理性。由“过度的物质消费,是一种恶习,甚至,26 是对人类独立于物质的高贵精神的冒犯”可概括出“过度的物质消费,变成了一种恶习,冒犯了人类独立于物质的高贵精神”。回答第二问,要结合全文分析。文章标题是“米的恩典”,说明作者对米怀有“感恩”之情;行文中,作者先写米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再写米的历史意蕴,最后写米的现状、自己对人们过度消费的担忧,以及自己的反思。结合文中的“粮食是至善至美的对象,应敬畏粮食,就是遵守心灵的律法,可以凭此找回自我,梳结人与大地的伦理,并抵达感恩的故乡”可知,作者想要表达的是粮食是至善至美的对象,应敬畏粮食,遵守心灵的律法;“扪心自问一番:是不是因为听从了大米的召唤”,反映了作者对米的“尊重”;而倒数第三段中,作者通过联想“麦子”成为圣餐,来表达自己对大米有同样的崇敬之心、敬畏之情。10.D “与宣达来往”的是“咏之”,二者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B两项。“漏泄”是用来说明“言语”的,二者之间不能断开;且“诞大怒”句子结构完整,其后应该断开,排除C项。11.C “平时没有权力处置人,战时可斩杀犯军令的人”理解错误,使持节,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往往加使持节称号,平时和战时皆可诛杀二千石以下官员。12.C “刘诞心腹傅元祀怀疑……”错误,依据原文“元祀弟知咏之与宣达来往……具以告诞”来看,是傅元祀的弟弟知道了陈咏之与黄宣达来往,怀疑谋反之事泄露,就报告了刘诞。13.答案 (1)刘诞已经被猜疑,也秘密地为此做准备,到广陵后,趁着北朝侵犯边境之际,修理整治城池,积蓄粮草,置办兵器。(2)陈咏之经常看见刘诞与身边小人傅元祀暗中谋划叛逆之事,咏之害怕有一天事情败露,意外遭受罪罚。解析 (1)既:已经。潜:秘密地。因:趁着。寇:侵犯。治仗:置办兵器。26 (2)恒:经常。潜图:暗中谋划。一旦:有一天。发:败露。横罹:意外遭受。[参考译文]竟陵王刘诞,字休文,是南朝宋文帝第六子。元嘉二十年,(刘诞)十一岁,被封为广陵王,拥有二千户的食邑。二十一年,(刘诞)监理南兖州各个军营的事务,出任镇守广陵县。不久,他凭借原来的官号转任南徐州刺史,后来改封随郡王。皇上想要大规模兴兵北讨,命令各个藩郡一起出兵,没有不逃跑失败的,只有刘诞的中兵参军柳元景首先攻克了弘农、关、陕三座城池,斩获了很多首级,关、洛震惊。恰巧各方军队一起被打败撤退,所以柳元景也率领军队回来了。第二年,刘义宣举兵谋反,掌握着荆、江、兖、豫四州的兵力,声势浩大,威震天下。孝武帝即位不久,朝廷内外非常恐惧,孝武帝想以皇帝的仪仗去迎接刘义宣,刘诞坚决地阻止了他,之后讨伐叛军。平息长江上游的叛乱,都是刘诞的功劳。当初讨伐元凶,刘诞与皇上共同起兵,拥有奔牛之战的胜利,至此又有大功。皇上生性多疑,对刘诞颇加猜疑和提防。而刘诞建造府邸,极尽建筑之精巧,园林、池塘之优美冠绝一时。又聚集众多有才智与能力的人在他的府内,精良的盔甲、锐利的武器,没有不是上品的,皇上内心更加不满。孝建二年,(刘诞)于是出任使持节、太子太傅、南徐州刺史。皇上因为京口距离都城过近,还是猜疑他,大明元年秋天,(刘诞)又出任都督六州诸军事和南兖州刺史,其他的像原来一样。刘诞已经被猜疑,也秘密地为此做准备,到广陵后,趁着北朝侵犯边境之际,修理整治城池,积蓄粮草,置办兵器。君臣之间的嫌隙日益明显,流言常说刘诞必反。三年,豫章人陈谈之上书诉说冤屈,说:“我弟弟陈咏之过去蒙受刘诞录用,跟随他守镇,皇上南下,他替刘诞奉送书信,几经危险之地,也时常被皇上知道。陈咏之经常看见刘诞与身边小人傅元祀暗中谋划叛逆之事,26 咏之害怕有一天事情败露,意外遭受罪罚,就把这件事偷偷地报告给建康右尉黄宣达,并把这事传开,希望自己能免除罪责。傅元祀的弟弟知道了陈咏之与黄宣达来往,怀疑他们反叛的阴谋败露,就把情况都报告了刘诞,刘诞大怒,命令身边的人与陈咏之一起喝酒,将他灌醉,趁机诬陷陈咏之酒后狂言,将他杀害。回过头来看我弟弟实属冤枉,这事实在令人悲哀啊。”吴郡人刘成、建康人陈文绍等又到朝廷上书,含冤申诉。这一年四月,皇上让有关部门弹劾刘诞,于是贬其爵位为侯位,遣派他离国。皇上将要诛杀刘诞,让义兴太守垣阆担任兖州刺史,让他率领羽林禁军,派遣给事中戴明宝跟随垣阆袭击刘诞,刘诞号召手下以及平时所供养的几百人,率兵自我保卫。七月二日,车骑大将军沈庆之率领军队进攻他,攻下他的外城,又攻克了内城。刘诞逃到后花园,队主沈胤之追逐刘诞到桥上,刘诞举起刀自卫,胤之刺伤刘诞的脸,让他坠入水中,又把他拉出来杀了,并把他的头传送到都城报功。刘诞死时年仅二十七岁。尸体埋在广陵,孝武帝将其姓贬为留氏。14.C “草中”“一夕”两句,表明苍鹰所处生存环境之恶劣,苍鹰备受惊扰,夜不能安,而并非苍鹰使狸鼠惊恐不安。15.答案 ①起初豪情壮志,大展身手。诗歌一、二句借刻画苍鹰战胜百鸟后的独立激昂之态,抒发诗人当年参加政治革新活动时的心情与心态。②恶劣的环境让诗人变得惊惧、忧伤、悲愤。诗歌中间四句写苍鹰因气候变化脱毛换羽、遭狸鼠之患而惊惧忧伤,抒发了诗人被贬后遭到迫害摧残的惊惧、忧伤与悲愤。③虽遭挫折,但诗人内心对未来依然满怀希冀。诗歌最后两句写期盼苍鹰凭借秋风摆脱牵累,翱翔云间,表明诗人渴望有朝一日能冲出樊笼,实现抱负。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爪毛吻血百鸟逝,独立四顾时激昂”写苍鹰利爪存毛,钢喙沾血,百鸟纷纷躲藏,雄鹰环顾四周,无鸟能敌,26 不禁慷慨激昂,表现了诗人起初渴望大展身手的豪情壮志。“炎风溽暑忽然至,羽翼脱落自摧藏。草中狸鼠足为患,一夕十顾惊且伤”写形势陡变,苍鹰突遭厄运,困蹇惶恐,日夕不安。“炎风溽暑忽然至,羽翼脱落自摧藏”以季节更替喻政局变化,以脱毛换羽暗指自身受到迫害;“草中狸鼠足为患,一夕十顾惊且伤”,以狸鼠为患喻处境险恶,以寤寐不宁直抒胸中的积愤。诗的结尾两句“但愿清商复为假,拔去万累云间翔”,体现了诗人企盼“起飞”的急切心情。这首诗充分地展示了柳宗元内心深处对自己的自信,以及对迫害者的鄙视。16.答案 (1)乘彼垝垣 以望复关 (2)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17.D ①“独树一帜”,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指自成一家。“另辟蹊径”,指另外开辟一条路,比喻另创一种新风格或另找一个新途径、新方法。这里说的是宋代诗人面对唐诗的压力,只能另外开辟一条道路,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应选“另辟蹊径”。②“边缘化”,使靠近边缘,使处于不重要的地位。“陌生化”,对常规常识的偏离,造成语言理解与感受上的陌生感。语境指宋代诗人改变诗风,使宋诗风格有别于唐诗风格,应选“陌生化”。③“一时”,一个时期;短时间;临时,偶然;重复使用,跟“时而”相同。“一向”,过去的某一段时期;表示从过去到现在,表示从上次见面到现在。苏轼和黄庭坚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是从过去到现在都成立的,应用“一向”。④“殊途同归”,通过不同的道路走到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不期而遇”,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遇。这里说的是苏、黄的诗学理想,后文说“苏轼崇陶……黄庭坚尊杜……可见他们追求的‘平淡’,实指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所以应用“殊途同归”。18.C 前文说的是“这才有了宋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强调的是宋诗的地位;后文说的是“宋代许多诗人的风格特征,相对于唐诗而言,都是新生的”,26 强调宋诗风格的创新。根据话题的一致性,连接两者的内容应强调宋诗的创新,而A、B、D三个选项都是强调唐诗,故排除。19.B 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宋人……,宋诗……”中途易辙,二是“宋诗……成为……两大典范”不合逻辑。综合分析,B项修改最恰当。20.答案 ①几乎所有诗歌语词都是意象 ②必须兼有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意 ③便不能被看成“意象”解析 ①处,根据前文“意象是以语词为载体的诗歌艺术的基本符号”和后文“比如……”分析可知,要填入的内容应说明“什么样的语词能成为意象”,再抓住“这个定义就过于宽泛”就可写出所填内容。②处,根据“也就是说,本文所论述的‘意象’”可知,所填内容应为“本文”对意象的理解,再结合“缺一不可”就可确定所填内容。③处,由“相反”一词和“全无客观物象”可知,此处是对“惆怅”等词的重新界定,作者认为它们不符合意象的概念,自然就不算意象了,由此可推知所填内容。21.答案 “海斗一号”成功完成首次万米海试与试验性应用任务,刷新了我国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创造了我国潜水器领域多项第一。解析 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这段新闻材料共有三句话:第一句,交代新闻主体是“海斗一号”,事件是“日前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完成其首次万米海试与试验性应用任务”;第二句和第三句说的是这一事件的意义,找出关键信息“刷新了我国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创造了我国潜水器领域多项第一”。据此整理答案即可。22.【写作指导】本题材料是一个网友的观点。该网友称“成都杜甫草堂遍地竹林,这有违历史原貌”,还引用了杜甫的名句“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来佐证。按照网友的思路,杜甫喜爱松树,而不喜爱竹子,26 如今杜甫草堂周围不应遍地竹林。题目要求就“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展开讨论,结合自己的认识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这是一道思辨性题目,既可以肯定网友的观点,也可否定其观点,还可辩证分析。但论说的角度必须围绕“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不能只是就事论事。如果肯定,则要从传承传统文化要保持传统文化的原汁原味的角度进行分析论证;如果否定,则要从传承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的角度进行分析论证。写作时要注意,这是一次班级专题讨论会的发言稿,要明确发言者的身份、听众的身份、发言稿的主题等,还要注意文体格式。参考立意:(1)传统文化的继承应该原汁原味;(2)传统文化应适应新的时代发展;(3)传统文化的继承不能一成不变,应该与时俱进。26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1-10-08 09:46:37 页数:26
价格:¥3 大小:53.80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