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高中
>
语文
>
统编版(2019)
>
必修上册
>
第七单元
>
16 赤壁赋 /苏轼
>
《赤壁赋》ppt课件(151页)
《赤壁赋》ppt课件(151页)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51
2
/151
3
/151
4
/151
剩余147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苏洵苏轼苏辙 天下文章数三江,三江文章数吾乡。吾乡文章数吾弟,我给我弟改文章。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在任地方长官期间,他关心民众疾苦,做了许多利民的好事,深受民众拥戴。苏轼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者,是瑜珈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林语堂《神·鬼·人—苏东坡传》 将庐山写得最有韵味的诗是苏东坡;将西湖写得最为传神的诗也是苏东坡;而中秋,自有了苏东坡大醉而作,其他便都“余词尽废”。……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古;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笑,就让和尚成为名僧……如此等等,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方方《喜欢苏东坡(节选)》 最浪漫的诗人最豪放的词家最超脱的文人最潇洒的过客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 多才多艺的苏东坡 苏轼书法 苏轼绘画《枯木竹石图》 《赤壁赋》、《后赤壁赋》等皆为传诵名篇。致力提拔后进,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等均出其门下,并称“苏门四学士”。苏轼散文 苏轼今存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苏轼的诗歌 苏轼的词相比他的诗有更大的艺术创造性。促进了词的发展,一改晚唐五代词家的婉约之风,开豪放词派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苏轼的词 自题金山画像苏轼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坎坷的一生漂泊的一生旷达的一生自足的一生 苏轼生存的年代适逢王安石变法新党与司马光旧党斗争之时,由于坚持正义,夹在两种势力中间,屡遭贬谪与磨难。先后贬至黄州、惠州、儋州,最后病死于常州。 “弟弟苏辙说的那句话:“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他太出色、太响亮,能把四周的笔墨比得十分寒伧,能把同代的文人比得有点狼狈,引起一部分人酸溜溜的嫉恨,然后你一拳我一脚地糟践,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在这场可耻的围攻中,一些品格低劣的文人充当了急先锋。”——《苏东坡突围》余秋雨探讨:引来墨客小人的诽谤围攻,一再遭贬仕途坎坷的原因? 作者简介一度下狱, 三度贬官。 命运多舛, 生活坎坷。但他既没有像贾谊那样“抑郁而终”,也没有像陶潜那样“归隐田园”。 逆境中旷达的人生态度观其一生,其实他并没有过多少太平宁静的日子,然而他也并没有因了这些而整日里蓬头垢面哀哀切切,见人便“痛斥低劣小人”。困惑虽有过,烦恼也有过,但这些倒底也还是如同烟云从他悟性非凡的心里只作穿行而从不停滞。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生活,乐观着人生……”—方方《喜欢苏东坡》 “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这种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伸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苏轼的精神世界儒:积极入世,忧国忧民,平生倾慕贾谊。佛:精通佛理,不计得失,常与僧人来往。道:好学老庄,齐万物,一死生,追求内心调和 苏轼的精神世界儒:积极入世,忧国忧民,平生倾慕贾谊。佛:精通佛理,不计得失,常与僧人来往。道:好学老庄,齐万物,一死生,追求内心调和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与佛道的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但又奇妙地统一在苏轼身上。当儒家思想遭遇挫折时,苏轼却能峰回路转,在佛道二家思想中找到精神归宿。 苏轼作诗赋,表达对新法不满,被人诬陷为诽谤朝政而下狱。苏辙等拼死上表相救,幸好太后曹氏爱才,不肯杀轼,神宗才对苏轼从轻处置。苏轼被囚128天之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交由本州安置,不得干预公事。在黄州苏轼过的实际上是一种较自由的囚犯生活,处境相当困难。在此期间,写就一词二赋。背景介绍 “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这种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伸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三咏赤壁:《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 三咏赤壁:《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东坡赤壁二赋,一洗万古。欲仿佛其一语,毕世不可得也。” 赤壁赋 关于“赋”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文体。《文心雕龙》:“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赋是一种有韵的文体,讲求声律、押韵、对比等形式,兼有诗歌、散文的特点,可以咏物写志抒情。 关于“赋”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文体。《文心雕龙》:“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赋是一种有韵的文体,讲求声律、押韵、对比等形式,兼有诗歌、散文的特点,可以咏物写志抒情。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 《闲情赋》陶渊明《思旧赋》向秀《洛神赋》曹植《登楼赋》王粲《恨赋》《别赋》(南朝·梁)江淹《长门赋》司马相如《采莲赋》萧绎《阿房宫赋》杜牧著名赋文 文赋之美以文为赋主客对话,以客衬主换韵自由,疏密相间骈散结合,错落有致特别的文赋 关于“赤壁” 本文说的赤壁,在现在的湖北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是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很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鼻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关于“赤壁” 你能说出几首有关于赤壁的诗词么? 咏赤壁唐.李白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给下列画线的字词注音1、壬戌()10、酾酒()2、桂棹()11、横槊()3、余音袅袅()12、渔樵()4、幽壑()13、扁舟()5、嫠妇()14、匏尊()6、愀然()15、蜉蝣()7、山川相缪()16、无尽藏()8、舳舻千里()17、狼籍()9、旌旗()18、枕藉()rénxūzhàoniǎohèlíqiǎoliáozhúlújīngshīshuòqiáopiānpáofúyóuzàngjíjiè 翻译课文(一)壬戍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既望: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十六日为“既望”属客:劝客人饮酒。属:通“嘱”,引申为劝酒明月之诗:指《诗经·陈风·月出》窈窕之章:指《月出》篇中《月出皎兮》一章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七日,我与客人泛舟在赤壁下的江面游览。这时清风徐来,江上风平浪静。举起酒杯一边向客人敬酒,一边朗诵《明月》的诗篇,吟起“窈窕”的篇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少焉:过了一会儿。斗牛:星座名。斗宿和牛宿白露:白茫茫的水气纵:任凭一苇:喻指苇叶似的小船如:往浩浩乎:广大的样子冯:通“凭”,靠,依托虚:太虚,指天空御:驾御遗世:脱离尘世羽化:道教称成仙为羽化,认为成仙后可以飞升过一会儿,月亮从东山升起,在斗、牛星之间徘徊着。白茫茫的水气笼罩江面,水光与天色连成一片。任凭这一苇叶似的小舟随意飘荡,浮在宽广无边的江面上,觉得像在浩浩荡荡的太空中驾风飞行,却不知道要到什么地方去;又觉得像是飘飘悠悠的离开了人世而无牵无挂,飞升到仙境一般。 (一)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知,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下游玩。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波浪不兴。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朗颂《月出》诗,吟唱“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白濛濛的水气笼罩江面水光一片,与天相连。任凭小船儿自由漂流,浮动在那茫茫无边的江面上。江在旷远啊,船儿象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又象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界的神仙。 1、第一节描绘了怎样的景?此时作者心情如何?景: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景象澄沏,如梦境一般。情:“乐”。舒畅飘逸,飘飘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第一段 乐在何处一、良辰:七月既望二、美景: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4.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三、豪情: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2.本段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境界?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本段展示了一个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在黄州苏轼过的实际上是一种囚犯生活,处境相当困难。居然有如此雅兴,夜游赤壁。表现了他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反映了他超然物外、洒脱不羁的道家思想。 (二)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于是:在这个时候桂棹:桂树做的棹兰桨:木兰树做的桨空明:指映照着月色的清澈透明的江水溯:逆流而上流光:指江面上随波浮动的月光渺渺:悠远美人:指内心所思慕的贤人。这时喝酒喝得极为快乐,我就敲着船舷唱起歌来。歌词道:“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划开清澈见底的江水,在月光浮动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怀啊,多么悠远,我所思慕的贤人啊,好似远在天的另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倚歌:指按照歌曲的声调和节拍和:伴奏呜呜:象声词,常指凄凉的音调舞:使……起舞泣:使……之泣嫠妇:寡妇客人中有会吹洞箫的,便按歌曲节拍应和起来。萧声呜呜的,好像在哀怨,又像在眷恋,好像在哭泣,又像在申诉,余音悠长委婉,就像细丝一样将断未绝。这萧声仿佛使潜藏在深涧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妇听了落泪。 (二)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这时候,喝着酒儿,心里十分快乐,便敲着船舷唱起歌来。唱道:“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拍击着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动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眺望心中的美人啊在天边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会吹洞箫的,随着歌声吹箫伴奏,箫声呜咽,象含怨象思慕,象抽泣,象低诉。吹完后,余音悠长,象细长的丝缕延绵不断。这声音,能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起舞,使孤独小船上的寡妇悲泣。 1.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悲从何来?(1)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触景生情,见茫茫月色江水,产生知音天各一方之叹,在“扣舷而歌”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2)来自客人幽怨悲凉催人泪下的洞箫声。 香草美人最早出自屈原《离骚》香草美人:1、高洁的品质2、圣明的君主3、美好的理想 2.词中的"美人"指什么?歌词表达主人怎样的情怀?明确:“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3.作者是怎样描写萧声之悲的?明确:作者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徊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三)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愀然:形容神色严肃或忧愁正襟危坐:整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西:向西东:向东缪:通“缭”,盘绕苍苍:深青色困:击溃我忧伤得变了脸色,整好了衣襟,严肃地端坐着,问那个客人道:“为什么吹得这样悲凉呢?”客人回答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就是曹孟德的诗句吗?向西可望到夏口,向东可望到武昌,山和水相互缭绕,树木茂密,一片苍翠,这不就是曹孟德被周瑜击溃的地方吗?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方:当舳舻:指战船酾酒:斟酒横槊:横持着长矛当他攻破荆州,夺得江陵,顺流东下的时候战舰千里相接,旌旗遮天蔽日,面对大江酌酒豪饮,横握长矛吟诗时,那本是一代了不起的英雄啊!可是如今在什么地方呢?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侣、友:意动用法,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匏樽:用匏做的酒器。匏:葫芦的一种蜉蝣:一种昆虫,生命短促,只能活几个小时何况我与你在江边和沙洲上捕鱼砍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驾着像一张叶子似的小舟,举起葫芦似的酒器互相敬酒。人生像蜉蝣一样短暂地寄托在天地之间,像大海里一粒小米那样渺小。 (三)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为什么奏出这样悲凉的声音呢?”客人回答说:“‘月光明亮星星稀少,一只只乌鸦向南飞翔’,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句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这儿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当他占取荆州,攻下江陵,顺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临江饮酒,横握着长矛吟诗,本是一时豪杰如今在哪里呢?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驾着一只小船,举杯互相劝酒;寄托蜉蝣一般短暂生命在天地之间渺小得象大海里的一粒小米。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愿与神仙相伴而遨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长存。知道这种愿望是不能突然实现的,只好把这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曲调之中,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挟:持,带。这里指偕同抱:环绕长终:长存始终骤得:迅速得到,轻易得到托遗响于悲风:把洞箫的余音寄托给悲凉的秋风哀叹我辈的生命瞬息即逝,羡慕长江流水奔腾不息,我只想着挽着飞升的仙人在宇宙中遨游,环绕着明月直到永远。但是知道这是不可能如愿以偿的幻想,所以只好借秋风里箫声来表达此时心中的忧伤。” 感受鉴赏第三段1.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写了什么?客是如何阐发当时的情怀的?本段写对“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 为何而悲? 英雄业绩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者 天地阔远而自身渺小 长江无穷而人生短暂 苏轼的悲从何而来?从歌声中来(政治失意)从箫声中来(箫声幽怨)从历史人物中来(人生无常)从个人境遇中来(生命短暂) 情怀阐发对比:古今人物——曹操,吾与子赤壁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江渚之上!比喻:人生短暂,感触生悲蜉蝣(天地)粟(沧海)哀(吾生)羡(长江)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现实:不可乎骤得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面对宇宙和历史时都感到短暂悲哀。1.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2.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3.许浑: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4.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5.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2.第三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主问客答古人事迹现实人生孟德遗诗孟德遗迹渔樵江渚蜉蝣天地安在哉平凡渺小人生苦短悲之缘由第三段写景议论抒情 客为何而悲?作者如何表现这种悲?(手法)英雄不在人生短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文本探究悲对比英雄安在吾辈渔樵吊古伤今天地广阔自身渺小长江无穷人生短暂 第三段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曹操、周瑜,更加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 (四)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斯:这,指水彼:那,指月卒:最终盖:假若曾:表示强调,有“竟然”的意思自:如果 我说:“客人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吗?江水总是这样长流不息,可是它始终没有流尽;月亮总是那样的有圆有缺,可是他到底不会增减,要是从它变化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竟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可能保持不变;要是从它不变的一面来看,那么万物和人类都是不会消失的啊,你又何必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呢?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且:况且苟:假若造物者:指天,指大自然无尽藏:佛家语,意谓无穷无尽的宝藏 况且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如果不是属于我所有的,即使一丝一毫也无法占有,只有那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的便成了悦耳的声音,眼睛看到了便成了悦目的颜色,拿它无人禁止,享用它也用不完的。这就是大自然的无穷无尽的宝藏啊,这就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美景和快乐。” (四)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我对客人说:“你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吗?水象这样不断流去,但它实际上不曾流去;月亮时圆缺,但它终于没有消损和增长。原来,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我们又羡慕什么呢?再说那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是我应有的东西,虽说是一丝一毫也不拿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它,听到的便是声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得到它没有人禁止,享用它没有竭尽,这是大自然的无穷宝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 第四段1.本段感情色彩如何?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本段的感情变为喜悦。 2.作者是怎样劝慰客人,使他从悲情中解脱出来?(1)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借水的流逝,月的盈虚,来说明人个体生老病死,总在变化,人类代代相承,有时永恒的。(2)物个有主,故人不能有非分之想,僭越之心。(3)大自然中拥有无尽宝藏,故吾与子共同享用这份天然的馈赠。 3.讨论: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谈谈对自己的启示。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的,作者表明的观点是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却并不现实的幻想世界;而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但也有负面因素,主张随遇而安也可能导致斗志的消减。但苏轼是在走出监狱到达流放地而几乎丧失自由的情况下说这番话的,反映了他的坦荡、旷达和强烈的生活信念,值得肯定的方面是主流。 积极进取,直面人生听任天命,随遇而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启示: 面对逆境的态度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 寂寞让苏轼如此美丽,寂寞让苏轼如此成熟。与其说是苏轼成全了赤壁,不如说是赤壁成全了苏轼。 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傅雷启示: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 以坦然的心境欣赏“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到大自然中寻求精神寄托。———旷达乐观 (五)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洗盏更酌:洗净酒杯,重新饮酒核:果品相与:相互枕藉:交错地枕靠着躺在一起既:已经客人听后高兴的笑了起来,于是洗过酒杯,重新饮酒。直到菜肴果品统统吃光了,杯盘也杂乱的放着。大家你靠着我,我挨着你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的天色已经发白了。 第五段1.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本段感情色彩为“喜”,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主要写客人听了苏子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 最后一段为什么以酒后一片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的景象作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和人生态度?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表现自己坦荡的胸襟。 2.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这样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滴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问题:这种写法有没有特别之处?巧妙地运用互补结构,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而主客实际上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主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客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事业无成,理想破灭 积极进取,直面人生听任天命,随遇而安小结 积极进取,直面人生听任天命,随遇而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小结 拓展讨论1:作者的“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这种观点在今天是否还适用?拓展讨论2:苏子听任自然的观点,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是否可取? 拓展讨论1:作者的“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这种观点在今天是否还适用?拓展讨论2:苏子听任自然的观点,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是否可取?最后一段为什么以酒后一片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的景象作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和人生态度? 拓展讨论1:作者的“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这种观点在今天是否还适用?拓展讨论2:苏子听任自然的观点,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是否可取? 整体感知1.文章大致写了什么内容?2.客与苏子的人生看法有什么不同?3.全文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夜游赤壁,抒发对人生的感慨。客-悲观苏子-乐观一(1)月下泛舟乐二(2~3)吊古伤今悲三(4~5)阐述哲理乐 总结写景“乐”1.夜游之乐2.吊古伤今抒情“悲”3.阐述哲理议论“乐” 月夜泛舟的舒畅(客之箫声)悲怀古伤今的悲咽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月夜泛舟的舒畅(客之箫声)悲怀古伤今的悲咽古今对比之悲:英雄无觅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月夜泛舟的舒畅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月夜泛舟的舒畅(客之箫声)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月夜泛舟的舒畅(客之箫声)悲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月夜泛舟的舒畅(客之箫声)悲怀古伤今的悲咽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英雄伟业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者 月夜泛舟的舒畅(客之箫声)悲怀古伤今的悲咽古今对比之悲:英雄无觅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人生短暂天地阔远自身渺小长江无穷 月夜泛舟的舒畅(客之箫声)悲怀古伤今的悲咽古今对比之悲:英雄无觅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物我对比之悲:人生短暂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 月夜泛舟的舒畅(客之箫声)悲怀古伤今的悲咽古今对比之悲:英雄无觅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物我对比之悲:人生短暂理想现实之悲:理想幻灭 月夜泛舟的舒畅(客之箫声)怀古伤今的悲咽古今对比之悲英雄无觅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物我对比之悲人生短暂理想现实之悲理想幻灭超脱人生的欢快变与不变不取与取景情理悲乐喜 感情线索:乐——悲——乐时间线索:月初出——东方既白叙事线索:夜游——听曲——主问客答——主辩——客喜作者思路怎样,全文以什么为线索? 赤壁之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夜游之行(“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乐客苏子借景议理,解客之悲构思和表达艺术喜乐极生悲,释悲生议美景苦情哲理悲 夜游赤壁主歌客和主客之悲苏子之悟主客尽欢(景)(情)(理)文章内容情感脉络乐悲悟喜 全文总结乐:风月之美遗世之乐悲:吾生须臾功业未成悟:物我无尽物各有主喜:共适风月难饰悲怆 本段的情感、层次与内在逻辑?“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写的是实景;“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半实半虚;而“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就是虚的了。由“实”到“半虚半实”,到完全的“虚”,这样的过程就是苏轼的幻觉逐渐释放的过程,就是他的心境一点点开阔的过程。他逐渐挣脱了所有的束缚,置身于一个奇妙的、自由的世界,心慢慢的飞翔起来。“在苍茫的月色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得是个自由的人”。 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我们都知道,“美人”指的是君王,比如《离骚》里“恐美人之迟暮”。所以,在这样无边的美景中,苏轼的心头依然有一丝的阴影,这丝阴影是与政治有关的,与政治上的失意有关的。但我们都知道,苏轼实在不是一个官瘾很大的人,仅仅是一个政治的失意,官做得小了就如此之悲么?不是的。黄州期间对苏轼的意义太不平凡了。 究竟是什么罪?审起来看!怎么审?打!一位官员曾关在同一监狱里,与苏东坡的牢房只有一墙之隔,他写诗道: 遥怜北户吴兴守,诟辱通宵不忍闻。通宵侮辱、摧残到了其他犯人也听不下去的地步,而侮辱、摧残的对象竟然就是苏东坡!(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那样一个高官,那样一个文人,他所面临的就是赤裸裸的殴打,殴打这种肉体的痛苦是可以忍受的,受不了的是精神上的侮辱。苏轼正是带着这身体与心灵的伤痕到了黄州。到黄州后他的境遇怎样?首先,物质上极其贫困,为了养活家小,他被迫在东坡亲自耕地,“垦荒东坡”,所以他后来自号“东坡”。这一点也还罢了,更难受的是来自精神上的折磨。 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状态,已被他自己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描述得非常清楚。信中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我们都喜欢苏轼,喜欢苏轼豁达好玩的一面,其实我觉得,在豁达好玩之外,如果我们走进这个生命本体,就会发现,那里其实有令人非常难受的一面。 所以,物质上的极度贫困,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阴影,沉甸甸的压在苏轼的心底。在这样的夜晚,他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面对无边的美景,“扣舷而歌之”,但他其实怎样也摆脱不了心底深处的阴影。这个客可能真是他的一个好朋友,他的知己,他敏锐的捕捉到苏轼这忧伤的情绪,产生了共鸣,并把它放大,因而吹出了如此忧伤的音乐。所以,吹出这忧伤的音乐的主要来源是苏轼本身。当然第二,在这篇文章中,这个客只是一个设置而已,苏轼说服客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苏轼说服另一个苏轼的过程。 品读第四小节第三段作者是抒情,抒的是悲情,第四段作者说理,说的是哲理。他正是用哲理化解了悲情。在第四段中,作者悟出了什么道理? 其一,物我无尽物与我是永恒的,何必哀叹生命的短暂呢。前人对这个问题也有过阐述,比如还是《春江花月夜》,在美景之后,写到:“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也写到了人与永恒自然相对比的渺小,但“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用人类的永恒传承来和自然对抗。同样,苏轼写到,“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虽然这一段江水流走了,但长江是永恒的,所以没有必要哀叹。 其二,物各有主这句话反过来理解就是“人各有物”,每个人都是主。功名、利禄、金钱这些“物”不是我应该所有的,也不是我所想要的,所以没有必要为这些东西去哀叹。那么我们可以拥有什么呢?我们是什么样的“物”的主人呢?“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是造物主无穷无尽的宝藏啊,难道我们还不快乐么?苏轼正是用这种方式解决了功业未成的悲哀。 引申提问:作者说服了客,也说服了自己。但这种说服实际上是很牵强的。人生深刻的体验与思考换来了“喜”,这“喜”是共适风月的人生态度,是从容面对生活中所有苦难的豁达情怀。我们如何看待这种豁达?它是没有解决什么实际问题,但它没有意义么? 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傅雷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留侯论》苏轼 这样的夜晚是短暂的,但正因为这样的夜晚,苏轼才能坦然地微笑着将无数个狰狞的白天转化为诗意的栖居。人类历史上有过无数个这样的时代。那是陶渊明“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的时代,是李白“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时代,是启功先生用那一笔飘逸的书法抄写大字报的时代,是钱钟书先生用握笔杆的手去握扫把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太多太多了。但是这些时代并没有吞噬这些高傲的灵魂,因为他们和苏轼一样也曾经拥有过这种豁达的胸怀。人类的文明也因此得以进步。 第二天苏轼面对的还是狰狞的现实,环境没有变,但是他的心情变了。如果将我们的目光投向风月自然,我们得到的不仅是生命的美丽,还有生命的自信。生命是短暂的,人生是渺小的。我们不能强大生命,但可以强大精神;社会总是有黑暗的,社会总会有污浊的,我们不能剔除污浊,但可以净化内心。苏轼是豁达的,他也许不是英雄,但他实在是个智者,他给生存提供了理由,更为生命赋予了诗意。这,也许是《赤壁赋》给我们的最大的启示。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探究课文的“水月”意象苏轼作品中的“水月”知多少?请你展示你所搜集的材料! 举例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永遇乐》)夜闲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流漓。(《虞美人》)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于狼。(《江城子•密州出猎》)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赤壁赋》)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记承天寺夜游》) 课文中又写了怎样的“水月”景象?请同学们按照:现实中的“水月”历史中的“水月”哲理中的“水月”分组讨论。 现实中的“水月”历史中的“水月”哲理中的“水月” 现实中的“水月”历史中的“水月”哲理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 现实中的“水月”历史中的“水月”哲理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 现实中的“水月”历史中的“水月”哲理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 我在幻想着幻想在破灭着幻想总把破灭宽恕破灭从不把幻想放过——顾城 后赤壁赋苏轼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象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划地一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括起,波浪汹涌。我也不觉忧伤悲哀,感到恐惧,觉得这里使人害怕,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象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经过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苏轼的诗文中,很多地方都写到了鹤,如《放鹤亭记》、《鹤叹》等都有对鹤的生动描写与赞美。我们知道,鹤在古代是放达隐逸的象征,是超脱不群的象征,是超然尘世的象征。所以,游赤壁后入睡的苏子在梦乡中见到了曾经化作孤鹤的道士,在“揖予”、“不答”、“顾笑”的神秘幻觉中,表露了作者本人出世入世思想的矛盾所带来的内心苦闷。政治上屡屡失意的苏轼很想从山水之乐中寻求超脱,结果非但无济于事,反而给他心灵深处的创伤又添上新的哀痛。南柯一梦后又回到了令人压抑的现实。结尾八个字“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相当迷茫,但还有双关的含义,表面上像是梦中的道士倏然不见了,更深的内涵却是“苏子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负又在哪里呢?”意象解读——鹤 限于舟中主要写岸上字字秋色句句冬景谈玄说理亦实亦幻主调旷达乐观略为虚无缥缈前赋后赋点景重情 夜游赤壁客:主:赤壁之景前水后水月所见所见所感乐所闻前:水月之诗后:美人之歌所感悲所闻前:箫声后:客语所思所思良辰美景乐事古今对比:人生渺小物人对比:人生短暂理想现实对比:人生无奈变与不变不取与取喜 形式、思想:就形式而论之,前赋主客问答,中规中矩之赋也;后赋,散文化,更具“以文为赋”之特质。就思想而论之,前赋虽然有乐有悲,但存在乐观旷达,变与不变之辨证,清风与明月之所共适;后赋写景叙事中给人一种罹难的惊恐,孤鹤鸣而掠舟,鹤化而为道士,是梦?“还是梦醒了无路可走的”的痛苦?是想超尘绝世,还是眷恋人世间? 前人点评:“前赋设为问答,此赋不过写景叙事。而寄托之意,悠然言外者,与前赋初不殊焉也。”(<唐宋八大家类选>卷十四) 《古文观止》:“前篇写实情实景,从‘乐’字领出歌来;此篇作幻境幻想,从‘乐’字领出叹来。一路奇情逸致,相逼而出,与前赋同一机轴,而无一笔相似。” 李扶九评:“后篇亦写客、写歌、写风、写月、写乐、写酒、写肴,一一与前篇同,而各位置不同。前篇同在舟中,次早还在;此篇有登岸一举,半夜即归,则前篇所未有也;前篇借客生波,尚似实情;此篇忽鹤忽道士,奇幻极矣,乃神似《南华》,非袭其貌也;至前篇说悲处,在客口中;此篇悲则公自言矣。” 通假字本字意义出处冯属缪狼籍文字通假嘱缭凭藉 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白茫茫的水气。旷远的样子。 在这时。指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本是一位盖世英雄。这不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为什么箫声这样悲凉呢?我们又羡慕什么呢! 然而如今在哪里呢?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和牛宿之间。我和客人在赤壁之下泛舟游览。越过那茫茫的江面。有位吹洞箫的客人。 成语归纳1、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物体非常渺小。2、正襟危坐:形容人物严肃或拘谨的样子。3、遗世独立:脱离社会,独自生活,不跟别人往来。4、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5、杯盘狼藉: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16. 赤壁赋课件
赤壁赋课件
2022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赤壁赋课件(人教版必修2)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10赤壁赋课件
高一语文赤壁赋复习2
高一语文赤壁赋复习
高一语文《赤壁赋》复习2
高一语文《赤壁赋》复习
幼儿心理健康ppt课件-PPT课件
《后赤壁赋》心得体会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1-10-08 09:41:06
页数:151
价格:¥4
大小:2.83 MB
文章作者:fenxiang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