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学案:第10课 篇目(一) 劝学 Word版含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8

2/18

剩余1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学习任务群人文主题语文素养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之道:把握学习的价值、意义、原则和方法,通过读书和学习提升自身修养,培养终身学习的理念;借助理性思维,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和美丑。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古代思辨性作品,探究其中蕴含的文化内容和传统思维方式。2.准确把握和评价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理解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学习有针对性地表达观点。3.学会发现问题,从合适的角度以恰当的方式阐述自己的看法,论述合理,语言准确,以理服人。[单元寄语]传统中国对如何读书有过很多讨论,其中,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流传甚广,成为近世士子的读书指南,元代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即以此为基础,后又演化出徐与乔《五经读法》、周永年《先正读书诀》,等等。与现代社会的诸种事情一样,读书之法也存在古今之变,这其中我们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在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古人读书不完全如现代社会那般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如果仅仅从知识体量角度而言,那时候总量并不算大。《论语》首章讲“学而时习之”,这里的“学”是自己体悟觉醒的意思,所以古人说“古之学者为己”,而不仅仅是获取外在知识。所以,古人特别反对把读书只是当成“辞章记诵”来猎取功名,认为那样背离了读书的本意。朱子反复提倡读书要“涵泳”,读书应该做到使人“存心复性”“学以成人”并能“经世致用”。所以,在传统中国的儒学政教体系里,特别重视如何读书也就不奇怪了。18 南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曾对读书法有个精辟总结:“读书须知岀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读书要“求所以入”,就是要像孟子所说的能够“知人论世”,熟悉作者的语境和个人品性,这样才能“见得亲切”,真实把握原作者的意图,知道古人的用心之处,以古人为师,矫正自己的言行,进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自我治理,这样才能把书读进去。如果只是读进去,而不知运用,成为词句的奴隶,那只能落得个“两脚书橱”的称号,这不是善于读书的人。要“用得透脱”,就是要能够立足于自己的时代和语境,把所读之书消化透彻,对自己所处的当下之世有仔细的考辨,认清时势,消化所读之书,这样读书才能达到经世致用的效果。王国维也表达过类似的意思,《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国维是从美学角度立言,意思其实是一样的。在这个“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过程里,读书人的主体角色值得认真思考,他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更不是游谈无根的夸夸其谈者,而是虚心涵泳,然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躬践之”。读书的过程,是读书人在所读之书与现实之间进行不断对话和诠释的过程,读书人“入乎其内”,体会原书的精神,吸收书的营养,同时要能“出乎其外”,用之于天下国家。在这过程里,读书人自己的狭隘生命体验得到了扩充,即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同时,为改变现实,又必须对书进行创造性诠释和转化,使自己当下的生命和文化灌注到古书之中,使古书具有了生机活力,成为改造现实、规划未来的参考。这个读书法有着鲜明的儒学特色,贯彻了儒学所强调的“学以成人”和“经世致用”思想,这也是与孟子提倡的士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存在方式相对应的。到了明代,从小学(明代叫社学)开始,到科举求官,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教科书,读书的过程是“证诸先觉,考诸古训,尊所闻,行所知”的历程,从小就开始这样反复训练,“日以义理浸灌其心”,长大了自然就可以达到使“心术归于正”的目标了。(选自《光明日报》)18 第10课篇目(一)__劝学课文导入素养任务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是个人发展和国家繁荣昌盛的力量源泉。历史上,知识释放的正能量最持久,不善于学习、缺乏知识的教训最惨痛。获取知识,不仅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有效的学习方法,还要有老师的谆谆教导。关于这些,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荀子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态度、方法,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品读经典,领悟圣贤的智慧。1.把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2.学习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3.联系社会背景,探究荀子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意义。[资讯概览]一、作者介绍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赵国人,战国末期思想家、教育家,时人尊称“荀卿”。荀子早年游学于齐,因学问广博,“最为老师”,曾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荀子受楚春申君之用,为兰陵县令,失官后,在兰陵著书教学。韩非、李斯倶为其学生。荀子批判和总结了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与孟子的“性善”说相反,他主张人性本“恶”,提出以教育和环境引导人们为“善”;又主张礼治与法治相结合。二、思想情怀荀子的教育观荀子重视教育和学习的功能。他认为,学习对人是至关重要的,“学不能已”,“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教育决定了人后天的成长,“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18 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他指出,知识和德性修养是通过积累而成的,“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认为学无止境、后来者居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并强调“学”的目的就在于“为”,“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情境活动]熟读课文,并就荀子的学习观发表见解。答:                                                                                                                                                                                    参考答案:对于是否“会学习”这个问题,许多人可能嗤之以鼻。他们会说,“学习”还不简单吗?就是读书做题。其实,真正的会学习并不是这样。《劝学》一文告诫我们:要善于借助外物,要注重积累;要有恒心,要专一。这是常识,也是真理。有人能把荀子的《劝学》一文背得滚瓜烂熟,但在实践中,却又忘记了这几条最基本的原则。我们可以扪心自问:做到“积土成山”了吗?做到“锲而不舍”了吗?做到“用心一”了吗?只有做到这些,才是真正地学会学习了。让我们投身到学习中去吧,多读书,多倾听,多借鉴,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一心一意,从而打造一个多姿多彩的美丽人生![资讯概览]一、写作背景战国时期,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等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为了揭示后天学习的重要意义,他创作了《劝学》一文,鼓励人们通过学习实践君子之道。二、时代大事稷下学宫与百家争鸣稷下学宫是世18 界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和我国最早的社会科学院、政府智库。始建于齐桓公时期。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稷门附近。“稷”是齐国国都临淄城一处城门的名称。“稷下”即齐都临淄城的稷门附近,齐国君主在此设立学宫。故因学宫地处稷门附近而得名为“稷下学宫”(这与东汉时期的“鸿都门学”得名由来相同)。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中国学术思想史上这场不可多见、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的,官学为黄老之学。它作为当时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园地,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学术争鸣局面的形成。[资讯概览]一、文学常识《荀子》《荀子》是荀子及其门人弟子所著,现存32篇。该书是中国古代儒、法、道、墨等诸子学术思想的集大成之作,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论说文的进一步成熟。主要内容:(1)“重人轻天”思想。《荀子》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的理论,认为人不能决定自然规律的存亡,天也不能决定人类的治乱、吉凶和命运。天与人各有自己的功能和作用。(2)“隆礼重法”学说。这是基于“人性恶”的理论基础,强调发挥“礼义”的教化作用,借以改造生来不良的人性,同时还要并用刑罚来制服性情顽劣之人。作品评价:《荀子》一书的思想,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意识,在其处于进步和革命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的礼义伦理思想对于封建基础的巩固以及封建上层建筑的建立起了积极的作用。二、文化常识1.故不积跬步跬:古代称人行走,举足一次为“跬”,举足两次为“步”,故半步称“跬”。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君子:特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君子”一词出自《易经》,被全面引用最后上升到士大夫及读书人的道德品质始自孔子,并被以后的儒家学派不断完善,成为中国人的道德典范。[文白对译]18 18 [文言积累]一、重点字音(请给下面加点字注音)1.中绳(zhòng)       2.以为轮(róu)3.其曲(qū)中(zhòng)规4.槁暴(gǎo)(pù)5.蛇鳝(shàn)6.参省(cān)(xǐng)7.须臾(yú)8.舟楫(jí)9.跬步(kuǐ)10.骐骥(qí)(jì)18 11.锲而不舍(qiè)12.驽马(nú)13.金石可镂(lòu)14.跂而望(qǐ)15.二螯(áo)二、通假字(请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以为轮      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2.虽有槁暴有同又,再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见识4.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天性三、古今异义(请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2.蚓无爪牙之利古义:人或动物的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3.木直中绳,以为轮古义:以之为,把它做成今义:认为4.下饮黄泉古义:地下的泉水今义:迷信说法中的地府5.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托身,安身今义:①托付;②把希望、理想、感情等放在某些人或事物上四、词类活用(根据提示解释词义)(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每天(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向上 下:向下18 古汉语名词作状语的六种类型名词作状语,就是指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对这个动词起着直接修饰或限制的作用。类型示例解读表比喻“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名词“犬”,修饰动词“坐”,比喻“坐”的状态,译为“像狗那样”。表态度“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田忌赛马》)名词“客”,修饰动词“待”,作状语,可译为“像对待客人一样”。表工具、方式“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名词“箕畚”,修饰动词“运”,作状语,表示“运”所凭借的工具,译为“用箕畚”。表依据“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名词“法”,修饰动词“斩”,可译为“依照法律”。表方位、处所“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名词“上”“下”,分别修饰动词“食”“饮”,作状语,表示方位,译为“向上”“向下”。表动作行为的频率“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伤仲永》)时间名词“日”,修饰动词“扳”,作状语,表示“扳”的频率,译为“每天”。2.名词作动词非能水也             游泳(二)动词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以为轮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三)形容词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1)其曲中规弯曲度(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善行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18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使……加快五、重点实虚词(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绝(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动词,横渡(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形容词,与世隔绝(3)以为妙绝(《口技》)形容词,达到极点(4)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副词,极,非常(5)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动词,停止,终止2.闻(1)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动词,听到,听见(2)博闻强识(《礼记》)名词,见闻,见识(3)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动词,听说(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见(5)扫后更闻香(《和张秀才落花有感》)动词,嗅到3.疾(1)声非加疾也形容词,劲疾(2)君有疾在腠理(《扁鹊见蔡桓公》)名词,疾病(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形容词,快,迅速4.强(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形容词,强健的(2)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前出塞》)名词,有力的弓(3)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形容词,有余5.假(1)假舟楫者动词,借助(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动词,借(3)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动词,假装6.望18 (1)吾尝跂而望矣动词,远望(2)先达德隆望尊(《送东阳马生序》)名词,名望7.于(1)青,取之于①蓝,而青于②蓝①介词,从,由②介词,表比较,比(2)善假于物也介词,引出对象,可不译(3)果得于数里外(《河中石兽》)介词,在(4)信义著于四海(《隆中对》)介词,在8.而(1)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可是,却(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递进,并且(3)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修饰,可不译(4)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连词,表顺承(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连词,表假设,如果(6)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和9.焉(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此”(2)而圣心备焉句末语助词,了(3)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代词,它10.之(1)使之然也代词,代指“木”(2)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助词,主谓之间取独(3)蚓无爪牙之利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结构助词“的”(5)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动词,到,往六、文言句式(请根据提示翻译下面句子)1.判断句(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译文:即使又晒干了,它也不会再挺直了,(这是因为)用火烤使它成这样的啊!(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判断句,“……也”表判断)18 译文:有学问的人的资质禀赋同一般人相比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有学问的人)善于借助外物罢了。(3)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译文:螃蟹(虽然有)六条腿和两只蟹钳,(但如果)离开蛇和鳝鱼的洞,它就没有可以寄居存身的地方,(这是它)用心浮躁(不专一)的缘故。2.状语后置句(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句,状语“于蓝”分别置于动词“取”和形容词“青”之后)译文:靛青,从蓝草中取得,但比蓝草的颜色显得(更)深。(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状语后置句,状语“于水”置于形容词“寒”之后)译文:冰,是水(遇冷)凝结而成的,但它比水(更)寒冷。3.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定语“利”和“强”分别置于中心词“爪牙”和“筋骨”之后)译文:蚯蚓(虽然)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4.省略句木直中绳,以为轮。(省略句,“以”和“为”之间省略了代词“之”)译文: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线,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七、典型名句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NO.1文本初读]在结构框架图中的空缺处填上恰当的内容。18 答:                                                                      参考答案:①提高改变自己 ②学习的作用 ③正反对比设喻[NO.2文本精读]任务驱动一 文段理解和分析(一)阅读课文第1、2自然段,完成以下问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就砺则利        就:趁着、顺便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检验C.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已:停止D.以为轮,其曲中规规:圆规解析:选A 就:接近、靠近。2.对本部分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B.作者运用“青出于蓝”和“冰寒于水”这两个比喻,既比喻学生可以超过老师,也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C.“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一比喻意在论证学习可以改变人的习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D.作者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解析:选B B项,不能认为“青出于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3.文章在这两个自然段中论述的学习的意义是什么?请简要概括。答:                                    18                                     参考答案:学习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二)阅读课文第3、4自然段,完成以下问题。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圣心备焉备:全、齐B.而闻者彰彰:清楚C.而致千里致:到达D.锲而舍之舍:停止、舍弃解析:选A 动词,具备,完备。5.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种生活体验阐明“善假于物”的重要性。B.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C.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时也需要后天努力。D.作者在最后一段论述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强调了学贵积累、学贵坚持以及用心专一的道理。解析:选C “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错,课文中有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6.“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这四个比喻中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答:                                                                                                                                                参考答案:这就强调了“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即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任务驱动二 综合理解和分析7.(素养提升)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荀子却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两人的说法看似矛盾。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答:                                    18                                                                                                                                                 参考答案:两位儒学大师的观点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相悖。“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的是学习需要有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学与思要结合起来;荀子并没有否定思考,他反对的是只坐在房间里苦思冥想而不去学习的做法。“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以亲身体验,通过“终日而思”与“须臾之所学”的对比,论述了空想不如“善假于物”的学习方法。君子的才德之所以能超过一般人,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外物好好学习。推论可知,人如果善于利用外物好好学习,就可以成为有才德的君子。荀子把“所学”和“善假于物”联系起来,这就意味着学习的目的是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类文赏读]时代的步伐越来越快,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勤学也与我们渐行渐远,少年发奋、勤学苦读,似乎只能用在古人的身上,“倦学”“厌学”“不尊师重道”的思想风向又在抬头。但请不要忘记:“贫者因书富,富者因书贵。”  一、古诗文精读1.书 院[宋] 刘过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译文] 勤奋读书如农夫种地,勤劳懒惰自己知道;如果多读书有了知识,就等于在农业上有了大丰收。[赏析] 这首诗运用比喻的手法,将读书学习比为耕地,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有没有用功自己心里清楚,只要功夫下足了,一定会有收获的。生动形象,警示深刻。2.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18 “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史记·孔子世家》[译文] 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了十天仍止步不进。师襄子说:“可以增加学习的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习曲子,但还没有掌握演奏的技巧。”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已经熟习演奏的技巧,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其中的志趣呢。”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已经熟习其中的志趣,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孔子说:“我还不知道乐曲的作者啊。”过了一段时间,(从孔子的弹奏中)仿佛看到有个人正在严肃地沉思,安然地在高处瞻望,胸怀着远大的志向。(孔子)说:“我知道乐曲的作者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睛深邃远望,如同统治着四方诸侯。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离开座席连行两次拜礼,说:“老琴师传授此曲时就是这样说的,这支曲子叫作《文王操》啊。”[赏析] 学习,的确需要我们用心专一,深入其中,如此,也才能有更深的体会,得到更大的收获,也能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倘若停留在表面,或是深入得不彻底,便难于领悟其中更深的道理。而学习也不是为别人学,是为我们自己学,为更好掌握知识,提升能力,服务社会而学。因此,真正有志于学习的人,会用心投入,深入下去,不会轻易带过或是半途而废。二、思辨阅读卖 书宗 璞几年前,写过一篇短文《恨书》,恨了若干年,结果是卖掉。这话说说容易,真到做时也颇费周折。卖书的主要目的是扩大空间。因为侍奉老父,多年随居燕园,房子虽不小,但大部分为书所占。四壁图书固然可爱,但到了四壁容不下,横七竖八向房中伸出,书墙层叠,挡住去路时,则不免闷气。而且新书源源不绝,往往信手一塞,便混入众书之中,再难寻觅。有一天我忽然悟出,要有搁新书的地方,先得处理旧书。其实处理零散的旧书,早在不断进行。现在的目标,是成套的大书。以为若卖了,既可腾出地盘,又可贴补家用,何乐而不为?依外子仲的意见,要请出的首先是“丛书集成”,而我认为这部书包罗万象18 ,很有用;且因他曾险些错卖了几本,受我责备,不免有衔恨的嫌疑,不能卖。又讨论了百衲本的“二十四史”,因为放那书柜之处正好可以放饭桌。但这书恰是父亲心爱之物,虽然他现在视力极弱,不能再读,却愿留着。我们笑说这书有大后台,更不能卖。仲屡次败北后,目光转向《全唐文》。《全唐文》有一千卷,占据了全家最大书柜的最上一层。若要取阅,须得搬椅子,上椅子,开柜门,翻动叠压着的卷册,好不费事。作为唯一读者的仲屡次呼吁卖掉它,说是北大图书馆对许多书实行开架,查阅方便多了。又不知交何运道,经过文革洗礼,这书无损污,无缺册。我心中暗自盘算一定卖得好价钱,够贴补几个月。经过讨论协商,顺利取得一致意见。书店很快来人估看,出价一千元。这部书究竟价值几何,实在心中无数。可这也太少了!因向图书馆馆长请教。过几天馆长先生打电话来说,《全唐文》已有新版,这种线装书查阅不便,经过调查,价钱也就是这样了。书店来取书的这天,一千卷《全唐文》堆放在客厅地下等待捆扎,这时我拿起一本翻阅,只见纸色洁白,字大悦目。我随手翻到一篇讲音乐的文章:“烈与悲者角之声,欢与壮者鼓之声;烈与悲似火,欢与壮似勇。”心想这形容很好,只是久不见悲壮的艺术了。我又想知道这书的由来,特地找出第一卷,读到嘉庆皇帝的序文:“天地大文,日月山川,万古昭著者也。人受天地之中以生,经世载道,立言牖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之时义大矣哉!”又知嘉庆十二年(1807),皇帝得内府旧藏唐文缮本一百六十册,认为体例未协,选择不精,命儒臣重加厘定,于嘉庆十九年(1814)编成。古代开国皇帝大都从马上得天下,也知道以后不能从马上治之,都要演习斯文,不敢轻渎知识的作用。我极厌烦近来流行的宫廷热,这时却对皇帝生出几分敬意。书店的人见我把玩不舍,安慰道,这价钱也差不多。以前官宦人家讲究排场,都得有几部老书装门面,价钱自然上去。现在不讲这门面了,过几年说不定只能当废纸卖了。为了避免一部大书变为废纸,遂请他们立刻搬走。还附带消灭了两套最惹人厌的《皇清经解》。《皇清经解》中夹有父亲当年写的纸签,倒是珍贵之物,我小心地把纸签依次序取下,放在一个信封内。可是一转眼,信封又不知放到何处去了。虽然得了一大块地盘,许多旧英文书得以舒展,心中仍觉不安,似乎卖书总不是读书人的本分事。及至读到《书太多了》这篇文章,不觉精神大振。吕叔湘先生在文中介绍了一篇英国散文《毁书》,那作者因书太多无法处理,用麻袋装了大批初版诗集,趁午夜沉之于泰晤士河。书既然可毁,卖又何妨!比起毁书,卖书要强多了。若是得半夜里鬼鬼祟祟跑到昆明湖去摆脱这些书,我们这些庸人怕只能老老实实缩在墙角,永世也不得出来了。最近在一次会上得见吕先生,因说及受到的启发。吕先生笑说:“18 那文章有点讽刺意味,不是说毁去的是初版诗集嘛!”可不是!初版诗集的意思是说那些不必再版,经不起时间考验的无病呻吟之作,也许它们本不应得到出版的机会。对大家无用的书可毁,对一家无用的书可卖,自是天经地义,至于卖不出好价钱,也不是我管得了的。如此想过,心安理得。整理了两天书,自觉辛苦,等疲劳去后,大概又要打新主意。那时可能真是迫于生计,不只为图地盘了。(选自《读者》2020年第9期,原载《散文》1989年第1期)有人评价说:本文虽写“卖书”,实则表现的是“爱书”。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                                                                                                                                                                                                                        参考答案:①文章开篇写的是卖书,但是卖的是旧书,新书仍不断买,处理旧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要有搁新书的地方”,侧面说明“我”是爱书的。②中间虽用大量的笔墨来写“卖书”的周折,但实际表达的是对书的爱恋、不舍。③结尾写卖书后的反思和洞见:表面是自我安慰的释然,“对大家无用的书可毁,对一家无用的书可卖,自是天经地义”,深层是对“卖书”的自责,不管怎样掩饰,内心的不安是无法补救的,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爱书之情。18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1-09-17 11:28:44 页数:18
价格:¥3 大小:1.56 M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