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高中
>
语文
>
统编版(2019)
>
必修上册
>
第六单元
>
*师说 /韩愈
>
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学案:第10课 篇目(二) 师说 Word版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学案:第10课 篇目(二) 师说 Word版含答案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8
2
/18
剩余16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第10课篇目(二)__师说课文导入素养任务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是唐朝时候,人们却以从师为耻。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著名的文章《师说》。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文言知识。2.学习正反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3.理解尊师重道的重要意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资讯概览]一、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贞元进士。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因谏唐宪宗迎佛骨之事,被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谥号“文”,也称“韩文公”。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重道轻文”,提倡“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影响深远。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同时他也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18 二、思想情怀1.惟古于词必己出。(《南阳樊绍述墓志铭》)2.惟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3.文从字顺各识职。(《南阳樊绍述墓志铭》)4.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调张籍》)5.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6.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原道》)[资讯概览]一、写作背景曹魏时期,自从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士族便合法地垄断了政治大权和经济大权,形成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上层士族的子弟,生来就是统治者,无论品德智能高低,凭着高贵的门第,靠特权当官。因此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了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这种风气仍然存在,上层“士大夫之族”自己不从师学习,也反对像韩愈那样公然为人师的人,还对别人从师学习“群聚而笑之”。韩愈当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就是在全国性的学府中担任一门课的教授。他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恶劣风气深恶痛绝。《师说》就是韩愈借送李蟠来抨击那些“耻学于师”的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传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的文章。二、时代大事古文运动发端魏晋南北朝时期,“骈文”在文坛上兴起。“骈文”又称“四六文”,是一种讲究词藻、声律和对仗的文体,全篇以双句为主,每句话由四个字或六个字构成。这种文体不重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导致了前秦诸子及司马迁那种不受拘束、轻松随意的散文被抛弃,文学创作中艳丽浮靡之风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为此,韩愈提倡恢复古文的传统,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读书人,逐渐形成了风气,所以后来就有了“古文运动”这个名称。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师说》就是韩愈在这一时期写给弟子的赠文。[情境活动]18 唐代文学家韩愈,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三岁而孤,靠兄嫂养育成人。满腹经纶却功名蹭蹬,历尽艰辛方进士及第。走入仕途后又因性格耿直、直言无忌而遭祸,一贬阳山,再贬为博士,三贬潮州,颠沛流离,身心交瘁,但他能做到宦海浮沉而荣辱不惊。从政为官,鞠躬尽瘁,有惠及民;执笔为文,泻玉飞珠,成为一代宗师。韩愈的经历和成就,带给你怎样的思考?请与同学探讨,各抒己见。答: 参考答案:“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这是作家梁衡对韩愈的评价,是韩愈为官的写照。他的为官之道从侧面可反映出韩愈本人有极高的素养,这与他在文学上的造诣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资讯概览]一、文学常识说“说”是古代的一种用议论、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说”的语言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说”这类文体。二、文化常识1.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例如: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2.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例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3.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又称作“六经”。另也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例如: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18 4.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一般由他人记述,属于古籍注释体例之一,其他的还有注、笺等。例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5.师:历代对教师的尊称。古人特别尊师重道,常把“天地君亲师”并列,以示对教师的尊敬。在古代,对老师的称谓很多,如师长、博士、祭酒、司业、学官、教习、教谕、西席、西宾、讲席等。[文白对译]18 18 [文言积累]一、重点字音(请给下面加点字注音)1.句读(dòu) 2.或不焉(fǒu)3.官盛则近谀(yú)4.郯子(tán)5.苌弘(cháng)6.师襄(xiāng)7.老聃(dān)8.六艺经传(zhuàn)9.李氏子蟠(pán)10.贻之(yí)18 二、通假字(请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三、古今异义(请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吾从而师之古义:从,跟随;而,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3.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大家,许多人4.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行初等教育的学校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四、词类活用(根据提示解释词义)(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则群聚而笑之成群地2.名词作动词(1)吾师道也学习(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尊师学习(3)君子不齿并列、排列古汉语名词作一般动词的五种情况18 类 型阐 释示 例名词+名(代)词名词带宾语(名词或代词),则前一个名词作动词“愿为市鞍马。”(《木兰诗》)名词“市”带了宾语“鞍马”,“市”活用作动词,译为“买”。能愿动词+名词能愿动词后带名词,则名词活用为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能愿动词“能”之后带名词“水”,则名词“水”活用为动词“游泳”。副词+名词副词后带名词,则名词活用为动词“不蔓不枝。”(《爱莲说》)名词“蔓”和“枝”前有副词“不”,均活用为动词,分别译为“生藤蔓”“长枝节”。所+名词“所”字后边的名词用作动词“寻向所志,遂迷。”(《桃花源记》)名词“志”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作动词,译为“做标记”。名词+补语(介宾补语)名词后带补语,则这个名词作动词“一狼洞其中”。(《狼》)“一狼洞其中”,是省略句,应为“一狼洞(于)其中”,名词“洞”后面带介宾补语“(于)其中”,名词“洞”作动词,译为“打洞”。3.名词的意动用法(1)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2)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以……为师(二)形容词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1)小学而大遗小: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圣明的人愚:愚昧的人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1)而耻学于师以……为耻(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以……为耻(3)不耻相师以……为耻18 五、重点实虚词(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师(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2)吾师道也动词,学习(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动词,从师(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5)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名词,军队2.传(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书的著作3.道(1)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3)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名词,道路(5)策之不以其道(《马说》)名词,方法(6)吾道一以贯之(《论语》)名词,主张,观点(7)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名词,道义(8)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动词,说4.惑(1)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3)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5.于(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介词,对于(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3)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比(4)不拘于时介词,被18 6.其(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2)其出人也远矣代词,他,他们(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表远指,那(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5)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诘语气,岂、难道(6)传其①道解其②惑者也①代词,指老师的②代词,指学生的7.之(1)古之学者必有师结构助词,的(2)择师而教之代词,他(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4)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类,这些(6)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用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六、文言句式(请根据提示翻译下面句子)1.判断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也”表判断)译文: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2.被动句不拘于时。(被动句,介词“于”表被动)译文:(他)不受(士大夫那种耻于从师的)时俗的限制。3.状语后置句(1)生乎吾前。(状语后置句,“生”的状语“乎吾前”后置)译文:出生在我前面(的人)。18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状语后置句,“生”的状语“于吾”后置)译文:哪用得着知道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3)师不必贤于弟子(状语后置句,“贤”的状语“于弟子”后置)译文: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贤能。4.宾语前置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译文:不理解句读,不能解决疑惑。5.省略句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省略句,“爱”前省略主语“人们”,即“士大夫之族”)译文:(人们)疼爱自己的孩子,就会选择老师来教他。七、典型名句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NO.1文本初读]在结构框架图中的空缺处填上恰当的内容。答: 参考答案:①立:圣人无常师 ②今之众人 ③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NO.2文本精读]任务驱动一 文段理解和分析18 (一)阅读课文第1、2自然段,完成以下问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吾师道也 师:学习(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闻:知道,懂得(3)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固:本来(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无论、不论(5)吾未见其明也明:明智(6)彼与彼年相若也相若:差不多(7)官盛则近谀近:近乎(8)君子不齿齿:并列、排列2.下列对第1自然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这句话开门见山,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统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是全文的中心论点。B.本段第2句阐述了教师的作用。作者用六个字概括了教师的三个作用:“传道”“受业”“解惑”。C.第3、4句阐述了从师的必要。作者从正面指出“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说明有惑必须从师。D.第5~7句阐述了择师的态度。正面提出择师的标准,不论其地位高低和年纪大小,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解析:选C C项,作者从反面指出“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3.下列对第2自然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3句,慨叹师道不传,指出师道不传的危害。这一层承接上文从师的标准,并领起下文对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批判。B.第4~6句,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对比,指出“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C.第7~9句,把习句读从师与惑而不从师的现象对比,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间接的否定,批评“今之众人”“小学而大遗”的不明智的做法。D.第10~15句,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讥笑相师对比,批评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习。18 解析:选C C项,“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间接的否定”错,是给予直接的否定,“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4.如何理解“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句话的含意?答: 参考答案:这一句鲜明地点出了择师的态度和标准: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龄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而当时的“士大夫之族”认为,年龄相近的不该相师,对道的认识相近的不该相师,官大的不该以官小的为师。作者的这一观点直接指向了士大夫阶层的门第观念和“耻学于师”的陋习,这不仅表现出作者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还体现了作者在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精神和辩证思想。(二)阅读课文第3、4自然段,完成以下问题。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圣人无常师:常:固定(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传:解释经书的著作(3)余嘉其能行古道:嘉:赞许(4)作《师说》以贻之:贻:赠送6.下列对本部分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3段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了“圣人无常师”的论点。B.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结论。C.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D.第4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3段,“能行古道”照应第2段。解析:选D D项,“不拘于时”照应第2段,“能行古道”照应第3段。7.“圣人无常师”有什么深刻内涵?在文中有何作用?答: 18 参考答案:(1)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广泛地学习。世上的学问门类众多,人不能尽知,要想获得渊博的知识,就要多向他人学习。(2)这句话既回应篇首“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观点,又领起本段内容,转入正面论述。任务驱动二 综合理解和分析8.(素养提升)《师说》阐述了许多有关从师的见解,哪些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观念?答: 参考答案:作者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的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这与我们今天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不同的。他认为“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很反常,反映了他的封建观念。9.(素养提升)荀子、韩愈都是古代儒家文化重要的代表人物,他们不仅是思想家,同时也都是教育家,他们在《劝学》和《师说》中有一个共同观点,那就是强调道德修养的养成。请结合文本谈谈这一观点。答: 参考答案:①《劝学》中认为“学”不仅能弥补自身不足、提高改变自己,更能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文章开篇说“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是指有学问有道德的人,接下来荀子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结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由此可知,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意思是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这同样是着眼于品德的养成。因此,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②《师说》开篇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道”“受业”“解惑”18 ,这是老师必须要做的三件事情。而师者第一职能是“传道”,对于“道”,虽然有韩愈自己特定的内涵,与我们今天对“道”的理解有所区别,但《师说》中对老师的首要职责的认识与我们今天是无二的,都是立德树人,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培养其德性底色。所以说荀子和韩愈在文中都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类文赏读]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孔子在山东曲阜开创第一所“学校”以来,尊师之风日兴。从古至今,我国被传为佳话的名人尊师范例不胜枚举。他们用谦逊、勤勉和敬重书写了一个个永恒不变的尊师重教的诗篇,为华夏莘莘学子树立了尊师的楷模和典范。一、古诗文精读汉明帝尊师上自为太子,受《尚书》于桓荣,及即帝位,犹尊荣以师礼。尝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杖,会百官及荣门生数百人,上亲自执业;诸生或避位发难,上谦曰:“太师在是。”既罢,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太官、太医相望于道。及笃,上疏谢恩,让还爵士。帝幸其家问起居,入街,下车,拥经而前,抚荣垂涕,赐以床茵、帷帐、刀剑、衣被,良久乃去。自是诸侯、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荣卒,帝亲自变服临丧送葬,赐冢茔于首山之阳。子郁当嗣,让其兄子泛;帝不许,郁乃受封,而悉以租入与之。帝以郁为侍中。——节选自《资治通鉴》[译文] 明帝自从当上太子,向桓荣学习《尚书》,登基为皇帝后,依旧尊重桓荣以师礼相待。他曾经亲自去太常府(桓荣已封太常)探望,让桓荣坐东面,设几杖,召百官和桓荣数百名弟子来行弟子礼,明帝亲自执弟子礼节;诸生提问题时,有的避位表示尊敬皇帝,明帝谦让说:“太师在这里。”结束后,把太官的供具都赐给了太常家。每次桓荣生病,皇帝就派遣侍从看望问候,并派太官、太医为桓荣医治。桓荣病势严重的时候,呈上奏折叩谢皇恩,并辞让交还爵位和官职。明帝亲自到他家问起居情况,走到他家所在街道就下车了,拥经上前,抚摩着他哭泣,赐给他床茵、帷帐、刀剑、衣被,很久才离去。从此,诸侯、将军、大夫来探病的,不敢再乘车到门口,在床前都下拜。桓荣死后18 ,明帝亲自改换丧服送葬,赐他在首山之阳修筑坟墓。桓荣的儿子桓郁应当继承爵位,想让给他兄长的儿子桓泛;明帝不许,桓郁于是接受封赐,而把得到的封邑的收入都给桓泛。明帝任命桓郁为侍中。[赏析] 古人云:“一日之师,终身事之。”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孔子在山东曲阜开创第一所“学校”以来,尊师之风日兴。汉明帝尊师重教,一以贯之,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好的榜样。二、思辨阅读千年一叹读韩愈从维熙中国民俗谚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泉则秀。这儿的山上无仙,江中亦无流泉戏水,但是地处潮州境内的韩山、韩江,却名贯广东大地,成为大海之滨一道奇异的人文风景。只因唐代文人韩愈被贬官离开长安后,曾在这儿当了不足一年时间的地方小官。他似乎比“仙”和“泉”更具有震撼和感召力量,使原本为他姓的山和水,后人将其统统改为韩姓:山易名为韩山,水易名为韩江。……纵观古代文人,被贬官者多多,凡是直抒其心意的文人,大都留下仕途失意被贬官和流放的历史。但不同的是,他们在人生低谷中的行迹,却有着千差万别。这些文人雅士,大乌纱帽一旦变成小乌纱帽,多表现得心灰意冷,在自舔伤口中,写出些悲悯自怜的诗歌。而韩愈与众不同,尽管他在被贬官的路上,也曾写下“好收吾骨瘴江边”的自怜诗章;但到了潮州赴任之后,却将自身伤痛闲置一边,把庶民百姓冷暖放在了至高无上的位置。笔者沿韩江而行时,江边有一座古亭映入眼帘。停车仔细观看,见亭内有一石碑,碑下压着一条鳄鱼石雕。当地友人为我解疑说,这是后人为纪念韩愈带领当地百姓的驱鳄之举而建立起的功德碑。韩愈初到潮州上任之日,正是潮州江河鳄鱼成灾之时,当时此地的黎民百姓,因为继承了远古的迷信传说,认为鳄鱼为水中之神灵;每到鳄鱼成灾时,都向江里投下屠杀了的牛羊猪狗等生灵,以求平安。韩愈一向尊重孔孟正统儒理之道,反对神鬼的玄学之说,便不顾疲劳地日夜游说于江水之边,宣扬除鳄才是自我拯救之良策。潮州自古为客家族人之领地,其族人把信奉神灵视为灵魂之全部,因而驱鳄之举步履维艰。但生性执着的韩愈,一直不改初衷,在其不懈的努力之下,终于获得了善果,不仅将为害一方的鳄鱼驱之于海,让潮州百姓从“江神”的精神奴役中解放出来;还以驱鳄为兴修水利机遇,打开引水浇灌之门18 ,给封闭的沿江大地,带来五谷丰登的年华。因而,后人一直垂念其德政,在江边立起这个临江亭和亭内的功德碑。其影响之大穿越了时空,直到明朝嘉靖年间,礼部右谏沈伯咸,还特意在韩山写下了“功不在禹下”的碑文,以示对贬官到潮州后韩愈德政的崇敬。此为韩愈在粤东的形象之一。尽管大唐时期,还属于帝王世袭的封建社会,但在唐律中已有不许“纳良为奴”的律条。但当时的粤东岭南,处于大唐版图上相对封闭落后的地区,韩愈贬官到此地时,该地盛行贩卖人口之恶习,地方志中留有“其荒阻处,父子相缚为奴”的记载。用白话文解析,就是在饥荒之地,有钱人家能收贫穷人的全家为奴。韩愈到了潮州之后,以大刀阔斧之气势,更改这地区的千古陋习。此举比驱鳄更为艰难,韩愈为此付出了更为艰辛的努力。韩愈早有铭言喻世:“业精于勤荒于嬉。”他就是用这种不知疲惫的执着精神,而完成他解放奴隶的壮举的。据地方史料记载,韩愈此举开花结果后,曾有贫苦奴民称他为粤东岭南的“韩青天”。这是韩愈被贬官到潮州后的形象之二。后人为了纪念他为文为人之德,在韩山绿色环抱中,为他修建了雄伟的纪念祠堂。沿山而上的回廊两侧,皆为唐代之后官人和文人对他的评说。我统计了一下,总共四十块碑文,碑文以各种书体刻下对这位“百代文宗”的盛誉。至于潮州的本土人士,更是以韩愈曾在此地驻足为荣。与我一同登山朝圣的当地文联友人对我说:“千古中的文人至圣,从长安被贬到我们这儿来,成了我们这方水土至高无上的荣誉。”我说:“愿华夏大地的文人,能有韩文公敢言、敢行的精神风骨;愿那些文官们,都能以韩愈为镜,照一照自己的形神!”阅读全文,结合自己的理解,探究文章最后一段话的意蕴。答: 解析:最后一段是作者的呼吁和期望。作者有两层意思,一是作者对韩愈的赞美,对其敢作敢为、荣辱不惊、以百姓为重的精神进行肯定和褒扬。另一层意思是作者对后人和当今为官者的期望,呼吁当今文人要敢于发表正确的言论,敢于替百姓说话,做一个具有精神风骨的人;呼吁当今为官者要视百姓为父母,荣辱不惊,以韩愈为榜样,身体力行为百姓做事。考生要结合原文主旨,指出语句的深层含义。参考答案:文章最后一段再一次对韩愈敢作敢为、以百姓为重的精神进行肯定和褒扬;呼吁当今文人要敢于发表正确的言论,敢于替百姓说话,18 做一个具有精神风骨的人;呼吁当今为官者要视百姓为父母,荣辱不惊,以韩愈为榜样,身体力行为百姓做事。18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作业:10 劝学 师说 Word版含解析
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学案:第4课 篇目(二)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Word版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学案:第14课 篇目(一) 故都的秋 Word版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学案:第16课 篇目(一) 赤壁赋 Word版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学案:第13课 篇目(二) 上图书馆 Word版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学案:第13课 篇目(一) 读书:目的和前提 Word版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学案:第4课 篇目(三) “探界者”钟扬 Word版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学案:第16课 篇目(二) 登泰山记 Word版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学案:第14课 篇目(二) 荷塘月色 Word版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学案:第10课 篇目(一) 劝学 Word版含答案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1-09-17 11:28:38
页数:18
价格:¥3
大小:1.05 MB
文章作者:fenxiang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