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2025届高考 必修四《哲学与文化》高频考点汇总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哲学与文化》高频考点一、辩证唯物论——探究世界的本质(物质、意识、规律)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原理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要求我们在事物的运动中把握事物,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3)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4)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原理:产生: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在其中起了决定性作用;‚构成:构成社会生活物质条件的及基本要素是客观的,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ƒ发展:人类社会发展有其客观规律——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5)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6)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我们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坚定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立场,反对有神论。2.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原理:(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违背规律。(2)规律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们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我们要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3)我们要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3.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1)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能动创造性,人能够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其本质和规律;(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可以指导人们改造世界,通过实践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能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违背规律的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产生阻碍作用。要求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3)……意识是符合客观规律、正确反映社会存在的正确意识,能指导……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4)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我们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规律是客观的,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我们能够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5.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10
(2)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能动创造性;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可以指导人们改造世界,通过实践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具有阻碍作用,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3)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我们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4)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6.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物质意识的辩证关系、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1)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3)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错误倾向)2.3.4.5.6是小切口,大切口是唯物论(探究世界的本质),一般用划线部分作答。辩证法——把握世界的规律(总特征:联系、发展;实质核心:矛盾)二、辩证法的联系观——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大切口用划线部分作答)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联系是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是具有普遍性,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联系是多种多样的,要求我们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发展的各种条件(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关注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不利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4.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1)整体与部分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密不可分。要坚持整体和部分相统一。(2)(侧重整体)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帅着部分,具有部分不具备的功能;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变化也会影响部分。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要立足整体,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3)(侧重部分)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5.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三、辩证法的发展观——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大切口用划线部分作答)10
1.发展的普遍性(实质)原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2.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了和远大的发展前途的事物。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但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曲折的过程。要求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的面对挫折与考验。3.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事物发展的状态(形式)(1)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要求我们要从点滴做起,脚踏实地,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事物的发展最终通过质变实现,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求我们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3)事物的发展就是从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要坚持量变和质变、渐进性与飞跃性的统一。(4)坚持适度原则。3.事物发展的根本途径(为什么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任何事物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辩证否定观的实质是扬弃,通过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其中积极合理的因素,是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4.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原理(事物发展的途径):事物发展的方向(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和考验。5.内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事物发展的原因事物的内部矛盾叫做内因,事物的外部矛盾叫做外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要求我们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四、辩证法的矛盾观(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1.矛盾对立统一原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即对立统一,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2.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相对的)和斗争性(绝对的);同一性斗争性不能相互转化区别: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要求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把握和利用条件,促进矛盾双方的有利转化,防止不利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的属性。联系: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统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矛盾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对立中把握统一)。要求我们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3.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矛盾具有普遍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要求我们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敢于承认矛盾,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矛盾问题的精髓10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连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从个性出发,在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2)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立统一,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在普遍性的指导下研究特殊性)。(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下可以相互转化。(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从中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6.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做事情(复杂事物)(1)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要善于抓重点,抓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2)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我们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主次矛盾,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7.矛盾的主次方面(评价、认识事物、谈看法、想问题)辩证关系原理:(1)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抓主流),矛盾的主次方面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要全面)。要求我们看问题时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8.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论是指要注意和恰当处理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重点论是指分析和解决问题时,首先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抓住重点和主流。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9.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矛盾具有特殊性,所以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五、认识论——探索认识的奥秘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直接现实性。(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能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2)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都是客观的)(3)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4)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人是社会关系中的人、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获得对...认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推动...认识向前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具有阻碍作用。(3)我们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检验丰富和发展认识,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3.真理的特点(1)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要求我们坚持真理,追求真理。10
(2)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原理:真理是有条件的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我们要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并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真理。(3)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可不分割,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4.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2)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3)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六、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群众观+价值观)一、社会历史观(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的本质、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群众观)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2.社会历史的发展(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2)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解决社会矛盾在阶级社会用阶级斗争,社会主义社会用改革。(3)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4)生产力(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与生产关系(所有制、分配制、人的地位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要求我们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5)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和上层建筑(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各种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要求我们尊重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10
3.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我们要坚持持续深化改革。4.群众观(为什么是横线部分+怎么做是波浪线部分)(1)群众观的原理及方法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党的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3)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要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保证;我国是人民主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国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中国共产党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二、人生价值观(实现人生的价值)1.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积极意义。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一方面,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评价;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2)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精神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所以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1)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社会历史性、主体差异性。(2)作出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3)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把个人、集体、社会利益三者的统一作为标准;当个人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4.如何实现人生价值:(1)弘扬劳动精神,实现人生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的存在方式)(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价值。(客观条件)(3)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主观条件)①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②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增长自己的才干,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③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④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需要锤炼品德修为,不断打牢道德根基。10
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1.基本内容(是什么):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基本遵循。2.为什么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对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精神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3.怎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2)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3)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八、文化生活必背一、文化的内涵与功能1.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产生),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文化的内涵。2.文化需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器物、行为、制度、语言、文字都是文化的载体。3.政治经济决定文化,文化对政治经济有反作用。(作用一:文化与经济政治)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③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文化对社会个人起推动作用,落后的文化起阻碍作用。4.文化的功能(作用二)①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文化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养,文化教化育人,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服务社会,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文化推动发展是国家繁荣的情绪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对提高社会凝程度具有重要作用。②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当代中国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认同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为前提,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③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忘本来(一)中华传统文化(形成+内容+特点+态度+作用+载体)1.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结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文化集中体现了……内容。①核心思想理念包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②中华传统美德包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③中华人文精神包括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10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增强了中国的文化自信。4.对待传统文化正确态度: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古为今用。有鉴别的加以对待,有批判的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增强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增强文化自信。5.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①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只有坚持从历史求的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办好今天的事情,推动国家发展。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③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这些思想观念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1.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既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民族精神。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集中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的内涵。(主观题术语)3.爱国主义的地位、作用: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4.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①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②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6.抗疫精神的内涵: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7.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1)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2)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3)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4)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人人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5)坚定文化自信,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6)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心骨作用,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地位不动摇。补充:建党精神“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10
三、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吸收外来1.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价值观2.文化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能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3.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要求):面对文化多样性,我们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4.文化交流的作用: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有助于不同民族的文化发展和创新产生,有助于人类(世界)文化的发展繁荣。5.文化交融的作用:在文化交融中,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丰富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促进世界文化发展繁荣。推进人类文化交融,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6.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文化交流、交融)①面对文化多样性,我们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保持开放的心态。③立足国情,交流互鉴。坚持洋为今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④更加积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要反对彻底拒斥外来文化的文化复古主义,盲目照搬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论。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渗透。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面向未来(一)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1.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2.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原因:(1)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必要性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决定的,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决定的,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决定的。(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重要性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才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相匹配。(二)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1.如何建设文化强国?①建设文化强国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②建设文化强国,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③建设文化强国要弘扬传统美德和科学精神,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④建设文化强国,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2.为什么坚定文化自信?10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如何增强文化自信?①文化自信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完善,我们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②我们要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③最根本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三)文化发展1.文化发展如何做到以人民为中心?①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贴近人民的精神生活,热情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生动展示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和创造历史的辉煌业绩。②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③加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④生产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2.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如何创新)?基本路径: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1)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坚定理想信念(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有者和受益者。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文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3)时代: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立足国情,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发展、丰富其内涵。(4)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5)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6)引进来: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促进文化交流与交融,尊重文化多样性,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分,促进文化创新与发展。(7)走出去:积极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增强文化软实力。(8)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9)经济是基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文化发展提供物质保障,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10)我们要坚持不忘未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融通不同资源(外来、传统)通过综合创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10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