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青山不老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49

2/49

3/49

4/49

剩余4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青山不老 山西,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之说。山西地处沙漠化扩展前沿,是沙尘暴高发区。山西的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黄沙埋没,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五寨县许多村庄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被迫搬迁一次,风沙已成为当地人最大的敌人。由于气候恶劣,植被稀少,从西伯利亚来的强劲季风,还会吹向河北、北京、天津等地,形成强烈的沙尘暴。导入 导入土地荒漠化 导入被黄沙吞没的村庄 导入沙尘暴 导入沙尘满天的城市 梁衡,1946年出生于山西霍州,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著名散文家、学者、记者、新闻理论家、政论家和科普作家。主要作品:代表作和入选教材作品有:《大无大有周恩来》《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壶口瀑布》《夏感》《青山不老》《把栏杆拍遍》等。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2018年12月,荣获第六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作者介绍 1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提取关键信息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以及在什么条件下创造的,说出“青山不老”的内涵。3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的精神,感受老人绿化家园、改造山林的艰辛与决心。阅读目标 治理zhì归宿sù荡漾yàng领悟wù风雨同舟zhōu读读写写 丈:原市制单位,一丈约等于3.3333米。肆虐:任意残杀或迫害。文中指西伯利亚大风经常吹刮,给当地造成很大的破坏和损失。盘踞:非法占据。文中指经常受到干旱、霜冻、沙尘暴的迫害。归宿:人或事物的最终的着落。文中指青山是老人生命的终结地。重点词语意义 劲挺:坚强有力地挺立着。文中指在山洼、山腰里的杨树、柳树挺立着,生命力非常旺盛。淤泥:河流、湖沼、水库、池塘中沉积的泥沙。文中指树下堆积的泥土。荡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动。文中指老人的院子里到处充满着绿色,到处被植被所围绕。治理:管理,处理、整修。重点词语意义 领悟:领会的意思。风雨同舟:在狂风暴雨中同乘一条船,一起与风雨搏斗。比喻共同经历患难。山川共存:与山川融为一体。日月同辉:日月的光芒交相辉映。三番五次:形容次数很多,次数频繁。不紧不慢:形容心情平静,行动从容。重点词语意义 ①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讲述的是一位老人将毕生精力用于植树造林工作,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造福子孙后代。整体感知 ②默读课文,思考:理清文章层次。整体感知第一段:运用比喻的方法,展现了老人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1)第二段:写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所面临的大小环境及所取得的成绩。(2-5)第三段:“我”的感悟,点明文章主题。(6-7) 这是一篇富有情感的散文,首先要了解作者,亲眼看到了奇迹,自然想到:是谁创造了奇迹,带着这个疑问来研读课文。再进一步想: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了这一奇迹?最后一步步揭开老人的身世,并由此深情地感叹:外表平凡,但内心执着坚韧,且面对生死十分坦然,这样的老人与青山一样“不老”。文章环环相扣,篇末点题。读学指导 1.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品读释疑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着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做的巨大贡献。 品读释疑 “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放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品读释疑 原来——狂风肆虐、沙尘暴盘踞的山沟品读释疑 现在——绿意荡漾的青山品读释疑 品读释疑 2.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这样的奇迹?品读释疑(1)大“大环境”——险恶。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晋西北风沙防治刻不容缓。山西地处沙漠化扩展前沿,而晋西北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这些主要分布于大同、朔州、忻州三市的16个县(区)的风沙带,土地沙漠化面积每年都在增加。 品读释疑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已被黄沙埋没,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五寨县许多村庄,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迁一次,风沙已经成为当地人们最大的敌人。由于气候恶劣,植被稀少,从西伯利亚吹过来的强劲的季风,经大同、朔州地区把当地粒碎质轻的栗钙土卷向高空吹向河北平原、京津地区。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品读释疑 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品读释疑 品读释疑(2)“小环境”——艰苦。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①山沟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②老人年老、瘦小。③生活条件艰苦。④同伴、老伴相继逝世。 3.我们应该如何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品读释疑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延续,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的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万古长青!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1)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品读释疑黄土提供了绿树成长所需的养料,而绿树的根则扎紧、牵绊着黄土,使之不至于流失。这正如老农与青山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这片青山养育了老农,而老农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创造了这片绿色的奇迹,作为对青山的回报。 (2)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品读释疑面临享福与吃苦的抉择,老农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开辟山沟、改造山林的艰苦之路,因为他知道这条山沟需要他不断地种树绿化,因此他愿意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这山沟,将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这青山。 (3)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品读释疑“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老人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 品读释疑 品读释疑 品读释疑 5.文中村干部的话起什么作用?品读释疑首先,文章借助村干部的话交代了三个层次的内容,从侧面表现了老人创造的奇迹之大,体现出人们对老人的尊敬。第一,交代了种树的成绩“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护带,三千七百亩林网---”,数据准确而具体,震撼力极强。 品读释疑第二,讲出了老人的另一项功劳:“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点明了老人种树除了绿化环境,还连林业收入都用来资助他人,如此无私,更加让人敬佩。第三,说出来老人的“宏伟设想”,要种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执着的精神催人泪下。这里还对老人和村干部的动作进行了一点儿描写,老人“敲着旱烟锅不紧不慢”,而村干部则是“在旁边恭敬地补充”,足见老人的地位和威望,体现出当地人们对老人的尊重与敬佩。 写法借鉴篇末点题法在文章的结尾处,对人物、事件进行总结归纳,点明主题,这种结尾方法叫做篇末点题法。其作用是使读者对全文的内容,文章的主题,作者的情感有个完整、清晰的印象。本文就运用了这一方法。以作者看到的老人院外的山林景观引入全文,接着描写了改造山林的背景状况以及老人所创造的奇迹,最后在结尾处以作者的心灵感触提升全文,点出文章的主旨。 写法借鉴大家试着写一写请你结合自已生活中的一件事,写一个开头、结尾,运用篇末点题的方法。示例:从我开始记事的时候,发生过很多事情,有些都已经渐渐淡忘了,但有一件事我却一直记忆犹新。……这件事是我最难忘的一件事。因为我知道了干什么事都不能自以为是。要谦虚,遇到不懂的事情要请教别人,不能不懂装懂。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骄傲过。 结构主旨 课文主旨本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记叙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十五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的故事,赞扬了老人与环境做斗争的不屈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独特感悟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老人创造的奇迹,令人感动,更令人警醒。 参天土炕肆虐盘踞恭敬淤泥劲挺绿风荡漾山川共存日月同辉风雨同舟词语积累拓展积累 1.比喻句:(1)我们盘腿坐在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2)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课内美句积累拓展积累 保护环境的公益广告:1、幸福生活不只在于丰衣足食,也在于碧水蓝天。2、追求绿色时尚,走向绿色文明。3、树木拥有绿色,地球才有脉搏。4、地球是我家,绿化靠大家。拓展积累 拓展积累全国劳模马永顺的真实事迹马永顺是一位坚持把命运与大山紧紧连在一起的闻名遐迩的植树模范。建国初期的黑龙江小兴安岭林区,作业条件十分艰苦。冬天,天寒地冻,气温经常在零下三四十度。西北风刮在身上,手脚冻得像猫咬似的疼痛;夏天,林子里一点风也没有,闷得人透不过气。美文拓展 拓展积累林区工人上山采伐,吃的是高粱米,住的是地窖子。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一个采伐期,马永顺就采伐木材1200立方米,一个人完成了6个人的工作量,创造了全国手工作业伐木之最。50年代采伐作业,伐木工都是站着伐木头,造成树根过高。为了降低伐,多出木材,马永顺就先用手把树根周围的积雪扒开,一条腿跪在地上,把锯紧挨树根采伐,使伐根由过去的六七十公分高降到十公分以下。 拓展积累马永顺的左腿受过伤,跪着采伐,伤口裂开了,疼痛万分,可他一声不响,咬牙坚持。东北林区推广了马永顺的降低伐根做法后,一年中就为国家增加了1400多万元的财富。马永顺为促进青山常在贡献力量。从1960年开始,每年春天造林季节,马永顺每天清晨上山,赶在正式上工前和下班后的时间植树造林。中午休息时,他也抓紧多栽几棵树。有一年,马永顺在鹿鸣林场造林,踩着一根倒木过一条小河时,脚下一滑掉进河里。 拓展积累他被水冲出10多米远才拼命游到对岸,手里拎着一条装满树苗的麻袋,却没撒手。马永顺说:“我已向大山许了愿,只要身子骨不散架,就要上山造林。”每年,他不仅亲自带领全家人上山造林,别的林场造林,只要他知道了也都赶去参加。这些年,仅他亲手在马永顺林场造的林子就有300多亩。在他的精神激励下,马永顺所在的林场已累计造林1000多亩。 拓展积累“青年林”、“三八林”、“红领巾林”、“个体林”、“奉献林”、“老有所为林”遍布山脚下、山坡中、山头上。仅1999年,该场就造林4700亩。马永顺的精神,已不仅仅在马永顺林场和铁力林业局开花,也在黑龙江省森工林区遍地开放。这位老人,在齐腰深的大雪中护林,汗水和冰茬使棉裤变成“铠甲”,红肿的大腿跪出血水。 拓展积累这位老人,在文革时为了帮助一棵被压弯的小树遭看守多次毒打。这位老人,在劳模表彰会上,却憋得满脸通红,只说出18个字:“我叫马永顺,护林1200立方米,一个人顶6个!”这位老人,在临终前还在哼着那首由他自己创作的“植树”号子:“行动起来呀,嘿哟嘿哟;植树造林啊,嘿哟嘿哟。绿化祖国呀,嘿哟嘿哟;造福子孙啊,嘿哟嘿哟……”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小学 - 语文
发布时间:2024-07-19 18:20:01 页数:49
价格:¥3 大小:4.90 MB
文章作者:努力赚钱666666666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