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4届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高三考前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6

2/16

剩余1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成都七中2023-2024学年度2024届高三考前热身考试 语文 本试卷共23题,共8页,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 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位置。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成书于九世纪中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绘画通史著作,集画史、画论、画家小传于一体,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张彦远收集整理晚唐之前的画论史传,别出机杼,分章别类,考察绘画相关的诸多问题,为中国绘画史写作立下规范。《历代名画记》共有十卷,前三卷为品学专论文章,后七卷皆为画家小传,记载许多画家的生平及其评价。张彦远的画学成就及原因可以作如下的概括:“(张彦远)高祖以下入则为相,出则历典名郡,搜藏历代书画极富,因战乱丧失殆尽。至彦远时,虽所余无几,但因其精于鉴赏,烂熟历代文献典故,故能成此规模空前、亦史亦论的画学专著。”正因为张彦远的家学渊源和个人学养,促成了这部史论俱佳的画学专著。到目前为止,《历代名画记》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整理校注和绘画思想研究上,大都未涉及其中蕴含的文学价值。《历代名画记》的文学价值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历代名画记》卷四至卷十的画家小传中,许多画家兼及诗人的身份。尽管唐之前画家小传多采自前人所著画传史书,但唐代画家小传多出张彦远自己之手,对唐代具备绘画才能的诗人生平考订多有裨益,有些文本和逸事甚至仅存于《历代名画记》中。且由于张彦远出自“三相张家”,门第崇高,见闻既广,又熟诗文,众多文学史料赖其保存。故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的画家小传有助于唐代绘画诗人生平的考订,载录的诗文有助于文学史料的保存,更可以通过画家小传的记载考察唐代绘画、文人和唐代社会的互动关系。第二,《历代名画记》中的《论画六法》和《论顾陆张吴用笔》多有论及张彦远的绘画思想。张彦远在谢赫“六法”的基础上,提炼出自身重“骨气”的绘画理论。这既是对六朝画论的总结,又与唐代文论中重视骨气的风气相通,二者体现着共同的审美品格。张彦远又提出“意存笔先”和“画尽愈在”这两个命题,注重绘画的“意”的阐述,这与中晚唐诗歌的意境理论有相通之处。可见,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绘画理论不仅在画史上有承上启下的意义,还与唐代当时的文学理论密切相关,二者的关系十分值得挖掘。 第三,《历代名画记》的《论画山水树石》专章记录了山水画的发展情况,在画家小传中载录了众多山水画家的史料,呈现出山水画形成和发展初期的详尽资料。山水诗与山水画同时产生于晋宋之际,二者在发展过程中,既存在着会通之处,又有着显著的差异,故通过《历代名画记》可以考察山水诗画的关系。《历代名画记》收录的唐代山水画家的史料更是有助于重新考察苏轼提出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个概念。毕竟这个概念的提出是针对王维山水诗和山水画二者关系而来,欲考察这个概念亦必须回到唐代的山水诗画这个环境中。《历代名画记》保存的山水画的史料为重新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提供了坚实的论证材料。(摘编自蒋金珅《<历代名画记>文学研究》)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成书于九世纪中期的《历代名画记》,集画史、画论、画家小传于一体,内容丰富,具有典范式的意义。 B.张彦远注重“骨气”的绘画理论,完全继承了谢赫“六法”思想,又与唐代文论重视骨气的风气相通。 C.张彦远具有深厚的家学渊源和个人学养,他的先祖收藏书画颇丰,而他自己博学多识,谙熟文献典故。 D.《论画山水树石》以及画家小传中载录的山水画家的史料,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画形成和发展初期的资料。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点明《历代名画记》一书在绘画学专著史上的重要价值,概述了张彦远的画学成就及原因。 B.文章以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为研究对象,着重阐述其中蕴含的文学价值,在研究视角上有所创新。 C.文章引用了“意存笔先”和“画尽愈在”,旨在证明唐代绘画重视“意”,《历代名画记》具有里程碑意义。 D.文章末段重点论证了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可以帮助后世学者研究山水诗与山水画之间的内在联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历代名画记》影响深远,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研究绘画思想,还可以帮助我们去探究其中蕴含的文学价值。 B.《历代名画记》的后七卷皆为画家小传,记载了许多画家的生平及其评价,说明张彦远与这些画家交往密切。 C.通过《历代名画记》的画家小传,我们可以考订唐代诗人的生平经历,了解唐代绘画、文人和社会的互动关系。 D.依据《历代名画记》记载的唐代山水画史料,作者否定了苏轼提出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著名观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从生产力质态来看,它是创新起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同时也是绿色生产力;从生产力自身系统性来看,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是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的先进生产力;从特点特征来看,它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从这个意义上看,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仅是生产力总量的增加,更是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体,生产力及其发展既受生产力诸要素及其变动的影响,也受一定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的影响。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进一步清除制约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各种障碍,激发全社会各领域各方面创新发展活力,有利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新发展理念具有很强的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红绿灯。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要深入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形成更多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更要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要深入贯彻共享发展理念,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工作机制,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摘编自邱海平《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材料二: 当下,“新质生产力”成为各条线各领域高频词汇,各地迅速掀起学习和讨论热潮,纷纷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步调。但个别地方似乎“唱歪了经”,把新质生产力当成无所不包的“筐”,不管什么想法和举措都往里“装”。套概念、讲空话、喊口号……新质生产力一旦被泛化和滥用,不仅会模糊其特定的内涵与外延,背离其科学逻辑,陷入言之无物的“概念空转”,更会混淆发展重点、错失发展机遇。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极具前瞻性的概念,既是改革与发展所需,更是事关全局的战略性命题。各地表现出你追我赶的热切与紧迫,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对于新概念的认识与理解需要一个过程,更遑论破题与解题,切忌一哄而起。总书记强调的新质生产力到底是什么?“新”在哪里,“质”在何处?如何避免大而全、无重点的新质生产力规划?如何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如何将“因地制宜”的方法论贯彻到位?这些都是摆在眼前的真问题,需要进行系统而深刻的思考。理解一个概念,须得明确其内涵和外延。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认真领会、反复学习、深刻理解,决不能只“蹭”概念不求甚解,甚至将其当成一种“叙事包装”。比如说,一些地方将传统产业视为新质生产力的对立面,这种认识当然不对但也要防止传统产业随意“嫁接”新质生产力。麦田里、工厂里当然能够“长”出新质生产力,但个别行业、企业的“生拉硬靠”只会让人感觉无中生有、牵强附会。比如,有酒企宣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有企业仅是在生产线上增加一些简单自动化设备,就号称“拥抱新质生产力”。新旧不分、主次混淆甚至把其当作营销噱头,只会让原本深刻严肃的新概念变得庸俗化、浅薄化。事实上,发展新质生产力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无时无处不新质”,那也就失去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意义。这种现象何其熟悉。以前几年爆火的“元宇宙”为例,其本是一种高端前沿技术,但不少地方一哄而上、一窝蜂砸饯进军“元宇宙”,把这个概念“玩坏了”。经历过尾、停滞和泡沫散去后,今天真正在“元宇宙”领域取得突破、做出成就的,不是喊得最响、炒得最凶的,而是扎得最深、做得最实的。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喊口号喊不出真正的新质生产力。真正的贯彻落实,是完整、准确、全面地学习领会,并且有效行之。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无论是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还是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去做实的,而不是我们已经做成的;需要我们拿出实打实的规划、思路、行动,而不是把“新质生产力”标签一贴了之。(摘编自陈立民《谨防新质生产力陷入“概念空转”》)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质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中国的创新发展,它的提出符合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对“新”和“质”的要求。 B.新质生产力的产生和发展都具有系统性特征,它是由多种要素突破升级而催生的,它的加快发展也需要处理好多方面的问题。 C.发展理念决定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新发展理念是指挥棒、红绿灯,有很强的战略性和纲领性,能引领新质生产力更好地发展。 D.传统产业与新质生产力并不冲突,在麦田、工厂中也能够发展新质生产力,但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应时时处处都追求有新质。 5.材料一说,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下面是数实深度融合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双向交互的理论框架图,下列选项对这幅图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数实深度融合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载体,体现为提供真实的数字经济土壤等三方面作用。 B.数实深度融合与新质生产力发展二者属性相同,具有内在一致性,它们属于同一层级的概念。 C.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会提升技术水平、打破行业界限、重构经济系统,推动数实融合不断深入。 D.数实深度融合与新质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互动的,二者的良性发展能相互促进。 6.材料二第三段使用了词语“蹭”和“叙事包装”,请阐释其含意并简析其作用。(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西溪的晴雨 郁达夫①西北风未起,蟹也不曾肥,我原晓得芦花总还没有白,前两星期,源宁来看了西湖,说他倒觉得有点失望,因为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味儿。他开来的一张节目上,原有西溪的一项;恰巧第二天又下了微雨,秋原和我就主张微雨里下西溪,好教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②天色是阴阴漠漠的一层,湿风吹来,有点儿冷,也有点儿香,香的是野草花的气息。车过方井旁边,自然又下车来,去看了一下那座天主教修士们的古墓。从墓门望进去,只是黑沉沉、冷冰冰的一个大洞,什么也看不见,鼻子里却闻吸到了一种霉灰的阴气。 ③把鼻子掀了两掀,耸了一耸肩膀,大家都说,可惜忘记了带电筒,但在下意识里,自然也有一种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在那里作恶,直到了花坞的溪旁,走进窗明几净的静莲庵堂去坐下,喝了两碗清茶,这一些鬼胎,方才洗涤了个空空脱脱。④游西溪,本来是以松木场下船,带了酒盒行厨,慢慢儿地向西摇去为正宗。像我们那么高坐了汽车,飞鸣而过古荡、东岳,一个钟头要走百来里路的旅客,终于是难度的俗物,但是俗物也有俗益:你若坐在汽车座里,引颈而向西向北一望,直到湖州,只见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阴的斜平海上;这中间不见水,不见山,当然也不见人,只是渺渺茫茫,青青绿绿,远无岸,近亦无田园村落的一个大斜坡,过秦亭山后,一直到留下为止的那一条沿山大道上的景色,好处就在这里,尤其是当微雨朦胧,江南草长的春或秋的半中间。⑤从留下下船,回环曲折,一路向西向北,只在芦花浅水里打圈圈。圆桥茅舍,桑树蓼花,是本地的风光,还不足道;最古怪的,是剩在背后的一带湖上的青山,不知不觉,忽而又会得移上你的面前来,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的别了。⑥摇船的少女,也总好算是西溪的一景:一个站在船尾把摇橹,一个坐在船头上使桨,身体一伸一俯,一往一来,和橹声的咿呀,水波的起落,凑合成一支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游人到此,自然会想起瘦西湖边,竹西歌吹的闲情,而源宁昨天在漪园月下老人祠里求得的那枝灵签,仿佛是完全的应了,签诗的语文,是《风·桑中》章末后的三句,叫作“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⑦此后便到了交芦庵,上了弹指楼,因为是在雨里,带水拖泥,终于也感不到什么的大趣,但这一天向晚回来,在湖滨酒楼上放谈之下,源宁却一本正经地说:“今天的西溪,却比昨日的西湖,要好三倍。”⑧前天星期假日,日暖风和,并且在报上也曾看到了芦花怒放的消息;午后日斜,老龙夫妇,又来约去西溪,去的时候,太晚了一点,所以只在秋雪庵的弹指楼上,消磨了半日之半。一片斜阳,反照在芦花浅渚的高头,花也并未怒放,树叶也不曾凋落,原不见秋,更不见雪,只是一味的晴明浩荡,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老僧无相,烧了面,泡了茶,更送来了酒,末后还拿出了纸和墨,我们看看日影下的北高峰,看看庵旁边的芦花荡,就问无相,花要几时才能全白?老僧操着缓慢的楚国口音,微笑着说:“总要到阴历十月的中间;若有月亮,更为出色。”说后,还提出了一个交换的条件,要我们到那时候,再去一玩,他当预备些精馔相待,聊当作润笔,可是今天的字,却非写不可。老龙写了“一剑横飞破六合,万家憔悴哭三吴”的十四个字,我也附和着抄了一副不知在哪里见过的联语:“春梦有时来枕畔,夕阳依旧上帘钩。”⑨喝得酒醉醺醺,走下楼来,小河里起了晚烟,船中间满载了黑暗,龙妇又逸兴遄飞,不知上哪里去摸出了一枝洞箫来吹着。“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倒真有点像是七月既望,和东坡在赤壁的夜游。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的前半部分记叙了雨中游览西溪的情景,后半部分记叙了晴日游览西溪的经历,两个部分都写出了西溪景致之美。 B.作者一行在天主教修士墓游赏时体验不佳的原因,一是因为天色阴阴漠漠,有点冷,二是没有带电筒,看不清景色。 C.本文用词别具一格,比如第五自然段“移上”一词,写出作为背景的湖上青山忽然映入眼帘的情状,富有动感,令人眼前一亮。 D.本文借用诗经《桑中》这首情诗的名句,表达对西溪摇船少女风姿的赞美,饱含浪漫的情致,给文章增添了诗情画意。 8.源宁为什么会说“今天的西溪,却比昨日的西湖,要好三倍”,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6分) 9.游记散文以记写所游之景来抒情言志,描写景物是其主要着眼点,为何本文却在写人方面花费大量笔墨?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唐姚、宋并称,而议者多优宋而劣姚,余谓不然。夫仡仡矜矜,万仞壁立,立于朝,使百辟消其邪心,此臣道之如山者也。宋璟是也。静深有谋,涵盖一切,“惟几也能成天下之务”,此臣道之如海者也。姚崇是也。然而山虽高,蛟龙不居;海虽浑,变化不测。余故曰崇胜也。夫人主之愎谏而昵小人者,情也。所贵为大臣者,不逆其情,而善诱之以归于道。不必有排斥小人之迹,而能使之与人主日疏。崇之对幸东都①,与其黜姜皎、罢魏知古者,皆璟之所不屑为,而亦璟之所不能为者也。吾尝谓天宝之祸,宋璟在犹可忧,而姚崇在则无虑。何也?彼明皇者,英主也。其畏璟而爱崇也,素矣。源乾曜奏事称旨,必曰姚崇之谋;不合,则曰何不与姚崇议之。自崇死,而天下无如崇者,李林甫始得以才见用。然临轩之礼,卒不相假者,终知林甫之非崇也。知其非崇而必用之者,太平日久而乐用才臣以自暇自逸,则姑任之为快。而张九龄者,宋璟俦也,有其道无其术,道不合则争,争不得则去。九龄去而天下无争之者,李林甫始得以才见用。使其时有若崇者,为之内娱主意于所甚安,而阴以计挤小人于外,则终玄宗之世,林甫不得专政,而禄山不得入宫矣。(节选自袁枚《姚崇宋璟论》)材料二:春,正月癸卯,太庙四室坏,上素服避正殿。时上将幸东都,以问宋璟、苏,对曰:“陛下三年之制未终遽尔行幸恐未契天心灾异为戒。愿且停车驾。”又问姚崇,对曰:“太庙屋材,皆苻坚时物,岁久朽腐而坏,适与行期相会,何足异也!且王者以四海为家,陛下以关中不稔幸东都,百司供拟已备,不可失信,但应迁 神主于太极殿,更修太庙,如期自行耳。”上大喜,从之,赐崇绢二百匹。酉,上行享礼于太极殿,命姚崇五日一朝,仍入供奉,恩礼更厚,有大政辄访焉。(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七》)【注】①东都:唐代指洛阳。②临轩之礼:出自《资治通鉴》中“(姚、宋)二人每进见,上辄为之起,去则临轩送之”。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陛下三年A之制B未终C遽尔D行幸E恐未契F天心G灾异H为戒。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劣,文中指认为……不好,与《出师表》中的“优劣得所”意思相同。 B.假,文中指给予,与《劝学》中“假舟揖者,非能水也”的“假”意思不同。 C.稔,文中指庄稼成熟,与《归去来兮辞》中“犹望一稔”的“稔”意思相同。 D.迁,文中指迁移,与《张衡传》中“再迁为太史令”的“迁”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代姚崇、宋璟并称,但议论者多“优宋而劣姚”,不过袁枚更推崇姚崇。 B.姚崇作为大臣,能做到不显露出排斥小人的迹象,但可以使君主日益疏远小人。 C.袁枚认为,如果天宝年间姚崇仍然在世,或者有像他这样的宰相,就不会有安史之乱。D.姚崇回答应“幸东都”后,玄宗命他每月五日朝见一次,仍像以往那样进入内殿任职。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所贵为大臣者,不逆其情,而善诱之以归于道。 (2)九龄去而天下无争之者,李林甫始得以才见用。 14.材料一袁枚认为宋璟臣道“如山”、姚崇臣道“如海”,材料二中哪些内容能证明这个观点?请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一字至七字诗·茶 元稹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铣①煎黄蕊色,碗转麹②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注】①铣:煎药或烧水用的器具。②麹(qū)尘花:茶汤上面的浮沫。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诗句式灵活自由,从一字至七字,以特有的形式排列诗句,层次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韵律感。 B.开门见山,第一字就点出了诗题《茶》。接着从碾茶、煎茶、品茶等多方面进行叙写,表现出了茶的特点。 C.先要用白玉雕成的碾把茶叶碾碎,再用红纱制成的茶罗把茶粉筛分。这两处写出茶具的精致和煎茶的细致。 D.末句写饮茶的好处不仅可以洗去古往今来的历史给人们带来的沉重倦意,还可以驱散醉酒之人的醉意。 16.这首诗题为“茶”,诗人是如何写茶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极尽笔墨突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无限悲凉无法排遣的句子是“,”。 (2)诗人常借“容貌变化”抒发情感,如“,”。 (3)古人云:“一枝一叶总关情。”霜林枫叶常是古代诗词中营造意境的物象,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如果说,最近有什么审美风格席卷了我们的生活,那一定是“新中式”。中式夹袄搭配牛仔裤、盘扣皮衣叠穿帽衫、针织毛衫配马面裙……很多年轻人穿着如此搭配的“新中式”出游、逛街。从写意水墨到梅兰竹菊,从旗袍、中山装到马面裙,“新中式”服装设计元素多样,款式类型丰富,将深厚的中华文化内涵融入“日用而不觉”的日常穿搭中。①?新在既保留传统特色,又时尚实用。比如,一些“新中式”服装中的花鸟、山水暗纹融入得十分巧妙,这些精致的图案在阳光下(甲),低调典雅,既能穿上出游,也能穿着上班。让人意外的是,与其他(乙)的流行不同,这股潮流并没有随着时间而淡去,反而走向了世界。② ?其实,这都得益于中国传统美学的深厚积淀。不管是旗袍、马褂、曲裾,都有其独特魅力,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着独具特色的气韵。细看这些服饰,从纹样到配色,从纽扣到针脚,无不散发着传统文化别具一格的美。新中式的“火”,已经从服饰延伸到了家居、美妆、餐饮等多个领域。敏锐的商家嗅到了这场商机,借着这场新中式的“东风”开始加码营销。人们不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富矿,与现代时尚设计相融合,创意表达东方美学。“新中式”的走红,既是消费者与传统文化的“双向奔赴”,③。它“点燃”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也让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以自己的方式弘扬传统文化。中国传媒大学一教授就认为,不仅“新中式”风潮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审美性元素,也承载了大众润物无声地审美意趣,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与传承。 18.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0.文中四处引号的作用,不同于其他三处的一项是(3分) A.将深厚的中华文化内涵融入“日用而不觉”的日常穿搭中。 B.新中式的“火”,已经从服饰延伸到了家居、美妆、餐饮等多个领域。 C.敏锐的商家嗅到了这场商机,借着这场新中式的“东风”开始加码营销。 D.它“点燃”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22.根据材料内容,筛选、整合相关信息,给“新中式”下定义。不超过50个字。(5分)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ChatGPT横空出世,百度“文心一言”、阿里“通义千问”接踵而至,很多文字从业者受到冲击,但是那些质的原创作者依旧无法被取代;Sora即便威胁影视工作者,但是无法淘汰那些有无限创意的人。所以,与一般人和智能机器人相比,未来你最大的优势应在于:如果你是编剧,要能写出构思更为巧妙的剧本;如果你是模特,要有和他人截然不同的气质;如果你是医生,除了医术精湛还要更有人文情怀;如果你是保姆,要更有情趣更懂生活……AI时代,我们当何去何从,值得每一位新青年去思考。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成都七中2023-2024学年度2024届高三考前热身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1.B(B.“完全继承”错,说法绝对,原文是“张彦远在谢赫“六法,的基础上,提炼出自身重‘骨气’的绘画理论”。) (C.旨在证明“唐代绘画重视‘意’, 误,应是证明“《历代名画记》与唐代当时的文学理论密切相关,具有文学价值。) 2.C《历代名画记》具有里程碑意义”错 3.A(B.“说明张彦远与这些画家交往密切”错,于文无据。《历代名画记》后七卷中记载了许多画家的生平及其评价,并不能说明张彦远与这些画家交往密切,推断错误。 C.“唐代诗人”错,扩大范围,原文是“对唐代具备绘画才能的诗人生平考订多有裨益”。D.“否定了苏轼提出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著名观点”错,于文无据,原文的表述是“《历代名画记》收录的唐代山水画家的史料更是有助于重新考察苏轼提出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个概念”,文中是说“有助于重新考察……”,而不是“否定”。) 4.C(C.“发展理念决定生产力的发展方向”错,曲解文意,根据“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可知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而不是“发展理念决定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故选C。) 5.C(C.“打破行业界限、重构经济系统”错,读图错误,根据图表可知,是“打破固有行业界限、构建全新的经济系统”,而不是“打破行业界限、重构经济系统”。故选C。) 6.“蹭”:不结合实际情况,不深入思考、学习深刻地内涵和外延,而强行地依附或靠拢。 牵强附会。 “叙事包装”:本质上不作出改变,只用时新的理念作为外衣来进行华丽的“嫁接”,或者作用:①一方面用流行的热词,通俗易懂地指出和强调不能对“新质生产力”这一深刻的理念当作营销噱头。2一方面用比较书面化的术语,指出不能在“新质生产力”和实际情况新旧不分、主次混淆。③形象而深刻地指出对待“新质生产力”,要认真领会、反复学习、深刻理解,发展新质生产力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解析:“蹭”:和当下时新的“蹭流量”“蹭热点”的“蹭”类似,文中指不结合实际情况,不深入思考、学习“新质生产力”的深刻地内涵和外延,而强行地向这一时新理念依附或靠拢。 “叙事包装”:和熟语“新瓶装老酒”类似,指本质上不作出改变、“走老路”,只是“巧 妙”地捕捉时新的“新质生产力”这一理念,作为外衣来进行华丽的“嫁接”,或者牵强附会。作用:一个通俗易懂,用时下流行说法,形象生动地指出当前“各地迅速掀起学习和讨论热潮,纷纷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步调”,但是流于表面,“套概念、讲空话、喊口号”,强调不能对“新质生产力”这一深刻的理念当作营销噱头。 一个文雅书面,用比较书面化的术语,指出要防止“新质生产力”这一深刻理念被泛化和滥用,这样会模糊其特定的内涵与外延和背离其科学逻辑。突出不能在“新质生产力”和实际情况新旧不分、主次混淆。 这两个词语,雅俗并用,形象生动而又深刻真切,指出对待“新质生产力”,要认真领会、反复学习、深刻理解,如果“无时无处不新质”,为了“新质”而“新质”,会失去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意义,同时,也是认识到发展新质生产力不可能一蹴而就。) 7.B(“天色阴阴漠漠,有点冷”错误,由文章②③段内容可知,体验不佳的原因不是天气问题,而是没有带电筒看不清景色,更主要是该处景致与作者等人审美趣味不合) 8.①西溪沿山大道景色有空明渺茫之美,尤其在春秋的半中间。②有忽然出现又忽然消失的一带青山,令人惊喜,充满奇趣;③有摇船的少女及橹声的咿呀组成的如乐美景。 9.①人的评价从侧面反映景的特点。②对人的描写也是写景的一部分,如摇船少女。③人的言行中透露出来的审美情韵进一步强化了景物特征。 10.CEG【解析】原文断句:陛下三年之制未终,遽尔行幸,恐未契天心,灾异为戒。“三 年之制未终”指未守完三年之丧(上年玄宗之父睿宗去世),句意完整,故应在其后断开。“遽尔”作“行幸”的状语,句意完整,故应在其后断开。“天心”作“未契”的宾语,句意 完整,故应在其后断开。 11.A【解析】“优劣得所”中“劣”的意思是“坏的、不好的”。 12.D【解析】“每月五日朝见一次”错误,应为每五日朝见一次。 13.(1)作为大臣的可贵之处,是在于不违逆君主的性情,而循循善诱使他归于正道。(“…… 者……”判断句1分,“逆”各1分,句子大意2分。判断句要补充系词“是”。逆:违逆,违背。)(2)张九龄离任后天下再没有谏的大臣了,李林甫才能凭借才能被重用。(“去”“见用”各1分,句子大意2分。去:离职,离任。见用:被重用。) 14.①宋璟如山,壮勇刚强,意志坚定,以礼制、天意等为由直接驳斥了玄宗巡幸计划; ②姚崇如海,清醒务实,善于应对,能够设身处地地为玄宗考虑,并且给出合理建议,实现玄 宗的想法。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唐代(宰相中)姚崇、宋璟并称,但议论者多认为宋优而姚劣,我认为不是这样的。那壮勇刚强,意志坚定,毫不动摇,在朝为官,能使百僚邪心泯灭,这是像山一样伟岸的为臣之道。宋璟就是如此。沉静深邃,足智多谋,涵盖一切,“在机要政务上能够成就天下人的功业(几:通“机”,机要)”,这是像海一样渊深的为臣之道。姚崇就是如此。然而山虽然高大,蛟龙却不会居住于此;海水虽然浑浊,变化却无法预测。所以我说姚崇更胜一筹。君主固执己见、不听规劝而亲近小人,这是人之常情。作为大臣的可贵之处,是在于不违逆君主的性情,而循循善诱使他归于正道。不一定有排斥小人的迹象,但能使小人与君主日益疏远。姚崇回答巡幸东都的询问,与他贬退姜皎、罢黜魏知古的行为,都是宋璟不屑于做的,但也是宋璟做不到的。我曾经说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倘若宋璟还在的话仍然值得忧虑,但姚崇还在的话则不必忧虑。为何这么说?那唐明皇,是英明的君主。他敬畏宋璟而喜爱姚崇,这是由来已久的。源乾曜陈奏事情符合圣意,(明皇)必定会说是姚崇的谋划:不合圣意,就说为何不与姚崇商议。自从姚崇去世后,天下没有比得上姚崇的人,李林甫才会凭借才能受到任用。然而,(明皇)最终也不会待之以临轩目送之礼,是因为他始终明白李林甫不是姚崇。知道李林甫不是姚崇,然而还要任用他的原因,是天下承平已久,(明皇)乐于任用有才之臣以使自己闲适安逸,那么姑且任用他使自己称心如意。而张九龄这位宰相,是宋璟一类的大臣,(可惜)只有宋璟的为臣之道,而无宋璟的为臣之术,(他与明皇)道不合则谏,谏不起作用则离任。张九龄离任后天下再没有谏诤的大臣了,李林甫这才能凭借才能受到任用。假使当时有像姚崇那样的大臣,在内能使君主内心快意于他十分安适的事物,而暗中设计将小人排斥到外地,那么玄宗整个在位期间,李林甫始终不能独揽政权,而且安禄山也无法进入宫廷。材料二:春天,正月癸卯日,太庙中有四间房屋倒塌,玄宗(为此)身着丧服,离开正殿(到其他殿堂处理政事)。当时玄宗准备到东都洛阳去,便向宋璟和苏征询意见,(两人)回答道:“陛下三年之丧尚未守完,就急忙前往东都,恐怕与天意不符,因此上天才用灾异来示警。希望暂时取消巡幸计划。”(玄宗)又征询姚崇的意见,(姚崇)回答道:“太庙的木料,都是(三百多年前)前秦苻坚时的旧物,因年代久远而腐朽倒塌,碰巧与陛下的行期相合罢了,这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况且君主以四海为家,陛下因关中粮食歉收而巡幸东都,有关部门已经做好一切准备,(陛下)不能失信于民,只是应将祖宗的牌位迁移到太极殿中,重新修理太庙罢了,(车驾)还是应该如期东行。”玄宗十分高兴,采纳了姚崇的意见,并赏赐给他二百匹绢帛。己酉日,玄宗在太极殿举行享礼,命姚崇每五日朝见一次,仍像以往那样进入内殿任职,对他的礼遇也更加隆重,每有重要政事便征询他的意见。15.D(诗句“洗尽古今人不倦”是说不论古时和今时,饮茶都会让人神清气爽,没有倦意;而不是“洗去古往今来的历史给人们带来的沉重倦意”) 16.①正面描写。“香叶”“嫩芽”“黄蕊色”等运用描写手法,写出茶的动人芬芳和楚楚形态,表现茶的色、香、味等特点。 ②拟人。如“邀陪”和“命对”运用拟人手法,将“明月”“朝霞”拟人化,写出了饮茶人的雅兴。 ③侧面衬托。“慕诗客,爱僧家”写茶受到诗人和僧侣的钟爱,“夜后”“晨前”句写人们从早到晚都喜爱品茶,从侧面赞颂了茶的品性之高和好处之多。(每点3分,任答两点得满分—一写出手法1分,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2分) 17.(1)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3)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18.甲:若隐若现/若有若无/时隐时现/隐隐约约 乙:昙花一现/转瞬即逝/稍纵即逝(甲语境是说中一些“新中式”服装中花鸟、山水暗纹这些精致的图案融入得十分巧妙,在阳光下隐约模糊,看不清楚,故选用“若隐若现/若有若无/时隐时现/隐隐约约”。若隐若现:隐隐约约,看不清楚,很难分清。若有若无:容事物不清晰或关系不亲密。时隐时现:一会儿隐没,一会儿出现。形容忽明忽暗,时有时无的景象。隐隐约约:指看起来或听起来模糊,很不清楚,感觉很不明显。乙处语境强调流行的东西很快就会消失,故选用“昙花一现/转瞬即逝/稍纵即逝”。昙花一现: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景象出现了一下,很快就消失。转瞬即逝:转眼之间就很快消失。稍纵即逝:稍微一放松就消失了。形容时间或机会等很容易消失。) 19.①“新中式”新在哪里②“新中式”为何生命力如此旺盛 ③也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第一空,根据后句“新在既保留传统特色,又时尚实用”分析,此处是问“新中式”的新表现在哪些地方,可知补写内容为“‘新中式’新在哪里”。第二空,根据前句“这股潮流并没有随着时间而淡去,反而走向了世界”,和后句的答语“这都得益于中国传统美学的深厚积淀”分析,此处是问“新中式”生命力长久、旺盛的原因,故补写内容为“‘新中式’为何生命力如此旺盛”。第三空,由前句中“既”可知补写内容与前句是并列关系;再根据后句“它‘点燃’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年轻人正以自己的方式弘扬传统文化”分析,此处是说“新中式”的走红也是文化自信或文化自觉的表现,故补写内容为“也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 20.A(A.表示引用;BCD均表述特殊含义。故选A。) 21.“新中式”风潮(1分)不仅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审美性元素,也润物无声地(1分)滋养了大众的审美意趣,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1分)。 22.新中式是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1分)和现代时尚设计(1分)相融合而产生(1分)的更具时代感和创新性(1分)的表现风格(1分)。(“新中式”是种概念。“新中式”是服装的表现风格,故“新中式”的属概念为“表现风格”。然后从“新在既保留传统特色,又时尚实用”“从写意水墨到梅兰竹菊,从旗袍、中山装到马面裙,‘新中式’服装设计元素多样”“挖 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富矿,与现代时尚设计相融合,创意表达东方美学”中概括出种差为: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时尚设计相融合而产生的更具时代感和创新性;最后,按照“种概念=种差+属概念”的形式给“新中式”下定义为:“新中式”是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时尚设计相融合而产生的更具时代感和创新性的表现风格。) 23.【写作指导】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本次作文材料主要围绕AI时代对人类职业和能力的挑战展开。提到了ChatGPT、Sora等AI工具的出现对文字从业者的影响,以及AI无法取代具有独特创意和人文情怀的个体的现象。材料鼓励人们在AI时代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如编剧的巧妙构思、模特的独特气质、医生的人文情怀等。并指出这是未来新青年应当思考的方向。这不仅仅是关于技术和职业的问题,更深层次地涉及人性、创造力、情感以及社会价值的思考。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探讨和思辨的机会,特别是关于技术与人性的关系、未来社会的走向以及个体在其中如何定位等问题。 据此可以有如下立意:①“与AI和谐共生”:尽管AI在某些方面可能超越人类,但真正的创意和深度情感表达仍然是人类独有的,人类和AI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这种创意不仅仅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更是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探索和表达,我们应该学会与AI和谐共生,利用AI的优势来弥补我们的不足,共同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②“AI技术与人文的融合”:在AI时代,技术为生活带来便捷与创新,而人文则赋予了技术深度与温度。这种融合不仅推动了科技的进步,更在深层次上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作为新青年,我们应积极探索技术与人文的融合之道,为构建更加美好的未来贡献力量。③“AI时代的挑战与机遇”,AI的快速发展不仅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对于新青年来说,这意味着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适应和创新,以在这个时代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断提升自己,以应对未来的挑战。④“AI技术与人性的辩证关系”:AI技术虽然强大,但它缺乏人类的情感、道德和创造性。这引发了对技术与人性的关系的深刻思考。我们如何在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确保人性不被侵蚀?⑤“AI社会的多元视角”:AI时代将带来怎样的社会变革?这是一个多元化的问题,需要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思考。例如,技术乐观主义者可能看到无限的可能性,而技术悲观主义者可能担忧失业和社会不平等。当然,审题立意时不能完全否定AI的作用,这种立场忽略了AI在多个领域的积极贡献,不符合材料的主旨。同时,也不能过度强调AI的威胁。虽然AI确实带来了一些挑战,但过度强调其威胁可能导致忽视人类自身的潜力和价值。 偏题立意:①“AI技术的崛起与影响”:主要关注AI技术的发展和其对社会的整体影响,而不是题 目要求的“AI时代,我们当何去何从”的思考,特别是要求思考坚持原创性、发挥创 意和做好人文关怀的重要性。②“AI时代的新青年:技术引领未来”,强调了技术在AI时代的重要性,但过于侧重于技术本身,而忽视了原创性、创意和人文关怀这些非技术性的要素,偏离主题。 ③“AI时代的新青年:“乐观与悲观的态度”,主要讨论新青年在AI时代的态度,可能过于关注情感层面,而未能深入探讨如何在AI时代坚持原创性、发挥创意和做好人文关怀。 精彩标题:《AI时代的“心”挑战》;《AI浪潮下的人文价值再审视》;《新青年的AI舞步:挑战、适应与创新》;《AI与人性:情感与道德的探索》;《AI革新路,情感领航灯》;《AI舞翩,创意谱华章》;《AI创新界,人文守未來》;《AI助智领先,原创情怀永恒》;等等。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4-06-24 11:00:01 页数:16
价格:¥3 大小:836.25 KB
文章作者:180****8757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