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最新版全册知识点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5

2/15

剩余1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最新版全册知识点()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时间、地点:1949年9月、北平; 2.参会人员: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少数民族、国外华侨以及特邀代表等662人参加会议。3.中心议题: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4.内容:(1)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它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属于人民,各级政权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2)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3)改北平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4)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5.职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6.意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二、开国大典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地点:天安门城楼、广场;3.新中国成立的意义:(1)国内: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2)国际: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3)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三、西藏和平解放1.时间:1951年;2.标志:达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3.意义: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         第2课抗美援朝一、中国出兵的原因,1.美国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中国安全: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打到边境鸭绿江边;入侵中国领空,轰炸东北边境城市;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阻止解放台湾。2.朝鲜请求中国派兵援助。二、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三、过程(1950年10月-1953年7月)1.开赴前线: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击美国侵略者。(10.25是抗美援朝纪念日)(2)五战五捷:把美国侵略军赶回“三八线”附近。(3)结束标志: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四、英雄人物: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革命忠诚及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他们被誉为“最可爱的人”。代表:黄继光(上甘岭战役舍身堵枪口)、邱少云(烈火烧身纹丝不动)、杨根思、罗盛教。五、性质:一场抗击侵略、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   六、意义:①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②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③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官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七、三八线:三八线是位于朝鲜半岛上北纬38度附近的一条军事分界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盟国协议以朝鲜国土上北纬38度线作为苏、美两国对日军事行动和受降范围的暂时分界线,北部为苏军受降区,南部为美军受降区。后来,三八线南部建立了大韩民国,北部建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鲜战争结束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与大韩民国大体以三八线为界。  第3课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是我国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的深刻的社会变革。一、原因:1.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根本原因);2.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二、目的: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三、开始标志: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四、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五、过程:1950年冬开始,全国(主要在新解放区)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六、结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七、意义:①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②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第4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一、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底)1.背景:新中国建立后,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但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我国的工业水平很低,工业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许多重要工业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2.目的: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3.基本任务:(1)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2)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3)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4.主要成就(四工厂、三公路、二铁路、一桥)①工业: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沈阳飞机制造厂;②交通运输: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宝成铁路、鹰厦铁路;武汉长江大桥(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5.结果: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经济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原因:①党的英明领导;②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③苏联的帮助)6.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二、民主政治建设——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1.背景: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2.时间:1954年;地点:北京。3.内容:(1)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①内容: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性质: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2)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任委员会委员长;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4.意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第5课三大改造  一、起止时间:1953-1956年底二、改造方式和改造对象(一)农业改造——农业合作化(方式:农业生产合作社)1.原因:土地改革以后,农业分散经营,影响生产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促使农民踊跃参加合作社。   2.形式: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3.目的: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4.发展:经历了由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三个阶段。,5.完成: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二)手工业改造——手工业合作化(方式: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背景: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完成: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三)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方式:公私合营;政策:赎买政策)1.目的:为使私有制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2.概况: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3.创举: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三、实质、基本任务: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四、意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五、不足:后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也是中国人民多年以来的追求。面对充满期待又前所未有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辛探索,取得了一系列巨大成就,在探索过程中也有过曲折和失误。一、在探索中曲折前进1.背景:①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当时的主要矛盾,八大以后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②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2.出现失误的原因:对国情认识不足;对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缺乏建设经验;忽视客观经济规律。3.(1)“大跃进”运动①时间:1958年;②主要标志:虚报产量,盲目求快,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③典型做法:大炼钢铁(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浪费大量人力物力,破坏环境。)(2)人民公社化运动①时间:1958年;②特点:一大二公。③典型做法: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严重损害群众利益,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4.评价: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5.结果:加上当时自然灾害严重等因素,1959年至196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6.国民经济调整①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②时间:1961年初开始,1965年基本完成,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7.教训:①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不能急于求成。②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基本国情。③关注民生,把人民利益提高放在首位。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三、建设成就1.工业建设:①武汉、包头钢铁基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和大港油田建成;②到1965年,我国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③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④修建了兰新、兰青、包兰等铁路。⑤水利建设也取得很大成绩。⑥我国首先完成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⑦国防尖端技术取得了巨大进展。2.英雄模范:大庆石油工人“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3.科技成就:1964年,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1970年4月,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4.作用: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背景1.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要求对冤假错案进行平反,错误。2.“两个凡是”方针提出。3.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性质: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影响: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思想基础。)4.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基本的指导思想。(三)意义: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二、拨乱反正1.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撤销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罪名,恢复刘少奇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的名誉,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2.1977年冬进行了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是教育工作的重大拨乱反正,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人才。,3.完成标志: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共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目的: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2.原因:改革前改革前农村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在计划经济下,统一经营,集中劳动,吃大锅饭,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3.过程:(1)开始: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2)方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民只有生产自主权,没有土地所有权。(3)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4)意义: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背景:改革在农村取得成功,为继续深化改革打下了基础,改革的浪潮从农村涌向城市。2.依据: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3.原因:分配制度上的“大锅饭”,职工积极性不高。政企职责不分,企业没有自主权。3.措施: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4.影响: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依据: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2.目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3.影响: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第9课对外开放  我国的对外开放从沿海的经济特区开始,逐步向内地推进,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2.建立: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3.意义:设立经济特区,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二、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1.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2.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随后又把经济开放区扩展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及其他沿海地区的一些市县。1988年,海南岛被划为经济特区。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建立。(扩大开放的窗口、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3.内地:1992年,对外开放的地域又向纵深推进。相继开放了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满洲里等陆地边境城市和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并实施灵活的鼓励外商投资的区域经济政策。4.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中国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1.背景:对外开放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2.时间:2001年12月,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3.意义: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4.世界贸易组织:英文缩写为WTO,是处理世界贸易问题的重要国际组织,负责制定和监督执行多边贸易规则,组织多边贸易谈判,解决各成员间的贸易争端。  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评价邓小平及邓小平理论: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最重要的思想和政治遗产就是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①总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②总布局: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③总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十八大指出)2.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十九大报告指出),3.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第11课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一、中国梦宏伟蓝图1.提出时间:2012年11月。2.定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3.基本内涵: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4.如何实现中国梦:①途径: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②依靠: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5.为了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奋斗目标:“两个一百年”:①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国梦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1.内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2.提出过程:①(2012)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②(2013)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③(2014.10)中国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④(2014.12)强调从严治党是全党的共同任务、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地位)⑤2020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战略决策。“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涵演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3.“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意义:①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三、新发展理念1.提出:(2015.10)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的建议》。2.含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3.评价:新发展理念针对的是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回答的是中国当前最为紧迫的现实问题,关系我国发展全局和未来前景。四、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1.改革开放以来——初步成就:①国内生产总值持续高速增长;②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2.面对经济发展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的新常态,作出科学调整:①创新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②优化升级产业结构;③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保障了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3.中国十八大以来——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①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一带一路”建设②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③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④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4.意义: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使中国在实现国家重大战略发展目标、主办国际盛会、应对突发事件、战胜重大自然灾害等方面具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五、开启新征程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我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人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2课民族大团结  我们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1.确立的依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2.含义: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3.地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4.确立:①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②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写入宪法;③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5.实施:①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级别有: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②第一个设立的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是——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6.意义: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保障了少数民族公民享有平等自由权利以及经济、社会、文化权利。这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二、共同繁荣发展1.背景: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2.党和政府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具体措施:①政治:因地制宜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影响:废除了剥削和压迫,使各族人民迈入社会主义社会。②经济:采取优惠政策,提供人才、技术、资金、物资等支持,加强各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③文化: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创制文字、尊重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影响: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重要意义;④综合措施: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a.建设项目:基础设施、科教文卫事业等(代表性的成就——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b.实施兴边富民行动,进一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影响: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极大地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第13课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一、“一国两制”构想 1.提出: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2.基本内涵:“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即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3.意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二、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1.1984年12月签署《中英联合声明》,中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香港特别行政区。2.1987年4月签署《中葡联合声明》,中国政府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3.历史意义:香港、澳门的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4.港澳回归的原因:①香港澳门自古以来是中国的神圣领土;②“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③全国人民的支持;④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根本原因)。        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大陆对台政策   二、两岸关系发展: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下,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         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第15课钢铁长城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迅速,实现了由单一军种到诸军兵种合成的转变,武器装备不断向现代化迈进。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筑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钢铁长城。一、陆、海、空军的建设1.陆军:(1)成立:1927年8月1日(2)发展:新中国成立时,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是陆军,兵种较少。经过几十年发展,陆军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发展成多兵种的现代化部队。2.海军:(1)成立: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建立。(2)发展:①舰队:新中国成立后,又建立了东海、南海和北海舰队。②装备升级:a.1970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并于1974年装备我国海军。b.1971年,我国自行研制的导弹驱逐舰完成了多次科学试验和对外出访任务。c.进入20世纪90年代,海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d.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3.空军:(1)成立:空军是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2)战绩:抗美援朝战争(代表:蒋道平)(3)发展:①人民空军建立早期,飞机主要从国外购买。②1956年,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标志我国掌握了战斗机生产的技术,走上国产化的道路。③改革开放以来,空军现代化建设有新的飞跃。二、导弹部队的发展1.组建:1966年,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2.导弹部队是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3.任务:主要担负遏制他国对中国实用核武器、遂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准打击任务。4.组成:由核导弹部队、常规导弹部队、作战保障部队等组成。5.装备:东风系列弹道导弹和长剑巡航导弹等。6.更名:2015年,第二炮兵部队更名为火箭军。三、新时代强军之路1.2014年,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在古田召开,强调军队政治工作要为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提供坚强政治保证。2.2016年,成立五大战区:东部战区、西部战区、南部战区、北部战区、中部战区,构建军队联合作战体系;调整组建五大军种: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3.影响: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革命性重塑,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建国初期)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外交形势:①帝国主义国家实行外交孤立政策;②苏联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支持。   ,2.外交成就:同苏联(1949年第一个与我国正式建交)等十几个国家建交,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一个好的外部环境。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提出: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3.重申: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4.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5.日内瓦会议(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三、万隆会议(亚非会议)1.背景:新中国积极发展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与合作。2.时间:1955年     3.地点:印度尼西亚万隆4.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5.中国的贡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①同:反对殖民主义,维护民族独立,谋求发展;②异:社会制度、建设道路不同。        第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  (70年代:开创外交新局面)一、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时间: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2.意义: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3.恢复原因:中国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二、中美建交1.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政府敌视新中国,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威胁的政策。2.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①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②国际形势的变化3.中美关系改善历程:①1971年,“乒乓外交”;基辛格秘密访华。②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并发表《联合公报》。意义: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③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三、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此后出现与中国建交的热潮。(改革开放以后)四、全方位外交——中国特色大国外交1.外交理念: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外交布局:中国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3.重要外交活动: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际领导人会晤、亚信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加强国际合作。4.意义: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了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5.21世纪以来,为解决国际问题,中国贡献的中国智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亚洲文明大会;中国方案:“一带一路”战略构想。6.亚太经合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的英文全称是Asia-PacificEconomicCooperation,APEC是英文缩写。它成立于1989年,是亚洲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合作机制。中国于1991年加入后,积极参与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发展。         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一、科技(一)两弹一星:核弹(原子弹和氢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1.成就:①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1966年,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实验。③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④1970年,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我国是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2.科学家代表:钱学森(导弹之父)、邓稼先(两弹元勋)。3.意义:①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②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4.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二)国家发展科技计划1.1986年:“863计划”促进高技术研究的发展。2.1997年:“973计划”,推动基础科学研究的发展。(三)载人航天1.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2.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开启我国的飞天之旅。3.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航。(我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4.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四)杂交水稻1.时间: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获我国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第一个特等发明奖。)2.意义:①国内: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②国际: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战略措施。,(五)青蒿素1.时间:20世纪70年代,屠呦呦团队发现青蒿素。(2015年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意义: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青蒿素类药物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使全球数亿人受益。二、文化1.双百方针:①提出: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②代表作品:《红岩》《青春之歌》《茶馆》《东方红》《英雄儿女》《林则徐》2.进一步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3.科教兴国战略:科教兴国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新中国成立前后变化新中国成立前,物价飞涨,民生凋敝。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经济恢复,物价稳定,人民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二、改革开放前后变化1.原因: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表现:,3.启示: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我们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4-06-12 21:00:01 页数:15
价格:¥3 大小:70.16 KB
文章作者:zjl16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