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最新版全册知识点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8

2/18

剩余1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最新版全册知识点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第1课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1.拉丁美洲的范围:今天美国以南的所有美洲地区。  主要殖民者:西班牙、葡萄牙(巴西)2.背景:①残酷的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②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的影响。3.时间:18世纪末19世纪初4.领导人:玻利瓦尔、圣马丁(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5.性质: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6.贡献:①玻利瓦尔:解放了哥伦比利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②圣马丁:领导阿根廷、智利、秘鲁的独立运动。二.印度民族大起义1.背景: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加强了对印度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2.原因:英国殖民者残酷的统治和经济掠夺。3.时间:1857—1859年(19世纪中期)   4.导火线:涂油子弹事件          5.领导阶级:封建王公  参与者:印度土兵(主力)、农民、手工业者6.英雄人物:章西女王7.结果:失败8.意义: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  俄国的改革一.彼得一世改革   1.俄国统一:16世纪初莫斯科公国建立统一俄罗斯国家,伊凡四世采用“沙皇”称号,强化了专制统治。2.背景:①俄国盛行农奴制,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②农业和手工业主要使用农奴劳动,工商业的发展极其缓慢。3.目的: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4.学习方向:向西方学习5.内容:①政治: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②经济: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③军事:创建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④文化: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⑤社会习俗:提倡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6.作用:积极:①俄国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俄国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②彼得一世改革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标,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局限: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7.性质: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二.废除农奴制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或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1.原因: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目的:摆脱农奴制危机,巩固贵族地主统治3.时间: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4.内容: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所出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5.意义: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但是,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6.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第3课  美国内战一.领土扩张(从东到西,东到大西洋,西到太平洋)   1.根本原因:奴隶制种植园经济阻碍了北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或美国南北两种不同经济制度的矛盾)2.矛盾焦点: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3.导火线:1860年,林肯当选总统4.开始:1861年4月(南方军队挑起)5.转折:1862年两部法律文献的颁布:  ①《宅地法》:满足人民对土地的要求;②《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规定从1863年元旦起,废除叛乱各州的奴隶制,允许奴隶作为自由人参加北方军队。意义:调动了黑人奴隶的积极性,扭转了战争局势。6.结束:1865年,北方胜利二.性质:美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三.意义: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四.评价林肯领导了南北战争并取得的胜利,为维护祖国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总统。五、比较美国南北战争与美国独立战争,     第4课 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1.德川幕府的统治倒幕运动的原因:①根本原因:德川幕府的锁国政策阻碍了日本资本主义发展。②直接原因(外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入侵(黑船事件),加深了日本的民族危机,激化了国内矛盾。2.倒幕运动:王政复古政变。改年号为“明治”。主力:中下级武士。3.明治维新 (1)时间:1868年  (2)目的: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巩固天皇统治(3)内容及作用:①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天皇统治,加强中央集权)②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以“殖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促进资本主义发展)③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④社会生活: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大批人才)(4)影响:①积极性:日本迅速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②局限性: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军国主义色彩浓厚)(5)性质: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第二单元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技文化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一.背景: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自然科学也取得了重大进步。二.开始: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三.特点: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四.成就(表现)(一)电力的广泛使用1.英国: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2.美国:爱迪生,白炽灯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火力发电站和输电网)。  3.电器:发电机、电焊、电钻、电车、电话、电报(通信)4.世界由此进入了“电气时代”(二)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1.内燃机:①奥托:煤气内燃机;②戴姆勒:汽油内燃机;③狄塞尔:柴油内燃机(德国)。2.交通工具①汽车:⑴德国本茨;⑵美国福特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②飞机: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三)化学工业和新材料1.现代炸药:瑞典诺贝尔1867             2.现代塑料:美国海厄特1869(赛璐珞)3.人造纤维:法国夏尔多内(人造丝工业之父)1884,五.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增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标志:电力和内燃机的广泛应用      七.新能源:电力和石油         八.领先国家:美国和德国九.启示:①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在为人类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方便时,也会带来环境影响。②积极开发新能源,保护环境。③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1.人口增长(1)原因: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发展   马尔萨斯(2)工业革命与人口增长的关系?答:①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②人口增长也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庞大的商品销售市场。(3)劳动力结构变化(表现):①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农业生产,专门从事工业和商业。②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工业劳动者。(为社会地位的提高创造条件)2.大众教育(1)原因(目的):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2)时间:19世纪以后(3)国家:德国和法国(最早建立起国家教育体系)(4)表现:①19世纪初,德国推行教育改革,建立由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大学组成的系统教育体系;②1802年,法国通过法律开设政府资助的中等学校;(中等学校)③从1870年开始,英国、法国开始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免费义务教育)(5)作用: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3.城市化       (1)背景:工业革命后,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大量人口涌入城市(2)城市化问题及改善措施:问题:城市缺乏统一规划,城市的环境很差改善:19世纪中期,城市的环境开始得到改善,一些基础设施建立起来。4.社会问题表现:贫富分化加剧和环境污染严重                         第7课 近代科学与文化   一.科学家(1)牛顿(英国科学家)   地位: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成就: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微积分学;1687年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意义: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他的科学发现,使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探索向前迈了一大步)。(2)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成就:1859年出版《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观点,意义: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在生物科学领域掀起了一次伟大革命。二.文学巨匠(1)巴尔扎克(法国著名作家)代表作:《人间喜剧》(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其中有《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再现了法国19世纪早期纷繁复杂的社会图景,给后人留下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变迁史。(2)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伟大作家)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思想内容:一方面深刻抨击了俄国专制主义和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压榨,另一方面又否定暴力革命,宣扬道德上的博爱)地位:列宁称他为“俄国革命的镜子”(他的小说反映了在社会转型时期俄国农民既想反抗又找不到出路的状态)。三.音乐美术大师(1)贝多芬(德国作曲家)代表作: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完成于1804年,这部作品气势磅礴,表达了贝多芬对自由、平等和博爱的渴望)。地位:是一部反映重大社会题材的作品,标志着贝多芬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成熟。(2)梵高(荷兰画家)代表作:《夜间的咖啡馆》、《向日葵》(明亮、艳丽的黄色花瓣,表达了画家对生命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1.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为了夺取更多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根本目的:重新分割世界,争夺世界霸权。(2)“三国同盟”:德、意、奥(德为核心)  “三国协约”:英、法、俄(英国为核心)①两大集团形成的影响:两大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冲突不断。②两大集团形成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后果)。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导火线(直接原因):1914年6月,萨拉热窝事件(2)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3)开始标志: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3.大战进程和结果(1)交战双方: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意大利战时加入协约国集团)(2)主要战场:欧洲战场(主战场)(3)重大战役: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一战转折点)。(4)结束:1918年11月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5)加速一战结束的因素:①1917年美国加入协约国参战;②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一战。(6)性质:西方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7)特点:时间长、涉及国家多、范围广、规模大、危害大(用了坦克、潜艇等)(8)影响:①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②大战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第9课  列宁与十月革命1.十月革命前的俄国   十月革命的背景:①经济上: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但与西欧、北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依然很落后;②军事上:一战中,俄国接连失利,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反对战争和要求社会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③政治上:1917年3月,俄国发生“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④外交上:临时政府继续第一次世界大战,统治陷入全面危机;2.二月革命(1917年3月)(1)目的: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2)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3)结果:①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②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工兵代表苏维埃政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3.十月革命(1917年11月)(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目的: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2)领导者:列宁   (3)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4)革命道路: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5)结果: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兵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6)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7)历史意义:①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性质)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③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4.苏维埃政权的建立(1)时间:1917年11月7日晚   (2)地点:斯莫尔尼宫(3)内容:①宣告各地全部政权一律转归工兵农代表苏维埃②通过了《和平法令》③宣布成立苏维埃政府。(4)巩固苏维埃政权的具体措施,  5.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了解)(1)时间:1918~1920年(苏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2)目的: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3)内容:①农业:实行余粮征集制;②工业:中小企业国有化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4)结果: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巩固了新生政权。(5)影响:积极:①在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和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起到了积极作用。消极:②政策中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存在着许多弊端。       第10课《凡尔赛条约》与《九国公约》1、一战后形成的国际新秩序(或国际格局)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一战后新国际秩序是通过战后的两次会议基础上建立的,这两次会议分别是: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3、巴黎和会(1)召开:1919年1——6月   (2)主题:讨论对德和约和战后安排(3)操纵国:英、 法、美(4)目的:重新瓜分世界        (5)实质: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6)对德和约:《凡尔赛条约》(内容略)(7)最能体现会议的分赃性质的内容: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8)凡尔赛体系的组成部分:《凡尔赛条约》以及协约国与战败国之间签订的一系列和约统称为凡尔赛体系。(9)凡尔赛体系作用:暂时调整了战胜国在欧洲的关系。(10)巴黎和会决定成立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美国最早提议,1920年成立,实质是英法操纵下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后被联合国所取代)   ,(11)巴黎和会关于中国问题的处理:无视中国的正当要求,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全部转给日本。(启示: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 结果:引发了国内的五四运动,中国代表拒绝在条约上签字。4.华盛顿会议(1)召开:1921年华盛顿      (2)主导国家:美国    (3)参会国:9国(4)目的:调解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5)主要条约:对中国的《九国公约》(6)内容:①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②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7)评价:使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最终实现,阻止了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8)作用:重新调整和确立了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9)实质: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新体系(10)评价:积极影响: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的新秩序(11)局限性: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不能长期维持下去。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新经济政策(1921年春  列宁领导)(1)背景: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只有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2)主要内容:①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③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④实行按劳取酬工资制。(3)作用(影响):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2.苏联的建立   (1)苏联的成立:1922年年底,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最初仅有4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和南高加索联邦) (2)注意区别:俄国名称变迁:①沙俄:1547-1917年,②苏俄:1917-1922年,③苏联:1922-1991年(1991年苏联解体)。④俄罗斯:1991——现今3.苏联工业化(1)提出时间、人物:1925年  斯大林(2)目的:实现国家工业化      (3)开始时间:1926年(4)措施:两个五年计划(1928——1937)(5)重点:优先发展重工业(6)作用:落后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7)苏联工业化的特点: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 指令性计划的优点:它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指令性计划的缺点: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苏联经济日益僵化。4.农业集体化,(1)背景:1927年年底到1928年年初,苏联发生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决心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解决粮食问题(2)目的:为适应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3)时间:20世纪30年代初(4)措施:①开展消灭富农运动;②政府支持建设集体农庄,组建拖拉机站;③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弊端: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5.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苏联确立社会主义制度。(2)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3)影响(评价斯大林模式):积极作用:①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苏联军民夺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消极作用: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模式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6.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措施有哪些?)经济上:①1928年—1937年,先后完成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②实行农业集体化。政治上:1936年,苏联公布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7.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中国应从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中吸取怎样的经验教训?从中得到哪些启示呢?(1)经验:①国家建设应有计划的指导;②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   (2)教训:①经济上要尊重价值规律和市场规律,不应过分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农轻重比例要协调发展;②重视民生问题(3)启示:①国家发展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要遵守客观经济规律;③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④农轻重比例要协调发展;⑤要重视民生问题;⑥要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                  第12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1.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亚洲)(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对印度过度压榨;1918—1919年,印度农业歉收、疾病流行,导致印度人民与英国殖民者矛盾激化。(2)领导人:甘地。(3)时间:1920年。(4)内容(斗争方式):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鼓励发展手工纺织业,抵制英国商品;拒绝纳税等。(5)结果:1922年发生了农民焚烧警察局的事件,甘地决定停止运动。2.文明不服从运动(1930年)(1)斗争方式:采取不服从形式。(2)内容:提出降低田赋、释放政治犯、废除食盐专卖法(3)主要活动:自取海水制盐(4)结果:印度总督与甘地谈判,双方妥协(5)影响:①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②控制了群众的斗争方式,保证了资产阶级对运动的领导权。,(局限性:将革命运动局限于非暴力的形式,束缚了人民的手脚,影响了革命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反映了印度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3.埃及的华夫脱运动(非洲)(1)背景:①一战期间,埃及沦为英国的“保护国”,实际成为英国的殖民地。②战争期间,埃及经济快速发展,资产阶级逐渐壮大;(埃及民族资产阶级的兴起)战争结束后,英国继续维持在埃及的统治,激起埃及人民的强烈反对。(2)时间:1918——1922年  (3)领导人物及政党:扎格鲁尔   华夫脱党(4)过程:①提出要求:向英国政府提出让埃及完全独立的要求,②斗争方式:和平示威、武装起义((5)结果:1922年,英国政府被迫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6)意义:为埃及民族民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4.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拉丁美洲)(1)背景:1910年,墨西哥发生资产阶级革命。1917年政府颁布了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墨西哥宪法》,并未得到有效执行,墨西哥社会、经济依然发展缓慢。(2)时间及人物:1934年;墨西哥总统卡德纳斯。(3)改革目的:为改变墨西哥的落后状况,保证宪法的施行。   (4)内容:政治:①打击寡头势力,确立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经济:②推行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分配土地,打破少数人占有大量土地的局面;③将服务业和大型工业收归国有,谋求民族经济的独立与发展;教育:④发展教育,提高人民文化水平。(5)性质: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6)意义:卡德纳斯改革体现了1917年宪法的要求,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为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13课 罗斯福新政1.从繁荣到危机——经济危机(1929——1933年)(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直接原因:生产相对过剩(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股票暴跌)(2)特点:①范围广;②时间长;③破坏性大   (3)范围: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4)影响:①工人大量失业,劳动人民生活恶化,流离失所。 ②销毁商品、生产破坏。③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造成各国社会的动荡不安。2.罗斯福新政(1933年)(1)开始:1933年,罗斯福(2)目的:巩固资本主义制度(根本)(3)特点(手段、新在何处):国家干预经济(4)主要措施:①整顿金融体系。(通过《紧急银行法案》,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②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全国劳工关系法》)    调整农业政策。(通过《农业调整法》,调整生产和销售,限制产量,保护农产品价格.)推行以工代赈。(兴建大量公共工程,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⑤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通过《社会保障法》,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应急的救济机构等,稳定社会秩序.),(5)实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6)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7)意义:积极:①美国经济开始缓慢复苏,工业和生产有所恢复,就业人数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②增强了美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局限:未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8)罗斯福新政给我们哪些启示?(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①立足国情,实事求是;②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学习③遵循客观经济规律;④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⑤勇于探索创新;⑥关注民生;⑦走可持续发展和科教兴国发展道路等             第14课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一.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建立1.墨索里尼组织法西斯党,1922年法西斯党徒向罗马进军,法西斯专政建立。(第一个法西斯政权,在经济危机前建立)2.对外扩张:1935年,意大利发动了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1936年宣布正式吞并埃塞俄比亚二.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背景:受经济大危机的沉重打击;对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满。2.人物: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3.法西斯专政建立: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建立了德国法西斯政权,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4.德国法西斯统治表现:①内:⑴“国会纵火案”,解散了工会;⑵思想:焚烧了大量的进步书籍;⑶迫害犹太人。②外:⑴1935年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条约》实行普遍兵役制建立起庞大的军队;⑵1936年,德国派兵进驻莱茵非军事区;⑶1938年吞并了奥地利;⑷1939年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 三.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背景:日本觊觎中国之心由来已久;经济大危机,日本经济受到重创;对对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满。2.核心:军部   3.扩张:①1931年日本关东军策划九一八事变②1937年7月7日,日本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战争。4.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1936年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第1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一.原因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2.直接原因: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3.客观原因: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加速了二战的爆发。(顶峰:《慕尼黑协定》的签订)。二.二战的全面爆发及主要战场(交战双方:轴心国、世界反法西斯联盟)1.东方主战场:1937年七七事变,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2.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3.主要战场:①东方主战场②欧洲西线战场③欧洲东线战场④太平洋战场4.扩大:1941.6德国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莫斯科保卫战(粉碎了德国不可战胜的神话)。5.最大规模:1941.12.7珍珠港事件,美国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三.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战争形势的转折1.世界反法西斯联盟:1942.1.1《联合国家宣言》签署意义: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各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援,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2.二战的转折:1942.7-1943.2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苏德战争转折/二战转折)3.1943年9月,意大利宣布无条件投降4.1944年6月,美英盟军诺曼底登陆(意义: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德国陷入东西两个战场的夹击之中,加速了德国的灭亡)四.三次著名的国际会议1.开罗会议,1943.11(中、美、英《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窃取中国的领土,例如东北、台湾和澎湖列岛等国,必须归还给中国)。2.雅尔塔会议(1945.2美苏英)(1)目的:为协调盟军行动,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2)内容:①决定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②战后德国有美英苏等国实行分区占领③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④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事结束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3.波茨坦会议(1945.7美英苏):重申了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的精神,并与中、美、英三国的名义发表了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公告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行施。五.战争结束(1)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2)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放原子弹、苏联出兵中国东北。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 六.性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七.二战胜利的原因:战争的正义性;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团结协作等。八.影响:①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②二战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通过战争称霸世界的野心;③彻底结束了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历史;④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⑤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九.二战启示:(1)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   (2)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3)不同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迎接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4)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共处。,(5)只有加强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反对霸权主义,反对新殖民主义;用和平方式解决各国的争端;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才能避免战争。(避免战争的做法)      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第16课冷战一、冷战含义: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二、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原因1、美苏在国家利益的对立(根本原因)、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美苏势均力敌。2、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军事、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妄图称霸世界;苏联和东欧人民民主力量的壮大,使美国的称霸计划受阻。3、战后人心思定。三、开始标志:1947年,美国杜鲁门主义出台(美国的全球扩张政策)。四、冷战表现:1、政治上:杜鲁门主义出台(影响: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2、经济上:1947年,实施马歇尔计划(又名“欧洲复习计划”)(目的:企图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评价:是杜鲁门主义的又一次大规模运用,也是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又一步骤;实质: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称霸世界)3、军事上:1949年北约成立。4、苏联对策:1955年成立华约。(影响: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形成)5、冷战高潮:柏林危机6、两个德国的形成:1949年9月,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10月,在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从此,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德国的分裂)五、两极格局形成的影响:1、美苏争霸,带来了世界的动荡不安,威胁了世界和平。2、美苏互相牵制,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3、客观上推动了科技的发展。六、北约与华约对峙(1)北约:1949年美英法等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2)华约:1955年苏联和东欧7国成立“华沙条约组织”(3)影响:两极格局形成。(两极格局形成标志: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建立) 第17课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战后的西欧(一)二战后初期,西欧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原因;1、外因:得到了马歇尔计划的援助;2、内因:①凭借原有的工业基础②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③制定了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走向联合的目的:1、为了振兴经济;提高国际地位;2、在美苏对抗中维护自身安全和利益。(三)西欧联合过程:1、欧共体的成立:,过程:(1)20世纪50年代初,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六国组建欧洲煤钢共同体;(2)1958年,六国又建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3)1967年,这三个组织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欧盟的前身)意义: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2、欧盟的成立(1993年)基础(前身):大部分西欧国家在欧共体的基础上组成。性质:区域性的经济、政治组织。作用:★大大加快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推动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二、二战后的美国经济发展三阶段:1、二战后至50、60年代,经济繁荣(原因:美国积极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技成果,革新生产技术);2、20世纪70、80年代,经济发展速度放缓;3、20世纪90年代:经济进一步发展,出现以全球化、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经济。三、二战后的日本(一)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1)外因:①战后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改革;②战后美国扶持日本,主要是朝鲜战争时日本获得大量军需订单。(2)内因:①日本政府制定适当的经济发展政策;②大力引进先进技术。(二)发展表现:   ①1968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②20世纪七八十年代,谋求世界政治大国的地位。(三)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欧、日本发展的影响:促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有利于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四、二战后西欧、日本和美国经济速发展给我们的启示:①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培养人才;③要适时调整经济政策;④实施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五、社会保障制度:1、开始:罗斯福新政期间,颁布《社会保障法》,实行老年保险和失业保险。2、纷纷建立:二战后(最早的福利国家:英国)。3、进一步发展:20世纪六七十年代4、评价:社会保障制度是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这种制度可以缓和阶级矛盾,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的社会环境。但是,社会保障制度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1、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由一国走向多国:东欧、亚洲中国、朝鲜、越南;拉美的古巴。2、苏联与东欧的关系:苏联通过在政治上成立情报局;经济上成立经互会(影响: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但也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军事上成立华约组织扶持控制东欧国家。3、中苏关系:1949年,中苏建交;1950年,中苏缔结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影响: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二、社会主义改革:(一)改革对象:苏联模式的弊端(二)赫鲁晓夫的改革1、内容:政治上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在经济上进行了一些改革,如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工业管理体制;等等。2、评价: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苏联模式,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内容:(1)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2)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工业。2、评价:(1)苏联的一些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首位,航天技术可以和美国相抗衡。国民经济畸形发展。(2)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内容: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总体效果不佳;政治体制改革上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2、影响: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局势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最终苏联解体。四、东欧剧变(1)原因:根本原因:照搬苏联模式,激化矛盾,引发危机。(内因) 客观原因:①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实行政治多元化。②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外因)(2)表现:政治上,多党制和议会民主制。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3)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五、苏联解体(1)导火线:八一九事件(1991.8.19)(2)解体:1991年,戈尔巴乔夫辞职,叶利钦控制全局。1991年年底解体。(3)拓展:苏联解体原因?①根本原因: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②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③外部原因: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和西方势力的影响。(4)苏联解体影响?①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重挫折;②标志着冷战(1947-1991)的结束和两极格局(1955-1991)的终结;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五、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对我们国家的发展有哪些启示和认识?启示:①改革要从国情出发,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③加强民主法制建设;④加强执政党的领导地位,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认识: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重挫折,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非社会主义自身的失败;②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其中必然充满着艰巨、复杂和曲折,但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第19课 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一、亚洲:1955年的万隆会议(亚非会议),1、背景:二战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取得民族独立,面临着巩固政权、发展经济的共同问题。   2、内容:通过了和平相处,友好合作十项原则;形成了万隆精神。3、影响:①提高了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自信心,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②从万隆会议开始,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增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二、非洲:非洲民族独立运动首先在北非展开。①利比亚、埃及(在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起义,推翻了英国扶持的封建王朝。成立了埃及共和国。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阿尔及利亚推翻了法国的殖民统治,获得了独立。②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③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三、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1.古巴人民在卡斯特罗等人的领导下,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和雇佣军,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2.1999年底,巴拿马人民从美国手中收回了运河区的全部主权。四、二战后亚非拉独立运动有哪些启示?①民族独立是民族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坚决捍卫民族独立;②增强综合国力才是实现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                     第六单元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第20课 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一、联合国与国际安全:1.联合国(二战中的雅尔塔会议决定成立)①1945.10成立、总部:纽约。②主要机构:①联合国大会②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简称安理会),担负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责任③联合国秘书处。2.国际安全:根据安理会或联大的决议,联合国可以向冲突地区派出军事人员,以恢复或维持和平。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1、经济全球化:(1)原因:①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各国把发展经济作为首要任务②生产力和科技水平有了新的提高(根本原因)③国家之间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力:第三次科技革命)(2)表现:①国际投资和贸易迅速增长;②跨国公司影响加大;③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④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中国2001年加入。2、世界贸易组织:1995.1.1①宗旨:以非歧视性、开放、公平为原则,促进全球贸易和经济发展,保证就业、收入与需求的增长,提高人类生活水平。②职能:制定和规范多边贸易协定、组织贸易谈判、解决贸易争端等。③作用:成员国的关税水平普遍降低,促进了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它与联合国成为支撑、协调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两大支柱,推动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3、中国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趋势?,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制定防范风险的有效措施;引进国外的资金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努力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4、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表现: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等。5、如何评价特朗普提高关税的行为?是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波折。其行为属于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的行为,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21课 冷战后的世界格局一、冷战后的世界形势:1.总趋势是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但仍存在一些矛盾与冲突。   2.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霸权主义、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恐怖主义等。3.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的表现:①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幌子轰炸南联盟。中国驻南大使馆遭到北约导弹袭击。②未经过联合国授权,发动战争,占领伊拉克。二、冷战后的世界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1、原因:苏联解体后,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日本和中国和俄罗斯等一些国家或国家联盟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2、多极化趋势下,美国的企图及其原因:苏联解体后,世界呈现出多极化发展趋势,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企图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和科技力量,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三、发展中国家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努力①1961年不结盟运动(不跟美国、苏联结盟)的兴起,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②各国致力于发展经济增强经济实力。③七十七国集团的成立,为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四、多极化趋势下中国的应对举措:(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综合国力;(2)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3)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4)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推动全球治理变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第22课 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1.计算机网络与现代社会生活(1)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普及,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建立起来。(2)普及: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在全球迅速普及,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标志着人类开始进入信息时代 。(3)拓展互联网是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学习的?   ①为人类创造了崭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②互联网已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娱乐、人际交往等领域,对现代社会生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现代社会也因互联网的存在而更加丰富多彩(4)中学生应该怎样对待网络?,①网络是把“双刃剑”,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二者都不可忽略。②我们要趋利避害。既不能因为它的积极因素而放任不管,也不能因为它的负面因素而因噎废食。我们应该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网络观,让网络发挥出应有的作用。(5)影响:①计算机网络将世界各地联结成一个整体,创造了人类新的生活模式和文化观念;②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生活空间;③对人类经济活动产生了直接影响,推动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2.妇女地位的提高表现:⑴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妇女开始获得选举权;⑵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欧美发达国家妇女的独立意识增强;⑶今天,全世界绝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的妇女都有了选举权。⑷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升,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参加社会工作。⑸女性就业率持续增长。3.女性存在问题及原因(1)问题:就业性别歧视(现象)。(2)原因:受历史、文化传统、男尊女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3)法律保障:联合国:《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中国:1992年4月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获得通过。自1992年10月1日起施行。4.生态与人口问题(1)生态问题:大气污染、化学污染、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2)人口问题:①表现:人口增长过快,2011年,全球人口达到70亿。②影响:人口过快增长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世界粮食问题日益凸显。在教育、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4-06-12 20:40:01 页数:18
价格:¥3 大小:79.72 KB
文章作者:zjl16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