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9历二模】2024年安徽省池州市中考二模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1

2/11

剩余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4年安徽省池州市中考联考二模历史试题卷注意事项:1.历史试卷满分70分,历史、道德与法治的考试时间共120分钟。2.本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3.考生答题时可参考道德与法治教科书及其他资料。请独立思考,诚信答题。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卷”交回。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题2分,共30分)1.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2021年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该聚落遗址距今约5800-5300年,遗址发现祭坛、大型氏族墓地、红烧土、房屋遗迹、玉器作坊、水井等重要遗迹,出土精美玉礼器、石器、陶器等珍贵文物(如下图)。据此可以推断凌家滩先民已进入(   )A.旧石器时代B.农耕定居C.青铜时代D.早期国家时代2.下图是我国古代某一王朝的疆域图,赞美此王朝的诗句是(   )A.秦皇按宝剑,赫怒震神威B.盛世繁华映西汉,辉煌灿烂震乾坤C.西晋王朝风华茂,一统天下显威怀D.忆惜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3.敦煌壁画是我国古代宝贵的艺术遗产,下面三幅敦煌壁画反映了该艺术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   )宣传善行悲苦的魏晋壁画幸福祥和隋唐壁画世俗场景渗入佛界宋朝壁画11/11 A.佛教思想的中国化B.中外艺术的交融性C.市民生活的世俗化D.艺术内容的时代性4.科举制最大的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机制,这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材料表明科举制(    )A.有利于形成新的价值取向B.阻止了世家子弟的入仕C.忽视了读书人品德的考察D.提升了全社会文化水平5.清政府一些官员认为台湾土地狭小、人口稀少,设立地方政府要靠朝廷供养,浪费粮饷,主张放弃台湾岛。大将施琅劝告康熙帝,没有台湾,东南沿海不得安宁,虽然边远,其实是沿海要枢所在。于是,康熙帝决定设立台湾府管理台湾。上述材料表明清朝设立台湾府的目的是(   )A.接受汉族文化B.发展海外贸易C.巩固东南海防D.扩大疆域6.下面是关于列强侵华战争影响的分析,其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A.B.C.D.7.1938年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成分比1933年更加多样(如下图所示)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933年共产党员成分比1938年共产党员成分比11/11 知识分子11%,工人13%,农民76%知识分子16%,工人14%,农民48%地主12%,中小商人10%A.长征的胜利B.革命根据地的巩固C.民族危机的日益加剧D.减租减息政策的实施8.“恒源祥”创始人沈菜丹曾对子女说:“现在我把厂都交给了国家,由国家去经营管理,我坐在家里不用花一点心思收股息,这又有什么不好?”以上材料可用于研究(   )A.手工业生产合作社B.赎买政策的实行C.人民公社化运动D.新中国巩固政权措施9.1979年10月《人民日报》的子报——《市场报》正式创刊,它是中国改革开放后诞生的第一份经济类报纸。1980年,《人民日报》改版,开辟了《经济简讯》等新栏目,经济新闻成为报道重点,篇幅和数量不断增加。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国企改革取得显著成效B.经济建设的发展C.党和国家经济中心转移D.经济特区的建立10.1958年,邓小平把中国外交政策总结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和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20世纪90年代,我国进一步强调实行真正的不结盟政策;21世纪初,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主要基于(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实施B.维护国家利益和推动改革开放发展的需要C.国际政治经济格局走向多极化D.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政治地位上升11.“古代人们把不理解的事物视为神意,法律也披上了神的外衣,如《汉谟拉比法典》中称其条文为太阳神之意。但罗马的法律很早就从宗教中分离出来了,如《十二铜表法》就是十人立法委员会制定的,根本未称是神意⋯⋯当理论与实际发生矛盾和冲突时,罗马法总是致力于满足后者的需要。”罗马法产生这种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A.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B.罗马人崇尚法治C.重实际应用而不只专注理论D.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12.下图为全球殖民地占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比例示意图。这反映了(   )A.资本主义世界格局的演变B.欧美国家加紧殖民扩张C.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D.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与瓦解13.1935年到1942年,美国“工程进展署”花费了120亿美元修建了以下工程。其主要目的是(   )公共建筑新道路新桥新机场地下水道12.2万幢66.4万英里7.7万座285个2.4万英里A.国家干预经济B.加强对工业计划指导11/11 C.兴建公共工程D.增加就业、缓解危机14.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程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认为苏联模式有合理之处D.否认苏联模式改革的必要性15.某历史小组搜集了以下资料。据此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运动高涨B.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二、辨析改错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16.新式武器的运用不断推动战争形态和战法的变化,加剧了战争的残酷性。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并加以改正。(1)南宋时期,安徽寿春士兵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管形火器火箭,从此揭开了世界军事史上热兵器时代的序幕。(   )错误:    改正:(2)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军首次使用了坦克,取得了对德作战的巨大成功。(   )错误:     改正:(3)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了人民游击战争,创造了麻雀战、蘑菇战、地雷战、破袭战、水上游击战等战法。(   )错误:     改正:(4)1945年美国向日本投放两颗原子弹,加速日本法西斯投降。(   )错误:     改正: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7.留学生对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和中国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近现代以来留学生情况统计简表阶段留学方向和群体人数留学生代表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拓荒阶段留美幼童学生群1872年起4批共120人唐绍仪、A等福州船政学堂留欧学生群1877年起4次共80余人马建忠、严复等甲午战争到民国初年觉醒、救亡、革命阶段涌向日本的留学群推当在22000人以上宋教仁、蒋介石、鲁迅、陈独秀等11/11 留学欧美学生群到辛亥革命前至少在600人左右孙中山、蔡元培、竺可桢等民初到20世纪20年代自由发展阶段留美学生群推算人数达5362人茅以升、闻一多、梁思成等赴法勤工俭学学生群共计有1700名以上周恩来、聂荣臻、邓小平等留苏的政治家群总计在1600人左右刘少奇、邓小平、叶剑英等留日学生群当在20000人以上郭沫若、苏步青、李大钊等留欧学生群当在5000人以上徐悲鸿、李四光、朱德等1979年到2000年新发展阶段分布欧美日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由教育部门派出的就达4.5万多人,自费出国深造多达400多万人陈竺(前卫生部长)万钢(前科技部长)等——据周棉著《近代中国留学生群体的形成、发展影响之分析与今后趋势之展望》(1)请在留学“拓荒阶段”A处补充一位留学生代表,并说说其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贡献。(2)从甲午战争到民国初年,中国大量留学生涌向欧美日本,促成这一留学潮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民国初年到20世纪20年代,出国留学出现了怎样的新动向。(3)从1979年到2000年,这一阶段出国留学有了哪些新的发展。18.毛泽东思想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仔细观察、比较下列两幅地图,回答以下问题。(1)哪一“星星之火”形成了图一的燎原之势。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根据地政权性质的演变。(2)结合两幅图说说国共关系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3)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图一与图二发挥了怎样的作用。11/11 四、活动与探究(本大题1小题,共12分)19.中国航天人把探索浩瀚宇宙的心愿都寄托在这些美好的名字之中。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探究。中国航天器名字由来寓意“东方红一号”卫星取自《东方红》乐曲中国人民对东方雄狮崛起的追求和希望。“长征”系列火箭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期盼中国航天事业能够继承长征精神,克服一切困难,不具任何艰难险阻。“问天”实验舱取自屈原楚辞《天问》,屈原向天发问,体现古人突破传统观念向往探索太空奥秘的求知精神。“问天”用来叩问苍穹寻求真理的心愿与决心。悟空“”暗物质探测器取自《西游记》齐天大圣的名字,还有着和大圣一样的火眼金星睛领悟、探索太空之意,寄托着中国人探索太空无形的暗物质的心愿。“北斗”卫星系统取自北斗七星,中国人依靠北斗辨认方向,分辨四季。光明和方向“嫦娥”月球探测器与“玉兔”月球车、“鹊桥”中继卫星取自“嫦娥奔月”与“牛郎织女”故事中国人在不断追逐航天梦的过程中,让神话不断变为现实,架起地球与月球之间桥梁。“羲和号”太阳探测卫星取自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太阳女神“羲和”的传说。“效法羲和驭天马,志在长空牧群星”,象征中国对太阳探索的缘起与拓展。(1)为纪念中国航天事业成就,发扬中国航天精神,2016年3月8日国务院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请你说说这一节日的由来。(2)“问天”、“北斗”、“悟空”、“嫦娥”等航天器的命名有什么重要意义。(3)十一中拟举办《航天强国筑梦有我》的演讲比赛,请你拟定一份发言提纲。(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观点正确)11/11 参考答案与解析1.B【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发现祭坛、大型氏族墓地、红烧土、房屋遗迹、玉器作坊、水井等重要遗迹,”可知,凌家滩先民已进入农耕定居生活,B项正确;旧石器时代距今约300万年~距今约1万年,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距今约5800-5300年,不是旧石器时代,排除A项;青铜时代指的是约从公元4000年至公年初期的这一阶段,凌家滩先民不在这个时期,排除C项;中国的早期国家时期,指夏、商、西周三个时期,凌家滩先民不在这个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2.B【详解】根据材料出示的疆域图可知,都城在长安,在西域地区设置西域都护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朝代为西汉,因而“盛世繁华映西汉,辉煌灿烂震乾坤”符合题意,B项正确;秦朝时期西域还没有纳入中央政权,因此“秦皇按宝剑,赫怒震神威”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西晋时期都城在洛阳,因此“西晋王朝风华茂,一统天下显威怀”不正确,排除C项;唐朝时期西域地区设置安息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因而“忆惜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体现的唐朝也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3.D【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人民流离失所,所以壁画宣传善行,表达现实悲苦。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政治比较清明,国力强盛,所以壁画有一派幸福和祥和的气象。宋朝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所以壁画能反映市民阶层的喜好,世俗场景由之入画。因此,这种变化说明了艺术内容的时代性,D项正确;题干的主旨是时代变迁影响敦煌壁画的内容,并非反映佛教思想的中国化,排除A项;题干的主旨是时代变迁影响敦煌壁画的内容,没有体现中外艺术的交融,排除B项;题干的主旨是时代变迁影响敦煌壁画的内容,而非市民生活的世俗化,排除C项。故选D项。4.A【详解】结合材料“这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可知,科举制强化了奋斗的价值精神,A项正确;科举制以考试成绩录取人才,没有限制世家子弟,排除B项;题干中没有体现对读书人品德的考察,排除C项;题干中没有体现文化水平的提高,排除D项。故选A项。5.C【详解】根据材料“大将施琅劝告康熙帝,没有台湾,东南沿海不得安宁,虽然边远,其实是沿海要枢所在。于是,康熙帝决定设立台湾府管理台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加强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祖国的东南海防,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接受汉族文化,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题干强调台湾管理的重要性,无法体现出海外贸易相关信息,排除B项;1683年清军攻入台湾,纳入清朝版图,设置台湾府知识为了更好管理台湾,巩固东南海防,而不是扩大疆域,排除D项。故选C项。6.D【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从大沽炮台,逼近天津,再进军北京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而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A为鸦片战争示意图中国开始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B第二次鸦片战争外国侵略实力进一步深入内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C为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方式发生改变正确,但不符合和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7.C11/11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可知,1938年比1933年党员成分多了地主和中小商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进入到全面抗战时期后,民族危机的日益加剧,1938年3月1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加上共产党抗日主张的感召,社会各阶级不同身份的人积极要求加入到党组织中来,此后党员数量迅速增加,中国共产党党员成分更加多样,C项正确;红军长征的胜利是在1936年,那时全民族抗战还没开始,党员成分还比较单纯,排除A项;革命根据地的巩固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那时全民族抗战还没开始,党员成分还比较单纯,排除B项;减租减息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农村实行的土地政策。它一方面要求地主减租减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另一方面要求农民交租交息,照顾地主富农的利益。同时,实行“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合理负担政策,提高了贫苦农民的斗志,开始打破了农村基层政权由地主富农霸占的局面,D项与“主要原因”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8.B【详解】题干“现在我把厂都交给了国家,由国家去经营管理,我坐在家里不用花一点心思收股息,这又有什么不好?”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行赎买政策。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B项正确;农业生产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都是农业的政策,与题干中的工商业无关,排除AC项;新中国巩固政权措施包括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9.C【详解】据“1979年10月《人民日报》的子报--《市场报》正式创刊,它是中国改革开放后诞生的第一份经济类报纸。1980年,《人民日报》改版,开辟了《经济简讯》等新栏目,经济新闻成为报道重点,篇幅和数量不断增加。”可知,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此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并取得了巨大成就,C项正确;国企改革是1984年,排除A项;经济建设的发展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政策的指导才开始的,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经济特区的建立是1980年,排除D项。故选C项。10.B【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不断的进行调整,这主要基于维护国家利益和推动改革开放发展的需要,B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的外交方针,不是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主要出发点,排除A项;CD项反映的是国际形势的变化,这不是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主要出发点,排除。故选B项。11.C【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当理论与实际发生矛盾和冲突时,罗马法总是致力于满足后者的需要”可知,罗马法产生这种特点的主要原因是重实际应用而不只专注理论,C项正确;材料内容强调的是罗马法重实际应用而不只专注理论,看不出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排除A项;材料内容强调的是罗马法重实际应用而不只专注理论,与崇尚法治无关,排除B项;人文主义思想起源于14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与材料时期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2.D【详解】11/11 根据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开始殖民扩张,1990年3月,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崩溃,因此图中反映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与瓦解,D项正确;材料强调殖民地,不属于世界格局,排除A项;欧美国家加紧殖民扩张只能反映1700-1900年这一事件的特征,以偏概全,排除B项;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只能反映20世纪的特征,以偏概全,排除C项。故选D项。13.D【详解】依据题干的“1935年到1942年,美国,修建了工程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1933年,美国爆发严重的经济大危机,为了应对经济危机,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实行新政。国家大量兴建公共工程,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危机。故D符合题意;国家干预经济是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故A不符合题意;加强对工业计划指导和兴建公共工程是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不是主要目的。故BC不符合题意。故选D。14.C【详解】依据材料“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程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大致意思是苏联制度是把苏联送上工业化道路,虽有缺陷,但是达到了目标。由此可知该学者是对苏联制度的肯定,强调它的积极作用。C正确;D排除;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与工业化无关,A排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目标是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B排除;故选C。15.C【详解】观察题干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三幅图片依次与1955年的万隆会议、1956年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1999年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区主权有关,这体现了二战后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C项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主要体现在甘地非暴力不合作,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等,排除A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主要是从美国政治军事大国,欧盟、中国、俄罗斯和日本等国实力称为制约美国的势力体现,与材料所示图片无关,排除B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与题意不符,题干中的相关事件并不都是社会主义国家,排除D项。故选C项。16.(1)错误,将“火箭”改为“突火枪”(2)错误,将“第二次世界大战”改为“第一次世界大战”(3)错误,将“蘑菇战”改为“地道战”(4)正确【详解】(1)根据所学可知,南宋时期,安徽寿春士兵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管形火器突火枪,从此揭开了世界军事史上热兵器时代的序幕。故原题错误,将“火箭”改为“突火枪”。(2)根据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军首次使用了坦克,取得了对德作战的巨大成功。故原题错误,将“第二次世界大战”改为“第一次世界大战”。(3)根据所学可知,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了人民游击战争,创造了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水上游击战等战法。故原题错误,将“蘑菇战”改为“地道战”(4)根据所学可知,1945年美国向日本投放两颗原子弹,加速日本法西斯投降。故原题正确。17.(1)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张铁路,设计“人”字形路轨,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和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干线,振奋了民族精神,为中国工程界赢得了声誉。(2)原因:民族危机加剧,仁人志士为实现救亡图存探索救国救民真理。新动向:留学苏联(苏俄),学习苏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验。(3)新发展:留学目的地更加广泛,规模更大,由公派转为自费为主,动机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和个人发展的需要。【详解】(1)11/11 代表及贡献:根据简表中“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拓荒阶段”“留美幼童学生群”结合所学可知,为了洋务的需要,洋务派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其中代表人物就有詹天佑。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张铁路,设计“人”字形路轨,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和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干线,振奋了民族精神,为中国工程界赢得了声誉。(2)主要原因:根据所学可知,甲午战争到民国初年,中华民族民族危机加剧,仁人志士为实现救亡图存,向西方学习,学习西方的技术,学习西方的制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因此,促成这一留学潮流的主要原因是:民族危机加剧,仁人志士为实现救亡图存探索救国救民真理。新动向:根据图表可知,从民国初年到20世纪20年代,留苏的政治家群总计在1600人左右,说明这一时期,除了留学西方国家,学习资本主义制度,留学苏联(苏俄),学习苏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验的留学生人数也不少。这一时间,苏俄作为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吸引了中国是仁人志士学习其制度。因此。从民国初年到20世纪20年代,出国留学出现了的新动向是:留学苏联(苏俄),学习苏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验。(3)新发展:根据图表中“分布欧美日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由教育部门派出的就达4.5万多人,自费出国深造多达400多万人”可以总结出这一阶段出国留学新的发展是:留学目的地更加广泛,规模更大,由公派转为自费为主,动机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和个人发展的需要。18.(1)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由无产阶级政权转变为抗日民主政权。(2)变化:国共由对峙到合作。原因: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3)图一:为中国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图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钳制了日军大量兵力,严重威胁敌人后方,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党和人民军队发展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坚实基础。【详解】(1)事件:根据材料图一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方志敏等人也在各地领导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根据地。到1930年,全国各地创建了大小十几块革命根据地。在各革命根据地内,有几百个县建立了人民政权。革命武装发展到10万人;演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建立的革命根据地实行的是工农民主政权,这是一种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政权。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建立的抗日根据地实行的是抗日民主政权,这是一种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实行民主政治,团结各阶级、各阶层人民共同抗日的政权。虽然根据地政权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形式和任务有所不同,但它们的性质始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2)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共由对峙到合作。国共对峙时期,主要是指1927年至1937年期间,国共两党之间的政治和军事对抗。国共合作时期,主要是指1937年至1946年期间,国共两党为了抵抗日本侵略而进行的合作;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7月7日晚,日军炮轰我军防地,驻卢沟桥和宛平城的中国守军奋起抵抗。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国共由对峙到合作,主要原因是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3)作用: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开始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根据地的序幕,图一为中国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力量挺进敌后,将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到1940年,在华北、华中、华南和东北地区创建了有1亿多人口的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牵制和抗击了大量日军,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图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钳制了日军大量兵力,严重威胁敌人后方,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党和人民军队发展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坚实基础。19.(1)由来:11/11 1970年4月24日,我国运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此举极大地鼓舞了国人士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2)意义:这些命名将现代科技与中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表达了中华民族对追求真理的坚韧与执着,是对中华民族渴望探索太空奥秘的求知精神的传承。这些命名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有利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有利于扩大中华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力。(3)①我国航天事业兴起面临的国际国内背景②我国航天领域杰出代表及感人事迹③我国航天科技巨大成就及其意义④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性⑤传承“航天精神”,为航天强国之梦奉献力量。【详解】(1)由来: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70年4月24日,我国运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此举极大地鼓舞了国人士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所以国务院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2)意义:依据材料“‘问天’实验舱取自屈原楚辞《天问》”“‘悟空’探测器取自《西游记》”“‘北斗’卫星系统取自北斗七星”“‘嫦娥’月球探测器取自‘嫦娥奔月’”等命名将现代科技与中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表达了中华民族对追求真理的坚韧与执着,是对中华民族渴望探索太空奥秘的求知精神的传承。这些命名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有利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有利于扩大中华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力。(3)依据题干给定的演讲主题“《航天强国筑梦有我》”,参考所给材料,结合所学所思,拟定演讲提纲,应该先分析我国航天事业面临的国际国内背景,利用航天领域的代表人物的事迹,列举我国航天科技的巨大成就,总结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联系自己下定决心,传承“航天精神”,为实现航天梦好好学习科学技术,努力培养创新精神。做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观点正确。提纲如下:①我国航天事业兴起面临的国际国内背景②我国航天领域杰出代表及感人事迹③我国航天科技巨大成就及其意义④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性⑤传承“航天精神”,为航天强国之梦奉献力量。11/11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4-06-08 01:20:01 页数:11
价格:¥3 大小:1.53 MB
文章作者:浮城3205426800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