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4(浙江专用)(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5

2/15

剩余1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4(浙江专用)(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I(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2023·河北·统考高考真题)张家口尚义四台遗址文化遗存分为五组。第一组出土了打制、磨制石器,第三组发现了炭化的粟与黍,第一至四组发现了半地穴式房址,五个组都出土了陶器。下列与其文化特征最相近的考古遗址是( )A.北京人遗址B.河姆渡遗址C.兴隆洼遗址D.二里头遗址【答案】C【详解】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的中国。据材料“张家口尚义”“打制、磨制石器”“炭化的粟与黍”“半地穴式房址”“陶器”等信息可知,此遗址应为新石器时代北方文化遗存。结合所学,兴隆洼遗址是距今8000多年前的原始村落遗址,发掘出170余座半地穴式房址,也发现了粟和黍,与材料所反映的文化特征最为相近,C项正确;北京人遗址属于旧石器时代,那时的人们使用打制石器,从事采集和渔猎,排除A项;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居民种植水稻,排除B项;二里头遗址中发现了宫殿建筑和青铜器,很有可能是夏文化遗存,排除D项。故选C项。2.(2023·北京·统考高考真题)“邮”是汉代一种通信机构,官府的重要文书可以通过“邮”传递,称为“以邮行”。1930年,新疆罗布泊北岸的遗址出土大量汉代简牍,如图为其中一件的照片。据研究推断,此遗址是汉代设立的居卢訾(zǐ)粮仓。这一发现说明,汉朝( )①推动中外丝绸贸易的发展②有较发达的信息传递体系③在西域地区推行了郡县制④发展交通有利于边疆治理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官府的重要文书可以通过‘邮’传递……新疆罗布泊北岸的遗址出土大量汉代简牍……此遗址是汉代设立的居卢訾粮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邮”是汉代一种通信机构,官府的重要文书可以通过“邮”传递,说明汉朝时期有较发达的信息传递体系,符合题意;④新疆罗布泊北岸的遗址是汉代设立的居卢訾粮仓,说明汉代时期加强了对边疆的治理,符合题意;①根据材料信息,材料描述的是丝绸之路的繁荣,但无法判定是否为丝绸贸易,不符合题意;③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在西域地区是否设置了郡县,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其他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3.(2023·北京·统考高考真题)“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是对唐代两个重要时期的赞誉。一般认为,“贞观之治”更强调政治开明、社会安定;“开元盛世”更强调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以下诗文能够直接反映“贞观之治”特点的是( )①“君臣相得”“乐闻直谏”②“小邑犹藏万家室”“公私仓廪俱丰实”③“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④“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贞观之治’更强调政治开明、社会安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君臣关系融洽,虚心纳谏,①符合题意;“小邑犹藏万家室”描述的是开元盛世的场景,②不符合题意;“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意思是五尺高的学童以不说诗词文赋的为耻,是唐朝中期杜佑对当时社会场景的描述,③不符合题意;“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是《贞观政要》中对唐太宗统治时期的描述,④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①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其他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B项和D项。故选C项。4.(2023·北京·统考高考真题)如图是明代经贸示意图(局部)。对图中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①商帮都分布于南方稻作农业区②长江中下游农业生产水平总体较高 ③海禁阻断了明代海外贸易路线④主要外贸港口所在省份都有商帮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明代经贸示意图(局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帮在南方和北方都有分布,南方居多,①与题意不符;长江中下游农业生产力(亩产斤数)较其他地区高,说明此地农业生产水平总体较高,②符合题意;根据材料信息,此时的海外贸易线路较多,说明明代海外贸易没有阻断,③不符合题意;根据示意图信息,广州、泉州、福州、宁波等外贸港口所在省份都有商帮,④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其他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C项和D项。故选B项。5.(2023·江苏·统考高考真题)据淮关税收统计,乾隆年间由运河输往江南的大豆、豆饼每年达数百万石之多。此外,每年由海路从山东半岛和东北输入江南的上千万石粮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作为手工业原料和农业肥料的大豆和豆饼。上述史实反映了乾隆年间(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B.长途贸易依赖海路运输C.北方粮食亩产量国内领先D.商人资本控制了生产领域【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乾隆年间由运河输往江南的大豆、豆饼每年达数百万斤,东北输入的上千万石粮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作为手工业原料和农业用粮”可知,清朝时,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手工业较北方发达,农业产量高,需要较多大豆和豆饼作为手工业原料和农业肥料,因此北方生产的大豆就大量运输至南方,A项正确;材料还提及了运河运输,不能说明长途贸易依赖海路运输,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北方粮食亩产不及南方,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商人资本控制了生产领域,排除D项。故选A项。6.(2023·重庆·统考高考真题)如图为1908年著名漫画家马星驰创作的一幅时事漫画(局部),它反映了( ) A.列强在华利益彼此冲突对立B.清廷力拒外资实现铁路国有C.攫取路权是列强扩大侵华的工具D.东北地区成为列强在华争夺焦点【答案】C【详解】根据漫画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英国、俄国、日本对于老大帝国(中国)都注重瓜分中国的路权,并且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达成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同盟,C项正确;列强在华利益彼此冲突对立,与前述瓜分中国同盟的史实相反,排除A项;清政府力拒外资实现铁路国有与清政府表面“国有”实则出卖铁路主权的史实相反,排除B项;英国主要势力范围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并不在东北,排除D项。故选C项。7.(2023·江苏·统考高考真题)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强调“由减租减息转变到耕者有其田”,要派干部到城市去,“掌握大的铁路、工厂、银行”。他主张新的中央委员应该包罗各种人才,“将来还要搞大工业”。他提出要夺取北平、天津等中心城市,并表示“我们一定要在那里开八大”。毛泽东的主张( )A.基于对解放战争进程的判断B.说明中国革命性质发生变化C.重在强调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D.憧憬着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未来【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共七大(1945年4月)召开的背景是抗日战争即将胜利,会上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科学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抓住了当时时局的关键,着重提出了中国人民强烈希望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新中国的基本要求,毛泽东的主张体现了共产党人“憧憬着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未来”,D项正确;此时的中国共产党希望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并未明确要进行解放战争,排除A项;中国革命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仍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抗战结束后,中共下一步的工作方向,与抗战必胜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8.(2023·海南·统考高考真题)2018年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指出,我国中小企业具备了“五六七八九”的典型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这一成就( )A.表明我国现代化建设开启了新时期B.体现了政治体制改革取得最新突破C.说明现代企业制度激发了国企活力D.验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成效【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2018年我国中小企业在税收、GDP、技术和就业等方面贡献巨大,这是因为我国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下,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结果,故我国取得的上述成就验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成效,D项正确;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启新时期,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经济体制改革而非政治体制改革,排除B项;材料只强调中小企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能看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排除C项。故选D项。9.(2022·北京·统考高考真题)英国学者马丁·贝尔纳在其著作《黑色雅典娜:古典文明的亚非之根》中,批判了关于希腊文明起源的传统观点,提出希腊文明的源头在西亚和北非。下列希腊文明成果,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字母文字②雕刻艺术③民主政治④冶铁技术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B【详解】古希腊文字来源于腓尼基文字、古希腊的雕刻艺术受到古代埃及的影响、而西亚地区的赫梯人最早掌握冶铁技术,由此可知,①②④能够证明希腊文明起源于西亚和北非,B项正确;民主政治是雅典首先开创的,③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10.(2021·辽宁·统考高考真题)公元前5世纪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希腊地震不断发生,有时还引起海啸。时人认为这是神灵的警示,修昔底德则认为地震不过是巧合的自然现象,而海啸是由地震吸引海水离开海岸,海水回冲后产生的水灾。据此可知,修昔底德A.具有理性精神B.强调了人的个性自由C.集文化之大成D.创立了朴素唯物主义【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有人认为地震是神灵启示,修昔底德却用理性分析,故选A项;材料与人的个性自由无关,排除B项;材料无法判断修昔底德是集文化之大成,排除C项;材料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无关,排除D项。排除BCD项,故选A项。11.(2023·广东·统考高考真题)下图所示历史事件() A.传播了阿拉伯数字B.扩大了罗马法的适用范围C.开启了希腊化时代D.加快了印刷术的西传进程【答案】C【详解】根据地图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公元前四世纪亚历山大东征路线以及帝国范围(其版图东起葱岭与印度河平原,南至波斯湾并包括埃及,西到色雷斯和希腊,北抵黑海及阿姆河),亚历山大东征开启了历史上的希腊化时代,C项正确;最初印度人用梵文的字头表示数字,创造了从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阿拉伯人学会这一方法,对它加以改造,12世纪初这一简便的计数法通过阿拉伯人传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排除A项;随着罗马帝国疆域的不断扩大,罗马法的适用范围也不断扩大,排除B项;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发明之一,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并在唐朝中后期普遍使用,宋仁宗时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与材料中的事件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2.(2022·山东·高考真题)如图为世界物种交流过程中两种作物的传播路线示意图,两种作物是A.小麦、玉米B.玉米、水稻C.小麦、甘蔗D.水稻、甘蔗【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白色箭头所代表的的农作物以西亚北非为中心,向其他大洲传播,结合所学可知,小麦是人类最早种植的粮食作物,小麦原产于北非或者西亚;黑色箭头所代表的的农作物以东南亚和印度地区为中心,向其他地区传播,结合所学可知,甘蔗原产地可能是新几内亚或印度,后来传播到南洋群岛。C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玉米的原产于中美洲和南美洲。进而向其他地区传播,与图示传播起源地不符, 排除AB项;水稻起源于中国和印度,与与图示传播起源地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3.(2023·北京·统考高考真题)美国《独立宣言》初稿中有一句话:“他(英王)侵犯了一个遥远民族的人民最神圣的生命权和自由权。他们被捕获,贩卖到另一个半球,乃至惨死途中。”这句话最终被删除,没有出现在定稿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英国政府颁布法令,废除了奴隶贸易B.《独立宣言》否定了天赋人权的观念C.北美革命者对奴隶贸易问题存在分歧D.北美黑人的公民权利得到了法律承认【答案】C【详解】据材料“‘他们被捕获,贩卖到另一个半球,乃至惨死途中’这句话最终被删除,没有出现在定稿中”,可知在初稿中对英国在北美地区的奴隶贸易,进行了批判和抨击,但是最终没有出现在定稿中,说明美国独立战争时期,革命者对奴隶贸易问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存在分歧,C项正确;1807年,英国宣布废止奴隶贸易,而美国《独立宣言》的时间是1776年,时间不符,排除A项;《独立宣言》并没有否定天赋人权观念,而是宣扬天赋人权,排除B项;1866年宪法修正案中,美国第一次承认黑人享有公民权,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4.(2023·福建·统考高考真题)1857年,美国总统给日本的外交信函以“日本皇帝陛下”开头,美国驻日领事却将信函递交给了德川幕府。这表明当时的日本()A.幕府权力日趋式微B.天皇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C.外交政策转向亲美D.中央集权政治体制逐渐瓦解【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57年的日本。据材料“以‘日本皇帝陛下’开头”并结合所学,当时日本是幕府统治时期,以天皇为首的朝廷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即天皇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B项正确;据材料“却将信函递交给了德川幕府”不能得出幕府权力日趋式微,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了美国对日本的某些态度,不能表明日本对美国的态度,排除C项;结合所学,1857年,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已经瓦解,排除D项。故选B项。15.(2022·湖北·统考高考真题)20世纪80年代,联邦德国政府调整社会保障政策,推迟养老金随工资增长而提高的时间,同时严审申请养老金的条件,增加个人交纳额度。上述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减轻公共财政负担B.减缓老龄化进程C.提高劳动者积极性D.缩小贫富间差距【答案】A【详解】联邦德国政府“推迟养老金随工资增长而提高的时间,同时严审申请养老金的条件,增加个人交纳额度”,目的在于减少社会福利,减轻社会福利带来的财政负担,A项正确;上述政策不能减缓老龄化进程, 排除B项;推迟养老金随工资增长而提高的时间,增加个人交纳额度,不利于提高劳动者积极性,排除C项;增加社会福利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二、选择题II(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6.(2022·广东·高考真题)魏晋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宋人李觏认为原因在于“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张载认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虚幻的,与“吾儒”水火不容。由此可知,李觏、张载主张A.儒法并用以维护君权B.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C.复兴儒学以回应挑战D.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答案】C【详解】由材料中“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与吾儒水火不容”可得出作者对儒学的社会地位沦落、佛教和道教的盛行感到不满,站在维护儒学统治地位的立场上抨击佛教、道教,结合所学可知,宋儒通过改造儒学来达到重振儒学、回应佛道挑战的目的,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儒法并用”,排除A项;清代的学者主张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排除B项;李觏和张载没有主张“杂糅佛道”,排除D项。故选C项。17.(2023·江苏·统考高考真题)陈毅在纪念文章中肯定了列宁建立反帝“联合战线”和领导世界革命的意义。指出列宁逝世(1924)一年来中国革命运动继续蓬勃发展,尤其是工农阶级表现出“领导国民革命的力量,使一般敌人惊吓恐惧”。此时的“工农阶级”( )A.积极声援五四爱国运动B.致力于巩固革命统一战线C.坚持独立领导武装斗争D.推翻了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中国革命运动继续蓬勃发展,尤其是工农阶级表现出领导国民革命的力量,使一般敌人惊吓恐惧”可知,列宁逝世是在1924年,此时应是1925年,国共两党进行第一次合作,开展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故此时的“工农阶级”应是致力于巩固革命统一战线,B项正确;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坚持独立领导武装斗争”是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排除C项;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反动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18.(2023·河北·统考高考真题)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1—2015年中国三大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变化,如图所示,对图示解释合理的是( ) 注:一般意义上,第一产业指农业,第二产业指工业,第三产业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之外的其他行业。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加速了农业发展B.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了工业发展C.国家电子商务立法保障第三产业发展D.亚投行的成立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答案】B【详解】据材料“2001—2011年,相对于其他两个产业,我国第二产业生产总值最大”并结合所学可知,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工业品进出口贸易大大增长,因此推动了我国这一时期工业有了显著发展,B项正确;中国早在1978年就开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材料时间是2001—2015年,A项不能反映材料主旨,排除A项;我国电商法立法从2013年底启动,不能全面解释材料现象,排除C项;2015年,中国倡议设立亚投行,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9.(2022·北京·统考高考真题)19世纪70—80年代,美国商人斯威夫特创办了肉类加工厂,把屠宰和包装分成几道独立工序,利用传送带进行流水作业,并雇佣工程师设计冷冻车厢,以便长途运输鲜肉。他还陆续开办工厂,利用肉类加工厂的下脚料生产肥料、肥皂和甘油等。斯威夫特的经营模式( )①体现了产业分工不断细化②得益于铁路交通业的发展③成为近代机械生产的开端④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范本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答案】A【详解】“把屠宰和包装分成几道独立工序,利用传送带进行流水作业”体现了产业分工的不断细化,①正确;“并雇佣工程师设计冷冻车厢,以便长途运输鲜肉”说明当时铁路运输业得到发展,能够长距离的运输货物,②正确;通过材料无法证实斯威夫特创办的肉类加工厂是近代机械生产的开端,而且肉类加工本身不属于机械生产,也不属于现代农业,③④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可知,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20.(2022·山东·高考真题)1913年,列宁在《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中说:“极大的世界风暴的新的发源地已在亚洲出现。……八亿人民的亚洲投入了为实现和欧洲相同的理想的斗争。”“相同的理想”指的是 A.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B.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C.摧毁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D.实现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联合【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1913年”“世界风暴的新的发源地已在亚洲出现……和欧洲相同的理想的斗争”并结合所学可知,20初出现的亚洲觉醒运动(土耳其、波斯等)旨在推翻帝国主义压迫,东欧一些落后国家以及底层民众也面临帝国主义的压迫,A项正确;波斯(伊朗)是“立宪”革命,而非“共和”,排除B项;摧毁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主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C项;实现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联合是《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之一,排除D项。故选A项。21.(2023·辽宁·统考高考真题)《史记》注最有影响的是“三家注”,即南朝裴驷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今有学者认为,除“三家注”外,还应有第四家注,即考古学家的注。该学者意在强调( )A.《史记》具有真实性和文学性B.文献价值有赖于当代学者阐释C.文献必须得到出土文物的印证D.考古资料有助于探求历史真实【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除“三家注’外,还应有第四家注,即考古学家的注”可知,该学者认为对《史记》的研究,不能只看一些注解,还要看考古学家的注解,由此得出,考古资料有助于探求历史真实,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史记》具有真实性和文学性,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非选择题部分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2题20分,第23题20分,第24题12分,共52分)22.(2022·上海)人地关系,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话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思想家观点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庄子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庄子》)荀子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荀子》)材料二马克思说:“土地是人类伟大的实验场所”。……每当一个国家或者民族要着手来表述他们自己历史的时候,人们总是把这种环绕着土地而引发的人与土地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作为分析和处理其他历史现象的一条脊骨。案例举证: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富者田连阡陌”;汉为护农计,令“贾人毋得衣锦绣绮縠絺纻罽,操兵,乘骑马。”“重租税以困辱之”;在政府政令的号召下,情愿离开“狭乡”远涉关山去到“宽乡”落户的人们,是北魏的自耕农;至唐前期,狭乡不足者,听于宽乡遥授。为了改变“千年田八百主”的小生产状态,中国共产党在“改地换天”的过程中,成功地找到了一条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编自《赵俪生文集》、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材料三草在结它的籽,风在摇它的叶。……“我不把天理解为天命,也不把人理解为人生;我认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我们人类。”(季羡林语)——节自《世界遗产在中国》等(1)人地关系,也是天人关系。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荀子在天人关系上的思想主张。在老子看来,天地人关系中的“有”和“无”“难”和“易”“福”和“祸”都可以相互转化,其据以分析的方法论是什么?请说明庄子“齐物”追求的精神境界。(2)在人地关系的图景中,古往今来许多政治家或政党通过田制改革,调整人地关系。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指出商鞅于“帝王之制”“改”的是什么?说明北魏至唐前期田制的变化。为了改变小生产状态,“改地换天”的新中国,开展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请用一句话概括“改造”的内涵。(3)阅读材料一二三,对人地关系的认知,产生出不同的思想主张和政策面向,影响最大者莫过于“重农抑商”。结合所学,阐述这一为历代王朝所推行的经济政策在汉代商业领域的具体表现及其影响。【答案】(1)主张:天行有常;人道有为(或“制天命而用之”);方法论:辩证法;境界:与天地万物为一。(2)内容: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变化: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内涵: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分散落后的农民个体经济引上集体经济发展道路。(3)表现: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商人入市籍,不得为官;对商人和市场严格管制;商人赋税加倍征收财产税、算缗钱(或“重租税以困辱之”);盐铁官营。影响: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详解】(1)主张:由材料“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及所学知识可知,荀子认为天有时令变化,地有丰富资源,人能治理并利用天时地利,这就叫作能与天地相配合,体现了事物运动的规律性,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即: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方法论:由所学知识可知,老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他认为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境界:由材料“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及所学知识可知,庄子认为天下任何事物无不都是由秋毫之末组成,与天下相比,泰山莫不是秋毫之末那么小,而泰山也由秋毫之末组成,与天地万物归一,从而达到逍遥自由。(2)内容:由材料“富者田连阡陌”可知,商鞅变法中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变化:由所学知识可知,北魏至唐前期田制的变化是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内涵:由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党在完成土地改革的基础上,遵循自愿互利、国家帮助的原则,通过合作化道路,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分散落后的农民个体经济引上集体经济发展道路。(3)表现:由材料“贯人毋得衣锦绣绮縠絺纻罽,操兵,乘骑马。”“重租税以因辱之”及所学知识可知,汉代重农抑商的具体表现是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商人入市籍,不得为官;对商人和市场严格管制;对商人加倍征收赋税(或“重租税以困辱之”);实行盐铁官营。影响:由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23.(2021·河北·统考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16世纪至18世纪,西欧对外贸易空前发展。在这一进程中,三角航程构筑起大西洋经济体系,形成了“大西洋世界”。在大西洋沿岸各国和地区间,欧洲主要从事运输业、金融业和制造业,美洲提供原材料和农产品,而非洲提供劳动力。通过这样一个巨大的商路网,商品有规律地流动着,大西洋周边地区的距离越来越近。到18世纪中叶,曾经繁荣的地中海周围的城市呈现出衰败与萧条的景象,而巴黎、阿姆斯特丹与伦敦一改1500年时的旧貌,焕然一新。——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等材料二战后日本经济的腾飞,中国经济的崛起,美国经济重心的西移,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经济上融入亚洲,这些结构性变化所产生的巨大合力使世界经济走出大西洋时代,迈向太平洋时代。1989年成立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越来越红火,是太平洋时代正在来临的明显征兆。1991年,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并就该组织的未来发展以及整个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提出了多样性、开放性和互利性的原则。这些原则,被有亚太经合组织临时章程之称的《汉城宣言》采纳。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等事件的冲击与考验后,亚太经合组织成员间讨论和关注的议题,开始超出经济领域,向政治、安全、社会等领域推进。——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世界历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近代早期“大西洋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在世界经济“迈向太平洋时代”进程中的主要作用。(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以来对亚太经济发展的贡献。 【答案】(1)特点:通过三角航程构建起大西洋经济体系;欧洲、美洲、非洲在经济体系中分工不同;西欧起着主导作用;大西洋沿岸各国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商路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2)主要作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组成方式适应了亚太地区发展要求,有利于共同促进本地区经济合作与发展大计;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间讨论和关注重大议题,有利于共同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等事件的冲击;合作领域越来越广,从而促进了亚太地区经济合作深入发展;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多次召开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提倡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大家庭精神,协调各国关系,为亚太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3)贡献:中国提出的多样性、开放性和互利性的原则被组织采纳,适应了亚太地区经济发展需要,推动了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中国是经济大国,它的加入对双方的经济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带动了双方发展。【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16世纪至18世纪,西欧对外贸易空前发展。在这一进程中,三角航程构筑起大西洋经济体系,形成了‘大西洋世界’。”可分析出通过三角航程构建起大西洋经济体系;根据材料“欧洲主要从事运输业、金融业和制造业,美洲提供原材料和农产品,而非洲提供劳动力。”可分析出欧洲、美洲、非洲在经济体系中分工不同;根据材料“大西洋周边地区的距离越来越近。”可分析出西欧起着主导作用、大西洋沿岸各国经济联系不断加强;根据材料“到18世纪中叶,曾经繁荣的地中海周围的城市呈现出衰败与萧条的景象,而巴黎、阿姆斯特丹与伦敦一改1500年时的旧貌,焕然一新。”可分析出商路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2)主要作用:根据材料“1991年,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并就该组织的未来发展以及整个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提出了多样性、开放性和互利性的原则。”可分析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组成方式适应了亚太地区发展要求,有利于共同促进本地区经济合作与发展大计;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间讨论和关注重大议题,有利于共同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等事件的冲击;根据材料“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等事件的冲击与考验后,亚太经合组织成员间讨论和关注的议题,开始超出经济领域,向政治、安全、社会等领域推进。”可分析出合作领域越来越广,从而促进了亚太地区经济合作深入发展;结合所学知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多次召开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提倡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大家庭精神,协调各国关系,为亚太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3)贡献:根据“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并就该组织的未来发展以及整个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提出了多样性、开放性和互利性的原则。这些原则,被有亚太经合组织临时章程之称的《汉城宣言》采纳”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国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以来对亚太经济发展的贡献主要包括为亚太经合组织的发展提出多样性、开放性和互利性的原则,加强了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之间的合作,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为亚太经合组织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中国力量。24.(2022·辽宁·统考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自古以来, 我国各民族之间保持着密切联系;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下图是学者绘制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分级图。——摘编自李静、于晋海:《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及其心理机制研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紧扣图中所示的一个或多个逻辑线索,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答案】示例:论题:中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形成中华民族意识共同体的主要途径。论述:民族交往是从民族接触开始的,是民族交流交融的基础。比如,古代中国长城沿线,生活着众多少数民族,其在地域上与汉族邻近,为各民族间生活和社会交往创造了有利条件。随着民族交往的增多,各民族间必然要进行文化选择,由此形成包括资源、信息和语言交流在内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民族交流。比如,北魏教文帝改革实行说汉话、穿汉服等措施,通过加强民族交流进而促进民族交融。民族交融重在文化交融、文化共享,通过血缘交融、习俗交融、信仰交融等,达到心理交融,心理交融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最高层面。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辽宋夏金元时期,各民族之间交错杂居,互相通婚,少数民族政权还积极推进儒学教育,从而推动各民族形成对儒家文化信仰和中华民族的心理认同。总之,正是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才奠定了古代中国大一统基础,形成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铸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详解】论述:首先,观察图片及相关文字解释,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紧扣图中所示的一个或多个逻辑线索,拟定一个论题,如根据“民族交往”“民族交流”“民族交融”三级结构和“自古以来, 我国各民族之间保持着密切联系;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等信息,可得出论题,中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形成中华民族意识共同体的主要途径;确定论题后,综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展开论述,可从民族交往、民族交融的角度展开分析;最后总结,正是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才奠定了古代中国大一统基础,形成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铸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整个解题过程注意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4-02-01 10:35:02 页数:15
价格:¥3 大小:1.11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