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浙江省丽水市发展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8

2/18

剩余1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绝密★考试结束前2023学年第一学期丽水发展共同体12月联考高一年级历史学科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共××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满分52分)1.2023年6月15日上午,19届亚运会火种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大莫角山正式点燃。良渚古城遗址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下列关于良渚古城遗址的表述,正确的有()①出土了精美的玉器②尚未产生贫富分化③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④部落中已经出现权贵阶层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良渚古城遗址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部落中已经出现权贵阶层,①③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良渚古城遗址已经出现权贵阶层,说明当时贫富分化已经产生,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2.西周时期楚王熊渠自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而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子囊则说“赫赫楚国……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这一变化反映了()A.国家统一趋势的加强B.礼崩乐坏局面C.儒家思想受诸侯认同D.华夏认同增强【答案】D【解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春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熊渠说他是蛮夷人,不用中原国家的号谥,而子囊认为楚国对南方诸国或安抚或征伐,使之归顺诸夏,这表明了楚国为华夏而战,并以华夏自居,体现了楚国人对华夏文明的接受与认同,D项正确;据所学,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割据,分裂趋势加强,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礼乐制度的情况,排除B项;据所学,儒家思想是春秋末年孔子创立,材料未体现受诸侯认同,排除C项。故选D项。3.春秋战国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大变动的时期,下列分别为《春秋列国形势图》(左)和《战国形势图》(右),从图中直接能反映出()①华夏认同②百家争鸣③战争频繁④民族交融A.①②B.②③④C.③④D.①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从《春秋列国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中,能直接看出的信息是由多个诸侯国向战国七雄演变,体现了战争频繁,战争同时伴随着民族的融合,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华夏认同、百家争鸣在地图中无法直接看出来,①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4.云梦秦简《效律》规定:“衡石不正,十六两以上,赀官啬夫一甲;不盈十六两到八两,赀一盾……黄金衡赢(累)不正,半朱(铢)以上,赀各一盾。”这反映了秦朝()A.严格推行度量衡统一B.颁行的法律条文繁杂C.民众赋税负担沉重D.将铸币权收归于中央【答案】A【解析】【详解】 从云梦秦简《效律》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衡石不正十六两以上”、“十六两到八两”、“黄金衡赢(累)不正”这些问题,要分别进行“一甲”、“一盾”、“一盾”的处罚,可见秦朝严格推行度量衡统一,A项正确;仅从度量衡的处罚规定上无法反映秦朝颁行的法律条文繁杂,排除B项;赋税负担问题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项;铸币权收归问题材料也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5.主父偃上书“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书的目的是()A.加强中央集权B.扩大地方权力C.恩泽所有皇族D.强化君主专制【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据材料可知,主父偃向汉武帝上书,对诸侯国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推恩令是削弱地方权力,排除B项;推恩令是针对诸侯国进行,而非所有所有皇族,并且推行推恩令的主要目的是削弱地方诸侯的实力,排除C项;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而非君主专制,排除D项。故选A项。6.以下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示意图。其中序号与政权对应完全正确的是()魏西晋十六国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①吴②宋齐③陈A.①东汉②蜀③前秦B.①蜀②东晋③梁C.①前秦②东晋③梁D.①蜀②前秦③隋【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国)。据材料可知,三国时期为魏蜀吴,因此①为蜀汉;西晋灭亡后,建立东晋,而此时北方为十六国时期,因此②为东晋;南北朝时期,南朝先后出现的政权是宋齐梁陈,因此③为梁;综上所述,B项正确;①为蜀汉,排除AC项;②为东晋,排除D项。故选B项。7.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卓越辉煌。信步三百米甬道,阅历五千年沧桑。社稷千秋,祖宗百世,几多荣辱沉浮,几度盛衰兴亡。下列关于中国传统科技成就的表述,正确的是()A.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B.唐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C.造纸术、印刷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在宋朝成熟,推动了文明进步。D.元朝王祯编订历法《授时历》,其中测定的数据在当时领先世界。【答案】A 【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A项正确;赵州桥由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制造,排除B项;造纸术在唐朝时期就已经相当成熟,排除C项;《授时历》是元代郭守敬、王恂等制订的,排除D项。故选A项。8.“永徽前,俊、秀二科犹与进士并列;咸亨后,凡由文学一举于有司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材料反映的制度的相关表述,正确的是()A.唐朝建立后,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B.唐太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C.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D.唐玄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可知,材料中描述的是科举制度,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C项正确;隋朝建立后,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排除A项;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排除B项;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排除D项。故选C项。9.苏轼曾赞许两税法之立意“因地之广狭瘠腴而制赋,因赋之多少而制役,其初盖甚均也”,但又指出其结果是“有兼并之族而赋甚轻,有贫弱之家而不免于重役,以至于破败流移而知其所往,其赋存而其人亡者,天下皆是也”。这表明两税法()A.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B.导致通货膨胀严重C.违背了历史发展趋势D.导致了唐朝的灭亡【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苏轼认为两税法的立意是好的,体现了公平的原则,但结果却是富家大族赋税轻,贫困之家赋役重,最终赋存而人亡,这说明两税法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偏差,没能真正给百姓带来公平和实惠,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通货膨胀,排除B项;两税法的制定是符合历史潮流的,排除C项;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两税法不是唐朝灭亡的原因,排除。故选A项。10.元朝人为地把同一自然地理单元分割给若干个行省,突破了以前按山川自然地形划分政区 传统做法,形成犬牙交错的省界。这一措施()A.便利交通运输B.促进区域经济平衡C.便于行政管理D.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把同一自然地理单元分割给若干个行省,突破了以前按山川自然地形划分政区的传统做法,形成犬牙交错的省界,有利于降低地方割据的风险,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行省制度是政治制度,与交通运输、经济平衡关系不大,排除AB项;犬牙交错在一定程度上对行政管理带来不便,排除C项。故选D项。11.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高僧求佛的行路图。对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理解正确的是()A.法显带回大量梵文经典B.发生在贞观年间C.促使佛教开始传入中国D.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从长安出发,最终到达天竺,研究佛法,B项正确;法显带回大量梵文经典是在东晋时期,排除A项;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排除C项;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中西交通要道“丝绸之路”,排除D项。故选B项。12. 有学者指出,辽宋夏金元时期,一些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整合农耕区和游牧区的统治模式,进行局部的二元制统治模式的探索,从而加强和扩大了中华民族的大一统格局。下列史料,不能佐证这一说法的是()A.“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B.“自中书令、相、枢使、大夫、侍中、太尉以下,皆命蕃汉人分为之”C.“于时大别人类……为四等。曰蒙兀人,曰色目人,曰汉人,曰南人”D.女真民迁内地“与百姓杂处,计其户口以给官田,使自播种以充口实”【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元时期(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于时大别人类……为四等。曰蒙兀人,曰色目人,曰汉人,曰南人”属于元朝时期的四等人制,是民族压迫和歧视政策,不符合材料“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整合农耕区和游牧区的统治模式,进行局部的二元制统治模式的探索”,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是辽的南北面官制度,符合材料“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整合农耕区和游牧区的统治模式,进行局部的二元制统治模式的探索”,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自中书令、相、枢使、大夫、侍中、太尉以下,皆命蕃汉人分为之”是西夏实行的统治政策,符合材料“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整合农耕区和游牧区的统治模式,进行局部的二元制统治模式的探索”,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女真民迁内地“与百姓杂处,计其户口以给官田,使自播种以充口实”也是采用了“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整合农耕区和游牧区的统治模式,进行局部的二元制统治模式的探索”的模式,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13.下图为某几个朝代的中枢机构简化图。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③①②④D.④③①②【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是汉代的中外朝制度;②是元朝的中书省制度;③是秦朝的三公九卿制;④是明朝的内阁制度。结合上述分析可知正确排序是③①②④,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点睛】14.唐代,世人多以能与世家大族通婚为荣;至宋代,上至宗室高官,下至村氓凡夫,嫁娶无不言财为先,婚姻聘财、嫁妆较之前代,数额更大,“风俗侈靡,日甚一日”。这一变化,说明宋代()A.门第观念基本湮灭B.商品经济更加活跃C.社会风气日趋低俗D.社会价值观理学化【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通婚由唐朝的与世家通婚变成多以财为先,可见宋时期商品经济发达,B项正确;门第观念在宋代仍然存在,排除A项;材料没提醒社会风气的低俗,而是变化,排除C项;理学在当时是没有受统治者重视的,排除D项。故选B项。15.“康乾盛世”是封建社会最后的一次太平盛世、繁华高峰,被西方史学界称为“HighQing”(注:清朝的鼎盛)。以下可成为依据的是()A.疆域开拓,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B.经济繁荣,传统农业经济到达顶峰C.对外交往频繁,民间的对外贸易活跃D.思想文化繁荣,科技成果领先世界【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康乾盛世”是封建社会最后的一次太平盛世、繁华高峰,此时疆域得到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A项正确;明朝时期,小农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排除B项;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受到限制,排除C项;清朝时期,因为“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排除D项。故选A项。16.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下列条约内容按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序号信息①“允许日本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和工厂及输入各种机器;” ②“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③“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④“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A③④②①B.②③①④C.①③④②D.③①④②【答案】B【解析】【详解】“允许日本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和工厂及输入各种机器”出现在1895年的《马关条约》中;“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出现在1842年的《南京条约》中;“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出现在1843年《虎门条约》中;“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出现在1901年的《辛丑条约》中;按照顺序排列是②③①④,B正确;A、C、D排序有误,排除。17.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出现这样的思想观点: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才能达到圣贤境界;强调主观能动性以及以个人的内心为准则等。持此观点的思想家是()A.黄宗羲B.李贽C.王阳明D.朱熹【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可知,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倡“心学”,认为,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才能达到圣贤境界;强调主观能动性以及以个人的内心为准则等,C项正确;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反对重农抑商,提倡工商皆本,排除A项;李贽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排除B项;朱熹主张“格物致知”,排除D项。故选C项。18.“开出晚清思想界之革命,所关尤重”“斯时智慧骤开,如万流沸腾,不可遏抑”“规模太大,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街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上述言论评价的是晚清时期的()A.“开眼看世界”B.洋务新政运动C.百日维新运动D.辛亥革命运动 【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据材料“规模太大,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并结合纲要上册所学可知,百日维新运动期间,光绪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维新派又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清政府中的守旧势力以种种理由阻止变法的开展,致使这场运动未能实现预期目标,C项正确;林则徐、魏源是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当时学习西方的开明士人少,与材料“智慧骤开,如万流沸腾,不可遏抑”相悖,排除A项;洋务新政运动推行了三十多年,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与材料“安能有成”相悖,排除B项;辛亥革命运动推翻了清朝统治,与材料“晚清思想界”相悖,排除D项。故选C项。19.晚清时期,常关、海关、厘金局三者业务范围变化示意图如下:这一变化过程表明()注:常关负责管理水路沿岸与主要内陆贸易,收入归中央;厘金局负责管理地方贸易,收入主要归地方。A.清政府财政自主权逐步削弱B.列强资本输出缓慢增加C.税收机构重叠影响行政效率D.地方财政收入日益减少【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图片信息可知,19世纪50年代以来,常关、海关、厘金局三者的业务范围出现了重叠,特别是在19世纪90年代,被列强控制的海关管理权也管理了一部分厘金局和常关的税收权力,这表明清政府财政自主权逐步削弱,A项正确;据所学,《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列强从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并未放缓,排除B项;19世纪70年代以来的税收机构重叠,体现的是地方和海关的税收机构侵占了清政府的税收权,与效率无关,排除C项;图片反映的是税收机构的业务范围变化,不能看出税收的实际数目,无法得出地方财政收入日益减少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20.下图是近代某文章的部分目录。据此推断该书应该是() A.魏源《海国图志》B.张之洞《劝学篇》C.严复《天演论》D.清政府《奏定学堂章程》【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中的“内篇”、“外篇”、“明纲”、“学制”等并结合所学可知,该文章是张之洞的《劝学篇》,体现了“中体西用”思想,B项正确;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抵御外侮,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严复《天演论》主要宣传进化论的维新思想,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奏定学堂章程》是清政府关于学制系统的文件,不符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21.鸦片战争后,面对外来侵略,魏源主张在必要时以守内河为主,放弃对外洋和海口的控制。19世纪70年代,李鸿章认为,在“近日财用极绌”的情况下,务必“统天下全局通盘合筹”,必要时主张弃新疆而保海疆。这反映了()①列强对华侵略重点转移②中国人海权意识的觉醒③晚清国防实力较为有限④太平天国牵制清朝精力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必要时主张弃新疆而保海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以来,面对外来侵略,魏源主张以受内河为主,李鸿章主张加强海防,体现了海权意识的觉醒,②符合题意;李鸿章认为,在“近日财用极绌”的情况下,务必“统天下全局通盘合筹”,说明晚清国防实力有限,③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②③符合题意,C项正确;材料并未对列强侵华重点的变化展开论述,①不符合题意;太平天国运动在1964年已经镇压,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本题选C项。22.优秀文学作品既饱含情感之真和道德之善,亦具有史料价值。下列诗文反映的中国近代历史事件排序正确的是() ①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②往事何堪说?征衫血泪斑…不知成异域,夜夜梦台湾。③年年风雨惯悲秋,今岁秋风散尽愁。郢唱一声天下和,居然光复旧神州。④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古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A.①④②③B.②①④③C.①③②④D.②③①④【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近代(中国)。①“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颂扬了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据所学知识可知,1878年左宗棠收复新疆南北两路;②“往事何堪说?征衫血泪斑……不知成异域,夜夜梦台湾”,写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割让台湾后;③“年年风雨惯悲秋,今岁秋风散尽愁。郢唱一声天下和,居然光复旧神州。”写于辛亥革命后;“④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古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中的“东沟”在黄海上,而“致远”是1894年这次海战中邓世昌率领的战舰的名称,可知,这次海战是1894年黄海战;所以按照时间顺序应该为①④②③,A项正确;材料中四则历史事件的正确顺序是①④②③,B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23.1900年7月14日,闽浙总督许应骙同俄、英、美、日等六国签订《福建互保协定》,提出“鉴于两江、两湖、两广及安徽等省督抚与各国驻上海领事磋商后,现已同意采取互保措施……福建省当局已决定按照两江及上述各省所达成的协议行动”。这一协定()A.使中外反动势力走向联合B.缓和了帝国主义在华矛盾C.加速了清政府的对外屈服D.促成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1900年(中国)。据材料“闽浙总督许应骙同俄、英、美、日等六国签订《福建互保协定》……”,结合所学可知其属于“东南户保”的内容,说明地方势力崛起,清政府的权威受到削弱,加速了清政府的对外屈服,C项正确;仅凭一个协定,并不能断定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排除A项;该协定对于帝国主义在华矛盾影响作用不大,排除B项;太平天国运动促使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排除D项。故选C项。24.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答案】B 【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是器物——制度——文化,其中中国近代经济的现代化开端于洋务运动,政治的现代化开端于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提倡建立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也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历程,辛亥革命提倡建立民主共和制,B项正确;A项里的清末新政是清政府的自救运动,排除A项;C项体现的是列强的侵华战争,是中国近代的屈辱史,排除C项;D项是中国人们的抗战史,体现的是中国人们救亡图存的斗争,排除D项。故选B项。25.下文是近代中国某一不平等条约的内容摘录,该条约“大清国国家允定两年之久,在各府厅州县,将以后所述之.上谕颁行布告:一、西历本年二月初一日,即中历上年十二月十三日上谕,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A.与英、德、法、俄等八国签订于1900年B.要求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C.割地面积和赔款数额都超过了之前的条约D.刺激列强瓜分中国野心,掀起了瓜分狂潮【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可知,这一条约禁止国人反帝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条约是《辛丑条约》,这一条约中为控制清政府,要求清政府拆除天津大沽至北京沿线的炮台,B正确;条约签订于1901年,排除A;《辛丑条约》中没有割地,排除C;《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D。26.研讨会上,学者争论清朝前期成功统治帝国的原因,有两类解释:第一类认为是统治者在不同地区,包括新疆、西藏、蒙古、关内,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统治策略,形成统一多民族帝国。第二类认为是统治者采取汉化政策,才能以少数民族身份入主中原。以下说法较为合理的是()A.第一类解释的证据是实施八旗制度、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B.第二类解释的证据是动员学者编纂《四库全书》,开科取士C.第一类学者采取多元主义观点,解释较空疏,不具学术意义D.第二类学者站在华夏中心主义,立场相对客观,解释较可靠【答案】B【解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前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关于清朝前期成功统治帝国的原因,第一类认为是统治者在不同地区,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统治策略,第二类认为是统治者采取汉化政策。据所学,清高宗乾隆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四库全书》,被称为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中国文、史、哲、理、工、农、医,几乎所有的学科都能够从中找到源头和血脉,开科取士是继承隋唐以来的科举制,所以,编纂《四库全书》和开科取士是采取汉化政策的表现,B项正确;八旗制度是满人的传统制度,不是汉化政策,排除A项;第一类学者没有采取多元主义观点,但其观点有学术意义,排除C项;第二类学者认为,清朝统治者采取汉化政策,才能以少数民族身份入主中原,是站在汉族立场上,排除D项。故选B项。非选择题部分二、非选择题(满分48分)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AB图为西周克益,出土于北京市房山区球璃遗址铭文节选:王曰;“太保(召公)!……余大封乃享(供享),令(命)克(召公长子)侯于偃(燕)。”后武王封之(召公)北燕,在今幽州蓟县故域是也。亦以元子(嫡长子)就封。——(唐)司马贞《史记索隐》材料二:北京的帝王权威的结构是逐步完善的。如果说明初朱元璋将中央集权的、等级制的皇帝统治推进到了逻辑上的极限,那么清初的雍正(胤禛)则在这个结构中完善了内部的可操作装置,并将君主的地位尽可能提升到了最高点。其他的皇帝,比如明永乐(朱棣)和清康熙(玄烨),则起了逐步推进和改良的作用。——摘编自朱剑飞《中国空间策略:帝都北京》等 材料三:幽燕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南襟河济,北连朔漠,气候属温带。金朝迁都燕京,是北京成为王朝都城的开始。忽必烈初到燕京时,蒙古贵族霸突鲁就曾劝说:“大王果欲经营天下,驻衅之所,非燕不可。”汉族谋士郝经等人也劝忽必烈迁都燕。忽必烈采纳众议,迁都燕京,以燕京为大都。满族崛起东北,当其入主中原,面临与元朝同样的问题,故顺理成章地选择北京作为都城。北京为元明清之中国首都,既是农耕、游牧对峙矛盾的产物,又是农牧两大地带趋向经济文化上的一体化,实现政治大一统的当然结果。——摘编自甘霖《变局前11世纪以来至21世纪中国区域发展与社会变迁》(1)材料中的两则史料,属于文献史料的是______(填写字母),属于实物史料的是______(填写字母)。阅读史料,写出它们所共同反映的史实,结合所学,指出所体现主要政治制度的影响______。(2)根据材料二的提示,结合所学,完成图表绘制,概述“帝王权威结构”完善所产生的主要政治影响。(3)根据材料三,梳理北京作为都城的历史发展脉络。从历史合力的角度,简要说明北京为元明清之中国首都的主要原因。【答案】27.①.文献史料:B;②.实物史料:A。③.史实:周武王封召公于燕(或召公长子克代召公被封于燕)。影响: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有利于周文化的传播);宗法制,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28.大事年表:①废丞相,②设内阁,③设军机处。政治影响:(积极)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消极)专制集权空前强化(或君主专制到达顶峰)29.发展脉络:金朝迁都燕京,成为王朝都城的开始;元清明时期,成为中国首都。主要原因:地理位置优越(答气候条件适宜);前朝的开发经营;农耕、游牧对峙矛盾的产物农牧两大地带经济文化的一体化;政治上的大一统。【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周时期的中国。①:根据材料“司马贞《史记索隐》”可知,B是文献史料;②:根据材料“图为西周克益,出土于北京市房山区球璃遗址”可知,A为实物史料;③:史实:根据材料“令(命)克(召公长子)侯于偃(燕)”和“ 后武王封之(召公)北燕,在今幽州蓟县故域是也”可知,史实是周武王封召公于燕(或召公长子克代召公被封于燕)。影响: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角度分析影响是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有利于周文化的传播);从统治集团内部角度影响是宗法制,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所学朱元璋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是①废丞相;根据所学朱棣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是②设内阁;根据所学雍正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是③设军机处。政治影响:从统一多民族国家角度分析影响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从君主专制角度分析影响是专制集权空前强化【小问3详解】本题第一小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发展脉络:根据材料“金朝迁都燕京,是北京成为王朝都城的开始”可知,脉络是金朝迁都燕京,成为王朝都城的开始;根据材料“忽必烈采纳众议,迁都燕京,以燕京为大都”和“北京为元明清之中国首都,既是农耕、游牧对峙矛盾的产物”可知,脉络是元清明时期,成为中国首都。本题第二小问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幽燕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南襟河济,北连朔漠,气候属温带”可知,原因是地理位置优越(答气候条件适宜);从前朝角度分析原因是前朝的开发经营;根据材料“京为元明清之中国首都,既是农耕、游牧对峙矛盾的产物,又是农牧两大地带趋向经济文化上的一体化”可知,原因是农耕、游牧对峙矛盾的产物农牧两大地带经济文化的一体化;从大一统角度分析原因是政治上的大一统。28.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商鞅变法历时十余年,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社会、风俗等方方面面,商鞅强调以法治国,将奖惩机制贯彻到法令的各个方面,为了使秦国迅速强大,商鞅将举国之力集中到农业和军事上,实行强有力的农战结合的战略。——摘自中央电视台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在中国社会发生的洋务运动,是一场清政府为了拯救其垂危统治,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和发展军用工业、民用工业企业,编练建设新式海军海防,并相应培养新型人才为中心,以达到富强目的的活动。因此,不管清政府从事改革的洋务派自觉或不自觉、意识或不意识,他们的言行,在一定时期里是体现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要求的。——夏元东著《洋务运动史》材料三:“鸦片战争一阵疾风,吹荡了沉寂的知识界,一批关心国家命运的仁人志士,看到了英美等国的政治体制与中国的不同之处:议会制度、总统禅让等。他们的思想深处,滋生着对民主制度的欣慕和对专制制度的不满之情。”——摘编自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商鞅变法在经济和加强中央集权方面的举措,并分析该变法对历史发展进程的积极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洋务运动的目的,并结合所学写出两个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简要谈谈你对洋务运动“在一定时期里是体现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要求”的认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因“对民主制度的欣慕和对专制制度的不满”而采取的探索分别是什么?并概括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主要趋势。【答案】28.举措: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加强中央集权,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在民间实行什五连坐,互相纠察告发;在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郡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命。影响: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29.目的:自强、求富;维护封建统治(或清政府为了拯救其垂危统治)。企业: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平煤矿等。认识:洋务运动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洋务派的初衷不是改变封建统治,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30.探索:变法维新,尝试建立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实行民主共和制。趋势: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由器物到制度到思想)【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举措:根据材料“商鞅变法历时十余年,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社会、风俗等方方面面,商鞅强调以法治国,将奖惩机制贯彻到法令的各个方面,为了使秦国迅速强大,商鞅将举国之力集中到农业和军事上,实行强有力的农战结合的战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经济上,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在加强中央集权上,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在民间实行什五连坐,互相纠察告发;在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郡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命。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目的:根据材料“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在中国社会发生的洋务运动,是一场清政府为了拯救其垂危统治,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和发展军用工业、民用工业企业,编练建设新式海军海防,并相应培养新型人才为中心,以达到富强目的的活动。”可知,自强、求富;维护封建统治(或清政府为了拯救其垂危统治)。 企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平煤矿等。认识:根据材料“不管清政府从事改革的洋务派自觉或不自觉、意识或不意识,他们的言行,在一定时期里是体现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要求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但是,洋务派的初衷不是改变封建统治,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小问3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探索:根据材料“一批关心国家命运的仁人志士,看到了英美等国的政治体制与中国的不同之处:议会制度、总统禅让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变法维新,尝试建立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实行民主共和制。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主要趋势是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由器物到制度到思想)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起于曹丕废汉自立(公元220年),止于隋灭陈(公元589年),历时将近400年。就其时代特征而言,有以下几点:①政治局面:长期分裂割据。②南北经济:此消彼长。③民族关系:在冲突中走向融合。④国家制度:承秦汉启隋唐这一时期的许多制度,表现出承前启后的过渡性。⑤士族政治:在盛极而衰的过程中显示其特色与能量。⑥思想文化:包容异质和张扬个性。根据所学,结合上述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②③民族关系特征任选一个题目,并结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相关史实,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答案】示例特征②南北经济,此消彼长秦汉时期,南方经济明显落后于黄河流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规模较大、破坏性较强的动乱大多发生在北方,而且战乱局面持续时间很长。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了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东晋南北朝时,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发展,在江南开发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经济也得到发展。 总之,北方发展相对缓慢,江南经济迅速发展,出现此消彼长的经济发展形势,是这一时期经济的突出特点。示例特征③民族关系:在冲突中走向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冲突激烈,不同文化互相交流并趋向融合。在游牧民族力图征服中原的时候,民族矛盾冲突一般很激烈,但当他们在中原建立起政权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又都推行“汉化”政策。主要表现有:大部分内迁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它们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典章制度。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的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北魏孝文帝改革更是将民族融合推向了高峰,他迁都洛阳,改籍贯为洛阳籍,死后不得归葬平成,推行汉族的服饰、语言、姓氏等风俗文化,实行胡汉之间的通婚,把汉化推向心理、血缘的层面。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在这一方面是最为彻底的。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为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把华夏文明推向新的辉煌,奠定了基础。【解析】【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首先,选择民族关系的特征,确定论题,如:选择特征②,其论题为:南北经济,此消彼长。其次,围绕论题“南北经济,此消彼长”,从南北方的政局稳定、江南经济开发、民族融合等角度进行论述,如:秦汉时期,南方经济明显落后于黄河流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规模较大、破坏性较强的动乱大多发生在北方,而且战乱局面持续时间很长。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了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东晋南北朝时,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发展,在江南开发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经济也得到发展。最后,总结升华,再次明确论题的准确性,如:总之,北方发展相对缓慢,江南经济迅速发展,出现此消彼长的经济发展形势,是这一时期经济的突出特点。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4-01-31 11:30:01 页数:18
价格:¥2 大小:518.16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