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西省宜春市丰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2

2/12

剩余1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丰城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二第三次段考试卷语文考试范围:选择性必修下册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文本细读”是被普遍使用的批评方法。往久远了追溯,中国古代的诗文评话语系统大都可以算作“文本细读”。从批评模式上看,这些批评实践虽然有着不同的文本聚焦点,但都可以统称为“文本批评”。王先需、胡亚敏主编的《文学批评导引》中写道:“‘文本批评’指一种立足文本、分析和阐释文学文本各要素的批评方法,文本成为这一批评的出发点和归宿。"受这一批评范式的影响,中国的文学批评实践在总体上经历了一次大的转型:在此之前,文学批评主要奉行的是社会历史批评,批评家主要关注的是作品与社会人生的关系、作品蕴藏的现实意义。后来,批评家越来越关注文本内部研究。作品被看作独立存在的世界。对文本全部内容的阅读、阐释、评判,才是批评的首要职责。这一转型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具有重要的意义。“文本批评”模式及其所采用的细读法经常遭受的质疑是:割裂文本与外部的联系是不合理的。美国文论家韦勒克作为英美新批评的后期代表人物,对此亦有反思。他在《批评的诸种概念》中写道:“我曾将对文学作品本身的研究称为‘内部的’研究,将对作品同作者思想、社会等等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称为‘外部的’研究。但是,这种区分并不意味着应忽略甚至是蔑视渊源关系的研究,也并不是说内在的研究不过是形式主义或不相干的唯美主义。”这就是说,韦勒克把文学研究与批评分成“内部的”研究与“外部的”研究两种形态,而二者又是潜在地、深刻地联系着的,内部研究要顾及外部关系,外部研究要隐含内在的文本。文学文本是作家在特定的时代、环境、心理下创造出来的,必然带上写作者的主体性特点,与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有着或隐或现的联系。尽管“文如其人”未必是绝对真理,也常常有“文”与“人”不一致甚至矛盾的时候,但“以文证人”或“以人证文”,依然是有效的文学研究路径。在细读式批评中,联系作家本人、社会背景,对深入、准确地理解文本,是有益而无害的。事物的发展往往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人们意识到“文本批评”模式存在的问题之后,就纷纷跑到接受美学、意识形态批评、文化批评的怀抱中去。他们在分析文学作品时,不太关注文本自身的内在逻辑,而是更加关注其中暗含的“倾向性”。这时候,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对作品自身逻辑的细读,在批评实践中受到忽略了。这是我们在当下呼吁重建文学性、加强文本细读的一个重要背景。因此,在批评实践中,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需要双向运动,形成一种互动、互生的立体运行。只有这样,批评家才可能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文本细读以文本研究为基础,又融入了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分析学等方法,似乎更吻合读者的口味。它以“内部批评”为中心,又承袭了既往的社会历史批评,成为一种兼容并蓄的细读式批评。这正如陈晓明所说:“试图从小说艺术、思想特质以及历史语境三个维度来展开对文本的解读,由此来突显当代中国小说的艺术变革所创造的新型的文学经验。”细读法首先对文本内部研究有用,但也适用于外部研究。之所以我们关注外部的某个因素,是因为文本内部有一定的“触发点”,正是这一点引导评论家去进行相关的外部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讲,细读法可以很好地连起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 因此,好的文学批评,对于解读对象,既要“入乎其内”——精读作品,又要“出乎其外”——跳出作品,即从个别、特殊走向普遍、共性。坚持以作品为本体、为核心、为“属地”,批评可以引入社会、人生,引入作家、读者等维度,但须在文本相关的范畴内,不能话题无边、“喧宾夺主”。理想的做法是,在解读文本的进程中,渗透或者暗示出外在的部分和必要的背景来,而不损害对文本的关注和解读。优秀的、杰出的文学作品往往是对世界与人的隐喻、象征,要通过细读找到文本内外诸多因素的复杂关联。因此,文本解读要跳出作品中的有形时空,努力进入文本中蕴含的无形境界——形而上王国。这其实需要批评家有更丰富的知识、学养和出色的感觉、才华。一个批评家要懂得多种文体的艺术规律。当下很多评论家介入文学创作,这是很好的事情。这样的评论家在细读、批评作品时,才容易深入肌理、细部、空白处,进而达到对整个作品的宏观把握。由于打通了创作与批评,他们的思维也不局限于作品,他们往往更关注广阔的社会人生。这其实也有助于推动文学批评的发展。在批评实践中,还需要评论家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细读式批评,着力的是对文本的剖析、阐释,批评家的判断、评价,就包含在述评中。你不能把一般作品说成是优秀作品,把优秀作品拔高到伟大作品,坚持艺术标准是至关重要的。这使人想到马克思、恩格斯对斐·拉萨尔历史剧本《济金根》的评价。他们一方面充分肯定了剧本,认为故事情节让人“惊叹不已”“比任何现代德国剧本都高明”,另一方面坚持“最坦率”的批评,指出了剧中人物身上的“席勒式”的概念化倾向。由此,他们还升华出一系列文学理论问题。马克思主义者对经典作家的批评实践,值得我们很好地研习与借鉴。(摘编自段崇轩《用细读法贯通文学的内外部研究》)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细读”也称为“文本批评”,是被普遍使用的批评方法,可追溯到中国古代的诗文评话语系统。B.把批评的首要职责放在对文本全部内容的阅读、阐释和评判上,这种做法被质疑为割裂了文本与外部的联系。C.文学文本是作家在特定背景下创作的,研究作品同作者思想、社会等等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理解文本。D.文学作品是对世界与人的隐喻、象征,因而我们在解读文本时,要努力进入文本中蕴含的无形境界。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引用《文学批评导引》的内容,阐述了文本批评的概念,指出该概念对我国文学批评的影响之大。B.文章阐述了“文本细读”这一方法在文学批评中的发展过程,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论述。C.文章结构严谨,采用提出观点、分析观点、提出方法和要求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D.文章末段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对《济金根》的评价,是为了论证批评家要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3.下列对文本的解读,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用细读法贯通文学的内外部研究”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A.对《再别康桥》“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一句,有同学提出“梦”是无形、无重量的,怎么可以沉淀?这显然是矛盾的。B.《林黛玉进贾府》中,黛玉对“念了什么书”前后的回答完全相反,从中可看出黛玉的聪慧和小心谨慎。C.《荷塘月色》的标题是偏正结构还是并列结构?学完课文后,同学们认为把标题理解为并列结构更为适宜。D.《念奴娇·过洞庭》中“表里俱澄澈”一句不仅写景,也写品格之美,是词人对自己因被谗而免职的申诉。4.中国的文学批评经历了哪些变化发展?请简要说明。(4分)5.怎样才能做出好的文学批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流远的徒河①李海燕当年我离开爷爷家的时候,徒河还在,它贴着村庄后身,由西向东,滔滔不绝。爷爷的屋子里,总是弥漫着湿漉漉的水腥味和哗哗的流水声。等我再次回到爷爷家中,爷爷已病重垂危。爷爷的双眼凹成两眼灶,里面盛着燃过头的死灰。我的一声呼唤,让爷爷眼里的光,倏地从死灰里挣脱出来,像流淌的一束光,惊喜、炽热、知足,在我身上流过,最后停在我的脸上。褡琏和竹竿,还在原来的位置上,一个挂在炕头墙上,一个戳在炕沿和炕墙的角落。岁月给它们包裹了一层黑兮兮的尘埃,但坚硬的骨节,还依稀可见。我又想起了那个深刻的傍晚,也是小时候,那个爷爷不断地给我加深记忆的更像一个故事的傍晚。那个傍晚,晚霞点燃了整条徒河。街上乱哄哄的,吆喝声和枪声响成一片。父亲慌不择路地推开一扇门。父亲把四岁的我放在爷爷怀里,压低声音对满脸惊愕的爷爷说了声拜托。没等爷爷做出回应,父亲跪下磕了三个头,转身出了后门,一头扎进红色的徒河水中。爷爷披着一床被子坐在炕上,把我连头带脚捂在被子里。窒息的感觉,使我无法大放悲声。晚霞消失后,河面上氤氲着暗灰色的雾霭,屋里暗了,街上终于安静下来,爷爷才把我从被子里放出来。那天夜里,爷爷坐在炕上,手里握着三个铜钱,摇几下,抛在褥子上,一一摸过,然后再摇,再摸。第二天,天还没亮,爷爷领我出了门,回来的时候,我是爷爷口中路上捡来的孩子。爷爷眼里的那束光,在我的脸上停留片刻后,疲惫地收了回去。他脖子上的脉搏,在灯光下一下一下地跳动着。我喊他,他的眼皮就微微颤动一下。我知道爷爷的心还醒着,他在用心感知着这个世界,感知着我的存在。炕沿上坐着三个上了些年纪的妇人,每人怀里抱着一团白布,忙着给爷爷的晚人缝孝。爷爷的晚人不多,除了两个远房侄子,就是我和父亲。关于我和父亲给不给爷爷戴孝,爷爷的侄子征求过我们的意见,我和父亲几乎同时用军人的果断说,当然戴。没人说一句多余的话,都在等待着那个时刻的到来。就在这种近乎残忍的等待中,我隐隐地听到了徒河流动的声音,哗啦,哗啦……隐忍而强烈。我附在爷爷耳边,激动地说,爷爷,我听到徒河的流水声了。爷爷把眼睁开,眼光再次明亮起来,他似乎也听到了,脸上肌肉颤动,嘴唇翕动。就在这时,那个褡梿发出一声沉闷的断裂声,从墙上掉了下来。再看爷爷,脸上挂着微笑和眼角的两滴泪,走了。悠扬的唢呐声,填满了原有的空寂。我的心却越发地空落。横跨山水回来,爷爷去了,徒河也不在了,此时徒河流淌的地方是一片玉米地。几年前的一场罕见的山洪,践踏了沿岸的十八个村庄,徒河被迫离开原来的流域,迁至卧佛山北边。遥遥可见的卧佛山,并不高大,却像一道黑色的屏障,把徒河挡得严严实实。那个黄昏以后,父亲杳无音信。我渐渐地忘记了一些事,跟爷爷亲近了起来。 每天,爷爷穿上一件洗得发白的灰色长袍,肩着褡裤,左手领着我,右手拿着一根竹竿,沿着徒河边那条路,走过一个又一个村庄。走进村庄后,爷爷从褡裢里掏出一块竹板和一截竹竿,有节奏地敲着,清脆的声音便在街面上响起来,这时就有人推开门招呼爷爷。他们叫爷爷先生。爷爷低头对我挤一下眼,意思是说,咱有生意做了。生意好的时候,我能吃到一个糖人儿,或者一根棉花糖。我八岁那年,爷爷把我送到徒河对岸的学堂里读书。爷爷每天划着一只小划子(很小的船)接我上下学。小划子横向划开徒河水,拖着一条白花花的浪花,直至对岸。第二年,学堂变成了村小学,也修了桥。别人家的孩子都是自己上下学,唯独我每天还是由爷爷接送。我上小学四年级的一天,爷爷领着一个穿着军装的人,到学校接我放学。爷爷说那人是我爹。那是个陌生的男人。爷爷又给我讲那天傍晚的事。我要跟父亲走了,父亲执意要爷爷跟我们一起走。爷爷说他把我完好无缺地交给父亲就完事了,他不会离开徒河的。我也舍不得徒河,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不能适应没有爷爷和徒河流水声的日子。夜向深处滑去,人们歇了,唢呐声也歇了。我来到后院,来到那些玉米面前。我蹲下来,伸出手去,像少年时撩拨徒河水那样,触到的却是生硬的玉米叶子。我站了很久,直至东方出现一抹鱼肚白,再露出晨曦来。此时无风,荒野静谧,我望着卧佛山,努力捕捉着昨天夜里听到的流水声,却只有玉米在风中发出的沙沙声。我脚下踩着的还是那条路,只是比原来平坦了许多。我好像看见一个失明的老人,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灰色长袍,肩着褡裢,左手领着一个中共地下党员面临危境时留下的年幼的孩子,右手拿着一根竹竿,一下一下地点着坑坑洼洼的路面,向徒河边走去,渐行渐远,直至消失在我的视线里。【注】①徒河:也叫屠河,为古称,现名女儿河。蒙古语称“鄂钦河”或“乌馨河”。源头在辽宁兴城市药王庙乡西南侧张茂山(海拔696.7米)东北麓。河程全长142.6公里,是辽宁锦州地区的母亲河。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开篇就将爷爷和徒河牵连在一起,不仅引出了回忆,更是暗寓爷爷的生命与徒河密不可分。B.“傍晚”在文章中反复出现,体现了它对“我”而言的“深刻”,强调了它给“我”带来的心灵创伤。C.前文隐去父亲离开的原因,引发了读者猜测,而结尾答案的揭晓,也使临危托孤变得合情合理。D.文章结尾再现了爷爷留在“我”记忆最深处的一幅画面,不仅回应了标题,也让它有了更深的意蕴。7.下列对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用带有象征性的比喻来描写爷爷垂危时的双眼,形象生动又意蕴丰富,喻指爷爷辛劳善良的一生,引领后文。B.“把我连头带脚捂在被子里”表现了爷爷的紧张与不安,“河面上氤氲着暗灰色的雾霭”是爷爷当时内心世界的外化。C.反复地摇、抛、摸铜钱的细节,形象地展现了爷爷收留“我”时内心的矛盾挣扎。作者借此意在表现爷爷性格的复杂性。D.本文与《百合花》一样,都是通过“我”这个第一人称视角来完成对描写对象的刻画,因而便于抒发真挚的深情。8.有特定意味的生活物什常成为文学作品增强艺术表现力、勾联现实与回忆的重要物象。请据此分析文章相关内容。(4分)9.“徒河”既承载着本文重要人物的情感,也承载着作者的情感。请结合全文具体内容进行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文本一: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无称,亦无过行。作《循吏列传》第五十九。(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文本二:赵轨,河南洛阳人也。父肃,魏廷尉卿。周蔡王引为记室。迁卫州治中。高祖①受禅,转齐州别驾,有能名。在州四年,考绩连最。征轨入朝。时卫王爽②为原州总管,上见爽年少,以轨所在有声,授原州总管司马。在道夜行,其左右马逸入田中,暴人禾。轨驻马待明,访禾主酬直而去。原州人吏闻之,莫不改操。公孙景茂字元蔚,河间阜城人也。开皇初,诏征入朝,拜汝南太守。郡废,转曹州司马。俄迁息州刺史,法令清静,德化大行。开皇十六年,转道州刺史。悉以秩俸买牛犊鸡猪,散惠孤弱不自存者。好单骑巡人,家至户入,阅视百姓产业。有修理者,于都会时乃褒扬称述。如有过恶,随即训导,而不彰也。由是人行义让,有无均通,男子相助耕耘,妇人相从纺绩。大村或数百户,皆如一家之务。其后请致事,上优诏听之。大业初卒官。身死之日,诸州人吏赴丧者数千人,或不及葬,皆望坟恸哭,野祭而去。敬肃字弘俭,河东蒲坂人也。少以贞介知名,释褐州主簿。炀帝嗣位,迁颍川郡丞。时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当涂用事,其邑在颍川,每有书属肃。肃未尝开封,辄令使者持去。述宾客有放纵者,以法绳之,无所宽贷。由是述衔之。八年,朝于涿郡,帝以其年老,有治名,将擢为太守者数矣,辄为述所毁,不行。刘旷,不知何许人也。性谨厚,每以诚恕应物。开皇初,为平乡令,单骑之官。人有诤讼者,辄丁宁晓以义理,不加绳劾,各自引咎而去。所得俸禄,赈施穷乏。百姓感其德化,更相笃励,曰:“有君如此,何得为非!”在职七年,风教大洽,狱中无系囚,争讼绝息,囹圄尽皆生草,庭可张罗。及去官吏人无少长号泣于路将送数百里不绝。(节选自《隋书·循吏传》)【注】①高祖:隋文帝杨坚。②卫王爽:隋文帝杨坚异母弟杨爽。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及A去B官C吏D人E无F少G长H号I泣J于K路L将M送N数O百P里Q不R绝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奉法循理之吏”的“循”是遵循的意思,与《孔雀东南飞并序》中“奉事循公姥”的“循”字含义不同。B.别驾,官名。汉置,为州刺史的佐吏。因出巡时不与刺史同车,别乘一车,故名。C.“上优诏听之”的“听”是听从、应许、允许的意思,与《陈情表》中“听臣微志”的“听”字含义相同。D.“每以诚恕应物”的“物”是别人的意思,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善万物之得时”的“物”字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卫王杨爽在夜间行走,其手下人的马脱缰跑入农田中,踩坏了庄稼。于是,赵轨停下来等到天明,在赔偿百姓的损失之后才离开。 B.公孙景茂先后在多地任职。等到其去世时,前来奔丧的官吏和百姓有数千人,一些没有赶上葬礼的就望坟哭泣,随地祭祀后离开。C.敬肃在担任颍川郡丞时得罪了宇文述,所以宇文述对其怀恨在心。后隋炀帝多次准备提拔敬肃担任太守,宇文述总是诋毁敬肃。D.监狱都长满了杂草,官署厅堂可用来张设罗网捕捉鸟兽,这些都能够反映出在刘旷的治理下,平乡的社会风气发生了良好的变化。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悉以秩俸买牛犊鸡猪,散惠孤弱不自存者。(2)述宾客有放纵者,以法绳之,无所宽贷。14.较之司马迁,《隋书·循吏传》的作者为循吏增加了哪些内涵?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小题。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①柳宗元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方同楚客怜皇树②,不学荆州利木奴③。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注]①唐宪宗元和元年,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刺史,10年后又从永州贬到更偏远的柳州做刺史,最后于柳州病逝,这首诗就写于柳州任上。②皇树,即柑树,屈原喜欢柑橘,在《橘颂》中称柑橘为“后皇嘉树”,赞美它有“受命不迁”的坚定品格。③三国时吴国太守李衡曾遣人种柑千株,临死时交代儿子说,他“有千头木奴,可以足用”。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身为刺史,却亲自种树,且一种就是“二百株”,首句写出了诗人对柑树的喜爱之情。B.第二句描写柑树新叶“遍”缀枝头,既写叶的繁茂和勃勃生机,也暗示诗人对前途的信心。C.颔联两处用典,一褒一贬,既点明种柑树的原因,又含蓄表达诗人高洁坚贞、不求获利之情。D.颈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柑树开花比作“喷雪”,把柑树结出的累累硕果比作“垂珠”。16.后人评价柳宗元的诗歌“言淡而意远”,请以尾联为例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叙琐屑之事寄情,细腻动人。如用“____________”这样一个轻轻的关门动作,饱含老祖母对孙子的关切、期许之情;又如写庭院中的树今日之模样,“____________”,寓睹物思人、悼亡念存之情。(2)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介绍种树经验时说到,为了保持树木的天性,种树人要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比喻十分恰当,对育人也颇有启发意义。(3)《石钟山记》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强调要正确认识事物,必须深入实际,认真调查。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小题。“漏斗户主”——陈奂生,今日悠悠上城来。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陈奂生肚里吃得饱,身上穿得新,手里提着一个装满东西的干干净净的旅行包,(1)也许是气力大,也许是包儿轻,简直像拎了束灯草,晃荡晃荡,全不放在心上。他个儿又高、腿儿又长,上城三十里,经不起他几晃荡;往常挑了重担都不乘车,今天等于是空身,自更不用说,何况太阳还高,到城嫌早,他尽量放慢脚步,一路如游春看风光。他到城里去干啥?他到城里去做买卖。稻子收好了,麦垄种完了,公粮余粮卖掉了,口粮柴草分到了,乘这个空当,出门活动活动,赚几个活钱买零碎。自由市场开放了,他又不投机倒把,卖一点农副产品,冠冕堂皇。他去卖什么?卖油绳。自家的面粉,自家的油,自己动手做成的。今天做好今天卖,格啦嘣脆,又香又酥,比店里的新鲜,比店里的好吃,这旅行包里装的尽是它;还用小塑料袋包装好,有五根一袋的,有十根一袋的,又好看,又干净。一共六斤,卖完了,稳赚三元钱。18.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画横线句子“简直像拎了束灯草”。(3分)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今天做好今天卖,又香又酥,比店里的新鲜、好吃”,从语意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小题。说到梦想,我发现和许多大人真是讲不通。他们总是这样提问题:①?在他们看来,一样东西,只要不能吃,不能穿,不能卖钱,就是没有用。他们比起一则童话故事里的小王子可差远了。这位小王子从一颗外星落在地球上的一片沙漠上,感到渴了,寻找着一口水井,他一边寻找,②。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使沙漠变得美丽的,是它在什么地方藏着一口水井。”沙漠中的水井是看不见的,(2)我们也许能找到,也许找不到。可是正是对看不见的东西的梦想驱使我们去寻找,去追求;在看得见的事物里发现隐秘的意义,从而觉得我们周围的世界无比美丽。其实,诗、童话、小说、音乐等都是人类的梦想。英国诗人雪莱听到人们指责诗歌没有用,他反驳说:诗才“有用”呢,因为它“创造了另一种存在,使我们成为一个新世界的居民”。的确,③,他们是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里的。如果你和那种没有梦想的人一起旅行,你会觉得乏味透顶。一轮明月当空,他们最多说月亮像一张烧饼,压根儿不会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豪情。面对苍茫大海,他们只看到一大滩水,绝不会像安徒生那样想到海的女儿。唉,有时我不免想,与只知做梦的人相比,从来不做梦的人是更像白痴的。20.上面两段文字中各有两个加点的“也许”,它们都有揣测的意味,但两个“也许”所表现出来的情味又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4分)(1)也许是气力大,也许是包儿轻。(2)我们也许能找到,也许找不到。21.下面各句中引号的作用与文中画波浪线句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她们是替带工赚钱的“机器”。B.“芦柴棒”现在的工钱是每天三角八分。C.于是,她们在预备好的“包身契”上画一个十字。D.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有人说,看景不如听景。但更多的人还是希望到实地看景。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丰城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二创新班第二次段考试卷语文参考答案1.D(“文学作品是对世界与人的隐喻、象征”错误,“文学作品”扩大范围,原文是“优秀的、杰出的文学作品”;“是对世界与人的隐喻、象征”以偏概全,原文第五段为“往往是对世界与人的隐喻、象征”。)2.B(“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论述”错误。由原文“文学批评主要奉行的是社会历史批评,批评家主要关注的是作品与社会人生的关系、作品蕴藏的现实意义……”和“‘文本批评’模式及其所采用的细读法经常遭受的质疑……”以及“文本细读以文本研究为基础,又融入了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分析学等方法”可知,应该是“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和逻辑顺序进行论述”。)3.D(ABC三项都只对作品进行了内部研究,就是只对作品本身进行了研究,没有进行外部研究;只有D项既对作品中句子进行了分析,同时渗透或者暗示出外在的部分和必要的背景。)4.①最初,中国的文学批评主要奉行的是社会历史批评,主要关注作品与社会人生的关系、作品蕴藏的现实意义;后来,批评家越来越关注文本内部研究。②“文本批评”模式及其细读法受到质疑后,人们纷纷接受美学、意识形态批评和文化批评,忽略了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和对作品自身逻辑的细读。5.①解读对象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坚持以作品为本体、为核心、为“属地”。在解读文本的进程中,渗透或者暗示出外在的部分和必要的背景来,而不损害对文本的关注和解读,努力进入文本中蕴含的无形境界。②批评家要有更丰富的知识、学养和出色的感觉、才华,在批评实践中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坚持艺术标准。6.B(“傍晚”在文中反复出现,强调的是爷爷不断给“我”加深记忆,为的是让“我”不忘来历,体现了爷爷对“我”用心良苦的教育。错误理解为创伤,是对原文“窒息的感觉,使我无法大放悲声”这一信息的脱离全文的断章式理解。)7.C(摇、抛、摸的动作,符合爷爷是盲人的特征,作者借此主要是为写出爷爷于动乱当中毅然收留“我”的不易,因其挣扎更凸显了爷爷的坚韧。所以并非“意在表现爷爷性格的复杂性”。错因主要在断章取义而将手段与目的混淆。)8.①褡裢和竹竿(1分)是爷爷在艰难岁月里抚育“我”的见证物,(1分)同时也是爷爷坚毅品质的象征。(1分)②作者借此物象帮助实现现实与过往的自然交织,并让其情感表现得更加具体形象。(1分)【评分参考】考查核心能力:内蕴理解与梳理概括。首先按照回忆和现实对文本进行层次划分,找出现实和回忆中共有的重要物什物象,然后根据语境理解物象内涵,概括物象在现实和回忆的交融上起到的具体作用。计分说明:“实现现实与过往的自然交织”,“让情感的表现更具体形象”,答对其中一点即计1分。9.①徒河承载了“我”对爷爷的深情眷恋。“我”对徒河水声的想念,其实表达的是对与爷爷的过往的追念,从而表达对爷爷的感恩与爱。(2分)②徒河承载着爷爷对滋养他的乡土的依恋与坚守。爷爷死前听到徒河流水声眼中再次明亮从而微笑着离开,以及“他不会离开徒河的”等,体现了爷爷对滋养他的母亲河的依恋。(2分)③徒河承载着作者对于乡土滋养出的深厚的爱与美的歌颂。徒河“滔滔不绝”,“隐忍而强烈”,作者着力刻画徒河广阔、隐忍、饱含生命力的特点,这象征着美好人性的坚韧、博大、爱等。(2分) 【评分参考】情感内容1分,分析1分。关于作者的情感内容,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计分;而“分析”评分,前两点重点关注所列具体内容,第三点重点关注作者笔下徒河的特征或象征义(任写出其中一个方面都计分),(见答案加点处)。10.CHL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等到刘旷离职,官吏百姓不论老少,在道路旁号啕大哭,送行的队伍绵延几百里。“及去官”为句首状语,应在其后断开,即C处;“吏人无少长”作“号泣于路”的主语,且为定语后置,后面可断开,即H处。“号泣于路”是状语后置句,后面断开;且此句与“将送数百里不绝”说的是两个方面,中间应该断开,即L处;11.A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A.错误。两句中的“循”字含义相同,都是依照,遵循的意思。句意:奉行法律遵循事理的官吏。/一切行事都顺着婆婆的意思。B.正确。C.正确。都是听从、接受的意思。句意:皇上特下诏书批准。/应许我微不足道的心愿。D.正确。前一个“物”指人,意为别人;后一个“物”指客观存在的各种物质、物体。句意:总是以诚实仁爱待人。/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好时节。12.A本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卫王杨爽在夜间行走,其手下人的马脱缰跑入农田中”错误。原文“在道夜行,其左右马逸入田中,暴人禾。轨驻马待明,访禾主酬直而去”,可见在夜间行走的是赵轨,是赵轨手下人的马脱缰跑入农田中。13.(1)(公孙景茂)把自己的俸禄全部拿来买牛犊、鸡、猪等,分给孤儿和病弱无法生活的人。(2)对宇文述的放任不受约束的宾客,敬肃用法律制裁他们,没有宽恕的。解析:(1)“悉”,全部;“秩俸”,俸禄,俸薪;“存”,生存,生活;“……者”,……的人。(2)“绳”,制裁;“无所”,没有;“宽贷”,宽恕;“述宾客有放纵者”,定语后置,正常语序是“有放纵述宾客”。14.①为官重在教化疏导;②为官心系百姓疾苦;③为官深受百姓爱戴。解析:由文本一可知,司马迁指出循吏的内涵有三,分别为:“不伐功矜能”“百姓无称”“亦无过行”。回答本题,需要在此基础上审视文本二中循吏还有其他什么内涵特点。由“在州四年,考绩连最。征轨入朝。时卫王爽为原州总管,上见爽年少,以轨所在有声,授原州总管司马。在道夜行,其左右马逸入田中,暴人禾。轨驻马待明,访禾主酬直而去。原州人吏闻之,莫不改操”可知:为官重在教化疏导;由“悉以秩俸买牛犊鸡猪,散惠孤弱不自存者”可知:为官心系百姓疾苦;由“在职七年,风教大洽,狱中无系囚,争讼绝息,囹圄尽皆生草,庭可张罗。及去官,吏人无少长,号泣于路,将送数百里不绝”可知:为官深受百姓爱戴。【参考译文】文本一:奉行法律遵循事理的官吏,不自夸功劳自称贤能,百姓对他们没有什么称誉,他们也没有什么错误行为。写作《循吏列传》第五十九。文本二:赵轨,是河南洛阳人。父亲赵肃,担任魏国的廷尉卿。周蔡王请他做记室。升任卫州治中。高祖登基,赵轨改任齐州别驾,有能干的名声。赵轨在齐州四年,政绩连年第一。朝廷征赵轨入朝。当时卫王杨爽担任原州总管,皇上嫌他年轻,因为赵轨的政声很好,就授其为原州总管司马。半夜走在路上,赵轨手下人的马脱缰跑入稻田中,踩坏了农民的禾苗。赵轨停下马等到天亮,寻找禾苗的主人按其价值赔偿而去。原州的官吏听说了这件事,没有不改变节操的。 公孙景茂字元蔚,是河间阜城人。开皇初年,下诏征召公孙景茂入朝,授汝南太守。汝南郡被废弃,公孙景茂改任曹州司马。不久升任息州刺史,法令稳妥,德教广为推行。开皇十六年,改任道州刺史。(公孙景茂)把自己的俸禄全部拿来买牛犊、鸡、猪等,分给孤儿和病弱无法生活的人。公孙景茂喜欢一个人骑着马巡察民情,到了百姓门口就进入家中,看看百姓的家产。有持家很好的,在集会时就表扬称赞。如有过错,就当即教诲,但不宣扬。因此人人谦让,互通有无,男子相互帮忙耕种,妇女一起纺丝绩麻。大村几百户,像是一家人。随后公孙景茂请求辞官,皇上特下诏书批准。大业初年死于官任。去世的那天,各个州郡赶来奔丧的官吏百姓有数千人,有的没赶上葬礼,都望坟痛哭,随地祭祀而去。敬肃字弘俭,是河东蒲坂人。从小因为方正耿介闻名,初仕州主簿。隋炀帝继位,升任颍川郡丞。当时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执政当权,他的封邑在颍川,经常有书信嘱咐敬肃。敬肃不曾开封,就命令使者拿回去。对宇文述的放任不受约束的宾客,敬肃用法律制裁他们,没有宽恕的。因此宇文述怀恨在心。八年,在涿郡朝见皇帝,皇帝因为他年事已高,而且为政有好名声,多次准备提升为太守,总是受宇文述诽谤,没有成功。刘旷,不知是什么地方人。生性谨慎笃厚,总是以诚实仁爱待人。开皇初年,任平乡令,一个人骑着马上任。百姓中有诉讼的,就再三晓以大义,不施行惩罚,这些人各自悔过而去。刘旷所领取的俸禄,都救济布施给穷困的人。百姓被他的德化感动,互相劝勉说:“有这样的县令,哪能胡作非为呢?”在任七年,风气大变,牢狱中没有囚犯,诉讼争斗绝迹,监狱都长满了草,官署厅堂可用来张设罗网捕捉鸟兽。等到刘旷离职,官吏百姓不论老少,在道路旁号啕大哭,送行的队伍绵延几百里。15.B“也暗示诗人对前途的信心”错误。联系全诗可知,“几岁”“何人”“若教”等词语含蓄表达的是诗人久遭贬谪、不知何时才能回到长安的忧虑之情,作者对自己的前途并无信心。16.①尾联字面意思是:如果让“我”等到柑树成林的时候,它的果实滋味还能够供养“我”这个老人。尾联语言平和,语调平缓,感情似乎也平淡无波。②联系诗人长期贬谪的经历和诗歌中屈原典故的使用,尾联深层意思应该是:恐怕到黄柑成林结出了果实,“我”还不能回京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只能品尝果实以自慰了。身世坎坷的愁绪、长久贬谪的哀怨都包含其中,感情复杂,意味深远。/暗含终老此地,回归无望的忧愤。/屡受打击,甘愿终老迁谪之地的漠然。解析:“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中“坐待”为等待之意,“滋味”为美味之意,整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让“我”等到柑树成林的那一天,它的美味还能够让“我”这个老叟滋养受益。尾联的以平缓的语调故作达观,语言非常地平和,感情表面上也平淡无波。根据注释可知,诗人被贬为永州刺史,10年后又从永州贬到更偏远的柳州做刺史,最后于柳州病逝,这首诗就写于柳州任上,可见诗人长期遭遇贬谪。再联系颔联中“方同楚客怜皇树”这句诗,这里运用了屈原的典故,赞美柑橘有“受命不迁”的坚定品格,所以尾联深层意思应该是:恐怕到黄柑成林结出了果实,“我”还不能回京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只能品尝果实以自慰了。身世坎坷的愁绪、长久贬谪的哀怨都包含其中,感情复杂,意味深远。或暗含终老此地,回归无望的忧愤。或屡受打击,甘愿终老迁谪之地的漠然。17.(1)以手阖门今已亭亭如盖矣(2)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3)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18.提着装满了东西的旅行包竟像拎了束灯草,兼用比喻和夸张手法,突出陈奂生提旅行包的轻松感,真实表现他此时愉悦的心情。【评分参考】比喻或夸张手法1分,轻松感或力气大1分,愉悦心情1分。19.①原文中有拟声词“格啦嘣脆”,让人如闻其声,真实感受到油绳的香酥可口;②“比店里的新鲜,比店里的好吃”,句式对仗整齐,也更好地突出了油绳的新鲜和好吃,自然流露陈奂生内心的自豪感。(每点2分)20.第(1)处的两个“也许”,表现出陈奂生上城时脚步的轻松,心情的愉悦。(2分)第(2)处的两个“也许”侧重于表现寻找结果的不确定以及人们寻找梦想时内心的茫然。(2分) 21.C(“有用”的引号表强调,选项C的引号也表强调。A项表特殊含义;B项表特定称谓;D项表讽刺。)22.(示例)①梦想到底有什么用②一边觉得沙漠非常美丽③有梦想的人和没有梦想的人(每处2分)23.作文审题:【解题思路】所给材料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有人说:看景不如听景”,这里提出了两个概念,即“看景”与“听景”,“有人”暗示这是部分人的认知。第一层想告诉我们的是在这样的认知中,“看景”不如“听景”。第二层次,“但更多的人还是希望到实地看景”,这一层同样在谈“看景”与“听景”这两个概念,一个“但”字明确了这一层与上一层是转折的逻辑关系,而“更多的人”明确的是拥有这样认知的人群范围更大。第二层交代的是在更多数人的认知中,与其“听景”,不如“看景”。两个层次展示了对“看景”“听景”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具有很强的思辨性。考生可以赞成其中一种观点,也可以对“看景”“听景”哪一个更重要作辩证论述。论述时注意审读两层内容中的“有人说”“但”“更多的人”这些隐性的限定要素。“听景"获取的是间接经验,"看景”获取的是直接经验,对待“听景"与”看景”的态度关涉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据此,可从以下角度立意:①“看景”是一种可贵的实践精神,“听景"纵然美好未必真实,"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②“听景”是间接经验的获取,藉此形成的审美或认知体验,有助于更好地领略“景”的美妙,因而自有其价值。③既听“景"又看"景”,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结合,可以获取更全面.更真实、更深刻的审美体验或实践认知。针对本题分析:这是一道观点评价类材料作文,需结合所给材料和人生体验,谈自己的思考与感悟,材料含有极强的思辨性,旨在考查考生的辩证思维,应该说这是新高考写作考查的明确要求,“看景”较好地弘扬了新时代新征程聚焦问题、求真务实的时代精神,启发广大青少年思考良好作风对个人发展、凝聚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磅礴力量的重要作用,并从中汲取智慧。部分学生会因为“听景”的理解出现审题上的偏差。【立意】1.世“景”缤纷,“躬行”求真2.“看景”以求真,“听景”以增色3.观景定为景,听景当铸景4.“听景”时深思,“看景”时笃实5.“听景”当立心,“看景”当行志6.“听景”以博取,“看景”以笃行7.以“听景”取向,以“看景”开道例文:“看景”以求真“听景”以增色唇齿间勾勒的美丽不及一片花瓣来的真切,而一支鲜花被唇齿描摩才更显动人。景如此,生活亦是。以“看景”所见求真,以“听景”所闻增色,共观新时代欣欣向荣之景。见于百景,以身实至,方见景之可观。祖国有千里山河,生活有悲伤欢蹈,若不亲身体会躬身行动,终脱离真实,不过行尸走肉。“原来姹紫嫣红开遍,都这般付与断井颓垣”,不有百花盛放实景,怎有杜丽娘“悲己”之叹?“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不亲历社会动乱,官场陈腐,怎有屈子亲至汨罗,以死明志?“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不经历国家危亡,民族沉浮,怎有革命志士以七尺之身守祖国盛平,以森森白骨铺明日前路之壮举?……不有亲历之真,不有内心之触,不有实际奋斗,不得胜利之果,以亲历方可见真实!见于百花,以听为辅,可觉花之娇艳。繁花因描浓而美艳,故事因写就而不朽。生活细碎可爱之景因口耳相传才得以容颜永驻。翻开历史旧页,穿越迷雾重重,见先秦诸子舌战群雄,寂寂山色之下如何烛影斧声;观盛唐廷前君臣话民生,茫茫征程之上如何休养生息;听“十月革命”一声爆响,“民主”“自由”永驻浩浩中华大地……前人一生所成,仅作潦潦几笔。只言片语,却绘就曼妙图卷,精彩绝纶可再难重现。旧时奋斗之艰,人民谋生之苦,旧景纷飞入耳,抬头,便已是新时代向荣之新篇。看景当前,听景为辅,以过往创业之艰,见祖国当今之新生,方觉聆听之内涵! 见于当下,视听相衬,可见景之大观。经书典籍的陈腐衬出了杜丽娘眼前之活色,使她为追求自由而奉献终身,人们的浪漫传说付诸山石以情态,使人不远千里只为一睹芳容。过往磨难,历经几代人口耳相传更觉中国当今清风朗朗,使你我愿为新时代发展而不懈斗。“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立足时代山头,听前人奋斗之旧事。以身求真,亲见祖国建设之成就;以听增色,聆听过往建设之艰难。过往已逝,新生犹待,便让你我从旧日中汲取养分,以血肉之躯锲力为国而行。以“看景”求真,以“听景”增色,便听取旧日奋进之故事,使之化为萤萤之火,烛照当世。你我作为时代青年,当以行动共创新时代多彩实景,共撷成功之花。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4-01-13 19:55:01 页数:12
价格:¥2 大小:41.55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