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2023-2024-1高二年级12月检测语文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是一句耳熟能详的话,这句话出自伟大的革命导师毛泽东同志,也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真理。从社会实践和治理来看,调查研究是关键,不仅是谋事之道,而且是治理之道,更是成事之基。调查研究是“找题”的路径。发展是一种规律,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也是一种规律,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对问题解决的唯一影响,就是解决问题的快慢程度、彻底程度。发展与问题是相伴的,有发展就会产生问题,推动问题解决就推动了发展。因此,当我们没有发现问题的时候,不能说问题是不存在的,而可能只是我们没有发现问题。调查研究是“解题”的办法。党的各级干部在工作中,必须努力寻找“解题”的办法,重点是提高“解题”的能力。要加强能力建设,不断强化对政治理论、社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让自己在不断学习中增强本领,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党员干部应当增强的“八项执政本领”。比如,当前脱贫攻坚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向脱贫攻坚聚焦聚力,加强对贫困户的帮扶,帮忙出谋划策、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致富能力,没有深入的调查研究是绝难做到的。调查研究是各级干部的一项“基本功”,是领导力的重要体现。各级干部要发扬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看问题、做决策前都要搞一搞调研,广泛听取各个方面的声音,让自己对事物的判断更加清晰具体,防止出现“自以为是”的情况。要在调查研究中不断探索方法、创新形式,真正助力领导力、执行力、凝聚力的提升,这才是干部治理能力的体现。(摘编自舒维春《调查研究是治理之道》,映象网)材料二:
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推动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地生根。”可以说,高质量的调查研究能够客观精准掌握基层实际情况,及时有效发现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而谋划破题之策、探寻工作规律,对于推进落实党的各项任务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毛主席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即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实践中来。这些都充分表明,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党的优良传统作风。然而,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不可否认的是,在推进调查研究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抑或是机械看看、走走过场,等等。这些都让本该务实求真、密切联系群众的调查研究工作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甚至成为个别领导干部“作秀”的“盆景”,不仅给调查研究“抹了黑”,也难免让群众鄙夷。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对于组织部门来说,调查研究是“家常便饭”,是高效率、高质量推进落实工作的“金钥匙”,甚至可以说调查研究开展的好坏直接关乎工作的成败,在此过程中,组工干部应把握好针对性、实效性、严谨性。调查研究要突出针对性。若射之有的也,的必先立。调查研究的目的就是要真实准确掌握基层“第一手”资料,为推进落实工作打好基础、谋划路径。因此,开展调查研究之前必须厘清具体调查内容、调查方式,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几个“怎么办”,尽可能地把调查研究各项工作想细想透,这样才能事半功倍。调查研究要突出实效性。所谓调查研究,应分为两个阶段,即“调查”和“研究”,二者密不可分、互相依存。因此,调查时要真要实、要活要暖,要“听见”还要“看见”,要“身入”更要“心入”;研究时要紧密贴合调查结果,绝对不能搞成“调查”和“研究”两层皮,要把调查的实际情况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不能藏着掖着。调查研究要突出严谨性。毛主席曾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调查研究的核心要义就是真实可靠,就是真正把握好民意、挖掘到实情。因此,开展调查研究时从始至终都要高标准、高质量,不能打半点折扣,坚决不能高高在上、官味十足,要用行动消除距离,用脚步丈量民情,进而真正形成真感情、真判断、真举措,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摘编自李金见《调查研究要讲究“三个性”》,人民网)材料三:究竟什么是调查研究?科学意义上的调查研究具有什么特征?对于这些问题,许多人并不是很清楚。特别是当需要亲自动手进行一项调查研究时,有些人往往仅凭头脑中对调查研究的感性认识和工作热情就大胆去做。当然,这种精神是好的,但是这种调查研究得来的成果究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反映现实情况?会不会歪曲事实、误导决策?比如,有的在几万人的总体中,仅仅调查十几个人,甚至只调查了几个人,就得出有关这个总体的结论;有的根据极端特殊的样本,得出的却是有关一般总体的结论;有的把表面上存在差别而实际上并无差别的统计结果作为阐述变量关系的依据;还有的在调查中对调查对象提出一些很难回答,甚至完全无法回答的问题;等等。
老一辈革命家经常深入基层亲自做社会调查,撰写了许多调查报告。他们调查研究的实践和成果,对于指导党和人民的事业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当今时代信息手段十分发达,利用信息工具了解和掌握情况是一种越来越重要的方式。但不管通信手段多么发达,有多少了解情况的其他渠道,都不能替代亲自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实地调查研究。党政领导干部和学者学生们,应当走出书斋,深入基层,在实际生活中“望闻问切”,在充分占有和分析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概括出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把群众的创造吸收到文章、著作中来,使我们的思想和文字体现时代要求,符合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当前中国已经进入新时代,国家在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发展中的问题,比如均衡发展问题、创新创业问题、精准扶贫问题、收入分配问题、公平正义问题、环境治理问题等。很多问题前无古人、旁无借鉴,这为我们提供了多样化的研究对象和广阔的实践平台……但是,有时候通信工具发达了,离群众却远了;科技手段先进了,了解群众的真实诉求却难了。当前的调查研究,还不能紧跟理论研究的步伐,还不能为党的决策提供有效的支撑,这就需要我们在充分吸收和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做一些新的探索和尝试。(摘编自廉思《如何有效开展调查研究》,《人民周刊》)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有发展就有问题,有问题就需要解决问题,而调查研究就是找到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B.只有把握好调查研究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与严谨性,调查研究工作才可能做得更好。C.那种立足于少数样本或极端样本的调查都属于凭借感性认识和工作热情进行的调查。D.要想解决好均衡发展、精准扶贫、收入分配等诸多问题,需要我们在调查研究上下功夫。2.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对于问题的解决,人只在快慢程度、彻底程度上产生影响,因此,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党政领导干部和学者学生们应该深入基层,进行科学调查,认真研究并精确判断,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与新举措等。C.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应该保持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做好高质量的调查研究,把那些走马观花等的“作秀”式调查习气戒除掉,让调查研究真正做到务实求真、密切联系群众。D.材料二和材料三在阐明“调查”与“研究”的关系的同时,都或多或少地谈到了调査研究的具体策略。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观于明镜,则瑕疵不滞于躯;听于直言,则过行不累乎身。B.要坚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C.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D.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4.材料二在论证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5.2023年10月15日起《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开始实施,教育主管部门将会对实施情况展开调研。要想真正做好此次调查研究工作,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请结合三则材料为其提供三点建议。(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程千帆评传莫砺锋程千帆先生家相当清贫,但却是一个富有文学传统的诗书之家。因一家数代皆有诗人。生性颖悟的程先生耳濡目染,自幼便能吟咏。程先生十多岁曾在伯父君硕先生所办的私塾“有恒斋”里读过数年古书。君硕先生的教育方法与一般的私塾完全不同,他不用《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俗学”做教材,而是要求学生直接读经典著作如《礼记》《古文辞类纂》《经史百家杂钞》《资治通鉴》。他讲授时则文辞义理并重,而且要求学生用文言文写文章、日记与学习心得,并练习书法。正是这种严格的训练使程先生具备了阅读古书和写作文言文及诗词的能力,并使他熟精古典典籍,从而对古代文化具有感性而深刻的体会,这是他在文史研究尤其是古代诗学的研究中如鱼得水的重要原因。如果说程先生在“有恒斋”中的学习仅仅是打好基础的话,那么他进入金陵大学后就真正跃入学术的海洋了。在金大的四年中,他如饥似渴地吸取营养,学问大进。他在晚年还深情回忆说:“在大学四年中,诸位老师各有专长,已使我耳濡目染,枵腹日充;而因求知心切,又曾向不在金大任教,或虽任教而不曾讲授某项课程的先生们请教。”程先生真正做到了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在经学、史学、目录学、文学批评史诸方面积累了深厚的学养,而且学到了大师们的许多治学方法。程先生不是只知埋首于故纸堆中的旧式学究,他是紧跟时代脚步的新型学者。他的气质中兼有学者的严谨、深刻和诗人的灵性、敏感。虽然他从小就学会了写作古体诗词,但在金大求学时却更醉心于新诗创作。他与同学孙望、友人常任侠等人组织了一个诗社——土星笔会,还办了一个新诗半月刊《诗帆》。《诗帆》虽然只办了十七期就因故停刊了,但程先生已在上面发表了四十五首新诗,显示出他对新诗的热情。解放后,程先生在学术上已经成熟,而且形成了独特的治学方法。一九五四年,他与夫人
沈祖棻把自己的十多篇论文结成集子出版,取名为《古典诗歌论丛》。这是程先生诗学研究成果的第一次展示,也是他所倡导的治学方法的最早范例。沈祖棻在此书后记中指出:“在过去的古代文学史研究工作当中,我们感到,有一个比较普遍的和比较重要的缺点,那就是,没有将考证和批评密切地结合起来……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就尝试着一种将批评建立在考据基础上的方法。”应该说,这种方法后来在程先生的著作和言论中曾得到过许多不同的表述,但其基本精神却是完全一致的,这是贯穿他一生学术工作的精髓,是他对古代文学研究在方法论上作出的最重要的贡献。程先生认为学术研究的目的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他所作的研究都带有实证的性质,从来不发凿空高论。例如写于1944年的《韩诗〈李花赠张十一署〉篇发微》,对韩诗中向称难解的“江陵城西二月尾,花不见桃唯见李”二句从光学的角度进行了探索,从而作出了实事求是的结论。正因为怀着解决难题的明确目的,程先生的研究成果就不是凭着一时灵感的妙手偶得,而是深思熟虑、厚积薄发的坚实结论。程先生对陈寅恪注意到附丽于科举的“行卷”风习与唐人小说的关系而未及深入的问题深入研究。时隔三十余年后,写成了专著《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对这个问题交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对一个问题思考、研究长达30年,孜孜不倦,沉研深思,终于求得比较圆满的解决,并且只写成一本言简意赅的小册子。而正因为程先生的学术研究的目标是解决问题,因而他以一篇篇的论文,不断地提出问题,又不断地解决问题,从而把学术推向前进。他认为从事古代文史的研究,一定要有通识。他还主张研究者应注意各种文体及其关系,而不宜局限于某一种样式,认为古代文学批评和古代文学这两类研究之间不应存在鸿沟,不应视之为两个各不相关的学科。推而广之,他主张文史哲相通,文学与艺术相通,古代与现代相通,东方与西方相通……正是在这种学术思想的背景中,程先生指出:“谈一个问题,首先必须把它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他又说:“如果说我有一些看法与别的先生有些不同,那是与我反复看某个或某些作品又互相沟通比较分不开的。”于是,程先生研究的对象虽然往往是具体的作家、作品或文学现象,但他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去考察这些对象,而是把它们置于广阔的背景中,然后得出结论来。一九五七年,程先生被打成“右派”,受到了残酷迫害。但他对祖国的传统文化有刻骨铭心的热爱,他坚信自己的学识和能力都是祖国所需要的,总有一天他还可以为祖国服务。程先生当时虽然不能操笔作文,但他常常在心里进行思考,这实际上就是“打腹稿”式的“发愤著书”。于是,一旦阴霾散去,大地春回,程先生的思考结果就源源不断地喷涌而出了。他后来陆续推出的十多部著作,正是他“发愤著书”的结晶。他的这些著作是用整个生命铸成的,这样的著作所蕴含的生命激情是常态下的论著难以拥有的,它们所达到的思想深度也是常态下的论著难以企及的。
一九七八年八月,程先生就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一般来说,一个学者在被耽误二十年后,最着急的事当然是整理自己的学术成果。然而程先生却把培养学生放在第一位,他常常引《庄子》的话说:“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在他看来,弥补“文革”造成的损失,让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后继有人,这是重中之重。于是,程先生怀着虔诚的心愿重新走上了母校的讲坛。他不顾年老体弱,亲自为本科生上大课。他的课讲得生动活泼,明白晓畅,又逻辑谨严,一丝不苟。他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有渊博的知识,更有切实的方法和睿智的思考。几个学期之后,程先生的健康情况不允许他再上大课了,他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大教室,转而以培养研究生为主要的教学任务。程先生是一位十分谦虚谨慎的人,他对于自己的成果总是感到不满意,而对别人的长处则充分地尊重,这种作风也鲜明地体现在他的教学和学术研究之中。程先生是名满天下的学者,他的著述是以踏实谨严著称的。但是当他偶然出现错误时,却决不护短,反而闻过则喜。正因为此,当程先生对学生提出要谦虚谨慎的时候,就特别具有说服力。程先生曾说,别人都爱花,他却特别喜欢树。他本人就像是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这棵大树深深地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的土壤中,所以它虽然经受过无数次的风刀霜剑,却依然以“柯如青铜根如石”的夭矫身姿屹然挺立。相关链接:①程千帆,1913年生,九三学社成员,南京大学教授,中国著名教育家,在校雠学、历史学、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批评领域均有杰出成就。②先生的认真和严格是出了名的,比如,要求学生作业不写错别字,是一点也不含糊的。按先生的明确要求,“南京大学的研究生,从硕士阶段起,就不允许写任何错别字。你们以后写一个条子向我请假,也要写正楷字,不许写文字改革委员会没有公布的简化字(但可以写繁体字),一定要注意语法是否正确,意思是否清楚”。(《程千帆沈祖棻学记》)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程千帆自幼深受家学熏陶,少年时代在“有恒斋”接受的严格训练,更让他具备了深厚的古代文化功底,为他日后的古诗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B.程千帆既是一位严谨、深刻的学者,也是一位灵性、敏感的诗人。他不仅能写作古体诗词,还醉心于新诗创作,与朋友创诗社、办新诗诗刊,为新诗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C.文中写程千帆常引用《庄子》的话,来表达他希望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能薪火相传的愿望,这也正是他不顾年老体弱,亲自为本科生上大课的思想基础。D.程千帆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他从弟子们写的准确、工整和规范抓起,来培养他们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7.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君硕先生是想把传统士大夫应当具备的的文化知识教给学生,这与当时提倡的新式教育的教学理念相契合。B.程千帆夫妇尝试用一种将批评建立在考据基础上的方法去研究古代文学史,这种方法的基本精神是贯穿程千帆先生一生学术工作的精髓。C.他主张研究古代文史一定要有通识,不能只着眼于某一个阶段
或是某一种样式,要能够把它放到广阔的背景中,然后得出结论来。D.程先生的治学范围相当广博,举凡史学、古代文学、文学批评史,他都有很深透的研究,且取得了世所瞩目的成就。8.作为一篇人物评传,本文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9.作者说程千帆“就像是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这棵大树深深地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的土壤中”,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一)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二)离骚经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与楚同姓,仕于怀王,为三闾大夫。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屈原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入则与王图议政事,决定嫌疑;出则监察群下,应对诸侯。谋行职修,王甚珍之。同列大夫上官、靳尚妒害其能,共谮毁之。王乃疏屈原。屈原执履忠贞,而被谗邪,忧心烦乱,不知所诉,乃作离骚经。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以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故上述唐虞三后之制,下序桀纣羿浇之败。冀君觉悟,反于正道而还己也。是时,秦昭王使张仪谲诈怀王令绝齐交又使诱楚请与俱会武关,遂胁与俱归,拘留不遣,卒客死于秦。其子襄王复用谗言,迁屈原于江南。
屈原放在草野,复作九章,援天引圣,以自证明,终不见省。不忍以清白久居浊世,遂赴汩渊,自沉而死。《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其辞温而雅,其义皎而朗。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彩,哀其不遇,而愍其志焉。(王逸《离骚经序》)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秦昭王A使张仪谲诈B怀王C令绝D齐交E又使诱F楚G请与俱会H武关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令尹,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对内主持国事,对外主持战争,多由楚国贵族担任。B.诸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名义上需服从王室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等。C.同列,古代官员入朝,需按职位、官阶高低依次排列,同列即指同一班列,地位相同。D.迁,古代官职调动常用语,一般指升官,也可指贬官、降职。文中的意思是“升官”。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楚怀王因不知忠臣之分,最后落得军队遭遇挫败,国土沦丧,自己也客死秦国的下场,这从一个侧面凸显了屈原在楚国国运兴衰中的重要价值。B.《屈原贾生列传》结尾“太史公曰”一段属于篇后论赞,议论性很强,抒情色彩较弱,但也寄寓着作者对屈原极其复杂的情感——有仰慕,有赞颂,也有悲悯和哀叹。C.《离骚经序》依照知人论世的批评原则,对屈原创作《离骚》的缘由进行详细地阐释,评价了《离骚》的比兴手法,并将其与屈原现实中的不幸遭遇联系在一起。D.王逸推尊《离骚》为“经”,强调了《离骚》的“道径”功用,用以表明:屈原虽被放逐仍守“正道”,还希望国君能觉醒并回到“正道”上来。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4分)(2)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彩,哀其不遇,而愍其志焉。(4分)14.请结合选文(二)概括王逸对《离骚》语言特色和意蕴的评价。(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酹江月·南康军和苏韵①
文天祥庐山依旧,凄凉处、无限江南风物。空翠晴岚浮汗漫,还障天东半壁。雁过孤峰,猿归危璋,风急浚翻雪:乾坤未老,地灵尚有人杰。堪嗟漂泊孤舟,河倾斗落,客梦催明发。南流闲云连草树,回首旌旗明灭。三十年来,十年一过,空有星星发。夜深愁听,胡笳吹彻寒月。【注】①南康军:宋行政区域划分。祥兴二年(1279),文天祥被俘,押送大都,途径南康军作此词。和苏韵:即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韵脚。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人由庐山起笔,气势磅礴,“凄凉处”在辽阔的意境中为全词奠定了凄凉的基调。B.词人用语巧妙,如将人生比作“孤舟”,以“河倾斗落”指天将破晓。C.全词以景结情,其中的“彻”不仅指胡笳“吹”的时间之长,也指词人内心“寒意”之深。D.全词以议论为主,情感表达沉郁顿挫,时间与空间相融,期待与感慨交织,意蕴深长。16.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评价文天祥的词:“风骨甚高,亦有境界。”这一观点在本词中是如何得以体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2)在《屈原列传》中,作者司马迁连用了“,”这两个被动句写出了屈原诚信待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为下文写屈原心生怨气并作《离骚》作铺垫。(3)司马迁《屈原列传》中,写屈原向渔父交代自己被流放的理由是“,”。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共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文学创作而得名的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家。《诗经》虽然出现在《楚辞》之前,但其篇章并非一人一时所作,且作者绝大多数不可考,因此,《诗经》只能反映西周时期整体的社会风貌,而无法探知诗人本身的性情与才华。
关于屈原的爱国情怀,并不能简单地与今日的爱国主义情怀等同。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大师人才辈出,学术空前繁荣。战国时期无论是官僚阶层,还是社会底层人民都并未形成等同于今日的爱国主义情怀。诸子百家在各国游说“兜售”自己的学说思想,他们像逐水草而居的群羊。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历史特征就是“尚游说”,()。在这样的历史大环境下,屈原最后选择以自沉汨罗江的方式报答他一直深爱的楚国。因此,说屈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是毫不夸张而十分贴切的。屈原在举世皆浊的社会中没有融入大环境同流合污,而是毅然决然地选择坚守自己的理想,坚守自己的清白,这正是屈原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屈原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没有例外的还有周游列国的孔子B.周游列国的孔子也是这样的情况C.甚至连周游列国的孔子也不例外D.孔子的周游列国也是这样的情况19.下列各项中,和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韦应物《寄李儋元锡》)B.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C.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D.不见乡书传雁足,唯看新月吐蛾眉。(王涯《秋思赠远二首》)(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共12卷、560余万字的《史记研究集成·十二本纪》(以下简称《集成》)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是三代《史记》研究学者①______________二十余载取得的成果。《史记》“以人系事”,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中华民族三千多年的历史,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通过《集成》中国历代和海外汉学界的《史记》研究成果为基础,用现代学术精神发掘《史记》的价值,探索其丰富内涵。本书并不限于海量资料的汇聚,而是以汇校、汇注、汇评为其主体。“汇校”吸收校勘成果,以辑录他校为主;“汇注”罗列各家字词义诠释等,从不同角度予以申说;“汇评”涉及对文句文段的评价。这样的设置编次清晰、简而有序,能够对②____________的资料进行辨识和容纳,是以学术为导向,③_____________、守正创新的深度融合。《集成》从《史记》文本中找到有价值的“点”,使其得到深入阐发,又通过“点”的连缀与组合,丰富对具体问题的阐释与补充,使考证更为精审,历史叙事更加鲜活。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21.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处引号中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史记研究集成·十二本纪》(以下简称《集成》)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B.《史记》“以人系事”,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中华民族三千多年的历史。C.“汇校”吸收校勘成果,以辑录他校为主。D.《集成》从《史记》文本中找到有价值的“点”,使其得到深入阐发。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作文。古代儒家经典作品《大学》有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强调先修身而后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如何认识与处理“先”“后”,体现了中国人在立身处世方面的态度与智慧。那么,新时代下,做人做事应以何为先,以何为后?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自拟标题;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1高二年级12月检测语文试卷答案1.【答案】C【考查内容关键词】筛选整合信息对比分析曲解文意【解析】C项,曲解文意,材料三第一段中只是分别阐述了“有些人往往仅凭头脑中对调查研究的感性认识和工作热情就大胆去做”“只调查了几个人,就得出有关这个总体的结论;有的根据极端特殊的样本,得出的却是有关一般总体的结论”,这并不等于那种立足于少数样本或极端样本的调查都属于凭借感性认识和工作热情进行的调查。2.【答案】A【考查内容关键词】筛选、整合信息推断强加因果【解析】A项,强加因果,由材料一“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也是一种规律,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对问题解决的唯一影响,就是解决问题的快慢程度、彻底程度”可知,选项因果关系表述错误。3.【答案】B【考查内容关键词】论点论据【解析】B项可以用来证明调查研究要突出实效性。A项的意思是,用明亮的镜子照自己,污垢斑渍就不会留在身上;倾听坦率正直的批评,使错误行为得到纠正,就不会使自己受影响。强调了自我反思、自我反省以及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重要性。C项的意思是,要想让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基;要想让河水流得更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强调根基与源头对事物发展的重要性。D项的意思是,言语虚浮夸张,超出实际情况或自身实际能力,这样的人不能委以重任。强调用人的原则。4.【答案】①结构上严格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行文,结构严谨、思路清晰;②在针对现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时,采用分论点并列式结构,有的放矢、一目了然。【考查内容关键词】理清思路论证结构【解析】材料二的论证结构相对清晰,主要按照常规的三段式结构行文,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结构严谨、思路清晰。
①文本先在开头指出习近平总书记与毛主席的观点,依据原文“这些都充分表明,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党的优良传统作风”提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党的优良传统作风”的观点;然后结合调查研究的现实从反面分析“为什么应该重视调查研究”,“然而,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不可否认的是,在推进调查研究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抑或是机械看看、走走过场,等等”;接着从三个角度阐释调查研究工作要讲究“针对性、实效性、严谨性”,“调查研究要突出针对性”“调查研究要突出实效性”“调查研究要突出严谨性”“开展调查研究时从始至终都要高标准、高质量”。②依据原文“调查研究要突出针对性”“调查研究要突出实效性”“调查研究要突出严谨性”,在针对现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时,采用分论点并列式结构,有的放矢、一目了然。5.【答案】①不仅要明确调查研究的目的,还要端正调查研究的态度;②注重调查研究的针对性、实效性与严谨性,要注意调查与研究的完美结合,并形成符合实际符合科学的调查报告;③善于联系实际,借助各种有效的调查手段与科技手段进行更加科学的统计与分析。【考查内容关键词】选择区域概括【解析】①依据原文“从社会实践和治理来看,调查研究是关键,不仅是谋事之道,而且是治理之道,更是成事之基”“各级干部要发扬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看问题,做决策前都要搞一搞调研,广泛听取各个方面的声音,让自己对事物的判断更加清晰具体,防止出现‘自以为是’的情况”,不仅要明确调查研究的目的,还要端正调查研究的态度;②依据原文“调查研究要突出针对性”“调查研究要突出实效性”“调查研究要突出严谨性”“老一辈革命家经常深入基层亲自做社会调查,撰写了许多调查报告。他们调查研究的实践和成果,对于指导党和人民的事业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注重调直研究的针对性、实效性与严谨性,要注意调查与研究的完美结合,并形成符合实际符合科学的调查报告;③依据原文“当今时代信息手段十分发达,利用信息工具了解和掌握情况是一种越来越重要的方式。但不管通信手段多么发达,有多少了解情况的其他渠道,都不能替代亲自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实地调查研究。党政领导干部和学者学生们,应当走出书斋,深入基层,在实际生活中‘望闻问切’,在充分占有和分析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概括出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把群众的创造吸收到文章、著作中来,使我们的思想和文字体现时代要求,符合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善于联系实际,借助各种有效的调查手段与科技手段进行更加科学的统计与分析。6.【答案】B【考查内容关键词】理解内容关键词句以偏概全【解析】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内容和手法。解答此类题一定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到原文中找到关键句子,然后细细揣摩蕴含在其中的内涵。B项“为新诗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评价不当,原文只肯定了其对新诗的创作热情,并未言及对新诗的贡献。7.【答案】A【考查内容关键词】理解内容曲解文意无中生有【解析】A项“是想把传统士大夫应当具备的文化知识教给学生”错,原文中说“不用《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俗学’作教材……《资治通鉴》等”;并且“这与当时提倡的新式教育的教学理念相契合”文中也无体现。8.
【答案】①选材上,详略得当,紧扣传主的学者身份,侧重叙述传主的求学历程、学术研究、学术成就及学术传授等。②组材上,主要以时间为线索组织材料,重点叙述了传主在学术道路上不断学习、成长、成熟并取得成就的过程,条理清晰。③语言上,语言质朴,富有书卷气,感情饱满而深沉。④手法上,叙述与评论结合,文章在叙述程千帆求学经历、学术成就等的同时,也对相关内容给予了精当的评价。(6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考查内容关键词】评传文体写法特点【解析】题干问的是“作为一篇人物评传,本文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这是考查文章的技巧。可以从材料的选择上,材料的组织上,语言的运用上,手法技巧的使用上等几个角度分析作答。比如,从选材上来看,因传主是学者的身份,故选取材料的时候,侧重学术的成就以及学术研究的方法;从材料的组织上来看,主要是按照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从手法上来看,文章有叙述,有评论,叙议结合。传记类文章,分析写法的时候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1)选材的处理:——详略得当。传记的选材是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对中心有用的,与主题特别密切的材料,是主要内容,则需浓墨重彩地渲染,要详细写;与主题关系不很密切的材料,是次要内容,则轻描淡写,甚至一笔带过。(2)人物描写方法:传记是记载人物生平或事迹的一类记叙文体,它的表现手法比较接近于小说。它往往是通过对传主的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等来突出表现传主的人物形象和精神世界,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传记作为写人的艺术,为了渲染人物个性,离不开记叙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最能表达人物个性的细节。不写事件,传记无以表现人物;不写细节,作者无以使人物生动起来。因此阅读传记需要特别关注细节描写。作者通过传主的日常生活细节,折射出传主的思想观点,保持传主基本思想的整体性,各方面多角度地展现出传主的情感个性特征,使得传主的个性丰满而鲜活,使传主的生命历程更富有光彩,还可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另外,还需特别留意有些侧面描写看似与传主无关,但却与刻画传主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利用与传主关系密切者的相关资料来突出传主的形象。9.【答案】①这句话是对全文内容的概括,表达了作者对程千帆的学术成就和精神品格的高度赞美。②作者将程千帆比作“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程千帆在经学、史学、文学批评史、治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均做出了突出贡献,堪称“大家”。③“深深地扎根于”,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程千帆在长达二十年的迫害打击中,不消沉绝望,而是坚持发愤著书的坚韧品格。④“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的土壤中”,指程千帆能在学习过程中转益多师,博采众长,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还具有现代学者的新思维,能与时俱进。
(6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考查内容关键词】句子含意切分挖掘关键词语手法【解析】题干中问的是“作者说程千帆‘就像是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这棵大树深深地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的土壤中’,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这是考查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首先找到这句话的位置,然后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句子的含意。方法主要有:语境分析法、关键词分析法、句子特色分下法、结构分析法等。理解重要句子的方法还有:①切分挖掘法:切分句子的层次,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从正确理解句子关键词语的字面意思入手。②还原法:将该句还原到原文中去,看其在选文中所处的位置。③瞻前顾后法:找出题干中的相关语句在选文中的位置,向上下文搜索,并注意文中过渡句、关联词、指代词的提示,这样答案就能从原文中“抠”出来。④看位法: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及作用分析,应注意区分开进行分析,如:A.开头、中间、结尾段落的安排用意、某些特定段落的作用都需要从内容与形式两个角度分两个步骤进行分析。10.【答案】CEG【考查内容关键词】断句句子结构主语宾语【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秦昭王派张仪欺诈怀王,让怀王断绝与齐国的交往;又让张仪诱骗怀王,请他与秦王一起在武关会盟。本句出现多个对象,要分清他们在各自句子中的成分是判断此句停顿的关键。“秦昭王”是全句的主语,“怀王”是“谲诈”的宾语,“齐交”是“绝”的宾语,“楚”是“诱”的宾语。11.【答案】D【考查内容关键词】重点实词官职变动文化常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文中的意思是‘升官’”错误。文中“迁屈原于江南”的“迁”,是放逐、流放的意思。故选D。12.【答案】B【考查内容关键词】理解文章内容表达手法【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议论性很强,抒情色彩较弱”错误。结尾的“太史公曰……”,议中寓情,表达了作者对屈原的复杂情感,抒情色彩较强。
故选B。13.(1)【答案】读了《鵩鸟赋》,将生和死同等看待,轻视离官去职或在朝任职,这又使我感到茫然若有所失了。【考查内容关键词】翻译词类活用去就爽然【解析】(1)“同”,把……同等看待,把……看成相同;“轻”,认为……不重要,轻视;“去就”,离官去职或在朝任职;“爽然”,茫然。(2)【答案】所有的君子,没有谁不仰慕他的清高,赞赏他的文才,哀痛于他的怀才不遇,而同情他的志向的。【考查内容关键词】翻译凡百莫愍【解析】(2)“凡百”,所有;“莫”,没有谁;“嘉”,赞赏;“文彩”,文才;“愍”,同情。14.【答案】①依照《诗经》来起兴,援引不同的物类作比喻。②文章的词语温厚而典雅。③文章的意旨纯洁而明朗。(答出1点给1分)【考查内容关键词】文言主观理解文意概括归纳依文作答【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可知,《离骚》依照《诗经》来起兴,援引不同的物类作比喻。从“其辞温而雅”可知,文章的词语温厚而典雅。从“其义皎而朗”可知,文章的意旨纯洁而明朗。【参考译文】(一)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楚国人都抱怨子兰,因为他劝怀王入秦而最终未能回来。屈原也为此怨恨子兰,虽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恋着楚国,心里挂念着怀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他希望国君总有一天醒悟,世俗总有一天改变。屈原思念君王、振兴国家而想要使楚国回归富强局面的意愿,在一篇作品中再三表达出来。然而终于无可奈何,所以不能够返回朝廷。由此可以看出怀王始终没有觉悟啊。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而圣明的君主安定的国家多少代也没有出现,这是因为所谓忠臣并不忠,所谓贤臣并不贤。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不了解人所招致的灾祸。……
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到长沙,经过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看到贾谊凭吊他的文章,文中又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鵩鸟赋》,将生和死同等看待,认为离官去职或在朝任职是不重要的,这又使我感到茫然若有所失了。”(二)《离骚经》是屈原所作。屈原与楚国王族同姓,在楚怀王时做官,当的是三闾大夫。三闾的职责是掌管王族姓的事务,即昭、屈、景三姓。屈原整理了王族的家谱,明确了贤良之士的标准规范,来激励国中贤士。屈原在朝廷内与怀王谋划讨论国家大事,处理疑难事务;在朝廷外监察群臣的言行,应对各诸侯国的来访,他的建议都能被采纳,他也尽职尽责地做事,因而怀王非常器重他。同他一起担任大夫的上官、靳尚嫉妒他的才能,与别人一起诋毁他,怀王于是疏远了屈原。屈原忠心耿耿却遭到小人谗言陷害,心情忧愁烦乱,不知该向谁倾诉,于是写出了《离骚经》。离,是别的意思;骚,是愁的意思;经,是途径。这三个字的意思是,已被流放而离开朝廷,虽心中忧虑,却仍沿着正道前行,用国风的方式劝谏国君。所以文中向上追述了唐虞三个帝王时期的盛世之治,往下陈述了桀纣羿浇的灭亡,希望国君能够觉悟过来,返回到正道上,并让自己回到朝廷。这时候,秦昭王派张仪欺诈怀王,让怀王断绝与齐国的交往;又让张仪诱骗怀王,请他与秦王一起在武关会盟,趁势就胁迫怀王与秦王一起到了秦国,扣留了怀王,不让他回去。怀王最终客死在秦国。怀王的儿子顷襄王又听信馋言,把屈原放逐到江南。屈原被流放在荒远地区,又作了《九章》,援引圣王来证明自己的冤屈,却最终不能被明察。他又不能容忍以自己的清白之身长久地生活在污浊的世上,于是投汨罗江自沉而死。《离骚》的行文,依照《诗经》来起兴,援引不同的物类作比喻,所以用好鸟香草来比喻忠贞之士,用恶禽臭物比喻谗佞之人,用灵修美人来比拟君王,用宓妃佚女来比喻贤臣,用虬龙鸾凤来托喻君子,用飘风云霓比喻小人。文章的词语温厚而典雅,文章的意旨纯洁而明朗。大凡所有的君子,没有谁不仰慕他的清高,赞赏他的文才,哀痛于他的怀才不遇,而同情他的志向的。15.【答案】D【考查内容关键词】理解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解析】“以议论为主”错误,本词有议论,但不以议论为主。16.【答案】(1)风骨:无限风景引起故国之思,三十年来,未忘国家大计,词中所蕴含的忧国忧民之情,发自肺腑,体现了词人的至真至诚之意和忠贞气节。(2分,意思对即可)(2)境界:“无限江南风物”“闲云连草树”等景色描写,意境高远。(2分)国家已亡,人生衰老,但词人仍心系家国,相信乾坤未老,会再有人杰出现扭转乾坤
,体现词人昂扬的精神境界。(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考查内容关键词】诗歌鉴赏思想感情风骨意境【解析】根据注释可知,词人此时沦为阶下囚,国破家亡,被迫北上。故沿途所见所闻,特别触动词人的满怀愁恨,情不能已,托之于词。他慨叹风景不殊,山河依旧,只是人事已换,故国倾覆。深情留恋东南风物。回顾近年来的坎坷经历,不由得悲愤填膺。然而,词人尚存一线重振旗鼓的希望,表现出顽强不屈的斗志和坚贞不移的品格。通篇借景抒情,强烈的主观情绪处处可见。全词欢畅淋漓,不假修饰,无齐蓬之痕,绝无病呻吟之态,直抒胸臆,苍凉悲壮,国虽亡而正气犹存,身将死而雄心不灭,可谓风骨境界高远。具体来看,“凄凉处、无限江南风物”,庐山依然如旧,最使人凄凉的,是一望无际的江南风光景物。山河依旧人事已换,流露出词人对故国倾覆的悲叹;“风急波翻雪”,风涛怒吼,翻卷起雪花般的波浪万斛。此句不仅是写景,更隐喻现实。词人用翻涌的波涛,暗喻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寄寓词人对国运的深切担忧;“夜深悉听,胡笳吹彻寒月”,夜夜人静,寒月高挂,愁绪满怀,听得胡笳声声,嘹亮凄苦。词人描写途中月夜见闻,描写元兵的号角声响彻夜空的情景,表现出眼见大好河山沦为异族统治的悲痛之情,暗抒词人至死抗敌英勇不屈的浩然正气。“空翠睛岚浮汗漫,还障天东半壁”,山色空自翠碧,晴烟随处飘动,漫无边际,又遮蔽住东南半壁河山,“还障天东半壁”暗示江山仍存半壁;“乾坤未老,地灵尚有人杰”,天地尚未老去,地钟神秀,应还有英俊人杰辈出。直呼国运未尽,志士仁人犹在,回顾近年来的坎坷经历,不由得悲愤填膺。然而,词人尚存一线重振旗鼓的希望,表现出顽强不屈的斗志和坚贞不移的品格。【古诗鉴赏】通观全词,本词上片状景,景中含情,借对庐山、长江、岚翠晴空、孤峰老嶂等的描写表露家国沦丧的悲哀之情。“庐山”三句,庐山风景依然,无限江南河山依旧,但已被元军占领,所以行经之处,倍感凄凉。“空翠”二句,庐山好像一道屏障,把东西阻隔开来,空碧翠绿的山影及山上的雾气倒映在宽阔的江面上。“雁过孤峰”三句,词人用“孤”与“老”来修饰庐山以表达孤寂悲凉的心情,“孤”“老”两字,着笔无意,滋情浓厚。“乾坤未歇,地灵尚有人杰”,喻指宋朝“气运”未尽,有复兴的时候。“堪嗟飘泊孤舟,河倾斗落,客梦催明发”,可叹我身处孤舟,漂泊江河。梦中醒来,星河沉落,天色将明。“南浦”二句,南昌上空悠悠白云与树木相连,回忆以前这里军旗隐约,抗元斗争不断。“三十”,这三十年来,每隔十年都经过南康军一次,如今已是头上白发点点。“夜深”二句,听到元军中传来的乐声,令人忧愁含恨;夜深人静,只剩下一轮寒月映照在水面上。下片以抒情为主,情由境生,境由景成。全词感情充沛真挚,爱国主题显豁。17.【答案】(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3)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考查内容关键词】默写《屈原列传》名句【解析】考查内容为课本要求背诵段落,及名篇名句。易错字:“指”“迩”。18.【答案】C【考查内容关键词】连贯句意关系【解析】空格前的内容表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大家都崇尚游说,列举孔子的例子是证明这种学说的广泛性,是递进关系,从这个角度分析,用“甚至”作为递进是正确的,且意思与上文正好承接。19.【答案】D【考查内容关键词】艺术手法比喻即景生情渲染【解析】例句和D项都使用了比喻的手法。例句把“诸子百家”比作“群羊”,就像羊一样哪里有好处去哪里。D项把“新月”比作“蛾眉”,仿佛弯弯的新月牙就像娇妻的蛾眉。A.即景生情,恰是一种相反相成的比衬,景美而情不欢。B.设问,自问自答。C.渲染,烘托氛围,把梧桐、细雨、黄昏三个意象有机结合,视觉和听觉交映,尽显词人此时的无限感伤。20.【答案】①呕心沥血/孜孜不懈;②浩如烟海;③博采众长【考查内容关键词】成语内容特点情感表达【解析】第①空,此处形容研究学人花费二十余载心血才编成此书,应填“呕心沥血”之类的成语。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血。第②空,结合前面的“海量资料”可知,这里说的是资料繁多,应填“浩如烟海”之类的成语。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第③空,结合“汇校”“汇注”“汇评”的具体内容可知,《集成》这本书吸收了各家的长处,故应填“博采众长”之类的成语。博采众长:广泛地采纳各家的长处。21.【答案】A【考查内容关键词】标点引号用法【解析】引号的用法主要有:①表示直接引用。②表示特定称谓。③表示特殊含义。④表示突出强调。⑤表示讽刺或否定。A项中的引号标示语段中具有特殊含义而需要特别指出的成分,其余三项中的引号均表示需要着重论述或强调的内容。
22.【答案】《集成》以中国历代和海外汉学界的《史记》研究成果为基础,用现代学术精神探索其丰富内涵,发掘《史记》的价值。【考查内容关键词】语病成分残缺句式杂糅语序不当【解析】本句有三处语病:一为成分残缺,介词误用,导致主语残缺,“《集成》”一词应该放在句首;二为句式杂糅,“通过……”“以……为基础”两种句式结构同时出现在一句话中,造成句式杂糅,将“通过”改为“以”;三为语序不当,“探索其丰富内涵”“发掘《史记》的价值”两个分句有先后发生的顺序,即由表入里,应该先“探索内涵”继而“发掘价值”。23.【考查内容关键词】议论文写作审题辩证文脉句论据【解析】【试题类型】:二元辩证。【审题立意】1.抓取关键(1)材料的关键句是什么?做人做事应以何为先,以何为后?请根据材料,写一篇议论文。2.扣材料,找到角度(1)材料一共有几句话?点拨:3句。(2)材料中每一句话题的陈述对象是什么?点拨:陈述对象都是“先和后”。第1句:古代儒家经典作品《大学》中的名句引入——从“是什么”维度暗示了“先和后”分别是时间性的概念,有着顺序的逻辑:先“身修”而后“家齐”,先“家齐”而后“国治”,先“国治”而后“天下平”,逻辑关系是条件和结果,原因和结果;同时,暗示我们不能简单地去辨别“先和后”这两个词之间的关系,而是要将这两个虚概念实化:先——身修、家齐、国治,后——家齐、国治、天下平。第2句:“先和后”的写作顺序与范畴——“怎么做”维度约束了写作的方向:认识“先”和“后”,处理“先”和“后”。第3句:“先和后”这两个虚概念的实化——“是什么”维度将概念实化:做人做事。所以,实化的范围相当广泛,“先”和“后”可以实化成为“行”与“致远”、“学”与“成人”、“立己”与“立人”……这样,我们就清楚了命题意图:在做人做事(如“身修”与“家齐”,“家齐”与“国治”,“国治”与“天下平”)方面谈论两个概念间的条件或因果关系。这几句论述关于“先”“后”关系,可以概括为三类:1.“先”是立身的根本,“后”是立身的施用,“先”与“后”本用相济;2.“先”虽是立身的根本,但“后”是“先”的砥砺与验证;3.“后”虽是立身的施用,但“先”是“后”的始点与依托。由此,我们可针对上述“先”“后”关系进行论述。在论述时,我们既要根据材料阐述清楚历史观点中“先”为根本也为依托,“后”为施用也为验证的关系,也要抓住“新时代”这一时代要求,思考新时代下我们应当如何把握好“先”与“后”的关系,如自己这个新青年与其他新青年之间,或自己这个新青年与其他非青年之间的关系,并给出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典型范文】观往知来
在立身处世方面,如何认识与处理“先”“后”呢?在我看来,“先”与“后”实际上说的是“观往”与“知来”。钱穆先生在其史学巨著《国史大纲》中谈及历史的价值时说过意味深长的四个字"鉴古知今",古人也常言:“观往而知来。”仔细研究考察过去,往往从中可以发现规律推如未来。【引入中心论点。】这个道理不仅在国家民族的盛衰兴亡中有大作用,在我们日常平凡的学习生活中,也有其非凡的价值。【暗示议论的方向:“观往而知来”的价值。】何谓观往知来?观往,指的学习历史上同类事件的规律、解决方法和结果,挖掘背后的深意,总结其经验道理;观往,也不仅是观大历史.也可以观自身在过去同类事件中犯下的错误,总结学习自己的经验。【“观往”的定义及诠释。概念界定清晰。】而知来,指的是在观往的基础上,依据总结的经验教训规律方法,将其应用在当下,从而推知事物未来的发展,而据此及时做出适时的调整。【“知来”的定义。】即然是总结教训,那为何如此强调观往知来的价值呢?【从“为什么”层级展开的论证。“为何”二字毫不含糊地告知了议论的方向。】其实,过往经验的得出,往往需要巨大的代价,每一次经验和历史教训,往往伴随着巨大的牺牲。为了走出真正适合中国人民的革命道路,从大革命到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付出了几十万党员生命的代价,才得出中国革命要走工农武装割据,而非苏联模式。【论据部分,经典有力。】这其中牺牲是惨烈的,若只靠自己试错,未至成功之巅,怕己是先倒下了;而学习历史、总结他人的教训和自己过往的经验,不但能收获同等效果,代价也小得多。更宝贵的是,观往可以学习海量的各种经验,这往往是人一生都无法体验完的。【原因分析。】南宋将领习南朝灭亡之事,先一步在长江上游建山域防御体系,建“易中入柱”,延缓蒙古大军几十年;邓小平总结苏联经济崩溃经验,学习西方成功市场经验,带领中国改革开放走向富强。【论据组合。】观往,知来,及时调整,提前落子,代价小,效果好,这正是观往知来之重要性。【归结到“观往知来”。】如西哲曾言:"站在巨人之肩,可看得更远,走得更远。”那如何才能观往知来呢?【从“怎么样”层级展开的论证。“如何”二字毫不含糊地告知了议论的方向。】首先,要有观往的意识,去学习、总结经验。不仅广泛涉猎历史,总结自身过往,更要从中去把握背后的规律的价值,找到隐藏在事件后的故事。世界战史何止千年,有人从中只图一乐,一笑而过。而毛泽东却能从中找到决定战争成败的关键——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而有《论持久战》的判断;其次,要有知来的行动,将所学用于所用,推知未来后去行动,及时依据判断调整计划,真正应用到实际,才可发挥观往知来的真正效果。【论证有层次逻辑、思维逻辑,指的是前后的顺序,也就是前后的因果。】
观往知来,鉴古知今。历史长河中,早已有无数的现在重叠辉映。未来的道路与答案往往隐藏在过去之中。总结经验,准确判断,恰当预测,及时落子。莫自大狂妄随性盲干,应了萧伯纳在《伤心之家》中的“诅咒”:“人类在历史中习得的唯一,就是从未在历史中习得任何。”那就无力回天了。【归结全文。】先以律己之态正心,后以合作之态待人在立身处世方面,如何认识与处理“先”“后”呢?在我看来,“先”与“后”实际上说的是“立己”与“立人”。“立己”与“立人”的关系,自古便争论无休。人生在世,如何立身,如何待人?这同样值得我们去思索和践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认为应当做到以律己之态正心,以容人之态待人。以律己之态正心,注重自我德行的修养、品格的砥砺,自强自立,见贤思齐,清白立世。为人须正心,做好自己,就需要我们克己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由此可见,修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修身在己,勿求诸人。《中庸》中有话“君子之学为己,小人之学为人”,君子在自己身上下功夫,小人则在别人身上做文章。正如孔子,一代圣贤,品德高尚,在礼乐崩坏的时代,他坚持提倡“克己复礼”,端正自身,游走列国,传播思想。即使多次被人讥责,嘲弄,甚至处于险境,他却心如止水,“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他认为,一个人真正重要的是有真才实学,而无需在乎外在的名声与遭遇,这与当时不少求取功名不择手段的小人,形成鲜明的对比。由此可知,以律己之态正心直行,每一个炎黄子孙都要做一个自律自省、自强自立的人。同时在新时代,我们也要以合作之态待人。敞开怀抱,接纳身边的人;打开国门,结交更多的挚友。关门主义只会让人成为井底之蛙,开放政策才适合当今中国。作为个人而言,我们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身边的人。没有父母的辛勤哺育,我们不能茁壮成长。没有师长的谆谆教诲,我们会走很多弯路。没有朋友的携手追梦,我们可能会感到孤独和迷惘。我们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整体的一部分。每一个人都是中国红的构成要素。我们渴盼祖国的强大,世界同样需要一个繁荣稳定、开放共赢的中国。从共建一带一路到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再到抗击疫情期间,我国伸出援手,帮助亚非拉的发展中国家抗击疫情,这些都彰显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体现了我们以邻为友的历史担当和海纳百川的胸襟视野。与此形成对照的是美国,经常挥舞制裁大棒,动辄以人权为幌子,以邻为壑的行为连盟友都与之离心离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承孔孟之道,以仁为己任,必将迎来光风霁月、海阔天空。
一言以蔽之,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要善养吾浩然之气,即泱泱大国的中国精神。那么就要做到:首要做好自己,修身立德;次之携手他人、竭诚合作;更要心怀天下,志存家国,共筑成功,共圆梦想,共创伟业。这是时代的召唤,也是自我的期许。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