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9

2/19

剩余1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3学年第一学期浙江省9+1高中联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考生须知: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核对条形码信息;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4.参加联批学校的学生可关注“启望教育”公众号查询个人成绩分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自媒体时代最显著的两个特征是,信息生产量巨大和信息传播速度快、获取便捷。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信息,读者毫无抵抗力,因为信息包含了吸引我们注意力的全部内容,诸如经验、知识、故事、传奇等。而小说从本质上说也是一种信息的传递,只不过是小说家对信息艺术化、个人化处理之后以艺术作品之名进行的传递。那么,在时代与小说之间就出现了一个明显的“信息落差”,当读者在自媒体的无数信息中轻而易举地就能得到精神启蒙和精神满足时,如果当前小说没有超越这些信息的优势——足够的叙事吸引力和精神震撼力,那么读者势必将会远离当前小说,小说的艺术创造活力也势必随之而衰。在口头传播时代和书籍报纸时代,读者和小说家之间几乎不存在“信息落差”,甚至小说家的信息量大于读者;而到了电视时代,这种“信息落差”出现了,但缝隙不大,所以本雅明感叹“小说作为讲故事这门古老的手艺衰落了”;在前两个时代,一个聪明的小说家尚能弥补这种“信息落差”,但是如今,一个小说家如果不是足够聪明或者伟大,他将很难填补这种“信息落差”。毫无疑问,信息的爆炸现场对小说写作造成了重大挑战甚至威胁,读者的逃离是挑战和威胁之一,而真正的挑战和威胁来自小说家的无奈——“想象力已经落后于极端的花哨现实”(乔治·斯坦纳语)以及无法创造艺术的征服力去弥补“信息落差”。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当无数的光怪陆离的信息和现实奔涌到小说家面前时,是否为小说家打开了一扇巨大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之门呢?当然是。所以,找到处理信息的原则和方式,将信息进行艺术的转化成为关键。 如果我们将信息分为日常生活和传奇经验两种,我们会发现,小说艺术的呈现大致遵循了这样一个原则或理论:如果我们写的是一个日常生活故事,那么我们就得写出它的传奇性;如果我们写的是一个传奇经验或故事,那么我们就得写出它的日常性。日常生活的传奇性和传奇经验的日常性,这二者的平衡处理,实质上是在独特、生动的“个”和普遍、宽阔的“类”之间展开,最终做到“个”中有“类”,“类”中有“个”,如黑格尔所说“艺术不应该只以它的普遍性出现,这普遍性必须经过明晰的个性化,化成个别的感性东西”。“日常生活是一种空间性的存在,却展示了时间的内涵”“它是一切,包围着我们”“但像时间一样,不知它从哪儿来,到哪儿去”——学者徐前进如是形而上概括。日常生活的特点注定了当我们把日常生活原封不动搬进小说时,因其无限重复、缺乏奇异、丧失意义感,它不仅摧毁读者的阅读耐心,也难以迈入艺术的层面。所以,要超越日常生活的重复、狭隘与功利,就必须将日常生活审美化、艺术化,即写出它的传奇性——赋予日常生活断裂、惊奇和伟大。小说艺术也正是在日常生活这种传奇性的转化中完成的。写出日常生活的传奇性是完成信息到艺术转换的途径之一,反之,还有另外一条途径是写出传奇故事的日常性。随着自媒体时代的降临,制造传奇和讲述传奇如更大的旋风一般席卷我们的世界。只要打开网络热搜或进入短视频平台,千奇百怪的信息和传奇经验或故事层出不穷地冒出来,令人目不暇接,这些“极端的花哨现实”在各个数字终端被观看、被消费,甚至被轻而易举地添油加醋地“创作”之后再一次被传播,数不尽的传奇故事因此而诞生。制造、讲述、消费传奇在今日自媒体时代俨然已成为一桩全体网民参与的大生意,大受平台和资本青睐。毫无疑问,这些传奇信息或故事不仅对普通网民具有难以抗拒的吸引力,对小说家们也是如此,这是他们单调匮乏的日常生活和书斋经验之外写作素材重要的来源和补充。但是,当小说家把目光投向这些传奇经验或故事,借助想象力和虚构把它们变成自己的小说时,我们看到了传奇经验或故事转换为小说的种种遗憾。有些小说只是传奇经验或故事的扩展版,如啰嗦的新闻事件;有些小说描摹的人物大起大落,多写的是时代热门之事,如社会变革“大事记”……这类小说在艺术上是失败的。对传奇经验或故事的处理丧失了想象和虚构的能力,导致了这类小说出现了一个新的叙事美学偏向,用张爱玲的话来说是:“许多作品里力的成份大于美的成份。”如何从传奇经验或故事的“力”中呈现出“美”来,有一策略:便是写出它的日常性来,即写出“飞扬”中的“安稳”来。传奇经验的“这一个”与日常性的“这一类”在小说中相遇的瞬间,艺术的化学反应随之发生,传奇经验的“力”被普遍性的日常伦理削弱,而表现出小说的“美”来,诸如那种人类的普遍关切、情感以及认知等。(摘编自石华鹏《在日常与传奇之间——自媒体时代小说写作的两种叙事策略》)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会不自觉地被信息所吸引。信息中有大量的故事,因此小说这种“讲故事”的文体必然会衰落。B.写出日常生活的传奇性和写出传奇故事的日常性,是从信息转换到艺术的两种途径,也是古往今来艺术家们创作的重要途径。 C.自媒体时代为传奇经验或故事的疯狂生长提供了完备的技术和丰厚的营养,传奇包围着我们日常且琐碎的生活。D.要想平衡好日常生活的传奇性与传奇经验的日常性这两者的关系,不妨参照黑格尔所说,保持个性化,去除普遍性。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引用本雅明的话,是为了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读者与小说家之间出现了信息落差,这给小说家带来了挑战。B.文中“极端的花哨现实”是指如今千奇百怪的信息和传奇经验、故事,类似于网上流传的“比小说更魔幻的是现实”。C.文中引用徐前进的话,是为了说明日常生活是无限重复、缺乏奇异、丧失意义感的,因此不能把日常生活原封不动地搬进小说。D.文中引用张爱玲的话,是为了警醒当今时代的小说创作不能只有传奇和故事,还要有想象和虚构的能力。3.下列篇目中最符合文中所讲的“写出日常生活的传奇性”的一项是()A.《促织》B.《祝福》C.《哦,香雪》D.《别了,“不列颠尼亚”》4.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行文脉络。5.王蒙说:“创作的兴趣就是,每一篇作品都是新的,是让你激动的。”请根据文本分析,在自媒体时代小说家应该如何保持创作的活力?【答案】1.C2.C3.A4.①首先由自媒体时代的特征引出小说的本质,提出时代与小说之间存在“信息落差”这一现象;②然后指出“信息落差”给小说家带来了挑战和威胁,但同时又给小说家的创作提供了途径;③最后介绍了将信息进行艺术转换的两种途径,即写出日常生活的传奇性和写出传奇故事的日常性。5.①小说本身要有足够的叙事吸引力和精神震撼力,要有超越信息的优势;②小说家要多关注光怪陆离的信息,这些现实能成为小说创作的素材;③处理传奇经验或故事时,要充分发挥想象和虚构的能力,要表现出人类的普遍情感及认知。【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 “因此小说这种‘讲故事’的文体必然会衰落”说法有误。原文第一段“如果当前小说没有超越这些信息的优势——足够的叙事吸引力和精神震撼力,那么读者势必将会远离当前小说,小说的艺术创造活力也势必随之而衰”,说明小说的衰落不是必然的。B.“也是古往今来艺术家们创作的重要途径”张冠李戴,原文第四段说的是“小说艺术的呈现大致遵循了这样一个原则或理论”,说明“写出日常生活的传奇性和写出传奇故事的日常性”是小说家创作的重要途径。D.“去除普遍性”过于绝对。原文第四段黑格尔说“艺术不应该只以它的普遍性出现”,并不意味着要“去除普遍性”。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是为了说明日常生活是无限重复、缺乏奇异、丧失意义感的”无中生有。原文并没有讲“日常生活是无限重复、虚无主义的、没有意义感的”,重点是把日常生活原封不动搬进小说,这种做法是丧失意义感的。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B.是现实主义小说,揭露现实状况,没有传奇色彩。C.属于诗化小说,传奇色彩较弱。D.是新闻报道,不是小说。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思路和结构的能力。原文开头首先指出“自媒体时代最显著的两个特征是,信息生产量巨大和信息传播速度快、获取便捷”“而小说从本质上说也是一种信息的传递,只不过是小说家对信息艺术化、个人化处理之后以艺术作品之名进行的传递”,然后说“那么,在时代与小说之间就出现了一个明显的‘信息落差’”。可见,文章首先由自媒体时代的特征引出小说的本质,提出时代与小说之间存在“信息落差”这一现象。根据第二段“毫无疑问,信息的爆炸现场对小说写作造成了重大挑战甚至威胁,读者的逃离是挑战和威胁之一,而真正的挑战和威胁来自小说家的无奈”“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当无数的光怪陆离的信息和现实奔涌到小说家面前时,是否为小说家打开了一扇巨大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之门呢?当然是”可以归纳出,作者然后指出“信息落差”给小说家带来了挑战和威胁,但同时又给小说家的创作提供了途径,并由此指出“所以,找到处理信息的原则和方式,将信息进行艺术的转化成为关键”的核心话题。 在原文后半部分,根据文章“所以,要超越日常生活的重复、狭隘与功利,就必须将日常生活审美化、艺术化,即写出它的传奇性——赋予日常生活断裂、惊奇和伟大”“写出日常生活的传奇性是完成信息到艺术转换的途径之一,反之,还有另外一条途径是写出传奇故事的日常性”“如何从传奇经验或故事的‘力’中呈现出‘美’来,有一策略:便是写出它的日常性来,即写出‘飞扬’中的‘安稳’来”可归纳出:文章最后介绍了将信息进行艺术转换的两种途径,即写出日常生活的传奇性和写出传奇故事的日常性。【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根据原文“如果当前小说没有超越这些信息的优势——足够的叙事吸引力和精神震撼力,那么读者势必将会远离当前小说,小说的艺术创造活力也势必随之而衰”可反向推知,自媒体时代小说家想要保持创作活力,那么小说本身要有足够的叙事吸引力和精神震撼力,要有超越信息的优势。根据原文“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当无数的光怪陆离的信息和现实奔涌到小说家面前时,是否为小说家打开了一扇巨大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之门呢?当然是”可看出,新媒体时代小说家要跟上时代特点,多关注光怪陆离的信息,这些现实能成为小说创作的素材。根据原文信息“所以,找到处理信息的原则和方式,将信息进行艺术的转化成为关键”“对传奇经验或故事的处理丧失了想象和虚构的能力,导致了这类小说出现了一个新的叙事美学偏向”“如何从传奇经验或故事的‘力’中呈现出‘美’来,有一策略:便是写出它的日常性来,即写出‘飞扬’中的‘安稳’来……而表现出小说的‘美’来,诸如那种人类的普遍关切、情感以及认知等”可推知:新媒体时代小说家在处理传奇经验或故事时,要充分发挥想象和虚构的能力,要表现出人类的普遍情感及认知。(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桥边的老人[美国]海明威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在帮着推动轮辐。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你从哪儿来?”我问他。“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什么动物?”我又问道。“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再也走不动了。”“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有卡车。”“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巴塞罗那。”我告诉他。“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你这样想吗?”“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鸽笼没锁上吧?”我问。“没有。”“那它们会飞出去的。”“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人反复说“两只山羊,一只猫,四只鸽子”,看似与战争无关,但表达了老人对这些动物的留恋与痛心,表现了人性之善,对生命的尊重。B.老人提到他的故乡,“便高兴起来,微笑了”这一处神态描写表现了老人对战争胜利后重回故乡充满信心。C.“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说明老人已经陷入绝望,体现了战争给人们的躯体和精神所带来的双重伤害。D.“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中“只得”表现了老人内心的无奈和怨愤,也可见作者对战争的厌恶与控诉。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的构思独具匠心,内容仅由一段对话,两个人物构成,却以小见大,深刻揭示了战争的残忍、罪恶这一宏大的主题。B.小说采用第一人称,以一个侦察兵的视角叙述,带给读者一种“亲历”战争的感觉,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C.小说一直渲染敌人的飞机即将轰炸的紧张气氛,而结尾写“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暗示着法西斯战争的失败,老人也将逃脱劫难。D.小说中的人物对话简洁凝练、节制平静,在对话中推动情节的发展,对话背后是一位普通人对战争的不解与抱怨。8.海明威说:“作家写小说应当塑造活的人物。”文中是如何把老人这一形象塑造“活”的?9.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请你以选文为例,谈谈你对“冰山理论”的理解。【答案】6.B7.C8. ①注重细节的勾勒,抓住典型形象特征。塑造了一位深受战争之苦的老人形象;②对话的反复性,塑造出老人孤独垂老之年,与几只动物相依为命的形象,凸显其朴实善良的一面,表达了老人对故土的留恋;③对比衬托,体现出老人是那个战乱年代不懂政治不懂战争而又深受战争之害的普通人的缩影;④通过环境的渲染,凸显年迈孤独,不懂政治老人对战争的无奈、痛心与抱怨之情;⑤动作的刻画,慢镜头式场面描摹,刻画出老人年迈、疲惫,深受战争摧残的形象。9.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是指文章的语言要简洁凝练,人物思想感情、动作语言等八分之七的内容应该隐藏起来,让读者通过想象加以连接和弥补。如小说结尾处老人木然的说:“我只是在照看动物。”一个“只”字写尽了人物内心的怨恨,他仿佛在控诉:“我招惹谁啦,你们要逼我背井离乡。”强烈地控诉了战争的罪恶。【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表现了老人对战争胜利后重回故乡充满信心”错误,这一处神态描写表现的是老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暗示着法西斯必然失败,老人也将逃脱劫难”错误,结尾写“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原因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而这是老人仅有的幸运之一,表现的是老人在战争面前的无助,和会照顾自己的猫一样,生存全凭天意。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①注重细节的勾勒,抓住典型形象特征。如“戴着钢丝眼睛”“衣服上尽是尘土”“一动也不动”,塑造了一位深受战争之苦的老人形象;②对话的反复性,如反复强调家里的动物,三次唠叨“猫会照顾好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塑造出老人孤独垂老之年,与几只动物相依为命的形象,凸显其朴实善良的一面:反复强调“我走不动了”,表达了老人对故土的留恋;③对比衬托,如桥上,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一众人逃难慌乱情形与老人呆坐在路旁一动不动的形象形成对比,老人是那个战乱年代不懂政治不懂战争而又深受战争之害的普通人的缩影;④通过逃难的一众人、行驶的卡车、阴沉的天气、飞扬的尘土等环境的渲染,将一位年迈孤独,不懂政治的老人置于战争背景之下,凸显老人对战争的无奈、痛心与抱怨之情;⑤动作的刻画,慢镜头式场面描摹,如“蹒跚地爬上陡坡”“坐在那里”“撑起来,摇晃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刻画出老人年迈、疲惫,深受战争摧残的形象。 【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创作特点的能力。先分析“冰山理论”,结合“将文学作品中人物思想情感的表现同冰山类比”,即小说外在的语言背后,思想蕴含深刻,相对语言,背后的思想感情占了八分之七。这八分之七才是小说的精髓,需要读者深入体会,通过想象融会贯通。比如文章情节设计,以小见大。小说重点描写了“我”与老人的一段对话,对话中也只是突出老人对几只动物的担心,情节细小,却表现了宏大的战争主题。小说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都力求简约,却包蕴着丰富的内容。如倒数第二段,“木然”二字既能表现老人极度疲惫,又能表现老人陷入绝望,不再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一个“只”字写尽了人物内心的怨恨,意在表明我只是在做我自己的事情,没有招惹任何人,但是战争却让我背井离乡,家无定所,背后充满了对战争的不满。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子路治蒲三年。孔子过之,入其境,曰:“善哉由也!恭敬以信矣。”入其邑,曰:“善哉由也!忠信而宽矣。”至庭曰:“善哉由也!明察以断矣。”子贡执辔而问曰:“夫子未见由之政,而三称其善,其善可得闻乎?”孔子曰:“吾见其政矣。入其境,田畴尽易,草莱甚辟,沟洫深治,此其恭敬以信,故其民尽力也。入其邑,墙屋完固,树木甚茂,此其忠信以宽,故其民不偷也。至其庭,庭甚清闲,诸下用命,此其言明察以断,故其政不扰也。以此观之,虽三称其善,庸尽其美矣?”(摘编自《孔子家语》)材料二:臣闻:父不能知其子,则无以睦一家。君不能知其臣,则无以齐万国。万国咸宁,一人有庆,必藉忠良作弼。尧、舜、文、武见称前载,咸以知人则哲,多士盈朝,元凯①翼巍巍之功,周召②光焕乎之美。然则四岳、九官、五臣、十乱③,岂惟生之于曩代,而独无于当今者哉?在乎求与不求,好与不好耳!何以言之?夫美玉明珠,孔翠犀象,大宛之马,西旅之獒,或无足也,或无情也,生于八荒之表,途遥万里之外,重译入贡,道路不绝者,何哉?盖由乎中国之所好也。况从仕者怀君之荣,食君之禄,率之以义,将何往而不至哉?臣以为与之为孝,则可使同乎曾参、子骞矣。与之为忠,则可使同乎龙逄、比干矣。与之为信,则可使同乎尾生、展禽矣。与之为廉,则可使同乎伯夷、叔齐矣。今之群臣,罕能贞白卓异者,盖求之不切,励之未精故也。若勖之以公忠期之以远大各有职分得行其道。贵则观其所举,富则观其所养,居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因其材以取之,审其能以任之,用其所长,掩其所短。进之以六正,戒之以六邪,则不严而自励,不劝而自勉矣。 (摘编自《贞观政要》)【注】①元凯:“八元八凯”的省称,后泛指贤臣、才士。传说高辛氏(帝喾)有才子八人,称为八元。高阳氏(颛顼)有才子八人,称为八凯。他们都为舜效力。②周召:指周公和召公,两人辅佐周成王,勤勉忠诚。③四岳、九官、五臣、十乱:都是古代的贤臣。10.材料二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若勖之A以公B忠C期之D以远E大F各有职分G得H行其道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庭,官署,与《记承天寺夜游》“相与步于中庭”中的“庭”意思不同。B.入贡,一指向朝廷进献土产方物,二指贡士入京参加会试。文中指前者。C.至,到达,与《礼记·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中的“至”意思不同。D.因,凭借,与《庄子·庖丁解牛》“因其固然”中的“因”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发现蒲地百姓努力耕种,从不偷懒,子路的手下人也都听从他的命令,于是对子路赞不绝口。B.美玉明珠、孔雀翡翠等出自远离中原的蛮荒之地,但仍能传到中原,是因为中原人对它们的喜好。C.魏征认为,如果用“孝”“忠”“信”“廉”来引导做官的人,那么他们也可以达到先贤的境界。D.魏征建议用“六邪”去警戒臣子,即使这些警戒措施不严厉,他们也会自己振奋,也会自己努力。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此观之,虽三称其善,庸尽其美矣?(2)今之群臣,罕能贞白卓异者,盖求之不切,励之未精故也。14.良臣辅佐才能使国家安定,那么如何才能成就一代良臣?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答案】10.CFG11.D12.D13.(1)从这些方面来看,我虽然三次称赞他做得好,(但)哪能说尽他的优点呢?(2)今天的群臣,洁身自好、才能出众的人非常少有,恐怕是因为朝廷求贤之心不急切,鼓励劝勉他们不精诚的缘故。14.①就臣子本身来说,为政要做到恭敬、忠信、宽仁和明察。②就帝王来说,要求贤若渴,知人善任,用其所长,掩其所短。【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断句的能力。 句意:如果用公正忠诚去勉励他们,用建功立业去激励他们,让他们各尽其职,各安其位,就能够推行他们的主张。“勖之以公忠”“期之以远大”在句中并举成分,两者都是状语后置句,故应分别在CF处断开;“职分”是“各有”宾语,宾语后G处断开。故选CF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和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官署;庭院。句意:进入官衙的时候说。/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B.正确。C.正确。到达;最,极。句意:到达那里的官衙。/在于达到极完美的境界。D.错误。凭借;顺着。句意:凭借他们的才能来选择官员。/顺着牛体本来的构造。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即使这些警戒措施不严厉”错误,原文“戒之以六邪,则不严而自励,不劝而自勉矣”,意思为“用‘六邪’去警戒他们,那么,即使不严厉地对待他们,他们自己也会振奋,他们自己也会努力”。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虽”,虽然;“庸”,岂、难道、哪能;“美”,优点。(2)“贞白”,洁身自好;“卓异”,才能出众;“盖”,表原因;“励”,鼓励劝勉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由材料“吾见其政矣。入其境,田畴尽易,草莱甚辟,沟洫深治,此其恭敬以信,故其民尽力也。入其邑,墙屋完固,树木甚茂,此其忠信以宽,故其民不偷也。至其庭,庭甚清闲,诸下用命,此其言明察以断,故其政不扰也”可知,就臣子本身来说,为政要做到恭敬、忠信、宽仁和明察。由材料“在乎求与不求,好与不好耳!”“君不能知其臣,则无以齐万国”“今之群臣,罕能贞白卓异者,盖求之不切,励之未精故也”“若勖之以公忠,期之以远大,各有职分,得行其道。贵则观其所举,富则观其所养,居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因其材以取之,审其能以任之,用其所长,掩其所短”可知,就帝王来说,要求贤若渴,知人善任,用其所长,掩其所短。参考译文: 材料一:子路治理蒲地三年。孔子经过蒲地,进入其境内,说:“子路做得好啊!以恭敬来取得信用。”进入城里,说:“子路做得好啊!忠信而宽大。”进入官衙,说:“子路做得好啊!经过明察来做出判断。”子贡拉着马缰绳问道:“您还没有看见子路处理政事,却三次称赞他做得好,他的善政可以说给我听听吗?”孔子说:“我看见他的善政了。进入蒲地境内,看到田地都整治过了,杂草都清除了,沟渠都挖深了,说明他以恭敬取得了信用,所以老百姓很努力种田。进入城里,看到墙壁房屋都很坚固,树木生长茂盛,这说明他忠信而且宽大,所以老百姓不会磨工偷懒。进入官衙,官衙中清净闲适,下面办事的人都听从他的命令,这说明他能明察做出判断,所以政事有条不紊。从这些方面来看,我虽然三次称赞他做得好,(但)哪能说尽他的优点呢?”材料二:我听说:父亲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就无法使家庭和睦。君主不了解自己的臣子,就无法治理好国家。而要使天下太平,皇帝有福运,那就一定要靠忠臣辅佐。尧、舜、文王、武王在古代的典籍中被称赞,都是因为他们有知人的才能,使贤才多会聚于朝廷。八元、八凯辅助舜帝,建立赫赫功业,周公、召公辅佐周成王成就一代帝业,美名传扬。既然这样,那么像四岳、九官、五臣、十乱这样的贤臣,难道只能生活在前朝,却唯独当今没有吗?这只是在于国君求与不求、喜好与不喜好而已!为什么这样说呢?像那些美玉明珠,孔雀翡翠,犀生大象,大宛的宝马,西夷国的獒,它们要么没有手足,要么是无情之物,出产在蛮荒的地方。离中原地区有万里之遥。但是还是有人源源不断地把这些东西带进来,为什么呢?是因为中原地区的人们喜好它们罢了。况且做官的人都心怀陛下的盛德,享受君主赐予的俸禄,如果君主用道义引导他们,他们怎么会不尽职尽责呢?我认为如果用孝来引导他们,就可以使他们像孝子曾参、子骞那样。如果用忠来引导他们,就可以使他们像龙逄、比干那样。用信来引导他们,就可使他们像尾生、展禽一样。用廉来引导他们,就可以使他们像伯夷、叔齐一样。今天的群臣,洁身自好、才能出众的人非常少有,恐怕是因为朝廷求贤之心不急切,鼓励劝勉他们不精诚的缘故。如果用公正忠诚去勉励他们,用建功立业去激励他们,让他们各尽其职,各安其位,就能够推行他们的主张。处高位就观察他们举荐的人,财富巨大就观察他们养育的人,闲居时就观察他们的喜好,学习时就观察他们的言语,穷困时就观察他们不接受的东西,卑贱时就观察他们不去做的事情。根据他们的才能来选择官员,审察他们的能力来任用他们,发挥他们的长处,克服他们的短处。用“六正”去勉励他们,用“六邪”去警戒他们,那么,即使不严厉地对待他们,他们自己也会振奋。不用苦口婆心地劝勉,他们自己也会努力。(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与刘将军杜文学晚登西城 高启木落悲南国,城高见北辰。飘零犹有客,经济岂无人。鸟过风生翼,龙归雨在鳞。相期俱努力,天地正烽尘。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木”与杜甫《登高》中的“落木”同义,是秋天的典型意象,点明了时令。B.颔联“经济岂无人”句运用反问手法,表达了飘零客坚信会有人救济的信念。C.颈联是诗人想象,大鹏展翅翱翔,神龙翻云布雨,化用典故,意境宏阔。D.全诗由“悲”字领起,情感自然真挚,尾联改“悲伤”为“奋进”,格调转为高迈。16.高启是元末明初的著名文人,他的许多诗歌“在伤感中依然洋溢着向上的雄奇之气”,本诗就表现了乱世中知识分子的高贵品质。请结合本诗诗句分析,知识分子应具备哪些品质?【答案】15.B16.①心忧庙堂,忧国忧民。北辰星在古代常代指君主或朝廷,作者与友人秋日登高,观见北辰星,可见其心中常记朝廷与君主。尾联“天地正烽尘”写出作者心中记挂动荡的时局。②刚健奋发,互勉互励。颈联借助鹏鸟典故和龙归生雨的意象,借此鼓励友人,当有一番作为。尾联作者与友人约定,彼此要努力,可见其刚健奋发的精神品质。③志在济世,勇于担当。诗中写道,国家正处于动乱时局中,自己和一起努力,经国济世,这正是儒家一脉贯承的济世担当的高贵品质。【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坚信会有人救济”对“经济”一词的理解有误。“经济”应意为“经国济世”。整句意思是旅居他乡的人大有人在,经国济世难道就真的没有人了吗?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情感的分析鉴赏能力。 诗的首联提挈全篇,是全诗抒情的出发点。“木落悲南国”,一个“悲”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同时也点明时在秋令。诗人是由草木零落想到美人迟暮、国事衰败因而发出悲叹。诗人站在高高的城楼上,仰望高空,只见众星环绕着北斗星旋转。这不禁使他想到孔子的话:“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可是,现实是“登城望神州,风尘暗淮楚。江山带睥睨,烽火接楼橹。并吞何时休?百骨易寸土。”(高启《登西城门》)这句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表达了对天下战乱频仍、时局动荡的忧伤,可见作为知识分子,要心忧庙堂,忧国忧民。颔联由望中众星拱卫北辰引出登临者的思绪。诗人是一个有怀抱的人,曾道:“策勋万里,笑书生、骨相有谁曾许?壮志平生还自负,羞比纷纷儿女。酒发雄谈,剑增奇气,诗吐惊人语。风云无便,未容黄鹄轻举。”从这里可以设想,诗人此次出游的目的,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考察社会形势,以便待时而举;二是为了寻求志同道合的“经济”人才,共同实现理想。“经济岂无人”,既有“夫子自道”的意味,又含对刘将军、杜文学的期望,有力地表达了诗人的坚强信念,对朋友出众才能的赞美,可见知识分子要有刚健奋发的精神品质。尾联“相期俱努力,天地正烽尘。”诗人和刘将军、杜文学互相约好,一起努力,收拾这“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的烽火连天、战尘滚滚的局面。从这一联中可以看出,这位被“文字狱”腰斩的诗人,决不是那种放弃社会责任,坐等天下太平的“纷纷儿女”辈。表达了对友人救世济民的勉励和自勉,这正是儒家一脉贯承的济世担当的高贵品质,这也是知识分子应具有的品质。(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里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诫人们看到有贤德的人,要向他们看齐、向他们学习;看到那些德行不好的人,要反省自身,是不是有类似的表现。(2)《琵琶行》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描写了琵琶粗弦声音沉重舒长、细弦声音轻细急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扁舟”意为飘荡于江湖的小船,诗人往往借助“扁舟”或表达自我渺小之感,或表达身世飘零之感,或表达隐居洒脱之感,这在古诗词中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见贤思齐焉②.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③.大弦嘈嘈如急雨④.小弦切切如私语⑤.玉鉴琼田三万顷⑥.着我扁舟一叶(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有:焉、嘈、鉴、樽。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作为大型体育盛会(1)的传统仪式,①火炬传递目的是展示体育精神和理念,②动员更多人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③此次亚运会火炬传递活动在杭州起动,④未来将在湖州、嘉兴、绍兴、宁波、舟山、台州、温州、丽水、金华、衢州依次举行,⑤共有2022名火炬手参加此次活动。 ⑥火炬传递,同样也是一次城市形象的集中展示、时代精神的动人书写。⑦“锦绣繁华新天堂线”为主题设计的火炬传递路线,⑧生动体现杭州“历史文化名城、创新活力之城、生态文明之都”的城市定位。这些精心编制的传递路线聚焦城市的优良风貌、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展现“诗画江南、活力浙江”。亚运火炬,是体育之火,也是文明之火、希望之火。以玉琮为表征,人文历史和山川风物为主干,杭州亚运会火炬名为“薪火”,设计思想正是源自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良渚文化。不论是炬冠方圆相融、昂然而立,还是出火口设计寓意“光在内周而复始”,这些饱含东方元素、中国理念的设计(2)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传递中国人民的美好期待。与此同时,采用了双射流混合,直喷火稳焰密簇网燃烧、大孔导流防雨、聚能防风技术等发明技术的杭州亚运会火炬在双燃烧器主体结构基础上,实现了更强的防风防雨性能。这些高科技的创新运用,充分展现了中国设计的独特创意、中国制造的硬核实力。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19.文章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①.不可或缺/至关重要②.独具匠心/匠心独运19.③句搭配不当。“起动”改为“启动”。(“启动”意思是发动,开动,开拓。多用来指计划、项目等开始实施。“起动”意思是开启,开动。多用来指机器开始工作。)⑤句句式杂糅,删除“此次活动”。⑦句介词成分残缺,在“锦绣繁华新天堂线”前加上“以”。20.杭州亚运会火炬以双燃烧器主体结构为基础,采用双射流混合、直喷火稳焰、密簇网燃烧、大孔导流防雨、聚能防风技术等发明技术,实现了更强的防风防雨性能。【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①语境指火炬传递是大型体育盛会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可填“不可或缺/至关重要”。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不能少一点。至关重要:意思为相当地重要,要紧关头不可缺少。②语境指设计包含东方元素,精巧而富有创造性,可填“独具匠心/匠心独运”。独具匠心:多指技术或艺术方面有创造性。匠心独运:独创性地运用精巧的心思。【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③句“活动……起动”搭配不当。“起动”改为“启动”。“启动”意思是发动,开动,开拓。多用来指计划、项目等开始实施。“起动”意思是开启,开动。多用来指机器开始工作。⑤句“共有2022名火炬手参加此次活动”承前省略主语“此次亚运会 ”,结尾加上“此次活动”造成句式杂糅,删除“此次活动”。⑦句,介词成分残缺,缺少与“为”搭配的介词,在“锦绣繁华新天堂线”前加上“以”。【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分析这个句子可知,主语“杭州亚运会火炬”前面有多个定语,可围绕“火炬”分析写了哪些内容,如“采用了双射流混合,直喷火稳焰密簇网燃烧、大孔导流防雨、聚能防风技术等发明技术”,“在双燃烧器主体结构基础上”可改为“以双燃烧器主体结构为基础”,“实现了更强的防风防雨性能”;然后调整句子顺序,整理答案为:杭州亚运会火炬以双燃烧器主体结构为基础,采用双射流混合、直喷火稳焰、密簇网燃烧、大孔导流防雨、聚能防风技术等发明技术,实现了更强的防风防雨性能。(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叙述事情,描写人物,说明事理,论述观点,都要运用具体的材料,不能空谈。写作文如同盖房造屋,①,也要有合适的材料。②。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积累素材的习惯,就不愁笔下无物。《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就是作者在占有大量素材的基础上,精心选择典型材料而写成的一篇优秀通讯。只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即使走进一条很平常的街道,我们也能从中感受到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发现有趣的文化现象,甚至观察到社会的各种经济形态。材料一定要真实可靠,否则,即使你的认识是积极的,也可能因言害意。有些经常被人引用的材料,辗转流传,已失去原貌,一定要核对鉴别;如果找不到出处,没有把握,应当果断放弃。有了高质量的材料,还要注意恰当使用。如聂荣臻《大战中的插曲》中全文收录致日本官兵的信,使这篇回忆录有了令人瞩目的历史意义和政治高度。材料运用恰当,能深化文章主旨,引导读者思考,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反之,③,与观点、主旨偏离,只会导致文章结构松散凌乱,令人不知所云。21.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加点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B.班级同学你一条,他一条,一共提了十六条建议。C.焦裕禄同志,你是千千万万在严重自然灾害面前,巍然屹立的共产党员的代表。D.请你选三名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使命与抱负”演讲比赛。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21.A22.①既要有好的设计框架; ②合适的作文材料源于我们的生活;③再好的材料如果运用不当。【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文中加点处的“你”是泛指任何一个人,无论什么人,无论哪个人;A.句中的“你”是泛指任何一个人,无论什么人,无论哪个人;B.句中的“你”指团体中的某一个个体;C.句中的“你”第二人称代词,在句中指“焦裕禄同志”;D.句中的“你”指说话者面对的对象。故选A。【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处,根据前句“写作文如同盖房造屋”与后句“也要有合适的材料”可知,文中将写作文比作盖房造屋,“盖房造屋”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蓝图框架”、二是“建筑材料”,后句提到了“有合适的材料”,故填“既要有好的设计框架”;②处,根据“只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即使走进一条很平常的街道,我们也能从中感受到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发现有趣的文化现象,甚至观察到社会的各种经济形态”可知,只要在生活中观察就能发现合适的作文材料,故填“合适的作文材料源于我们的生活”;③处,根据“材料运用恰当”“反之”可知,此处应是表达材料运用不恰当的情况且应是一个总括句,故填“再好的材料如果运用不当”。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杨澜:没有人有义务必须透过你邋遢的外表去发现你优秀的内在。伏尔泰:外表的美只能取悦于人的眼睛,而内在的美却能感染人的灵魂。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外貌与内在:人生的双翼 杨澜与伏尔泰,两位智者的话语,犹如穿越时空的烛光,照亮了我们对于外貌与内在的深思。他们的话语,仿佛是两位哲学家的辩论,激起了我们对于人生外貌与内在的波澜。杨澜的话语,犹如晨曦中的清醒剂,告诫我们: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中,没有人有义务透过你邋遢的外表去发现你优秀的内在。这是一个冷峻的现实,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警钟。我们不能期待每个人都像卡西莫多一样,能透过丑陋的外表去发现他美好的内在,我们应当首先自己正视自己的外表,将其作为展示自己的窗口,而非阻碍。伏尔泰的话语,犹如夜空中的明灯,引导我们:外表的美只能取悦于人的眼睛,而内在的美却能感染人的灵魂。这是他对美的独到见解,也是我们应当追寻的人生方向。在《哈姆雷特》中,奥菲莉亚虽然外表美丽,但她的内在却是冷酷与自私的。反观霍拉修,他的外表并不出众,但他的内在却是坚韧与忠诚的。在这里,伏尔泰告诉我们:美的真谛并非只在于外表,而更在于内在。将杨澜与伏尔泰的话语结合起来,我们得到的是对外貌与内在的全面理解。我们应该正视自己的外貌,它是我们的窗口,是我们向外界展示自己的第一道关卡。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内在的提升,因为只有内在的美,才能真正感染人的灵魂。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可能会被外表所迷惑,也可能会忽视内在的重要性。但是,当我们真正理解了杨澜与伏尔泰的话语后,我们会发现:外貌与内在,正如一对翅膀,只有当它们协同工作,我们才能飞得更高更远。外貌与内在并非孤立存在的,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是有协同关系的。一个拥有美好内在的人,其外表也会因内心的充实而焕发出迷人的光彩;而一个只有外表美丽的人,其内心也往往会因缺乏内涵而显得空洞。综上所述,外貌与内在并非水火不容的对立面,而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我们应该正视自己的外貌,同时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内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杨澜所说的“没有人有义务透过你邋遢的外表去发现你优秀的内在”,同时也能实现伏尔泰所说的“外表的美只能取悦于人的眼睛,而内在的美却能感染人的灵魂”。【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题。 这则材料由两句话组成。杨澜的话,强调一个人的内在美(如善良、勤奋、感恩等)固然重要,但如果外表邋遢,往往发现不了优秀的内在。在快节奏“颜值至上”的时代,一个人也要关注外在形象(如干净、整洁的打扮与妆容;得体、优雅的言谈举止;饱满充沛的精神面貌)。得体、干净、优雅的外在形象可以成为优秀的内在品质的一面镜子。伏尔泰的话,强调外在的美给人的印象是短暂的、肤浅的,而内在的优秀的品德才能给人深刻的、永恒的影响。一个人的品质、性格、思想和智慧等内在素养,是形成其独特魅力的重要因素。外表虽美,终难撼动人心,唯有内在含蓄的美好情操,方能真正打动他人,感染心灵。伏尔泰更强调内在品质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写作时不要片面地否定任意一个,应该认可双方各自的作用。首先可以指出外在美与内在美各自的体现与特点,然后进一步指出,人们对于美也会存在误区,比如过分追求外在美而忽视了内在美,或者只重视内在美而忽视了外在。此后,可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加以分析,说明我们应该怎样既重视外在,又着重修炼自己的内在,怎样去合理地追求或展现自己的美,内外兼修,让人生的双翼展翅,助力自己高飞。立意:1.内外兼修,追求完美。2.优秀的内在品质是根本、基础,美好的外在形象是锦上添花。3.外在与内在,人生双翼齐飞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4-01-13 14:40:02 页数:19
价格:¥2 大小:703.21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